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文學 > 散文
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
left
right
  • 庫存 = 9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

  • 作者:苦苓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2-01-18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9折 342元
  • 書虫VIP價:323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6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我想為自己寫下墓誌銘: 這裡躺著一個這輩子都很開心,而且也讓很多人開心的人。 這本日記救了我。 沒想到這本日記會變成一本書, 因為這一年以來,我完全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撐多久。 400萬個B肝病毒、14.5公分的肝臟腫瘤、 以及突然而來的嚴重抑鬱症,徹底擊垮了我。 最後想到了寫日記這個辦法。 至少至少,還能寫一些意思完整的句子,證明我還有一點用。 寫日記對我是一種療癒,也是一種救贖。 我幾近絕望的對抗身體的病痛,但並未放棄救回自己潰散的心理……我這樣寫日記簡直就像是在汪洋大海的孤島上,發出一小聲微弱的吶喊而已…… 我好像在海灘上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瓶中信」,也不敢期待有人前來救援,只想知道我唯一還能創造的這些文字,到底有沒有價值、有沒有意義? 這確實是我的「餘生日記」,也很可能是我的「最後書」,但大家也不用在心裡幫我舉辦告別式,我們永遠不知道命運之神會玩什麼把戲…… ∣關於本書∣ 2020年底,經醫生檢查,苦苓發現肝臟多了一顆14.5公分大的腫瘤。 當時,他正要出版新書《煩事問莊子》,因為這突如其來的腫瘤,新書講座、演講邀約都被迫取消。2021年元旦,苦苓開始書寫日記,記錄他與這個不請自來的腫瘤、肝病毒與憂鬱症共存的生活,並寫下他的不安、焦慮、期盼與自我療癒的心路歷程。 在日記裡,苦苓自述生理及心理變化,時而消沉,時而豁達,更多的是對日常周遭有不同的體悟。開始是逐日記錄,後改為有所感才書寫。日記中有他對社會的觀察,有哲學式的思辯,也有他對人類、地球與大自然的反思,當然,更有自我的反省。 日記從元旦寫到10月8日,這一天,苦苓66歲生日,記錄他近一年來死去又活來的心態轉折。如苦苓說言,這本可能是「最後書」,但也可能禍害遺千年的還有下一本或下下本,但期待讀者可以一同與他見證——這輩子,沒白寫、更沒白活!

目錄

編輯序 青天霹靂的消息——2021/1/1 死不苦,痛才苦——2021/1/2 誰想當抗癌勇士?——2021/1/3 刷存在感——2021/1/4 苦痛得自己承擔——2021/1/5 相對剝奪感——2021/1/6 人類是地球的病毒——2021/1/7 當勇士還是鴕鳥?——2021/1/8 常見的事物都不美好——2021/1/9 今日停更——2021/1/10 看完標題已成過去——2021/1/11 天冷腦熱的奇思異想——2021/1/12 我記得,故我在——2021/1/13 重啟日記——2021/3/9 百無聊賴的一天——2021/3/10 沒人相信,我很軟弱——2021/3/11 人,真的很奇怪——2021/3/12 我很久沒有哼歌了——2021/3/13 為愛自尋煩惱——2021/3/15 我只想好好吃頓晚餐——2021/3/17 繞著恆星的日常——2021/3/20 有一種牢籠,叫文明2021/3/21 總有無法逃避的一天——2021/3/22 老天的禮物——2021/3/23 投降日——2021/3/29 一切都是命定——2021/3/31 愛是百憂解——2021/4/6 我又開始哼歌了——2021/4/12 多久沒與伴侶談心了?——2021/4/14 失智前,我想環遊世界——2021/4/21 如果想活,就養隻小狗——2021/5/27 人類是地球的病毒——2021/5/28 You Are What You Live——2021/5/30 苦樂如晴雨,終將過去——2021/6/2 天譴或天擇——2021/6/6 敬重掌握自己命運的人——2021/6/13 存在論——2021/6/16 網路殺人——2021/6/17 一場躲不掉的突襲——2021/6/22 不愛,是怕再次愛上——2021/6/26 不動心——2021/6/29 有意識的努力活著——2021/7/8 按下暫停鍵——2021/7/12 所謂愛情,只不過是……——2021/7/14 一個人,與一隻病毒——2021/7/21 看了六個醫生之後——2021/7/22 尋死的念頭——2021/7/23 最後身影——2021/7/28 不知者不病——2021/7/29 快樂主義者——2021/8/1 與恐怖分子談判——2021/8/3 第一千個日子——2021/8/4 清晰的夢——2021/8/6 宛如黑色喜劇——2021/8/12 一場艱難的戰役——2021/8/14 困局——2021/8/17 開始設想沒有妳的日子——2021/8/19 病毒與它們的產地——2021/8/26 還我健康山河——2021/8/28 全心愛一個人,真好——2021/9/14 把痛視為常態就不苦了——2021/9/17 樂於接受一切——2021/9/19 不留遺憾的生活——2021/9/26 別把自己當國王——2021/9/29 不是落荒而逃,而是華麗轉身——2021/10/1 想好好看看這美麗的世界——2021/10/2 我的墓誌銘——2021/10/3 自我點評——2021/10/4 意料的結局——2021/10/5 給自己的錦標——2021/10/8 後記

內文試閱

青天霹靂的消息 2021/1/1 天氣晴 我的身體也是在我自以為健康的時候,忽然向我「全面宣戰」,似乎在不知不覺之間,體力就變差了,經常精神不濟,身上也常出現莫名的痠痛。 新年的第一天,我帶著肝臟中的十四.五公分腫瘤,和超過四百萬個B肝病毒,努力的活下去。 想想自己真是個自大狂:這輩子都覺得自己身體不錯,上山下海,出國遊玩,一日來回北高上電視通告,似乎從來沒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大多數上了年紀的人擔心的「三高」或是心血管疾病,我好像也沒有半點徵兆,再因為媽媽已經八十六歲,我更堅信自己可以長命百歲(聽說壽命長短的基因,是來自母親,所以如果令堂大人長壽的話,理論上你也可以活得滿久的)。 不過斯斯有兩種,長壽也有兩種:一種是老當益壯,這個當然最理想;另一種是風燭殘年,那就真的不知道活得久是不是一種好事了? 雖然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但如果活著卻毫無精力,甚至全身病痛,那真的不知道到底該不該在這個世界上「賴」下去…… 我的身體也是在我自以為健康的時候,忽然向我「全面宣戰」,似乎在不知不覺之間,體力就變差了,經常精神不濟,身上也常出現莫名的痠痛。本來我也不以為意,覺得只是所謂的男性更年期,畢竟我也不折不扣超過六十五歲,已經是一個「合法」的老人了。 但情況似乎不只是這樣:容易累還可以多休息,反正我的工作多半是「應召」,真的不行那少接點通告就是了。但真正困擾我的是耳鳴:耳邊好像有綿綿不絕的蟬叫聲,有時甚至會忽然提高音量,簡直就是「吵死了!」去看醫生,說是已經過了黃金治療期,叫我只能跟這個耳鳴的現象「好好相處」。 然後是嘴巴忽然莫名的冒出鹹味,從早到晚,越來越鹹,簡直就像嘴裡含著一個鹽塊——雖然要不了命,卻非常困擾,整天都有不舒服的感覺。去看醫生,而且看了幾個醫生,都說「沒聽過這樣的」,叫我只能跟這個嘴鹹的現象「好好相處」。 哇哩咧!這樣豈不是得了兩個治不好的「絕症」?拜託喔,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人類的醫學如此進步,幾乎都可以起死回生(或者不要那麼誇張的說:醫生如果不讓你死,你大概就死不了,必須得活著)了,竟然要我乖乖接受這兩個身體上的痛苦,好吧,說痛苦也許有一點誇張,那說困擾可以吧?每天二十四小時(如果兩個困擾相乘,就算四十八小時了,扣掉睡覺時間也還有三十幾個小時)讓我這樣不舒服,啊是叫我怎麼活下去? 可是這兩件事又怎麼發展成腫瘤和病毒的?這很令人好奇吧!不過別忘了我現在是病人(自白:誰管你?),體力不濟,精神有限,一天不能講太多,但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如果能夠活到明天的話,保證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就讓我們互相保重吧! 死不苦,痛才苦 2021/1/2天氣晴 看來最可怕的還不是死,因為死就死了,不管接不接受你也跑不掉,而且死就是那一呼一吸之間,為時似乎也不會太過漫長;而病痛卻是分分秒秒、無休無止的,難怪會讓人覺得更苦。 總算「熬」過了新年的第一天——真的是熬,因為身心都不舒適,所以日子不是用「過」的,就是看著一小時、一小時的過去,直到長日將盡、夜幕降臨,一天快要結束為止。 真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會這樣問,那表示你一定沒經過什麼大的病痛,所以不會覺得日子「難過」。如果要說「度日如年」是有一點誇張,但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結束一天,看來真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啊我就不健康的人啊,不然咧? 昨天其實還算好過的:因為家裡來了兩個晚輩,就邀他們打麻將。平常要湊四咖總是湊不齊,即使像我這樣生平沒有打過麻將,硬是勉強學會就為了「成全」大家,但經常會「三缺一」結果還是一樣打不成(這種遊戲簡直就是在教導人們:你非要合群不可,嘿嘿),今天難得有兩個會打麻將的自動送上門來,豈可錯過? 之前幾次打牌,我都是帶著扮演「橋梁」的心態,最主要是讓大家玩得成,自己贏不贏並不重要,反正打的是最低消的十元二十元,玩上四個小時再怎麼輸也很難輸到五百元,反而是大家嘻嘻哈哈就度過了愉快的半天,比起各自拿著手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個活動算起來是比較「健康」的。 通常四個小時打下來,我如果能「胡」三次,再加上一次「自摸」,就自己覺得表現良好,算是「功德圓滿」了。昨天手氣卻特別好,贏的次數達到兩三倍多,一高興起來既忘了有耳鳴,嘴巴好像也不特別鹹了,更沒有體力虛弱的感覺……真是「一切唯心造」,看來如果每天都有人陪我打麻將,我的日子應該好過得多。 那除非去住養老院,或者找看看附近有沒有賭場吧?但養老院也不見得天天有麻將打,賭場也不會接受我這種「超低額」的賭客—而且萬一被抓了搞不好又要上媒體,這麼老了再丟臉一次我可禁受不起。 打完麻將天已經黑了,興奮的情緒自然也逐漸消退,耳鳴和嘴鹹這兩位「殺手」又開始來找我了,好在可以忙著訂外送、吃晚餐、洗澡泡澡然後看影集,總之只要能「轉移注意力」,就不覺得那麼苦了。 所以結論是:人的感受會互為消長,如果能讓某一種感受多一些,原先(尤其是不好的)的感受就能少一些,或至少晚一些才來報到。其次就是:苦真的很難受,難怪《心經》*裡面「度一切苦厄」和「能除一切苦」這兩句在某些版本裡是沒有的,也因此被人懷疑是後來加上去的——因為既然都說「無苦集滅道」了,那幹嘛還需要度過苦、除去苦呢? 搞了半天,原來「生老病死」看來最可怕的還不是死,因為死就死了,不管接不接受你也跑不掉,而且死就是那一呼一吸之間,為時似乎也不會太過漫長;而病痛卻是分分秒秒、無休無止的,難怪會讓人覺得更苦;而且病痛如果治不好,那也就等於在宣告離死亡更近了,簡直是相加相乘的痛苦集於一身。 喂,這樣子會不會太悲觀了? 如果你有像我這樣兩種日日夜夜、難以治癒的「症狀」,又有十四.五公分的腫瘤和四百萬隻病毒在身上,請再來評價我是不是太悲觀—很多事情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我們通常也不過都是在「說大話」而已。 我沒有大話可說了,只能說實話,至於昨天提出的問題,因為打麻將占了太多篇幅,照例我的「電量」又不足了,如果能「熬」到明天的話,再向各位報告吧! 告退先。 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誰想當抗癌勇士? 2021/1/3天氣仍然晴 病痛找上你,也就是命運找上你,那是逃也逃不掉的,你奮力反抗也好,聽天由命也好,總之人生的劇本早就寫好了,只是你無法偷看…… 新年的第三天,客人也都走了,開始打掃家裡。 我依照太太Jessy 的指示,將拖把包上黃色毛巾,開始拖家裡的地板。原本看來很乾淨,甚至可以說是一塵不染的地板,用力拖了之後居然發現毛巾很髒,那也就說明地板很髒。 原來要做了清潔之後,才會發現骯髒;就像做了檢查之後,才會發現不健康(我有必要這樣虧自己嗎?但是生平虧慣了別人,虧虧自己也是公平的)。 黃色的毛巾很特別,雖然吸附了很多髒汙,但是用力搓揉之後(而且沒有使用任何清潔劑喔),它又恢復了乾淨,可以再用來拖地板、再把骯髒「抓出來」,對於不很常做家事的我(真是對不起Jessy,以後我會更多做家事的,反正我也沒什麼事好做了)來說,還滿有成就感的。 但是即使拖地板也是要費力的、也是會累的,以前也不是沒做過類似的事,不知道是這一次特別賣力,還是身體真的太「虛」,在冬天裡竟然做到流了汗。不由得想到大樓的清潔人員,他們可是要從地面的第一層,一直拖到頂樓的第三十層,雖然好像一共有五六個人,但是社區總共有三棟大樓,相信每個人拖地板的面積應該是我的好幾十倍……而且是日復一日不斷的做,簡直就像薛西弗斯在滾石頭一樣(欸,有沒有舉錯例子?原諒我是中文系的,不然說「精衛填海」我是比較有把握,但是接受度如何就不知道了)——這樣講是不是有點假惺惺,好像是對勞動群眾很有同理心的樣子?其實沒有耶,我真的只是慶幸自己沒有那麼辛苦,所以每次遇見他們都會親切的打招呼,他們也回應得很自然,或許並不那麼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沉重的負擔,可能是我自作多情了。 本來人就是在自作多情,我們哪曉得別人真的是怎麼想的?就像媒體報導罹患癌症的人,總說他們是「抗癌勇士」,那到底是得了癌症沒有死的算是勇士,還是得了癌症死掉的算是勇士?其實不管你抗不抗它,那些腫瘤就是在你身體裡高高興興的長大、流竄、攻城掠地……基本上就是一群土匪,你可以拿大炮轟他(例如化療、放療),就像屋裡有一隻老鼠一樣,轟炸之後或許老鼠會死,但是房子也只剩下殘垣斷瓦;更慘的是房子垮了,老鼠卻又從別的地方跑出來,讓人徒呼負負(這句太難嗎?自己Google!)。 當然也有人建議跟腫瘤和平相處(又來了!),問題是這些土匪占據的是你的家園,他們要吃要喝,不找你要、找誰要?所以你還是供給者:如果你夠「有料」,他們吃的也不多,或許還能苟延殘喘、倖免於難;否則時間到了一翻兩瞪眼了,也由不得你當不當勇士。 可不可以這樣說:其實沒有人想當勇士,尤其勇士跟烈士根本是一線之隔, 非死即傷—就不許我與世無爭、安養天年嗎?其實問這種問題有夠阿Q的,病痛找上你,也就是命運找上你,那是逃也逃不掉的,你奮力反抗也好,聽天由命也好,總之人生的劇本早就寫好了,只是你無法偷看(咦?這一句好耳熟,是不是什麼大人物說過的?借用一下,請多多包涵)。 不要說一年之前,就算一個多月之前,我也沒料想到自己的處境會變成這樣,到現在也還沒有想出適切應對的方式,也還是只能過一天算一天、過一小時算一小時,等我找出了「自處之道」,再來跟大家分享—呸、呸,誰要跟你分享病痛的經驗? 當然啦!最好是用不到,但是萬一有用到,也算是我對這個無情世界(不能這樣講,其實這個世界對我是不錯的,我必須老實承認),更正,對這個有情世界盡的一點點力量吧! 刷存在感 2021/1/4天氣繼續晴 在資訊氾濫、資訊爆炸、資訊超量負載的時代,人要怎樣在無數的電磁波中找到自己、確認自己的位置,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新年開工日,今天錄了三集、每集各二十分鐘的Podcast。一集是「自然」,講捲葉象鼻蟲;兩集是「讀書」,講的是「蔣介石與汪精衛的大恩怨」(連講兩集都沒講完,我真是個多話的傢伙,明天再錄最後一集),最主要是「漢奸」、「賣國賊」這個名詞,在目前這個敏感的時刻,變得尤其敏感:不想打仗就要和談,但是和談會不會變成投降,這就很難講! 我也不知道講這些到底有多少人聽,又到底有多少人愛聽,但對我這個「全面退休」的病人來說,這算是目前唯一的工作了,也只有做這件事,讓我有一點「存在感」。 人真是個麻煩的東西,噢對不起,人不是東西,咦?這樣好像又在罵人了,真的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意思是說人存在就存在了,卻還需要由別人來給他存在感,能夠完全離群索居、凡事自給自足的人畢竟不多,人類終究是群居的動物,所以別人「看不看得到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甚至「是不是看你很重要」就變得很有關係了、大家都很在意了。 所以我們會在乎別人是不是「已讀不回」,會在意有多少人幫我們「按讚」,更在意別人是支持我們的想法或是給我們負評,甚至不惜在網路上跟陌生人脣槍舌劍……這些其實原本應該是沒有意義的,否則沒有網路的時代,人又是怎麼活著的?問題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由別人來「定位」我們,別人的意見變得對我們那麼重要—這樣說來,就「做自己」這個目標來說,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在開倒車、越活越回去了。 當然,所有的文明發展,尤其是便利的科學文明,那都是「回不去」的。我們其實已經不知不覺被網路綁架了、被手機綁架了、被社群媒體綁架了……沒有幾個人還能想像:活在沒有WiFi 的日子裡。 所以,原本跟我們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都變得有分量、有影響力,甚至牽扯到我們的喜怒哀樂、恩怨情仇了。在資訊氾濫、資訊爆炸、資訊超量負載的時代,人要怎樣在無數的電磁波中找到自己、確認自己的位置,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就拿這個Podcast 來說,任何人坐在家裡,只要有一隻麥克風、一臺電腦(而且都不必很高級的,如果你像我一樣不太自我要求的話),你就可以將自己變成一座廣播電臺,把你想說的話向全世界宣告,沒有人會阻止你,也沒有人來檢驗、查核,你的力量真的是「無窮大」。 但也是「無窮小」,等一下,大可以無窮,小也可以無窮嗎?我是中文系的,物理不太好,如果小不能無窮,那就說「非常小」(聽起來有點像罵人吼?)。 因為你固然可以說話,但條件既然這麼簡單,其他成千上萬,不,成萬上億的人也都可以說話,於是各種Podcast 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在那麼多音源裡面,要有人聽到你的聲音,豈不就如同大海撈針?你儘管說你的,但除了親戚好友,你可能沒辦法逼任何人去聽—所以你說了,就以為你存在;但如果沒人聽,你還是不存在。 啊!原來「刷存在感」是一件這麼困難的事,難怪有人不擇手段、有人幹盡傻事,無非也就為了被看到、被聽到、被承認自己的存在而已。 那我今天說的這三段話,又有什麼意義呢?又能給自己多少的「存在感」呢?我說了半天,不等於是在自打嘴巴嗎?其實我這一生都不斷地在自打嘴巴、自我矛盾,不過錄這些Podcast,並不是為了向別人昭示我的存在,只是卑微的向自己證明我還活著,我還在doing something ……這樣說會不會有點太悲壯、或是太悲涼、或者根本就太悲慘了?啊就事實啊。 只要每天還在空中聽到我的聲音,就表示我可能還活著;雖然我活著與否和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和我自己很有關係,所以就請容我繼續「聒噪」下去吧!感恩吶。 苦痛得自己承擔 2021/1/5天氣晴轉陰 「快樂有人分享,快樂可以加倍;痛苦有人分擔,痛苦可以減半」,這句「大話」你一定聽過,我這輩子也講了許多次,到現在才知道前半句或許是真的,但後半句根本是個屁! 今天去看醫生,身心科。 不知道為什麼叫做「看醫生」,明明是去「給醫生看」,或者更正確一點就是「看病」——現在還夾纏這些東西有點無聊,啊我就真的很無聊啊,因為生病的人也不太能做什麼,最多的就是時間;而且不是悠閑度日的時間,而是病痛隨時來襲的時間。在等待下一次疼痛的空檔,也不可能「偷得浮生半日不痛」,真的很無聊。 「聊」其實是「賴」的意思,無聊就是無所依賴,也可以說成無賴,有正經事可以做的人是不會被當成無賴的,這樣說來也滿有道理。 但為什麼看的不是肝膽腸胃科而是身心科呢?其實是這個身心科的名字取得好,按理說應該就叫做精神科,但是沒有人喜歡自己被當作精神病患(除非是犯了大錯、想要脫罪的人),所以如果叫精神科,這個診所很可能門可羅雀;而叫做身心科大家就可以很自然地進來,說是門庭若市當然不太恰當,但確實人很多。 現代人不是動不動就說壓力大嗎?結果這個理由不但被用來原諒自己,連醫生也用上了:只要是查不出具體病因的,不管什麼問題都說你壓力大,你也很難否認。就算你說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壓力,醫生也會說「其實你不知道你自己有壓力」——哇靠!那他不就贏定了?那我也沒話說,既然壓力大是精神問題,那鐵定得去找精神科,呃,我是說身心科了。 其實我看身心科不是三天兩天,也不是三年兩年的事了,最主要的問題是失眠,無論如何就是睡不著;換句話說,我沒有「自己睡著」的能力。 順便奉勸各位:如果你有失眠的親友,請不要提供他坊間各種對抗失眠的辦法,因為身歷其苦的人,早就什麼辦法都試過了;而且你也不要勸他接受失眠這件事,你沒有真的失眠過(偶爾睡不好那根本不算什麼),不知道輾轉反側,數遍了全世界所有的羊,兩眼仍然死瞪著臥室天花板的痛苦;更不要勸阻他吃安眠藥,說是會上癮或者有副作用,他如果有任何睡得著的方法,也就不會出此下策。而且請問:感冒吃感冒藥、腸胃不好吃腸胃藥、過敏吃過敏藥……都是理所當然,那為什麼失眠不能吃安眠藥? 蝦密?你說會造成藥物依賴,不吃會睡不著?對啊,換句話說:吃了就會睡得著,為了換取一夜好眠、重新充電、充滿精神的迎接新的一天,吃一點藥幫助入睡,到底有什麼不對? 有人說那是心理依賴啦!你是因為吃慣了,不吃就覺得睡不著,其實就算真的不吃,你早晚還是會睡著的。 說的很有道理:有一次我去朋友家過夜,照例帶了一顆安眠藥去吃,結果卻翻來覆去、搞到三更半夜還是睡不著,我心想怎麼換了地方連藥都會失效呢? 快天亮時才看見:原來那顆藥放在旁邊,我根本忘了吃,也就難怪完全睡不著—所以真的是我的身體需要這個藥,不是心理作祟。 因此再奉勸睡得好的人一次:請不要用任何方式勸誡失眠的人,他的痛苦他自己在承擔,他要付出的代價也由他自己來償還。 其實每個人何嘗不都是病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痛,別人是完全無法「代勞」的,親愛的人即使想分擔你一點點的病痛都不可能,也沒有辦法減輕你一點點的病痛,能做的最多是陪伴在你身邊,讓你覺得:跟彷彿永無止境的病痛徒勞無功的對抗,好像還是有一點意義的。 就像我現在,所有的表現只為了讓Jessy 覺得安心,覺得我需要她的支持和鼓勵,覺得她可以讓我好過一些……所以我不能表現得太沮喪、太失志,否則她可能會覺得「不值得」。 所謂「快樂有人分享,快樂可以加倍;痛苦有人分擔,痛苦可以減半」,這句「大話」你一定聽過,我這輩子也講了許多次,到現在才知道前半句或許是真的,但後半句根本是個屁! 不要太憤世嫉俗了,免得讓自己變成一個討厭鬼,就把這後半句改成「痛苦有人陪伴,痛苦不會加多」,即使這樣已經感恩不盡了,雖然身體的病痛讓我心靈也受創(知道肝臟生病後,不久我就得了憂鬱症,至少醫生是這麼說的),但有人默默的陪伴我,要和我一起走過不知道還有多長的路,我覺得自己還是很幸運,阿彌陀佛。

延伸內容

編輯序
第一次讀到日記,是在二○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的下午。那天下午作家剛好北上,我們約在臺北車站碰面。其實也沒說具體要談些什麼。不過前一個月,他才因健康因素取消三場《煩事問莊子》新書講座,當時我還不知具體原因,於是對我而言,見面只想關心其近況。 比預定時間稍早,我抵達臺北車站咖啡廳,並傳訊告知。沒多久就收到即將抵達的訊息回覆,並傳來一篇文章讓我先看看。我收到的是「元旦日記」,看了首段,感覺瞳孔放大:「新年的第一天,我帶著肝臟中的十四.五公分腫瘤,和超過四百萬個B肝病毒,努力的活下去。」讀完日記,記得我回:「這是小說嗎?我希望它是一本小說。」(直到現在,我仍不知這樣的回覆是否恰當,但我至今仍想不到適當的文字回覆。) 沒多久,苦苓大哥來了。在那個人聲嘈雜的咖啡廳裡,我追問許多當事人可能早已經歷過的無數次拷問:「什麼時候發現異狀的?」「去看醫生了嗎?醫生怎麼說?」「最近身體狀況好嗎?」「家人朋友都知道了嗎?」只見他平靜且不時帶著幽默的回答我連珠砲的提問,彷彿我比他焦慮十倍。 很多事在發生後已成既定事實,它不會因為我們的慌張失措或懊悔不已而改變,就像苦苓大哥身上的腫瘤與病毒,也不會因為我的擔心焦慮而消失無蹤。況且當事人勢必經歷我們難以想像的內心煎熬,各種可能的解方肯定也諮詢嘗試過。分開後,我陸續收到其他篇日記,每看完日記便有些感想,寫下讀後感回信。只是當時,我並不曉得這些回覆對他的意義,直到我看了這本書的後記。 我很喜歡這些日記(倒不是我愛窺探他人隱私),從日常瑣事著眼,旁及人生哲學、自然科學等思維,讀來很有感觸。如首篇日記提到,作家深受耳鳴之苦,但醫生表示,已過治療期,勸慰病人只能與之「好好相處」。乍聽無奈,但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家庭、職場、生活總有不如意處,而這些無法輕易改變之處,與其哀怨度日,何不換個想法與之共處?第二天的日記作家更進一步談到與苦痛共處的方式:「人的感受會互為消長,能讓某一種感受多一些,原先(尤其是不好的)的感受就能少一些,或至少晚一些才來報到。」日常的苦痛不會驟然消失,但透過注意力的轉移,或許能減少不愉快的感受,也會讓我們生活好過一些。 此外,一些日記偶有哲學思辯的味道,像是探討人的存在論,人到底怎麼樣才算存在於世呢?作家透過唯心、唯物論的角度,申論現代人存在的意義。存在本身就是個很弔詭的命題,以唯物論觀之,人生於世,就是一種存在;但若以唯心論來看,假設世上無人知曉此人存在,或此人忘了自己的過去,或此人的過去都蕩然無存,那麼此人是否真的存在過呢?所以現代人在浩瀚的網路世界,透過文字、影像亟欲證明自己的存在,但有時鑿斧太深,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痕,所以作家不免感嘆:「難怪有人不擇手段、有人幹盡傻事,無非也就為了被看到、被聽到、被承認自己的存在而已。」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肯定,也特別在乎他人的目光,而在這網路時代,我們更會在意有多少人來臉書按讚,有多少人給我們負評,而這些人與我們素昧平生,透過網路連結,每個陌生人都成了舉足輕重的存在。於是作家在日記中寫下:「原本跟我們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都變得有分量、有影響力,甚至牽扯到我們的喜怒哀樂、恩怨情仇了。在資訊氾濫、資訊爆炸、資訊超量負載的時代,人要怎樣在無數的電磁波中找到自己、確認自己的位置,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這些探討網際網路裡人類存在的諸多叩問,似乎也呼應時下熱門的「元宇宙」議題:我們在社群有自己的名字、身分帳號,也有人際交友圈,所以每個人早已生存在Meta 世界裡了,而我們判斷一個人的生死或好壞,很多時候可能是看對方在FB或IG留下的隻字片語。作家話鋒一轉,寫到了「現代老大哥」的可怖之處,「這個時代要『殺人』實在太容易了:既然大家都依賴社群平臺而互相聯繫、而工作生活、而證明自我,那麼專制者只要掌握了這個平臺,就可以輕易『滅』了一個人!」原來《一九八四》不只是經典小說,更是跨時代的預言。 這本日記寫下作家對日常周遭的體悟、對現狀的哲學式思考,以及對大自然的觀察,還有對人類的反思。除了巨觀看世界與社會的俯瞰角度外,這本書的自我微觀,也有可讀之處。這本書真誠不虛構的記錄了作家深陷大小疾病的痛苦、掙扎、無奈以及坦然,透過日記,我們得知他深受肝腫瘤、失眠、憂鬱症、耳鳴等大小病痛侵擾,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也可讀出其生理與心理變化:時而消沉,時而豁達,卻不故作堅強,面對病痛時,他一樣會脆弱、會無助、會憂鬱,甚至有了逃避離世的想法……在苦痛的日常下,他更以不同觀點詮釋何謂「敬重生命」。而透過作家的深度自剖,讀者更可看到一個有別於螢光幕上能言善道、口才凌厲的形象——原來私底下的他下十分封閉,討厭人多的場合,更討厭應酬的話語,因為是工作「個體戶」,他沒有同事,也沒有上司,所以交友圈不如我們想像中廣闊。透過這些深度自剖,相信也會顛覆大家對「苦苓」的印象。 這本日記,是作家的自我療癒,更是苦苓的私密記錄。從道德面來看,公開似乎有些爭議,更別說出版成書供大眾閱覽、評頭論足了。但正如作家自承,這是一本「救命之書」,在書寫的過程中,他透過自我檢視,不斷與自我對話,得到了救贖,離苦得__樂。這樣的一本日記,從出版編輯的角度觀之,當然值得出版——以出版類別來看,它其實就是一本「勵志書」。我相信每個人在閱讀這本日記時,都能從中自我觀照,並有許多寶貴的收穫——就像我初看這本日記時有一樣的感受。 最末,畫蛇添足一下。這本書是時報出版「苦苓作品集」的第十三本,但作家說,這是「最後書」,所以我初聽這書名時,內心其實有點點抗拒。(請您想想,有哪個編輯聽到作家說,手上的作品是最後一本時會高興的?)作為他在時報出版社「復出」第一本書的責任編輯,相識、合作十多年,意見相左也在所難免,畢竟就算夫妻,也偶有齟齬。但所有意見溝通都是如此:求同存異、達成共識。所以我在細想後,很能理解他的想法,也尊重這個書名。畢竟寫這本書時,苦苓大哥想的是自己的「餘生」,但我看到的是他的「重生」;面對腫瘤、病毒、大小病痛侵擾,他感受到的是絕望的「最後」,作為讀者的我,期盼的是希望的「癒後」。因此,藉由最後一段,抒發編輯讀後感:竊以為,其實書名即使調整兩個字似乎也能成立——「最、餘」改成「癒、重」,亦即《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改成:《癒後書:苦苓的重生日記》,或許也是另一種觀看本書的角度。讀者們看完手上這本書,也歡迎至苦苓大哥臉書分享閱讀後的想法,相信他會非常高興看到您們的慷慨回饋。

作者資料

苦苓

本名王裕仁,1955年生,祖籍熱河,宜蘭出生,新竹中學、臺大中文系畢業。 曾任中學教師、雜誌編輯、廣播電視主持人,獲《中國時報》散文獎、《聯合報》小說獎,《中外文學》現代詩獎及吳濁流文學獎,著作五十餘種,暢銷逾百萬冊。 之後於雪霸國家公園擔任解說志工,沉潛8年,驚豔於天地萬物超乎想像的各種生命形式,遂提筆書寫自然。 2011年開始,陸續出版《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苦苓的森林祕語》,成功開創新型態書寫,以生動詼諧的方式開啟認識自然的全新視角。2013年寫下散文《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深刻反思人類與自然的親密關係。2015年《請勿對號入座》,用諷刺中帶有戲謔的筆鋒,描寫各種奇人異事,2016年《短短的就夠了》精選出版,描寫人世的荒誕無稽,再掀膾炙人口的「極短篇」風潮,同年12月推出《熱愛大自然 草木禽獸性生活》,生動描寫動、植物五花八門的繁衍方式,成為臺灣第一位「動植物兩性作家」!2017年出版《對不起,嚇到你》,讓讀者體驗背脊發涼、腸胃翻攪的苦式驚魂。2018年出版《所謂愛情,只不過是獨占與反叛》,以短篇小說表現複雜的愛情樣貌,描述關係中情深慾重的真實人性。2020發展全新國學系列,出版《苦苓開課,原來國文超好玩!》,再度化身國文老師,幫大家上一堂最幽默風趣的國文雜學課。 FB請搜尋「苦苓(王裕仁)」

基本資料

作者:苦苓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苦苓作品集 出版日期:2022-01-18 ISBN:9789571398068 城邦書號:A2203339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