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歡慶雙12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工作技巧
史丹佛設計學院──把好奇心化為點子的81個創意練習:重現史丹佛設計學院的教學場景{近百個難忘的課堂案例+新潮的指定作業}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史丹佛設計學院──把好奇心化為點子的81個創意練習:重現史丹佛設計學院的教學場景{近百個難忘的課堂案例+新潮的指定作業}

  • 作者:莎拉.史坦.葛林伯格(Sarah Stein Greenberg)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23-06-28
  • 定價:880元
  • 優惠價:79折 695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695元,贈紅利3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66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設計,就是採取行動! 繼《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之後, 最能改造生活、職場、社會的設計思考工具書 ★全球知名的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方式與思維方法指南」系列書籍的第一本 ★入圍廊燈商業書獎決選名單   這個年代有著種種前景不明的棘手問題,但也有著大好的機會。只要抱持好奇心,選定方向後行動,就可能帶來正面的改變。本書五花八門的方法,帶著我們以韌性、愛心與信心,培養出這樣的能力。   史丹佛大學聞名於世的哈索.普拉特納設計學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讓師生、專家與尋找方向的各界人士,在這個別名d.school的園地集結多元的觀點,解決有無限可能的專案;本書設計的體驗,就是為了協助大家而生。這本刺激思考與高度視覺化的指南,提供完整可靠的寶庫,讓大家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發揮好奇心與創意。書中收錄令人難忘的故事,外加超過八十則的創新練習,運用大量與發現、學習相關的點子,帶大家走過未知的創意世界。   書中的練習源自全球最有創意、最跳脫傳統的人士,包括d.school與IDEO創始人大衛.M.凱利(David M. Kelley)、《ReadyMade》雜誌創辦人葛蕾絲.霍桑(Grace Hawthorne)、創新編舞家艾雷塔.海茲(Aleta Hayes)、Google創新福音長費多里克.G.費爾特(Frederik G. Pferdt)等各界人士。經過課堂上無數次的實務測試後,在此由d.school執行長莎拉.史坦.葛林伯格,帶著讀者一一走過練習。   不論是翻轉世界的挑戰,或是地方上遇到的難題,如果想得出新鮮的作法,都可以運用書中「專家的眼睛」這則練習,磨練觀察的技巧,用「如何與陌生人交談」促進理解,用「替團隊設計工具」培養創意領導力。相關活動同時令人感到輕鬆愉快、出乎意料、耗費腦力又帶來衝擊,揭曉隱藏的設計動態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帶動更有活力的創作、感受、探索、實驗與合作。本書將協助你培養行為,強化心態,把好奇心化為點子,點子又帶來行動。 *** 【從史丹佛設計學院出發,用「設計思考」衝破框架,走出不凡的思維、創造、領導之路】 ▲讓你的腦中出現一間d.school,探索這座高度視覺化的創意寶庫,邀請大家嘗試沒見過的練習。 ▲留意舊有的行為模式,挑戰阻止你行動的思維習慣,找出激發想像力的創新作法。 ▲瞭解如何讚美與提升你帶領、指導或合作的人士,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與頭腦靈活度。 ▲每一則練習都可以改造一下,重新組合。挑幾篇感興趣的練習,嘗試新的點子。下次需要新靈感時,再拿起來翻閱。 ▲不僅適合努力成為專業設計師的讀者,也能協助所有人把設計的原理與作法,帶進任何職業或目標。 ◆名人推薦 古碧玲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宋怡慧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崇建 親子作家 李惠貞 獨角獸計劃發起人 汪正翔 藝術家 洪震宇 金鼎獎作家/《精準提問》與《精準敘事》作者 陳炳宇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院長 楊馥如 大腦科學家 劉世南 台灣設計研究院研發長/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教授 劉安婷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劉冠吟 華山品牌長 劉昭儀 我愛你學田市集負責人 盧希鵬 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 玩心推薦 ◆本書特色 ▲設計是為了找到解決方案,可廣泛應用在社區、職場、學校、生涯規畫:書中作業種類多樣,搭配在史丹佛設計學院真實發生的設計案例,一切有跡可尋,並非天馬行空的想法,足以激發進一步的省思或另類作法,提供各種問題解決方案的靈感。 ▲設計思考也必須具備行動力,找尋打造原型的契機:設計概念到執行再到計畫完成,都有一段距離。本書的練習及案例中,強調各種執行的心態與眼光,找到適合的切入點。不僅限於設計學校的課程,不少案例也成功走出了校園,通過商業市場的考驗,甚至跨越國界提出解決方案,衍生全新的商業模式。 ▲主題多樣,參考性十足,不一定要從頭讀到尾:「找到專屬於你的路」這個單元,將各種練習以技巧的性質重新分類,提供另一種使用本書的方法。例如:「用新方法看事物」,意在訓練注意力,看穿事情的表面,發掘內在意義;「掌控自身的學習」,可以幫助讀者注意並反省自己的思考、能力及工作。 ▲用設計案例模擬真實職場的合作樣態:設計以及解決問題,往往牽涉團隊合作。設計師不能只窩在自己的角落就能完成工作,如何與他人連結、溝通,經常是案子否能成功的關鍵。有練習、實作,也有提問跟反饋,以及能讓讀者馬上帶著走的建議。 ▲對於團隊或個人的創意發想,都具有實用性:以個人潛能開發來看,本書融合了設計觀點,不落俗套。如何面對自己內在的批評聲音與雜音;各種發散的想法要如何組織、聚攏;遇到障礙時要如何理出頭緒,分辨何謂有用的聲音、何謂雜音。這些情況不僅發生在設計師的領域,任何工作在發想階段都可能遇到。 ▲不光是講設計思考,也強調人文關懷:靈感的背後總是受到情感的驅使。如何將感動化為行動是許多人的難題。真正好的設計不只是展現設計者的設計理念,還著重使用者的感受,所以這不是設計本位的設計思考書,更探索了創意的實踐方法。 ▲彩色內頁,精美呈現:稍大的開本容易參考翻閱,搭配活潑、生活化的插圖,以及有設計感的版面,增添不少視覺刺激元素,也更容易啟發設計思考。 ◆各界佳評 這本書讓人驚喜連連。書中多則經過精心設計的練習,點燃我們的創意,協助解決問題,促進連結,改善我們的生活。 ──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播客節目《擁抱更快樂的生活》(Happier)主持人 到d.school上課,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學到如果要培養同理心與創意,就得打破習慣與模式,以全新的角度看世界。不論是最初的需求發現階段,或是深入到執行階段,本書教你在任何階段做到這件事,將設計流程從頭到尾的環節提升到新高度。而且插畫也很精彩! ──麥克.克里格(Mike Krieger),Instagram共同創始人 我以第一手的經驗看到d.school如何思考創意與設計。本書讓每個人都能獲得作者葛林伯格與d.school的智慧。書中的體驗同時傳授軟硬技能,我們都需要那樣的能力,才有辦法帶著想像力,愈挫愈勇,靈活地走過今日的世界。 ──蘿倫.圖希爾(Lorraine Twohill),Google行銷長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我才,但不一定有資源和機會。我在d.school體驗過的事,本書也將帶給每一位讀者──你會發現當你相信自身的創意,也支持他人培養自己的創意,我們將一起創造嶄新的未來。 ──麥可.塔布斯(Michael Tubbs),加州史塔克頓市(Stockton)前市長、「保證收入市長」(Mayors for a Guaranteed Income)創辦人 掌握創意、發明、即興的技巧,乍聽似乎很遙遠,但只要你勇敢打開這本好書,就不會顯得那麼遙不可及。書中收錄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與有趣的練習,介紹實務上如何運用各種方法,克服種種阻礙。 ──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哈佛商學院教授、《莫守成規》(Rebel Talent)暢銷作家 不論你是試圖另闢蹊徑的獨立藝術家,還是打算擔任導師、激勵旗下人士的領導者,這本書都有適合你的體驗。我打算在領導我的非營利組織與執行個人創意計畫時,好好運用。 ──蘇珊娜.費爾茲(Susannah Felts),「BookPage」書評網

目錄

前言/大衛.M.凱利(David M. Kelley) 簡介 出發 本書練習:找出專屬於你的路 ──練習1-17 從「不知道」到「知道」的旅程 ──練習18-34 拓寬你的眼界 ──練習35-47 學習的感受 ──練習48-59 有生產力的掙扎 ──練習60-71 融會貫通 ──練習72-81 創意行動:幕後大公開 剪髮設計挑戰 *** 本書練習:找出專屬於你的路── 【按主題分類】 以新方法看事物──訓練注意力,讓隱藏的事物現形,不再侷限於表層 順利與他人合作──培養信任、勇氣、活力與喜悅 理解你的洞見──開啟批判性大腦,找出關聯,詮釋資訊,形成假設 想出點子──產生新方向,揮灑你的創意 打造事物──讓模糊的點子具體起來,用實物思考 說出動人的故事──找出點子的基本要素,與他人溝通 設計亮相時間──培養判斷能力,蒐集回饋意見,改良作品 掌控自身的學習──留意並反省你的思考、能力與設計所產生的變化 找出你的獨特聲音──尋找靈感、熱情與觀點 走出家門,踏上發現之旅──開啟五感,避免落入窠臼 加緊腳步──快速釋放思考,多方嘗試,不等到萬事俱備再說 慢下來,專注於細節──培養耐性,留出空間,端出最好的作品 享受樂趣──體驗快樂,鼓勵玩心 致力於平權──關懷他人,虛懷若谷,挑戰偏見,追求道德 一窺未來──思考理想願景,質疑假設,預想設計將造成的影響 挑戰完整的專案──培養熟練度,讓技能更上一層樓

序跋

  我從小就對彼得潘著迷。彼得潘是我最愛讀的故事書,我一翻再翻,布面的書封都磨爛了。儘管費城的冬日冰天雪地,我通常晚上還是會讓窗子留條縫,等彼得哪天選擇降落在我的窗台,他能輕鬆進屋。在我心中,彼得代表孩子勇往直前的精神,他展現了一切優秀的品格。我想像彼得大聲宣布飛行計畫(「朝右邊的第二顆星直直往前飛,一路飛到天亮」),熱血的場景點燃幻想,模糊了假想與現實的界線。彼得帶領著溫蒂和島上的迷失男孩們,光是動手去做,便讓心中的理想社會成真—那樣的概念一直留存在我心中。   美國的兒童節目主持人羅傑斯先生(Fred Rogers)是我另一位重要的老師,我每天都會透過公共電視與他共度快樂時光。羅傑斯先生是成熟的大人(雖然他偷換運動鞋的招牌畫面,透露出赤子之心),他明白孩子心中要能有一個安全的角落,在那裡探索感受,學習明辨是非。《羅傑斯先生的鄰居們》(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這個節目沒有任何快步調的環節,但是每當電車噹噹作響,我就興高采烈,知道跟著走的時間到了,一起穿越幻想社區的大街小巷。   數十年之後,每當我抵達今日的工作地點,我就感到有如踏進許多人心中的夢幻世界。   我和同仁在史丹佛大學的d.school 創造出一個環境,暫時擱置一般的世俗規範,不斷運用想像力,協助每個人釋放創意。我們除了想出與眾不同的辦法,促成人們互動,也挪出很多時間考量感受。我們認為思考感受的重要性,不亞於其他任何類型的任務。我們講話時,從鼓勵的角度出發,雖然嚴肅對待工作,仍舊和氣待人,不錯把溫和當軟弱。即便無法確定結果,我們仍然勇於嘗試,花時間思考並討論發生的事,常常為了實驗而挪動桌椅擺放的方式。   我們d.school 的生活與工作方式,有一個環節是永遠歡迎每一個人加入。我們會讓你相信你可以做到。你能在幾秒鐘內,想出祕密的握手方式,幾乎沒有誰辦不到。此外,我們還知道如何讓滿屋子的大人,一起用最喧譁的音量,興奮地玩起剪刀石頭布。我們會給你一桶美勞用品,教你用工具想出改變世界的點子,不再審查自己最有趣的點子。   我們透過種種方法,每年協助數千人拓展創意,在世上大展身手。這幾千人,接著又會協助另外幾千人完成同樣的任務。我們在神智清醒的狀態下,一起做什麼美夢?我們相信當我們彼此協助,擺脫自我設限的心態,刺激彼此發揮創意,就能讓工作更具創意,也更有意義。我們d.school下定決心,每一天都要以這樣的心態面對工作,你也可以。(未完)

內文試閱

練習1:期初與期末的盲繪 ──本練習取材自自夏綠蒂.伯吉斯-奧本(Charlotte Burgess-Auburn)、史考特.杜利(Scott Doorley)、葛蕾絲.霍桑(Grace Hawthorne)幾位老師,同時也要感謝世界各地的美術老師   有一個「人」似乎與我共享大腦。我學了很多跟這個人打交道的方法。那個住在我心中的批評者,太在意我是否完全原創、面面俱到、無懈可擊。他在我腦中低語:如果我無法立刻拋出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替點子背書,或是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任何人在任何時刻,提出過類似的觀點,那麼我就不該向人提起這個點子。我和這個人一起跌跌撞撞,我逐漸明白,他講的話不是全無道理,偶爾的確該聽,但不能因此畏首畏尾,什麼都不做,不敢發揮任何創意。找出一套應對措施,視情況處理心中那個批評的聲音,將幫上大忙。以下這個練習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進行創作的前提(不只是在心中想想,而是讓點子躍然紙上,在現實世界成形),你必須在特定的時刻,刻意停下隨時在評估的大腦。你必須暫時不去判斷哪些事可行,才有辦法探索新的概念,而不是過早嗤之以鼻,認為它不切實際。我們在培養創意能力的階段,必須學會暫停心中的指手畫腳,避免一直自我審查。   這裡的意思並非你的每一個點子都很棒,但你能藉此學著區分醞釀點子與評估點子的時刻。   藝術家經常利用「盲繪輪廓」(blindcontour drawing)的練習,縮短手眼距離。多加練習,你的視線跟著一個弧線走的時候,想都不用想,就能在紙上畫出相同的弧線,省略大腦的判斷。以下的練習改編自一般的盲繪練習,只是目標改成:協助你找出心中的批評機制(下判斷與鑑定的能力),加以對抗,體驗不去對自己的作品吹毛求疵,讓創意自由流動。   每當你感到洩氣,不滿意作品的品質,或是單純質疑自己是否真的有才華,這個活動都能帶來幫助。 ◆   抓一支筆、一張紙。   挑一個從你坐著的地方可以看到的人。你可能在火車上、公園裡、無聊透頂的會議上,或是找一個也要做這個練習的夥伴,兩人面對面坐著。   準備就緒後,用一、兩分鐘畫下這個人。畫的時候,從頭到尾把視線放在對方身上。最重要的是,畫的時候,不能看著紙,也不要讓筆離開紙(一抬起手,你就會找不到剛才落筆的位置,忍不住偷瞄)。   這個練習的目的是把眼睛看到的東西,轉換成手中的線條,但不提供任何的視覺回饋。   時間到了,再看自己畫了什麼。   想一想,剛才畫的時候有什麼感覺。現在看到畫出來的東西,又有什麼感覺。   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你是否畫出一幅很棒的作品?(機率並不大。)   剛才有什麼感覺?   你是否邊畫邊笑?是的話,你在笑什麼?   你腦中的聲音說了什麼?   那個聲音試著要你做些什麼?   那些感受的背後是什麼?   那從何而來?   在哪些時刻,判斷一幅作品的優劣很重要?在哪些時刻,重點反而是不要批評? ◆   這個練習能協助你養成習慣,分開「創作的過程」與「批評或判斷的過程」。   第一步是找出你的判斷源自何處,找出那帶來的感受。那個聲音說些什麼?如果你和大部分的人一樣,第一次做這個練習時,腦中的聲音會極力催促你看著畫紙,判斷下筆的地方對不對。我畫出來的人像本尊嗎?我是否把她的嘴巴畫在正確的位置?   判斷力極度重要:人在一生中,要有判斷力才能活下來,並一路上隨時修正方向。然而,你必須有辦法暫時不去批判,才能偶爾追逐瘋狂的點子。你可以把它想成一組能調上調下的滑桿或旋鈕。當你需要判斷後做決定,那就調高到極限,解釋「因為這樣那樣,我選了這個」。不過,有時要調低一點,告訴自己:「這一刻什麼都不要管,現在只要產出,單純做出東西,晚一點再來打分數。」每個人都需要練習這樣的能力。   我喜歡把這個活動當成課程的第一份與最後一份作業。學生因此能夠對照自己的進步程度。課程結束時,他們不再糾結於內心的批評者,開始注意到自己有能力享受單純產出的喜悅—等作品完成了,再來煩惱夠不夠好。 —─夏綠蒂.伯吉斯-奧本 練習2:如何與陌生人交談 ──本篇取材自艾瑞卡.艾斯拉達-李歐(Erica Estrada-Liou)與梅努.辛格(Meenu Singh),靈感來自綺歐.史塔克(Kio Stark)   在這個大量互動發生在網路上的年代,要和現實生活中的陌生人交談,似乎變得難上加難。許多人小時候被教導要提防陌生人,但今日要接觸陌生人,我們也會感到遲疑―不論是在超市排隊閒聊幾句,或是向陌生人問路,這些事原本是我們的第二天性,甚至在關係緊密的社區,不說話都不行。結果,你可能在陌生人面前感到手足無措,因為你不清楚他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帶有成見或生性害羞,這種不安感會更顯嚴重。然而,設計工作需要你突破這個障礙。要是不接觸新的人事物,你將永遠無法跳脫預設立場。   「陌生人」一詞,隱含著不熟悉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會迴避陌生事物,但創意工作需要你用更為開放的心態,面對不習慣、不尋常的事物。要是少了陌生的元素,一切將是千篇一律。   以下的練習可以協助你克服陌生人障礙。你最終會愛上「陌生」,因為你知道陌生對你的工作來講,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   接下來一連串任務,你將需要走出住家、教室或辦公室。   你可以獨自挑戰這個練習。如果一個人會感到不安,那就找個同伴一起。   先牛刀小試一下。在治安良好的地帶,挑一條會碰到行人的小路,比如從你家到圖書館的那條路。接下來,對路上碰到的每一個人說「你好」,一共練習一分鐘。   你一共和多少人打招呼?   路人有什麼反應?   相較於一開始,在練習的尾聲,你的行為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第二項任務是「三角關係」,主角是你、一名陌生人,以及你們雙方都看得見的一樣東西。向陌生人評論那樣東西,開啟你們之間的對話。任何東西都可以,隨便講點什麼;不必想出聰明的台詞,不要太刻意。「哇⋯⋯這間雜貨店有賣你手上那種蘋果?我不曉得這裡有賣啊。好吃嗎?」   接著開始對話。   對話結束後,想一想以下的問題(也可以和同伴討論):   你剛才挑了什麼東西?   對方有什麼反應?   和第一個任務比較。   第三項任務難度更高。假裝你迷路了,詢問路人附近的某個地方要怎麼去。如果你找到願意回答的路人,請他畫地圖給你。如果路人同意畫地圖,請他們留下電話,解釋萬一還是找不到路,你再打電話向他們求助。如果對方願意留電話,打過去看有沒有人接。如果他接了,感謝他的幫忙,告知你找到路了。   現在回想一下(或者和同伴討論):   你向誰問路?   你是如何挑中他們?   他們願意幫到何種程度?   每次更進一步時,碰到了哪些障礙?   這個任務請你撒個小謊,你有什麼感受?   許多人認定沒人會願意跟陌生人互動。克服這樣的恐懼,將使你感到海闊天空,這件事本身已經很有價值了。此外,練習結果還能拿來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假設別人會怎麼做。做完這個練習的人,通常會很興奮,沒料到自己能一路過關斬將,前進到意想不到的步驟。如果還想多探索這方面的練習,可以參考綺歐.史塔克精彩的《每一天的街頭冒險》(When Strangers Meet)。那本書直接啟發了這個練習。   第三項任務由於要假裝迷路,特別容易讓人坐立難安。有的人立刻決定不要那麼做,挑一個自己真的不曉得要怎麼去的地點,好避免說謊。雖然這個練習要冒的險不多,但會帶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情緒和體驗。這是相當好的開端。當我們為了理解他人的感受、找出內情而訪談時,可以更全面地考量相關的倫理議題。   開誠布公、據實以告,並不容易,你必須下定決心才能做到。這個練習帶來的體驗,證實我們有多容易陷入不是百分之百誠實的互動。這是很好的準備,協助你明講你真正在做的事,坦白告知原因。 —─艾瑞卡.艾斯拉達-李歐 練習45:香蕉大挑戰 ──本文取材自湯瑪士.伯斯   這則練習將協助你探索一個概念:你設計的解決方案必須回應人們的需求,但也必須源自你的創意與個人體驗。   香蕉大挑戰建構在狂熱嗜好的概念上,你將自身的熱情、偏見與興趣,連結到想出點子的過程(d.school 迷戀很多事,榜上有名的有摩托車、運動鞋、老舊收音機、鯊魚、瑞典點心、書法、海洋無脊椎動物、香蕉、尷尬、龍舟賽、神祕限量軟糖。你可以想像有些奇思妙想就是從這種大雜燴得出來的!)。   當你希望從自身的獨特觀點探索或發現新事物,這是一則很實用的練習。你可以獨自練習,但是跟一群人一起會更好玩。你原本就熟識的合作者,有著五花八門的嗜好,會讓你對他們有新一層的認識,或是找到彼此的共通點,對他們肅然起敬。   拿一串香蕉,對,真的香蕉(可以的話,挑青一點的,不要太熟。軟爛的香蕉比較難加工)。   找出你狂熱的一件事,想一想為什麼那件事對你很重要或讓你很享受,你因此比別人多參與、學習或思考了哪些事?別人因此對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如果這種問題令你不安,別忘了這個練習的目的,將是挖掘你與眾不同的地方。   想好之後,想像現在有人找你促銷香蕉,你要替香蕉大打廣告。大約花三十分鐘,想出能達成目標的平面廣告。   遵守以下規定的限制與架構:   你的廣告呈現方式,一定要是一張照片,再加一句簡潔有力的廣告詞。   你必須利用你的超級嗜好,替這則廣告想出點子。   圖中至少要放一根香蕉。   抓一根香蕉,尋找身邊的完美地點,或者自製場景,擺好那根香蕉,拍下照片,想出廣告詞。   思考時間:你如何利用你的超級嗜好的某個面向,或是你與嗜好之間的關聯,獲得這則香蕉廣告的靈感?你如何利用你從這個活動學到的東西,在未來想出新點子?   如果是一群人一起練習,就讓每個人上傳照片到共享平台,舉辦觀摩大會。太好了,每個人都能立即看到成果。你能否判斷其他人的嗜好是什麼? ◆   這個練習比較難察覺的好處,在於促使你跨越實體世界與數位空間的界線。今日,人們如果要製作視覺材料,立刻會打開Photoshop或簡報軟體等數位工具,但愈多人從相同的2D媒介著手,每樣東西長得就愈像。這則練習要求你先創造出實物,再利用周遭環境尋找靈感,做出更獨特的作品。   限制能幫助你想出點子。這則練習指定整體的形式與媒介限制,規定要賣香蕉。接下來,依據自己的狂熱,加上更特別的限制。由於那是你平日的執著,你豐富的知識庫將協助你想出更多點子。相關資訊能讓你得出別人想不到的連結。   我沒有指定廣告內容,由你保留決定的自主權。這個體驗讓你發現只有你能得出的獨特觀點、推論與天馬行空能力。 —─湯瑪士.伯斯

延伸內容

前言   我在史丹佛大學任教三十餘年,期間與d.school 設計思考學院的學生合作,一起走過獨一無二的奇妙體驗。學生剛入學時,還以為學校會把各種武林祕笈塞進他們腦中,但實際發生的事,其實是他們得以一窺自己有多足智多謀,不輕言放棄。我們做老師的,只不過是在學生挖掘潛能時,有幸在一旁協助,一同見證奇蹟。   不過,知和行是兩回事—你要試著做做看,不成之後再度嘗試,反覆摸索,才能有所心得。我最大的遺憾,就是很難讓更多人一起體驗那樣的時刻,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來修課或是參加工作坊。不過,本書彌補了那樣的遺憾,以五花八門的方式指引道路,帶大家走向那樣的特殊時刻。我們稱那樣的身體力行為「創意行動」(creative act)。如同所有的好食譜,真正的魔法,不   在於書面的文字指示,實際去做才能點石成金。我告訴學生,施展創意時,採取什麼手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先起步。我們從前稱這樣的概念為「重視過程」(mindful of process)。沒錯,產品很重要,但產品究竟是怎麼生出來的,重要性至少和產品本身一樣大,甚至更值得探討。本書就是要談作品產生的種種方法。   創意工作是事物變得有形與真實的過程。不過,在你抵達下一個挑戰或工作時,你帶走的其實不是這次的成果,而是讓事物成真的心得,這下子你懂得如何再次做到。如同d.school,本書能提供琳琅滿目的指南,要感謝眾多人士將他們的知識化為書頁上的文字。D.school的忠實成員,以及新一代的老師與設計師,替本書貢獻大量的聰明才智,我感到再欣慰不過。   此外,我想不出有誰會比本書的作者莎拉更適合擔任嚮導,帶領大家走過本書的練習。D.school 成立十五年來,有過不少影響深遠的課程。莎拉蒐集當中最有趣、最獨特、最實用的作業。在我們的領域,莎拉出名的地方在於她以獨樹一格的方式,推學生一把,甚至讓人絕處逢生。學生內在本來就具備創意的潛能與自信,只是尚待發掘。莎拉的厲害之處,在於一針見血地挖出為事物帶來意義的核心部分,加以發揚光大。本書提供的豐富練習,以及中間穿插的六篇隨筆,都是由莎拉以巧思架構並畫龍點睛。我迫不及待想要見到本書將引發什麼樣的創意行動。不是只有古靈精怪的人士才能夠搞創意,每個人都能讓創意開花。 大衛.M.凱利(David M. Kelley) 寫於加州史丹佛 二〇二一年二月十日

作者資料

莎拉.史坦.葛林伯格(Sarah Stein Greenberg)

史丹佛d.school執行長。她帶領著設計師、d.school教師與各界的創新設計思考者,協助人們在世上釋放並應用創造力。莎拉定期在大專院校與全球的設計、商業與教育論壇演講。她是史丹佛商學院MBA、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歷史學士,也是全球保育組織Rare理事。她個人其他的創意活動,尚包含潛水及野生生物攝影。目前居於舊金山。 哈索.普拉特納設計學院(The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別名d.school,二〇〇五年誕生於史丹佛大學。每年來自各種學門的近千名學生,到這裡參加課程、工作坊與學程,學習如何以設計的思維與技能來豐富工作,釋放創意潛能。

基本資料

作者:莎拉.史坦.葛林伯格(Sarah Stein Greenberg)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書系:Smile 出版日期:2023-06-28 ISBN:9786267317372 城邦書號:A1400708 規格:平裝 / 全彩 / 300頁 / 19cm×25.4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