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基督教/天主教
為什麼有教會?──三卷本教程第三卷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基督宗教不是一種觀念或哲學,而是一種臨在的宣告:天主降生成人的事件是一種真實發生過的事件。人就是天主自我通傳的方式。這是教會所始終生活並確信的事實:自己是一種生活的事實,是耶穌基督的延續。 《為什麼有教會?》總結了朱撒尼神父教程文獻的三卷書,探討了關於人的宗教性的主題(第一卷書),也就是理性的本質與人類意識的根源,以及耶穌基督在世上所做的偉大顯現後(第二卷書)。第三卷書帶我們認識教會的存在,而面對這個事件最核心的問題是:「在基督離開世界的隔天、或一個月後、或一百、一千年以後才誕生的我,要怎麼知道,祂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存在?我應該怎麼運用理性確定這件事?」 「教會」一詞代表一個歷史現象,其最為獨特的意義就在於:它使人們產生基督存在的肯定,它是生命中和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的解答。基督是降生成人的真理,兩千年以後,依舊透過現實觸及到人們,一個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的現實,也就是一群相信祂的團體。在這如此緊湊的過程中,朱撒尼神父要我們運用自由和理性,並提供我們一些基本的要素及標準來驗證這個現實,他說:「走到路程的最後,如果我們不從聖母的形象開始理解,也就是天主親自揀選了她,為使我們認識祂,祂藉著母胎的『溫暖』將自我傳遞給人們,那麼天主永遠都會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目錄

新版前言 .第一篇 信仰的宣告永存 第一部 教會問題的核心 │第一章│如何理解教會 一、一種根本性前提 二、與現象的一致性 三、基督宗教之新穎性的闡釋 四、教會——問題的核心 │第二章│第一個前提:在今天,如何獲得對基督這一事實的確定性 一、一種過往的事實 二、一種內在的光照 三、正教——天主教的視野 四、一種賦予意義的目光 │第三章│第二前提:在今天,理解基督宗教話語之意義的困難 一、困難的意識 二、從思維模式之傳播來看中世紀 三、從思維模式的斷裂來看當時的人文主義 四、從人性能量之終極泉源的觀點來看文藝復興 五、以抽象的方式理解人所帶來的苦難:理性主義 六、以上所描述的三種元素的共同點:人居中心位置? 七、這種心態的強化,直至科學主義的現實 八、結論 第二部 歷史中基督信仰之現象的構成元素 │第一章│耶穌基督的延續:教會自我意識的根源 一、我們要走的路 二、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第二章│三種構成元素 一、一個從社會學的角度可以辨別的團體事實 二、這團體由「自上而來的力量」所充滿 三、一種新的生命 │結論│ .第二篇 天主在歷史中的有力標記 第三部 教會如何自我界定 │第一章│人的因素 一、藉著人 二、一些關聯 │第二章│教會面向世人的使命 一、關於人和歷史的終極話語 二、一種持續的激勵 三、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佳觀點 四、人的問題 五、教會沒有解決人類問題的任務 六、正確確立之自由的益處 七、每人的工作 八、宗教性永遠都不會在歷史中被完全生活出來 九、基督徒的精神性張力 │第三章│教會中的天主 一、真理的通傳:團體、傳統和教會訓導 二、神性事實的自我通傳 第四部 在教會生活中,天主臨在的驗證 │第一章│驗證的處所:人的經驗 一、教會所需要的是判斷性因素 二、最高意義上的判斷之標準 三、心靈的妥當準備 │第二章│「由果子可認出樹來」 一、唯一性 二、至聖性(或聖德) 三、至公性 四、宗徒性(從宗徒傳下來的特點) │第三章│妳是希望的活泉 《三卷本教程》後記

內文試閱

  │第一章│如何理解教會      一、一種根本性前提      教會不僅僅是一種生命的表達,或是某種由生命而產生的事物,而且教會就是一種生命。她是許多世紀以來,就已經為我們的前人所接受的一種生命。誰想要檢驗自己對教會的某種觀點,他就應該知道,為了達到對教會這一生命的真實理解,就需要擁有某種適當的共同生活她的經驗。      對於那種以某種方式與生命相關的事實的理解,需要一段很難預定的時間。因為在起源於生命的事實中,有一些內涵與角度是永遠都發掘不完,永遠都觸摸不到的。      對於生命的理解而言,其不可或缺的條件(Conditio sine qua non)就是生活她或與她一起生活。正常情況下,人們總是企圖給它一個終點、一種期限、一種預設的理解或決定的時間點。為了避免這種限定性的因素,我們需要擁有一種特別的簡單與誠實的品德。不然,就會阻礙我們對生命的形式進行嚴格判斷的可能性:就不可能產生最低限度的客觀性判斷。      二、與現象的一致性      在許許多多的宗教現象中,教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事實——無論那些願意面對她的人持有什麼樣的觀點。有的人可能會將其視為一種變質或使世界變質的宗教現象,而對其不感興趣;有的人卻可能認為它是有意義的。但是我認為,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人們都忽略了它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宗教事實。確切地說,這就是我所提出要考慮的問題。      教會就是宗教「生活」。      一位德國的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約翰.林道斯基(J. Lindworsky, S.J.)肯定地說:教育——那給人傳遞認識事物之能力的行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個體的人認識事物的進程,永遠都是在某種事物——建基於其所已經獲得的經驗之基礎上的事物——的推動下而進行的。總之,人只能觸碰到那以某種方式與已經存在於自己內的東西相關的事物。我說「以某種方式」,恰恰是因為人與人的接觸、相遇,以及人際關係的細節都在召喚人,使人內心中所隱含的事物以更開放、更成熟的方式得以實現出來。人際關係中的細節之所以能夠使我們的外在面貌以越來越完善的方式得以呈現,是因為這些細節觸動了我們內在的事實,與其產生了內在的共鳴。      如果教會是一種宗教的事實,但是那在我內的宗教面相是死的,或是被不成熟地束縛著,在這種情形下,就很難對宗教的事實做出客觀的、中肯的判斷。好比說,面對一位過去的偉大詩人,如但丁或莎士比亞,如果他們的文字所表達的情感,正是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事實,那麼我們的內心即刻就會感到被觸動;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他們所表達的。但是,如果他們所表達的是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思維方式或生活實踐,是一些轉瞬即逝的偶然事件,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暫時的價值,那我們就很難明白它們。為了能夠理解他們,就需要在我們和他們之間有某種相通性。      因此,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具體情境中,在我們當代的思想意識範圍內,面對宗教這樣的事實,會有一些困難,是可以理解的。缺少了對人內在之自然宗教性的培育,就很容易使我們感覺到,那原本就植根於我們身體內與精神中的事實離我們非常遙遠。相反,宗教精神於我們內心活生生的臨在,會使我們非常容易地明白像教會這樣的事實所表達的內容。      在這種情形下,面對教會這一事實所出現的第一個困難,是領悟方面的困難,是由於主體面對自己所要判斷的對象而未做好準備所導致的辛苦:這是一種由於人內在的宗教性未能發展成熟而導致的理解方面的困難。      在一次我所參與的對話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大學教授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化學,我就會自殺。」在我們的內在的活動中,像這樣的表達,即便有時候我們沒有表達出來,但它總是存在的。在我們的眼中,總有一些事物使我們的生命值得去活;而缺少了這些,儘管不至於使我們到達自殺的地步,但卻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索然無味,而了無生趣。對於這樣的「事物」——無論它是怎樣的——我們都不需要對其進行理論化,或者以系統的思想來表達;事實上,一種極為普通的生活實踐就可以將其表達出來。面對這樣的「事物」,人們會竭盡全身心地去朝拜。沒有任何人能夠避免這種決定性的關聯:無論這種「事物」是怎樣的,當我們的意識與其產生共鳴,並開始生活它的時候,其所表達的就是一種宗教性,其所實現的就是某種層面的宗教性。人的這種內在宗教性自身的特點,就是不可避免地成為人的每一舉止、每一行為,以及每一種關係的終極範疇。這是一種內心的追問,一種在生命的任何一刻都無法抹掉的終極投身,因為對生命意義之追問的深刻意義,會影響我們的每一份激情、每一行為與舉止。      因此,很清楚,如果某種事物脫離了我們與「終極者」、與「神」——無論人們怎麼理解他——相一致的事物,那麼它就不可能再是「終極的事物」、再是「神」,因為這意味著在我們的行為模式中有某種更為深刻的事物;事實上這才是我們應該朝拜的。我們在前面所說的未得以陶成的宗教性恰恰表現在這裡:在我們內存在著一種變成了本能的對人的宗教性所掌控、所限定的每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加以排斥的傾向。      確切地說,這就是我們的內在宗教性之發展的不完整性與萎縮的症狀:當我們聽到下列話語時,所感受到的那種瀰漫在內心的沉重的困難和怪異感:「天主」是一切的限定者,祂是我們所無法逃避者,祂是一切的準則,在此基礎上我們做選擇,學習,完成我們的工作;我們參與某個政黨,進行科學研究,選擇妻子或丈夫,領導一個國家。宗教性的陶成,一方面應該有助於人的意識去把握那不可避免地要完全依賴的事實——這事實就存在於人與那給予人生命意義者之間;另一方面,也在具體的時間中,幫助人去克服那種在個人的處境中所經驗到的不切實際的無所謂的心態。      三、基督宗教之新穎性的闡釋      宗教性這一主題對於我們理解基督宗教的新穎性是很重要的,因為後者恰恰就是藉著基督和教會對人的宗教性的回應。基督宗教就是對宗教問題的解決;而教會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工具;因此,它不是為了解決政治的、社會的和經濟的問題。      在人的所有歷程中所遇到的最嚴重的錯誤,總是可以在這一問題中找到其根源。因此,當我們到達這一《教程》的最後階段時,我想要回到我們反省的出發點:未加培育的宗教性,會成為我們所有進程的障礙;而得以培育的宗教性,就會成為人類精神之合理進程的不可替代的催化劑。      當我們回憶林道斯基(J. Lindworsky)的觀點時,我們應該說,在生活中去經驗基督宗教針對宗教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會讓人強烈地感覺到,以至於時時刻刻都準備好,因著思想和心靈與基督宗教所提出的內容之間所出現的和諧與共鳴而驚奇;缺少了這種共鳴,一切投身的行為都只是意識形態。這種共鳴——我再說一次——就展現在那種活躍的宗教性之內;只有藉著持續的培育,它才能得以展現。      從人的宗教性可以得出這樣的假設:那環繞一切,滲透一切的奧蹟將會將自我展示給人。基督所宣報的資訊就是,這種假設已經實現了:這奧蹟已經成了歷史的事實;一個人自我宣稱為天主。      到此為止,我們所感興趣的問題的大概輪廓就已經開始展現出來了。      四、教會——問題的核心      那遇到了耶穌基督的人,無論是在祂死亡了一天或一個月之後,還是在祂死亡的一百年、一千年或兩千年之後,怎樣可以知道祂是否就是自己所宣稱的真理?也就是說:一個人怎麼能夠知道,納匝肋的耶穌是否真的就是那使嚴格意義上的啟示的假設得以實現的事件?      這一問題恰恰就是歷史上所宣稱「教會」問題的核心。      「教會」這一詞語所指示的是一個歷史現象;其唯一的意義就在於:對於人而言,它是人達到對基督之確定性認知的可能性;它就是對下面問題的回應:「在基督離開世界之後而來的我,怎麼能夠知道,祂是否真的就是某種對我而言很重要的存在;我怎樣能夠以合理的確定性而認識祂?」我們已經注意到,無論給予這一問題怎樣的回應,對於人而言,不可能有其他的問題比這一問題更嚴重的了。對於任何與基督的宣告接觸過的人來說,都必須竭盡全力地去對這一具有如此決定性的問題——無論是對自己的生命,還是對世界的生命而言——達到可靠的認知。很明顯,人們可以對這一問題加以審量,但是,鑑於這一問題的本質,人們不可能以否定的態度來回應這一問題。      因此,今天,對於那些在納匝肋耶穌的事件之後而來的人,尤其是對於那些距離這一事件更為遙遠的人來說,重要的是能夠以某種方式接近這一事件,以達到一種合理的、確定的、與這一問題的重要性相當的判斷。教會就是對這一確定性判斷之需求的回應。這就是我們現在正要面對的課題。這意味著下列問題所具有的嚴肅性:「誰真的是基督?」面對歷史上基督所宣告的事實,運用我們的意識去認識它,是一種倫理的義務。如此,在人的這種宗教性的生活中,這意味著一種倫理的嚴肅性。      相反,如果人們不專注於我們內在的這種不可避免的、無所不在的宗教性的層面,如果人們認為,針對基督這一歷史事件,可以不採取任何個人的立場,那麼教會就只能被貶低為只與某些領域相關的事物,比如:社會問題、政治或社團的問題,並在這些方面去奮鬥或維護其利益。      就人的理性而言,這是一種怎樣的墮落啊!因為它恰恰在那使人更加人性、更加完整的方面,即建立關係的能力,以及真正而生活的宗教性方面,失去了資格。      另一方面,「事實上」不管人願意還是不願意,不管你是以生氣還是以平和的心態,那成為人的天主的宣告都已經進入到了人的歷史中。

延伸內容

【新版前言】
  這一教程的第三卷將為我們介紹有關教會的事件:我們將會對其本質與自我意識感到驚奇不已。   但是,到了這一進程的最後,就在我們以為一切都應該很清楚,一切都已經理解的時候,我們卻不得不再次承認,一切都是奧蹟。在這一切研究探討之後,如果我們不接受是天主以更強烈的方式,將自己作為一種奧蹟呈現在我們眼前,那麼語言和論述似乎就缺少了驗證。   這樣,如果我們不將聖母的形象——天主親自揀選了她,為使我們認識祂,祂藉著其母胎的「溫暖」而將自我傳遞給人——引入到我們的理解之中,那麼天主始終是某種不可理解的事物,沒有任何的語言和論述能夠解釋祂。   這使一切的問題都指向唯一的答案。基督宗教的合一不是一種思想或意識形態;也不是要做的一種演講。它不是一種觀念或哲學,而是一種臨在的宣告: 天主降生成人的事件是一種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因此,瑪利亞的人性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沒有聖母我們就無法理解《人的宗教性》與《基督信仰的起源》中的任何內容,也無法理解教會——一方面,教會就像是人們所提出的以上問題的答案;另一方面,就像是直到世界末日,這一人類歷史中的恆存的事實。因此,我們想在這一卷的最新版本的最後部分,附加上納匝肋的瑪利亞一章。這幾乎就是一種她對人類與世界之偉大的辯護。   路易吉.朱撒尼   二○○三年九月,米蘭

作者資料

路易吉.朱撒尼(Luigi Giussani)

1922年10月15日~2005年2月22日出生於義大利米蘭近郊小村子代西奧(Desio)。1945年朱撒尼晉進鐸成為米蘭教區的神父,1954年10月在米蘭的一間高中開始教授宗教課,之後培養年輕人的信仰成為他牧靈工作的目標。1964至1990年間,朱撒尼神父在米蘭天主教聖心大學教授「神學概論」。他寫了很多關於信仰、哲學與教育的著作,作品也被翻譯成許多種語言。1995年獲得天主教文化國際獎。2005年2月22日在米蘭逝世,殯葬彌撒由當時的拉辛格樞機主教(前任教宗)主祭,全球四萬多團體朋友參加。 共融與釋放兄弟姐妹會前會長朱利安.卡隆神父,於2012年2月22日宣布提交朱撒尼神父封列真福品與封聖的申請,提案申請由米蘭總教區總主教,安傑洛.斯科拉樞機通過。

基本資料

作者:路易吉.朱撒尼(Luigi Giussani) 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2-01-20 ISBN:9789865514976 城邦書號:3AB1204 規格:膠裝 / 黑白 / 38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