李翊雲 Yi Yun Li
1972年生於北京。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隨後赴愛荷華大學攻讀免疫學博士學位,期間加入社區寫作課程,發現自己熱愛寫作,毅然放棄免疫學專業,2000年時僅以免疫學碩士學位畢業。在醫院裡工作了兩年後,2002年進入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自此開始發表作品,並於2005年獲藝術創作碩士學位。現為普林斯頓大學劉易斯藝術中心創意寫作教授。
她早期的創作均為英文短篇小說,曾在《紐約客》和《巴黎評論》上發表。2005年結集出版的《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為其早期代表作,收錄十篇故事,大多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為背景,寫小人物的悲歡。2012年,李翊雲因精神崩潰,兩度嘗試自殺。康復後,她對寫小說失去興趣,整整一年裡,她專注於閱讀多部傳記、回憶錄、日記和雜誌。據她所言,閱讀關於他人生活的文字「是一種慰藉」。
她在2017年出版的回憶錄《親愛的朋友,我從我的生命寫進你的生命》中分享了自己的抑鬱經歷。期後陸續發表作品的她,榮獲許多獎項,包括筆會╱瑪拉末獎(PEN/Malamud Award)、筆會╱海明威獎(PEN/Hemingway Award)、筆會╱珍.斯坦圖書獎(PEN/Jean Stein Book Award)、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hip)、溫德姆-坎貝爾獎(Windham-Campbell Prize)。作品散見於《紐約客》(The New Yorker)、《公共空間》(A Public Space)、《美國最佳短篇小說》(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筆會╱歐亨利獎小說集》(The PEN/O. Henry Prize Stories),以及其他刊物。
作為當代少數用英語寫作的華裔女作家,她屢獲殊榮,2023年更憑借《鵝之書》榮獲福克納文學獎,奠定她在當代文壇的重要地位。近年代表作除了小說《鵝之書》(The Book of Goose)尚有《我該走了嗎》(Must I Go)、《理由結束的地方》(Where Reasons End);以及回憶錄作品《親愛的朋友,我從我的生命寫進你的生命》(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自然萬物只是生長》(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
她早期的創作均為英文短篇小說,曾在《紐約客》和《巴黎評論》上發表。2005年結集出版的《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為其早期代表作,收錄十篇故事,大多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為背景,寫小人物的悲歡。2012年,李翊雲因精神崩潰,兩度嘗試自殺。康復後,她對寫小說失去興趣,整整一年裡,她專注於閱讀多部傳記、回憶錄、日記和雜誌。據她所言,閱讀關於他人生活的文字「是一種慰藉」。
她在2017年出版的回憶錄《親愛的朋友,我從我的生命寫進你的生命》中分享了自己的抑鬱經歷。期後陸續發表作品的她,榮獲許多獎項,包括筆會╱瑪拉末獎(PEN/Malamud Award)、筆會╱海明威獎(PEN/Hemingway Award)、筆會╱珍.斯坦圖書獎(PEN/Jean Stein Book Award)、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hip)、溫德姆-坎貝爾獎(Windham-Campbell Prize)。作品散見於《紐約客》(The New Yorker)、《公共空間》(A Public Space)、《美國最佳短篇小說》(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筆會╱歐亨利獎小說集》(The PEN/O. Henry Prize Stories),以及其他刊物。
作為當代少數用英語寫作的華裔女作家,她屢獲殊榮,2023年更憑借《鵝之書》榮獲福克納文學獎,奠定她在當代文壇的重要地位。近年代表作除了小說《鵝之書》(The Book of Goose)尚有《我該走了嗎》(Must I Go)、《理由結束的地方》(Where Reasons End);以及回憶錄作品《親愛的朋友,我從我的生命寫進你的生命》(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自然萬物只是生長》(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