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套書館 > 文學小說
林輝的邊緣世界之旅: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旅行是一場修行(共兩冊)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林輝的邊緣世界之旅: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旅行是一場修行(共兩冊)

  • 作者:林輝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6-23
  • 定價:650元
  • 優惠價:9折 585元

內容簡介

走一趟世界角落,旅行不只看見美好。 《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 + 《旅行是一場修行》 隨著香港社運旅者——林輝的行腳, 從亞洲到中東;歐洲再到中南美, 我們看見旅行的另一種可能。 /關於本書/ 面對世界的希望與苦難, 旅行將會是一場讓自己、讓世界更美好的修行。 長達22個月的旅程,走過40餘個國家與地區,林輝在移動中看見世界並存的仇恨與良善,也在孤獨中認識自己的內心。這趟玄妙的旅程似要告訴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越深,越有可能將行動化為善念。 【名人推薦】 Toby 旅行作家 沈旭暉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主任/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段慧琳 主持人/作家 馬家輝 作家 唯色 詩人/作家 梁文道 知名作家 張翠容 獨立記者 張鐵志 文化評論家 船橋彰 旅行文學作者 雪兒 Cher 旅人 黃于洋 《路過》作者 溫士凱Danny Wen 美學旅遊作家暨廣播主持人 廖芸婕 跨國自由記者 褚士瑩 (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藍白拖 背包旅人 ——震撼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書評】 《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 林輝是「社運人士」,但他充滿浪漫主義的激情,擇善固執。過去兩年他雖然環遊世界,但字裡行間,仍能發現他走到哪裡都忘不了香港。既在地、又離地的遊記,只此一家。 ——沈旭暉 「新世代的香港切‧格瓦拉」,這是我想給林輝的稱號。一趟旅程中,世界可以供給我們無限的養分,但我們可以供給世界什麼?這本書可以給你最好的答案。 ——段慧琳 新一代的國際視野,不是獵奇尋新,沒有大驚小怪,有的,是人文的關懷和共生的悲願,以及,香港人獨有的幽默感。林輝,一個值得記住的港仔名字。 ——馬家輝 對公民社會的建設傾注心力、希望人人生活有所改變乃至世界得以改變的林輝,書中篇篇故事並非純粹的旅遊札記,除了披露異域風光及別樣人生,更有不一般的深刻意義。 ——唯色 林輝是一位不滿於路上景致的旅者,不斷追尋、探索、發掘,然後為我們重新解讀這個世界,展示出不一樣的人文風景。透過他一五一十如水銀瀉地般的陳述,令人驚覺地球是這樣的多變萬化,人世間是如此的悲喜交集。 ——張翠容 我與林輝認識多年,他是香港新一代青年中活躍的文化評論人和社會行動者,使得本書既有旅遊書應該具有的、拓寬讀者視野的意義,又充滿著對我們身處世界的深刻反思。 ——張鐵志 林輝的筆下描繪的是一個個人們未曾聽聞的公民運動與那些遷移者的背影所述說的故事。那些我們需要知道,卻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的事。他細膩入微的觀察,冷靜沉著的筆調,說著一個又一個遙遠的故事。 ——黃于洋 旅行教我的一件事——那些只執著在眼前事物的人,永遠看不見退一步的不同視野,以及更大的美好畫面!旅行,不是用來炫耀的,而且用來學習、反思及尊重的。我在林輝的《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中,看見了我所信仰的旅行意義和真諦! ——溫士凱 一個香港時事專欄作家,不會因為旅行到馬來西亞,就正巧遇到住在吉隆坡的緬甸撣族難民。真正影響人生的,不是我們在做什麼,而是我們的生命本質是「誰」。 ——褚士瑩 旅人是廚師的化身,越關心社會的旅人越會炒出有層次感的菜色。若你害怕平淡無奇的旅遊文字,這次,不妨試試「阿輝師」的港式口味,你會嘗到味道後面的另一個味道,看到世界背後的另一個世界。 ——藍白拖 《旅行是一場修行》 我想林輝找尋的是一種真實,他不是娛樂版上的旅行資訊,反而是告訴你,在世界的另一端,美好與苦難總是並列,種種並非不好只是攤開來講,最終的真實還是需要每個閱讀者去敞開心胸思索。 ——Toby 林輝的可貴處,在於他會到香港人不太會去的地方,與那些地方對話,認識他們的故事,不時與香港作比較與聯想,實踐旅行的意義。 ——沈旭暉 林輝,以旅行為修行,但是,倒過來看,修行何嚐不也像旅行?領悟人皆過客,眾生平等,不管何時,無論何地,最重要的是喜樂自在。林輝替旅行和修行作出了年輕示範,不可不看。 ——馬家輝 林輝仍在路上,且愈發向內,走向人性的深處,而不止於每個地點或國度的不同,以究竟苦難與和平的意義,因為這與每一個生命相關,為此總是奉獻一己之力,踐行「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這一初衷。於是,將旅行視為修行的他,如同西藏的朝聖者,虔信、慈悲而堅定。 ——唯色 我常說香港有個「社運旅人」真好,用不同的眼界去詮釋世界的姿態,明白穿梭時光的過往,旅行不只是走出自己的故事,更是讓更多歷史真相能展示在世人面前,即使你看見的是痛的、恨的,都好過虛華繁榮的旅途美好。 —— 雪兒 Cher 林輝的旅程呈現了旅行最原始的樣貌,相遇與學習,有與人最單純美好的相遇,有我們不得不了解的歷史,用著來自東亞背景的人的眼光,加上樸實與精確的文字,完整又細膩地呈現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過程。 —— 黃于洋 透過林輝在他鄉的故事,你會發現,旅行可以像一個「魔術方塊」般,你一扭轉,它就變成了上千不同的圖案。最後,你轉著轉著,它還可以回到最原始的那一個方塊。 ——溫士凱 在民間團體和社會運動出身的林輝,卻在旅行中逐漸擴展。除了看到自己,也看到別人。因為「世界公民」能夠關心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人事物,才是一種真正的才能。 ——褚士瑩 總有少數的一些人,像林輝,奮不顧身向真心嚮往的信念投身了去,無論這世界待己如何。那樣的無畏,彷彿是旅途走走停停中反覆取捨的過程中養成,他人看來瘋狂或危險的,換個角度倒是種自在了。 ——廖芸婕 (依姓氏筆畫排列)

目錄

《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 專文推薦 作者序 序章 香港 I Must Change My Life Chapter 1 新疆 我的西域,你的東土 新彊難解結 改變中的白哈巴 賣國賊? Chapter 2 西藏 風轉的咖啡館 說真話的唯色 三一八國道的最後一段 藏地騎行──我所遇見的善良與強韌 Chapter 3 尼泊爾 如果這是西藏人的樂土 未來之村 義工旅行 把小孩從獄中救出來 尼泊爾公民社會的關鍵字:自救 遇上吳蚊蚊 Chapter 4 印度 又愛又恨 震撼南亞的兩個少女 小西藏 被遺棄的殖民主義 印度愛情故事 內在的旅行 Chapter 5 馬來西亞 能溝通就好 大時代 種族融和,如何可能? 抵住發展的巨獸 那些我得到的,和香港正失去的善意 外來人 從緬甸到馬來西亞的逃亡路 拍不下的風景 Chapter 6 緬甸 讓世界不再需要翁山蘇姬 不做幫凶 緬甸的未來 萬佛之城 Chapter 7 土耳其 & 賽普勒斯 在世界的中心呼喚美 錯和浪費的權利 歷史,在負隅頑抗 庫爾德族在土耳其 統一之路漫漫 彩虹社區 Chapter 8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強大的小國 單一種族,多元文化 每個人都是對的? 耶路撒冷,誰的聖城? 留下來,不放棄 是獵物也是獵人 Chapter 9 約旦 & 埃及 難民的故事 失落之味 失去希望的抗爭 令人失望的世界級金字塔 穆斯林兄弟會與埃及的坎坷民主路 後記 世界的苦難太多,但是…… 《旅行是一場修行》 專文推薦 作者序 序章 旅行是一場修行 Chapter 0 北極 那年夏天,我們守護北極 名字的意義 Chapter 1 中歐 守護記憶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辛德勒、奧斯威辛,與那必要的沉默 五時十五分的約會 原來你竟不快樂 打開這道門,推倒這面牆! 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情留半天維也納 Chapter 2 南歐 大學之道,在波隆那(義大利) 阿爾巴尼亞 縱有戰火漫長--巴爾幹.雙城.殤城 柯林頓在科索沃 在歐洲賣藝的臺灣男孩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Chapter 3 墨西哥 拉丁美洲夢 在墨西哥城,看博物館 一切由火車頂開始 路上的緣份 吃在墨西哥 Chapter 4 中美七國 Hola mi amigos 總會好起來 沒有軍隊的國家 三個墳場,三段巴拿馬歷史 巴拿馬華人的故事 Chapter 5 古巴 加勒比海的革命 古巴的三段歷史 沒有網路的日子 遇上切‧格瓦拉 旅遊到古巴,和古巴的未來 古巴的性旅遊 Chapter6 祕魯 旅行者的三條問題,以及更多更多問題 國際視野 朝著祕魯的雪山走 馬丘比丘 無需對話的旅遊時代 Chapter7 玻利維亞 玻利維亞尋人記 我們的成長 走自己的路 在地球另一端,走進天空之橋 Chapter8 巴西&阿根廷 異國想像 世界盃之辱 忍見其死 貝隆夫人 阿根廷經濟危機 在美洲最南坐順風車 終章 香港

內文試閱

《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 是獵物也是獵人
  這世上的受害者往往也是加害者,是獵物也是獵人。「我是受害者」這句話,往往成為令人放棄自己道德底線的藉口。   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經常可以看見許多穿著軍服的年輕人,他們是正在服兵役的年輕人。我在旅途上也經常遇到來自以色列的年輕背包客,他們通常都有著相似的背景:剛完成了兩年或三年的兵役(以色列所有人都要服兵役,女性兩年、男性三年),於是花數月或半年時間出來旅行遊歷。臺灣與南韓的年輕人也要服強制兵役,但這兩個地方卻其實一直都沒有戰爭。以色列卻不同,戰爭總離他們不遠。   記錄片《See if I'm Smiling》談的就是這些年輕人的經歷。導演訪問了六位曾在以色列服兵役的女孩子,由她們自己回憶,在這兩年兵役期間,她們變成了一個怎麼樣的人。   她們由一個十八歲的普通少女,變成穿上軍服拿著步槍的士兵;由學生變成擁有權力的軍人,在西岸、加薩走廊擔任殖民者的角色。對她們來說,巴勒斯坦本是一種遙遠的存在,也許在記憶中有過自殺式炸彈襲擊的新聞、在教育中學過以色列被阿拉伯諸國圍攻的歷史,但這些始終不會變成對於個體的恨。正如認為日本應為侵華道歉的中國人,不見得就會見到日本人就恨。   然而穿上了軍服,卻成了「路西法效應」的活生生實驗品。「路西法效應」說的是一個心理學實驗——一群普通人分別扮演囚犯和獄卒,當他們漸漸投入了角色,便一步一步越過了道德的界線,做出自己平常不能接受的事,就如大天使路西法墮落成為撒旦一般。   軍隊是一種扭曲的體制,特別是當你擁有了強權,你可以肆意侮辱、傷害你的「敵人」——即使他們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當恨意進占了心中,甚至成為習慣,則能把人變得無法想像地恐怖。   記錄片中,一個女兵回憶自己最不堪回首的一幕:為一個巴勒斯坦死者清潔身體時,有其他女兵帶著相機路過,她沒有猶豫地就叫人為她與屍體合照,就像旅行時在景點前拍照留念般。這成為她做過的最羞恥的一件事,沒有想過這世上竟曾存在著一個這樣的自己。   而那張相片,她沒有丟掉,因為她想看清楚當時的自己,「See if I'm smiling」。   有人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但即使如此,恨的理由通常也不難找。片中最讓我震撼的是,恨意如何可以輕易地轉變成瘋狂,讓一個正常人遠離應有的道德和理性。要恨,不難;要把恨合理化,也不難,只需找一個理由,然後它就會自然而生。其中最常用的理由,就是「我是受害者」或「我是弱者」。   吊詭的是,這世上的受害者往往也是加害者,是獵物也是獵人。一戰後德國認為它被英法美等國逼迫,沒多久就反過來殺了六百萬猶太人;以色列曾被阿拉伯國家圍剿,但今天卻在欺壓著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確實已是弱勢到極點,但那些自殺式炸彈襲擊,傷害的往往卻是最無辜的平民。而現在,這些以色列的年輕平民又穿上軍服,成為巴勒斯坦人眼中的壓迫者。   另一部電影《立見天國》(Paradise Now)講述兩個巴勒斯坦年輕人自願成為人肉炸彈,因為認為被以色列壓迫、失去家園,在沒有槍炮子彈的情況下,只能以這種方法去反抗。但同是巴勒斯坦人的友人卻質問,這樣能嬴嗎?不,這樣只會毁滅我們的生活,然後讓對方更有理由或藉口去使我們活得更痛苦!   如果用暴力永遠羸不了,那就至少要在道德上戰勝。道德是「弱勢者」的最大優勢,用來對抗缺乏道德者的權力;而「弱勢者」的最大道德往往就是「弱勢」本身——因為被壓迫,所以行動上即使超越平常的秩序,也可以得到理解和接納。但即使如此,弱勢不能成為唯一的道德,「弱勢者」的身分也不能無限擴大。   「我是受害者」這句話,往往成為令人放棄自己道德底線的藉口。因為我是受害者,所以我要反抗;因為你比我強大,非常時期可用非常手段,所以我的反抗方式也要用上更邀進的手段;因為要激進,所以就算放棄一貫的道德也是合理的。於是一些不應出口的話竟能說出口了,一些不應做的事也能做得出來,就因為「我是受害者」。   我想起學佛的朋友教我的一句話:「憎恨會令你成為你憎恨的人。」就像那些武俠小說的老橋段:殺了殺父仇人,你也成了人家兒子的殺父仇人。報父仇有沒有道理?大概有,但之後呢?仇恨可以怎麼終結?有誰能夠得益?   想像這樣的情況:一個以色列人被一個自殺式炸彈炸死,他的家人定會悲憤莫名,將仇恨指向巴人。等這個人的孩子長大了,到巴勒斯坦服兵役,他會把他眼前的人都視作殺父仇人,恃著權力侮辱甚至傷害他們。被傷害的巴人無處還擊,於是決定成為人肉炸彈,再殺死另一個無辜的以色列平民。可想而知,雙方的每一個人在民族國家層次、家庭層次、個人層次,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這種仇恨的循環,怎麼樣才能解開?   在東耶路撒冷,我探訪了一個民間團體,他們的工作讓我非常震撼。這個機構叫父母心聲家庭論壇(The Parents Circle Families Forum,簡稱PCFF),專門為因以巴衝突而失去親人者提供服務,例如心理輔導、互助小組等,他們的服務對像同時包括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更進一步,他們還會安排兩邊死者的親友一同參與小組,透過溝通和理解去消弭仇恨。以色列人也好,巴勒斯坦人也好,站在眼前的雖理應是「加害者」,卻其實跟自己一樣都是個無辜的「受害者」——同是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兒子的母親。在一個「人」面前,國族之別,對錯之分,也就沒有原來那麼重要。她們之間的一個擁抱,就等於化解了無數個即將發生的悲劇。   PCFF 的成員有六百多個家庭,成立二十年以來,這些參與者由本來可能選擇成為人肉炸彈或帶著仇恨服役的士兵,變成終於看清事情的本質——真正製造悲劇的,是「衝突」本身。一旦超越了「受害者」的心魔,回復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和平的目標反而更近了。
《旅行是一場修行》 一切由火車頂開始
  在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省(Oaxaca),有一個叫伊斯特佩克(Ixtepec)的小鎮。這個小鎮是其中一個拉美非法移民的主要中途站,從拉美諸國特別是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而來,打算經過墨西哥偷渡進入美國的人,許多都會坐在火車頂上進行這趟相當危險的旅程,而伊斯特佩克就是火車經過的其中一站。   就在火車軌旁,有一所專門為這些偷渡者開設的宿舍,為他們提供免費的食物和安全的住宿,好讓他們可以繼續旅程。宿舍得到國內和外國的捐助支持,面積不算小,包括了飯堂、辦公室、男女分宿的多人房、還有正在興建中的義工房間,大約可以容納百多人。而在宿舍內工作的都是來自國內和外國的義工,當然還有創辦人Alejandro Solalinde Guerra神父。   在墨西哥頗有名氣的Solalinde神父,今年差不多七十歲,個子不高,臉上永遠帶著微笑;但人不可以貎相,這位神父一點不易打發,為了這間宿舍,他成了黑幫以至政府的眼中釘,這幾年收到的死亡恐嚇不斷,也沒能叫他害怕退縮。   神父決定要開設宿舍幫助偷渡者,是因為八年前發生的一件事。那一年,本來主要關心街童問題的神父遇上了坐在火車頂上偷渡而來的一家,他們身無長物,晚上又沒有地方可以落腳;神父想帶他們去教堂卻又距離太遠,去警局又等於自投羅網(而且警察會反過來指控神父販賣人口),於是見到火車軌旁有一間住了兩夫妻的小屋,便付了兩百披索讓他們收留這一家一晚。本以為一切順利,誰知第二天再回去小屋,只見人去屋空,後來再打聽,赫然發現原來這兩夫妻是墨西哥黑幫塞塔斯(Zetas)的成員--塞塔斯 從事的各種罪案中,也包括了綁架、勒索和販賣人口,打這些無助的偷渡者主意更是屢見不鮮。神父好心的幫忙竟變成送羊入虎口,這使他懊悔不已,於是下了決心,用行動去幫助這些偷渡者。   然而建立這間宿舍的過程卻是困難無比。由於這些偷渡客是黑幫的財源,神父的宿舍既為保護偷渡客而設,自然也阻礙了黑幫的財路;而政客和政府也跟黑幫過從甚密,使神父同時面對黑幫和政府的恐嚇和阻撓。二○○七年他揭發了一宗大型的綁架案,反而被警察毆打和關了進監牢;二○○八年新任的巿長更打算把他正在興建的宿舍燒掉,他和另外九名偷渡者在宿舍被黑幫和警察包圍了整整六天,神父卻堅持不肯退讓。包圍的人拿著棍棒和槍,有人在他面前恐嚇要把他燒死,神父把雙手向左右伸開,身體就是一個十字架的形狀,然後盯著那人的眼睛,堅定地說:「來吧!」--那人反而不敢幹什麼了。   「那是我生命中很艱難的一段時間,但我知道我有責任保護他們。」終於神父憑著信仰帶給他的勇氣和堅持,捱過了這段困難的日子,雖然仍不時收到死亡恐嚇,但宿舍自二○○七年建立開始,至今工作總算漸上軌道。   根據資料,美國現今約有一千一百萬名無證移民(Undocumented immigrants),當中有六成來自墨西哥,另有一成是來是中美洲諸國特別是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而每年也估計有十萬以上的人成功進入美國無證居留。他們的路線多是這樣的:先從拉美諸國來到墨西哥東南部的恰帕斯州(Chiapas),從那裡開始坐「順風火車」--墨西哥只有貨運火車,而這些無證移民則坐在火車頂上穿州過省,大部分會取道墨西哥東岸沿加勒比海海岸北上,直到美國邊境。   這「順風火車」被稱為「La Bestia」,即「怪獸」之意。我第一次在宿舍看到火車抵達的時刻,是在晚上,車頂上坐著數百人,甚為壯觀。偷渡者以男性居多,但也有女性和小孩,當中部分會來到宿舍投宿,有些則會另找旅店居住。宿舍的義工告訴我,有些人會找一些「嚮導」,帶他們全程由拉美去到美國,而宿舍會拒絕這些「嚮導」進來居住,所以住進宿舍的都是自行上路的人。   神父要為他們提供保護,因為這一段路程其實非常危險,途經的省分都有黑幫和毒販盤踞;他們勢力極大,而無證移民們則面對被他們綁架、勒索,甚至強姦和殺害的風險。另外也有些人會選擇沿墨西哥西岸北上,雖然較為安全,但路程遠得多。這些移民多數有親人在美國接應,當他們成功到達邊境之後,由在美國的親人付錢給蛇頭(他們稱之為 「Coyotes」,亦即土狼之意)約四千美元(近臺幣十三萬)的費用,蛇頭就會帶他們偷渡過境會合其家人。據宿舍的義工所說,每十個從中美洲北上的無證移民,大概只有一至兩個可以成功抵達美國。   他們為什麼寧願冒這麼大的風險也要去美國?其實當兩個地方地理上如此接近,生活質素卻相差如此巨大--不單是經濟差距,還有人身安全--為自己為下一代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這是人的天性吧。正如在神父眼中,偷渡者不只是名字或者數字,而都是活生生的人,即使為著類似的理由坐上火車頂,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   K是位來自宏都拉斯的大男孩,今年才十八歲,剛和一位友人一同來到宿舍,一心打算備繼續北行,但身上的盤纏已不多,正在為未來煩惱。問他為什麼這麼年輕就走出來,原來在他老家的村子有兩派黑幫企圖「踢」他入會,他卻想讀書而不想加入任何黑幫,於是把兩個黑幫都得罪了。K從友人口中得知有人打算殺死他,於是他唯有離開保命。   問他如果最終去不成美國,他會怎樣?他說,寧願留在墨西哥想辦法,但無論如何也不會回去老家,不想再生活在黑幫的陰影下,也不想生命受威脅。   T是位丈夫,一家四口來到了宿舍;妻子身型瘦削、一臉愁容,兩個才幾歲大的女兒卻把宿舍當成新鮮的遊樂場。T一家人來自薩爾瓦多,本來是一位計程車司機,先是妻子的兩個兄弟因故得罪了黑幫,一個被殺一個下落不明;而他也因為不願交「保護費」,被黑幫恐嚇要將他殺死,於是帶著妻女來到墨西哥申請為難民。他跟其他人有點不同,沒有打算往美國去,只希望可以留在墨西哥保住一家的安全。   而M也是來自薩爾瓦多,二十來歲,和幾個朋友一同打算到美國去,希望可以成功投靠親人,並在美國賺錢改善生活。他們是第一次踏上這個旅程,但在老家有許多人都去過,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也聽過不少駭人的經歷,但如許多同鄉一樣他們都願意賭上一賭,希望可以藉此改變命運。   Solalinde神父過去七年,一直透過營運宿舍去支援這些無證移民。有人會批評神父是在鼓勵別人犯法,神父卻指出美國雖然不歡迎非法移民,甚至一直資助墨西哥政府堵截他們,但事實是美國也大大得益於這些非法移民;他們在美國做著「美國人」不願意做的工作,那些令人厭惡的、辛苦的、低薪的工作,許多都是由新移民(包括合法和非法)一力承擔。   再者,非法移民不會因為神父沒有辦宿舍而消失,宿舍只是盡力讓他們免受黑幫的侵害而已;問題的根源始終在於兩地的巨大差異。就像墨西哥,本身就有超過五千萬貧窮人口,黑幫和毒販肆虐;拉美諸國的經濟則較墨西哥更差,加上新自由主義使拉美的農民生活更苦,因此即使要冒上巨大風險,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偷渡到美國尋找機會仍然是一個非常合理的選擇--又或者,是沒有選擇之下的選擇。   現時墨西哥境內共有差不多七十所這樣的宿舍,均由民間開辦,為偷渡者提供食宿和安全之外,亦一直爭取政策的改變。二○一一年墨西哥通過新的移民法,取代過時的舊法例,給予所有移民更多的保障,是墨西哥移民政策的一大突破。近期美國近年也在熱烈討論移民改革方案,一旦通過,至少對於已在美國境內的無證移民,將會是一個好消息。   我在宿舍住了幾天,最深刻的除了那坐滿了人的火車頂,更是這些移民們無奈的臉。是的,他們非法入境、非法工作,但卻不是罪犯;相反,他們冒這麼大的險,不過是為了追求一個可以讓他們努力工作和安定生活的機會,他們為社會所貢獻的,也一點不比其他人少。說到底,他們只不過是不夠幸運,沒有出生在一個更好的地方而已。

作者資料

林輝

香港人,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碩士),曾為青年團體圓桌研究及教育協會(Roundtable Community)全職總幹事,也是時事評論人、社會運動者、註冊社工、香港多個媒體專欄作家及主持。活躍於香港公民社會,尤其以參與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反高鐵及反政改等社會運動在香港為人認識。 2007 至 2008 年間,曾獨自到雲南、西藏、尼泊爾及印度等地旅行,為時 11 個月;最後 3 個月,由西藏拉薩獨自騎單車經雲南到達泰國清邁。回港後成立團體「責任行者」,推廣責任旅遊(Responsible Travelling)──藉由觀光旅遊發展,促進當地文化維護、環境保育、弱勢團體協助等。 2012 年夏,應綠色和平之邀乘坐極地曙光號(Arctic Sunrise)前往北極,協助推廣「守護北極」(Save the Arctic)全球運動。 2012 年秋,獨自出發進行環球旅行,現為環球旅行者和旅遊作者,為香港及馬來西亞多個媒體如《經濟日報》、《明報》、《旅行家》雜誌等撰寫專欄。出發至今,已走過亞洲、歐洲、中東、中南美洲等 40 多個國家。 臉書專頁── 《和我一起遊世界》:https://www.facebook.com/goaroundtheworldwithme

基本資料

作者:林輝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AUTHOR 出版日期:2017-06-23 ISBN:4712966621767 城邦書號:A2201928 規格:平裝 / 全彩 / 51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