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國際書展搶先場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奇幻小說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十週年紀念版,特別收錄全新附錄短篇 )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十週年紀念版,特別收錄全新附錄短篇 )

  • 作者:艾蜜莉.孟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 )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25-01-02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優惠截止日:2030年12月31日止
  • 書虫VIP價:338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21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2025國際書展搶先場/新書強強滾2本75折
  • 2025國際書展搶先場/新書強強滾2本75折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再也沒有別的故事,能讓你讀到如此溫柔的世界末日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你會為了什麼而活下去? 入選《紐約時報》二十一世紀百大好書榜 全臺暢銷萬冊,英、美、加長銷不墜 「今年讀過的其他小說都相形失色,寫得太美了…… 我會記得這個故事很久很久。 」──《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汀 ◎HBO Max改編同名影集,獲艾美獎七項提名 ◎《時代雜誌》、亞馬遜網路書店、《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小說 ◎勇奪英國亞瑟.克拉克小說獎、多倫多圖書獎、美國獨立書商年度榮譽獎 ◎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筆會/福克納小說獎、英國女性文學獎 ◎同時登上《歐普拉雜誌》《華盛頓郵報》等超過三十家媒體年度選書榜 ◎全球最大閱讀社群Goodreads網站超過十萬名讀者滿分評價 報》等超過三十家媒體年度選書榜 ◎Goodreads超過十萬讀者近滿分評價 ◎《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汀年度最愛的小說、《金翅雀》作者唐娜‧塔特推薦必讀 ◎榮登《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美國獨立書商協會、英國水石書店暢銷排行榜 ◎擊敗《火星任務》、《AJ的書店人生》奪下BookRiot讀者年度選書冠軍 ●林新惠(科幻小說家、研究者)、許婷婷(出版工作者)、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楊詠翔(譯者)、劉芷妤(小說家)、蔣亞妮(作家)──好評推薦 ● 十週年紀念版特別收錄:全新附錄短篇〈馬倫巴〉 孟德爾將2022年新書《寧靜海的旅人》中作家角色奧莉芙筆下關於疫病浩劫的小說以書中書方式衍生寫為附錄短篇,與《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情節微妙呼應,中文版首度獲得授權翻譯,收錄於十週年紀念版 故事簡介 一個平凡的夜晚,多倫多一名演員在演出《李爾王》時倒斃於舞臺上,致命流感病毒蔓延各國,我們的世界就此開始消失──逃亡車潮擠滿公路,都市淪為空城,電力與資訊網路中斷,飛機航班停擺,電視訊號終止,警消軍隊解體,熟悉的文明產物再不復見。 浩劫過後二十年,只有極少數人口在荒蕪中倖存。這是一個嚴酷艱苦的世界,資源稀缺、治安敗壞、通訊困難,輕微的傷病也可能因缺乏醫療導致死亡,封閉於零星聚落中成為最安全的生活方式。然而,一小群倖存者仍組成「行者交響樂團」,巡迴表演莎士比亞戲劇和音樂,即使途中凶險四伏,他們依然希望帶著這些來自過往世界的美好事物一起活下去。 樂團中的莎劇演員克絲婷在疫病來襲時年僅八歲,她對童年與文明社會的記憶不多,卻清晰記得那個死在舞臺上的《李爾王》演員,還有他隨手送給她的漫畫。如今的克絲婷一有機會就在巡迴途中的空屋搜括書籍與報刊,只為了更了解他和往昔的那個世界。 一天,樂團行經一個格外不友善的神祕小鎮,團員陸續失蹤,為了找回他們,克絲婷與僅存的夥伴必須冒險前往「文明博物館」──傳說那是個由機場改造而成的聚居地,收藏著過往世界的各種遺物。那裡令克絲婷充滿嚮往,卻也可能是樂團不曾面對過的陷阱…… 故事靈巧穿梭於世界終結的「之前」與「之後」,以開頭驟逝的演員與克絲婷的短暫相遇為核心,延伸出他們身邊每個角色的人生片段,他們的堅強與脆弱、夢想與缺憾在意想不到之處互相交錯依存,彷彿串連的光點,讓故事外的讀者也為末世之中人與人的命運交織的無數種可能方式而驚豔動容。 佳評讚譽 「在後疫情時代重讀《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可能一方面不寒而慄於書中許多充滿先見之明的疫病景觀,但一方面也慶幸我們的世界並不如小說一般消失。 艾蜜莉.孟德爾勾勒的後末日景觀既詩意又哀傷:當文明消逝,殘存的一本書,竟成為存活的依憑。末日之後,所有技術物質退去,僅剩對於文學與藝術的愛,成為火炬,照亮聚落與人心。」 ──科幻小說家、研究者/林新惠 「荒蕪的末日裡,童話般的篷車搭載著文學、表演與音樂的夢想,四處巡迴;躲過世界級災難的小女孩長大,仍然演著浩劫前一刻她所演出的那一個故事,同時為生存而習於殺人,將純真寄放於兩冊除她以外沒人聽說過的漫畫。 這個末日像一個最美的惡夢,但讀者得小心艾蜜莉・孟德爾,她會讓人類文明崩毀後的世界看來無比詩意,並在你沒有防備的時候,在優雅得幾近詭譎的文字裡,暗藏心碎與危機。」 ──小說家/劉芷妤 「這部小說燦爛如煙火,結構優雅,充滿爆炸性的美麗、生命力、人性光輝,以及往日記憶的餘震。」 ──《我會回來找妳》作者/羅倫.布克斯 「這樣的一本書久久才得一遇,它是你新認識的老朋友,也是你從不知道自己一直渴望的作品,讀來既熟悉,又充滿驚奇。巧妙揉合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敘事線,在人物的生死之間遊走,絕對是一本難得的獨特作品!」 ──《夜行馬戲團》作者/艾琳.莫根斯坦 「小說在困頓中亦見溫柔,黑暗中充滿希望,其悲劇性之美讓人深思自己當下所珍視的一切。」 ──亞馬遜網路書店選書推薦 「讀者勢必為作家筆下角色交織的命運與人生深深著迷,因為她將故事寫得太精采生動了!眾多引領故事情節發展的複雜線索,讓人一頁緊接著一頁,難以停下閱讀的腳步!」 ──誠品書店外文館選書推薦

內文試閱

航空旅行終結之後二十年,酷熱的白熾天空下,行者交響樂團的篷車隊伍緩步向前。時值七月尾聲,領頭車後方掛的二十五年古董溫度計顯示,現在是華氏一百零六度,攝氏四十一度。團員很接近密西根湖了,但目前還看不到湖面。道路兩旁的樹木緊挨著生長,路面裂縫也竄出枝枒。篷車壓彎了幼苗,柔軟的葉片刷過馬兒和團員的腿。這股熱浪執拗地肆虐了整整一週。 為了減輕馬匹負重,大部分團員都徒步行走,因為馬兒走不了多遠就得在陰影下休息。樂團不熟悉這附近的區域,想趕緊通過,但烈日之下根本走不快。他們手持武器慢慢前進,演員背誦台詞,樂手努力忽略演員的低語,探子負責確認道路前後是否安全。「這不算困難的考驗。」今天稍早導演這麼說。他名叫吉爾,七十二歲,乘坐第二輛篷車,雙腿已不比從前勇健。「如果你在這可疑的地帶都能背誦台詞,上了台一定也沒問題。」 「李爾王進場。」克絲婷說。二十年前(那時的事,她大部分都忘了),她在多倫多劇院匆促下檔的《李爾王》登台演出沒有台詞的小角色。如今,她身穿廢輪胎製成的涼鞋,腰帶插著三把刀,手拿平裝版《李爾王》劇本,書中的舞台指示有黃色螢光標記,她讀道:「『已瘋狂,身上雜亂地飾以野花。』」 「『可是誰來啦?』」飾演大臣之子愛德伽的演員說。他名叫八月,最近才開始演戲,之前是樂團的第二小提琴,也是祕密詩人,也就是說除了克絲婷和第七吉他手,團裡沒人知道他會寫詩,「『不是瘋狂的人,絕不會……』絕不會什麼?」 「『把他自己打扮成這一個樣子。』」克絲婷說。 「謝了。『不是瘋狂的人,絕不會把他自己打扮成這一個樣子。』」 樂團的篷車其實是卡車改造的,現由馬匹拉動,裝有金屬輪和木輪。汽油耗盡以後,所有無用的吃油零件都拆了,像是引擎、燃料供給系統,還有一些未滿二十歲的團員從沒見過它們運轉的配備。車頭頂部加裝了長椅供駕駛乘坐,徒然增加重量的部分都拆了,但整體算是完整保留,車門可以關上,難以擊破的車窗也還在,這樣一來若行經險惡地區,就有個相對安全的地方安置孩子們。篷車主要由卡車車床構成,上面架起防水布。三輛車的車篷都漆成槍灰色,用白漆在兩側寫上:「行者交響樂團」。 「不,他們不能判我私造貨幣的罪名。」迪亞特回過頭說。他在練習李爾王的段落,雖然這角色由他來演還太年輕。迪亞特走在其他演員前頭,低聲跟他最愛的馬兒說了些什麼。那匹馬名叫伯恩斯坦,尾巴的毛少了一半,因為上週被第一大提琴拿去做新琴弓了。 「啊,傷心的景象!」八月說。 第三小號手嘀咕:「你知道什麼是『傷心的景象』嗎?就是在熱浪中連聽三次《李爾王》排演。」 「你知道還有更傷心的景象嗎?連續四天,行走於遙遠的邊緣小鎮之間。」這位是十五歲的亞莉珊卓,團裡年紀最小的演員,襁褓時期在路上被團員撿了回來。 「『傷心的景象』是什麼意思?」奧莉薇問,她才六歲,是低音號和女演員林的孩子。她抱著泰迪熊和吉爾一起搭第二輛篷車。 「大約再兩個小時就會抵達水城聖底波拉,沒什麼好擔心的。」吉爾說。 那場流感有如中子彈在地球表面爆炸,隨之而來的震波使一切崩解。起初那些難以形容的年頭,每個人都在路上行走,最後終於明白怎麼走也找不回從前的生活,只好隨遇而安,找個地方落腳。人們出於安全考量,群聚在公路休息站、餐廳和汽車旅館相依為命。在這面目已非的世界,行者交響樂團來回往返於聚落之間。這是從新元五年開始的,那時指揮召集了她在軍樂隊的朋友們,離開一直居住的空軍基地,往未知之地邁進。當時大多數人都找到地方住下了,因為到了新元三年,汽油早已變質,又無法靠雙腳永遠走下去。指揮和團員花了六個月走過一個又一個小鎮(「小鎮」的定義變得模糊,有些鎮不過是住著四、五個家庭的休息站),接著遇見了吉爾的莎士比亞劇團。團員是一起從芝加哥逃出來的,在農場工作了幾年,又在路上走了三個月。後來兩團人馬就合併了。 新元二十年,團員依然沒有落腳。他們沿著休侖湖、密西根湖岸往返,最遠曾往西走到密西根州的特拉弗斯、往東北到北緯四十九度安大略省的金卡丁,也沿著聖克萊爾河南行,走到馬林城的漁村和阿爾戈納克,接著折返。這一帶多半都很寧靜,幾乎不會遇見其他旅人,若有人跡,大多是出來採集物品、在小鎮之間載運雜貨的販子。 行者交響樂團演奏古典樂、爵士樂,以交響樂編曲詮釋舊世界的流行歌,也演出莎士比亞的戲。頭幾年,他們表演近代戲劇,但意想不到的是,觀眾竟然沒那麼喜歡近代作品,反而偏好莎劇。 「大家想看世界上最好的戲。」迪亞特說。他這個人很難安於活在當下。他大學玩過龐克樂團,很渴望再次聽見電吉他的聲音。 距離水城只剩不到兩小時路程。《李爾王》第四幕彩排到一半默默解散,大家都累了,火辣的日頭曬得人好焦躁。他們停下來讓馬休息,克絲婷還不想歇腿,於是往前走了幾步,對著樹幹練習射刀。她從距離五步開始射,接著是十步、二十步,聽見刀鋒吃進樹幹的聲音相當滿意。樂團上路時,她鑽進第二輛篷車,亞莉珊卓也在那裡休息、縫補戲服。 「我說啊,妳在特拉弗斯看到的電腦螢幕……」亞莉珊卓聊起之前的話題。 「怎樣?」 他們不久前才離開特拉弗斯,那裡有個發明家在閣樓拼裝了一套電力系統,規模很陽春,只是一輛固定式腳踏車,拚命踩了半天才能供電給筆記型電腦。不過,那個發明家還有更遠大的目標,他不只是想重建供電系統,還想找回網路。幾個年輕團員聽到他說出「網路」這個概念,不禁有點興奮。他們想起曾經聽聞的wifi傳說,還有根本無從想像的雲端技術。不知道網路是不是依舊存在於某處,懸在身邊的空氣中,發出小如針尖的無形光芒? 「妳記憶中的網路就是那樣嗎?」 「其實我不太記得電腦螢幕長什麼樣子。」克絲婷坦白招認。第二輛篷車總是顛簸得厲害,她坐得骨頭都要散開了。 「那麼美的東西,妳怎麼不記得了?」 「我那個時候才八歲。」 亞莉珊卓點頭,一臉不滿,顯然認為要是她八歲時看過發亮的電腦螢幕,鐵定不會忘記。 在特拉弗斯的時候,克絲婷直盯著筆電螢幕上的「此網頁不存在」。她不認為那個發明家能夠找到網路,但是電力令她著迷。她想像茶几上的粉紅色燈罩、胖胖的半月型夜燈、餐桌上方的水晶燈、打滿燈的舞台。發明家死命地踩踏板,好讓螢幕不要熄滅,同時一邊解釋衛星的運作方式。當時亞莉珊卓聽得好入神,螢幕是如此神奇,卻完全沒人記得。八月則是盯著那螢幕,悵然若失。 克絲婷和八月的嗜好是闖空屋,指揮也默許,因為他們不時會找到有用的東西。每次闖空屋,八月總是用渴望的眼神看著電視。他小時候安靜又害羞,很迷古典樂,對運動完全沒興趣,與人相處更是沒轍。也就是說每天放學,八月的兄弟都在屋外打棒球、交新朋友,只有他獨自長時間待在家裡。而所謂的家,不過是時常調動的美軍基地宿舍。電視節目的好處在於走到哪裡都能收看,無論爸媽調到馬里蘭、加州或德州,節目都不會變。流感爆發前,他成天有大半的時間都在看電視、拉小提琴,或者邊看邊拉。克絲婷能想像八月小時候的樣子:九歲、十歲、十一歲,蒼白又瘦巴巴的他,在一抹電視藍光前拉著孩童尺寸的琴,深色瀏海蓋住眼睛,一臉嚴肅,有時根本面無表情。如今他們每次闖空屋,八月都會尋找各期的《電視指南》雜誌,內容幾乎都是過時的資訊,但有些人就這樣看到流感爆發前最後一刻。八月喜歡在安靜的時刻一本一本翻閱,還說他記得每一個節目,像是太空船啦、擺著巨大沙發的情境喜劇、在紐約街頭搜索的警察、一臉嚴厲的法官。他也會尋找比《電視指南》更罕見的詩集,到了夜晚或是跟著團員旅行時,就拿出來讀。 克絲婷找的則是八卦雜誌,因為她十六歲時,曾經從滿布灰塵的茶几拿起雜誌翻閱,發現了自己的過去: 亞瑟.林德父子機場團圓 亞瑟邋遢前往洛杉磯機場迎接七歲兒子泰勒。泰勒的母親是模特兒出身的演員伊莉莎白.柯敦。母子目前同住耶路撒冷。 照片中的亞瑟三天沒刮鬍子,衣服皺巴巴,戴著棒球帽,牽著小男孩。亞瑟對鏡頭微笑,小男孩開心地抬頭看爸爸。距離喬治亞流感爆發還有一年。 「我認識這個人!我給你看的漫畫就是他送我的。」克絲婷激動地告訴八月。八月點點頭,說要再看一次那些漫畫。 世界崩毀前的生活,有許多許多事情,克絲婷已經想不起了。像是家中地址、母親的臉、八月一直講個不停的電視節目,但她卻記得亞瑟.林德。自從那次在八卦雜誌看到他,後來入手的每一本雜誌她都仔細翻閱,就為了找他的消息。她收集剪報,放進夾鏈袋,收在背包裡。剪報中有張照片是亞瑟一人待在海邊,看起來悶悶不樂,外型走樣,還有一張是他與第一任妻子米蘭達。另一張是跟第二任妻子伊莉莎白,她看起來是個營養不良的金髮女子,對著鏡頭笑也不笑。還有一張他兒子的照片,和克絲婷差不多年紀,接著是第三任妻子的照片,看起來和第二任極為相似。 「妳簡直是考古學家。」克絲婷拿剪報給小夏看,結果她這麼說。小夏從小立志成為考古學家,她在樂團擔任第二大提琴,和克絲婷感情很好。 那些剪報所呈現的,都不是克絲婷記憶中的亞瑟。但她又記得什麼呢?亞瑟只是她腦海中一晃而過的印象,人很好,一頭灰髮,曾經塞了兩本漫畫給她。「這個送給妳。」她相當確定亞瑟是這麼說的。她還記得後來的一件事,那是她對於往日世界最清晰的回憶:舞台上,有個穿西裝的男人跟她說話,亞瑟躺在地上,急救人員傾身向前,周圍充滿了人聲與哭泣。人們聚在一起,明明在室內,雪卻下個不停,熾熱的燈光灑在身上。

作者資料

艾蜜莉.孟德爾 Emily St. John Mandel

生於加拿大,曾於多倫多舞蹈劇團研習現代舞,目前全職寫作,在紐約和洛杉磯兩地輪流居住。 她的前三本小說《蒙特婁的最後一夜》、《歌手之槍》、《羅拉四重奏》由獨立出版社發行,二○一四年的《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成為她第一本跨出小眾領域的突破之作,更獲得《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汀與《金翅雀》作者唐娜‧塔特大力盛讚。本書勇奪英國重量級的亞瑟.克拉克小說獎,囊括英、美兩國各大媒體年度選書推薦,授權共三十六種外語版本,後於二○二一年改編為電視影集。 續作《玻璃飯店》與《寧靜海的旅人》均由HBO Max簽下影視改編版權,並曾入選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年度推薦書單,入圍加拿大吉勒獎、美國圖書館協會卡內基小說獎等重要獎項,也是暢銷書排行榜常客。 相關著作:《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十週年紀念版,特別收錄全新附錄短篇+限量「世界消失中」書封)》《玻璃飯店》《玻璃飯店(作者親筆簽名扉頁版)》《寧靜海的旅人》《寧靜海的旅人(作者親筆簽名扉頁版)》

基本資料

作者:艾蜜莉.孟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 ) 譯者:吳品儒 出版社:臉譜 書系:臉譜小說選 出版日期:2025-01-02 ISBN:9786263155824 城邦書號:FR6611 規格:膠裝 / 單色 / 38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