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51勞動節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回歸單純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回歸單純》——深入感覺意象,盡可能從感覺出發 生命裡的大多情事,不是不得其解,就是隱於心中 當人發問時,想要或所能的解答常即已蘊含其中 所謂徹底的瞭解實不可得 能覺知往往已相當趨近於人想要的解答了 作者以文字捕捉那些人本有而已漸淡失的感覺與情懷。透過對大自然與生命的深刻反省,希望能喚起人們內在漸被遺忘的東西。 單純,是最堅實的基礎。它讓你穿透複雜、遮掩與虛假,體會到生命最深刻的實存。世界本是自單純趨於複雜的,所以回歸單純是尋訪生命必然之路。 【本書特色】 ◎短文札記或詩或散文,讀來輕盈解意或引人釋卷深思,視讀者與作者人生經歷之契合度 ◎文末段落搭配作者大自然攝影寫真,更具美感想像

目錄

序 一、心情意象 p.001 二、回歸單純--從感覺出發 p.021 三、大自然情懷 p.033 四、人間情 p.061 五、生活 p.075 六、活在 p.115 七、生命 p.125 八、生命情懷 p.141 九、生命的省思 p.153 十、生命實存 p.175

內文試閱

二、回歸單純——從感覺出發
本諸自然   孩童天真純摯的眼睛,活潑扭動的軀體,本能地自然展露。與外在愉悅熱情交融出自生命所嚮,透明一無隱藏。   佛性,聖靈,道,不皆本諸自然。 多餘的思想   人對生活想望的是什麼?莫過於美好的感覺,其餘多是自此延伸而有的濫觴。所以,讓一切單純化,尋求根在感覺,自可解開許多無謂的困惑。   人想得那麼多,但他的「感覺與欲望」真有他想的那麼多嗎?貪想、妄想,真已成今人的「合理想法」。人解放了情欲,卻同時也濫用了思維與想像。 思想凌越感覺   文明的演變,讓人感覺用得太少,思維想像用得太多,這是人最根本的問題。   人類隨著他內在意識的日益堆累而只能著重於某些層面,就如,漸自感覺傾於思維想像,而這也是他認為的較新奇而輕易的發展方向。 文字夢   文明社會中,人流蕩在文字的夢裡,大自然反成了一種文字性對象,失落了原生感覺……人,何曾捕捉到生命裡最真實切要的東西?   文字,一如令人著迷的饗宴。文字之美誘人,因文字而有之事理更固著人心,如上天真言。人甘願被擒服,因文字已超越自身。 聲圖表達   文字,似已走到了盡頭。融合圖像、聲音、文字與符號的表達,或純聲圖式的表達,是時代趨勢,而也確有此需要。有個「統合」表達將所有的分歧整合起來。但,很難,撮合的多在於表象,真觸及深刻內涵者甚少。主要問題還在於人本身--人如何能再恢復、進入純屬聲圖的世界?如,大自然的原始視覺與聽覺。 圖像思考   圖像思考,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試煉。   周遭充滿影像,可曾想過不存文字的世界?   從影像間思索它的邏輯,相關影像是如何連結的?   影像先於文字,心靈的清新是否意謂著一種尋根過程?   古早時的圖形邏輯,與文字後的影像邏輯,是否應有所區隔,又有何種連結?   帶著感覺的圖形,以感覺溝通。   帶著思維、想像的圖像,以思想溝通。   希望,充滿感覺的圖形越來越多,有助人本有感覺的喚醒。 虛擬世界   文明走到這裡,虛幻不容批判。人人深盼隨時鑽入美好想像,虛擬是另個真實世界。當想像漸取代感覺,心思自會創出另個世界。真實虛假何妨?終歸是心的造物,物也要透過於心。怎比得上心的無限創造?人貪婪地走入虛幻捨棄現實,那天現實毀了人還有虛幻嗎?   整個世界演變的焦點,或謂盲點,就在使人失去面對真實世界的能力,進入一種人為的夢幻。 心物的臨界點   現代,人漸朝感覺與實體,心與物,質與能的臨界點逼近……那急遽巨大變化的一瞬…… 無厘頭   從無厘頭裡找有厘頭,這不就是「現代」的特徵嗎?   人的潛在意圖是想突破現態回到真實自我,打亂既存事物是一有效的間接方法…… 都市生活的情境   閃爍燈影,催促著急行腳步。無數繽紛,加重了視覺混亂。封閉樓寓,割離了孤寂的心。交錯車流,逐漸升高時間重量。人不斷擠壓,萎縮在衣著狹窄空間裡。   城市裡的視覺,到處是不恰當的切割,不免使人多專注於個別事物。也因此,人的感覺常顯得零零碎碎,辛苦的是,還必須耗費心神將這些零碎感覺整合起來。 城市裏,機器、車流,那自周遭空間襲來的吵雜聲,不僅壓迫人的心靈,也擾亂人的意識。它讓人想起在森林溪谷聽到的隆隆水聲,使人在交錯閃爍中被攪亂了。它們都是一種撞擊,只一種是把人撞開了,而另一種卻把人擠壓了。   生活環境裡最糟的是,周遭充滿噪音,失卻早期那種近自然的寧靜感覺,基本上已將人的心情弄得有些浮動。一種莫名的混亂已先佔據了內在,人很難以平靜單純的心情去啟始他一天的感覺與思考。 虛假的裝扮   文明,真只讓人的面目更顯虛偽。一開始,人之裝飾多著重於自然意涵,身體還保持於平常樣態。接著,人著重於美的裝扮,臉孔肢體也開始扭捏作態。現今,人則幾乎隨時都在表演,裝作成他人想看的人,真實的自己早丟得老遠。既已如此,人又何能以一平常心看到真實事物與臉孔?心思、觀點已被擾亂,只糊塗地隨之沉淪下去。 虛擬與物化   人的心思,朝著「虛擬」與「物化」兩個互補的極端走。   當人漸自以情感為主轉為以言辭為主時,人類已不免加速走向造作虛擬之途了。流行歌曲的演變是最明顯的例子!人之心意漸以事物為其代表……   文明漸入虛擬,另一方面,人相對地更嚴格要求言之有物。這物,是實存之物還虛假之物?……心的物化是愈來愈嚴重了…… 偶像 「偶像」,常即是將精神、心靈予以物化、固化。將運動性、轉化性的精神以形象性、定著性的事物予以取代,結果往往是替代性、二次性的事物重於原有的、一次性的精神。 新鮮感   一堆新名詞,顯出人的麻痺與空洞。人無法深化既有,於是儘在表面形態、性質、因子上造作。嘗不同的味道與感覺,真現代人汲汲之事。專注於尋求個別的新鮮感覺,相對地,也呈顯出人本有單純感覺能力的逐漸淡失。 生命的自主性   人,思維在進化,感覺在退化。任何中間物的徹底肯定,呈顯人離自然宇宙還很遙遠,需要一個踏板。人真需要踏板嗎?還是直接面對大自然更為貼切?社會漸次失控,人日漸失去生命的自主性。 人的萎縮   虛擬事物,充斥在生命感淡失、工具化日益嚴重的現今社會。人耗費了更大心力與時間,處理所有相關於虛擬的東西。如此惡性循環,人常也被迫採取「選擇」方式以逃避內在混亂。外在複雜的結果,就是人的萎縮。人充耳不聞,採取最簡單的方式活下去,專注於個人喜好,所有為人宏遠的目標、社會之基本規範皆棄之不顧。它們是自身無法釐清的無意義東西,我似不屬社會整體,個人的小小作為對社會也一無影響。人在意識、思維、生活上都萎縮、邊緣化了,專業之外人幾無餘力面對整個社會,無法建立起一社會概觀,人彷若從前只活在自身的狹小世界裡。 生命的空洞化   社會多元進步,人表面上開放自由了,實質上人受工具之束縛卻日益加深!人擁有的只是知識性、文字性斷續的點,個人幾無能力彌補這遍佈內外的破網。文明愈進步,人越益離開感覺與意識的核心,越益離開知識與技術的核心,也越覺仿如隨時在面對一個黑洞。自身像似一空殼子,只能在外圍旋繞,被迫將一些不相干或關連極小的事物作勉強連結。人內在無法釐清整合生活裡接觸的所有事物,形成一種混亂!人逐漸失卻了自主性,也越益淡失了內在的生命感! 單純 生活裡存有很多莫須有的思維,「單純自可衍生一切」。   單純是種存心,不在頭腦簡單。   單純,人人想要,卻用複雜的心思在想。想著如何才是單純?想著如何得以放空?   單純是種「感覺」,所以,唯善用自身的感覺。   單純是整體的人格氣質,不要太在意那些瑣碎事情,又掉入了心思陷阱。   孩童,或成熟心靈,純摯空無心思的觀望與詢問…… 真性情   當人能以真性情去對待人時,生活實甚已滿足,又何必再去想說人之間應如何如何,要如何如何,一堆多餘耗心神的思慮。 純自身   把來之於他人與外在的觀點與想法隔離開來,就會發現純粹真正的自己。 外在與內在交雜,本是成長必經過程,而也會漸傾於自身內在,或,將外在轉化為純屬自身內在的東西。 生命的無盡洴放   讓自己純為一完整生命的無盡洴放,生活就如一首美好情詩了…… 本質性   生命的情感與求知欲望總會將人帶往普遍、本質性的事物。   當你掌握了最深致、基礎性的東西,自不怕任何的懷疑與責難。 單純與複雜   「從單純去看複雜」,避免只在複雜中尋求單純。   以單純之心與視眼穿透複雜,避免身陷其中盡在做一些排比的工作。   人的操作,傾於單純。社會裡的操作,傾於複雜。這中間的平衡點在那?還是人真可找到那融合之道?還是,一者極端內凝,一者極端外擴,繫成一長長連線?   現代,複雜到了盡頭,終會復歸單純。但,這種單純,會是屬於簡化、抽象、主軸、演繹性的,與原始整體、直覺、類比性的單純是不太一樣的。前者重於思維,後者傾於感覺。 日常的感覺 注意一下身體感覺,反省一下自己因何如此思行,觀察一下他人在做什麼,欣賞一下大自然的運行,人會發現很多的生命犀竅。   感覺會讓人瞭解許多東西,較思維多得多。人常忘了思維是基於感覺。 感覺與思想的融貫   人日常的許多思想,並非基於感覺。   人從感覺進入思想,實已抽離了許多東西。   感覺與思想的圓融一致,是人生過程的一大關鍵,也需經長久的生活歷練得以達成。 統合心思   拓展時空,走向極大。   張開時空,窺探極小。   皆是一種延伸,輝煌精實各有取向。   混沌,本於物質原型。   宇宙,自單純趨於複雜。   人的心思,何時自複雜回歸單純,回歸感覺?

作者資料

陳子敏

出生於西元1954年 新竹高級中學畢業 國立交通大學碩士 曾任電腦工程師,大學講師

基本資料

作者:陳子敏 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5-01-19 ISBN:9789869142267 城邦書號:3AB1024 規格:平裝 / 單色 / 20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