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心理學的40堂公開課:探索複雜的人性隱微,解密人類行為模式與思維形塑的科學之路
-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3,一百九十個台灣個案接觸經驗、十八個故事分享,斷食自然往生的執行步驟與觀念釐清,臨終者最需要的善終指引
-
慈悲枯竭:我撐不住了,還能繼續幫人嗎?助人者的自我修復指南
-
多巴胺國度實踐篇: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的實務指南
-
健全的社會:佛洛姆從人本主義出發,勾勒人類真正的理想生活
-
黃金年華:面對銀髮族需要重新定義的時代
-
拿起筆開始寫,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暢銷改版)
-
向人生提問的藝術
-
光之手──人體能量場療癒全書
-
走在推廣善終的路上:國內外先行者與他們的創見,「增進醫學知識、提升死亡識能」的最佳指引(《斷食善終4》)
內容簡介
情緒有驚人的力量,也有慣性的特質。好消息是,壞的情緒習慣是可以改的!
壞消息是,我們的大腦習慣選擇最熟悉的情緒。所以,想想看,你經常餵養自己哪一種情緒?
我們的大腦只選擇最熟悉的情緒,因為這會讓大腦安心。為了維持熟悉的情緒習慣,只要出現偏好的情緒,大腦便會盡可能的讓它維持久一點;相反的,若是出現陌生的情緒,則會選擇盡快遺忘它!
本書作者是精神科專任醫師,在接觸過許多病患後,發覺到情緒也有習慣化的現象,他把這種習慣性的反覆情緒稱為「情緒習慣」。例如:經常勞心費神的人,當沒有事情需要擔心的時候,就會感到不舒服,心裡會不自主的渴望焦慮和憂鬱。因此,許多從小養成的情緒習慣,就像老朋友一樣與我們常相左右。
情緒習慣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一旦染上負面的情緒習慣,可是會使心理健康失衡,讓人出現憂鬱症、躁鬱症、焦慮、內疚自責等症狀,而且還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影響。
不僅如此,情緒習慣並不單純。它還會改變樣貌,令人無所察覺,也會欺騙自我,以求延續下去。本書除了引用許多實例故事,說明具有強烈影響力的情緒習慣類型,還以科學的觀點解釋大腦是如何施展技倆,讓人任由情緒習慣的操控。同時,也帶領我們檢視自己不知不覺中養成的情緒習慣,分享擺脫時可能會出現的戒斷症狀,最後提供了改變負面情緒習慣的實際方法,以及延續正面情緒習慣的好撇步。
想一睹為快嗎?以下網頁連結為揮別負面情緒的實用方法——製作情緒開關:https://goo.gl/ulh362
作者資料
朴用喆
朴精神健康醫院院長,畢業於慶熙大學醫學系,完成精神科專業醫師課程。曾經擔任精神科診療主任,是韓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正式會員、精神健康醫學科醫師會政策委員,以及韓國焦慮醫學會終生會員。作者定期在個人經營的網站上分享情緒調節、心理學和精神科相關知識,簡單易懂的寫作風格引起許多人共鳴。 作者在醫師生涯中治療過許多病患,深深體認「情緒也會習慣化」,希望藉由本書,幫助大眾脫離擾人的負面情緒習慣,培養幸福的情緒習慣,作為穩固心情的安全帶。 部落格:www.euffovis.blog.me FB:http://www.facebook.com/euffovis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