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行銷企劃 > 網路行銷
互聯網+:中國經濟成長新引擎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跨界融合,連接未來無限可能 「互聯網+」是中國當前最火紅的社經話題 但你真的知道「+」是什麼?「+」什麼嗎? 「互聯網+」是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新常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5年首度提出「互聯網+」國家級行動計畫,認為據此發展順勢而為,將能提升國家未來社會經濟的水準。 「+」指的是「連接」,即連接傳統各行各業;「跨界融合」是全書的主要概念,也是書中諸位倡導者不斷強調的重點。 本書從理論層面、實踐經驗等多角度切入,全方面闡述互聯網結合各產業的趨勢,推薦給關心傳統產業轉型、互聯網新經濟等具備前瞻性思維的讀者。 近年來,兩岸席捲一股「互聯網+」風潮,不但媒體熱炒這個話題,網路創業也喜歡和「互聯網+」扯上一些關係。但,「互聯網+」到底是什麼?我們鮮少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完整的論述,更有很多人不明就裡那個「+」的意涵。 本書原文版甫推出之際,我便已經搶先購買並閱讀完畢,作者群在書中談到「互聯網+」時代的六大特徵,馬化騰更以騰訊公司投入泛娛樂和微信等服務為例,闡述他眼中的「互聯網+」。本書從國家的高度切入,讓讀者可以將實務與理論相互印證,堪稱近期一堆談論「互聯網+」書籍中的佳作,我也很樂意推薦給大家。 ——鄭緯筌(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理事長)  「互聯網+」的本質是「無所不在的連結」,因此「網路產業」一詞已經不再具有意義,所有的行業,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原有的力量與資源,都可以因為某些「連結」而產生「相乘」的變化。本書集結了十幾位中國產學菁英的前瞻觀點,詳述了這些變化可能的樣貌,以及這些變化會如何重塑中國社會與經濟的未來發展,值得所有關心臺灣未來發展的人仔細一讀,尤其是「非網路產業」的企業家、政府官員與意見領袖們。 ——許世杰(Airyzone科技共同創辦人許世杰) 【專業推薦】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黃俊堯(臺大工管系暨商研所教授)  許景泰(世紀智庫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鄭緯筌(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理事長)  許世杰(Airyzone科技共同創辦人) (依來稿先後排序)

目錄

前 言|「互聯網+」連接普惠經濟 馬化騰 序 章|跨界融合,連接一切 張曉峰     「互聯網+」的密碼 于揚 第一篇 「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之因  第一章|「互聯網+」國家級行動計畫  第二章|「互聯網+」時代的六大特徵  第三章|順勢而為,勢是什麼 第二篇 「互聯網+」連接一切  第四章|互聯網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  第五章|用「互聯網+」連接未來  第六章|開創移動互聯網新生態(1) 眾創空間  第七章|開創移動互聯網新生態(2) 微信  第八章|開創移動互聯網新生態(3) 泛娛樂  第九章|連接社交網路  第十章|連接數位鴻溝 第三篇|「互聯網+」行動計畫  第十一章|行動計畫導引  第十二章|互聯網+工業  第十三章|互聯網+金融  第十四章|互聯網+能源  第十五章|互聯網+健康、教育  第十六章|互聯網+智慧生活  第十七章|互聯網+X  第十八章|時代的風口 結 語|創造屬於你的「互聯網+」時代 後 記|「互聯網+」是一種能力 出版說明

序跋

「互聯網+」連接普惠經濟
◎文/馬化騰(騰訊主要創辦人、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   今天,「互聯網+」(Internet+)一下子成了社會和業界追捧的流行語,這是我兩年前始料未及的。騰訊當時已在這個方向上積極探索了。   2013年,我和馬雲、馬明哲在上海一起推出眾安保險時,就談到了「互聯網+」的實踐。幾天後的「WE大會」上,我再次提出「互聯網+」是互聯網未來發展的七個目標之一。   當時頻繁提及「互聯網+」,主要是想改變人們的一些固有看法。因為我們跟一些政府或傳統行業的朋友交流時,發現他們很難理解我們在做什麼。大家覺得,互聯網是新經濟、虛擬經濟,跟自己所在的領域或傳統行業沒有太大關係,或是覺得互聯網和傳統行業存在衝突,是顛覆、取代、搗亂甚至對立的關係。   今天「互聯網+」引發前所未有的熱烈討論,表明政府部門和各行各業對互聯網的看法已有很大改變,甚至在某些領域,出現了虛炒「互聯網+」概念的情況。   我一直認為,互聯網不是萬能的,但互聯網將「連接一切」;不必神化「互聯網+」,但「互聯網+」會成長為未來的新生態。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愈來愈多的實體、個人、設備都連接在了一起。互聯網已不再僅僅是虛擬經濟,而是主體經濟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經濟社會的每一個細胞都需要與互聯網相連,互聯網與萬物共生共存,這成為大趨勢。   過去兩年,我在各種場合提到最多的詞可能就是「連接」。騰訊要做互聯網的「連接器」,希望實現「連接一切」。連接,本身是互聯網的基本屬性。我們的QQ(一款即時通訊軟體)、微信,首先就是為了滿足人與人的連接這個最基本的需求。現在,我們把人與服務、設備和內容源等連接起來,開始實現互聯互動,虛擬與現實世界的邊界已經模糊。   連接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礎,未來「互聯網+」生態將建構在萬物互聯的基礎之上。   「互聯網+」生態,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將利用資訊及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簡稱ICT)與各行各業的跨界融合,推動各行業優化、成長、創新、新生。在此過程中,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會層出不窮,彼此交融,最終呈現出一個「連接一切」(萬物互聯)的新生態。   「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關係,不是「減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業都有很深的產業基礎和專業性,互聯網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   我經常用電能來打比方。現在的互聯網很像帶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能」。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新的DNA(去氧核糖核酸),與各行各業結合之後,能夠賦與後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們錯失互聯網的使用,就好比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拒絕使用電能。   「互聯網+」就像電能一樣,把一種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業,使各行各業在新的環境中實現新生。比如,在互聯網平臺上,文學讀者、影視觀眾、動漫愛好者、遊戲玩家之間的界限變得愈來愈模糊。遊戲、動漫、文學、影視也不再孤立發展,而是通過凝聚粉絲情感的明星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互相連接,共融共生。可以說,「互聯網+」給各個傳統文化娛樂領域帶來了一種新生。騰訊提出「泛娛樂」戰略,圍繞明星IP打造粉絲經濟,正是行業大勢所趨。   「互聯網+」是一種「寓大於小」的生態戰略。在萬物互聯的新生態中,企業不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最小單位,個人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最小細胞。這使得傳統企業的型態、邊界正在發生變化,開放、靈活、「寓大於小」成為商業變革的趨勢。   過去,企業自上而下的進行市場推廣,現在則需要基於感測、數據去感知每個使用者每個瞬間的位置、需求、行為,快速理解和響應每一個細胞的需求和行為,甚至和每一個不同的人進行情感交流,產生共鳴。   未來,如果一個企業不能通過「互聯網+」,實現與個體用戶的「細胞級連接」,就如同一個生命體的神經末端麻木,肢體脫節,必將面臨生存挑戰。    借用「資訊熵」的概念來說,在「互聯網+」生態中,實現連接的層級單位愈小,熵就愈低,商業活動、社會經濟的耗費就愈少,效率就愈高,確定性就愈強,有序程度就愈高,生態體系也愈有活力。反之亦然。   「互聯網+」代表著以人為本、人人受益的「普惠經濟」。局部、零碎、個體的價值和活力,在「互聯網+」時代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萬物互聯和資訊爆炸帶來的不是人的淹沒,其實恰恰是人的凸顯,每個人的個性更加容易被識別,消費者更靈活的參與到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中去,實現以人為本、連接到人、服務於人、人人受益。   普惠經濟也是一種集約型經濟、綠色經濟、共享經濟,它能高效對接供需資源,提升閒置資源使用率,實現節能環保。例如,「互聯網+」在共乘、房屋互換、二手交易、家政服務等領域創新迭出,以「滴滴專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正在「井噴式」發展,這為優化利用社會閒置資源、實現綠色環保,解決現代城市難題帶來了新的思維。   騰訊參與「互聯網+」生態的方式,主要是開放協作,跨界融合。張小龍說:「微信是一個森林,而不是一座宮殿。」我很認同。最近兩年,騰訊對自己的業務做了大量減法,聚焦在最為核心的通訊社交平臺、內容遊戲等業務上,其他則交給合作伙伴。這是幾年來我們歷經痛苦得出的結論,我們會堅定的做所有創業者最好的合作伙伴。我喜歡「自留半條命」這個說法,把另外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這樣才會形成一種生態。   騰訊的開放平臺上,如今已有幾百萬合作伙伴,數億用戶。很難講今天的騰訊只是騰訊自己,企業正逐漸變成無邊界的開放組織。   現在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在內的生態公司都在往這方面努力,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騰訊早走一點,但只是早一點碰壁,早一點改而已。我相信大家都會走向開放。   不管是資料開放、雲端平臺還是提供連接,我們都想把更多的資訊孤島連接到各自的生態體系,讓更多傳統行業在這個體系中共生、發展,讓各自生態體系裡的用戶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這是良性競爭,看誰做得更好,生態體系的黏性、用戶量就會更多。   經濟領域之外,「互聯網+」在公共服務領域的運用空間也相當廣闊。例如,微信公眾號平臺可以集合多項民生服務功能於一體,把政府服務大廳建在智慧型手機上,這將推動中國服務型政府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設。   2015年4月中旬,騰訊與上海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時,有位政府官員在交流時提出,「互聯網+」代表著未來,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甚至是社會型態變化的一種趨勢。我覺得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互聯網+」的確有無限想像空間。   「互聯網+」會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的起跑線。摩爾定律(Moore's Law)與梅卡菲定律(Metcalfe's Law),這兩個指數型成長的效應疊加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互聯網+」可能帶來大量「彎道超車」的機會以及被超越的風險。例如,互聯網正在成為中國包容性成長的動力,對於發展相對落後的中國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互聯網+」帶來了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   在更廣闊的國際競爭中,我們看到資源稟賦不同的各個國家,正重新聚集在「互聯網+」這個起跑線上較量:已開發國家希望繼續搶占優勢生態位置,而開發中國家則希望借此實現彎道超車。時下大家熱烈討論的德國工業4.0和美國先進製造,都將互聯網視為一個重要的基礎和創新引擎。   回頭看中國,工業和信息(資訊)化部這個機構設置裡,為什麼把工業和資訊產業放在一起管理?戰略意義其實也早已明確。   2015年全國兩會上,我再次提了「互聯網+」的建議。很慶幸,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倡「互聯網+」概念,正式提出制訂「互聯網+」行動計畫。對於在互聯網行業一線工作十幾年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振奮。   今天,在「互聯網+」的起跑線面前,不但我們互聯網行業從業者,而且各行各業乃至整個國家,都需要把握難得的機遇,做出至關重要的反應。

內文試閱

跨界融合,連接一切
◎文/張曉峰(價值中國會聯席會長、「互聯網+百人會」發起人、「價值中國智庫叢書」主編)   「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尚未流行。」   如果說,過去我們對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這句話的理解還不那麼深刻的話,我們面對互聯網、「互聯網+」似乎都可以變成那位先知,以我們的親身感受,來給出未來流行度的一個預判。未必你不會再加上另外一句話:「連接已無處不在,將來終連接一切。」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推崇iGDP(互聯網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重點考察互聯網在GDP(國內生產總值)中的貢獻度;華為認為「連接」是新的生產要素,並推出「全球連接指數」(Global Connectivity Index,簡稱GCI),據以判斷一個區域、一個行業的競爭力;近期騰訊亦發布「互聯網+」指數。   史帝夫.賈伯斯視「一切都將無縫連接」為蘋果(Apple)的持續競爭優勢;馬克.祖克柏2014年確立的臉書(Facebook)下個十年三大發展方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們想要連接整個世界」;而張瑞敏的海爾通過「人單合一雙贏」戰略,即「人」是員工,「單」是用戶價值,將每個「人」和他的「用戶價值」連接起來,人人是創客,「企業即人,人即企業」。   在2013年的WE大會上,馬化騰曾提出了「互聯網的未來是連接一切」的觀點;2014年,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對「騰訊是一家連接型的公司」進行了闡釋;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進一步明確表示騰訊要回歸本質,專注做「互聯網的連接器」。在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看來,「做為騰訊目前重要組成之一的互動娛樂業務,它的使命也應該是連接、維繫人類一切的情感、夢想和想像」。   互聯網、無縫連接、連接一切、跨界融合、協同創新,這些原來看起來不相干的字眼,現在組合起來讓每個人都可以產生出聯想。   互聯網的實質是一種關係,「互聯網+」的實質是關係及其智能連接方式。互聯網去中心化,降低資訊不對稱,重新解構了過去的組織結構、社會結構與關係結構,關係及其連接方式相對更具有隨機性,主要是連接意義上的人工智能在發揮作用;「互聯網+」真正實現了分散式、零距離,關係的建構與連接融匯了人的智能,是「人工智能+人的智能+群體智能」的交匯。   互聯網是通過電腦的連接,部分的實現了人的連接、人和資訊的連接;「互聯網+」融合雲端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實現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服務、人與場景、人與未來的連接。   連接未來,就要讓連接隨時隨地隨需求自然發生;連接一切,沒有人這個核心,沒有信任這個要素,「一切」就是空談。敬畏人性讓未來臨近,強化信任讓未來流行。   習近平和李克強正帶領新一屆政府著眼於人人、大眾、萬眾這些小顆粒度的連接「細胞」,點亮從「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其才」到「人人皆可創新、創新惠及人人」之火,用「互聯網+」連接人性,用「互聯網+」培育生態,用「互聯網+」鍛造競爭優勢。   什麼是夢想?夢想就是可以對未來進行美好想像的空間。什麼是未來?未來就是有夢想、有創意、有努力的人融合在一起可以到達的地方。什麼是中國夢?中國夢就是通過有效的連接,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夢想的設計中,讓更多的創意、創新、創造匯集交融,從而共創未來、各得其所!   談「互聯網+」還有一個關鍵字不得不強調,那就是「生態」。張瑞敏希望把海爾變成一個平臺、一個自然界、一個生態系統;騰訊則通過打造具有生態性的開放平臺,「把半條命交給了合作伙伴」,他們下一步的目標是打造最好的生態性全要素眾創育成平臺。「互聯網+」對於生態的建構、完善、要素匹配有獨到的作用,不但可以實現跨界融合,而且促進信任產生、累積,再產生出更多的連接。所以,生態不僅給連接提供了環境,而且讓連接自動生長。   本書的內容結構與邏輯關係非常清晰嚴謹,第一篇解構「互聯網+」及其時代,分析「互聯網+」的未來、中國的未來與我們共同的未來;第二篇是針對互聯網產業,通過分析騰訊這個「互聯網+」的樣本,尋找互聯網產業通過自身融合以服務「互聯網+」的路徑線索;第三篇在「行動」上進行洞察前瞻與樣本剖析,嘗試描摹國家、行業乃至個人的「互聯網+」行動路線圖。   感謝騰訊集團組織部分雲中智庫專家,對「互聯網+」、「連接器」、「連接一切」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解讀,並允許對騰訊進行客觀中立的剖析與觀察。也特別感謝所有的作者用「互聯網+」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有關「互聯網+」的合作,這種連接的確很神奇!   我們處於從傳統社會走向全面資訊社會的大變革時代,用戶行為、商業行為、技術變革、商業模式變革、跨行業的融合等等都在發生巨大的改變,「互聯網+」、連接、生態、信任、大數據、智力資本都成為生產要素、價值創造要素的一部分;從工業文明走向資訊文明,走向連接一切的智慧世界,需要重塑新思維,建構治理與管理的新框架,唯有擁抱變化,才能擁有未來。   未來已經來臨,你我讓它流行。

作者資料

馬化騰

騰訊公司主要創辦人之一,現任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互聯網+」行動計畫主要倡導者、推動者。

張曉峰

價值中國會聯席會長,「互聯網+百人會」發起人,「價值中國智庫叢書」主編。

基本資料

作者:馬化騰張曉峰 出版社:天下文化 書系:財經企管 出版日期:2015-10-30 ISBN:9789863208709 城邦書號:A1500679 規格:軟精裝 / 單色 / 48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