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醫療保健 > 保健養生
跟著天氣養生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跨界中西醫學、氣象專家台灣第一本氣候的歲時養生書 順應氣候變遷,養出絕佳體質 獨家!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康健養生曆,一年365天常保健康 氣候改變對人類健康影響甚鉅,這種隨天氣而惡化的身心狀態,稱之為氣象病。 比如直接受溫度、濕度、氣壓影響生理變化如中暑、高山症及哮喘;或間接加重病情如關節炎、心肌梗塞、慢性阻塞性肺病。天氣不好影響情緒起伏,覺得緊張、容易累、忘東忘西,記性變差找不出病因,這些對氣候異常敏感的狀態,都屬於氣象病範圍。 打雷就頭痛,關節炎遇冷就發作,是真的! 揭開天氣與健康的祕密,怪天氣時代不能缺少的護身符 ◎冬(12.1.2月)補腎保暖,養藏一整年的活力! 慎防感冒、心腦血管及筋骨問題。 ◎春(3.4.5月) 春天養肝顧脾胃,增強抵抗力!小心腸胃病。 ◎夏(6.7.8.9月) 告別濕熱,不再昏昏沉沉!小心中暑。 ◎秋(10.11月) 養肺潤燥,保護呼吸系統!小心過敏及憂鬱 《跟著天氣養生》教你如何觀察天候狀況、調整生活作息, 養出最能適應多變氣候的絕佳體質! 給你最及時、最貼近、最到位的健康提醒! 打破傳統節氣框架,冬寒、春濕、夏熱、秋燥,每天都用得到的健康調理法 .陰雨綿綿引起過敏、胃脹氣,如何預防? .哪一個季節幫孩子長高轉大人,效果最好? .溫度遽降,中風、心肌梗塞容易找上門,如何保養? 傳統中醫的養生智慧融入最新科學實證,跨領域邀請資深氣象及中、西醫療專家, 分析台灣常見的五種天氣型態:濕、寒、熱、風、燥,依照不同的地區地形產生的 天氣,對應不同的身體疾病,全面提供身體、睡眠、心靈、運動、穴位按摩、生活 飲食六大養身法。 【權威推薦】 ◎董延齡(國寶中醫) ◎洪惠風(心臟科名醫) ◎彭啟明(氣象專家) 「台灣地處亞熱帶海島型多變的氣候,對健康影響有地域性的特殊意義。這本專著如能普遍推展,醫於未病,相信比蓋十家醫院更具效益。」 --董延齡(董延齡中醫診所院長) 「台灣地處亞熱帶海島型多變的氣候,對健康影響有地域性的特殊意義。這本專著如能普遍推展,醫於未病,相信比蓋十家醫院更具效益。」 --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不只企業要做風險管理,身體健康更要做,看懂氣象預報,穿對衣服、吃對食物,一點小改變就可以讓身體更健康。正確面對天氣大乾坤的變化,大幫助身體的小乾坤!」 --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

目錄


推薦序
推展跟著天氣養生,比蓋醫院更有效益(董延齡/董延齡中醫診所院長)
心導管室日夜開工,要怪天氣!(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天氣與養生,就是大小乾坤的相會回饋(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

卷一 導論
順應天時,陰陽平衡
氣象病,新的文明病
五種氣候分類及健康提醒
六大訣竅,打造適應天氣好體質

卷二 冬(12.1.2月)
補腎保暖,養藏一整年的活力!
慎防感冒、心腦血管及筋骨問題

◎感冒
中西醫如何對付感冒
感冒食療聰明吃

◎心腦血管疾病
全方位預防中風
及早發現中風、心肌梗塞徵兆

◎骨關節問題
天冷關節痛,怎麼辦?
預防落枕有訣竅
健壯腰桿這樣做

◎手腳冰冷
薑,禦寒、抗發炎
紅薏仁進補,勝過燒酒雞、薑母鴨
冬令進補,最需釐清的四個疑問
揑揑手,保養五臟六腑

卷三 春(3.4.5月)
春天養肝顧脾胃,增強抵抗力!
小心腸胃病

◎腸胃病
不吃藥,搞定腸胃病
少吃甜食,緩解胃痛
按摩、芳香療法解決胃脹氣

◎轉大人
三訣竅,掌握長高黃金期

卷四 夏(6.7.8.9月)
告別濕熱,不再昏昏沉沉!
小心中暑

◎中暑、冷氣病
中暑比熱衰竭嚴重!
告別夏日昏沉,消暑醒腦去濕熱
輕鬆擊退冷氣病
夏季水果這樣吃就對了
五個午休好點子,活力一整天
頭部按摩三招,助你耳聰目明

卷五秋(10.11月)
養肺潤燥,保護呼吸系統!
小心過敏及憂鬱

◎過敏
十警訊,你的過敏失控了
對抗過敏好食物
改掉壞習慣,擺脫過敏

◎憂鬱
秋鬱、失眠,試試看音樂療法
二十四小時,隨時隨地紓壓一下

◎秋燥
打造美人體質的關鍵

附錄台灣天氣養生曆

內文試閱


  

氣象病,現代文明病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氣候改變對人類健康影響甚鉅,這種隨天氣而惡化的身心狀態,稱之為氣象病(Meteorotropicdisease)。
  
  比如直接受溫度、濕度、氣壓影響生理變化如中暑、高山症及哮喘;或間接加重病情如關節炎、心肌梗塞、慢性阻塞性肺病。天氣不好影響情緒起伏,覺得緊張、容易累、忘東忘西,記性變差找不出病因,這些對氣候異常敏感的狀態,都屬於氣象病範圍。
  
  根據美國生物氣象學(Biometeorology)統計發現,六成人對天氣特別敏感,尤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也指出,氣象病比例逐年增高,歐美國家增加近兩成,日本近來因天氣變化劇烈導致感冒、生病的人也愈來愈多,迫使大企業不得不利用上班時間為員工打流感疫苗,減少生病機會。
  
  「我們已經習慣了某種溫度,突然一改變、適應力差,死亡率就升高,」氣象專家彭啟明表示,天氣過冷過熱對人影響很大,中原大學的研究就指出,當氣候溫度小於攝氏15度或大於32度時,人類的死亡率最高。
  
  面對忽冷忽熱的極端氣候變化,你,準備好了嗎?
  
  

為什麼節氣養生行不通?


  節氣是以古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的節氣景象和農作物生長為依據命名,並不符合台灣的氣候狀況。中央氣象局在2011年出版了《台灣24節氣與氣候》,統計了台灣從1981~2010年共30年的氣象資料,就能解釋台灣天氣與節氣的差異。結果發現,台灣年平均氣溫大於攝氏20度,天氣炎熱的時間居多,冬天也很溫暖,最低氣溫僅13度左右,不太符合節氣中的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所描述的字面意義。加上現代人整天待在空調室內,或世界各國跑透透,早已打破傳統24節氣的規律,養生法則最好依照所在地的實際天氣狀況調整,四季是最簡單分辨的方式。

  

當前天氣已打破傳統節氣的規律


  氣候影響身心狀況,中醫老祖宗早有類似說法。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提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中醫將氣候型態大致分成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存在於四季當中,六氣合一才能生養萬物,過與不及影響農作物生長,也成為有害人體的邪氣。比如風(氣壓降低)會引起頭痛,寒邪會造成肌肉痠痛及心血管問題,熱邪造成中暑等,慈濟台北分院中醫部醫師陳逸光說。
  
  基本上,人能隨著四季變化調整身體節奏,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卻瓦解了原有的身體節奏。
  比如交通便利讓人在一日之間移動到氣候迥異的他鄉,譬如搭高鐵從北到南,不到兩小時從台北濕熱雨林區進入南部乾燥熱帶氣候,身體不知身在何處,該有的節奏規律早被打亂。
  
  

常待冷氣房、久坐不動,也讓人愈來愈難適應天氣變化。


  「大熱天卻出現冬天才有的病,」陳逸光提到,以往在冬天才出現的寒濕症:整天感覺疲倦、沒力氣,工作到下午三、四點就像被睡魔綁架,睡意濃到眼皮都睜不開……,現在反倒夏天很常見,這是因為吃太多冰或常進出冷氣房,「身熱出汗卻立刻被為寒(冷氣)所包,」陳逸光說,熱氣排不出去引發寒包火的寒濕症很常見,而且可能持續到冬天。
  
  他感嘆,很多人注重保養、愛吃健康食品,卻忽略天氣變化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氣象醫學預報正夯


  天氣變化莫測,除了做好個人因應措施,讓身體節奏和季節協調,從社會到政府,都要做好防範準備。比如醫療人員應具備天氣可能造成相關疾病的知識,了解不論太冷或太熱都能增加死亡率,賴昂廷說,因此醫護人員能在天氣變化時提醒老人、小孩及慢性病人多注意,減少併發症死亡率,急診也不再一變天就塞車。
  
  以美國為例,氣溫下降時會有寒害警示,提醒少外出、居家及個人保暖、也要求多探視鄰近獨居老人狀況,不要讓老人家凍著或沒東西吃,發揮守望相助精神,台灣則完全沒有。新近美國民間氣象公司AccuWeather更巧妙發明了健康氣象圖,請統計學家分析溫度、濕度、氣壓、風速等可能影響疾病的因素,分類出關節炎、頭痛、心臟病、氣喘、過敏等26種常見疾病,只要上網輕輕一點(www.accuweather.com),就可得知所在地今、明、後天會不會發生頭痛及關節炎,狀況嚴不嚴重,甚或適不適合心臟病人外出做運動等,簡單圖示伴隨最高及最低氣溫,一目了然。

  

多一點準備,就能少一點猝死的悲劇及遺憾。


  特別冷或熱時,心血管疾病的人要注意
  
  所有氣象因素中,溫度對人體的影響最大。特別冷、特別熱及氣溫起伏過大,都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在冬天致死率最高。研究發現當氣溫變低時,會增加血壓、血液黏稠度、交感神經活性、心臟的負荷,提高血栓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彰基家醫科醫師賴昂廷綜合國外的相關數據說。美國的研究指出,因為冬天肌肉僵硬、血液濃稠,尤其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動脈狹窄,突然用力的工作如開車、鏟雪,對已經心臟來說根本就是致命一擊。
  
  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研究指稱,氣溫每降低攝氏1度,未來一個月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2%,且在前兩週的危險性最高。溫度起伏過大,也會造成心血管負擔。
  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分析1萬3千5百名病人發現,天氣溫度起伏太大、濕度高,攸關中風住院率及死亡率,比如溫度下降攝氏15度,中風住院率增加6%,建議曾中風過的人,盡量不要暴露在劇烈起伏的溫度變化中。
  
  天冷不僅傷害心血管,也綁架了好心情。
  
  研究發現,秋冬季節交替會影響人的行為和情緒,產生不尋常的緊張反應,稱為季節性情緒症候群(SeasonalAffectiveDisease),一般女性較男性常見。季節性情緒症候群多半受日光影響,因為光照會導致腦內傳導物質變化,如秋冬日照時間短,褪黑激素分泌較少,整個人變得懶洋洋、抑鬱寡歡、不想動、整天想宅在家。
  
  

打雷就頭痛,關節炎遇冷就發作


  天氣熱則影響呼吸道疾病增多,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全球必須密切關注的問題。
  
  因為全球氣候變遷及都市化,地球愈來愈高溫,造成海洋中的毒物揮發,空氣中的微生物及過敏源,如塵蟎、黴菌等增加,增加氣喘、過敏性鼻炎和阻塞性肺疾復發機會。
  
  氣溫升高也惡化都市中的空氣污染,引起咳嗽、胸悶、刺激喉嚨、鼻塞「甚至導致肺部組織纖維化,」鑽研氣候與疾病研究的賴昂廷指出。
  
  另外,閃電、打雷、低氣壓也會觸動頭痛雷達。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發現,暴風雨雷電襲擊,向來受頭痛及偏頭痛困擾的人,各有31%及28%的再發作機會。
  
  原因之一可能是受到雷電磁波頻率影響,或是閃電增加了空氣中臭氧的含量,讓黴菌、孢子及致病菌更活躍而導致頭痛。
  
  雨天潮濕,也會讓關節發炎疼痛。
  
  科學已證實,關節會受到氣壓影響,雨天、颱風來臨前氣壓遽降,關節就變得腫脹發痛。

延伸內容


  

推展跟著天氣養生,比蓋醫院更有效益


  ◎文/董延齡(國醫董延齡診所院長)
  
  養生保健為先,是中醫一貫的理念。自《黃帝內經》而後,莫不循此方向發展。很多人認為中醫的解釋是「源自中國的醫學」,但這種解釋不是中醫的本義。我的解釋是:「中醫者,中道之醫也。」也就是《大學》所說的,「致中和」的平衡醫學。
  不但治病要講求平衡,養生方面更要以平衡為最高指導原則,譬如《內經》所言:「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意指熱性病要用涼性的藥物來治療;寒性的病,要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因為中醫的起始是藥食同源。養生保健方面,更是要講求隨著人的年齡、食物的性質、氣候季節、所處地域,而有所不同也。《內經,宜法方宜論》,在這方面提示了我們初步的概念。
  
  我們只要展閱《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起首諸篇,就知道先聖先賢創立醫學的真正目的是,教人順應宇宙自然,隨時保持人體內外的平衡,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這和現代西方醫學的理念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醫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西方醫學也說:「一分的預防勝於十分的治療」。二者都在強調預防疾病的重要。然而,醫療界卻是醫院經營一家比一家大,醫療大樓一棟比一棟高,以致醫院愈大,醫生愈多,病人也愈多。可是另一方面醫院卻也曾鬧醫師荒,造成醫療的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急診(急診科)一度嚴重缺乏醫生,被稱做「五大皆空」;不當使用醫療資源,也使健保曾經發生虧損,令我們頗為憂心。何以我們如此進步的醫學,竟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很顯然地,我們的醫學在「戰略」上應當到了徹底檢討、改進的時候了。
  
  基於此,我國的醫療衛生主管機關,是否應靜下心來徹底檢討,今後醫療保健的大政方針究應何去何從,才是福國利民的正確做法?
  
  天下雜誌群所屬《康健雜誌》編輯群,獨具大慈悲心,體認到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生活環境惡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更了解到台灣地處亞熱帶海島型多變的氣候,對國人健康的影響,有其地域性的特殊意義。特別精心編寫這本《跟著天氣養生》專著,如能普遍推展,徹底實施,相信比蓋十家醫院對國人的健康,更具效益。

  

心導管室日夜開工,要怪天氣!


  ◎文/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每年到了寒流來,溫度變化非常大的時候,我們心臟科的病房就變得一床難求,心導管室更是日夜開工,把醫護同仁累得苦不堪言,常常會相互檢討調侃,「是不是哪一個人偷吃了鳳梨(旺來),那麼旺,以致連累了大家忙碌不堪!」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一切不能怪鳳梨,要怪都應該怪罪於真正的罪魁禍首……天氣。
  身為心臟科醫師,看了將近三十年的門診,許多老病人跟著我,都已經超過十幾、二十年了。看門診的時候,常常不再是醫病關係,反而像老朋友三個月一次的見面,相互開些玩笑,問問病情話家常,聊聊飲食運動的狀況,我對許多病人朋友生活上的了解,甚至比他們住在遠方的家人更為清楚呢。
  
  在陪著病人當中,醫師和他一天一天一同慢慢年華老去,長年的追蹤期間,逐漸地,我發現大多數人的血壓都是一國兩制,夏天比較低,冬天比較高,冬天夏天,一邊一國,血壓藥就必須跟著天氣的變化,不停地調整劑量。至於心臟病呢,有些病人就更誇張了,有的人做過了好幾次的心導管,竟然每次都在固定的季節,甚至有人每次都在固定的月份,日期也差不多。這些現象,有時在會議時,我會跟國外的同行分享,有趣的是,或許是每個國家的氣候不同吧,不是大家都跟我們一樣,有著同樣的現象。隨著天氣的變化,在不同的季節中,疾病往往會呈現不同的面貌。這些現象,有的醫學教科書有寫,有的只能自行體會。國外的氣候跟我們不一樣,所以很多國外氣候與疾病相關的研究,都只能參考罷了,台灣的資料,才是最重要的。
  
  我每次在解釋心肌梗塞的原理時,都會把發生心肌梗塞比喻成土石流,血管的內徑比喻成是公路。豪雨、颱風會引發土石流,那麼,什麼是心臟的颱風呢?心臟的颱風就是生氣、太累、熬夜、壓力……這些內在的因素,以及變天、感染等外在因素。內在的因素得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外在的因素當中,感染是不太能預防的,那麼變天呢?這本書就提供了我們與氣候相處之道。天氣劇烈的變化是心臟病非常重要的誘發因子,但是坊間探討這個因子的書籍,真的是少之又少。
  
  很高興《天下雜誌》出版社的這本新書,從台灣的氣候出發,到疾病的預防,都提供了國人許多在地的養生之道,也許,在全球氣候劇烈改變的將來,這才是健康最重要的法門呢。

  

天氣與養生,就是大小乾坤的相會回饋


  ◎文/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
  
  空心菜,不是夏天才有嗎?為何冬天也出現在餐桌上?紅色討喜的西瓜,近年來已經成為台灣酒席宴桌上標準備置的水果之一,但以前西瓜不是夏季產嗎?為何冬天也吃得到?西瓜是台灣出產或進口的,還是經過改良的產品?而中醫師卻告訴我們為了健康,晚上或是冬天最好少吃西瓜!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矛盾,可能對健康不利,但我們卻缺乏正確的知識。其實只要配合節氣,很多的觀念可以有助於我們身體的平衡與養生。
  
  很多人以為節氣是農曆,因為農民曆都會提到這個元素,卻忘了節氣其實是陽曆,是根據地球和太陽的關係而定義出來的,從太陽與地球的能量上,有很高的科學根據。在過去沒有氣象預測能力時,這是最好的氣象統計根據,因而有相當多的習俗都照此而來。
  但很多習俗常積非成是,或源自黃河流域,和台灣的地理位置差異很大,因此多數人對於節氣當中影響人類的習性,常常會不重視。
  
  事實上,從太陽與地球的大乾坤,到個人隨著天氣變化的小乾坤,如果能夠充分運用,這對生活和健康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尤其在氣候變遷下,極端的天氣,如熱浪及嚴寒的特性和以前已經完全不相同,台灣雖少見冰天雪地,但一波的冷氣團就造成數十人猝死,層出不窮。在高齡化社會下,老年人面對寒冬的措施不夠,年輕人多習慣較暖的冬天,遇到寒流的適應能力不足,許多青壯年人口猝死比例也升高。如何配合天氣的變動來調整,在居家、穿著及食物上的改變,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很感謝林貞岑女士的採寫,將四季易發生的的身體疾病,提出養生對策,本書橫貫中西醫,整合出許多新的觀念,對國人日常生活作息的養生有很大的助益。
  
  不只是企業要做風險管理,身體健康更要做,看懂氣象預報,穿對衣服、吃對食物,一點小改變就可以讓身體更健康。正確面對天氣大乾坤的變化,就大幫助我們身體的小乾坤!而大小乾坤的相會回饋,也是面對全球暖化下,每個人該做的工作。

作者資料

林貞岑

康健雜誌主編,著有《健康開運你的家》、《愛肝好生活》、《國寶中醫養生智慧》、《女中醫才知道的青春祕方》。

曾慧雯

政大新聞系畢。曾獲吳舜文新聞獎。 曾任自由時報記者,現為康健雜誌記者

基本資料

作者:林貞岑曾慧雯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4-04-30 ISBN:9789862418703 城邦書號:A1600571 規格:平裝 / 全彩 / 240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