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大人們的餐桌‧中華篇:從民初到二十一世紀,22位牽動華人政局的政治人物飲食軼事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大人們的餐桌‧中華篇:從民初到二十一世紀,22位牽動華人政局的政治人物飲食軼事

  • 作者:蔡子強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9-12-31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9折 315元
  • 書虫VIP價:298元,贈紅利1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3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刀光劍影、碗筷齊飛! 從飲食側寫人物,從餐桌探看布局 一部從食物點評政治人物風格與時事喻意的趣味之書 蔣介石做的炒飯到底好不好吃?蔡英文在廚房的偶像,究竟是誰? 周恩來與鄧小平聯手在巴黎開豆腐店? 五張國宴菜單反映台灣政治轉型軌跡? 本書細數影響中華圈社會與歷史的政治人物們不為人知的飲食軼事,擺脫了大人物們檯面上形象的刻板描繪,藉由餐桌上的飲食生活習慣,勾勒出眾所陌生的人物個性;而留名歷史的宴席與鋒會,更透露出溢於言表的幕後內情與弦外之音。 第一篇:左右民國初期的政治人物 宋家三姊妹如何在餐桌上影響了民國的命運,而宋靄齡擺的「乳鴿奪夫宴」,如何黯然逼退陳潔如?蔣介石炒的蛋炒飯有誰吃過? 第二篇:台灣政治人物們的飲食逸事 李登輝、蔡英文、馬英九……台灣的政治人物們,在飲食上又有何不為人知的故事? 第三篇:影響中國的政治人物們 胡錦濤和溫家寶的「餃子政治」與習近平的「包子政治」,餃子和包子,各自的玄機奧妙在哪裡? 第四篇:留名歷史的宴席與鋒會 五張國宴菜單反映台灣政治轉型軌跡?大人們交手的場合、牽動歷史的峰會,從宴席菜單上讀出意在言外的政治布局,為熱烈的世紀會面增添檯面下隱約騷動的解讀趣味。 !專文推薦! 梁文道│傳媒人 !美味推薦! Cheap│歷史YouTuber 金哲毅(金老ㄕ)│「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專欄作家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陳嘉行(焦糖)│知性藝人 面對面,與大人物們一起吃頓飯 乾隆、慈禧、汪精衛、袁世凱、孫中山、宋慶齡、宋靄齡、宋美齡、蔣介石、蔣經國 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韓國瑜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毛岸英、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

目錄

第一篇:左右民國初期的政治人物 第一章   乾隆、慈禧愛火鍋 第二章   汪精衛:穿越高牆的雞蛋與愛情 第三章   「民國第一宴」吃西餐r 第四章   國父只愛豆腐青菜 第五章   國母饋贈杏仁糖 第六章   國母的食譜外交 第七章   國母與大閘蟹的恩怨情仇 第八章   宋靄齡擺的「乳鴿奪夫宴」 第九章   蔣介石吃雞不見雞 第十章   蔣介石喝白開水也喝可樂 第十一章  宋美齡的餐桌內外交 第十二章  宋美齡愛美愛養生 第十三章  美齡官:宮花寂寞紅 第十四章  蔣經國品性隨和儉樸為何卻因吃飯鬧脾氣? 第二篇:台灣政治人物們的飲食逸事 第十五章  李登輝的鮑魚風波 第十六章  令陳水扁「沒齒難忘」的虱目魚 第十七章  馬英九至愛紅豆餅 第十八章  小英大廚 第十九章  韓國瑜的滷肉飯與礦泉水 第三篇:影響中國的政治人物們 第二十章  毛澤東的辣椒政治偉論 第二十一章 毛澤東農民之子愛肥肉 第二十二章 周恩來和鄧小平曾經一起賣過豆腐? 第二十三章 周恩來的餐桌上之和善 第二十四章 毛岸英之死:蛋炒飯改變了共和國命運? 第二十五章 胡錦濤和溫家寶的「餃子政治」 第二十六章 習近平上任之初的「包子政治」 第二十七章 小食外交:習近平的炸魚薯條與mojito 第四篇:世紀交會的重要峰會與菜單 第二十八章 五張國宴菜單反映台灣政治轉型軌跡 第二十九章 馬習宴席上的唇槍舌劍 第三十章  馬習宴席上的酒裡文章 第三十一章 中國國宴前世今生:從「開國第一宴」到「三菜一湯」 第三十二章 烤鴨外交 第三十三章 美國第一夫人為何讓烤鴨店懊惱? 第三十四章 款待尼克森的世紀國宴 第三十五章 香港前途談判期間的餐桌風雲 第三十六章 香港政府宴會筵席吃些甚麼? 第三十七章 風雲際會太平館:周恩來在這裡擺囍宴 第三十八章 馬祥興:漢奸至愛美人肝 第三十九章 西湖國賓館:中美在這裡破冰 第四十章  圓山大飯店:見證崢嶸歲月

內文試閱

第二十二章 周恩來和鄧小平曾經一起賣過豆腐?  中國人喜歡吃豆腐,而且不像米飯麵食,並無地域上南北之分。  國父孫中山便對豆腐推崇備至。其實不單止國父,就連中共開國元勳如周恩來與鄧小平,都一樣與豆腐曾經結下不解之緣,甚至曾經賣過豆腐呢!  周恩來與鄧小平曾賣過豆腐!?不是開玩笑吧!答案真的不是說笑,這段經歷甚至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都有所紀述,見〈周恩來與鄧小平戰友情深〉一文。  話說,大家或許都知道,周恩來與鄧小平年輕時曾經放洋留學,而且更是法國這個浪漫國度。但在那個年代,中國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大多出身寒微,不會有餘裕像今天大家的寶貝子女一樣,優哉悠哉的讀書,反而要為生計而煩惱,得四處兼職幫補學費和生計。剛巧碰上上世紀二十年代當地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本地人且自顧不了,留學生自然更難找到工作。但那個年代的中國年輕人,都是生命力十分頑強之輩,面對逆境,大家沒有怨天尤人的那份奢侈,反而想盡方法掙扎求存。  周恩來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幫大家提供兼職收入的方法,那就是毅然開了一間豆腐店。一九二二年六月,在周恩來出主意,鄧小平負責具體打理下,在花都巴黎,開了一家中國式豆腐店,店名就索性叫「中華豆腐店」。  有了這間豆腐店,於是不少當地中國留學生,課餘便到這裡兼職,甚至連大忙人周恩來自己,也常常親自抽空到這裡座鎮。一大班年輕人,一起幹活,雖然課餘還要兼職,確是十分勞累,但因為大夥兒年紀和心性皆相近,於是勞動時,也有說有笑,不失苦中作樂。  正如前述,中國人都喜歡吃豆腐,於是不少華僑都到這裡光顧,後來甚至連法國人都聞風而至,豆腐店往往供不應求。在大受歡迎下,豆腐店再擴大經營,增加食物品種,包括豆漿、豆腐花、豆腐乾、凍豆腐和臭豆腐等等,品種繁多,一應俱全。於是,豆腐店在經營得法下,不單幫補了很多清貧的留學生,甚至還為中共旅歐支部提供了部分經費。  如果周恩來和鄧小平不是回國搞革命,而是留在法國繼續經營,可能日後會成為法國的食品業巨子。  從中可見,周恩來和鄧小平的生意頭腦,原來在年輕時代已經可見,而且兩人一早已經是生意拍檔。因此,日後中共立國之後,這對老拍檔又再一起為國家接過整個經濟攤子,也是順理成章吧!  不單止曾經賣過豆腐,周恩來的拿手菜之一就是燒豆腐,他的隨從都叫這道菜作「錢油熬豆腐」,說來有一段故事。話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大躍進後的中國「三年困難時期」,周有一次親自下廚,招待家裡幾位工作人員,他們都到廚房圍觀,希望一睹總理的手藝和下廚英姿。周拿起油瓶往鍋裡下油,因為當時物質缺乏,他下油時特別小心,一點一點,往往油還沒從油瓶滴出,他就抬高瓶口,好不容易才滴出幾滴油,就立即收起油瓶,開始燒菜‧當他察覺到四周的人面面相覷,周才笑著聳了聳肩,自我解嘲說:「放那麼多油幹嘛,現在這麼困難,油放少點,錢油熬豆腐嘛,這是老話了,民間都懂。」  除了燒豆腐之外,周恩來也愛在天冷時吃大燴菜,那是把豆腐拿來和白菜、粉條等放在一起,再用肉湯來燉,就像我們的火鍋,所不同的是,周的是菜多肉少,而我們的卻是肉多菜少。每次周恩來找來副總理和部長等到他家開會,開晚了,索性招呼眾人在他家吃飯,最常煮的,就是這味大燴菜,每次每人往往都要吃三、四碗,吃到大家紅光滿面,就像我們吃火鍋一樣。因此大燴菜,也成了這些老幹部眼中,周家的招牌菜。  說回中國人在巴黎賣豆腐,但其實周、鄧兩人卻並非第一人,而是另有其人,那就是民初愛國志士,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人稱「豆腐博士」的李石曾,四大元老另外三位是蔡元培、張靜江(又名張人杰)、吳稚暉。  李石曾出身官宦世家,三歲隨父入宮見識,甚至見過慈禧太后,因為應對得體,慈禧甚至撫摸他的頭,愛惜地說:「此子將來定成大器。」  一九○二年,李遠赴法國留學,自幼立志要還我河山,把列強驅逐出神州,原本想學習軍事,卻因為身體不夠強壯,於是改讀農業科學,改用另一種方式救國。後來,他更考入巴黎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專攻大豆研究,於一九○七年,出版了以法文寫作的《大豆研究》一書,之後,再出版了中文版的《大豆》一書。  李沒有把自己藏於象牙塔,他運用了自己專業所長,煮出豆漿給法國人喝,並稱之為「中國奶」,結果大獲好評。這點燃了他的雄心,於是在一九一九年在巴黎市郊興建了「巴黎中國豆腐工廠」,以機器大量生產豆腐,更從中國老家聘來一百五十多名工人,成為近代史上,中國留法創業第一人,更獲稱為「豆腐博士」。  當時一次大戰剛結束,法國正百廢待興,物資仍極為短缺,牛奶成了奢侈品,而豆漿價廉物美,營養豐富,李大力宣傳,豆漿是牛奶極佳的代替品,逐漸受到巴黎人接受,而中國豆腐、豆漿和其他豆製品,亦透過法國這扇窗,流傳到歐洲其他地方。  這間豆腐廠,更獲當時法國總統蒞臨參觀,並親自品嚐所出產的豆腐,更讚不絕口,說李為法國人的餐桌上增添了美味。  由於豆腐味道偏淡,不易讓吃慣起司、奶油的法國人懂得欣賞,為了推廣普及這種素食,李在一九一四年於巴黎開了第一間中國餐館「中華飯店」,並推出各種豆腐佳餚,如沙鍋豆腐、麻婆豆腐、涼拌豆腐、豆腐絲、豆腐乾等,讓「重口味」的洋人也較易欣賞豆腐。  不單止法國總統,就連孫中山也到訪過豆腐廠,國父吃素,尤其喜歡吃豆腐,據說這也和李的大力推介有關。  李石曾不是一個普通的豆腐商人,始終不忘自小立志要救國。他的豆腐產業做得十分成功,為他積累了巨大財富,但他沒有拿這些錢去揮霍,反而資助了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孫常常向他募捐,只要發個電報過去,錢就從巴黎匯出去。為了保密,電報發得十分簡單,只有A、B、C三個字中其中一個字,A字代表一萬、B是兩萬、C則是三萬。  除此之外,李還把財富用來資助很多公益事業,除了成立圖書館和書局等,還推動中國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的運動,結果留法學生中,便出了周恩來和鄧小平,還有其他共和國開國元勳如陳毅和聶榮臻這些大人物。這裡且順帶一提,被稱為香港「民主之父」的李柱銘,其爸爸李彥和,當年也是留法學生,與周恩來甚至有同窗之誼,在法國里昂大學取得藥劑學博士,但回國後卻投筆從戎,成為國民黨將軍。  所以當李石曾得享高齡,九十二歲去世時,卻已經變得兩袖清風,實在十分可敬。 第二十八章 五張國宴菜單反映台灣政治轉型軌跡  二○一六年三月,位於圓山飯店之內的「圓山文物館」開幕,館中展示了很多與飯店崢嶸歲月有關的文物,包括不同總統時代的國宴菜單。我對國宴菜單特別感興趣,因此特地為此從香港到台北一趟,結果大增見識,不枉此行,尤其是文物館的管理員人很好,竟然答允我的不情之請,把那些國宴菜單從玻璃展示櫃中逐張拿出來,一一供我拍照,讓我可以與讀者分享,在這裡特別鳴謝。  這些國宴菜單由外貌、設計到菜色,有著明顯差異,反映不同時代背景,以及不同總統的不同品味和喜好。  蔣介石年代,國宴菜單十分講究,大如公文卷宗一般,用上黃色是要彰顯國體的威嚴,封面是梅花圖案刺繡,並印有國徽,純手工製作,內裡的字體是篆書,雖說是古色古香,但若然眼力、文化修養差一些,恐怕都會讀得很辛苦。但這卻反映當時政體上的風格,講求歷史傳承,處處流露傳統權威的表徵。  這個時期,國宴菜色有中西兩式,中式並未見台灣道地風味,反而以淮揚菜為主,這當然與蔣的籍貫和背景有關,且因為經歷戰亂,潛意識上可能擔心賓客吃不飽,餐點多半會有包子、饅頭、麵、飯等,著重能夠飽食。以圖中這一份來看,一餐飯便有牛肉包子、荷葉花捲、揚州炒飯三道主食。  接著是蔣經國時期,菜單除了面積縮小了、字體改用楷書之外,國宴菜單樣式變化不大。  蔣經國並不太喜歡應酬,因此很少舉行國宴,並多由副總統代為主持,而且國宴崇尚儉樸,流行五菜一湯的「梅花餐」,奉行簡約,且清淡不油膩。  總的來說,在蔣氏父子時期,國宴菜色基本上展現的都是傳統中國飲食文化,而台灣民間的本土飲食文化,仍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到了李登輝年代,國宴菜單繼績保留封面印有國徽以及梅花圖案,但卻由緞布改為銅版紙,由刺繡改為壓紋,視覺效果上更加金璧輝煌。  這個時期台灣經濟已然起飛,財政寬裕,國宴花得起錢,李登輝一改之前蔣經國的作風和特色,不單國宴次數很多,而且重視排場,國宴菜色豐盛程度,達到頂峰,每次大多會有魚翅、鮑魚、龍蝦三道名貴菜色壓場,且是二兩以上的排翅、鴨蛋大的麻鮑以及半隻龍蝦,而菜色往往多達十道,魚翅、鮑魚、龍蝦三者都有。風味以粵菜和海味為主。難怪都說「李登輝不但懂得吃,也很能吃」。  從中可見,直到李登輝年代,現今講究的所謂「在地」,仍未是台灣國宴的特色,且李登輝的國宴尤其鋪張豐盛,這與後來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這三位總統講求的簡約檢樸,更成了強烈對比。這也難怪,當時台灣仍未實行民主政治,媒體仍未解禁,不會有太多挑剔政府的評論,官員不會像今天般講求「政治正確」,怕落人話柄。  到了陳水扁帶領民進黨首次上台執政,為求展現新朝代新作風,阿扁特地請來藝術家設計總統就職當天的國宴菜單,務求讓人耳目一新,最後做出了金碧輝煌、以骨瓷碟為封面、層層疊疊的設計。  因為民主化的關係,阿扁不再著重名貴菜色,魚翅和鮑魚更因為保育原因,不再納入,龍蝦成了最高級的菜色。阿扁更是首位推動台灣小吃登上國宴桌的總統,國宴由傳統中國風味,變成以本土地方風味和特色為主。這個時期的國宴政治意涵濃厚,強調平民化、本土化和族群意識,反映了阿扁的選票和支持基礎。  以這張二○○○年首任就職總統國宴為例,其菜單特色定名為「四季宴」,第一是「春之孕」因此菜色是玫鮭白玉,鮭魚和鮭魚卵主要代表生生不息、傳宗接代。第二是「夏之育」,用的是虱目魚丸湯及台南碗粿,代表總統平民化及本土化的風格。第三是「秋之美」,以龍蝦、龍鱈、烤羊小排為主。第四道菜是「冬之養」,以芋薯鬆糕代表族群融合。  到了馬英九年代,國宴菜單變得十分平民化,只用一般紙張,普通印刷,封面就改以國旗代替國徽,並印上總統府作為背景,設計簡約,沒有前述阿扁的花俏。  二○一二年馬英九連任成功,因為當時台灣經濟低迷,民生困苦,所以就職宴也沒有鋪張,反以簡約、檢樸為大原則。與四年前比,每人預算更從一千八百元調低至一千六百元,菜色也從九道減為八道,分別為:一、鴻圖迎賓盤:當中有雲林縣口湖鄉的烏魚子,且一改以往搭配大蒜的方式,改用蘋果片,讓口感更加清爽,另外還有宜蘭三星鄉櫻桃鴨、嘉義縣鹿草鄉黃地瓜,及屏東縣東港鎮櫻花蝦;二、山藥竹筍燉雞盅:則用雞腿肉,去皮去骨,加上南投縣埔里鎮的紫山藥及新北市三峽區竹筍燉煮;三、客家桔醬龍蝦:採用東北角沿海的龍蝦,佐以新竹北埔鄉傳統客家風味的金桔醬,有別於一般龍蝦的焗烤,是較創新的作法;四、飄香荷葉飯:主要以彰化縣竹塘鄉長糯米加上南投縣埔里鎮的茭白筍;五、樹子蒸石斑:用的是屏東縣林邊鄉的龍膽石斑,搭配嘉義梅山鄉的樹子提鮮;六、水果盤:搜羅來自台灣各產地的鳳梨、蓮霧、哈密瓜、珍珠芭樂及西瓜;七、傳統甜湯:則用九份紫黃相間的的芋薯圓、仙草,製成傳統甜湯品。八、東方美人茶及手工綠豆椪:東方美人茶是新竹縣最著名的,而綠豆椪是以無水奶油製成酥皮,不用豬油,清爽而不油膩。  這八道菜看似平平無奇,但其實卻有一番政治上的苦心。那就是所謂「在地」,儘量採用台灣當地的特色食材入饌,把地方特色發揚光大。  環保是如今的世界性政治潮流,馬英九就像很多西方政治領袖一樣,都在自己的政綱中主張環保,並一貫鼓吹「簡單」、「節能」的風格,應用在飲食上,就是所謂「在地」的要求,那就是儘量採用當地的食材,以減少食材運輸的距離,亦即是所謂「食物里程」(Food Mileage),好能夠節能減碳。  這是今天綠色政治的一個普遍要求,所以,一個高明的政治家,如今不會在自己官方宴會的菜單上,標榜甚麼波士頓龍蝦、日本松阪或神戸和牛、阿拉斯加長腳蟹、夏威夷水果等等,炫耀佳餚食材張羅自天涯海角,世界每一個角落,以為「外國的月亮特別圓」,這樣才夠隆重和體面,其實反而會適得其反,被批評為「政治不正確」,尤其是「環保不正確」,反而拿地方特產出來待客,才更得體和符合環保。今天越是奢華,愈是勞師動眾,愈易招人詬病。  況且,全部使用「在地」農漁產的另一個好處,便是能以實際行動支持當地農業和漁業,為農民和漁民打打氣,當他們知道自己種植和捕獲的東西,能夠上到國宴這樣的最高殿堂,自己當然與有榮焉,臉上也有一份光采。此外,這樣也可以為各縣市的旅遊業,達到宣傳效果。  就像馬英九這樣,雲林、宜蘭、屏東、新竹、南投、彰化、九份等的美食,幾乎一網打盡,才叫皆大歡喜,人人臉上沾光。  另外,考慮到各國外賓的宗教信仰,料理全都不以豬肉、豬油或其製品入饌,牛肉也一樣。  除了政治考慮之外,國宴亦滲入了馬英九個人的口味偏好,這位總統愛吃甜食,亦偏愛吃飯,指定國宴絕不能沒有飯,這次就職國宴便有飄香荷葉飯,甜食則有芋薯圓仙草甜湯以及綠豆椪。  順帶一提,其實這種國宴風格,早在馬的首次就職總統國宴,已經呈現,當時有九道菜,分別是:一、美樂小品盅;二、三元及第盅,採用澎湖土魠魚等海鮮;三、香芋藏珍蝦,選用高雄縣著名的的甲仙芋頭和海鮮;四、田園烤香雞,以台灣旅美職業棒球手王建民故鄉,台南的放山雞當主角;五、鮮筍百合果;六、香米點櫻紅,以東港櫻花蝦入菜;七、樹子海上鮮,為南台灣養殖的石斑魚;八、寶島鮮水果;九、芒果甜品旺來酥。  到了蔡英文的就職國宴,舉行地點已非「老牌」的圓山飯店,而改為台北萬豪酒店,所以圓山文物館也沒有收藏有關的菜單了,實在可惜。菜單比起馬英九的印刷更為簡單,幾乎只是白紙一張,沒有設計可言,最大特色反而是印上每道菜其食材的產地。  那麼這次國宴又吃些甚麼?與馬英九的相比又如何呢?  二○一六年小英的就職國宴,若不算前菜三小盤:雲林刺蔥帝豆、梅汁大甲芋頭、醋漬木耳蓮藕,共有八道菜色,分別是:一、福爾摩沙之春(迎賓盤);二、蔥蒜蒸龍蝦;三、爐烤快樂豬;四、百合有機綠時蔬;五、樹子蒸龍膽;六、客家炒粄條;七、錦繡菊花雞湯;八、花園寶島繽紛盤(水果及甜拼盤)  餐後飲品,則有東方美人茶及有機咖啡。  讀者不難發現,其實這兩份國宴菜單相比,結構十分相似,兩者都有一個前菜,湯都是雞湯,主菜都有一道龍蝦及一道蒸魚,但蔡英文這次則多了一道烤豬、一道蔬菜,兩者都有一道主食,馬英九是荷葉飯,蔡英文是炒粄條,至於水果和甜點,馬英九那次算作三道菜,而蔡英文這次則合併為一道。因此,算起來,蔡的國宴菜單可謂較馬英九的要豐盛,多了一道烤豬和一道蔬菜可吃。  除此之外,兩者一個重要共通點,就是國宴桌上的食材,都沒有崇尚外國貨,全都是台灣「在地」、「時令」好食材。這次蔡英文就職國宴的食材,來自雲林、台中、嘉義、新北、台南、高雄、苗栗、宜蘭、澎湖、南投、花蓮、屏東、桃園、彰化,幾乎個個縣市都有份,皆大歡喜。且正如前述,為了鄭重其事,更把八道國宴菜色以至前菜的食材其原產地,以至生產商,全都印在菜單上,還有在總統府的網頁上一一介紹,讓生產者人人沾光。  這次國宴的一大特色,就是用上了大量當地種植的蔬果,我相信小英也是想藉此展現她的鄉土情懷,以及對這塊土地的感情,也向世人展示台灣人一向引以為傲的農業之多姿多彩。首先前菜就有雲林的刺蔥、台中的芋頭、嘉義的木耳;之後第一道菜迎賓盤則有新竹的綠竹筍、高雄的水蜜桃;第四道菜的時蔬有雲林的紫玉米、嘉義的甜玉米、花蓮的百合;最後一道集水果及甜點於一身的繽紛盤,更是琳瑯滿目,水果有高雄的珍珠芭樂、花蓮的寶華西瓜、台南的金鑽鳳梨,甜點則有各種由農作物加工而成的糕點,包括新北的桐花綠豆糕、花蓮的花生牛軋糖、新竹的黑糖糕、台南的一口鳳梨酥、南投的烏龍茶製馬卡龍、彰化的黑芝麻巧克力、台中的木瓜牛奶冰淇淋。  但值得一提的是,二○一二年,考慮到各國外賓的宗教信仰,那場國宴料理全不以豬肉、豬油或其製品入饌,牛肉也是一樣,但這次豬肉卻重新登上國宴桌,加了一道烤豬菜色。  由蔣介石到蔡英文,菜單設計由金璧輝煌變到白紙一張;筵席由鋪張變得簡樸;菜色由中國傳統變為台灣在地;過去半世紀台灣國宴的變化,反映了一個年代的政治變遷,讓大家看到從威權政權解體,步向民主政治的軌跡。

作者資料

蔡子強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亦是著名時事評論員和公共知識份子,在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報刊如《明報》、《東周刊》、《頭條日報》、《南方人物周刊》都有撰寫專欄,針砭時政。作為一個香港人,曾在二○一○年,在中國,奪得由《騰訊網》所頒發的「中國年度最佳專欄」,及《南方周末》所頒發的「中國年度最佳專欄」第二名兩項殊榮;在香港也拿過由香港記者協會及國際特赦協會所聯合頒發的人權評論獎項。對政治領袖的領導學問素有研究,著有在香港和大陸均廣受歡迎的《新君王論》系列,《大人們的餐桌》此系列作品則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以飲食來探討政治領袖的性格與風格。

基本資料

作者:蔡子強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知識叢書 出版日期:2019-12-31 ISBN:9789571380698 城邦書號:A2202883 規格:平裝 / 單色 / 31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