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哲學
七天學會用哲學思考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史上第一本在短短七天內,一次道盡哲學內涵! 人生中總是不斷碰到這類問題: 搭捷運時,該乖乖買票?還是逃票? 該老老實實繳稅?還是想辦法逃稅? 該公平地對待別人,還是要抹黑對手? 如果您想了解 快樂、友情和利他的本質以及經營幸福人生的重要性 那麼,您就該親近哲學!活出美好人生 有別於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哲普書,強調哲學流派的演變、哲學家思潮的更迭,本書專門設計給沒有基礎哲學知識、卻想要知道哲學家如何思考、並樂於嘗試哲學思考的讀者。藉由輕鬆活潑的對話方式,每天環繞一個主題,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探討哲學的基本問題,讓我們在七天之內就能大致掌握,什麼是哲學家思考的方式,進而讓人生更美好。 ◎輕鬆好讀:作者化身為哲學家,以輕鬆的對談方式陪讀者思考。 ◎互動性強:模擬對話,給讀者充分參與感。 ◎循序漸進:透過聊天,一步步建立哲學家的思考方式。 ◎聰明幽默:就算在酒吧聊天,也可以用上的不冷場妙趣話題。 只有活出美德和操守的人生,才是美好的。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目錄

星期一 我應該如何生活?
當讀者走入哲學象牙塔/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哲學家是經營美好人生的專家/實現願望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對於享樂主義者的三個質問/遠離享樂的生活/從倫理層面到道德層面

星期二 我們應該如何相處?
基於利己的道德/一個謬誤的道德理由?/道德是集體效益的極大化/效益主義的基本問題/基於自由的道德/提出或釐清道德的理由?/正義/自由

星期三:道德能多客觀?
兩種理性/道德只不過是人為的制定?/道德相對論的挑戰/道德只是純粹的心理投射?/道德和數學/道德和自然科學/對於論據的認知

星期四 我們能知道什麼?
懷疑論的挑戰/什麼是知識?/再次面對懷疑論的挑戰/循環式論證或獨斷式論證/取決於求知脈絡的論證/

星期五 有什麼存在?
事物與性質/心智與世界/肉體與靈魂/自由意志/上帝

星期六 什麼是哲學?
區別三組基本的概念/哲學作為概念的釐清/三組無法釐清的概念?/哲學作為概念的建立/建立系統並解開未解之謎/哲學領域的進步?

星期日 為什麼要探究哲理?

附錄 我應該閱讀什麼?

序跋

引言 「然而,我認為,一個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每天和別人談論習俗的價值以及當我和其他人在接受考驗時,你們從我這裡所聽到的其他事情,畢竟不經受考驗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如果我把這些話告訴你們,你們會更加不相信我。無論如何,先生們,事情就是這樣,我說過,要你們確信是不容易的。」 ──柏拉圖,《對話錄‧申辯篇38a》 「格老孔(Glaukon)說:蘇格拉底,對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如果聽這樣的討論也必須有限度,那麼這個限度就是至死方休。」 ──柏拉圖,《對話錄‧理想國篇450b》 「在生活中若不嘗試做深入的思考,就好比有人閉著眼睛在世上活著,而且還不考慮睜開它們。人們用眼目認知萬事萬物,其樂趣永遠也比不上透過哲理的探究所獲得的滿足。」 ──笛卡兒,《哲學原理》 「如果有人真的想成為哲學家,就必須鞭策自己不斷地練習,直到能夠自主而自由地運用理性,而不是只會仿效他人、不加思考地使用理性。」 ──康德,《邏輯學》 「無法推究哲理的人,就不能被稱為哲學家。人們只能經由對於理性的演練及自行增加理性的運用來學習哲學的思考。」 ──康德,《邏輯學》 「如果想要學會探究哲理,就應該把所有的哲學系統當成只是人類運用理性的歷史,只是發展本身哲思能力的練習對象。」 ──康德,《邏輯學》  「這完全正確而且非常合情合理:人們通常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哲學。不過,如果因為這個普遍的現象就認為人類無法對哲學下判斷,那將是錯誤的看法。儘管我們面對哲學時,往往不知該如何是好,不過,這裡倒有一個反問:假設我們從事哲學思考的話,是否哲學最終也無法處理我們的問題?」 ──海德格,《形上學導論》

內文試閱


星期一:我應該如何生活?


當讀者走入哲學象牙塔
   讀者:您這裡的白色牆壁看起來很棒!

   哲學家:全是象牙做的。很好看,不是嗎?

   讀者:真不賴,而且視野遼闊,景觀很棒!不過,從這上面往下瞭望全世界,會覺得有點兒頭暈。

   哲學家:暈眩的情況會慢慢好轉。再過幾天你會發現,自己已經習慣在這裡一放眼就能看到整個地球。

   讀者:我們現在是在最高的樓層嗎?

   哲學家:正好相反!我們目前在一樓。象牙塔就是這樣,光是底部樓層的高度就已經很高了!況且上面還有許多樓層呢!

   讀者:您住在這棟象牙塔的高樓層嗎?

   哲學家:才不呢!我的房間就在二樓,只比這裡高一層而已。

   讀者:還有,我是怎麼到這裡來的?

   哲學家:經由普通的管道,因為您翻開了一本關於哲學的書籍!既然您已經在這裡了,我當然希望您能接受我的邀請。

   讀者:為什麼您想邀請我?

   哲學家:我想邀請您跟我待在這座象牙塔裡一個星期,一起討論一些哲學問題。

   讀者:這正合我意。我對哲學到底在說什麼,早就很感興趣!不過,您大概猜得出來,我剛剛才拿到手中這本哲學書,還沒有真的入門呢!

   哲學家:我想,您對哲學是感興趣的。不過,您可不可以在這裡稍微透露一下自己的身分?

   讀者:很抱歉,無法奉告。不過,您或許可以猜猜看!

   哲學家:我想,有許多可能。

   讀者:比方說?

   哲學家:您可能是個高中女生,正考慮將來上大學要不要唸哲學系。您也許是退休的英文老師,自己在心裏想著,是不是研究哲學能為退休生活帶來一些樂趣。

   讀者:有可能。

   哲學家:或許您是一位女物理學家,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一直覺得物理學和哲學之間有深層的關聯性,所以,一直很想進一步了解哲學家的思考方式。或者,您是一位心理學家,對於哲學這個領域,也跟物理學家有類似的想法。

   讀者:很有可能。

   哲學家:您也可能是人權運動的活躍分子,自己還不清楚,是否哲學能對自己所從事的人權奮鬥有所幫助。或許您目前從政而內心正盤算著,是否哲學能有助於您的政治工作,讓擬定政策的理論基礎能更加清楚明瞭。就像我剛剛說的,我可以針對您的身分做許多聯想。

   讀者:如果我只是在尋求生命的意義呢?我自己在想,是不是能在哲學書本裡找到答案?

   哲學家:如果您是在尋找生命的意義,那就更切中我的心意了!反正我現在就認定,您對哲學所知甚少或甚至一無所知,不過,求知的態度認真,很想知道「哲學本身」的內涵。

   讀者:您所謂的「哲學本身」是什麼意思?

   哲學家:我提到「哲學本身」的用意是,我真的很樂意跟你一起深入探索一些哲學問題。我希望能讓您真正認識一些哲學的思考,而不是只跟您聊一些著名哲學家的趣聞軼事或只是告訴您,哪一位哲學家曾說過什麼。我希望透過一星期的對談來引領您並幫助您,更深入了解哲學家的思考方式,並且讓您可以自行思索一些哲學問題。

   讀者:聽起來似乎不錯,不過,行得通嗎?

   哲學家: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方式。一個星期的哲學課當然無法取代大學哲學系好幾年的課程,不過卻可以讓您對一些哲學主題以及處理這些主題的方式有初步的認識。過了這個星期之後,您就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看看是不是要再深入地探究它們。

   讀者:我們該怎麼開始呢?

   哲學家:最好從您認為最重要的哲學問題開始,然後再看看,我們會聊到哪兒。

   讀者:這樣的交談會不會太輕鬆而讓討論變得亂七八糟,失去焦點?

   哲學家:不用擔心,我會留意不讓我們的對談偏離主題,而且我會把握這七天的時間,至少把哲學最重要的問題都談論過。如果我們還能做些筆記,那就更好了!這對於掌握全程的討論很有幫助。

   讀者:這是個好主意!我希望經過一星期的哲學對談後,能帶些東西回家。我們現在就開始做筆記吧!

第一次討論摘要
   本書是一本關於哲學概論的對話錄。它的內容構想是針對所有想要知道哲學家如何思考,並且自己也樂於嘗試哲學思考的讀者。閱讀本書並不需要事先擁有哲學的基礎知識,只要讀者願意讓自己進入哲學的對談和論證裡,就可以了!對於那些還不清楚,自己是否對哲學感興趣的讀者,本書所提出的問題以及相關的答案應該可以幫助他決定,是不是要再進一步探究哲學。此外,本書的內容還可以讓讀者們初步了解哲學領域中最重要的主題及探討方式。

  
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
   哲學家:您比較想從哪一個哲學問題開始談起?

   讀者:我現在就可以進入哲學領域嗎?

   哲學家:有何不可?

   讀者:好的,什麼是生命的意義?這算是個哲學問題吧?

   哲學家:那當然!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來理解這個問題:一、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是在質問,人們該擁有什麼樣的生活?也就是說,美好的人生應該具備哪些條件?二、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也在探詢,生命是否真的有意義?雖然生命是有限的,並沒有永恆的生命。

   讀者:我的問題應該屬於後者。幾十年後,我可能已經死了,不存在了,而且很快地沒有人會再記得我這個人。況且,我們不知道地球什麼時候會被太陽吸進去,到時候所有的生命不都終結了?因此,我們會感到疑惑,所有生命體的存在是為了什麼?

   哲學家:人們確實會這樣問自己。我們都知道,死亡是無法逃避的,所以,我們會把生命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並尋求它的意義。提出這種終極的人生問題,或許也是人類存在的一部分吧!

   讀者:那答案是什麼?

   哲學家: 您自己也可以料想到,要為這樣的大哉問找到一個好答案,實在很困難。您可以試著辨別下面這三個述句:

   (1)生命是有限的。

   (2)如果生命是有限的,它就沒有意義。

   (3)所以,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由於以上的推論是有效的,因此,人們至少必須否定(1)或(2)其中一個前提,不然,就必須接受(3)這個結論。

   讀者:我們如何能否定生命有限性這個事實?

   哲學家:我們很難否定肉體都會死亡的事實,不過,有些哲學家曾經嘗試為靈魂不滅提出論證。

   讀者:這是表示,我們死後會依照我們在世間的作為受到賞罰?難道死後的審判就是人生的意義?

   哲學家:許多人的觀念大致是這樣。您自己也知道,死後必須接受審判的想法很難找到有力的論據。這種說法充其量只是表達出許多人的願望:好人受到獎賞,壞人受到應有的懲罰—即使這一世沒有得到報應,無論如何,來世也躲不掉。

   讀者:當然啦!人們通常都是好人,被歸為壞人的情況只是偶然,所以,這種想法確實能慰藉人心。 哲學家:正是因為這種說法可以讓人心獲得寬慰,因此,這種說法比較可能出自人們的願望,而不是基於什麼充足的理由。有些哲學家則認為,人生其實是荒謬的,它的終點就是死亡,所以,人們應該甘心情願地接受生命不具意義的真相。

   讀者:就像有人會把咖啡杯或T恤印上「生活是辛苦的,然後便一命嗚呼」這句話。人生哪有美好的願景!

   哲學家:當然,要過這種以荒謬的生命本質為出發點的生活方式,好像就需要一些英雄氣概!不過,一些存在主義者總是能從這樣的人生中獲得什麼。

   讀者:聽不懂!

   哲學家:如果人們既不否定第一個前提,即生命的有限性,也不想接受生命的無意義性這個結論,那麼,就必須駁回第二個前提(如果生命是有限的,它也就沒有意義)。就我而言,這似乎是最好的選擇:我們不該認為,會終止的生命就完全沒有存在的意義。

   讀者:如果我們的生命有一天會結束,這樣的生命會有什麼意義?

   哲學家: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於生命本身。我在這裡舉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一杯冷飲在一個大熱天裡有什麼意義?

   讀者:人們喝了這杯冷飲,可以清涼解渴。

   哲學家:在炎熱的夏天能為人們解渴,就是件好事,雖然它所帶來的感官享受不是永遠的。畢竟有總比沒有的好!

   讀者:所以您認為,生命的意義就是在生命的過程中,儘可能地享有它的美好?

   哲學家:就像我說過的,每個人對於美好人生的界定都不一樣,這個問題我們待會兒還會仔細地討論。在這裡我只想表明,存在的短暫性並不會減少存在本身的價值或意義。甚至還有人會進一步主張:其實,只有暫時的生命才具有意義。

   讀者:這話怎麼說?

   哲學家:您仔細想想,如果我們不死,我們真的會活得比較好嗎?我反而覺得,沒有終結的人生會讓生命完全失去它的意義,因為我們有無限的時間可以不斷地修正所有的決定,而所有完成的目標都只是過渡性的中段目標,而不是最終的目標。沒完沒了的人生就像一個沒有結尾的故事,反而無法擁有自己的形貌。

   讀者:或許人們還覺得這樣的人生有些無聊。還有,人們的生命如果只有此世而沒有來世,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就不會受到任何評斷,那麼,生活的好壞、品行的善良或邪惡都無關緊要了!反正人生終究是一死,所有的受苦都是枉然的,所有的美好也只是暫時的。

   哲學家:您感傷生命的短暫,這一點我能體會。我不認為,人們能完全擺脫這個生命本身的缺憾。不過,我們卻可以這麼說:暫時的美好也是一種美好。儘管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我們能盡量擁有生活的美好,這不就是人生的意義嗎?

   讀者:所以,首先我們應該想想,到底什麼是美好的人生?

   哲學家:沒錯!有鑑於生命的有限性,這確實是非常核心的哲學問題,相較之下,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在哲學裡就顯得比較不重要。這或許是因為生命具有的意義太少,人們實在說不出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吧!

第二次討論摘要
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有兩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在探詢,我們應該過什麼樣的人生,也就是說,什麼是美好的人生,這也是哲學的主要議題之一。另一個面向是在尋求生命的意義,有鑑於生命的有限性,人們是否可能擁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或許人們會認為,生命不是永恆的,生命的暫時性就意味著它的無意義性,所以,生命沒有意義;或許人們會試著否定生命的有限性(並支持靈魂不滅的說法);或許人們會接受生命的荒謬性(並努力經營出最美妙的人生);不過,人們也可以主張,生命並不因為本身的有限性而喪失意義。為什麼只有永恆的存在才具有價值?或許生命是由於它的暫時性而獲得意義。

哲學家是經營美好人生的專家
   讀者:您剛才說,關於美好的人生這個問題是關鍵的哲學問題?

   哲學家:是啊。或許人們也可以簡單地問:「我應該如何過生活?」

   讀者:難道哲學家真的想為別人訂下經營人生的準則?

   哲學家:這並不表示,哲學家要為非哲學家的大眾立下規定,在人生中該做些什麼,該放棄什麼?哲學家怎麼可能做得到這些?

   讀者:那麼,哲學家能做什麼?

   哲學家:哲學家願意幫助每個人了解,該怎麼在這世界上活著。舉例來說,您可以回想一下, 我們中小學的倫理課在教些什麼?這項課程主要是引導學生們正確思考什麼是正確的行為。

   讀者:我本來以為,學校的倫理課是在灌輸學生們一些倫理價值。

   哲學家:如果您不引導學生做自主的思考,純粹只是馴服和管束,別人說什麼,就讓孩子們照著做, 而不讓他們先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很危險的。

   讀者:所以,有能力引領別人的人,必須比別人有更好的判斷力和學養。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哲學家算是特別優秀的人?

   哲學家:不,我比較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不過,我們或許應該先釐清一下,到底什麼是優秀的人?

   讀者:我認為優秀的人很少犯錯。

   哲學家:關於人們的過犯,有兩種非常不同的方式。第一,人們儘管知道做什麼才是正確的, 卻不肯去做。

   讀者:例如,有人知道自己應該早起,因為他當天有許多事情必須完成,不過,他卻遲遲不肯起床,因為窩在暖烘烘的被子裡很舒服。您是這個意思嗎?

   哲學家:沒錯!由於意志力薄弱的緣故,人們雖然知道自己最好該怎麼做,卻不願付諸行動。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人們身上,哲學家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由此可見,他們不算是特別優秀的人。話說回來,即使人們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還是無法避免犯錯, 因為,有時人們認為對的事情,實際上卻是錯的。

   讀者:這讓您想到什麼?

   哲學家:比方說,有一個在賣場行竊的小偷認為自己很窮而百貨財團很富有,所以順手牽羊地帶走一些東西是對的。這麼一來,他就大錯特錯了!令人悲哀的是,即使他做了錯事,卻還認為自己是對的。 讀者:難道您不也認為,哲學家會比較清楚,哪些行動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哲學家:嗯,或許哲學家在這方面真的處在一個很有利的位置。但是,您還必須想想,事情的對錯與否往往要看具體的情況而定。假設您現在舉棋不定,沒有把握自己該做什麼,例如,你正在猶豫,是否該去幫朋友搬家,或是去探望生病的奶奶。那麼,您該依據什麼來決定做或不做?

   讀者:或許就看這個朋友有多需要我幫忙,我們的交情有多深,奶奶的病情有多嚴重等諸如此類的。

   哲學家:說得好!所以,所有這類的問題是哲學無法給予答案的。您不會在任何一本哲學書裡找到關於您奶奶的病情。

   讀者:哦,我知道了!哲學完全不碰一些五花八門的實際情況,不過,它究竟要怎麼教導我該如何過生活?

   哲學家:對於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哲學家確實能提供一些容易受人忽略卻是很有用處的觀點。例如,人們通常不會意識到各種情況之間的關聯性,而哲學家卻會在這方面下功夫。哲學家會嘗試概括了解人們實際的想法,以及這些想法背後的基本思考架構。只要哲學家能提供這方面的想法,人們就會更清楚自己的情況。

   讀者:為了做出正確的決定,我們真的需要從比較抽離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嗎?

   哲學家:我現在舉一個類似柏拉圖《對話錄》中的例子來做比較。例如,這裡有三個人:字母拼寫正確的人、文法老師和作家。請問,這三個人的書寫能力有什麼相關性?讀者:作家和教文法的老師都必須能正確地拼寫字母;不過,作家不一定是文法老師,文法老師不一定是作家。同樣的,字母拼寫正確的人也不一定是文法老師或作家。

   哲學家: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堅持,學生應該學習拼寫正確的單字和正確的文法。為什麼會這樣呢? 讀者:因為上文法課對書寫有幫助,我是這麼想的。

   哲學家:甚至一般具有字母拼寫能力的人也必須學習文法,作家就更不用說了。作家大多能正確地使用文法,這是出於他們的本能,如果他們還學過文法,他們書寫起來就會覺得更輕鬆,更有把握了! 讀者:那麼,這些跟哲學有什麼關係呢?

   哲學家:每個人都應該學習正確的言行舉止,就像學習正確的字母拼寫。這兩方面要達到熟練和精確,主要是透過練習,不過,大家如果能牢記一些相關的基本原則,就會覺得更容易:人們如果熟悉文法的規則,就會有比較好的書寫能力,而且寫起來比較有把握。人們如果能多思考正確的行動準則,就會對自己的行動表現比較有信心, 犯錯的機率也會降低,哲學在這方面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讀者:您在這裡把哲學家比喻為文法老師,而展開實際行動的個人就好比一般具有字母拼寫能力的人。那作家呢?

   哲學家:在這個類比裡,作家應該是能精準做出實際決定的人,也就是說,在判斷現實的個別情況時,總是特別準確。他也可能特別懂得掌握正確的行動原則,在這方面也有過深入思考。不過,也不一定非如此不可。

   讀者:哲學家不就是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嗎?

   哲學家:不,我們哲學家花許多時間在象牙塔裡做思考,而花比較少的時間處理外在的行動。如果您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該簽訂建築儲蓄合約(Bausparvertrag),我在這裡要勸您,這種問題最好不要請教哲學家。

   讀者:那麼,所有各級政府和機關的倫理委員會(Ethikkommissionen)都在做什麼?這些委員會不是都有哲學家參與嗎?如果哲學家對個別的具體情況所做的判斷並沒有比一般人高明,那麼,這些倫理委員會不就形同虛設了嗎?

   哲學家:不,我不認為如此。人們有時會把問題丟給不熟悉實際情況的哲學家,不過,即使人們對於該如何行動已經很有把握,哲學家所提供的意見也可能具有建設性。從另一方面看來,一些哲學相關領域的問題,例如醫學倫理學,不但具體的情況很棘手, 很難做決定,就連當事人在做判斷時也還搞不清楚,有哪些或該掌握哪些重要的基本原則。

   讀者:所以,這類問題應該交由哲學家處理。

  

作者資料

蓋爾哈特.央斯特(Gerhard Ernst)

生於一九七一年。他在慕尼黑大學求學期間雙主修物理學與哲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在斯圖卡特大學擔任教職,二○一二年被紐倫堡大學哲學系聘為正教授。央斯特曾榮獲德國分析哲學協會(Gesellschaft fur analytische Philosophie)頒發胥戴格慕勒獎(Wolfgang-Stegmuller-Preis),二○○五年至二○一○年間,曾被選入致力於科際整合發展的德國青年學者學院(Die Junge Akademie),其專業著作豐富,特別是關於倫理學與認識論的理論基礎,曾出版《道德的客觀性》(Die Objektivitat der Moral, 2. Auflage, 2009) 、《認識論入門》(Einfuhrung in die Erkenntnistheorie, 4. Auflage, 2012)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蓋爾哈特.央斯特(Gerhard Ernst) 譯者:莊仲黎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4-01-11 ISBN:9789571351841 城邦書號:A2200480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