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繪畫
膽小別看畫V:疾病、天災、戰爭、飢荒……停格在西方名畫中,數千年未曾改變的災難與浩劫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膽小別看畫V:疾病、天災、戰爭、飢荒……停格在西方名畫中,數千年未曾改變的災難與浩劫

  • 作者:中野京子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4-04-23
  • 定價:500元
  • 優惠價:79折 395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95元,贈紅利1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75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2024感恩月/外版金利嗨

內容簡介

災難、恐怖與絕望! 《膽小別看畫》系列作者, 精選50幅以自然災難及戰爭為主題的畫作, 從歷史與藝術的角度深入解析。 自古至今,人類就持續與各種災難對抗,包括:疾病、饑荒、天災、戰爭……。與此同時,畫家也不斷以災難為主題作畫。 例如,古人將洪水、地震、火山爆發等天災,歸責於「上帝的憤怒」,說到底,其實是人類無法駕馭大自然嚴酷的一面。也因此,我們看到米開朗基羅的〈西斯汀禮拜堂穹頂畫〉描繪大洪水來襲時,眾人無法逃到挪亞方舟上的驚恐場景。 中世紀令人聞之色變的鼠疫(黑死病),奪走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連莎士比亞的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原本要幫茱麗葉傳遞假死信息的神父,也因為接觸到鼠疫患者被隔離,使羅密歐無法及時得知真相。 在醫學與科技還不發達的早期,人們對於梅毒、天花、霍亂等傳染病都束手無策。在牛痘疫苗剛發明時,就跟最初的新冠疫苗,受到很多人的反彈與質疑,英國諷刺畫家吉爾雷的〈牛痘;或新疫苗的神奇效果〉,就畫出人們在接種牛痘疫苗後長出牛鼻、牛耳等誇張的「牛化」場景,引人發噱。 至於出自人類惡念而引發的各種爭戰,更是從未休止。不論是出於何種原因而戰,只有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才是正義的。 如今已進入二十一世紀,不論在科技、醫學等各方面都取得突破性的發展, 然而面對絕大部分的自然災難,人類至今仍束手無策,又或是讓惡意的暴力、侵略行為不斷重演。此次精選五十幅畫作,是否能讓正經歷新冠疫情以及俄烏等諸多戰爭的我們,以古為鑒,有更深入的省思呢? ◎布勒哲爾〈死亡的勝利〉──死亡之前,人人平等,與上帝最接近的神職人員也會因為鼠疫而死喪命,這個可怕的現實讓教會權威一落千丈。 ◎科西莫《森林大火》──森林大火讓藏於林中的動物紛紛四散逃逸,沒想到竟還出現人面豬、人面鹿!火災燒出了令人驚異的「人獸交」陰暗面。 ◎塞爾〈馬賽的瘟疫〉──鼠疫盛行期間,威尼斯的新拉扎雷托島設立了歐洲的第一個檢疫所。當時已知發病前會有潛伏期,只要將病人和健康的人隔離開來,就能預防傳染。 ◎薩金特〈毒氣之後〉──受到毒氣攻擊、雙眼看不見的英國士兵,前進時每個人都得抓著前一人的肩膀或背包。 暗黑推薦 郭怡汝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粉專主理人 張志龍 敦南藝術講堂創辦人 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 高素寬 知名藝術YouTube 本書特點: ‧《膽小別看畫》系列為日本各大美術與博物館推薦選書,蟬聯AMAZON藝術類暢銷書排行榜。 ‧透過50幅畫作,深度解析與疾病、天災、戰爭、飢荒有關的歷史。

目錄

序章 騎乘駿馬召喚災難的諸神 01 〈奧丁的狂獵〉——彼得.尼古拉.阿爾博 02 〈狂獵〉——法蘭茲.馮.史杜克(1899年) 03 〈狂獵〉——法蘭茲.馮.史杜克(1889年) 第一章 大洪水與方舟(舊約《聖經》時代) 04 〈西斯汀禮拜堂穹頂畫〉——米開朗基羅 05 〈白鴿歸舟〉——約翰.艾佛雷特.米萊 第二章 古代的戰爭——寄託於畫裡的願望 06 〈列奧尼達在溫泉關〉——賈克-路易.大衛 07 〈伊蘇斯的亞歷山大之戰〉——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費 第三章 遠古時代的天災——上帝的憤怒與徹底消失的城市 08 〈所多瑪與蛾摩拉的毀滅〉——約翰.馬丁 09〈所多瑪的天使〉——古斯塔夫.莫羅 10 〈龐貝城的末日〉——卡爾.巴甫洛維奇.布留洛夫 第四章 中世紀的疾病——傳染病與「死亡之舞」 11 〈死亡的勝利〉——老彼得.布勒哲爾 12 〈修道院院長〉——小漢斯.霍爾拜因 13 〈聖洛克〉——卡羅.克里韋利 第五章 三十年戰爭——最大也是最後的宗教戰爭 14 〈呂岑會戰〉——卡爾.瓦爾邦 15 〈華倫斯坦屍體前的賽尼〉——卡爾.西奧多.馮.皮洛蒂 16 〈絞刑〉,出自《戰爭的苦難》版畫集——雅克.卡洛特 第六章 大火與繪畫,西方人所描繪的「江戶之花」 17 〈森林大火〉——皮耶羅.迪.科西莫 18 〈倫敦大火〉——作者不詳 19 〈明曆大火〉——阿諾爾德斯蒙塔努斯 第七章 一波接一波的瘟疫攻擊 20 〈馬賽的瘟疫〉——米歇爾.塞爾 21 〈檢疫島新拉扎雷托島〉——弗朗切斯卡.蒂羅尼卡 22 〈法國大使蒞臨威尼斯〉——喬瓦尼.安東尼奧.納爾 第八章 梅毒之兇猛,以及疾病所映照出的社會陰暗面 23 〈琴酒小巷〉——威廉.霍加斯 24 〈罹患梅毒的人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 25 〈傑拉德.德.萊雷西的肖像〉——林布蘭 第九章 戰爭寓言畫 26 〈一將功成萬骨枯〉——瓦西里.韋列夏金 27 〈和平與戰爭〉——彼得.保羅.魯本斯 28 〈戰爭的後果〉——彼得.保羅.魯本斯 第十章 恐怖的天花與疫苗造成的騷動 29 〈詹納醫生打的第一支疫苗〉——恩斯特.伯德 30 〈路易十五肖像畫〉——亞森特.里戈 31 〈牛痘;或新疫苗的神奇效果〉——詹姆斯.吉爾雷 第十一章 洪水,以及那些名畫多舛的命運 32 〈處決珍‧葛蕾〉——保羅.德拉羅什 33 〈塔拉坎諾娃女公爵〉——康斯坦丁.弗拉維茨基 34 〈馬爾利港的洪水〉——阿爾弗雷特.西斯萊 第十二章 名之為「拿破崙」的災難 35 〈獅身人面像前的波拿巴〉——尚-李奧.傑洛姆 36 〈拿破崙探望雅法城的鼠疫病人〉——安萬東-尚.葛羅 37 〈一八○八年五月三日〉——法蘭西斯科.哥雅 38 〈俄羅斯戰役中的一個事件〉——尼古拉斯-圖森.夏萊 第十三章 霍亂大災難——帶來死亡的神之使者 39 〈黑死病在羅馬〉——朱爾-埃利.德勞內 40 〈活埋〉——安托萬.維爾茲 41 〈黑死病魔〉——阿諾德.勃克林 第十四章 愛爾蘭大饑荒 42〈愛爾蘭農民家庭發現貯藏的農作物因病枯萎〉——丹尼爾.麥克唐納 43 〈凱爾拉的男孩與女孩〉——詹姆士.馬奧尼 44 〈告別英國〉——福特.布朗 第十五章 結核病的浪漫主義與現實 45 〈病童〉——愛德華.孟克 46 〈蕭邦之死〉——菲利克斯-約瑟夫.巴里亞斯 47 〈道路清掃人〉——威廉.鮑爾.弗里斯 第十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西班牙流感 48 〈毒氣之後〉——約翰.辛格.薩金特 49 〈克利歐與孩子們〉——查爾斯.西姆斯 50 〈家庭〉——埃貢.席勒

內文試閱

第四章  中世紀的疾病——傳染病與「死亡之舞」 鼠疫(黑死病)讓中世紀的人們陷入恐懼的深淵。這個奪走歐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災難,也有畫家以戲謔的方式表現。本章讓我們來回顧人類與傳染病奮鬥的歷史。 〈死亡的勝利〉───老彼得.布勒哲爾 歐洲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骨? 歐洲存在著所謂的骸骨寺與地下墓穴,現在它們也都成為觀光勝地。這些地方滿是人骨(有些地方還有高達萬具),甚至有以骷髏頭和人骨組合而成的吊燈、樂器、紋章等。對於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而言,這種景象很令人吃驚,甚至會覺得是對死者的褻瀆,但聽說對歐美人士而言,火葬反倒比較殘酷。在天主教的思維中,遺體對於死後的復活是必要的,所以不論如何就是必須土葬。 雖說如此,為什麼西洋繪畫裡會出現那麼多人骨?有抱著骷髏的聖人,還有以骸骨之姿出現的死神。 不,在這之前,要討論的應該是:為什麼歐洲會有那麼多人骨呢? 這是由於土壤不同。 日本的土壤(除了砂地之外)大多是火山土,酸性較高,所以會溶蝕骨頭。反之,歐洲的土壤多為鹼性或中性,不論時間經過多久,埋在其中的骨頭都不會受侵蝕,得以保存下來。這也表示,平常看到骨頭的機會比較多。尤其是傳染病造成人類大量死亡,沒有時間和空間埋葬遺體時。 骸骨寺也是鼠疫的產物。正由於鼠疫造成的死者太多,沒有那麼多墓地可埋葬,再加上如果不知道骨頭是誰的,也就只能集中一處統一安置。(不過,我還是無法理解將骨頭當作裝飾品的做法……) 描繪鼠疫災情的骷髏之舞 法蘭德斯 的畫家老彼得.布勒哲爾(1525左右~1569)在〈死亡的勝利〉中,描繪出比生者更有活力,而且橫行霸道的骷髏們。 因為是骷髏,所以沒有性別之分,看起來也都長得一樣,但能肯定的是,這幅畫中的它們很多都具有幽默感。讓我們先來看看這部分。 畫面右下方描繪的是宮廷的情景。雖然這世界發生了嚴重的事,但一對情侶眼中只有彼此,仍悠哉地演奏著音樂。在他們身後,有具骷髏也拿著弦樂器伴奏,並期待這對情侶不久後就會因為發現它而慘叫。 餐桌另一邊,穿著滑稽藍色宮廷服的骷髏嘻嘻笑著,因為它手上那個放有骷髏頭的盤子,讓宮廷侍女嚇壞了。 此外,在畫面中景左方的教會廢墟,有一排骷髏將僧侶的斗篷穿成羅馬服裝風格,一副嚴肅貌,它們可能是打算開化妝舞會吧。其中也有骷髏吹著代表勝利的長喇叭。它們前方的幾個壁龕都放著骷髏頭作裝飾,但底下卻有一個人臉露出來,看了令人覺得有點好笑。 好笑和恐懼非常搭。恐怖電影就很清楚這一點,比如:電影裡會先安排一個小小的恐怖橋段後,馬上再來一個好笑的場景,以緩和觀眾的情緒,之後,才是以令人打寒顫的真正恐懼步步進逼。 這種模式大家都很熟悉吧。 畫裡也赤裸描繪出死亡的無情。畫面下方偏左處,有隻骨瘦如柴的狗正在吃還活著的嬰兒。再往左看,國王想以財富作為延續生命的交易,但骷髏拿出沙子所剩不多的沙漏,讓他認清自己已時日無多的事實。旁邊,有具骷髏正坐在一匹嚇壞的馬上頭,一邊鳴鐘一邊前進,馬拉著的車上則載滿骷髏頭。 畫面中景,有骷髏用漁網網住了一批人,想將他們拋進河裡溺死。中景右邊,有排盾牌充作要塞,但盾牌另一邊,一大群骷髏正蜂擁而至。人類雖然拚命防衛,但情況並不樂觀。 不論是國王、嬰兒、僧侶、騎士或農民,能一次奪走這些人性命的,就是傳染病。在這幅畫裡,到處都看得到它令人畏懼的威力。 畫面後方則是十字軍東征的戰爭場景。左邊的天空被火災染紅,海上的軍艦不是擱淺就是沉沒,彎曲的小路上,有人類軍團在與骷髏軍隊激烈作戰。在山上,只見人類遭斬首、被掛在作為拷具的車輪上,又或是被處以絞刑。 戰爭和傳染病經常聯手襲擊人類,畢竟戰爭是傳染病的巢穴。但不管如何,造成人類如此大量死亡的主因還是鼠疫。 〈修道院院長〉──小漢斯.霍爾拜因 「死亡平等主義」誕生於中世紀社會 鼠疫是歐洲的集體創傷。在六世紀到十八世紀之間,它就像周而復始拍打上岸的海浪一般,無情地一波波來襲,造成屍骸遍野,滿目瘡痍。最嚴重的一波流行是在十四世紀,從一三四七年以降的約半個世紀,讓歐洲人口整整減少了三分之一。 大量「死亡之舞」與「死亡象徵」的圖像也在此時出現。尤其是「死亡之舞」這個主題,就是在鼠疫的衝擊下誕生的。在很多繪畫及雕刻中,都可以看到以骷髏之姿出現的「死亡」,牽著人們的手——任何階級的人都有,領著他們跳死亡的迴旋曲。 不論是作為地上之神的君主,或是與上帝距離較近的神職人員,同樣無法長壽,都會因為傳染病死亡。對一般庶民來說,他們早已習慣牢不可破的階級社會,這種「死亡的平等主義」不知帶來多大的衝擊啊。他們對神職人員尤其有很大的幻滅。神職人員不僅無法幫助信眾,連自己都幫不了。也因此,對於信眾災難只能旁觀的教會權威一落千丈。 隨著鼠疫結束,中世紀告終,文藝復興誕生,接著是宗教改革——之後會有這樣的演變,也完全可以理解。 德國畫家小漢斯‧霍爾拜因(1498~1543)曾任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的宮廷畫家而為人所知,他也創作了以「死亡之舞」為題的作品。這個共計四十一幅的小型版畫集,正式名稱為《巧妙構思、優雅描繪的死亡景象與故事》。 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幅:〈修道院院長〉。 身材肥壯的修道院院長看來原本應該是在樹蔭下讀書,這時,頭戴主教冠、手持權杖的骷髏悠閒自在地走來,把院長當成夥伴,拉著他一起。從骷髏的裝束來看,它該不會是剛送主教去墓地後才過來的吧。(又或是主教死後如同殭屍一般化為死神?) 樹上有一只沙漏。但修道院院長似乎毫無察覺,並沒有發現生命的沙粒不知何時已所剩無幾。平常他可能是端著一副沉穩的院長樣貌,但一旦面臨死亡,他也顯得無比慌張,一手揮著《聖經》,一手壓住骷髏的背用力抵抗。不過,決定與他來段死亡之舞的骷髏,可是牢牢抓著他的修道服。 此外,背上還殘存著些腐肉、指甲長得令人感覺不吉利的骷髏,與肥胖的修道院長形成對比,這種反差也有一種布勒哲爾的風格相似的幽默感。 〈聖洛克〉──卡羅•克里韋利 驅除災難的裝飾物:「鼠疫守護神」聖洛克的圖像 即使是現代,感染鼠疫不治療的致死率也仍高達百分之三十至六十,更何況是五百年前。當時衛生條件與人們的營養狀態都不佳,也不知道鼠疫的感染媒介是來自囓齒類動物身上的跳蚤,當然也無藥物可醫。當時,感染腺鼠疫的致死率為百分之六十至九十,肺鼠疫的致死率更幾乎是百分之百,人們會害怕驚慌也是理所當然。 罹病的症狀也很可怕。一開始是淋巴結發炎,身體出現斑點,並由於內出血造成全身發黑(也因此有「黑死病」之稱),並有高燒、嘔吐、劇烈疼痛等症狀,大約三天就會死亡。當時人們會將其視為魔鬼作祟而非上帝的懲罰,也是可理解的。 在鼠疫肆虐下,銷售怪藥的偽醫、描述世界末日的講道者、提出各種預言的占卜師等也紛紛登場。在自暴自棄的氣氛中,也出現如同跳著「死亡之舞」般發狂的人們。雖然我不想說有這種情況也是情有可原,但同樣的混亂在之後的歷史中也不斷上演。 在人們不知道病因,也不清楚治療方法的情況下,最受信賴的就是罹病後的存活者。這些極少數的人明明生病了,皮膚上出現斑點,痛苦萬分,每個人都以為他們活不了,但不知為何卻又康復了。人們很想知道,他們身上為什麼會出現奇蹟、他們是不是上帝所選的聖人……就這樣,一位鼠疫的守護神誕生了:法國人洛克。 傳說,洛克將雙親留下的遺產全部分給貧民,前往義大利的聖地巡禮。當時,鼠疫尚未大規模流行,但已在一些地方散播開來,洛克在幫忙照顧患者的過程中自己也不幸染疫。就在他病重、待在森林裡靜候死亡降臨之際,一隻不可思議的狗狗來到他身邊舔舐他的傷口,他也因此完全痊癒。人們聽了他的故事後非常感動,教會也認定他為聖人。於是,聖洛克成為人們祈求神蹟的對象。 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畫家卡羅.克里韋利(1430~1495),畫了一幅非常有趣的「聖洛克」。當時應該是二十多歲的聖洛克,卻意外地有著一張蒼老的臉孔,或許這是因為他剛戰勝一場大病,變得憔悴之故吧。這也無妨,但那個像松田聖子早期造型的髮型,又是怎麼回事?不過,那是克里韋利那個時代流行的髮型和時尚吧!那也就沒辦法了。 請注意他右大腿上方,那裡有個就像是以刀子用力劃出的駭人傷口。 聖洛克刻意拉下褲襪,讓我們看見。這是因為光環、傷痕(有時候也包括被狗抓),是描繪聖洛克時的必要元素。 克里韋利的這幅作品,和其他聖洛克畫像一樣,都不是純粹的藝術品,而是驅除災難的裝飾物。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鼠疫並未從這世界上消失,某一天也有可能再次襲擊人類。 第十四章 愛爾蘭大饑荒 愛爾蘭的近現代史,就是一部被英國掠奪與迫害的歷史。 畫家畫出愛爾蘭人饑餓的窘困生活,也在作品中表達出對英國的憤怒與抗議。本章將介紹其中一些作品。 〈愛爾蘭農民家庭發現貯藏的農作物因病枯萎〉────丹尼爾.麥克唐納 強烈的諷刺:「將小孩當作肉品食用,就能解決貧窮問題。」 說愛爾蘭近代史是英國的統治史也不為過。一六四九年,克倫威爾在清教徒革命中取得實權後,出征天主教國家愛爾蘭,讓它成為新教國家英國的殖民地。愛爾蘭人也因此受到宗教迫害,土地遭到掠奪。之後,愛爾蘭人反倒要向住在海洋另一端的英國地主借愛爾蘭的土地耕種,過著被壓榨的生活。 因《格列佛遊記》一書聞名的英國-愛爾蘭作家強納森‧史威夫特,曾寫過許多文章提倡愛爾蘭的自由獨立。一七二九年,他發表一篇諷刺文章,題目為〈為免愛爾蘭窮人的嬰孩成為父母及國家的負擔,並使他們有益大眾而提出的一個小小建議〉,內容非常驚人。他提到—— 「我在倫敦認識一位博學多聞的美國人明確地這麼說:養得很好的健康孩童,一歲時肉質非常美味、富有營養,是對健康很好的食物,不論是用來燉、烘、烤、煮都很適合。 我計算過了,一個乞丐的孩子(可以將佃農、勞工與五分之四的自耕農都算在這些乞丐內),包含衣服在內,養育費一年大約是兩先令。我想,要找到能出十先令買一個多肉嬰孩屍體的紳士,應該不難吧。」 簡言之,要解決愛爾蘭的貧窮問題,史威夫特提出的解方就是將嬰孩作為富人的佳餚。 他是用這樣一個怪誕的黑色笑話,痛訴英國對愛爾蘭的壓榨,不愧是創作出《格列佛遊記》的作家才會有的思維啊——雖然我想苦笑以對,但在已經知道蘇聯時期烏克蘭大饑荒的真實情況後 ,看到這樣的描述,只會讓我背脊發涼。 侵襲「貧民麵包」馬鈴薯的傳染病 不管如何,史威夫特的憤怒對英國來說顯然不痛不癢。大約一世紀後,從一八四五年起持續五年的「愛爾蘭大饑荒」,就是一個證明。這也是十九世紀歐洲最嚴重的饑荒。 馬鈴薯是哥倫布從南美洲帶回歐洲,屬於比較新奇的食材。它在貧瘠的土壤上也能種植,營養價值高,易於保存,因此有「貧民麵包」之稱。當時寒害影響農作物的狀況不時困擾歐洲各國君主,他們也都曾向人民推薦過這種「麵包」。但由於馬鈴薯的形狀像瘤、芽又有毒,法國人並不喜歡,長期將它作為動物飼料。後來是因為瑪麗皇后在頭上配戴馬鈴薯花,讓人們對它改變想法,這才慢慢成為法國人的食材。這也是瑪麗皇后比較不為人知的功績之一。 另一方面,在愛爾蘭,卻有半數人口只能吃馬鈴薯維生。因為他們種植的小麥與飼養的大部分家畜都被強制出口到英國,而入不了他們自己的口(令人吃驚的是,這種狀況在大饑荒時也仍未改善)。其實,沒有奶油佐味、沒有和肉一起燉煮的馬鈴薯,並不是那麼美味。而且,當時愛爾蘭人吃的馬鈴薯,是採收於單一耕作的土地,也因此土壤貧瘠,營養價值變低。 但不管如何,馬鈴薯是很可靠的作物,可以讓人們確保有好幾個月的存糧,這也導致愛爾蘭人長期過度依賴馬鈴薯,直到傳染病發生為止。 這個馬鈴薯傳染病來自北美,稱為「馬鈴薯晚疫病」。當看見露出土壤的馬鈴薯葉子變黃時,其實土裡的馬鈴薯已經由於大量致病疫霉而發黑、腐敗,完全報銷。 年輕的愛爾蘭畫家麥克唐納(1821~1853),用油畫記錄下自己所見的真實狀況,畫作名稱為〈愛爾蘭農民家庭發現貯藏的農作物因病枯萎〉(本章開頭畫作)。 這家人應該是發現田裡的馬鈴薯都壞掉了,趕忙來到貯藏室,掀開覆蓋馬鈴薯的乾草與泥土,想檢查狀況吧。這裡貯存的馬鈴薯數量之多,雖然足夠大家庭吃兩、三個月,但全都腐爛了,他們已沒有任何糧食可吃。滿頭白髮的一家之主抬眼望天,他右後方的天空正有烏雲飄近,就像是象徵著絕望。他的兒子看似懊惱地搓揉著手。他身邊像是他妻子的女性,則因為餓死的恐懼與絕望低著頭。直直盯著馬鈴薯的小女孩沒有哭泣,因為她年紀太小了,還不懂事,反倒能承受這個狀況…… 這幅作品一八四七年在倫敦的英國學會中展出。就算這幅畫的畫家籍籍無名,但是,一位饑荒當事者的憤怒畫筆,理當能打動英國的菁英美術圈吧?雖然希望如此,但事實不然。當時最吸引他們的畫作,是另一位畫家(現在已經被世人遺忘)描繪以前愛爾蘭華麗宮殿的作品。 這些英國菁英飽食從愛爾蘭強制進口的小麥做成的麵包,對他們來說,異教徒貧民的饑餓不過是「天意」。 〈凱爾拉的男孩與女孩〉──詹姆士‧馬奧尼 饑餓的孩子與六具屍體 那麼,看到這幅寫實的素描,英國人又有何反應? 這幅素描,與前述畫作發表於同一年,刊登於《倫敦新聞畫報》上。繪畫者是愛爾蘭的插畫家詹姆士‧馬奧尼(1810~1879),名稱為〈凱爾拉的男孩與女孩〉。 根據畫家本人的記述,他在凱爾拉的路上,看見饑餓的孩子徒手挖掘地面,尋找可吃的馬鈴薯。不遠處,有六具未埋葬的屍體橫躺路邊。 為了讓更多英國人知道愛爾蘭的悲慘情況,畫家如實描繪,完全未加美化。 畫中的孩子,祖父母和父母應該早已離世了吧。他們打著赤腳,身上的衣服也破破爛爛。在這之前,他們究竟吃過多少苦呢?明明還是孩子,卻完全沒有孩子該有的天真、無憂無慮氣息,瘦削的臉龐與陰沉的表情令人看得心痛。 不過,即使看到這幅畫,英國還是沒什麼反應。而且,正如前述,在愛爾蘭發生饑荒的這五年間,還是持續出口食材到英國。英國提供的援助,就只有推動公共建設以增加就業人口(但這等於是要快餓死的人還得進行體力勞動)、向全世界募款並管理募得款項(但疑似從中拿走了一些錢),以及維多利亞女王自己捐出兩千英鎊而已(雖然她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大富豪)。 上述最後一項援助,還有一個誇張的後續。據說,鄂圖曼帝國的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宣布要捐一萬英鎊後,英國政府竟然急忙拜託他捐一千就好。因為要是他捐的金額比維多利亞女王多,會影響世人對女王的評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雖然接受建議,將金額減為一千英鎊,但也聰明地送來一艘船,上面裝滿了食物,停泊在愛爾蘭的港口,不讓英國從中阻礙。 英國對愛爾蘭饑荒沒有積極作為、棄之不顧,但直到一個半世紀後的一九九七年,布萊爾首相的時代,英國才公開對此認錯…(未完)

作者資料

中野京子

日本藝術史暢銷書作家,德國文學研究者、藝術評論家、2017年《恐怖繪畫展》(怖い絵展)特別監修。中野京子對於歷史與藝術的學識淵博,以及對人類心理擁有超群洞察力,她以獨特的視角觀看藝術、書寫歷史,著有《膽小別看畫》(怖い絵)等一系列解讀西洋名畫著作,在日本出版後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藝術類書籍作家。目前除寫作、授課、寫專欄之外,還參與日本NHK電視台藝術節目製作,以多元方式向大眾傳遞歷史和藝術的魅力。

基本資料

作者:中野京子 譯者:李靜宜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HELLO DESIGN 出版日期:2024-04-23 ISBN:9786263749658 城邦書號:A2203786 規格:平裝 / 全彩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