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企業家分享
輿情操縱:用數據操控心智的鼻祖「析模公司」運作大揭密
left
right
  • 庫存 = 9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輿情操縱:用數據操控心智的鼻祖「析模公司」運作大揭密

  • 作者:吉兒.萊波爾(Jill Lepore)
  • 出版社:行路
  • 出版日期:2022-06-01
  • 定價:580元
  • 優惠價:9折 522元
  • 書虫VIP價:493元,贈紅利2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68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入圍 《時代雜誌》2020年秋季最期待著作 《歐普拉雜誌》2020年秋季最佳圖書 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入圍 ***** 這家企業自詡是約翰.甘迺迪贏得總統大選的幕後操盤手! 早在冷戰時期,它便開啟先河研發電腦程式模擬人類思考, 用來預測乃至操控人們的行為與思考,深遠影響延續至今。 從劍橋分析公司到俄羅斯網軍工廠「網路研究機構」, 從Facebook、Amazon到Google,都是它的徒子徒孫! 想了解當今「數位操控戰」,你不能不知道它的歷史! 析模公司成立於冷戰期間,遠在Facebook、Google和劍橋分析公司誕生之前,它便從事資料探勘、鎖定選民、左右政情,乃至操縱大眾。本書作者吉兒.萊波爾偶然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檔案庫中發現此公司文件,於是著手挖掘這段遭人遺忘的歷史——而它,也是當今矽谷的操控術和傲慢背後,沉眠已久的神祕源頭。 1959年,美國一群頂尖的社會科學家創立了析模公司,發明了一套用於預測和操縱種種人類行為的電腦程式,稱為「仿人機」。他們相信,「仿人機」不只能推銷日常用品,還有其他大用:它可以打贏選戰,可以壓制政治反抗運動,可以擊敗共產主義;可以摸透人心,贏得越戰;可以預測種族暴動,甚至瘟疫──可以說,他們的初衷是善意的。隨著業務逐步拓展,析模公司的客戶除了《紐約時報》等數十家民間大型廠商,就連要競選美國總統的約翰.甘迺迪和美國國防部等,都赫然在列,其經營據點也因而遍及紐約、華盛頓、劍橋,甚至遠到越南的西貢。 從多屆美國總統大選、越戰,到詹森政府不幸誤判種族暴動等,析模無役不與。然而,由於當時的數據收集能力與資訊科技遠不及今日,加以後來析模發生各種不當管理情事,包括向媒體洩漏情資、未能繳交業務報告,乃至因引起民眾疑慮而面臨抗議,甚至遭指控犯下戰爭罪,最終該公司於1970年宣告破產,相關史料且因機緣湊巧幾乎銷聲匿跡…… 析模公司的科學家相信,「仿人機」乃是「社會科學界的原子彈」,但他們沒預料到,這項發明會像深埋已久的未爆彈,於數十年後的今日引爆——時至21世紀初,企業收集數據、建立行為模型、操弄訊息傳布——甚至左右各國政情。省思這些現象時,析模公司的歷史與當年的爭議,將是重要的借鏡。 ▎各界好評—— ►萊波爾是出色多產的歷史學家,眼光獨到,總能發掘不為人知的故事。本書精彩絕倫,時而滑稽好笑,時而令人感到惡寒,作者本身形容它為「1960年代的黑歷史」……當代的我們宛如身處一座圓形監獄:因為世界往往充滿監控,哪怕監控者不是國家,也有超大型企業的身影,它們透過預測和操縱人類行為賺進大筆鈔票,其中滲透最深的目標,莫過美國人的投票行為……作者從中挖掘有可信度、不為人知的故事來源。 ——《紐約書評》詹姆士.格里克(James Gleick) ►當代臉書等企業操控心理和輿情,這方面早就有鼻祖析模公司進行同樣操作。作者以極具說服力的手法寫出其中故事,引領讀者探索近代史鮮為人知的一隅。 ——《科克斯評論》 ►內容豐富,敘事技巧出眾,眼光銳利。如同作者萊波爾所言,1960年代甘迺迪總統大選過後,對於政治人物可能利用廣告、心理戰甚至新科技來操作選情,當時的民眾可能感到震驚。然而一甲子過去了,現代美國政治生活已經接受這樣的生態,正由於在當代看來稀鬆平常,現在反而需要一位歷史學家來鉤沉,挖掘那個操弄選情的觀念開始萌芽的年代。 ——《新共和雜誌》,J.C.潘(J.C. Pan) ►作者揭露了這間遭世人遺忘的企業如何創造出未來的數據武器。本書讀來既讓人欲罷不能,又毛骨悚然。 ——歷史學家亞曼達.福爾曼(Amanda Foreman) ►作者不留情面,犀利批評想要以演算法了解人類行為的愚蠢念頭,以及試著破壞民主的侵蝕性後果,成就出這部深具洞察力的作品,帶領讀者認識具有歷史意義的異議事件。 ——《書目雜誌》星級評鑑,布倫丹.迪斯克爾(Brendan Driscoll) ►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作者以迷人的文筆和讀者對話,寫出橫跨多洲地理與時間維度的敘事格局。她取得大量的家族相關資料,訪談親近人士,拜此之賜,筆下人物性格、家庭、外遇、爭鬥、家常便飯的八卦閒聊,都躍然紙上。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夏儂.龐德(Shannon Bond) ►敘述預測分析和行為數據科學源起於冷戰年代的故事,文字優美,邏輯嚴謹。 ——《金融時報》

目錄

本書目錄 序 What If:「若則」假設分析 析模公司相當於冷戰年代的劍橋分析公司;約翰.甘迺迪之所以能在1960年當選美國總統,析模公司自詡有他們的功勞。大選結束幾個月後,析模公司的科學家在海灘度過夏天,為他們研發的作品擬訂新專案。該作品是一套電腦程式,用於預測和操縱種種人類行為,舉凡民眾購買洗碗機、政府壓制政治反抗運動,乃至選民的投票行為等,不一而足。他們稱這項發明為「仿人機」。 析模公司的科學家相信,他們發明了「社會科學界的原子彈」。他們沒預測到這項發明會像深埋已久的未爆彈,於數十年後的今日引爆。 第一部 社群網絡 第一章 愛到你,艾德利 愛德華.L.格林菲有著宏大的想法、宏大的理念、宏大的自由派理想。雖然推銷東西時,很會說漂亮話,但格林菲不是只有這一面:他熱衷於為二十世紀中的美國自由主義作出社會貢獻。他為自由派提倡的議題募款,格外關切民權和公民自由;他讓別人掏錢捐款的本事,就像從觀眾身後的車變出硬幣的魔術師。 格林菲固然有關注的領域和社交圈,他真正熱衷的領域卻是政治,尤其是民主黨和美國總統大選的操盤──那正是浮誇話術者的遊戲。1952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初次來到電視時代,格林菲因此萌生仿人機的構想;這除了是首場由電腦預測結果的選戰,也是首次由大型行銷公司打選戰的選舉。 第二章 為人所不能 將尤金.伯迪克介紹給格林菲的人,可能是哈羅德‧拉斯威爾;後者在日後協助創立析模公司,持股甚多。拉斯威爾年僅16歲時便就讀芝加哥大學,之後完成政治學博士學位;1927年他發表博士論文〈世界大戰時的政治宣傳手法〉時,年僅25歲。後來他去了柏林,接受佛洛伊德學派子弟的精神分析,接著前往芝加哥大學從事教職。二戰期間,拉斯威爾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創立戰情通訊研究專案,建議美國透過政府主導的系統性大眾操縱,來保護民主不受威權主義侵害。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英文稱此為「政宣」或「心理戰」,納粹則稱此為「世界觀戰爭」。到後來,有人認為不好聽,便開始管這門學問叫「大眾傳播」。叫大眾傳播也好,心理戰也罷,在承平時代,沒有什麼比民主活動和選舉更適合研讀這門學問的素材了。 第三章 沉靜的美國人 格林菲收集人才,普爾收集數據。普爾列出所有熟人,其中包括儼然認識所有人的格林菲,他接著將清單送往全美各地,詢問是否有共同認識的人:「如果你認識這個人,請在此處打勾」。他也定義了何謂「認識」:如果你在街上巧遇「曾經就讀芝加哥大學和耶魯法學院,現於紐約從事公關業的愛德華.格林菲」,你認得出他嗎?你會打招呼嗎?格林菲會認識你嗎? 普爾分析回傳的數字,著手計算機率。他繪出數據,並且想到用一個功能來敘述這個圖形。接著,他利用這個功能來推斷數據以外的意義。普爾設想了一個理論,他稱為「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s)理論─後來,該理論成了所有社群媒體公司的運作基礎,包括臉書和推特。 第四章 人工智慧 1955年,數學教授約翰.麥卡錫、IBM的納撒尼爾.羅切斯特、貝爾實驗室的克勞德.夏儂,以及普林斯頓博士馬文.明斯基四人,為了區別單純自動計算和單純電腦模擬兩者產生的結果,創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這個說法。1959年創立的析模公司英文原名SIMULMATICS CORPORATION為造字,結合了simulation(模擬)和automatiation(自動化)兩個字。格林菲老是盼望simulmatics這個字有一天能像cybernetics(模控學),成為令人琅琅上口的英文常用字,但後來反而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了常用字,不過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格林菲所想的simulmatics相當接近。 析模公司起步時,就是個夢想。格林菲想透過這個夢實踐民權,體現對權力的渴望、對學術界的嫉妒,以及他的癡迷─癡迷於想打造出最新、最好、最快的分析機器。他夢想有完美說服人心的本事,獲取資訊、預測選情,夢想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森能贏得1960年總統大選,甚至拿下黑人票…… 第五章 宏觀助選計畫 有「狂人比爾」之稱的威廉.麥菲是數學天才,他於婚後開設了專事民調的「研究服務公司」,引起保羅.拉扎斯菲爾德注意,後者於 1951 年聘請比爾到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社會研究局任職。大學未畢業的比爾直接上起拉扎斯菲爾德的研究所課程,完成了拉扎斯菲爾德和貝雷爾森於 1948 年展開的投票行為研究。1954 年,三人推出其代表性著作《投票:總統大選中選民如何形成意見》。伯迪克與拉札斯菲爾德在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從事研究的那一年,伯迪克讀了《投票》這本書,對內容十分驚豔。格林菲日後想要研發可模擬投票行為的電腦程式時,便詢問比爾是否願意加入他即將成立的新創公司。當時公司名稱還沒有譜,但格林菲想到比爾先前處理的一個代號:他稱之為「宏觀助選計畫」。 ▎第二部 仿人機 第六章 IBM和美國總統大選 1958年,伯迪克出版小說《醜陋的美國人》,內容近乎赤裸地呈現越南,書出版後五個月內二十刷,後來雄踞暢銷書榜單達七十六週。艾森豪在美國總統休假地大衛營待上一週時,讀過這本書,甘迺迪則為參議院每人提供一本。伯迪克還賣出書的電影改編版權,後來電影由馬龍.白蘭度飾演,因此相較於美國政治學會的會議,在柏克萊教政治理論的伯迪克,在好萊塢還更為人所熟知。 析模公司創立時,格林菲試過延攬伯迪克,但遭到伯迪克拒絕。伯迪克說自己的數學實力不夠資格,他很忙,他在文學界很紅,還有,他認為析模公司聽起來很危險。沒多久,他開始大加撻伐,後來甚至警告:「很顯然到最後,這家公司會落得美國人知道的那種政治下場。」 第七章 價值十億美元的智囊 1961年1月號的《哈潑雜誌》於聖誕節前一週上架,在1月下旬甘迺迪就職前幾乎一路熱銷。該期主打內容談到神祕到家的「析模公司」,說當中一群「模擬未來專家」研發了最高機密的電腦「仿人機」,機器在開票揭曉前就預測甘迺迪勝出。甘迺迪透過電腦操控選舉一說自此甚囂塵上。 1963年出版的《甘迺迪:其人其祕》一書,對甘迺迪展開猛烈攻擊,大力指控甘迺迪利用機器人從尼克森手裡偷走選舉。兩個月後,甘迺迪遇刺,出版商停印這本暢銷書;死者為大,作者拉斯基也全面取消演講和電視宣傳。甘迺迪喪生隔天,拉斯基說:「所有計畫都喊停。對我來說,甘迺迪已經不再是批評對象了。」也因此,針對析模公司如何影響甘迺迪選情的唯一實質調查,就這樣不了了之。 第八章 核戰爆發令 伯迪克1962年的著作《核戰爆發令》原文書名「fail-safe」係指一處臨界點,過了這個點之後,便無法召回前去投下核彈的飛機。小說中,由於電腦內部單單一條保險絲燒毀,引發機械故障,導致美國戰略空中司令部無法與B-52小隊通訊。當時B-52小隊每一架均搭載兩顆二千萬噸級炸彈,正飛往俄羅斯。由於無法召回其中兩架轟炸機,美國總統起先命令戰鬥機追上並執行擊墜任務;任務失敗後轉而試圖說服蘇聯總理赫魯雪夫,說明美軍飛去鎖定莫斯科是意外。為了向全球證明毀滅莫斯科的行動為意外之舉,美國總統只好下令轟炸紐約──這是避免世界末日的唯一途徑。最後,美國總統和蘇聯總理雙雙表示惋惜。在克里姆林宮等死的赫魯雪夫說:「人類發明了機器,我們成了機器的囚犯。」 第九章 480類選民 伯迪克撰寫《480類選民》時,原本設定196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想徵召成功調停印度和巴基斯坦關係,而成為國民英雄的虛構主角約翰.薩奇當砲灰,迎戰他們自認贏不了的約翰.甘迺迪。甘迺迪遇刺後,伯迪克差點棄寫此書,但後來想到將遇刺一事融入選舉情節,如此一來內容更切合時勢,且薩奇角逐大位時改為迎戰詹森,選戰不會一面倒。伯迪克決定讓共和黨因為勝算增加,更想成功徵召薩奇。小說中,為了確保候選人說話的內容和時機都符合期望,該黨委託「模擬企業」這家公司提供服務。而為了寫好這個環節,伯迪克需要析模公司提供更多素材。有很長一段時間,析模的人會滿足伯迪克索取素材的許多要求。格林菲或許不信任伯迪克,但期望能沾他的光,順勢帶旺析模,點亮公司知名度。 ▎第三部 心靈與心智 第十章 夜幕下的大軍 高華德給甘迺迪任命的國防部長羅伯特.麥納瑪拉起了「人體IBM」這個綽號。這渾名不是叫好玩的,麥納瑪拉還真打算將軍事精簡成一門電腦計算科學,他曾就讀哈佛商學院,擔任過福特汽車公司總裁,帶領福特的期間便曾利用電腦跑系統分析。麥納瑪拉接掌國防部後,將其系統分析化為「壓制政治反抗運動」的理論。他和普爾這類冷戰鬥士認為,冷戰的核心問題源自發展中國家的政治革命,而這些革命是蘇聯或中共煽動的叛亂。 1966年6月底,普爾來到越南的西貢,他原本受託帶領國防部的行為暨社會科學計畫,但他推掉了,因為他想來西貢的東方五角大廈。普爾將析模公司的未來賭在越南上;析模打算徹頭徹尾摸清越南人的心智和思維。美國進軍越南,是人類首場由電腦發動的戰爭。 第十一章 負重 析模進軍越南的頭一年,獲利為其歷史上單一年份最高,其中七成收益來自國防部委託的越南專案。住在西貢別墅的析模科學家規避從軍,帶著錄音機、問卷,有些人帶著槍,在當地研究自己提出的假設。他們滿腹疑竇,不確定自己能否派上用場。 儘管普爾百般詢問,一同創立析模公司的行為科學家們都拒赴越南。普爾向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承諾會派遣最出色、最聰明的人才,卻一直送去差勁的人選。他詢問政治學家德.葛拉西亞是否有意願被派往西貢時,說明他正在尋找人才,「對方要能在越南建立心理戰的操作中心」。後來析模發生各種不當管理情事,包括向媒體洩漏情資,還有未能繳交業務報告,以及普遍不了解指揮系統等,令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忍無可忍。 第十二章 下一波怒潮 自1942年以來,暴動預測向來是普爾學術研究的主題,當年他在校時,於拉斯威爾的指導下執行內容分析,針對即將發生的革命活動找出行動跡象。1966年夏天,暴動預測無處不在,那是一種迫切的預言。有華盛頓特區的記者說:「根據預測,今天這裡會有多位受挫不滿的黑人發動大規模暴亂。」都市規劃人員也開始逐步針對各城市,建立自己的暴動預測機器。根據底特律長所說,該市於1966年7月建立底特律社會數據庫,這是「全美首座同類型的資料庫」。其資料儲存的分類依據為「25種不同的社會因子,例如犯罪、青少年犯罪、福利負擔、健康問題、法律援助請求、逃學和輟學」。每月報告旨在告知都市規劃人員,援助計畫是否有效,以及何處需要更多援助。 第十三章 章魚電腦 1968年羅伯特.甘迺迪遭槍殺當週,適逢《邁向2018》這本預言書上市。儘管普爾對許多事物的預測遠遠失準,尤其是越南,但他收錄於此書的文章卻提出非常精準的預言:「到了2018年,會將資訊儲存在電腦資料庫內,會比用紙本還便宜。」屆時電腦能透過龐大的國際網路互相通訊,人們可以長坐在桌前研究任何人事物。「到了2018年,研究人員坐在主機前便能交叉比對,從店家消費紀錄找出購買資料,從學校成績單找出低IQ者,從社會安全紀錄找出家庭資訊,找出未就業者⋯⋯。換句話說,這位研究員將有執行此操作的技術能力。 依法他有權這麼做嗎?」對於最後的問句,普爾表示:「現階段不適合去推論日後我們既渴望知情又渴望保有隱私時,社會要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第十四章 心情公司 1972年,美國民眾普遍忽略了一個科技史上的轉捩點:個人運算揭開序幕,網際網路前身問世。該年12月,《滾石》雜誌的史都華.布蘭德預測:「準備好了,電腦要進入人類生活了。」這年10月底,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希爾頓飯店發生了一件大事─國際電腦通訊大會於此處召開首場會議,最初由MIT教授 J.C.R.利克里擘劃的網路ARPANET首次面世,它便是未來網際網路的雛形。此回ARPANET的操作演示是人類史上的大事,重要程度堪比初次展示印刷機,然而當時在電腦科學界和工程界之外,鮮少人注意到其重要性。尤其當時水門案正鬧得沸沸揚揚,加上總統大選將屆,記者已經忙得不可開交。然而布蘭德對水門案甚至大選都興趣缺缺,他關注的,是即將到來的反文化電腦革命。 結語 元數據——數據背後的數據 2011年,一名臉書早期員工表示:「我們這一代最聰明的人才,都在思考如何讓人點選廣告。這很糟糕。」其實早在這之前,就糟糕過了。曾有更早一代的頂尖人才試著模擬人心,以便兜售洗髮精、狗食,並摸透越南稻農的想法。 1950年代,大量資金湧入大學,試圖將人類行為研究變成一門科學,越戰使得該研究暴露出道德破產的一面。數十年後,年輕的天才創業家、投資的資本家和矽谷企業家,均投向某新型知識的願景,也就是大數據、機器學習,以及演算法呈現的真實。冷戰時代的析模公司算是他們的祖師爺,然而不同於析模公司,當代所關注的不是國安,而是獲利。也不同於析模的科學家之初衷可算善意,打造出新型仿人機的當代科學家則是大言不慚,說自己起碼沒有惡意。谷歌的精神標語「不作惡」代表一種道德野心的上限…… 謝詞

序跋

▎序 What If:「若則」假設分析
1961那一年,析模公司(Simulmatics Corporation)的科學家整個夏天都待在紐約長島一座海灘的穹頂建築內。這座半圓穹頂乍看像是降落於該地沙丘之間的太空船。他們身處穹頂內,在黑板寫上各類數學公式。只見眾人指尖沾上粉筆灰,打孔的電腦列印資料大量散落地面。 析模公司相當於美國冷戰年代的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之所以能在1960年11月當選美國總統,析模公司將功勞攬在身上。幾個月後,析模公司的科學家在海灘度過夏天,為他們研發的作品擬訂新專案。該作品是一套電腦程式,用於預測和操縱種種人類行為,舉凡民眾購買洗碗機、政府壓制政治反抗運動,乃至選民的投票行為等,不一而足。他們稱這項發明為「仿人機」(People Machine)。 如今,許多人對析模公司幾乎已不復記憶。不過,在這座蜂窩狀穹頂之下,這間久不復存的美國企業昔日曾打造出的科技,後世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已身陷其中,飽受苦難:隱私被赤裸裸地扒開,被誘惑得無法專注,感官體驗遭到剝奪,生活樣態變得斷斷續續,遭到剝削,也受人主導;建立連結的同時,也被脫鉤;消費的當下,也在出賣自己;孤立、強迫、困惑,被餵食錯誤訊息,甚至受到宰制。析模公司的科學家可從來沒有害人之心。 他們年紀輕輕,頂尖、聰明,擁有極具破壞力的才華,猶如希臘神話中的依卡洛斯,背負著以羽毛和蠟作成的翅膀,妄圖飛向太陽。「這群科學家畢業自麻省理工、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當時《紐約時報》報導,「他們打算用電腦處理工作。當時電腦問世沒幾年,是體積龐大的設備,人們用它來解答問題;但他們用了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數據和本身的知識,開發了用於電腦模擬的新程式。模擬是指針對一組特定情境,演練各種可能產生的結果。」他們用新程式語言FORTRAN來寫,其中以「IF/THEN」的敘述來教導電腦模擬可能的行動,計算在不同條件下,一次又一次的「若則」發展情境。「若」輸入甲條件,「則」會得到乙結果。「若」輸入丙條件,「則」會得到丁結果。以此類推,會產出無數組模擬分析的結果。 那年夏天,析模公司的科學家帶著妻小到長島海灘。男人身穿海灘褲和POLO衫,腦中想著輸入電腦用的打孔卡(punch card);女人穿著洋溢夏天風情的洋裝和拖鞋,料理著馬鈴薯沙拉、鮪魚沙拉、烤肉、通心粉沙拉、火腿沙拉、一鍋鍋燉菜,以及一串串完整的玉米;在場的十七個孩子在水中嬉戲,蓋著沙堡,那是他們位於海邊的亞瑟王卡美洛堡;他們駕駛單桅帆船在海灘來來回回,追著黑色貴賓狗史普尼克(Sputnik),就這樣越過了小溪。孩子們曬傷太嚴重,到了晚上,母親在他們的皮膚澆上醋來舒緩,結果聞起來活像醃菜。下雨天,他們就玩「大富翁」,從遊戲中第二昂貴的公園廣場(Park Place),跳到巴爾的摩和俄亥俄鐵路(B & O Railroad),玩家每次通過「Go」時都能收兩百美元過路費;他們也像每個「大富翁」玩家,想方設法避免吃上牢飯。人妻之間交換閱讀平裝版小說《佩頓廣場》(Peyton Place);這部激情小說主題是性和女性叛逆,書本頁面已經因為濕氣而萎軟。而如果在那裡待得夠久,所有人和所有東西都會被海沙覆蓋得好似出土的古埃及人。 日出日落、一天一天在過,沒有人料得到未來的下一步。人類身處於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從上古時期的社會開始,就在預測未來。希臘人蓋神廟,傳達德爾斐神諭;印加人蓋神廟,傳達帕查卡馬克神諭。佛教徒、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每一宗教,每一文化,都有本身的神諭和廟宇,以及卜卦、解讀預兆、預言未來的人。時光流逝,千百年荏苒。到了二十世紀中葉,美國人開始研發新科技,機器於其中扮演宛如祭司的角色,提供新型的預言和電子神諭,以數據來占卜。 析模公司成立於1959年,而1970年宣布破產前,它在紐約、華盛頓和麻州劍橋都設有辦事處,最後據點也拓展至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析模公司的外衣下藏著心眼,但那有部分是無意間形成的。公司總裁曾對股東說:「析模公司的祕辛,就藏在公司名稱裡。公司名由『simulation』(模擬)和『automatic』(自動)這兩個英文字組合而成。」創辦元老希望公司名稱能像「cybernetics」(模控學),成為琅琅上口的代表用字,結果事與願違。「simulmatics」造字的曖昧,固然為日後失敗下了註腳,但倒是顯露出他們想「以機器模擬人類行為」的野心。 析模公司的科學家創業時,業務運作的假設是:如果能收集足夠族群規模的數據,輸入至機器分析,則連同人、人心和行為在內,萬事萬物均能用機器預測,並且電腦能如同百發百中的導彈,驅使和引導人類行為。臉書(Facebook)、帕蘭泰爾大數據分析公司(Palantir)、劍橋分析公司、亞馬遜公司(Amazon)和俄羅斯網軍工廠「網路研究機構」(Internet Research Agency)和Google——這些組織的運作雛形恰似一顆顆蛋,孵化於緊挨著灰綠色海水的那座蜂巢狀穹頂建築之下。 當時,外界稱析模公司的科學家為「假設分析家」(What If Men)。他們相信,仿人機可以透過模擬人類行為,協助人類避免災難,而且萬無一失。它可以擊敗共產主義;可以壓制政治反抗運動;可以打贏選戰;可以推銷漱口水;可以加速新聞報導速度,就像很多安非他命會加速生理現象;仿人機還可以安撫心亂如麻的妻子;可以摸透人心,贏得越戰;可以預測種族暴動,甚至瘟疫——仿人機可以終結混沌。析模公司科學家相信,他們發明了「社會科學界的原子彈」。他們沒預測到這項發明會像深埋已久的未爆彈,於數十年後引爆。 儘管如此,當時仿人機在許多人看來,仍是一種瘋狂,預示著即將降臨的反烏托邦。1964年,析模公司成了兩部小說的主題,這兩部作品皆預示著不祥之兆。其一為尤金.伯迪克(Eugene Burdick)的政治驚悚小說《480類選民》(The 480)。在這本小說中,「模擬企業」(Simulations Enterprises)這間幾乎毫不掩飾意圖的企業,搭載笨重又險惡的IBM電腦,為1964年美國總統大選攪出一灘渾水。其二是丹尼爾.F.加盧耶(Daniel F. Galouye)場景設於2033年的科幻小說《三重模擬》(Simulacron-3):「模擬電子」(simulectronics)領域的專家發明了一台仿人機,作為「全方位環境模擬器」,到頭來科學家卻發現自己實際上並不存在,猶如不斷爬回原點的潘洛斯樓梯般,虛幻縹緲。在那之後,析模公司在小說和電影作品中,如同匿名化身般存在著。1973年,前衛的德國電影導演雷納.沃納.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將《三重模擬》改編成《世界旦夕之間》(World on a Wire),這是一部驚悚的未來科幻大作,也啟蒙了1999年的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駭客任務》中全人類生活在模擬環境,受到封鎖、桎梏、欺騙,以及非人性對待。主角試著解放人類,將偷來的軟體藏於挖空的《擬像與模擬》(Simulacra and Simulation)書中。該書由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於1981年發表,為後設文本,探討無意義的「模擬惡夢」。 而小說和電影中,科學怪人臣服於哲基爾博士(Dr. Jekyll),最後也臣服於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當中的瘋狂科學從生物學展開,一路走到化學和物理等領域。而析模公司在電影和小說中的化身,是專精電腦科學領域的瘋狂科學家。析模公司在故事中獲得瘋狂延伸,像一個身形極矮小的人,映照出超長的影子。《480類選民》書中,「模擬企業」是超大型企業;《三重模擬》(Simulacron-3)中,模擬電子領域的專家則是科技天才。現實世界的析模公司是間小企業,經營不順,受雇的技術人員笨手笨腳,公司帳目一團糟。公司命運像氦氣氣球一樣,先是扶搖直上,然後迅速殞落。在長島的那座穹頂,後來開了間得來速式的漢堡店「太空漢堡」(Space Burger)。 然而,析模公司的遺澤仍可見於預測分析、「若則」(what-if)模擬分析,以及行為數據科學——就潛伏在現今所有設備的幕面。析模公司儘管以失敗收場,但終究協助打造了對於數據狂熱、近乎集權的二十一世紀——在這個時代,「預測」是唯一吃香的學問,而且不論在冠狀病毒疫情席捲全球之前還是之後,企業界均透過收集數據、操縱輿情,以及利用預言來獲利。析模公司的結局說來諷刺,它的過去幾乎被抹消了。這間公司協助打造了一個「對未來癡迷的未來」,卻對改善未來無能為力。 析模公司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紀早期的心理戰科學:也就是藉由攻擊、攔截和轉移注意來控制人心。析模公司將這樣的分析法帶入現代電腦起步的1950年代,也帶入選舉政治,由1960年代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委託,最後也走入精準行銷的領域。後來,析模公司的模擬分析法飄洋過海,用於越戰,直到引發學潮抗議,管這家公司叫戰犯。 如果說,析模公司的科學家真的是壞人,批評起來倒是更名正言順、心安理得,但事實卻非如此。這群科學家是二十世紀中葉的白人自由派,當時的社會不會期望這樣的族群理解白人或自由派以外的族群。這群科學家既為人夫,也為人父,生活在「沒有人期望男人該理解女人和小孩」的年代。「人類行為」當時指的是男性的行為;「人工智慧/人工智能」指的是男性的智慧。這群科學家幻想著將自己的智慧移植到機器上。他們沒有將女性的才智看成才智,也不認為女性對人類行為的理解算是知識。 他們打造了一台機器,來控制和預測他們無法控制和預測的事情。他們簡直像是馬克.扎伯格(Mark Zuckerberg)、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彼得.提爾(Peter Thiel)、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這些當代巨擘的太上祖師爺。析模公司是科技史上的失落環節,緊密銜接起二十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一世紀初——後者是個獨特的苦難年代,如今演算法預測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它們試圖透過模擬每一個人,來指引和影響我們每一步決策。 如果人類在1950至1960年代朝別的方向發展,如今就可能力挽狂瀾。當年如果歷史另取別徑,人性或許不會頹敗,人類知識仍可能受到珍惜,民主也可能變得更加穩固,而非更形脆弱;又或者,最終可能殊途同歸。如今已不得而知。畢竟,我們可沒有機器能回溯執行「若甲則乙」的情境,來回推算出過去的多種可能;歷史固然無法針對「若則」(what-if)的假設性問題給出答案﹐卻可以說明過程以及原因。 析模公司所打造的未來,有著一段過去。這段歷史如同沙堡,受到時間的浪潮沖刷。現在,我們只能一點一滴回溯,拼湊組裝每一處矮牆、城垛、壁壘和砲塔——這些一點一滴,在在記錄著他們往昔擁有的膨大影響力。

內文試閱

▎第1章 愛到你,艾德利 別的男人收集嗜好是漫畫書、舊郵票或骨董車,而愛德華‧L‧格林菲(Edward L. Greenfield)收集的是人才。他會自稱「愛德‧格林菲」,然後露齒一笑,笑容有著歌手狄恩‧馬汀(Dean Martin)的神韻,在電視上很上相;他會拍拍對方的背,緊握著一隻手,遞出伏特加和奎寧水,手裡放著一張名片,上頭寫著愛德華‧格林菲公關公司(Edward L. Greenfield & Co.)總裁愛德華‧L‧格林菲,地址為紐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501號。他就像有著一千萬伏特的華納卡通《樂一通》(Looney Tunes)人物磁鐵,一個巨大的紅柄馬蹄型磁鐵,啪啪啪地吸引身邊的每個人。 格林菲於1959年成立析模公司,擔任總裁,但在此之前創業已醞釀多年,而公司在運用電腦科技上也納入數十名人才,以推估可能發生的人類行為,而這終究是天真爛漫的想法。搶銀行時若要幹大票,除了需要槍枝專家、把風的人、電腦專家、安全團隊、接應拿錢的人,還得有個面面俱到的操盤手。要用電腦預測人類行為,除了需要政治理論家、數學家、行為科學家、市調人員、電腦科學家,同樣得有個面面俱到的操盤手。格林菲就是那名操盤手。曾有個非常聰明的男人說:「如果看到一隻青蛙坐在旗桿上,你知道牠不是自己爬上去的。」格林菲收集有本事讓青蛙爬上旗桿的人才,看著這些人才打造出能讓青蛙自己爬上旗桿的工具。打造完成後,他們搞來一群觀眾,然後指著旗桿的頂部大喊:「看,有青蛙!」 格林菲頂著一頭濃密波浪狀黑髮,鼻子碩大,雙耳形狀如同水壺把手。他寬肩窄臀,又生得一雙鳥仔腳,倒是靠著一身訂製西裝,掩蓋了不成比例的身體部位。格林菲溫暖有愛心,情感充沛;迷人、詼諧,風趣得令人絕倒,又散發洗鍊、粗獷的性感魅力。他如果不是抽威豪牌(Pall Mall)香菸,就是在抽菸斗。那菸斗一點起來,就飄散著夜空下松樹營火的味道。他喝蘇格蘭威士忌,用透明如冰塊的玻璃杯盛裝。 這位析模公司未來的總裁是麥迪遜大道的行銷商,他是個狂人,也如同所有搞行銷的人,賣得最好的商品就是他本人。愛德華‧格林菲1927年出生於芝加哥,是雅各‧格林菲(Jacob Greenfield)與希奧多菈‧魯賓斯坦(Theodora Rubenstein)的獨生子。雅各‧格林菲從事保險業務,曾為共產黨員;希奧多菈‧魯賓斯坦則是猶太教拉比的女兒。他的背景簡潔扼要:「紐約市公關業,愛德華‧L‧格林菲,曾就讀芝加哥大學和耶魯法學院」,而這些頭銜多半造假。他既非畢業自芝加哥大學,也不是耶魯法學院。1945年時,格林菲在印第安納州的瓦伯西學院(Wabash College)就讀一年後輟學;雖然他常和人說自己還有一本書沒還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該校卻沒有他的註冊紀錄。耶魯法學院也沒有。不過,他一定去過耶魯大學,還參加校內研討會;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曾申請紐約耶魯大學俱樂部(Yale Club of New York)的會員資格,當時哈羅德‧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這位頭型渾圓、面無表情、大名鼎鼎的耶魯教授暨傳播學專家曾替他背書,說格林菲在1950年時曾是他的學生。拉斯威爾的聲明是:「格林菲非常活潑而有吸引力,在美國海內外都人脈廣闊。」非常活潑。是的,人脈廣闊——格林菲的人脈網五湖四海,一撈就收穫滿滿。 格林菲二十出頭時,認識了派翠西亞‧薩福德(Patricia Safford)。派翠西亞冰雪聰明,面貌姣好,時不時透出哀戚的情緒,在鋼琴和跳舞方面才華洋溢,曾在舞蹈家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門下學舞。派翠西亞生於1928年;母親是神經外科醫師,在維也納接受過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系統的訓練;父親法蘭克‧薩福德(Frank Safford),再婚多次,既是出色的精神分析師,也是藝文愛好者;派父較派母年長許多。派翠西亞每年夏天都在瓦丁河鎮上的一處小村舍度過,家中住居臨山傍海,占地四十英畝。一起生活的還有父親的友人,有藝術家、作家,也有知識份子,包含畫家威廉‧德庫寧和艾琳‧德庫寧伉儷(Willem and Elaine de Kooning)、詩人艾德溫‧丹比(Edwin Denby),以及小說家理查‧萊特(Richard Wright)。丹比和德庫寧伉儷曾製作有魔法元素的黑白默片,主角為薩福德家的小孩,其中派蒂(派翠西亞)身穿泳裝,她的弟弟划著船時,遭海盜誘拐,被女巫綁架,千鈞一髮之際獲救。 1951年,格林菲和派翠西亞步上紅毯時,女方父親送給夫妻倆的結婚賀禮,是一座老舊的維多利亞風住宅,格局凌亂,位於海邊,而內部的壁爐石材就來自長島海灣。隔壁住著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他是法蘭克的友人,富有遠見,個性古怪。富勒後來幫薩福德一家人蓋了他早期代表作穹頂建築,骨架為鋼材,三角片材質則為玻璃和瓷。穹頂結構達到精細的平衡,為建築工藝的絕世之作。往後一到夏天,析模公司都會來這裡,用它作為總部。 格林菲有著宏大的想法、宏大的理念、宏大的自由派理想。雖然推銷東西時,很會說漂亮話,但格林菲不是只有這一面:他熱衷於為二十世紀中的美國自由主義作出社會貢獻。他為自由派提倡的議題募款,格外關切民權和公民自由;他讓別人掏錢捐款的本事,就像從觀眾身後的車變出硬幣的魔術師。格林菲曾擔任以下單位的董事:爭取言論自由的共和國基金(Fund for the Republic)、爭取「去除種族隔離」住宅的美國居住自由基金(American Freedom of Residence Fund ),以及和平工作團前身非洲十字路任務(Operation Crossroads Africa)公益組織。民權律師哈里斯‧沃福德(Harris Wofford)日後擔任約翰.甘迺迪在民權領域的特助,並協助於1961年成立了和平工作團。他曾建議小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我給個建議,你近期內找機會和我的一個好友見面聊聊,他叫格林菲,公關操作手法非常精準。」

作者資料

吉兒.萊波爾(Jill Lepore)

吉兒.萊波爾是哈佛大學David Woods Kemper '41美國史講座教授。她也是《紐約客》的撰稿人。身為公立學校教師的女兒,萊波爾一直想成為作家,但卻花費數年的時間打零工,從報童、女服務員、廚師助理、祕書、民調電訪員當到鞋店店員。她以儲備軍官訓練團(ROTC)的獎學金進入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主修數學,但最後在1987年獲得英語學士學位。在密西根大學獲得美國文化碩士學位後,她於1995年在耶魯大學獲得美國研究博士學位。2003年起,她在哈佛大學教書,2005年開始為《紐約客》撰稿。她的著作和論文被翻譯各國語文,包括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葡萄牙文、拉脫維亞文、瑞典文、法文、中文和日文。2012年,她榮膺為哈佛大學學院教授,以表彰她在大學部教學的傑出成就;她還曾在哈佛法學院任教。她是美國藝術科學院和美國哲學學會的成員,也是美國歷史學家協會的前任主席。萊波爾的學術研究大多探討歷史紀錄中證據的缺失和不對稱。她喜歡思考人們如何知道他們所知道的。她的早期作品包括政治史三部曲:《戰爭的名字:菲利普國王的戰爭和美國認同的起源》(1998年),獲得班克羅夫特獎;《紐約燃燒:十八世紀曼哈頓的自由、奴隸和陰謀》(2005年),入圍普利茲獎的決選;以及《時代之書:珍妮.富蘭克林的生活和觀點》(2013年),入圍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她2014年出版的《神力女超人祕史》暢銷全美,並獲得美國歷史圖書獎。她與丈夫和三個兒子住在麻州的劍橋市。 相關著作:《真理的史詩:從創建殖民地到獨立戰爭,從解放黑奴到民粹雲起,一段歷經五百年驗證、淬鍊的美國歷史(上冊)》《真理的史詩:從創建殖民地到獨立戰爭,從解放黑奴到民粹雲起,一段歷經五百年驗證、淬鍊的美國歷史(下冊)》《真理的史詩:從創建殖民地到獨立戰爭,從解放黑奴到民粹雲起,一段歷經五百年驗證、淬鍊的美國歷史(中冊)》

基本資料

作者:吉兒.萊波爾(Jill Lepore) 譯者:高子璽(Tzu-hsi KAO) 出版社:行路 書系:FOCUS 出版日期:2022-06-01 ISBN:9786269584437 城邦書號:A3740043 規格:平裝 / 單色 / 448頁 / 17cm×22.5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