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首2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其他翻譯文學
 美國佬【歐巴馬推薦、《時代》百大影響人物阿迪契呈現最深刻戀情之作】
left
right
  • 庫存 = 3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小說特效藥139折起。
  • 紐約時報21世紀百大好書

內容簡介

歐巴馬夏季推薦選書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小說獎(2013) 女性小說獎決選(2014)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2013) 《時代》雜誌十大好書(2010-2020年代) 《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得主 阿迪契首部繁體中文版史詩級長篇小說 「無畏地將我們這個時代令人不安的現實揭露在眼前。」──《紐約時報》書評 一部敢於冒犯他人的作品 最貼近當代的非洲之聲 獻給所有寂寥的異鄉人 透過一段跨越三大洲的戀情, 尋覓何處為歸屬、何處為家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 《O:歐普拉雜誌》、《波士頓環球報》等媒體一致盛讚 亞馬遜1萬筆以上評分4.5星好評 Goodreads 30萬筆以上評分4星好評 張亦絢(作家)──專文導讀 吳佩如(獨立學者/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胡培菱(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術與法律寫作教授) 徐珮芬(作家) 陳之華(作家) 陳芷儀(《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主編) 畫說有一天(IG說書版主) 葉佳怡(作家/譯者) 趙又萱 Abby Ch.(作家/編輯) 一致推薦 「聽起來像是美國人。」為什麼是個讚美或是成就? 「純就小說而言,它的流暢好讀或會讓人誤以為缺乏深度,但其實是在『深入淺出』的『淺出』上,做足了工夫。作者很細緻地沒有讓任何冗長的歷史陳述,打斷或窒息讀者——但讀者讀完,絕對會對相關歷史,大感興趣——這就是一個小說家對文學與歷史所能有的,最佳雙重貢獻。」──張亦絢(作家)專文導讀 既辛辣又充滿同理地, 探詢種族、膚色、身分、性別。 「在白人眼中,我們全是一個模樣。」 伊菲美廬與歐賓澤在少時墜入愛河,當他們就讀大學,伊菲美廬離開了成天處 在罷課、停電、軍事獨裁的奈及利亞,飛往美國。然而,初期在美國的生活充 滿挫敗,她第一次體認到,膚色的黑意味著什麼;她天生美麗的鬈髮,在他人 眼中竟是不專業的表現。她沒有等到歐賓澤依約前來美國,反而開始了與白人 、非裔教授的愛戀。 從小就嚮往美國文化的歐賓澤,在九一一恐攻後被拒絕了美國簽證,他轉而前 往英國試圖立足,最後卻被遣返回奈國。與伊菲美廬的戀情斷了線,他與一名 美麗乖順的妻子成婚,展開不如自己理想卻也只能接受的新生活。 直到有天,伊菲美廬決定返回奈國,那時的家鄉有了亮麗的商場、蓬勃的商機 。剛結束一段深刻戀情的伊菲美廬,與已為人父的歐賓澤再次相遇,他們已是 跟過去截然不同的人。 《美國佬》藉由愛情探問究竟什麼是親密關係、歸屬感,並以此展開對社會現 象的種種觀察,細膩呈現人們在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心理。書中角色不輕易評 價哪一國孰劣孰優,而是讓讀者看見他們複雜的心理,以及辛勤尋覓歸屬的過 程。 阿迪契接受《衛報》採訪時曾表示,她經常覺得愛情故事受到輕視,當男性寫 的時候便富有政治涵義;到了女性卻僅僅只是愛情故事而已,「我們最後不都 是在描寫愛情嗎?所有的文學都關於愛情。」 【得獎與推薦紀錄】 2013年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小說獎 2013年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之一 2013年 《芝加哥論壇報》中心地帶小說獎 2014年 女性小說獎入圍 2017年 紐約市民票選,最想讓其他人讀的一本小說! 「極其尖銳又飽富同理心……無畏地將我們這個時代令人不安的現實揭露在眼前……穩固地剖析了人類普遍的經驗。」──《紐約時報》書評 「一個廣闊的、史詩般的愛情故事……不遺餘力地呈現種族、階級議題,以及冒著高風險、以撕心裂肺的方式,在這個破碎的世界竭力尋求歸屬感。」──《O : 歐普拉雜誌》 「是對移民、美國夢、初戀的力量、不同膚色所代表不同意義的一記響鐘…一部奇蹟。」──《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在《美國佬》中,她以一種無情的誠實,講述這兩個國家醜陋與美麗的一面。」──《華盛頓郵報》 「理智、震懾的史詩……《美國佬》以最清楚的方法闡明,遠離家鄉是多麼孤獨。」──《波士頓環球報》 「有趣又大膽,同時如此明智。」──《舊金山紀事報》 「卓越的作品……在當代文學小說之中實屬罕見:豐富、慷慨的愛情故事,同時帶有犀利有趣的社會批判。」──《Vogue》 「《美國佬》以任何膚色的美國作家都不敢冒險的方式,直接、生動地處理美國的種族情結。」──《費城詢問報》 【本書特色】(編輯小語) .阿迪契繁體中文版本首部長篇小說:以三十萬字以上的篇幅深入角色內心。在作者的描寫中,「異鄉人」的心境不僅限於某一國族的人,而是所有曾居於海外、有過迷惘心境的人們。 .內容穿插書中角色伊菲美廬的部落格貼文。在一邊閱讀故事情節時,也透過這些貼文理解非白人的心境、有關膚色的各種議題。這一群人身在主張多元開放的美國文化,為何仍感到強烈地被排拒? .細膩呈現奈及利亞地理疆域與思想:阿迪契深刻描繪了她的家鄉奈及利亞,讓 奈及利亞能是一個複雜多面的國家,而不僅僅只是「非洲的一隅」。 .鬈髮以及膚色的抗爭:小說反覆出現非洲女性試圖燙直鬈髮、購買乳霜只為讓 膚色變淺一些的掙扎。身體困境連結到心理層面,不被接受的天然秀髮,也代 表著種族遭到排拒的傷痛。 .突破桎梏的女性聲音:阿迪契不隱瞞女性角色的慾望、犀利觀察,也剖析男女 相處時,女性的興趣經常隱隱受到貶低的困境。 .多元文化之下的孤寂:書中背景時值部落格興盛、社群媒體正開始蓬勃之際, 無論是線上的交流,或是實體的各種聚會,均顯現了個人無法輕易融入的無力 感受。 【推薦人】 張亦絢(作家)──專文導讀 吳佩如(獨立學者/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胡培菱(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術與法律寫作教授) 徐珮芬(作家) 陳之華(作家) 陳芷儀(《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主編) 畫說有一天(IG說書版主) 葉佳怡(作家/譯者) 趙又萱 Abby Ch.(作家/編輯) 一致推薦

目錄

共七部五十五章

內文試閱

夏天的普林斯頓聞起來沒什麼氣味,伊菲美廬雖然喜愛蔥郁靜謐的綠樹、整潔的街道、華美的屋宅、雅緻而價位過高的小店,以及寧靜泰然、始終如一的優雅氛圍,但這種缺了一股氣味的感覺才最合她的意。說不定這是因為其他她熟悉的美國城市都有獨特的氣味。費城帶著歷史年歲的沉香;紐哈芬聞來像是受到輕怠;巴爾的摩飄著海水的鹹味;布魯克林聞來像是曝曬在陽光下的垃圾;但普林斯頓沒什麼氣味。她喜歡在這裡深深吸口氣,喜歡看著當地居民謙恭有禮地開車,把他們最新款的車子停在納蘇街的有機超商,或是壽司餐廳、冰淇淋店(販售五十種不同口味的冰淇淋,甚至包括紅辣椒口味)、郵局(職員熱情洋溢,步履輕盈地站在門口親迎民眾)外面。她喜歡洋溢著濃濃書卷氣的校園、哥德式的建築、藤蔓密布的石牆,她喜歡陰濛的夜光為周遭覆上一抹鬼魅之氣,她尤其喜歡當地伴隨著富裕而來的安逸,在這樣的氛圍中,她可以佯裝成另一個人—某位特許躋身美國社會、煥發自信的幸運兒。 但她不喜歡她得去特倫頓編髮辮。她當然不指望普林斯頓有家髮辮沙龍,在這裡她只見過少數幾個黑人居民,膚色極淺、頭髮細長柔軟,她根本無法想像這種髮質編得出髮辮。不過當她頂著下午的豔陽在火車站候車,手提包裡的巧克力棒融化了,她不禁心想,這裡為什麼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幫她編髮辮。其他幾個站在月台候車的民眾都是白人,人人削瘦結實,身著短窄清涼的夏裝。離她最近的男士舔食冰淇淋甜筒,她始終覺得成年的美國男子大啖冰淇淋甜筒有點不成體統,尤其在大庭廣眾之下,看來更是不像話。當火車終於嘎嘎進站,他轉頭對她說了一句:「也該來囉。」語氣帶著互不相識的人們對大眾運輸系統同感失望而滋生的熟稔。她對他微微一笑。男士灰白的髮色整個往前梳,試圖遮掩光禿的頭頂,看來有點滑稽。他肯定是個學者,但不是人文學系,否則他會比較在乎別人對他的觀感。他八成研究硬底子的科學,說不定是化學。 以前她通常回應一句「I know」,這個特殊的美式措辭傳達贊同,而不表示她果真知道。接著她會跟他小聊片刻,看看他會不會說出一些她可以當作她部落格題材的話。人們若被問起他們自己,通常至感榮幸,他們開口之後,你若什麼都不說,他們更是侃侃而談。他們已受到制約,非得填補沉默。如果他們問她從事哪一行,她通常含糊其辭地說:「我撰寫一個生活風格的部落格。」因為她若明說:「我匿名撰寫一個部落格,部落格稱為『種族小記;或說一個非美國黑人側觀美國黑人(昔稱黑鬼)的種種心得』。」他們聽了肯定不自在。 但她說過好幾次,有一次在火車上,她跟坐在隔壁的白人男子明說;這人一頭雷鬼辮,髮辮如麻繩般粗硬,髮尾金黃蓬鬆,身穿破爛的T恤,神情相當凜然,讓她以為他是個社會正義的鬥士,說不定是個理想的客座部落客。「最近種族議題絕對炒過了頭,黑人不該自以為是,所謂的貧富純粹是階級問題。」他淡然地跟她說,而她把這番話當作開場白,寫了一篇貼文,名為「不是每個一頭雷鬼辮的美國白人都上道」。還有那位來自俄亥俄州、在飛機上跟她擠在同一排的男士,他那套直筒西裝和衣領顏色呈現鮮明對比,她從中判定他是中階主管。他好奇何謂「生活風格的部落格」,她索性跟他挑明,多少以為他會就此 打住,或是說句「唯一要緊的族類是人類」的泛泛之語為自己辯白,藉此結束談話。但他說:「妳有沒有寫過領養?在這個國家,沒有人想要黑人嬰兒,我說的可不是黑白混血,我說的是黑人。就連黑人家庭也不想要黑人嬰兒。」 他告訴她,他和他太太領養了一名黑人孩童,鄰居們的神情好像他們自願成為烈士,倡揚某種令人半信半疑的主張。她以「衣著品味不佳的俄亥俄州白人中階主管並非始終如你所想」為題,寫了一篇關於這位男士的貼文,讀者反應熱烈,留言數高居當月之冠。她依然心想他是否讀了,也希望他讀了。她經常坐在咖啡館、機場或是火車站,看著來往的陌生人,想像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猜想他們之中哪些人可能讀了她的部落格。如今這些都是過去式囉。她幾天前才寫了告別貼文,截至目前有兩百七十四則留言。每個月都有新的讀者加入,他們有所連結、轉載、在不同版面貼文,人人都比她見多識廣,始終讓她既是害怕,卻也欣喜。 最常留言的讀者之一SapphicDerrida 寫道:這事我居然如此放在心上,我自己都有點訝異。祝妳順利追求所謂「生命的變化」,但請妳盡快回到部落格的世界。妳已經用妳直率、桀驁、詼諧、發人省思的聲音開創了一個對話的空間,讓大家在這裡商討重要的議題。諸如SapphicDerrida 的讀者引用數據,留言使用「具體化」之類的字眼,讓伊菲美廬緊張戒慎,也讓她更想寫出獨具一格、令人折服的貼文,久而久之,她開始從旁人的生活擷取題材,感覺自己像隻竊食殘骸的兀鷹。有時勉強扯上種族,有時連她自己都覺得不可信,寫得愈多,愈感猶豫。每篇貼文都讓她褪去一片自我的鱗片,直到她感覺赤裸而虛偽。 上車之後,吃冰淇淋的男子坐在她旁邊,她不想跟他攀談,於是緊盯著腳邊被冰咖啡弄髒的污漬,直到火車駛抵特倫頓。月台上滿是黑人,很多都是大胖子,身著短窄清涼的夏裝。車程不過短短幾分鐘,景況卻是截然不同,想來依然令她訝異。初抵美國那年,她經常從紐澤西搭車到紐約市的賓州車站,然後轉搭地鐵到布魯克林的弗萊特蘭(Flatlands)探訪烏珠表姑,在曼哈頓各站下車的多半是瘦瘦的白人,隨著地鐵漸漸開往布魯克林,下車的多半是胖胖的黑人,她看了始終訝異。但她可沒把他們看作是「胖子」,而是覺得他們是「大個子」,因為她的朋友琴妮卡打從一開始就提醒她,「胖」在美國是個不雅的字眼,充滿「愚笨」或是「粗鄙」的意涵,而不像「矮小」、「高大」純粹只是形容。因此她再也不用這字。事隔將近十三年,她卻又聽到這字;去年冬天,她在超市購買一包特大的墨西哥薯片,結帳時聽到後排的男人喃喃說道:「胖子不該吃這種鬼東西。」她訝異地轉頭,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居然認為她胖,讓她略感不悅,但這也是個絕佳的題材。她當下決定把這篇貼文加註「種族、性別、身材」的標籤。但回家後,當她站在鏡前,面對鏡中真實的影像,她意識到自己已經太久不曾注意衣服愈來愈緊,大腿內側磨磨蹭蹭,身子一動,軟趴趴的贅肉搖晃抖動。她的確是胖。 她慢慢說出這字,再三反芻,思索其他各個她已習知不該在美國大聲說出的字眼。她是胖,不是豐滿,也不是骨架寬大,她就是胖。只有這麼說,感覺才像真話。她也太久不曾注意自己心靈中的那塊泥石。她的部落格相當成功,每月增加數千名訪客,演講費收入不賴,拿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獎學金,正跟布萊恩交往──「妳是我衷心的摯愛。」他在最近給她的生日卡寫道──但她心中的確有泥石。泥石存在已久,讓她一早就感到疲憊困倦、慘澹荒涼、無所附著,隨之而來的是一股難以言喻、無法形容的渴慕,不時在她心中一閃一閃,點示各個她可能走上的人生軌跡,幾個月以來,這股渴慕漸漸融為椎心的鄉愁。她點閱奈及利亞網站、臉書上的奈及利亞貼文、奈及利亞部落格,每次都發現近日又有一個頂著美國或是英國學位的年輕人搬回奈及利亞,在家鄉自創投資公司、音樂錄音室、服飾品牌、雜誌、連鎖速食店。她看著這些年輕男女的照片,升起一股陰鬱的哀傷,好像他們扳開她的手、硬生生地搶走某些屬於她的東西。他們過著她的生活。 奈及利亞應該是她的歸屬,只有在那裡,她可以落地生根,不用感覺必須四處遷徙、甩除依附在根上的鄉土。她當然也想著歐賓澤;她的初戀情人、她的第一次,只有在他面前,她無需解釋自己。如今他已婚、當了爸爸,他們多年沒有聯絡,但她無法假裝他不是鄉愁的一部分,也無法假裝她沒有經常想起他、細細檢視兩人的過去,探尋她說不出是什麼的異常之兆。

作者資料

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1977年生於奈及利亞,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耶魯大學分別取得碩士學位。父母皆有高教育程度,在盛行父權主義的文化中保有開明的想法,也讓阿迪契前往美國完成大學學業,並追尋自己的作家夢。作品翻譯成三十種語言並發表在各種出版品,包括《歐亨利得獎故事2003年》(The O. Henry Prize Stories 2003)、《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格蘭塔》雜誌(Granta)、《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以及《西洋鏡故事》雜誌(Zoetrope)。第一本小說《紫木槿》(Purple Hibiscus)即獲柑橘女性文學獎與不列顛國協作家獎。第二本長篇《半輪黃日》(Half of a Yellow Sun)以奈及利亞內戰為背景,同樣橫掃國際大獎,獲選為時人雜誌以及黑人議題書評(Black Issues Book Review)的年度最佳好書。最新作品《美國佬》(Americanah)(將由木馬出版)獲美國國家書評獎,被紐約時報列為2013年度十大小說,更被HBO相中改編影集,由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露琵塔.尼詠歐製作並主演。 她與歌手碧昂絲跨界合作歌曲《完美無瑕》(Flawless),在TED有過兩場知名演說——〈單一故事的危險性〉(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與〈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她將後者的演講稿改編成冊,出版後成為新時代年輕女性的啟蒙與覺醒之書,也是歐美及多個國家的高中生的指定讀物。阿迪契所傳達的故事並非單屬於非洲女性,她要訴說的也並非女性主義者的故事。當你感受到壓迫,喘不過氣乃致窒息,那些便是緊緊纏繞住頸子的事物。她以文字跨越了國界,邀廣大讀者透過她去感受非洲的土地、民族與文化;她宣揚女性主義,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她以故事連結所有人的情感,不只為女性,而為所有位於文化邊陲、無從發言的人發聲。2015年,她入選為《時代雜誌》的百大人物;2018年,獲選為法國《世界報》封面人物。

基本資料

作者: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譯者:施清真 出版社:木馬文化 書系:木馬文學 出版日期:2022-08-31 ISBN:9786263142558 城邦書號:A0500805 規格:平裝 / 單色 / 52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