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二版)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阿德勒集大成之作! ■心理學經典中的經典! 用簡明通俗的語言介紹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並對這些原理的實際應用進行了闡述,對人的性格進行了科學剖析,著重強調了人的社會性和社會感,強調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形成性格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旨在幫助普通人正確理解人性,更好地處理日常關係,減少生活行為中的錯誤。本書的任務正是要幫助人們更透徹地理解人性。 ■一本書讓你看透和瞭解自己和周圍的人! ◎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集畢生研究和經驗,提煉而成的經典人性讀本! ◎ 在社會環境中深入洞悉人性的開山之作,幫助每個人更好地認識自己、豐富生命! ◎ 以真實的心理治療案例和社會教育經驗為實踐基礎剖析人性的傳世經典讀本!

目錄

第一部分 人的行為 第一章 精神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社會性方面 第三章 兒童與社會 第四章 我們所處的世界 第五章 自卑感與力求認同感 第六章 生活的準備 第七章 性別 第八章 家庭格局 第二部分 性格的科學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攻擊性性格特徵 第三章 非攻擊性性格特徵 第四章 其他性格表現 第五章 情感與情緒

內文試閱

精神生活的目的 在精神範疇之內,我們首先可以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些活動其實追根究柢都是為了實現一個目標。所以,我們不要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想像成一塊靜止的區域。相反,我們應該將它想像成一個隨時處於運動狀態的物體。可是,這些活動的原動力都來自於一些具有特殊性的元素,為了達到某一個明確的目標而進行努力。這樣的目標,及為了達成目標而進行的努力,都是可以歸於「適應」這個詞語中的。我們可以想像出有一種精神生活是為了達到某一目標,而所有在精神領域所進行的活動都是為了這個目標服務的。 一個個體的精神生活會受到其個人目標的影響。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可以將這些活動串聯起來,使它們進行正常的延續、發展、變化和指引的話,人類就不會擁有思考能力,也不會擁有感受、理想或憧憬。出現這樣的結果也是正常的,因為具有生命的個體需要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並且對環境做出壓力反應。前文中我們所證明的那些基本的理論為人類生命中的這些軀體與精神上存在的現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一個個體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麼,我們就無法想像他的精神是如何進行發展演進的。而在看待這個目標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主觀出發來判斷它到底是靜止的還是不停運動的。 如果上述現象能夠作為一種理論基礎,那麼,精神領域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對未來環境的提前籌備。心靈作為人類最重要的精神器官,除了能夠感知作為我們源動力的目標的強烈驅動力,它是無法發現除此以外的任何東西的,因此,個體心理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個人精神領域的所有外在表現都是為同一個目標而服務的。 在我們掌握了一個人的努力方向,並且對外界也有了充分的瞭解之後,我們還應該去研究個體的生命活動中蘊含著怎樣的意義,並且對它們為目標的實現所採取的方法是否具有實際價值做出判定。也就是說我們要瞭解一個個體為了達成目標所付出的努力是什麼,就好比我們將一塊石子扔出去,可以預料到它將沿著怎樣的路線進行運動。 當然,精神的存在始終都是按照目標的改變而變化的,所以它必定是不遵循自然法則的。然而,如果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中始終存在一個既定的目標,那麼,他所有的行為都會不由自主地以這一目標為核心,強迫自己去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努力奮鬥,就像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存在著一種必須遵守的法則一樣。當然,在自然界中必然存在一種人們必須遵守的準則,然而,這樣的準則卻是人造的。如果說有一個人能夠找到充足的理由去證明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法則,那麼,他一定是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了,因為在他試圖說服自己去相信自然環境是穩固不變的及自然對人類存在決定性控制力的時候,已經融入了他的個人觀點。如果一個畫家想要創作出一幅畫,我們就會將與這個目標相關聯的所有的要求都加在他的身上。他做出的所有行為都必須符合這個目標對他的要求,就像必須遵守一項既定的法則一樣。可是,他真的必須創作出這幅畫嗎? 人類精神層面的活動與自然界中的活動並不是毫無區別的。這是我們看待問題所應堅持的原則。現代社會中有一個普遍的觀念,那就是人的意志並不能夠按照自己的需求來轉變。的確,一旦有一個目標將個體所有的意志都束縛起來,這個個體就不再是自由的了。而且,這個目標經常會受到人與自然、動物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影響。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精神生活會被一些看似無法更改的原則所控制了。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人總是試圖擺脫他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或不想遵循現實生活中的規則,那麼,他將會把一切的守則都拋到腦後,並且樹立一個新的目標來代替這些規則。同樣地,當一個人對生活感到茫然,並試圖與同伴保持一定距離的時候,社會中的準則對他而言就不再產生任何作用了。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一點:只有我們確定了適合自己的目標以後,精神生活中的各種活動才會相應發生。 站在另一個角度,我們絕對可以從某個個體外在的種種活動推測出其樹立了怎樣的目標。這是件重要的事情,因為大多數人都不能明確地瞭解另外一個人的目標是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要瞭解某個人,就一定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然而,這些活動中包含很多意義,所以,想做好這件事沒有那麼容易。不過,我們可以將個體的活動匯總在一起,再比較集中地做出相應的圖表。我們可以將能夠展現出精神和生活態度的不同點連在一起,於是,我們可以從得到的曲線中瞭解到時間方面的不同之處,以此來達到瞭解對方的目的。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瞭解一個個體對生活的一般性印象。下面,讓我們透過一個案例來瞭解一下,如何從一個成人個體身上總結出讓人震驚的與兒童相類似的思考方式。

作者資料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奥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曾追隨佛洛依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佛洛依德心理學體系的人。阿德勒一生主張「心理學要為生活和生命服務」,對後續的西方心理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著有:《精神官能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心理補償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認識人性》、《自卑與超越》、《精神官能症問題》。

基本資料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譯者:徐珊 出版社:海鴿文化 出版日期:2019-03-27 ISBN:9789863922674 城邦書號:A2090003 規格:平裝 / 單色印刷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