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歡慶雙12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趨勢
衝破經濟停滯:以無形資產重塑成長與繁榮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 讀書花園選書~任選2本,訂單現折30元!

內容簡介

「經濟為何不振」的全新解釋與解決之道 過去四十多年,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從物質經濟轉向無形經濟(基於創見、知識與關係的經濟型態),然而,過去二十年,我們目睹了經濟成長緩慢、不平等加劇、競爭功能失調(競爭不彰)以及許多其他弊病,讓人直呼經濟不該是這樣子的。 在這本具開創性及挑釁意味的書中,喬納森‧哈斯克爾(Jonathan Haskel)和史蒂安‧韋斯萊克(Stian Westlake)認為,本世紀對經濟的巨大失望是「以物質資本為基礎的經濟」轉型不完全的結果,亦即,經濟趨勢由物質資產轉向無形資產,但是經濟制度與經濟政策卻沒有跟上轉型,導致無形經濟沒有發揮該有的成長力道,造成經濟停滯等諸多弊病,讓大眾對經濟成長感到失望,並承受後遺症。 同時,近年來,無形投資的成長顯著減緩,使世界變得更貧窮、更不公平,更容易受到生存威脅。哈斯克爾和韋斯萊克提出了令人振奮的新想法,幫助我們趕上無形革命,他們針對四大面向提出改善建議:(1)公共資金與智慧財產權;(2)金融與貨幣政策;(3)城市發展;(4)競爭政策。 借鑒哈斯克爾和韋斯萊克在制定金融和經濟政策的第一手經驗,本書提出了一系列激進但實用的解決方案,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深度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國際推薦—— 「一本引人入勝的新書。」──丹尼爾‧芬克爾斯坦(Daniel Finkelstein),《泰晤士報》(Times) 「發人深省。」──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一本引人入勝的新書……哈斯克爾和韋斯萊克提供了常識和巧妙解決方案的結合……一本值得廣泛討論的重要著作。」──亞德里安‧伍爾得禮奇(Adrian Wooldridge),《彭博評論》(Bloomberg Opinion) 「哈斯克爾和韋斯萊克關於目前機構如何抑制由無形資產主導的經濟的見解非常有價值。」──尼克‧彼得森(Nick Peterson),《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發人深省。」──馬丁‧沃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哈斯克爾和韋斯萊克認為,隨著無形資本開始推動現代經濟,它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而我們的機構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如何為無形資產密集型企業建立深度和流動性資本市場?我們如何改革智慧財產權法並重建國家能力?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見解,可以幫助我們應對這些挑戰和其他挑戰。」──卡羅爾‧科拉多(Carol Corrado),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 Board) 「在經歷了十年的不平等加劇、令人失望的經濟成長和政治動盪之後,我們如何才能重啟未來?在這本重要而及時的書中,哈斯克爾和韋斯萊克認為舊制度不適合新的無形經濟。為了解決我們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我們必須修復我們的制度。這是一個強大而令人信服的訊息,每個人都應該閱讀!」──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技術陷阱》(The Technology Trap)作者 「無形資本的概念如何幫助解釋我們這個世界出現問題的一些特徵?無形資本的概念如何成為解決問題和改善世界的關鍵?這是解決促進經濟成長的這些問題和其他關鍵問題的首選書籍。」──泰勒‧柯文(Tyler Cowen),《大停滯》(The Great Stagnation)作者 「如何解釋困擾二十一世紀經濟的萎靡感?《衝破經濟停滯》將根本問題確定為經濟制度和政策未能跟上向無形資產轉變的步伐。理念推動繁榮,這本重要的著作確定了政府政策需要在從設定利率到競爭政策等領域適應理念經濟的方式。」──黛安‧科伊爾(Diane Coyle),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目錄

序言暨致謝 導論 如何衝破經濟停滯 第1篇 經濟哪裡不對勁? 第1章 經濟大失望 第2章 經濟危機是無形資產危機 第3章 無形資產危機:制度失靈 第2篇 修復面目全非的經濟 第4章 「促進科學與工藝」:公共投資與智慧財產權的興革 第5章 金融架構:無形資產豐富的經濟裡的金融與貨幣政策 第6章 打造更好的城市 第7章 減少競爭功能失調 結論 重啟未來 附註 參考文獻

內文試閱

  導論 如何衝破經濟停滯(摘錄)     經濟大失望及其病徵      我們在考慮今天的經濟狀況時,很難擺脫掉一個念頭:它不應該是這個樣子。這個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富裕,卓越的科技正在改造我們生活的各個面向——然而,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大家似乎都知道有些苗頭不對。      在1970年代後期的英國,這種苗頭不對顯而易見到為英國博得一個封號:「歐洲病夫」。還沒有人給富裕國家的經濟今時所面臨的問題取個名稱,不過我們在一個又一個國家身上看到五個病徵:停滯、不平等、競爭功能失調(dysfunctional competition)、脆弱與不真實(inauthenticity)。這些病徵之所以值得注意,不僅因為它們在客觀上不為人所喜,更因為它們全都有些不好說明、挑戰了傳統經濟學的解釋或呈現出人意表的悖論。我們會在這裡簡要介紹它們,並且在第一章詳細闡明。      停滯。生產力成長緩慢到令人鬱悶的地步已經十年有餘了。因此,如果二十一世紀的成長照著這個趨勢下去,富裕國家的人均所得會比原本應有的減少25%。低度成長期本身並不稀罕,可是我們現在的不景氣不但拖拖拉拉而且令人費解。事實證明,它能抵抗超低利率和一大堆非傳統的刺激經濟手段,而且它還跟對新技術與利用它們的新企業的普遍熱情共存於世。      不平等。不管從財富或所得的角度來看,自1980年代以來,不平等的程度已經大幅加劇,而且始終沒變。不過,今天的不平等不單純是貧富問題;反之,它因為我們所謂的尊嚴不平等(inequality of esteem),也就是被文化及社會變遷所拋棄的下層人民感知到和上層菁英分子之間的鴻溝,而變得複雜了。雖然尊嚴和物質生活的富裕之間存在一些相關性,不過並非完全相關。很多覺得被現代性所摒棄的人是資產雄厚的退休人士,而自由派菁英裡也有不少一窮二白、負債累累的畢業生。      競爭功能失調。競爭作為市場經濟的命脈,似乎沒有發揮應有作用。公司的財富看來變得更加穩固,像亞馬遜(Amazon)和Google這類兆元企業的表現持續超前,賺進高額利潤,令人望塵莫及。新設立的企業變少,人們也更不可能換雇主或搬家找新的工作。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一種矛盾存在,很多人對經濟生活中愈來愈激烈、緊張且無謂的爭論迭有怨言的同時,客觀上衣食無虞的人,甚至富人,似乎必須加倍努力的工作才能維持現況。      脆弱。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已經證明,即便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也不能免疫於自然力量的影響。確實,疫情大流行所造成的損害和經濟的複雜性及精密性有關。我們龐大又密集的城市、複雜的國際供應鏈和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連結性,使病毒得以從一個國家迅速蔓延到另一個國家,也提高了掌控病毒所需的封城代價。甚至不過十五年前,中國偏遠地區爆發大流行疾病,對富裕國家來說頂多是一則小新聞而已。如今,拜全球化、供應鏈與網際網路之賜,我們似乎愈來愈容易暴露在另一塊大陸上一隻蝴蝶振翅的效應中。      對許多人來說,COVID-19對人類的毀滅性影響,預先警示了氣候變遷將在未來幾年引發何等浩劫。疫情大流行的實質衝擊加上全球暖化的預期衝擊,說明了經濟在面對生態系統等級的巨大威脅時的脆弱不堪。這兩個問題還有另一個共同特徵:知道怎麼解決與實際動手去做之間存在著離奇的鴻溝。從台灣到泰國,這些國家已經證明對的政策有助於減少COVID-19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金額;同樣地,詳細而可信的經濟脫碳化計畫也已經有了。可是,知道跟做到的距離很遠,而大多數國家似乎沒有跨越的能力。      央行抵消經濟衝擊的能力下降,是脆弱性的另一個跡象所在。美國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的九次衰退中,聯準會(Federal Reserve)平均降息6.3個百分點。在英國,COVID-19前的五次衰退中,這個降息幅度是5.5個百分點。可是自2009年以來,美國、英國與歐陸央行所設定的平均利率已經分別來到0.54%、0.48%和0.36%(2021年4月的資料)。「利率」這個央行所謂的政策空間似乎已經嚴重受限。      不真實。二十一世紀經濟最後一個令人失望的特徵,不是經濟學家會去討論的東西,但卻在庶民的言談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們將之稱為不真實或虛假,也就是工作者與企業缺乏他們應有、也曾經擁有的恆毅力(grit)與誠信(authenticity)。想想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對「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的批評:即便「解聘跟加快腳步總是落在那些實際在製造、搬運、修理與維護東西的人身上」,但「透過某種奇怪的鍊金術,坐辦公桌領薪水的人數好像最後還是變多了」。      格雷伯乃追隨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等後現代主義學者的腳步而發此議論,這些人認為現代世界被諸多「擬像」(simulacra)所主宰了:像迪士尼樂園那樣的仿造物與符號,脫離現實基礎而擁有自己的新生命。同樣地,保守派評論家羅斯.杜塔特(Ross Douthat)也主張說,模仿而非原創在文化、媒體與娛樂圈裡大行其道,是現代頹廢病的其中一個特徵。現代世界以一種過往沒有的方式被重組、敘述與策劃。      這個觀點也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製造業和政府應該採取更多作為來振興此一產業的想法,常年受到選民的歡迎。讓製造業工作回流美國,是川普(Donald Trump)在2016年引起最大迴響的競選承諾。歷任英國政府也承諾要用「新產業、新工作」和「製造者們的前進步伐」(March of the Makers)來因應全球金融危機。這些承諾沒有一個實現,可是它們會被許下,在在強烈地顯示「我們應該回歸『造物』」的這個想法廣受歡迎,以及懷疑很多現代經濟活動不知何故其實並不真實。      經濟與社會常常經歷動盪不安的時期。可是,此處所列的五個問題同時存在,則特別令人費解,而且自相矛盾。經濟停滯以前就影響過我們,但是今天,它和低利率、企業高獲利,以及人們普遍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進步令人眼花撩亂的時代共存於世。物質不平等的加劇已經放緩,不過它的後果和後遺症——地位不平等、政治極化、地理分歧、社區衰敗、嬰兒夭折,仍持續擴大。如我們在第七章要討論到的,隨著新公司變少,以及領先企業與落後企業的績效差距更持久不減,競爭似乎也減少了,可是經理人與勞工的工作生涯同樣令人感到比以往更為騷亂不安。      這本書要回答兩個重要問題:是什麼導致這些徵狀?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如何衝破經濟停滯:從無形資產著手重振經濟
◎文/商周出版編輯部   過去四十多年,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從物質(實體)經濟轉向無形經濟(基於創見、知識與關係的經濟型態),然而,過去二十年,我們目睹了經濟成長緩慢、不平等加劇、競爭不彰以及其他弊病,讓人直呼經濟不該是這樣子的。   在這本書中,哈斯克爾(Jonathan Haskel)和韋斯萊克(Stian Westlake)認為,這二十年來,人們之所以對經濟產生巨大失望,乃因經濟趨勢由實體資產轉向無形資產,但是經濟制度與政策卻沒有跟上轉型。同時,對無形資產的投資也下滑,導致無形經濟沒有發揮該有的成長力道,造成經濟停滯等諸多弊病。   作者們針對四大面向提出改善建議:(1)公共資金與智慧財產權;(2)金融與貨幣政策;(3)城市發展;(4)競爭政策,並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案,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喬納森.哈斯克爾 Jonathan Haskel

哈斯克爾是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商學院經濟學教授,也是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外部成員。與史蒂安‧韋斯萊克(Stian Westlake)合著《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無形經濟的崛起》(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 The Rise of the Intangible Economy),2017年與研究團隊同獲靛藍獎(The Indigo Prize)。

史蒂安.韋斯萊克 Stian Westlake

英國皇家統計學會(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執行長。與喬納森‧哈斯克爾合著《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無形經濟的崛起》,2017年與研究團隊同獲靛藍獎。

基本資料

作者:喬納森.哈斯克爾(Jonathan Haskel)史蒂安.韋斯萊克(Stian Westlake) 譯者:曹嬿恆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莫若以明書房 出版日期:2023-03-02 ISBN:9786263185746 城邦書號:BA8037 規格:膠裝 / 單色 / 36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