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套書館 > 人文藝術
伊斯蘭世界套書(3冊)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聖經與古蘭經:認識猶太教、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的第一本書》 宗教是心靈的依託,有時為世俗所用,但也可以反過來引導世界。 理解我們生存的世界、認識人類文明歷史,不可不讀。 摩西帶以色列人出埃及,真有其人其事嗎? 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如何變成今日基督宗教的《聖經》? 千年來紛爭不斷的什葉派和遜尼派,對《古蘭經》爭論的依據為何? 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這三大一神教信仰,信仰的是同一個神。千百年來這些宗教深深影響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個人的思想與情感。 宗教使人得到救贖,但宗教對立所引發的衝突,歷史上卻是無日無之。今日各地的紛爭,在政治、經濟等因素之外,無法忽視的是宗教因素。 本書回歸經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清楚介紹三大教經典及其歷史。從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等內容重點,到歷史掌故與經典地位的轉變及詮釋。並解說《聖經》與《古蘭經》的比較,和三大教不同的解讀。最後,並收錄「重新詮釋《古蘭經》」的討論,以面對今日世界的變局。 由此,我們得以對今日文明的重要思想基礎有根本的了解,《聖經》、《古蘭經》從何而來?作者是誰?目的為何?流傳至今產生哪些變化?這些經典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中扮演何種角色?彼此之間有何共通點,差異又為何?回歸原典,追溯三教起源與歷史流變。本書試圖回答這些存續已久卻重要的問題。 目前從未有一本書籍,是透過這三大一神信仰的經典與歷史,將其並列討論。距天主教攻打伊斯蘭教徒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已近千年,但《聖經》與《古蘭經》背後的各大宗教,仍舊衝突不斷,不同時代仍舊上演不同類型的十字軍戰役。且二〇一七是宗教改革五百年,就讓我們回歸經典本身,重新認識這三大一神信仰。 *** 《你所不知道的伊斯蘭:西方主流觀點外的另類思索》 ◆伊斯蘭研究專家、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林長寬審訂、導讀 ◆《新政治家》(A New Statesman)年度選書 ◆《澳大利亞書評》(Australian Book Review)年度選書 ◆《科克斯書評》、《華盛頓郵報》、《出版商週刊》一致推薦 了解當代中東政治動盪的必讀作品,破除世人對伊斯蘭世界的有色眼光 什麼是「伊斯蘭特殊論」(Islamic Exceptionalism)? 政治與宗教密不可分的伊斯蘭,是否發展出有別於西方的特殊性? 在時下保守、孤立主義日益興起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看待伊斯蘭世界? 當我們用譴責的眼光評斷「伊斯蘭國」等極端暴力組織時, 是否帶著西方中心視角的「傲慢與偏見」,而忽視伊斯蘭內在的發展理路? 本書作者夏迪.哈彌德是位埃及裔美國籍中東政治研究學者,在本書中,哈米德試圖呈現伊斯蘭主義運動的多元面貌,破除世人將「伊斯蘭」等同於「暴力」的刻板印象。此外,作者也希望傳達伊斯蘭世界在傳統上就與西方世界(特別指基督教世界)有不同的發展理路,我們不應該以「自由民主」的發展路線來框架伊斯蘭世界,而該把伊斯蘭放在「特殊的位置」上來看待。本書有助我們充分了解伊斯蘭的過往與現在,以及它在現代政治所扮演的吃重角色。我們不必喜歡它,但我們必須了解它——因為既是宗教也是思想的伊斯蘭,未來數十年仍將是一股不僅形塑中東,更撼動整個西方世界的力量。 *** 《信仰之外:重返非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 S. 奈波爾 解構非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信仰與文化 這回,旅人成了旁觀者, 讓皈依者述說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故事…… 1979年,V. S. 奈波爾帶著對伊斯蘭宗教一無所知的狀態,為了尋找「答案」,第一次走訪了四個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伊朗、巴基斯坦、印尼及馬來西亞。長達半年的時間,奈波爾與無數的阿亞圖拉、毛拉和穆斯林晤談,並且以訪談紀錄為基礎,探討這四個國家的常民生活與文化,以及潛伏在其內部動盪洶湧的政治激流。這回的觀察他寫就了《在信徒的國度》一書。 《在信徒的國度》以一種旅人自省式的獨白,企圖爬梳伊斯蘭宗教信仰的細節,以及因它引爆革命的能力。 時隔十六年,1995年奈波爾再度造訪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這次重返現場,「皈依」依然是這趟旅程的主題,然而,這次旅人的角色轉移到了幕後,他刻意讓直覺帶領,找到一些人挖掘一些故事;他讓這些皈依信眾站到臺前,用自己的觀點視角述說自己的故事。 作者在《信仰之外》中揭露了一個「命題」:伊斯蘭教不只是關乎善惡、道德和私人的信仰問題,它形塑出ㄧ種專斷偏執,致使皈依者的世界觀大變,阿拉伯語成了「聖語」、阿拉伯的土地成為聖地。這些皈依者被要求從其母體中拔離,屏棄對自身土地的記憶與歷史,轉而成為阿拉伯故事的一部分。更甚者,他們對伊斯蘭教的信奉堅守比基本教義派還要更加堅毅且激烈。 奈波爾同時觀察到,在這些皈依國家的伊斯蘭教中存在著ㄧ種恐懼症和虛無主義的因子,所以這些國家要陷入紛亂沸騰狀態是再輕易不過了。作為《在信徒的國度》續篇,奈波爾坦言,這場探索之旅他看得比第一次還要清楚了解,但他並不想給予「結論」,畢竟這些故事皆有其複雜性,不應被竄改或是牽強附會⋯⋯⋯

作者資料

塞日.拉菲特(Serge Lafitte)

獨立記者,專門從事宗教研究。與世界宗教報(世界報集團)長期合作。曾著有: 《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的起源》(2006年)、《什葉派與遜尼派》(2007年,2016年1月再版)等。

夏迪.哈彌德(Shadi Hamid)

埃及裔美國籍中東政治研究學者,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美國─伊斯蘭世界關係計畫的資深研究員,亦為《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特約作家,另著有《權力的誘惑:新中東世界的伊斯蘭主義者和不自由的民主》(Temptations of Power: Islamists and Illiberal Democracy in a New Middle East),現居於華盛頓特區。

V. S. 奈波爾(Sir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堪稱是當今英語世界重量級作家,《紐約時報》書評稱譽他是「世界作家、語言大師、眼光獨到」的小說奇才。 1932年,奈波爾出生在千里達島上的一個印度家庭。1950年,他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的大學院(University College)攻讀英國文學。1953年取得學位後,他遷居倫敦,任職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開始寫作。1957年以《神祕按摩師》(The Mystic Masseur)展開寫作生涯。此後,奈波爾致力於寫作,生平未嘗從事過別的行業。 奈波爾的作品以小說與旅行文學為主,兩者皆獲得高度評價,得過無數獎項,包括英國最富聲望的布克文學獎、毛姆小說獎、萊斯紀念獎、霍桑登獎。他在1990年被英國女王封為勳爵士。 1993年,奈波爾榮獲第一屆「大衛.柯衡英國文學獎」 (David Cohen British Literature Award);這個文學獎的設立,旨在表揚「尚在人世的英國作家的一生成就」。多年來,奈波爾幾度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終於在2001年摘下這頂代表文學界最高榮譽的桂冠。

基本資料

作者:塞日.拉菲特(Serge Lafitte)夏迪.哈彌德(Shadi Hamid)V. S. 奈波爾(Sir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出版日期:2017-03-07 城邦書號:YK1056SC 規格:平裝 / 單色 / 113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