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投資理財
零基礎開始藝術投資:給新手的當代藝術投資教科書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零基礎開始藝術投資:給新手的當代藝術投資教科書

  • 作者:德光健治
  • 出版社:麥浩斯
  • 出版日期:2022-06-09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2折 274元
  • 書虫VIP價:274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6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為什麼要把藝術品列入你的投資選項之一? 從畫廊、拍賣會、網路購買藝術品的差別在哪? 藝術投資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即使不賣出,當作擺設也賞心悅目, 而只要挑選到有潛力的藝術家,獲利更可能大幅超越金融商品! 許多人對藝術作品的印象就是那是屬於美術館或拍賣會上才會出現、高不可攀的存在,但想收集藝術品絕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而是在能力範圍之內購買買得起的作品,讓人生變得更豐富的興趣。藝術投資有其獨特的優點和缺點,它跟金融商品最大的不同就是購買作品後就算不賣出,也能擺在家中當作裝飾,更是可以累積且可能大幅增值的資產標的。 藝術沒有對錯,要在哪裡購買哪種藝術品都是個人的自由。「好想擁有這個作品」這股突如其來的強烈衝動,正是擁有一件藝術品的最佳理由。不過,要持有優質的作品,建立優質的收藏,就必須在看到作品的時候往後退一步與冷靜地思考,也必須反問自己:「這件作品的價格合理嗎?」、「賣家值得信賴嗎?」這些問題。 而要如何發掘有潛力的藝術家或可能增值的作品呢?首先要了解藝術家的個性、創作的遠景,思考此藝術家能創作出多少引起大眾迴響的作品、在美術史上是否能佔有一席之地,及接下來的藝術趨勢等,藝術投資屬於長期投資,若不是抱持著對藝術家成長的信心,僅以「這件作品有多少增值空間」的角度投資藝術品,或僅收藏已有一定名聲的藝術家之作品,就只能算是一種投機,很難享受到屬於藝術投資特有的樂趣。 本書為亞洲最大當代藝術線上銷售品牌董事長寫給對藝術投資有興趣的新手,從藝術投資的意義、挑選和購買時該做的功課、網路興盛對藝廊和藝術品的影響、歐美、日本及亞洲藝術市場的現況及變化都做出淺顯易懂的介紹,對想開始收藏藝術作品的入門者來說是不可錯過的基礎知識指南。

目錄

前言 第一堂課 從欣賞藝術升級為投資藝術/如何從欣賞藝術升級為投資藝術/建立有資產價值的收藏/一般人的收藏成為龐大的資產/藝術是累積型的娛樂/娛樂與資產一舉兩得/將藝術當成一門投資/藝術具備的投資價值/藝術投資不是投機/藝術投資是投資組合的一環/將藝術品視為資產購入時,最重要的是資訊/挑出具有潛力的作品的原則/鑑賞藝術的基本重點/投資藝術家的潛力/購買藝術品的資金將促進藝文風氣/收藏家與藝術家的關係就是投資者與創業者/看穿藝術家的素養/藝術家的呈現手法是否簡單易懂/從產量較高的藝術家開始購買/藝術品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了解整體的趨勢 第二堂課 了解藝術品流通的基本構造/藝術市場的基本架構/藝術品的流通架構(初級市場/次級市場)/反應供需的是拍賣價格/藝術品進入市場的3D(Death/Divorce/Debt)/了解次級市場的三種動作/全世界的次級交易現場/日本次級市場的實情/藝術品的價格在進入本世紀之後不斷飆漲/網路的普及造就了新市場的誕生/前澤友作購入後,巴斯奇亞的價格也上漲/藝術品的漲價機制/你的藝術收藏現在值多少?/投資熱錢會不斷地追逐景氣與成長/藝術品投資的風險/走火入魔的藝術資本主義/為什麼藝術品的價格會有落差? 第三堂課 了解全世界與日本的藝術市場/比較全世界與日本的藝術市場/美國與日本的藝術品年度消費金額的比較/急速成長的亞洲現代藝術市場/美國藝術市場強韌的祕密/由歐美主導的藝術市場會改變嗎?/日本藝術市場的未來/日本藝術市場的問題/促進日本藝術市場擴大所需的因素/人口高齡化對藝術市場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日本藝術作品的價值/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增值空間令人期待/合乎日本人的市場特徵為「貯蓄性」與「安心感」 第四堂課 透過網路購買藝術品/透過網路銷售藝術品的真實情況/隨著網路演化的藝術市場/網路時代靠的是資訊的質與量/找到可信賴的網路畫廊/透過網路畫廊購買作品的注意事項/不斷網路化的藝術市場/該從哪間畫廊購買藝術品?/購買藝術品之際的兩項要件/絕對不會失敗的畫廊挑選方式/以感性與理性的角度觀賞藝術/藝術品的銷售方法 第五堂課 想像藝術的未來/藝術的民主化與大眾化已經開始/從艱澀複雜演變為簡單易懂/何謂藝術的民主化與大眾化/學院派的瓦解/藝術從重視觀念演進成重視共鳴/藝術業界的資訊越來越公開/藝術與娛樂融合的時代/次文化與精緻藝術的藩籬將消失/學院派與大眾化的藝術二元化 結語

內文試閱

  前言      二○二○年,日本的藝術市場遭受新冠疫情衝擊,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各處畫廊也在緊急事態宣告發佈之後被迫停業,緊急啟動線上銷售的業者也隨之增加,每個月的業績也比去年減少了五成左右。得以請領持續化給付金(紓困方案的援助金)的畫廊也因固定支出較低而得以存活,不過,就算緊急事態宣言結束,畫廊恢復正常營運,營業額似乎因為六十幾歲以上的銀髮族客群減少而難以回到原本的水準。      在如此低迷的情況下,令人為之振奮的是二十~三十幾歲的年輕人對藝術產生興趣,也願意踏足畫廊。這些年輕人雖然無法購買太昂貴的作品,但還是慢慢地養成購買藝術品的習慣。話雖如此,日本的藝術市場現況仍然嚴峻,整個市場的營業額也免不了比前一年減少兩個位數。      儘管線上銷售的日本國內市場正逐步成長,但那些臨時抱佛腳的業者自去年夏季之後就不受顧客青睞,因此必須不斷地增加內容與開發新顧客。      從全世界最大的藝術展「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的報表來看,歐美大型畫廊的平均收入減少了百分之三十六,也因此著手進行裁員。反之,線上銷售業績則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六至三十五,由此可以預測,歐美的畫廊今後除了實體銷售之外,還必須兼營線上銷售這一塊。由於歐美的新冠疫情感染者與死亡者遠比日本來得多,所以畫廊在經營上也陷入苦戰。      另一方面,日本國內的次級市場(主要是拍賣市場)則漸入佳境。這應該是因為新冠疫情爆發之後,有許多資金頓失去處,進而流入次級市場,轉以「資產分散」的方式規避風險。商辦大樓或新創產業的投資減少,股票市場與虛擬貨幣的投資增加之際,熱錢也往藝術市場流動。不過,許多新進的藝術投資家不知道該以何種藝術品為標的,所以只能從其他投資者身上探聽消息,再進入次級市場投資。      或許是因為ZOZO創辦人前澤友作曾於拍賣會購買尚米榭‧巴斯奇亞的作品,所以「在拍賣會購買的藝術品不會大幅跌價」的想法才於許多人的心中紮根。目前拍賣市場的交易非常活絡,而在購買藝術品的年齡層持續下降的影響下,只能於日本這個邊緣化市場流通的作品也漸漸得到好評,這也是日本拍賣市場的一大特徵。致敬八○年代漫畫或插圖的作品也受到三十幾歲的投資者喜愛。      總而言之,目前的日本藝術市場是以三十~四十幾歲的年輕投資者為主力,次級市場也湧現了一股全新的活力,這或許也是因為這幾年來,中國、台灣、香港這些亞洲藝術市場急起直追所導致,這與新一代的消費者興起,少部分的拍賣作品在資訊不夠流通的情況下被炒作的情況可說是如出一轍。      就近年來的亞洲而言,次級(拍賣)市場帶動了整個市場,於畫廊購買藝術品的收藏家也不斷地增加,也慢慢地進軍初級市場。收藏家也漸漸明白,就算在拍賣會拍下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必須經過漫長的等待才能回收高昂的手續費以及換取利潤。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人還不知道在畫廊這種初級市場購買競爭者較少的作品,會比在拍賣會購買來得便宜許多。此外,該在哪間畫廊購買,哪位藝術家又是潛力股的資訊太少,所以初級市場的交易才會遲遲未能活絡。      在同樣蒙上新冠疫情陰影,經濟卻仍緩步成長的中國,藝術市場肯定會持續擴張,追上美國的腳步。目前的亞洲藝術市場是以中國為主,而遠遠落後這個市場的日本藝術市場若想稍微縮短差距,畫廊與顧客之間就必須共享資訊。      或許二○二○年的藝術市場真的很嚴峻,但也有畫廊化危機為轉機,順勢增加營業額。我曾看到多位作家因為過度依賴畫廊而無法撐過這波新冠疫情,但也有不少作家會自己創造機會。      總括來說,能逃過一劫的作家早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掌握了社會的脈動,也採用了靈活應因危機的體制。      當新冠疫情結束,新時代必定來到我們面前。這個新時代是「心的時代」。一如「正念」背後的意義,活在當下這件事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日本與歐美的市場在「活出自我」這塊有著明顯的差異,而日本的新市場也將在「活出自我」的概念之下誕生,這是因為進入新時代之後,許多人將進一步追求「活出自我」。      藝術是讓人類活得更像人類的手段,所以越多人創作,藝術市場就越擴張,而在新市場逐漸成形之際,我們絕不能讓自己置身事外。如果各位讀者能透過本書了解這個逐漸擴大的市場,以及參與這個市場,肯定能因此掌握龐大的商機。此外,如果各位能因為本書而了解藝術投資為何物,也對該投資哪些作品感而興趣,那將是作者無上的榮幸。      德光健治      ------      如何從欣賞藝術升級為投資藝術      建立有資產價值的收藏      藝術方面的薰陶通常可在下列這兩個方面派上用場。其中之一是能感受藝術家的腦中世界,另一個就是能幫助我們建立優質的收藏。      讓我們先試著了解藝術家都是怎麼樣的人,以及這些人都在想什麼吧。      藝術家不是因為對藝術敏感才從事藝文活動。或許較感性的藝術家會比一般人更加敏感,但不是每位藝術家都是如此。藝術家與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在於源源不絕的創作意願,而不是對藝術的敏銳度。就持續創作的毅力而言,一般人可說是遠遠不及藝術家,因為藝術家是「隨時都想有所創作的人」。在他們背後,彷彿有種莫名的動力,催促著他們持續創作,隨時在思考下一個作品的人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對藝術家來說,創作完全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種宿命,他們也彷彿被「創作」所附身。有些藝術家的情感非常豐沛,有些卻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懂所謂的時尚,或是對自己的物品、服裝沒有半點興趣。      了解這些藝術家的創造性,可感受到發自人類心中的創造慾。在最容易感受事物的嬰幼兒時期,這世上的一切都很新奇,也很多彩多姿,但是當我們一步步融入社會,體驗了各種人際關係與束縛,那股曾在心中翻騰不已的創造慾也在不知不覺之中消退。      能喚醒這股慾望的唯有藝術,藝術也能讓我們發現,人類不會只為了實際的利益與實用性而採取行動。鑑賞藝術品,想像作家的意圖,感受意圖之中的世界觀,就能一窺藏在藝術家心中那個超越商業與社會的創作目的。      欣賞藝術家全神貫注催生的作品,體驗作品的美好,能讓在塵世打滾的人們得以淨化思考,也能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接著要介紹的是剛剛提到的另一方面的幫助,也就是「能建立優質收藏」這點,這句話也可解釋成幫助我們建立具有資產價值的優質收藏。      想購入優質的藝術品,就必須多接觸藝術。常去美術館或一流的藝術展欣賞大量的真跡,就能直覺地了解資產價值較高的藝術。此外,了解美術史的脈絡或是藝術家的想法,也能評估該作家的潛力與可塑性。      歐美的知識分子之所以不斷地培養自己在藝術方面的素養,是為了找出未來得以升值的作品,並非為了讓自己能在酒席侃侃而談。由於藝術品具有不當場買下來,瞬間就易手他人的商品特性,所以大量欣賞藝術品的人,都有自己一套判斷作品的基準。許多人覺得,非得是有錢人才能收藏藝術品,但只要能在有限的預算之內收集不錯的作品,就絕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優質收藏,這一切也不會只是夢想。      ------      藝術是累積型的娛樂      音樂、舞台劇、電影這類文化結晶屬於流動型(在眼前流動的類型),而藝術品則屬於累積型(可當成資產累積的類型),這也是兩者最明顯的差異。將文化當成某種人生體驗或是瞬間的愉悅屬於「流動型」概念,蒐集文化,提升文化價值則屬於儲蓄文化的「累積型」概念。尤其遇到景氣不好的時代,累積型文化往往比流動型文化更加受歡迎。      藝術品與一般商品最為不同之處在於藝術本來就是為了留存而生,不像一般的商品是為便利性、實用性而生產,所以不適合以「消費」的角度看待藝術品。由於藝術品的目的並非消費,而是留存,所以在創作作品的時候,必須秉持著作家過世之後,作品仍得以於世上保留的想法,也是因為能流傳後世,所以作品的價值才會在作家過世之後水漲船高。      所以就上述這番言論來看,藝術應該與所謂的「流行」絕緣。有些作品的主題是呈現當代社會的情勢或問題,但這也與流行趨勢沒有半點關係,而是透過藝術反映當下的時代。說到底,藝術的本質就是娛樂,但我們很常忘記這點。藝術品與音樂、舞台劇、電影這類娛樂的不同之處在於藝術品是需要最低需求的知識才能樂在其中的娛樂。      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具備任何背景知識的情況下欣賞與體驗藝術,但如果想要進一步鑑賞作品,具備作品的相關資訊與知識,一定會覺得更有趣。若要收藏藝術品,當然也需要了解最低限度的知識。比起坐在教室學習,直接欣賞藝術品更能吸收這類知識,而且大家也一定知道,必須多接觸等級較高的藝術品,如此一來,才能從各種作品之中,察覺如寶石般閃耀的稀有性或魄力。      此外,我們不需要通盤了解或知道於作品蘊藏的作家意圖,因為觀賞者的主觀才重要,而且難以理解的作品通常難以得到世人認同與好評。如果不是三分鐘就能說明與理解的藝術品,往往很難流傳後世。由此可知,藝術品不是坐在教室研究的學問,而是大量欣賞優質作品,進而從中汲取知識的娛樂。      要將藝術品視為一門生意時,也必須了解藝術的本質。或許商業模式會隨著周遭環境的變化而興衰,但建議大家不為流行所惑,以長期的觀點看待藝術品。      假設從藝術品的本質為「保留作品」以及「娛樂」這兩個觀點來看,以炒短線的方式買賣藝術品,恐怕很難從中獲利。如果不想培養年輕作家,也不願意承擔初期成本,以及不懂得將眼光放遠,往往很難透過買賣藝術品獲利,所以畫廊這門生意或藝術品的投資才得以成立。      此外,既然娛樂也是藝術品的本質之一,那麼藝術品的呈現手法、欣賞方式與交流方式也顯得相當重要。就娛樂這塊來看,在線上呈現藝術品如何選擇展示場所、展示方法,或是讓大眾透過網路與畫廊經理人或作家交流,都是非常必要的環節。      實際參加海外的大型拍賣會就會知道,在負責主持拍賣的拍賣師與競標者之間,有著一些微妙的化學變化,而競標者則是一邊享受著拍賣師營造的氣氛,一邊購買喜歡的作品。      就某種程度來看,讓藝術品看起來更奢華、更華麗也是非常必要的行銷策略,但除了這些表面工夫之外,還必須思考該怎麼做才能讓人享受作品,也就是突顯娛樂這項本質。如果不打算了解藝術的本質,也不以長遠的眼光經營藝術品,很有可能會因此迷失方向。一如藝術家會在漫長的人生之中慢慢成長,藝術也是與藝術家、顧客共享遠景,用盡一生經營的生意。      ------      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增值空間令人期待      當國內的藝術市場太小,該國的藝術作品就很難增值。若是來自藝術市場的規模遠勝其他國家的美國或是英國的藝術家,作品的價格總是比較高,就算只是剛從美術大學畢業的藝術家,往往也能以高於日本作品二~三倍的價格賣出作品。這是因為當市場的規模成長至一定程度時,每個人都能放心地以高價收購作品。      此外,歐美很少只出租場地的畫廊,大部分都是與藝術家簽約,負責展示或銷售作品的商業畫廊。由此可知,讓作品不斷漲價的系統早已在歐美一帶紮根。      反觀日本的藝術市場卻陷入反向循環,作品的定價一旦調高就賣不出去。日本的藝術市場非常脆弱,願意購買作品的顧客不夠多是其原因。話說回來,前澤友作以天價拍下藝術品這件事登上新聞版面之後,願意花錢購買藝術品的人在日本似乎越來越多。若與全世界比較,目前日本年輕藝術家的身價可說是正處在谷底,若能在身價上漲之前買下他們的作品,應該是筆聰明的投資。      其實在雷曼兄弟事件爆發之後沒多久,台灣的收藏家就在台北舉辦的藝術展用便宜的價格大肆收購日本作家的作品。相較於中國作家的作品,投資因雷曼兄弟事件而貶值的日本作品顯得更加合理,作品也更加優異,所以台灣收藏家此舉等於是寄期待與未來的早期投資,可惜的是,當台灣收藏家知道日本收藏家不願透過購買作品支持年輕的日本藝術家之後,便不再積極購買這類作品。日本人絕不能讓這類難得的機會一再被日本國內摧毀。      雖然日本當代藝術的市場目前只有四百五十億日圓,但只要買方的母數增加,要在短時間之內擴增至一千億日圓也絕非難事。一般認為,中國的藝術市場將擴增至一兆五千億日圓的規模,這個規模是目前日本市場的三十倍,所以從這點來看,日本的藝術市場還很有成長空間,這也意味著,價格合理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若能不斷地交易,就有機會幫助日本市場不斷擴大。

作者資料

德光健治

株式會社tagboat董事長。 自山口大學畢業後,於雙日綜合企業公司、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CYBIRD公司任職,之後經營亞洲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銷售網站「tagboat」。為了讓日本的當代藝術市場進一步擴大,正努力地創造一般人也能輕鬆購買藝術作品的機會,尤其致力於打造讓年輕人成為專業藝術家的環境。 tagboat網站 https://www.tagboat.com/

基本資料

作者:德光健治 譯者:許郁文 出版社:麥浩斯 書系:創益學 出版日期:2022-06-09 ISBN:9789864088256 城邦書號:1GW524 規格:膠裝 / 單色 / 17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