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業力覺醒:揪出我執和自我中心,擺脫輪迴束縛的根源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達賴喇嘛的弟子圖丹‧卻准比丘尼, 透過講說法護大師的《劍輪修心法》, 善用懺悔、依止、防護、對治四力淨化修心── 創造快樂之因,將違緣轉為道用、化煩惱為菩提; 避免痛苦之源,焦慮、恐懼和憂鬱亦將大為減少! 你可曾納悶──為何不幸總會臨到我的頭上?想過得幸福、遠離悲傷不能靠自己決定嗎?向佛陀祈禱把事情變得順順利利,好像祂都沒聽到? 無論是初學佛法或是已經修行了幾十年的人,對於業力如何運作以及要怎麼應用於生活,常常會產生疑問,幸而佛陀和後世的佛法大師們留下豐富言教,開示了業力和業果的基本知識,幫助人們瞭解業力法則的作用及影響;其中一部即是由印度聖者法護大師所作的偈頌:《劍輪修心法》(又名《命中仇敵要害的利器之輪》),既是作者自身修行的轉捩點,也是作者在書中帶領讀者深入鑽研的法教。 在正式進入《劍輪修心法》之前,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了佛法的世界觀;從第3章開始到第13章,則是由淺入深地講述《劍輪修心法》共116段偈頌;末了,則以阿底峽尊者一首激勵人心的詩和迴向來作為結束。 透過法護大師的開示及作者的講述,我們將越來越明白:生活中所遭遇的逆緣(不合己意之事)並非偶然,也不是其他眾生的錯,而是內心無明、瞋心和執取的行動所導致的後果。當我們決意從「自我中心」和「我執」解脫,學習承擔與安忍,以他人心苦為良藥,發心利益眾生,將不再被物相糾結,結下善業的果子,並遇見善知識。 訓練自己了知「業力」在生命裡環環相扣,覺察過去的行動、現在的體驗和未來的情況,全都由心所造,對將來都有莫大影響。你會開始細心揀擇,於是更具正念,思慮也會更為周詳。對於處在繁忙、紛亂的社會,眾聲喧嘩的現代人來說,本書猶如清涼甘露,淌淌流入心泉──若能將法教實際運用於日常,必定受用無窮。

目錄

譯者序 序言 第一章 病倒了:發心 第二章 我們浮沉的世界:佛法的世界觀 第三章 勇敢的孔雀,怯懦的烏鴉:評估我們的世界觀 第四章 惡業之輪:了解並轉化逆緣 第五章 我何其不幸:處理疾病、放逸和散亂 第六章 別自找麻煩:克服修行的障礙 第七章 捉住敵人:認識我執和自我中心 第八章 踩它!踏它!:克服內在的敵人 第九章 一貫性和責任:棄捨自我中心 第十章 討厭鬼:克服對讚美和聲譽的貪愛 第十一章 終於安全了:歸依三寶並培育強力的決意 第十二章 慈悲行: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 第十三章 增長智慧:空性和緣起 第十四章 末義:感恩之情

內文試閱

  -3-      勇敢的孔雀,怯懦的烏鴉:評估我們的世界觀      現在我們要開始講解法本,請慢慢唸偈頌和長行,停下來想一想,每句偈頌在論理上是否說得通,是否適用於你生命中的例子。請從上述輪迴和業力及業果法則思惟每句偈頌。      禮敬三寶尊!   此教授名為《命中仇敵要害的利器之輪》。   禮敬大威德金剛大忿怒尊!      法護大師在卷首先禮敬三寶尊:佛、法、僧三寶。法寶(是苦和集的止息,以及可止息苦的道)是真正的皈依,因為心流中若是證悟了真實的滅和道,可保護我們不再受苦。佛陀為達到這樣的苦滅而教導道諦,因此,他是眾生的無上師。僧寶,直接證悟了實相的本性,因此在這條道路上成為可靠的善知識。      我們和三寶的關係,就好比病人和醫生、醫藥、護士的關係。我們是病人,受著輪迴之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我們希望恢復健康,卻無知於自己的病因和治療方法。佛陀是大醫王,可診斷我們輪迴之病的因——無明、煩惱、不善業,然後開立「法」的處方——戒、定、慧、慈、悲和利他。僧團是護士,鼓勵著我們,並協助我們服用藥物。這是三寶引導我們走向健康修行道路的方法。      當戰士面臨攻擊,會打擊仇敵要害,殺死敵人,以阻止人敵人做出傷害。菩薩尋求佛道時,要去除的致命傷害就是我執——執著人和法都有自性,還有它的幫凶:自我中心——認為自己的苦樂比其他人的苦樂都重要。本頌所教導的法,就形成了利器之輪,會攻擊並且殺害苦的源頭。      法護大師接著禮敬大威德金剛(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的忿怒相),文殊菩薩的外表平靜而慈悲,大威德金剛卻非常嚇人,他的身體呈暗藍色,有九顆頭,和三十四條拿著武器和敵人身體部位的臂膀,有十四條腿踩在不同的動物和欲界天神上,站在烈焰當中,怒吼如響雷一般。      大威德金剛名字的意思是「制伏死魔閻摩天的大威德金剛」,他與輪迴的死亡抗衡。若要停止十二緣起的最後一個環節:死亡,就必須去除第一個環節:無明,無明引出業力,我們因此投生於輪迴。雖然諸法依因待緣——如它們的因緣和組成元素——而起,「無明」卻以為它們可以獨存。「智慧」認識到一切法有依恃的本質,否定它有獨存性和自性。因為「智慧」如實看待事物,因此能夠制伏無明,最終完全去除無明。      【○○一】   孔雀在毒林中昂首闊步,   雖然鄰近的藥草園非常芳美,   孔雀並不喜愛;因為孔雀寧取毒草而滋益茁壯。      【○○二】   勇士(菩薩)趨行輪迴林中,亦如此行道。   儘管芳美藥草園賞心悅目,   勇士卻不生貪著,因為勇士從來都在苦林中成就。      這樣詩意的譬喻中,孔雀象徵菩薩大士,叢林代表輪迴,毒藥是煩惱,尤其是貪、瞋、癡三毒,雖然孔雀有機會享受藥草園,牠們並沒有受到蠱惑,反而迴避藥草園而喜歡毒草。孔雀雖然住在凶險的叢林裡吃著毒草,卻不受傷害,反而茁壯了羽毛,顯露出美麗色澤,吸引我們。      同樣的,聖位菩薩(智慧足以觀察實相的菩薩)雖可遁入涅槃永不輪迴,卻因強大的悲心和菩提心,他們不住涅槃,而乘願留惑潤生,雖然他們身處輪迴,卻不被煩惱制伏,心中的餘惑令他們茁壯,並且轉化毒素成就佛道,因此,他們堪稱勇士。聖位菩薩不會被輪迴的喜樂引誘,平穩走在道上,為成就無上佛果而利益眾生,即使遭遇困難,也能快樂安忍。他們不斷修行,由於其智慧的力量認清實相,加上菩提心助成,終能去除煩惱障和所知障。      大乘的成佛五道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低階菩薩在資糧道、加行道,尚未直接證悟空性,或開始去除煩惱。第一頌和第二頌所述的菩薩大士,在第三和第四道:見道和修道,見道時,他們第一次直接、非概念式體證萬法的究竟本性:自性空,在修道上加強了體證。在這兩道上,他們運用智慧,從心流上根除煩惱障和所知障。      煩惱障包括無明、煩惱(如貪愛、瞋怒、驕慢,嫉妒等等)、它們的種子以及在輪迴中受生的有漏業。煩惱障使人不能解脫輪迴。所知障則更細微、更難去除,包括隨眠無明和它所引起的二元境相,所知障阻礙我們成就佛道。      因為聖位菩薩直接和非概念式地體驗空性,因此展開根除無明的過程,不再造有漏業,造的都是無漏業,這是被菩提心所激勵,其行動便成為圓成佛道之因。聖位菩薩成佛的時候,就不再造業了。佛陀的行動稱為「佛行事業」——他們的行動自然任運,救度眾生,引領眾生走上佛道。      我們凡夫跟菩薩大士不一樣,因為我們會被輪迴中的欲樂所引誘。我們早上第一個念頭通常環繞在:「我今天要怎樣享樂?」喝杯咖啡、沖個熱水澡,或對早餐的渴望就能喚醒我們,一天所做的事,大都被自我中心啟動,尋求享樂和幸福。雖然我們口頭上不說,但動機就是:「哪裡有快樂和好處,我就要。哪裡有問題,就讓給別人吧!」雖然看似愚蠢,但如仔細觀察,會看到正是辨邪執和我愛執所想的。      如果身陷八種世法,輪迴就像幸福花園,我們高興在裡面玩耍。在過程中,我們用傷害自己的方式造了業種,把自己綁在輪迴裡,一再受生,於是經歷老、病、死,還有永不滿足的心。      聖位菩薩看穿輪迴有如幸福花園的炫麗境相,並看到欺騙的本質,知道這是藏汙納垢的淵藪,所以他們不追求那些欲樂、特權或浪漫愛情的炫麗,反尋求更高度的快樂和深層的生命目標。它們體認了三要道:⑴出離心:出離苦和苦因。⑵菩提心:利他意向,為一切眾生,上成佛道。⑶空性見:正確認識實相,他們就可以在輪迴中受身,卻不受欺誑,能轉煩惱為佛道。      在顯教(佛所說經中所記載的道)中,菩薩並不是真把煩惱當做道,而是運用煩惱來利益眾生。舉例而言,他們可能有兒女,長大成為菩薩,而且傳播佛法。在密宗(佛在密教所說的道)中——菩薩其實是用貪愛的能量,轉化為道用,這是更深層次的修行。      【○○三】   狂熱追逐欲樂的人,   因為怯懦,而悲苦不斷。   欣然接受苦難的菩薩,因為勇識,而恆常快樂。      我們凡夫受執取和貪愛所鼓動,狂熱追逐欲樂。我們想找安全感,希望他人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想控制他人,或鬼祟地操縱他人。想把世界和眾生都打造成心目中的境界。然而,我們從未成功,而且永不滿足。      在輪迴中,我們感受到了三種苦況:⑴苦苦:這是沒有人喜歡的生理和心理痛苦,連動物也不喜歡——很容易出離。然而⑵壞苦:我們凡夫通常稱為「快樂」,非常難捨棄,因為我們以為它是真正的喜悅。當我們得到想要的東西(如晉升、新居、愛情、獎賞),以為幸福到來了。然而如果這是真正的快樂,應該不會消失,昨天帶給我們喜悅的人事物,卻在次日變成大問題。⑶行苦:受到無明、煩惱和有漏業所控制的身心,更難捨棄,因為我們貪愛執取身體,視為「自我」的根據地和眾多享樂的來源。      帶給我們痛苦的怯懦,是指我們的執取,這是一個心所,從外界的財產、人際關係、讚美、地位等等來尋求快樂,這種貪愛使我們不能面對「生命存有」(existence)的苦況以及貪執的過患。相反的,我們被輪迴中的欲樂所吸引,追求時造了更多的業,因此不斷受生。我們很怯懦,害怕如實見到執取到底是什麼,又害怕如果不跟隨執著,根本得不到快樂。正因為我們怯於面對實相,因此悲苦不斷。      菩薩大士剛好相反,他們勇於對抗貪愛,不會追求輪迴中的快樂,他們與凡夫不同,不怕輪迴之苦。凡夫怕第一種苦,卻快樂地擁抱第二種和第三種,菩薩則希望根本解脫於三種苦,但如果非要體驗痛苦才能利益他人,他們也非常樂意,我們卻逃之夭夭。菩薩「恐懼」輪迴,並非凡夫逃避不安適般恐慌、焦慮。他們的恐懼是對輪迴的過患具有智慧覺性,推動他們去修道並從輪迴中解脫。這樣的恐懼輪迴有助於修道,因為激勵著我們修法。      菩薩和凡夫不同,很樂意為了更高的目標而承擔痛苦。他們對眾生具有安忍和慈悲心,以此學法修道,不怕困難,樂於為他人利益衝破難關,承擔不愉快的任務,內心充滿喜悅。      我們可以漸次訓練自心如菩薩般看世界,我們並沒有固定的個性,慣性的情緒和反應也不是鑄在石上。譬如有人請求我們去做不喜歡的任務,我們內心一定吶喊:「我不想做!」這時應先退一步反思:「菩薩遇到這個情況,會怎樣看待?」「如果我對每一位牽涉其中的人懷著慈悲心,會如何看待這個情況?」「如果我不只是一股腦兒地抱怨,還會有哪些其他選項?」在此,我們想像用更慈悲的心態和較廣闊的觀點來檢視,如此,我們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因為哪有什麼天生就不愉快的情況?洗碗、幫朋友清理院子、跟前任配偶討論如何幫助我們摯愛的子女,有什麼困難可言?      接著我們思惟:「如果做一點小雜務,讓父母更輕鬆,不是很好嗎?」知道自己能讓他人幸福,再想像他人感覺如何,自己的感覺又有多好!我們發現,用真正的悲心去行動,會很喜悅。的確,研究人員發現,利他比自利更令人身心安康。      【○○四】   此處此時,欲樂有如毒林;〔唯有〕孔雀般的勇士方能依其滋益茁壯。   若是烏鴉般的懦夫去嘗試,勢必因貪得無厭而殞命。   自我中心者,如何能以貪欲之毒為食?   若延伸〔這個譬喻〕到其餘煩惱,如烏鴉〔以毒為食〕,必會喪失解脫的生命力。      此處指菩薩在佛道初始的階段,已培育了信心和慈悲,此時指他們已有進展,利他的慈悲心非常強大而且穩定,對實相也有正確的見解。這樣他們就有殊勝的能力,以執著欲樂來完成修道,卻不受染汙,就像孔雀可消化毒草,讓羽毛更光彩炫麗,聖位菩薩可與煩惱同在,藉此增加悟道的力量。      然而,如果烏鴉想吃毒草,是無法消化的,而且必喪命無疑。      同樣的,自我中心的凡夫不能像菩薩一樣,如我們想用欲樂修道,就會被欲樂擊潰,做出不善行,喪失解脫的契機。正如烏鴉需要迴避毒草,我們也需要迴避煩惱。      當我們聽到密宗的修行可以轉化煩惱成為道用,我們的心也許會編造各種藉口,說我們可以利用欲樂修道,違反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服用迷亂神志之物,還自認合情合理。懷著邪見,膨脹自身的能力,誤以為自己在道上的進程走得很遠,這是一個修行的禍害,不幸很多人都墮入這樣的情況。      法護大師的弟子阿底峽認為成就佛道必須具備三道。⑴下士道:清楚了解這個架構,可以讓我們精確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以及目前在修行上需要加強的重點,下士發心棄捨十不善業,往生善道。他們也許會選擇根據在家五戒或不同的出家戒來修行。⑵中士道,培育出離輪迴的心,發心證得解脫,繼續修行如上述的戒行,並培育定慧。⑶上士道:為菩提心所驅動,為切實利益一切眾生而發心成佛。要達到這一點,他們承擔起菩薩戒,經菩薩戒的良好訓練之後,可以接受密宗的加持,然後,承擔密宗的發心和道德規範。我們不是上士道的眾生,雖然我們也許景仰菩提心和菩薩道,還是必須先修行下士道和中士道,以趨向菩提心和菩薩道。      在這三道的發心和相應的修行訓練好之前,必須對於人事物的貪愛有所警覺,並非它們不好,而是當我們靠近它們時,還不能善巧地節制自己的貪執,並維持心的平衡狀態。高階菩薩修行者可以享受這些執著的目標,因為他們知道欲樂是虛妄的:無常而且空無自性。因為他們有智慧,便不受執著所羈絆,有修有學的密宗修行者則能享受欲樂而生起空性的大樂智慧。但是當我們的心仍被貪執所縛,圍繞著貪愛的目標,那麼,我們就會被吸進去,想去獲得並保住他們,因而造作了更多苦因。      持出家戒的人生活簡單。我們承認,必須活著才能訓練心,但是不追求更多。舉例來說,我所在的舍衛精舍,大家只吃供養的食物,雖然仍會烹調。這就會幫助我們處理對食物的執著,如果我們貪愛餅乾,卻無人供養,我們就得面對執著貪愛,自問:「如果我吃到餅乾,就永遠快樂了嗎?」「餅乾會讓我的心不再東想西想嗎?」答案很清楚:「不會!」所以我們就放棄執著,培育知足。這樣的生活也幫助我們感謝慈心供養的人們。      思惟無常有助我們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而設定優先順序。想到我們不免一死,可能生於惡道,那麼,想吃餅乾的欲望(或擁有其他我們貪愛的事物)就不重要了。永續的喜悅和知足是我們一直尋求的,這不會來自貪愛的事物,卻從馴服自心並棄捨貪執而來。我們思惟輪迴的過患,可看到苦的本質,對瞬間即逝的欲樂也會減少興趣,心自然會更加平靜、知足。最後體驗了空性,我們便根除了貪執。總而言之,真正的喜悅和滿足,是從轉化自心開始,有為者亦若是。      【○○五】   孔雀般的勇士   轉換毒叢林般的煩惱為修行妙藥   步入輪迴之林。   擁抱煩惱,勇士自取此毒卻力破毒障。      聖位菩薩進入輪迴的叢林,轉化有毒的執著,成為進入微細意識的助力。有這樣微細的心,便可思惟實相的本質,再以此體悟根除一切煩惱和煩惱種子。      盤尼西林其實是一種毒藥,但只要適當的服用,反成良藥,可治癒疾病。同樣的,聖位菩薩善巧地運用煩惱,生起空性和大樂的解脫智慧,根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前五頌經由孔雀和烏鴉的例子,剖析了聖位菩薩和凡夫的差別,以及菩薩可轉化煩惱,而凡夫不能。      前面的禮敬處介紹了大威德金剛,祂是死神的摧毀者,可以生起體證空性的大樂智慧,征服死亡。大威德金剛的忿怒相令人畏懼,本質是悲心和智慧、慈心和容忍。祂的忿怒,並不像凡夫是出於自我中心和我執,對眾生生氣,認為他們才是造成問題的原因。菩薩和大威德金剛則是對煩惱、有漏業、自我中心、所知障而憤怒,因為這些才是斬斷慧命、造成痛苦的敵人。      當我們祈求大威德金剛去殺死一切綑綁自己於輪迴的不善心所,必須記得,祂象徵智慧和慈悲,忿怒的本尊並不懲罰或傷害眾生,祂們知道我們有潛力成佛,願意用慈悲心來幫助我們,祂們忿怒的能量是針對苦因,並非我們本身。換句話說,我們不等同煩惱,我們也不等同錯處或壞習性,我們更不等同所做的不善業。這一切並非與生俱來,可以與我們分離。一旦明瞭,我們的心就打開了,知道自己能改變,也有自信去改變。進一步而言,這讓我們用開放的態度去看待他人,沒有一個人是天生邪惡或毫無希望,無論人們的行為多可怕,他們並不等同他們的行為,行為可以淨化,做出這些行為的人仍有佛性。      下一個偈頌鼓勵我們讓勇氣覺醒,來面對敵人——我執和自我中心。      【○○六】   自今以後,我要遠離這個惡魔——   「我執」(令我)不自主浪跡於生死輪迴,   它的使者——「自我中心」(只)求一己的欲樂和昌盛;   我將為眾生欣然接受苦難。      我們不由自主浪跡在輪迴中,感得一個又一個身體,苦海無邊。這個悲傷故事後面的惡魔是我執,執取我和法都有自性,一切煩惱便生起了,這是輪迴的根源。去除煩惱,是得到解脫的關鍵。      我執和自我中心合謀,是魔鬼雙人組,我執像一個獨裁者,發布命令:「我和其他的法都是自有自存,是一個客觀的實體。」自我中心則是執行邪惡獨裁者命令的使者,全力堅持:我們自己的快樂和痛苦,比別人更重要。      只要被自我中心牽著走,我們對生命的觀點就窄化了,不把他人看成有覺受的生命,只關注對方如何才能有利我們,不用開放、好奇和分享來處理情況,只一味想著:「我怎樣可以從中獲益?」完全忽視地球上還有七十億人和數以兆計的動物、昆蟲、魚,「自我中心」要求自己關切和需要的都必須比他人優先滿足,甚至以他人的快樂為代價。      我們若檢視自身的經驗,會看到自我中心越多,就越痛苦。因為自我中心看每一件事物都繞著自身打轉,對別人所做的小事很敏感,認為他人以此認定我們。因此很容易受傷,也很容易受到冒犯,我們執著自己的外貌、地位、財富、聲名,沒空間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不體諒他人,氣他們迴避我們。想控制他人,要求他們做這做那。因而製造敵人,造出很多不善業。      放棄自我中心,並不必然會受苦。我們必須用適當的方式(而不是自我耽溺的方式)來照顧自己。這個人身是珍貴生命的基礎,給我們修法的可能性,所以要保持身體清潔、足夠的運動和睡眠、攝取營養,保持健康。我們做這些事是為了修行、體悟真理,以利益他人,這樣的照顧生理上的需要,並非自我中心。      我們要對抗我執和自我中心,也許會遭遇困難。在輪迴裡,問題自然會產生。開始修法時,我們不應期待問題會立即改善。有時過去造的不善業會成熟,而出現健康問題、人際關係困難、財務問題等等,但是現在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反應不同了,因為我們希望去利益他人。因此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不會自憐自艾。法護大師建議我們要欣然為眾生接受苦難。這樣一來,情形就轉化為培育慈心、悲心,成為內在的助力。      換句話說,雖然我們不會自找困難,但如在助人和修法的過程中出現困難,就接受它。經歷困難可以教導我們很多事,會發現潛在的天賦,也會培育出好品格,如果不是遇到困難,或許還培育不出來。我們也對他人的情況增進了同理心和了解,於是抑制了驕慢,有助自他建立更強固的連繫。      無始以來,在輪迴的「生命存有」中,我們歷經了許多困難,可能無數次生於惡道,無數次跟我們所愛的人和財產分離,我們也許曾生活在高壓政權下,也許因為行使人權而入監服刑,沒有犯錯仍遭受侮辱。過去經歷這些困難時,我們總會自我中心的吶喊:「我不喜歡這樣!這不公平!世界該換一種樣子!趕快把這些虐待我的討厭鬼趕走吧!」這樣的思考會增加痛苦,並且為未來埋下更多痛苦的種子。      為證悟佛道而承受困難非常有意義,而且不管外界多困難,我們的心仍很知足。如有崇高、長期的目標,矢志要獲得智慧、慈悲和善巧,以利益眾生,我們會正視現在的困難,採用佛法善巧解決。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必須長途跋涉才能修學佛法,或當我們禪坐時必須忍痛,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目的而苦行,如此,我們就學到如何轉化違緣為道用,而且反制我執和自我中心,這兩者正是我們受苦的主因。有些西藏人在共產黨占領西藏之後,受到監禁或折磨,他們用這樣的困難來培育慈悲心,並決意要從輪迴中解脫,因此他們得以保持平靜的心,把痛苦轉為成佛之道。

延伸內容

【譯者序】修心的利器之輪/雷叔雲 尼泊爾,初來乍到的年輕行者,生活條件已經夠艱苦了,卻還雪上加霜,感染了A型肝炎,她埋怨粗心的廚房為什麼沒洗淨蔬菜和碗碟!到了歐洲,酷寒的冬季來臨,因買不起電熱器取暖備嘗艱辛,她想,修行為什麼這樣舉步維艱? 這位行者──後來成為圖丹‧卻准法師──有幸及時找出了答案:「我所感得的經驗就是自己業行的果報!」原來疾病的主因是過去不愛護生命;錢不夠用,是因為緊繃、吝嗇、害怕的心態!她學到必須積極護生、布施,張開緊握的拳頭。 以上是本書作者卻准法師的親身經歷。她為什麼能走出這些困頓躓踣的低谷,逐漸向峰頂挺進?轉折的關鍵在於一部論典,因為論中花了很長的篇幅,反覆質問我們:為何「惡業的利器回轉我身」? 利器之輪 這部論典就是《劍輪修心法》,又名《命中仇敵要害的利器之輪》,以偈頌寫成,共一一六頌,為法護尊者所造,後由阿底峽尊者自印度帶到藏地,加以弘揚,成為藏傳佛法中重要的修心法要。傳說法護尊者造論的場景是猛獸環伺的叢林野地,那外在的險惡條件恰如一則隱喻:不但是五濁惡世的縮影,也是我們內心險惡環境的映照,即「這一大袋裝著業和五毒(貪、瞋、無明、嫉妒、驕慢或慳吝,本書中有詳說)的臭皮囊,讓我們身陷業的輪迴泥沼」(第五十三頌)。本論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來鋪陳這一世所感得的各類業果(第九至四十七頌),並探討業果的成因(第四十八至八十九頌)。我們至此明白,惡業的利器使我們生生世世遍體麟傷,險象環生,而我們此生最大的功課,就是揪出背後的黑手:我執和自我中心(亦有譯為我執和我愛),磨銳修心的利器,擒賊擒王。 本書則是《劍輪修心法》的講記,因此以內容比例最重的業力和業果為書名。「有業有報」是世間正見,能次第過渡到「緣起性空」的體認,是最需要穩紮穩打的部分。這部論典當然不止於此,接下來話鋒一轉,開始鼓勵我們轉煩惱為菩提,回向一切眾生皆速證菩提,並了知緣起,「當一滴水一滴水注滿水桶時,既不是最初一滴水的功勞,也不是最後幾滴水、或個別的水滴所注滿,而是由眾緣和合而成」(第一一一頌),又知緣起生滅如幻,沒有實性,業力和業果也不例外,猶如芭蕉、泡沫、霧氣、陽燄、鏡像、雲煙(第一○四頌)。於是力修空慧,證悟無「所」無「能」,生死與涅槃無二無別,等觀一切法空。而在最後空性慧的部分,尊者又三次叮嚀:「在這幻相中,我會恪遵戒行」(第一○六、一一○、一一二頌),可以說本論從下士道、中士道,直趨上士道,然後回頭強調,業力與業果雖栩栩如生,其實如幻如化,儘管如幻如化,卻仍有作用,我們必須尊重因果業報的法則,老實接納,一切修行才破土動工!這麼一來,我們便可精勤去除苦和苦因,創造樂和樂因,修行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圓滿福慧二資糧,圓滿自利利他行」(第一一六頌)! 全論結構 《劍輪修心法》的結構大致是: 一、初義 禮敬三寶,說論名,禮敬本尊。 二、論義 修心之法──勇士從來都在苦林中成就(第一至第八頌) 感知苦果──惡業的利器回轉我身(第九至四十七頌) 發現苦因──致命刺向我執和自我中心兩個仇敵(第四十八至第八十九頌) 決意根除不善根源──願煩惱轉為證悟的因緣(第九十至九十三頌) 發慈悲心──願一切眾生速證菩提(第九十四至一○○頌) 修無我義──等觀一切皆空(第一○一至一一六頌) 三、末義 論名、造論者、造論之地、傳承和感恩之情。 致謝與回向 本論向以七言頌文譯出,今譯者以長短不拘的語體文來呈現,以期更貼近現代讀者的語言習慣。在此尤其銘心感謝卻准法師將本論介紹給西方讀者。譯者曾隨同法師前往北加州戒護最嚴密的聖昆汀監獄弘法,法師的慈悲心和善巧說法,是我親身見證的。 此外,感謝圖丹‧淡求法師(Thubten Damcho,舍衛精舍的比丘尼,卻准法師的中文口譯者)和翁仕杰師兄(前台灣西藏交流基金會副祕書長,現專事藏傳佛法的教學和翻譯)提供中譯藏傳佛教用語的寶貴意見,兩位熱心護法的精神,我深深讚嘆! 若有人因本講記而受益,一切功德屬於法護尊者、阿底峽尊者、圖丹‧卻准法師,以及歷來弘揚本論的大德。若有譯不到位、粗窳疏漏之處,一切過失歸於譯者。若有任何功德,願回向眾生菩提心普皆覺醒!

作者資料

圖丹.卻准 Thubten Chodron

達賴喇嘛的美籍弟子,一九七七年成為佛教比丘尼,經年在美國各地巡迴弘法。成長於美國洛杉磯,一九七一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其後於南加州大學任職研究員。長年在亞洲、歐洲和美國研究與傳授佛法,遂於華盛頓州創立舍衛精舍(Sravasti Abbey)並擔任住持。 卻准是廣受歡迎的演說者,以實際可行之道,說明如何把佛教法教應用於日常生活,帶來數本暢銷著作,包括《我想知道什麼是佛法》、《培養慈悲心》(橡樹林文化)、《開闊心,清淨心》(佛光出版社)、《誰惹你生氣》(法鼓文化)、《當囚徒遇見佛陀》(心靈工坊)等。

基本資料

作者:圖丹.卻淮(Thubten Chodron) 譯者:雷叔雲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書系:善知識系列 出版日期:2021-03-16 ISBN:9789869976466 城邦書號:JB0147 規格:膠裝 / 單色 / 344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