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解憂診療室,芸芸眾生苦,42個你會遇到的心理諮詢案例:孤獨、創傷、背叛、渴望愛與厭世。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解憂診療室,芸芸眾生苦,42個你會遇到的心理諮詢案例:孤獨、創傷、背叛、渴望愛與厭世。

  • 作者:王璽(Wang Xi)
  • 出版社:大是文化
  • 出版日期:2020-06-01
  • 定價:340元
  • 優惠價:9折 306元
  • 書虫VIP價:289元,贈紅利1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74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解憂診療室,芸芸眾生相,42個你很可能也會遇到的、真實的心理諮詢故事。 ‧「女兒20多歲了,不想結婚也不想戀愛。這算有病嗎?」  媽媽焦急的問。 ‧「我想早一點去死,因為沒有人需要我。」  正值青春年華的男孩,如此厭世。他的念頭絕非罕見案例。 ‧「想像你現在手上有一把槍,你想殺死誰?」  女孩脫口而出:「我爸爸。」 「紅塵太苦了,我要出家。」 「我覺得我的媽媽還沒有長大。」 「我那麼愛他,為什麼他不愛我?」 「老師,你告訴我,我們之間,到底誰有問題……。」 歡迎來解憂診療室,撫慰你不被理解的 孤獨、創傷、背叛、失愛、焦躁、委屈與厭世。 作者王璽是資深心理諮詢師, 這本書蒐集了42個她與病患對話的真實故事, 看看那些別人的艱難時刻,你一定覺得似曾相似, 因為,一個人的症狀,往往是一個家庭的症狀,其中也有你的影子。 很多時候,我們會假裝自己很強大,逼著自己負重前行, 你的不快樂,其實是因為你不允許自己失敗、不允許脆弱、不允許跌倒。 所以,允許自己跌到谷底,只有掉到最絕望之處重新站立,最有力量。 .正能量,竟是讓你崩潰的第一步  一個女孩上門求助,老說自己房間有鬼?  男鬼還是女鬼?原來那個鬼是她自己,被怨氣憤怒壓抑的自己。 .所有關係都是越控制,越失序  一個遇事總沉默的男孩,有天突然跟父親大吵一架,還把爸爸推到牆角,  但事件過後竟變得成熟且開朗,連父母都嚇了一跳。  一個男孩,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男人?答案是,踩著父親的「屍體」(畏懼)長大。   ‧停下來的人生力量  孩子厭學、懼學,不想上學,一個母親脫口而出:「寧可你死,也要上學!」  怎麼辦?其實,回家,是一個人想退回的安全地方、自我保護的方法。  靜悄悄的蟄伏,其實在蓄積力氣與能量。爸媽請寬心等待。 ‧千不怕萬不怕,就怕成為普通人  一位執意要休學的北大學生說:「進了北大才知道,我自己什麼都不是……。」  難怪有人說,比死更可怕的是,發現自己很平凡,  接受自己努力過後還是很平凡,是我們與自己的最大和解。 42個人生故事,狠狠戳穿你的情緒,卸下你心中的委屈, 因為人生真的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 知名暢銷女作家/Sandy吳姍儒 知名YouTuber/SKimmy你的網路閨蜜 作家/P’s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宇哲 臨床心理師/方格正 媒體公司創辦人/黃山料

目錄

推薦序一  如果你已經很努力,剩下的時間就用來擁抱自己/P’s 推薦序二 唯有理解人的懦弱,才是變得強大的開始/蔡宇哲 第一章 人生很難,你管不了世上的每一張嘴 正能量,竟是讓你崩潰的第一步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你的委曲求全,終究不值得 所有關係都是越控制,越失序 只要是發自你內心的選擇,逃避就有意義 「抱歉,我實在控制不住我自己啊……。」 拚命討好來的幸福,怎麼讓你笑得好苦 「對不起,我的媽媽還沒有長大。」 正常人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你不肯原諒的,是自己有過「那些」念頭 「沒戲演」的小三,自己先下檔 不能對外發洩,那我就攻擊自己 逃離,比堅持到底更需要勇氣 番外篇一 心理諮詢師是幫人算命的嗎? 第二章 狠狠戳穿自己,卸下你心中的委屈 我那麼愛他,為什麼他卻不愛我? 太關注的後遺症,看什麼都不順眼 如果失眠可以說話,它到底在表達什麼? 「我不是替身。」 在你摔倒時,誰是那個托住你的人 無論大人怎麼掩飾,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 「一個人」的症狀,往往是「一個家庭」的症狀 初戀最美?是「蔡格尼克」效應搞的鬼 沒有辦法的選擇,就叫「生活」 所謂長大,就是真實的自我逐漸模糊 只能在想像中愛你 人生第一個三角關係,就是家庭 停下來的人生力量 番外篇二 沒什麼,就是想來看看你 第三章 哪怕什麼都做不了,也別對自己說「加油」 那些說不出口的願望,身體會幫我們表達 你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價值 我們對家人的愛,有時只是閉嘴而已 你覺得很完美,別人卻覺得心很累 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越禁忌,越危險的「性」 你給的不是愛,是綁架 對自己不好的人,不可能對別人好 我一直以為,這世界是圍著我運轉的…… 我們是怎樣一步一步把話聊死的 就一句話而已,你為什麼這麼生氣? 我遇到的主管都很糟糕 那些受虐兒後來怎麼了? 千不怕萬不怕,就怕成為普通人 番外篇三 你要堅信,茫茫人海終有懂你的人

序跋

心理諮詢師是幫人算命的嗎?   2004年深秋,時任某刊副總編輯的我去北京師範大學採訪心理專家沃建中教授,採訪結束後,他送我一個額外的福利:「如果妳個人有其他的問題也可以問我。」   適逢父親去世半年,那半年我一直頭暈、神思恍惚,難以從悲傷愧疚中走出來,便將此事告知沃教授,他深切的看著我:「想像現在妳就是妳的父親,看到女兒因為他的離去十分悲傷愧疚,他會對這個悲傷愧疚的女兒說些什麼?」我馬上進入角色,含淚說了很多很多,大意是:「妳能好好活下去就是對爸爸最好的愛和懷念。」   電光石火間,整個人突然輕鬆了,釋然了。此後再也沒頭暈過。   臨別時,沃教授對我說:「去考心理諮詢師證照吧,妳很適合當諮詢師。」   我很吃驚:「為什麼?」   他笑道:「就憑妳能說服我免費接受採訪。」   我說:「我不是科班出身。」   他說:「據我觀察,好多心理學教授也未必打得過民間高手。」   命運真的很神奇,冥冥中像有神的力量把我帶到這條道路,一路摸爬滾打、跌跌撞撞,其間酸甜苦辣自不必說。多年前終於正式進入心理機構掛牌執業,但半路出家的惶恐、深怕幫不到別人的心虛一直伴隨著我,使我不斷質疑當初的抉擇是否正確,直到某天一個深受強迫症困擾的男來訪者在諮詢中突然含淚對我說:「十年前我就曾徘徊在醫院心理科前,始終沒有勇氣走進去……。現在我很後悔,如果十年前我能面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被折磨這麼多年了!」   療程結束後他再三誠摯向我表達謝意。隨著這樣的感謝越來越多,堅定了我的自信和這條路可以走下去的決心。   心理諮詢在亞洲是起步較晚的新興學科,在很多人心目中很神祕,曾有人問我:「你這工作是幫人算命嗎?」也有朋友好奇的問:「妳會不會知道我在想什麼,妳會研究我嗎?」令人哭笑不得。   首都醫科大學心理學教授楊鳳池曾分享親身經歷。某次他接受北京電視臺採訪,頗有名氣的女主持人問了一個令他震驚的問題:「你們搞心理學的,如果看到身邊有人心理有問題,應該主動去幫他們解決吧?不然怎麼體現助人自助呢?」   楊教授反應奇快:「就好比我是一個牙醫,滿大街都是牙不好的人,我都主動走過去要求給人家拔牙補牙的話,人家肯定以為我瘋了。」   作為有血有肉的心理諮詢師,當看到身邊一些令人吃驚的事情時,內心並非不起波瀾。比如某天我在地鐵看到一個父親大聲責罵他的女兒,那女孩還是一臉稚氣背著書包的小學生。我在父親的罵聲中聽了個大概:剛參加完家長會,他被老師留下來談話了,說女兒表現不好,上課說話遞紙條,影響到別的同學。女孩試圖辯解,她的父親竟然開始搧她耳光,這一搧還沒完,女孩每說一句,當爹的就給一耳光。   彼時我能感覺到憤怒在心底升起,忍了又忍終於沒有去勸阻那位父親的行為,但我知道,這女孩將來有一天會坐在某個諮詢師面前,哭訴童年被父親當眾打罵的羞恥和被傷害的感覺。   唯一一次例外,是碰到一對情侶在大街上吵架,女的怒吼咆哮,男的木然呆立,束手無策。圍觀的人越來越多。   本來已經從他們身邊走過,不知哪來的一股力量促使我轉過身去,走到那男子面前,對他說:「你去抱住她,什麼都不要說。」   一開始他有些半信半疑,我以目光鼓勵他,於是他真的走上前去,一把緊緊抱住那位憤怒的女子,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那個先前母獅般狂吼的女子倒在他懷裡嚎啕大哭……。   心理諮詢有用嗎?當然有。一個小小的技巧,有時就有四兩撥千斤之效。   我本人就是心理諮詢的受益者,在不斷成長與整合中找到更好、更從容的自己,內心越來越堅定自信。從事這份工作多年,我周圍的人,包括家人和朋友也在潛移默化中受益,當然諮詢師絕不能給親朋好友做諮詢(除非你想破壞彼此的關係),但當他們遇到問題或困擾向我傾訴時,哪怕是幾句點撥也會管用。若遇到諮詢動機強烈的,我會建議他找我的同行建立諮訪關係。   有人說:「心理諮詢師本身就有很多問題。」   這話我贊同,同時會加以補充:世間所有人都有心理問題,區別只在於你是否有勇氣去面對。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沒有心理問題的人,而是具有自覺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並積極想辦法解決的人,是有能力發展自我心理健康的人。   而心理諮詢師,是學會了解決心理問題並擁有積極轉化能力的專業助人者。我認為,鑑別一個合格心理師的標準至少應該是:他有沒有經歷過最深的絕望並從絕望中走出來,有沒有在經歷了許多對人性的失望後真正了解人性,以開闊的胸懷去包容、接納人性的光明與黑暗。   由於太多人對心理諮詢的不了解,對於自身發生的困境無法正確認知,一聽到心理兩個字就哆嗦,以為是世界末日。   我曾在醫院神內科見過被診斷為精神官能症的婦女滿地打滾哭得呼天搶地,大有逼著醫師把診斷推翻的架勢:「我不是精神病,我不是精神病啊!」怎麼跟她解釋精神病和精神官能症是兩個概念都聽不進去。   也有父母寧願讓孩子長年累月的吃藥,也不肯帶孩子做心理治療,他們的觀念裡,看心理醫生就說明精神有問題了,傳出去太沒面子,對面子的維護使他們選擇了忽略孩子的痛苦,其實孩子的問題越早面對效果越好。   隨著心理知識的普及,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透過心理諮詢來幫助自己和家人。我敬佩那些為了挽回瀕臨破碎的婚姻前來尋求心理幫助的夫妻,也敬佩為了厭學或網癮嚴重的孩子先來改變、調整自己的父母,還有為了探索、調整自我來做諮詢的來訪者,他們都是勇敢有力量的人。當人生遭遇種種危機的時候,能夠把危機化為轉機,給自己一個全新的出路。   一位來訪者對我說:「我從不避諱我在做心理諮詢,我還建議我身邊的朋友也透過諮詢幫助自己,解決困擾自己的問題。我覺得做諮詢就跟做美容一樣,定期清理一下,內心就不會囤積太多垃圾。」   前幾天,另一位來訪者對我說的話更是令人為之一振,她說:「在國外,一個人如果不做心理治療,反而會被視為異類。」   對心理諮詢師而言,沒有比這更令人感動的話了。   我們已經歷的生命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現在和未來。   願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得豐盛而自由!

內文試閱

你不肯原諒的,是自己有過「那些」念頭 「雖然你不願意談更多,但是你傳遞給我一種感覺。」 他眼睛一閃:「什麼感覺?」 我看著他的眼睛:「你,不想活了。 」 第一次見到他,只能用消瘦、精神萎靡來形容。這個中年男人看上去虛弱到連獨自站立都成問題,是被他的妻子攙扶著進來的。人到中年的妻子體力明顯有些吃不消,說現在到哪他都得依靠她,再這樣下去恐怕得買輪椅給他坐了。 「是得了什麼病嗎?」我問。   「沒有,他什麼病都沒有。」 什麼病都沒有,身體卻迅速的衰敗下去,這讓他和家人很緊張,覺得肯定是患上疑難雜症了。家人帶著他,去各大醫院看了又看、查了又查,折騰了大半年,也沒有一個結果,最後醫院醫生建議他,去試試心理諮詢吧。 他很不情願的來做心理諮詢,對醫生的建議頗有怨氣,認為自己明明是身體出現了問題,醫生沒有能力檢查出病因,讓他看心理完全是推諉的表現。 他帶著這種不情不願的情緒來,自然不太配合,最初的諮詢是問一句答一句,不問就不說話,大多數時間坐在我對面,他都沉著一張臉,久久的沉默。我能做的只有耐心等待。 第三次諮詢,他突然質問:「妳說我到底怎麼了?」 我:「你覺得自己到底怎麼了?」 他:「我要是知道的話,還到這裡來幹嘛?」 我:「你不開口,我不能猜。我希望更了解你,我想知道你怎麼看待自己的症狀。」 他:「這麼說吧,我這樣的人,是最不可能有心理問題的,我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兒女優秀,不知有多少人羡慕我的生活。竟然說我有心理問題,真是太可笑了。」 我:「所以你對諮詢很排斥。」 他:「是的,但我也來幾次了,就想知道我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在了解你更多情況之前,我不能輕易做判斷。」 他很失望,不斷的搖頭、歎氣。 我:「雖然你不願意談更多,但是你傳遞給我一種感覺。」 他眼睛一閃:「什麼感覺?」 我看著他的眼睛:「你,不想活了。」 他就像被針紮了似的,差點跳起來:「妳說什麼?我不想活了?」 再一次來的時候,他的話明顯多起來。 他說:「上次妳說我不想活了,當時我很吃驚、很生氣,我要是不想活了,幹嘛還要四處求醫呢?我有什麼不想活下去的理由呢?回到家裡,我一個人的時候,突然發現,妳說得很對,我確實常常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 我:「這種念頭什麼時候會出現?」 他:「夜深人靜的時候,空閒下來的時候。」 一旦打開話匣子,他其實很會表達。 他從小到大的成長之路還算順暢,但家境一般,父親是小學老師,母親沒工作,一直當家庭主婦。家裡好不容易供他上完大學,之後無論工作還是結婚、買房,家裡幾乎都幫不了他。他全靠自己的奮鬥和打拚,一直到中年以後,他才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也獲得了不菲的收入。身體的症狀是在事業有起色之後出現的。雖然沒有什麼大病,但是焦慮、憂鬱、失眠,還有胃部的不適感一直伴隨著他、困擾著他,到最後發展到全身的無力感。那是一種抑制不住的倦怠與消沉, 就好像整個人不受控制的慢慢垮下去。 他的父母都已去世,談到母親時他反應平平,情緒沒有太大起伏,談到父親則神情凝重,如鯁在喉(他父親十二年前就離開人世了,母親是三年前走的)。 他說:「到現在我都不相信我爸真的走了。」 我說:「哦。」 他說:「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能接受這個現實。」 原來十二年前,他父親罹患癌症,這個噩耗幾乎摧毀了他們家,一來父親是家裡的支柱,二來癌症治療的花費很大,對於他們這樣的家庭負擔很重,而那時候的他收入不高,還有房貸,孩子上學的開銷也大,正是最艱難、壓力最大的時候。父親生病這件事,讓他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他既不能丟下工作回老家照顧,又無力把父親接來北京治療。最後父親從發病到離世,僅僅不到半年的時間。 我:「我注意到,你談到父親的時候難以釋懷,談到母親的時候卻很平靜。」 他:「父親去世之後,我把母親接來北京一起生活,把她照顧得很好,母親生病的時候,我們全力醫治,她也沒受什麼罪。她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我:「能否這麼理解,你對母親的平靜,是因為你給了她很好的照顧;你對父親的無法釋懷,是因為你多年前的力不從心,那時候的你好像沒有辦法讓父親享受到母親的待遇。」 他的眼圈泛紅:「是的,這麼多年來,我一直不能原諒自己,我總在想,如果當年我像現在這樣有錢、有能力,我爸不會走得那麼早。」 說出這些話,他神情悲傷,長嘆了一口氣。 這麼多年來,父親的死是他心裡不可觸碰的痛。不敢去想,不敢談起。 這份看不見的痛隨著他的家境好轉而加深,他賺的錢越多,各方面條件越優越,這份痛越會時不時跳出來折磨他、困擾他。在用錢上,他對家人很捨得,但對自己極其苛刻吝嗇,有時候甚至到了過分可笑的程度,家人朋友都很不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是為什麼。 在諮詢中他逐漸覺察,自己對家人的大方,是對過去沒有給親人更好生活的一種補償心理;自己對自己的苛刻吝嗇,是對自己的一種變相懲罰:父親沒有享受過的,我也不能享受……就像他沒有病卻不斷衰弱下去,也是身體在替他的潛意識表達:以自我攻擊的方式表達對父親之死的愧疚,以潛意識裡不想活下去的方式去尋求最終的解脫。 他還是很憂鬱、很悲傷,但他的神情,慢慢變得機靈。他的身體,漸漸有了力氣,他不再需要妻子的攙扶,每次都自己走進諮詢室。 好幾次,他在諮詢中欲言又止。 終於有一天,他說:「我想告訴妳一件事,但我擔心妳會怎麼看我。」 我說:「這件事對你一定很重要。」 後來才知,豈止重要,簡直就是一塊巨石,沉甸甸壓在他心頭好多年。 原來,當年父親病重,遠在北京無力照拂的他,日日經受著內心的糾結與衝突,難以忍受時,他曾不時冒出這樣的念頭:受不了了,讓這一切快點結束吧。 說到這裡,他泣不成聲:「我覺得我在咒他,我在暗暗的盼著他死……。」 稍後他平復了一些,對我說:「我是不是很壞、很不孝?」 他最終能夠說出來,是基於對我的信任,我會如何看待,於他很重要。 稍作沉吟之後,我說:「據我所知,很多人在面對親人生病的痛苦和煎熬時,都曾萌生過趕快結束這一切的想法。無論是病人還是家屬,面對疾病和死亡的時候,都會有恐懼和慌張,內心深處都想逃離,不想面對,還有一個想法是,不想看到親人受罪。我的理解是,儘管這些念頭會讓我們責怪自己,但這是我們人性中最真實的部分,沒有好壞,沒有對錯。」 他說:「有時我覺得是我的這些念頭害死了我爸。」 我說:「我們來假設一下,你的念頭很厲害、很精準,厲害精準到真的可以殺死一個人,但我想,在你的許多念頭裡,一定有祈盼爸爸能夠活下來的念頭,為什麼這個念頭不靈呢?」 他說:「我爸的病已經是晚期,手術都做不了,根本沒法治。」 我說:「所以你爸爸的去世與你有什麼樣的念頭其實沒有關係。你不肯原諒自己的,是你不接受自己曾經有過那些念頭。」 這話讓他為之一震。許久之後,他如釋重負,深吸了一口氣。 治癒你 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多重要?比如內疚,太深太久的內疚可以摧毀一個人活下去的意志。比如憤怒,憤怒太多又無處釋放的人,可能會形成自我攻擊,從而導致重大疾病的發生。 每個人都要關注自己的情緒,學會處理和發洩情緒,並及時清理不舒服的情緒,這是愛護自己的最好方式。 你的委曲求全,終究不值得 請你告訴我,我到底會不會瘋? 煤氣燈效應又叫洗腦燈,它是一種認知否定, 透過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而進行的心理操控與洗腦。 這是前一天臨時加約的諮詢,助理說前天晚上夫妻倆在家打架,還動了刀。 妻子先進來的,一見我,未語淚先流:「今天我來這裡諮詢的目的只有一個,妳看我到底會不會瘋?」 這樣的開場白令我非常意外。 她含淚訴說,她和老公結婚三年,有個一歲的女兒。當初談戀愛的時候,她的親朋好友都說他們並不般配。她是某外商高階主管,他是普通的公司職員,她的學歷、工作、收入都比他好太多了。 之所以選擇他,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東挑西選總不合適。相親遇到他,他外表英俊,性格外向,很吸引她,再加上她認為自己性格太內向,有這麼個幽默風趣的人,簡直就是最佳互補。 不顧親朋好友的提醒和反對,她執意選擇了他。 最初的生活是甜蜜的,但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不和諧出現了,夫妻倆在很多問題上觀念、看法不一致,常常發生爭執。每次爭執,她老公都會罵她有病,說她心理有問題,到後來越演越烈,一吵架就說她說不定哪天會瘋掉。尤其當她被氣得越發抓狂暴怒的時候,她老公都會無情而冷靜的強調這一點。 老公的評判與攻擊,已給她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 前天晚上,當他再次說她是瘋子的時候,她氣得抓起一把水果刀要去刺他,情急之下她老公也抓了把水果刀(事後他說是自衛),兩個人在屋子裡追逐謾罵。一片混亂中,正在一旁給孩子餵飯的保姆阿姨嚇得驚叫失聲,孩子也大哭不止。好在最後沒有人受傷。 但這件事情太嚴重了,她實在受不了了,一定要證明給這個男人看,自己到底正不正常,到底會不會瘋。 於她而言,諮詢就像是最後一根稻草,關係到她今後的幸福。 我問得很仔細,她的個人基本資訊、主訴和現病史、既往史、身體健康狀態、個人成長史、有無遭遇重大變故與意外、家族遺傳病史等。 交談之後,我發現她的確有些憂鬱、焦慮,但是她很正常。 她如釋重負:「王老師,麻煩妳親自告訴我老公,告訴他我很正常,我不是一個瘋子。」 看著她熱切的眼神,我有些心疼:「妳老公怎麼說妳是他的問題,也許他就是想用這種方式來激怒妳。妳對自己應該有起碼的判斷和把握,為何對他的話如此當真,一直要去證明呢?」 她說:「其實我也知道自己沒有問題,但他老這麼說,我對自己都沒有信心了……。嗯,我想再問一遍,我真的沒有瘋吧?」 再次得到我的親口確認後,她露出了笑容,跑出去叫她老公進來。 她老公,那個高大帥氣的男人,一見我就笑嬉嬉。 他坐下來,搓搓手說:「我看她挺高興的,妳是不是也覺得她沒病啊?」 我說:「我很好奇,是什麼原因讓你總覺得她有病,她會瘋掉?」 他馬上如數家珍的娓娓道來,說的都是很多瑣碎細小的事情,都是對妻子的指責。她的性格如何任性固執,為人處世如何不可理喻,都是有丈夫有孩子的女人了,竟還熱衷於各種社交活動,還有很多浪漫卻不實用的興趣和愛好……。他最痛恨的是,她以工作忙碌為藉口,不管家,也不管孩子。 我說:「你對妻子有很多不滿,可以和她多溝通,動不動就說她心理不正常,甚至會瘋掉,是很傷人的。」 他說:「我知道,但我就是這麼認為的。」 我說:「你能說得詳細一些嗎?」 他說:「我跟她什麼都不合。每次吵架,我都跟她說很多,希望她能聽我的,希望她能改,她都不聽,還跟我較勁,妳說這算正常嗎?」 我說:「不聽你的就不正常,這個判斷標準未免太單一。如果某件事情她說得有道理,你會聽她的嗎?」 他轉轉脖子:「她能有什麼道理?我認為她一直都是無理取鬧。我的原則是,只要我認為自己是對的,就不可能聽她的。」 跟他的交談,令我有深深的無力感。 我在諮詢中幾乎不給人貼標籤,但此時我突然發現,如果非要論正常與否,那麼不正常的人可能並不是她,而是眼前這個人。 這個以自我為中心、為評判標準的男人,性格偏執、極端,缺乏自我覺察力與反省能力。這樣的人,在現實中可能既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別人。 這個各方面條件遠遠不如妻子的男人,心理自卑又自戀,他卻用各種指責和暗示去操控妻子,去占據婚姻中的話語權,以維繫這段不對等的婚姻關係。 治癒你 親密關係中,控制與被控制無處不在。 這裡面有關係雙方彼此的需要與配合,也有互相搶奪話語權的鬥爭。無論處在關係中的哪一方,都應有一定的覺察力,有比較清晰的自我認知,並拓寬自己的社交圈,確保不會在某一段關係裡過於依賴,甚至迷失自我。

延伸內容

推薦序一 如果你已經很努力,剩下的時間就用來擁抱自己
◎文/P's(作家) 有時候你是不是會想,為什麼別人的人生能平步青雲,而你的卻滿地荊棘?我也是,這念頭就像海上的浮標,在我遇上迷茫時載浮載沉。 從年少到成年,每個階段都有細數不完的煩惱,課業到職場、人際關係與愛情,盤根錯節,最後都變成心頭上的結。煩惱之所以為煩惱,並不是完全束手無策,更多時候只是找不到辦法,或者羞於求救,只能一個人在裡頭繞圈,最後繞成惡性循環的輪迴。 曾經我也覺得自己心理生病了,在一場失戀之後。 我付出所有我能付出的,從真心到物質,我並不覺得自己有辜負對方什麼,可是我終究沒能留住那段關係。那時候的我,只想一個人躲在房間裡,負面的想法幾乎占滿我的思緒,我變得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能刺激我的淚腺;我變得害怕人群,任何的言語都使我焦躁不安。而我身邊的人,也因為知曉我的情況而變得小心翼翼。即使我了解他們出於善意,可我卻只是不斷給自己莫名的壓力,責備自己的不爭氣,打亂了生活,也打擾了他人的平靜。 這樣的情況維持了好幾個禮拜,直到某天,一個完全不知道我正在經歷著什麼的朋友,若無其事的與我談笑風生。我和他說,這陣子因為失戀,我的狀況不太好,他只是爽朗的告訴我,他也剛失戀,難過了好幾天,但他對於這段關係已經問心無愧,所以只要一想到這樣,他便不覺得還要浪費時間悲傷。 他開朗的自白就像撥雲後照進的光,亮了整間房。 後來我才明白,人生的大小事,不過就是那四個字「盡力就好」。我們能力有限,無法盡善盡美,但如果已經很對得起自己,那又何必感到慚愧。 也許有時我們太在意結果,所以當不如預期中的答案公布時,內心的脆弱一不小心就會弄傷自己,而我們仍執意看著傷口,忽略了那一路過來的足跡,都是真切而踏實的存在。 人是很辛苦的,因為有思考,因為有情緒,那煩惱肯定堆積如山。人生很難,沒有誰可以過得簡單,而我們能做的,除了盡力,剩下的就是運氣。既然如此,與其花時間責怪自己,或者怨天尤人,不如給已經這麼努力的自己,一個溫柔的肯定。 有些傷痛我們習慣放在背後,久了就成為我們的影子,以為看著前方就能淡去,卻一生如影隨形。作者以諮詢師的專業與角度,寫下我們每個人生命中都可能存在著的種種艱難與困擾,也許是解答,又或者是路口的指標,但願你我都能在這本書裡,學會擁抱自己,從文字中得到療癒。
推薦序二 唯有理解人的懦弱,才是變得強大的開始
◎文/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以前剛開始念心理學的時候,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個心理師,當時心想可以用專業幫助人肯定是件有意義的事。等到實際接觸到臨床心理學後,我才知道,自己完全不適合當心理師,因為我總是聽到某些情境後就想要直接給建議,告訴別人該怎麼做會比較好。 曾經聽某位心理師朋友提到:「即使是同樣的困擾,一百位個案會有超過一百種模樣。不只每個人都不一樣,隨著時間與空間變化也會有不同的模樣。」 心理治療並不是單純在對症下藥,不是使用了某種治療法就能藥到病除,而是必須陪著個案從生命經驗中萃取出能量來,讓他有足夠的力量靠自己站起來。 一開始我不懂,為什麼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經驗可以獲得能量,不就是一些挫折、悲傷與難受的故事嗎? 隨著人生經驗的增加,我好像懂了一些,那就是當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並思考同一件事時,對生命的體悟是可以讓人生出能量的,尤其是那些跟自己生活有關的故事。 在閱讀《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這本書時,就有這種感覺。 作者寫了許多前來求助的個案故事,以文字將他們的感受與經歷化為生動的影像。然而,書中並沒有要談這些困境該怎麼處理、治療,只是透過助人者的思緒去理解這些人的困境,並看見當中的癥結。 至於解決方法,那並不是重點,身為讀者我並不用解決這些人的問題,只需要從生命片段中獲得成長的養分。 我特別喜歡其中一篇講述孤獨的故事,那讓我聯想到幾位朋友與學生,他們總表現得獨來獨往,認為自己不需要與其他人連結,日子也可以過得很好。但相處久了之後就感覺得到,他們並不是不需要朋友,而是害怕自己不被需要,為了不讓這種恐懼浮現,乾脆就讓自己不要有機會面對。 曾有一位學生告訴我,他開始工作後覺得公司同事都很難相處,但又不得不一起合作。直到有一天突然想到:究竟是每個人都難相處,還是其實是自己的問題?他領悟到其實是自己在逃避改變,希望可以一直在安全的玻璃瓶裡。 在他們的成長經驗中,我看到這些人改變的契機,都是來自於看見自己內心的脆弱。 我常常提醒自己,也會跟一些學生聊,不要只注意自己很棒的那一面,更需要去正視內心黑暗、脆弱與不願面對的部分。 因為唯有理解人的懦弱後,才是變得強大的開始。 (本文作者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在泛科學、幼獅少年、國語日報科學版等擔任專欄作者,同時也經營Podcast「哇賽心理學」。著有《神奇的心理學》、《哇賽!心理學》、《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

作者資料

王璽(Wang Xi)

資深心理師,從業10年。 曾當過公務員、雜誌副總編輯,發表新聞作品百萬字,曾獲北京市好新聞一等獎,著有人物傳記《路在腳下延伸》。曾任天津電視臺《我是當事人》單元嘉賓專家。

基本資料

作者:王璽(Wang Xi) 出版社:大是文化 書系:Think 出版日期:2020-06-01 ISBN:9789579654852 城邦書號:A9400218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320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