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其他
中文經典100句--明清小品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中文經典100句」此一新書系可說是「中文可以更好」系列的概念延伸。 對於「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後──不再寫錯字、念錯音、用錯成語──進入經典古籍的世界是提升中文語文能力必經的下一步。在浩瀚如煙的古籍寶藏中,如何敲開大門,擷取必備知識,轉換為現代生活實用資料庫,是本系列希望能為讀者服務的目標。在經典古籍的內容介紹上,藉由形式上的突破,喚醒讀者接近經典的興趣,輕鬆閱讀,有效學習,達到自我提升中文能力、語文涵養以及靈活「再創造」的可能性。 【本書重點】 【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 【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 【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 【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本書特色】 《明清小品》主要特徵爲表現手法靈活自由,深入淺出。表現的内容包羅萬象,不拘一格。小品作爲一種文學樣式自古就有,其存在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古文、随筆,也可以是筆記、序跋、書信等。到了明清兩代,小品空前盛行,成爲明清兩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之一。本書所選,是明清兩代具有代表性的小品作品,力求全書所選作品風格多樣,兼顧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作品,以顯示小品獨特的表現力。

內文試閱

且鳳凰不與凡鳥同群,麒麟不代凡駟伏櫪。

【名句的誕生】

  且鳳凰不與凡鳥同群,麒麟不代凡駟伏櫪1。大丈夫既不能為名世碩人2,洗蕩乾坤,即當居高山之頂,目視雲漢,手捫星辰,必不隨群逐隊,自取羞辱也。~袁中道〈寄祈年〉

【完全讀懂名句】

  1.「伏櫪」:「櫪」是指馬槽,是供馬食用、飲水的木製器具,也可泛指馬房。「伏櫪」的意思是關在馬房中、被人類馴養的馬。

  2.「名世碩人」:「名世」指德業、聲望聞名於世;「碩人」是指具有賢德的人。

  3.「洗蕩乾坤」:「乾坤」是比喻極大的局勢,「洗蕩乾坤」就是治理天下的意思。

  4.「雲漢」:指天空聯亙如帶的星群,也可稱為「銀河」、「星河」、「天河」、「河漢」等。

語譯:

  鳳凰不願和凡間的俗鳥同群;麒麟不會像被關在馬房中的馬一樣,甘心被馴養。大丈夫既然不能讓德業聞名於世、沒有機會治理天下,就應該到高山的最頂端居住,仰望天上的星河,撫弄近在眼前的星辰,絕對不會盲目地隨波逐流、徘徊不定,讓自己招致羞辱。

【名句的故事】

  這篇文章中的「祈年」,是指袁中道的兒子袁祈年,是中道在他兩個哥哥過世後所寫的信,信中告訴兒子祈年,自己因為兩位兄長的相繼過世而感到萬念俱灰,所以決定隱居山林,過著居山聽泉、讀書參禪的生活。他不僅用這封信表達自己的心意,更列舉他隱居的理由,並強調往後的日子,都要過著這樣的生活,充分展現自己終其一生都要遠離紅塵、不再過問世間瑣事的決心。

  在寫這封信時,中道已經在玉泉山上隱居了,他認為這樣的舉動,是為了「守志」:「蓋我之住山,乃從千思萬想中得來,誓捐軀命,以守此志。」大意是說,他選擇玉泉山來隱居這件事,是自己朝思暮想、預存於心中已經很久的計畫,如今一但有機會付諸實現,他不惜「誓捐軀命」,也就是寧可犧牲生命,也不願輕易放棄,這是為了保守自己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志向。

  至於是什麼樣的志向,為讓中道誓死維護呢?其實正是自古以來,許多學者總在內心不斷企盼的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等崇高理念,所以中道在這句話後面緊接著說:「且鳳凰不與凡鳥同群,麒麟不代凡駟伏櫪。大丈夫既不能為名世碩人,洗蕩乾坤,即當居高山之頂,目視雲漢,手捫星辰,必不隨群逐隊,自取羞辱也。」意思就是說,自己就像高貴的鳳凰、罕見的神獸麒麟一樣,不會和庸俗的世間為伍,也不會甘心被限制在某個環境,尤其當自己的理想不能在現實社會中實現時,那麼乾脆遠離塵世、過著離群索居的山居生活,絕對不會優柔寡斷、自取其辱地的還想在混濁的世道中徘徊不前。

  由此可見,中道曾經擁有十分高遠的理想,不過當這種理想無法在社會實現時,他也不會鬱鬱寡歡,反而率性的選擇了「獨善其身」的生活,〈寄祈年〉就是這種豁達、真摯個性的最直率的表白。

【歷久彌新說名句】

  在〈寄祈年〉這句話中想表達的生活哲學,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俗語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以及今天我們常用的成語:「敝屣自珍」、「敝帚自珍」等,也是類似的道理,自己最珍惜的事物、最堅持的原則,也許在別人眼中是不值錢的、是不被重視的,但這又何妨?在擇善固執之後,寧可漠視一切、特立獨行、甚至是孤芳自賞,也要選擇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物,以維護自己最初的節操與立場,這是歷代許多人物,之所以與眾不同、被我們讚揚與稱頌的地方。

  袁中道這句話的想法,其實是受到他哥哥的影響,在中道的〈吏部驗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狀〉中,就曾論及宏道的處事態度:「先生則謂鳳凰不與凡鳥爭巢,麒麟不共凡馬伏櫪,大丈夫當獨往獨來,自舒其逸耳,豈可逐世啼笑,聽人穿鼻絡首。」此外,這更可以說是延續中國古代千百年來的優良傳統,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意思是說,既然自己的理想不能實踐,那麼不如坐著木筏漂流出海。孟子雖然發下「雖千萬人,吾往也」的豪語,但也不得不承認,必須要有「窮則獨善其身」的明哲保身之道,這和孔子說的「用之則行,捨之則藏」一樣,都是在說明,有機會服務社會就發展抱負,沒有機會,就把理想藏在自己身上。

  儒家所秉持的這種精神,造就了後代許多不隨俗、不和眾,寧可像屈原〈漁夫〉中所謂「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清潔高尚人士,這就是〈離騷〉裡面所說的:「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意思是說,當自己處境困窘、抑鬱憂愁不得志時,寧可忽然死去,或是遭受放逐,也不想忍受自己迎合那些小人的醜態,因為蒼鷹不願和凡鳥同群,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中,也曾經記載司馬季主對宋忠、賈誼兩位西漢名臣說:「騏驥不能與罷驢為駟,而鳳皇不與燕雀為群,而賢者亦不與不肖者同列。」這些和袁中道的「鳳凰不與凡鳥同群,麒麟不代凡駟伏櫪」,不正是相同的想法嗎?

  到了唐代的韓愈,也在〈伯夷頌〉中提到:「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認為許多品性高潔的人物,他們之所以看似特立獨行、行為不能讓常人理解,那是因為他們想要實踐自己心中認為是最正確的志向與抱負。也就是說,當自己的理想與現實出現落差時,有志之士並不會擔心憂愁、不會悶悶不樂,更不會在現實生活中與別人周旋、或者盲目地跟隨世道,對他們來說,這樣根本是自取其辱、自討苦吃,所以乾脆在眾人管不著的地方,守住自己的節操,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做個像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翩翩君子。如此一來,不僅能繼續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也不會因為擾亂到別人而遭受怨恨啊! 夫人才難知,知人固未易也。

【名句的誕生】

  夫人才難知,知人固未易也。~張居正〈答賀澹庵書〉

【完全讀懂名句】

  1.「知人固未易」:「固」是原來、一向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和「人才」的難以獲知相比,要真正了解一個人更是困難。

語譯:

  人才很難尋得、很難獲知,而真正知道一個人真正的才幹與能力,也一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

【作者背景小常識】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天湖北省一帶)人,又稱張江陵,是明代著名的學者與政治家。聽說他年輕時就聰明絕頂,寫得一手好文章,十二歲中秀才,受到荊州府知府李士翱的賞識;十六歲中舉人,把以前的文章拿給湖廣巡撫顧璘看,顧璘看了之後大呼驚奇,並稱讚為「國器」。所以張居正雖然出身貧寒,但憑著自己的努力、天資與才華,在二十三歲就考上進士,成為翰林院的內閣大學士。

  張居正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後世把他所有的作品編入《張文忠公全集》。不過他政壇生涯的改革光芒,似乎高過他文學上的名氣,從《張文忠公全集》中大多是政論散文與奏疏、書牘,就可以看見這個現象。因為張居正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他積極改革時政,對於當時吏治、學政、賦稅、邊防、經濟財政,以及官方公文傳遞等問題,大刀闊斧地整頓,並投入一連串的革新方案,最著名的就是「一條鞭法」。

  張居正在明代臣相中,是少數真正握有實權的人,他肅清貪官污吏、改善官場頹靡敗壞的風氣,以提高行政效率,重新樹立政府形象,出發點本來就是為了救國,他執政的十年期間,海內、外昇平,百姓富足,被當時歌頌為「救時宰相」,可惜死後不到一年,就被萬曆皇帝冠上「謀國不忠」的罪名,奪走「文忠」的諡號,更讓子孫蒙受抄家的命運,直到明末的崇禎皇帝,才又重新扳回原本美好的名譽。

【名句的故事】

  這篇文章是張居正與他的朋友賀澹庵往來的書信,根據篇名來判斷,應該是賀澹庵先寫了一封信給張居正,之後才有張居正的這封回信。今天也有一些版本把這篇文章的題名寫作〈答藩伯賀澹菴(庵)言得國士〉、〈答藩伯賀澹庵〉,可惜關於賀澹庵這個人的事蹟,今日流傳下來的非常少,我們只知道他曾經做過「藩伯」,也就是明清時代的「布政使」這個官職,俗稱「藩台」,是一個省份中的最高行政長官,如同今天的省長,而且常與張居正有書信往來,互相談論學術、用人任事,與政治情勢等問題。

  賀澹庵寫信給張居正,和他談論「如何能得到國士」的問題,所謂「國士」,是指一國之中傑出、獨一無二的優秀人才。一直積極想改革國家弊政的張居正,也非常重視人才問題,所以在回這封信時,先簡略的閒話問候之後,劈頭就說:「夫人才難知,知人固未易也。」意思是如果要得到「人才」,就要先懂得如何「知人」。換句話說,用人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會「知人」,張居正也在這篇文章中提到「知人」的辦法:「不以毀譽為用舍」,意思是不要把別人的非議與稱讚,當作是拔擢、任用某個人的標準。

  由此可見,張居正認為「知人」,是要知道一個人真正的能力,並利用他的能力來安排適當的職務,並不是依靠這個人在外面的名聲。所謂「用人唯才」、「量才為用」,張居正說,當我們要推薦或任用一個人時,也許是在和他「杯酒談笑」的時候;也許是已經仔細觀察過他的「丰神意態」;甚至是素昧平生、根本不認識,而是以他的行事作風來判斷,無論是用什麼方法,最重要的是「虛心獨鑒,匪借人言」,意思是平心靜氣、客觀的仔細審察,注意一個人的實際才幹,而不是隨便聽從其他人的意見、利用這些「聽說」或「傳聞」等虛名,來作用人的標準。

【歷久彌新說名句】

  俗語說的好:「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從「知人固未易也」這樣的感嘆,就可以想見張居正的真知灼見了!從古至今,「知人善用」必定是想要有一番作為的統治者在選拔人才、任用下屬時的策略,所以「如何知人」這個問題,一直是古代君王與官員最關心的一件事。而張居正認為,一個真正的「人才」之所以會那麼不容易讓人得知與延攬,是因為人們總是有許多先入為主的觀念、也常在人云亦云之後,對某個人產生刻版印象,當我們只憑借外面的一些風聲與評價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無法謹慎、客觀的親自觀察或相處,必定會受到這些外界聲音的影響,「人才」也常在這種況下被埋沒掉了!

  如何選用人才,是張居正執政以來最關心的問題,他也在其他文章中,屢次提到「知人」這個問題,如〈進職官書屏疏〉勸勉國君:「安民之要,在於知人,辨論官材,必考其素。」認為安撫民心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能知人並善用;要分辨官吏的優缺良莠,一定要考察他在平時生活的所作所為;而〈雜著〉一文中,更將「知人」與「安民」,視為「萬世治天下者不易之準則」。

  不過這些言論,並非張居正的「專利」,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孟子就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認為眼睛無法掩藏一個人的善惡之念,正派的人眼睛明亮;心術不正則眼神昏暗,這種利用眼珠的神色來判斷一個人的善惡心理,就是一種「知人」的方式,雖然孟子最後說「人焉廋哉」,但真正能做到這樣透視心理的「觀人之術」,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呂氏春秋》記載孔子所說的話一樣:「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人們總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仍然不可信,孔子所依靠的是心,但心也不完全可靠,所以孔子希望弟子們要記住,認識和瞭解一個人,實在不容易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也曾記載,戰國時期魏國的隱士侯嬴,受到信陵君魏無忌的重用,侯嬴曾經對信陵君說:「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這和一千多年後的張居正這句話,想法幾乎醫模一樣啊!

  魏晉時期的諸葛亮說:「夫人之性,莫難察焉,善惡既殊,情貌不一。」神機妙算的孔明,竟也在感嘆「知人」之難,但又不得不承認,用人的先決條件,還是在於能否「知人」,所以諸葛亮也和張居正的情況相似,也試圖設計出一些「知人」的方法,這是歷史上著名的「觀人七法」。劉劭《人物志》中則是提到:「察譽有偏頗之繆」意思是觀察一個人時,若是利用外界對他的毀譽作判斷,往往會發生錯誤,這當也透露著「知人」之難;陶淵明也在〈讀史述九章〉一文中說:「知人未易,相知實難。」另外,唐代白居易的詩〈寓意〉有:「乃知擇交難,須有知人明。」宋代蘇東坡在文章中提到:「人之難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陸九淵說:「事之至難,莫如知人,事知至大,亦莫如知人,誠能知人,則天下無餘事。」也是在說「人才」的難得,關鍵在於難知,如果能夠「知人」,則得到人才這件事,也就不難了。

  上面提到的學者,都是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名人,他們或者聰敏慧詰;或者心境豁達;或者歷盡人世浮沉,但是感嘆「知人未易」的心情卻是相同的。即使到了清代,名臣曾國藩也同樣關心「知人善任」的問題,他在官場上打滾數十年,寫下《冰鑑》一書,用七個章節來說明如何用容貌、聲音、氣色等方面,來判斷人才,這可以說是曾國藩一生觀人、看相等本領的精髓。能夠「知人」其實就像「伯樂」遇上「千里馬」一樣難得,正因為人類有太多複雜的心理活動,使我們無論是擇偶、交朋友、選拔人才,常會有「知人未易」的感嘆,古人想要提出解決辦法,現代人也想具備「知人」的本事,從古至今,如何「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如何「人得其位,官得其人」,一直被人類反覆思考著,由此可見,張居正這一句極為簡單的話,卻也是一個千古難題啊!身在高度文明社會的我們,實在不能等到讀了張居正的提醒與告誡,才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作者資料

季旭昇 等

【總策劃】 季旭昇 1953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現任玄奘大學中語系教授,著有:《詩經吉禮研究》、《甲骨文字根研究》、《詩經古義新證》、《金文單字引得》(合編)、《說文新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等。 1994年,中華電視台雞蛋碰石頭「說文解字」撰稿;1996年,中華電視台「每日一字」撰稿(六十篇);2001至2006年,國語日報「字圓其說」專欄撰稿。 商周出版書系「中文可以更好」、「中文經典100句」總策畫,《漢字說清楚》(2007年出版) 【文心工作室】 江秋華 台北人,喜歡跨領域涉獵文字,汲取古今中外文學之美,著迷於經典與創新共存的藝術形式,現職為文字工作者。 林保全 台灣屏東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歷史系雙主修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畢業,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就讀中,現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陳沛淇 台灣省台中縣人,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現居於花蓮,左能擁中央山脈,右能抱海岸山脈;人生就該消磨在山光水色中,才有逍遙可言。 陳嘉娟 資深童書編輯,不像中文系的中文人。喜歡挑戰把難懂的知識寫成孩子也看得懂的故事,最愛孩子那充滿想像、不按牌理出牌的純真世界。 蕭正龍 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班肄業。擅長古文翻譯,諸子百家略有涉獵。

基本資料

作者:季旭昇 等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中文經典100句 出版日期:2011-03-07 ISBN:9789861206547 城邦書號:BK9027 規格:膠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