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植物
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書衣海報特別收錄12幅精緻針筆植物繪)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 城邦6折優惠全年專享,快搶好康/其他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入圍2022年Openbook年度生活書決選★★★ 每一種氣味都是一次邀請,吸引我們去探索樹與人的相互關係…… 金鼎獎科普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作者 凃翠珊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溫佑君 ——療癒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樹的詩人哈思克,以十三則人與樹的親密故事開啟情緒與記憶之門, 引領我們踏上由科學、歷史、文化所交織而成的氣味之旅…… 從你初次翻開的書頁氣息,到橡木深沉暢快的氣味,到森林大火散發的窒悶煙氣,到豐富食物滋味的月桂與橄欖油,再到一杯匯集三大洲香氣與美味的琴通寧……且跟著哈思克乘著氣味的翅膀,踏上人樹與共的悠遠旅程。 好評推薦: 從祕境探索、聆聽聲音,哈思克總是能夠用獨到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樹木,接近大自然。這一次,請大口吸氣,跟著哈思克,感受樹木帶給人類世界的諸多美好氣味。 ——金鼎獎科普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 樹木有味道,它們透過味道彼此對話,人依樹而活,也與樹一起演化,因此樹的味道能活化人的免疫系統,讓身體強健,心靈安定。可惜都市生活讓我們忘了嗅聞大樹,幸好有這本書,喚起我們的嗅覺記憶,引領我們回到生命源頭,那個萬物互相連結的世界。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跟著作者詩意的文字與豐富的自然生態故事,走進由氣味交織而成的世界,氣味在扉頁之間有如涓涓長河串連時空,喚起遠古的身體記憶,將人與萬物連結,原來森林早已化為氣味藏匿於生活微細角落,只待我們重新開始嗅聞。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作者 凃翠珊 閱讀這樣的一本書,除了能收獲硬核但可口的科普果實,作者閃爍著哲思的文字,更宛如十七世紀的法蘭德斯織錦壁毯,繁密而繽紛,使人流連忘返。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溫佑君 兼容並蓄、言之有物、辭藻優美,大衛.哈思克喚醒我們的氣味記憶,讓我們回想起人類的生命與樹木的奇異密不可分。值得細細品嘗的盛宴。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彼得.克萊恩(Sir Peter Crane) 一段令人忘我的嗅覺旅程,帶領讀者穿越觸動感官的森林。每一章召喚一種新的氣味:落葉和燃木煙;松脂和單寧;奎寧和月桂葉。並且展現生命的繽紛多彩。大衛.哈思克是個知識豐富、機智淵博的同伴,引領我們走遍世界各地,提醒我們嗅聞一切。本書為我們帶來一陣清新氣息。 ——《廢棄島嶼》(Islands of Abandonment)作者 凱兒.弗林(Cal Flyn), 如果你喜歡鑑賞文學、探索真相,或者你是環保人士,這本書是寫給你的。簡言之,這本書探討人與樹的關係,適合所有人閱讀。 ——英國廣播公司《鄉村檔案》(BBC Countryfile)

目錄

推薦序 氣味是樹木的語言,不但能夠帶我們走入自然之中,更是開啟記憶的鑰匙/胖胖樹王瑞閔 推薦序 聞到是無價的水晶/溫佑君 引言 放慢腳步,聞一聞樹木的氣味,我們會感到愉悅,卻也生出好奇。這棵樹為什麼是這個味道? 如果我循著這個味道往上追溯,探尋它的生態與文化根源,答案會是什麼? 1、七葉樹,又稱「馬栗」 樹木既在我身上,也在我體內, 可以說賴上了我,在我體內悠遊。視覺與聽覺至少識大體,懂得利用光子和聲波做為媒介,將我們和外界連接起來。嗅覺這最無禮的感官卻並非如此。 2、美洲椴樹 當清新的椴花香氣進入我們體內,將我們擁抱,椴樹等於伸出綠色的手平撫因焦慮而鬱結的前額、鎮靜疼痛的神經路徑,用香氣填補我們中樞神經系統裡的裂痕。 3、綠白蠟 我們嗅聞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餽贈時會感到愉悅,不只是因為我們得以擺脫都市單調可憎的典型氣味。也因為這些樹木的化學物質進入我們的細胞和血液,從內在安撫我們。 4、琴通寧 琴通寧向我們的鼻子與上顎揭示我們生命中全球樹木的糾葛。我們坐的椅子是由世界另一端不知名的森林組裝起來……這只冒著冷汗的高球杯,是一面鏡子。 5、銀杏 我喜歡銀杏的味道,不只是因為它們讓人不舒服,還因為它讓我的感官直接連結上生命悠遠的歷史。大約兩億年來,銀杏幾乎沒有改變,是植物界最令人敬畏的譜系。 6、西黃松 西黃松帶給我的愉悅,讓我得以加入這片森林的對話中心。樹木對彼此吐露祕密,昆蟲側耳傾聽,從中圖謀。大地和天空盡情交談。 7、掛在後視鏡的松樹 後視鏡上的香氛小樹,像掛在神職人員手上的晃盪香爐。車子前進時,它對我們送來一波波香氣,傳送這個時代曖昧不明的祝福。 8、威加爾加樹,又名南極山毛櫸 這棵樹和生長在它上面的植物從雲霧裡汲取水分。樹枝上的苔蘚和蕨類保留它們的一部分收穫,飲用來自天空的水。其他的水分往下掉,在每一棵樹底下形成一圈溼地。 9、白橡木 我站在吧台前,端著威士忌酒杯緩緩吸一口氣:安撫人心的氣味。橡木的味道就像堆放的柴火和在木桶裡陳化的紅酒,是家與避風港的標誌。 10、月桂 月桂葉的氣味帶領我們回味無聲的記憶。沒錯,它讓我憶起童年的美味餐點,卻也帶領我走進地中海植物的歷史。我嗅聞一口燉菜那滿溢月桂氣味的誘人香氣,也喚醒關於人與生態的記憶。 11、燃木煙 我嗅聞大火時,吸入的是動植物遺體僅剩的殘餘,那些都是我上山散步時認識的朋友,如今都變成一團團氣體和微細的灰燼碎屑。呼吸等於哀悼。 12、橄欖油 在這碗橄欖油的美好香氣中,我了解橄欖樹所傳來的訊息:神聖的事物並非從天而降。和平與富足也不是單靠人類獨力取得。生命中的善是一股來自有生命的地球的氣味,是人類與樹木合作的豐碩成果。 13、書 書本的氣味就如同它們紙頁上承載的故事,有著許多層次。無論舊書或新書,都不會只有單一氣味。書香花束混合了數種氣味,以豐富的層次邀請我們進入複雜的感官體驗。 樹木的氣味、六個練習 停下腳步嗅聞,是為了重拾我們生而為人的一部分特質,重新回到我們的身體,與我們周遭的生命體連結。 後記、樹木的樂曲 謝辭 參考書目 關於後記作者

內文試閱

  七葉樹,又稱「馬栗」      我彎腰拾起草地上一顆冒著尖刺的綠色莢果,接著以拇指按壓莢果表面三條縫隙之一,掀開外皮。裡面窩著一顆表皮晶亮的赤褐色種子,配上乳脂色無光頂蓋。我人在丹佛的市區公園,但我用拇指壓扁莢果外殼、種子出現時,一股味道沿著時光隧道將我拉回在英國的童年。普魯斯特的瑪德蓮小蛋糕不適合我,給我來幾顆馬栗。      促成這段時光旅行的感官不只一種。莢果外殼尖刺的扎手觸感、發亮的馬栗,還有最重要的,我取出七葉樹果實過程中各種氣味的奇特組合。首先,綠色外殼散發出的蔬菜沙拉水潤氣味,點綴褐色莢果裂縫和尖刺頂端那淡淡的堆肥味。馬栗帶點單寧味,像浸泡過久的茶湯。我還聞到似有若無、略苦的油味,像單車鏈條的潤滑油。這些苦味像在宣示:別想吃我。最後我剝開馬栗,嗅了嗅空殼,聞到蘋果核與水果口香糖的味道,溼濡的甜味。而後那股味道消散,變成淡淡的樹葉氣味。      我們用各種形容詞和比喻捕捉數十種(或許數百種)氣味分子帶給人的短暫感受。不過,那番體驗無需訴諸文字。我是個孩子,開心的回到長輩家那條路上一棵巨大的七葉樹下,跟妹妹和堂表親一起遊玩,將各種寶貝往口袋裡塞。      氣味之所以轉瞬即逝捕捉不易,問題出在我們的神經系統。我們的鼻子向腦部發送信號時,會跳過許多負責過濾並詮釋視覺和聽覺信號的處理中心。氣味一頭栽進記憶與情感,神經帶著它的信號,直奔腦部掌管情緒記憶的區域。嗅一下……我們直接被傳送到別的時間和地點。肉餡餅加熱後的香氣:樸茨茅斯我祖父母家懸掛在電視機上方的耶誕燈飾。除蛞蝓劑的味道:哈羅蓋特我外祖父母家車庫裡那個孩子們伸長了手剛好碰不著的架子。夜店吧台的酵母與木質氣味:英國大學時代跟朋友聚會,歡慶考試結束。沒剝殼的馬栗:我口袋有點重量的寶藏;里茲的晴朗秋日,妹妹和堂表親在樹下奔跑。      在丹佛市的公園我還回想到,趣味一旦延遲,就等於失去。短短兩天後,馬栗的光澤和強烈氣味消退。經過幾個月,它們就會乾燥皺縮,握在手裡那份可喜的重量感也隨之消失。一年過後,我堆在玩具火車儲煤車廂那些原本胖嘟嘟的馬栗,已經變得像乾巴巴的脫水豆子,可憐兮兮的躺在手掌心。      就連打馬栗遊戲的樂趣也難以長久。我們在光亮的果實外殼鑽洞。小心翼翼用尖叉或從父母的工具箱偷來的錐子刺穿馬栗殼,避免殘害自己的手。有時我們會把馬栗泡在醋裡,因為同學之間流傳泡過醋的馬栗比較堅硬,打馬栗時勝算更大。我們拿鞋帶穿過馬栗的洞, 一頭打結,拉起鞋帶另一頭,用我們的馬栗戰士對戰。最先裂開的是胖鼓鼓的那種,瘦削緊實的堅硬耐打,也能將對手擊破。可是都扛不過幾回合,叫人失望。原本我們以為只要做足事前準備,就能弄出一個常勝將軍。破裂的馬栗掛在鞋帶末端晃蕩,白色果肉聞著像肥皂,帶點苦味。遊戲前的期待與希望,比戰鬥時的破壞來得刺激。      氣味從我心靈深處挖掘出童年時期的歡樂與失望,喚醒埋藏四十年的思緒與感受。      氣味帶我走進內心,進入我的記憶,也讓我直接接觸其他生物。樹木的某些成分不請自來,進人我的身體,跟我的細胞膜結合。那是樹木細胞製造的某些分子,飄蕩在空氣中。這些擅闖者被我吸入肺部後,有一部分融入我的血液。到這時樹木既在我身上,也在我體內, 可以說賴上了我,在我體內悠遊。視覺與聽覺至少識大體,懂得利用光子和聲波做為媒介,將我們和外界連接起來。嗅覺這最無禮的感官卻並非如此。      這種連結也兼具生態與歷史雙重意義。我在丹佛嗅聞馬栗,七葉樹演化的地點卻在歐亞大陸。四百多年來,園藝家持續將他們心目中更美麗、更有用的外來種引進美洲,算是另類植物殖民。科羅拉多州不缺優良的本土樹種,可是這座公園有大半蓊鬱樹冠屬於外來樹木。在里茲也是這樣,我拾起的是外來樹木的落果。七葉樹在十七世紀來到不列顛群島,是園藝家從巴爾幹半島帶回來的。七葉樹的掌狀複葉有五或七片小葉,春季綻放的花朵數量繁多,樹冠濃密,結實纍纍,是最受歡迎的園林綠化植物,維多利亞時代尤其普遍。在歐洲大多數地區也是如此。以德國為例,七葉樹就是公園和其他戶外聚會地點(比如露天啤酒店)最常見的遮蔭植物。七葉樹如今在英國和北歐公園與庭園幾乎無所不在,我們已經忘記它是在別處演化的植物。它的果實所帶的苦澀氣味和口感,是為了嚇阻田鼠、松鼠、鹿,以及歐洲南部的野豬。      那麼,馬栗獨特的氣味,也是樹木與它們的哺乳類掠食者之間交鋒的結果。馬栗那種刺鼻的防衛性化學物質,也能驅趕象鼻蟲與其他昆蟲。如今人類將這些生態禦敵武器製成藥物。只要審慎斟酌劑量, 馬栗萃取物能促進血液循環,也能消水腫。馬栗從故鄉希臘色薩利山(Thessaly Mountains)來到英國市區公園,而後以氣味和藥物的形態滲入我們的血液。      公園綠地上的絕大多數馬栗就留給丹佛市的孩子來尋寶,不過, 我把一顆閃亮的林中果送到鼻子前嗅了嗅,順手放進口袋。

延伸內容

【推薦序】氣味是樹木的語言,不但能夠帶我們走入自然之中,更是開啟記憶的鑰匙
◎文/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      打開新書《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前,我腦海中自然浮現過往的經驗。或是在棲蘭山上,誤踩到腐朽的檜木,此後每一步都帶著檜木的芬芳,步步生香。又或是花蓮台九線旁樟樹造林地疏伐作業現場,樟樹精油瀰漫在空氣中,彷彿天然的結界,蚊蟲皆退避三舍。更有意思的是細雨時的美濃雙溪熱帶植物園,伴著雨水才會出現在高大樹冠層中,彷彿瓦斯中所添加的硫化物,那是大葉巴克豆的葉片所產生的臭味,淡淡的,如同魅影一般時有時無,需要靜下心來大口呼吸才能發覺。      這些味道是我記憶這些大樹的方式,總會在特別的時候想起。不過,除了嗅覺所感知的味道,樹木還有一種與人類的歷史與文化所交織而成,難以言喻的複雜滋味,縈繞在我們日常之中。這是我特別喜歡樹木、喜歡植物的主要原因。      或許氣味本身還是得親身嗅聞,才能有屬於自己的感受,但是在大衛.喬治.哈思克筆下,這些氣味有了生動的畫面感。無論是亞洲原生的銀杏、歐洲的馬栗、北美洲的椴樹、南美洲的金雞納、中美洲的多香果、喜馬拉雅山麓的檸檬……每篇文章的主角,以及相關聯的樹木,或在青草地上,或在雨水之中,也可能就是大家每日的餐桌、書房、酒窖、材火堆,甚至是混合其他化學物質的汽車密閉空間中。興許是自然產生,又或是伴隨著人工。樹木與氣味,突然之間離我們好近,近到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忍不住起身想去聞一聞。      當然,味道不一定都是香氣,還有刺鼻或是不舒服、不愉快的臭味。卻會讓人想起學生時期校園的一隅,或是某個下過大雨後的夏夜,大樹下、草地上,那股帶點酸腐,甚至令人作噁的氣息。是有那麼一點破壞氣氛,卻也是植物味道在我們腦海中留下印記的方式。      延續先前兩本著作《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與《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的風格,哈思克藉由在美國各地或其他國家對樹木氣味的觀察與描述,將樹木的自然生態、演化、生物化學,乃至歷史文化,巧妙的融合在你我熟悉的生活場景。當然,散在各篇文章之中,如樹木的化學分子與人類器官之間的連結與作用方式、地景的描述,種種關於氣味的知識,或是哈思克生命裡的吉光片羽,也都十分精彩。      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樹木氣味的著作,博物學的書籍,更是優美的散文。藉由哈思克生動的文字:「『氣味,是樹木的語言。』我們嗅覺聞到植物的味道,就彷彿是在偷聽植物傳遞給彼此或其他物種的訊息。可是我們卻用『青翠』、『刺鼻』、『苦澀』、『松香』等等拙劣的轉譯方式,不精準的描述以分子作為單字,『以有機化學文法書寫的植物意向』。」一次又一次,我彷彿真的聞到了氣味,甚至感覺到樹木正在溝通。      從祕境探索、聆聽聲音,哈思克總是能夠用獨到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樹木,接近大自然。這一次,請大口吸氣,跟著哈思克,感受樹木帶給人類世界的諸多美好氣味。   
【推薦序】「聞到」的奧義是無價的水晶
◎文/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溫佑君      《療癒之島》出版以後,有一次硬著頭皮用離離落落的客語接受講客廣播電台的採訪。談到樟樹與客家族群曾是怎麼樣的生命共同體時,我突然恍然大悟,自己對樟樹的依戀愛慕從何而來。長年累月的採樟煉腦,使樟樹的氣味滲入客家人的血液,乃至DNA的編碼。即使自幼在都市成長,與客庄的心理距離比到地中海還要遠,我的細胞依舊承載著祖先的記憶。      正如大衛.哈思克所說的:「每一種氣味都是一次邀請,吸引我們去探索樹與人的相互關係。」他也真的調動所有視角,細細耙梳那些關係。十三個篇章中,七葉樹透露植物怎麼跟隨人做洲際旅行,美洲椴樹指出我們和昆蟲的同質性,白蠟樹示範人可以如何學習樹的語言,琴通寧裡的三種植物揭發化為氣味的全球貿易,銀杏的肉感性事鼓舞人熬過毀滅,西黃松吐氣成雲來融化人心,其他松樹則成為化學家模仿遊戲的靈感,威加爾加樹在地層幫人類考古,白橡木催生嗜好性飲料,月桂豐富我們的菜單,焚燒的樹建構最初的社會,橄欖樹打造輝煌的文明,製書之木則讓人吸進整個世界。      閱讀這樣的一本書,除了能收穫硬核但可口的科普果實,作者閃爍著哲思的文字,更宛如十七世紀的法蘭德斯織錦壁毯,繁密而繽紛,使人流連忘返。例如,提到西黃松帶給他的愉悅感,「讓我得以加入這片森林的對話中心。樹木對彼此吐露祕密,昆蟲側耳傾聽,從中圖謀。大地和天空盡情交談。」。而在刻劃森林大火後的情景時,他說,「我化成了煙……我嗅聞大火時,吸入的是動植物遺體僅剩的殘餘,那些都是我上山散步時認識的朋友,如今都變成一團團氣體和微細的灰燼碎屑。呼吸等於哀悼。」這位生物學家根本就是一個詩人!      光看目錄,有些朋友可能會感受到一種文化隔閡,畢竟書中大部分的樹種都不容易在這座亞熱帶島嶼遇見。但《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並不是充滿異國風情的植物圖鑑,哈斯克寫的是一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官,而人類又是如何用這個感官和一群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物種隔空傳情。他拿這本書來詮釋歌德在1790年敲出的暮鼓晨鐘:不能與大自然投契同感的人,不會找到大自然的珍寶。      哈斯克的暢銷書《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出中文版時,吳明益教授為之寫了一篇推薦序,題為「『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在我看來,這本《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則是揭示了「『聞到』的奧義是無價的水晶」。本書最後列出的六個邀請,亦即六道嗅聞的習題,讀者如果時常演練,絕對可以貼近樹木的心靈,也必能體會 :「生命中的善是一股來自有生命的地球的氣味,是人類與樹木合作的豐碩成果。 」

作者資料

大衛.喬治.哈思克 David George Haskell

作家暨生物學家,擅長以精微動人的文字,融合科學、詩文與其對有生命的世界之關注。前作《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和《樹之歌》(The Songs of Trees)榮獲諸多獎項,包括美國國家學院最佳圖書獎、普立茲獎非小說類決選、里德環境寫作獎(Reed Environmental Writing Award)、國家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愛爾蘭圖書獎(Irish Book Award)和約翰.巴勒斯獎章(John Burroughs Medal)。哈思克出生在倫敦,成長於法國,過去三十年來居住在美國各地,比如田納西州、科羅拉多州和紐約州,在每個地方的樹木上尋找氣味的新樂趣。哈思克畢業於牛津大學,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是古根漢會士(Guggenheim Fellow),目前在田納西州塞瓦尼的南方大學任教。 相關著作:《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森林祕境(暢銷改版):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基本資料

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 譯者:陳錦慧 繪者:過山貓.小佾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科學新視野系列 出版日期:2022-07-05 ISBN:9786263183025 城邦書號:BU0179 規格:膠裝 / 單色 / 224頁 / 13cm×19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