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

  • 作者:安迪.卡文(Andy Carvin)
  • 出版社:立緒文化
  • 出版日期:2013-10-15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9折 405元
  • 書虫VIP價:383元,贈紅利1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3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戰爭的故事。 所有這些故事,如果不是有人在現場運用社群媒體做出了報導,全都會消失在歷史的縫隙之中。 2010年年底,北非與中東地區陸續爆發「阿拉伯之春」抗暴風潮,這是歷史的亮點,也是突發新聞報導方式及新聞控制權的一次漂亮革命。本書作者安迪.卡文(Andy Carvin)——被《衛報》譽為「推特革命的人」——別開生面地以第一人稱視角,帶領讀者目擊阿拉伯之春。 從埃及到利比亞到敘利亞,安迪.卡文鍥而不捨地即時報導改寫了人們的新聞經驗。不再只是消費者,而是變成了參與者,與現場的革命分子互動。安迪.卡文對推特的獨特了解及運用,加上他在該地區的經歷、與當地人的關係,以及身為新聞從業人熾熱的好奇心與懷疑態度,特別是他開闊的心靈與胸襟,大大地豐富了整個故事,有時甚至本身也成為故事。 推特復推特,一天多達一千五百次。透過他,突尼西亞、埃及、巴林、利比亞、葉門及敘利亞街頭的目擊者及參與者與無數網路上的人接上了頭。 部份回憶,部份歷史,本書包含許多革命分子在街頭、在網路上爭取自由不為人知的故事──社群媒體未出現之前,這些故事不可能有人報導。充滿爭議、發自肺腑、緊扣時間,本書擷精取華,提取了阿拉伯之春關鍵時刻的勇者群像:擁抱新科技、散布真實故事、為自由而戰的勇士。 【好評推薦】 「安迪.卡文堪稱是一種新新聞記者的老祖宗……是個大師級的報導者。他把自己從遠方目擊阿拉伯之春所弄到的東西,精心調製成一齣精采、動人而又言之有物的大戲,令人愛不釋手。」 ──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倫敦《衛報》(Guardian)專欄作家,紐約市立大學新聞研究院副教授 「每個注意中東的人都應該感激安迪。說到這個地區的推特信息,他可是數一數二。」 ──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和評論家,普利茲新聞獎得主 「想要知道中東突發新聞的發展、話題、研究,上推特找他就對了。」 ──仙妮賈汀(Xeni Jardin),BOINGBOING網站編輯 「看到了新聞採訪的未來。」 ──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

目錄


◎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

前言

第一章 突尼西亞 Tunisia
    星星之火 The Spark

第二章 埃及 Egypt
    大火延燒 The Fire Spreads
    塔利爾廣場之戰 The Battle for Tahrir Square
    人民的要求 The People Demand
    發展受挫 Arrested Development

第三章 巴林 Bahrain
    我們不會被你打倒 U Cant Break Us

第四章 利比亞 Libya
    大賭注高風險 Long Shot
    燭火不會白燒 A Candle Loses Nothing
    謠言滿天飛 Tilting at Rumor Mills
    解放之路 The Road To Liberation
    L-團隊 The L-Team
    多鏡頭拍攝 Multi-Camera Shoot

第五章 葉門 Yemen
    衝突報告 Conflicting Reports

第六章 敘利亞 Syria
    大馬士革同性戀女孩 Outing A Gay Girl in Damascus
    錄影毛片 Raw Footage

第七章 後記
    催淚彈俱樂部 The Tear Gas Club
    革命遺產 A Revolution’s Legacy

致謝

內文試閱


第一章 突尼西亞Tunisia


星星之火 The Spark
  北非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嚴寒的冬日。一個奮不顧身的年輕人,已經準備好採取極端的抗議行動。就他來說,這一天的開始並無異於平日;剛滿二十六歲,獨力養活一家子人,唯一的收入來源是一輛破板車,用來在城裡賣水果。一星期賺不到七十五美元,曾經夢想存錢買一輛卡車,甚至在市場中擁有一個永久的攤位。如今,連水果車沒了,舉家陷入徹底的困境。

  那天清晨,和往常一樣,他冒險外出賣水果,巡街員以違章為由要罰他的款。和其他的年輕人一樣,他在世界的這個角落裡做點小生意,但沒有執照;想要弄張執照,不但手續繁雜耗時,又貴得一般人根本負擔不起。平時,完全得看官員及警察的臉色,他們動輒索賄,高興起來,不付錢就拿他的水果。這一次,他拒絕合作,結果引起一場扭打,警察趕來,路人圍觀,據說,一名女警甩了他一耳光,巡街員則沒收了他的手推車、電子秤,以及水果紙箱裡少得可憐的存貨。

  年輕人跑到當地政府辦公處,試圖取回自己的財產,但徒勞無功,全部的吃飯的家當就此喪失。

  上午十一點三十分,衝突發生一個小時之後,他回到政府建築,站在大門外,帶著一罐液體。有人說是汽油,也有人說是松香水。據說,他狂喊著:「你們到底要我怎麼活下去?」然後把罐子裡的東西倒在頭上。

  接著,點燃一根火柴。

  他的名字叫穆罕默德.包亞齊齊﹝Mohamed Bouazizi﹞,住在突尼西亞的西迪布濟德鎮﹝Sidi Bou Zid﹞。那一天是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烈火吞噬了他的身體,旁觀者拼命救火,有人拿了滅火器,卻是空的。有人試圖用水,但徒然使火勢擴散。最後,火總算撲滅,人送到在地一家醫院,奄奄一息,全身百分之九十五嚴重灼傷。醫師處理不了傷勢,將他轉送到鄰近的最大城市,車程約一個多小時。

  消息迅速傳遍小鎮。對於政府官員逼得一個年輕人走上絕路,群情激憤,無言的行動展開,居民群集政府建築,要求給個交代。即使不是全部,許多人在某個時候也都受過類似的屈辱。儘管突尼西亞禁止自由集會,人們聚集在大門外,叫囂、叱罵、揮舞著拳頭,和那位嚴重受傷的年輕人站在同一陣線,直到警察將他們驅散。

  事情可能就此結束,零星的抗議,出了城就沒人知道了。但人群裡面,有人帶了攝錄機。

  「所以……家裡的情形怎麼樣呀?」

  同一天上午,西迪布濟德鎮的半個地球之外,我和一個朋友坐在華盛頓特區一家咖啡館,他進城是來開會的。我們已經五年不見。上次我在突尼西亞出席聯合國網際網路政策高峰會議,時間是二○○五年十二月,從此就再也沒有去過那裡。我這位朋友是個部落客、軟體工程師,會說四種語言,典型的突尼西亞讀書人,受過良好教育,二十出頭,操多種語言,才華出眾,但在國內卻沒有機會出頭。出國到歐洲,在科技業找了份工作,但從此不再碰部落格。即使人在北非之外,對突尼西亞人來說,玩部落格還是件危險的消遣。

  一九五六年成功脫離法國獨立以來,突尼西亞就只有過兩個總統。現任統治者,柴因.阿比丁.班.阿里,一九七○年代末期推翻他的前任之後,實際上就等於一個犯罪家族在統治這個國家。他和妻子蕾拉.特萊貝爾西,把大部分賺錢的事業都分給了兄弟姊妹、子女及堂表親戚。老百姓就算只是做糊口的小生意也被逼得非行賄不可,第一家庭以次,政府官員無不中飽私囊,養得肥滋滋的。

  突尼西亞不止是個黑手黨國家,還是一個警察國家。沒有言論自由,沒有新聞自由,沒有集會權,網際網路受到嚴密檢查。政治反對團體充其量只是個樣板。總統班.阿里與他的同夥競選連任時,根本沒有合格的挑戰者。任何人企圖反抗體制,立即鋃鐺入獄。若還想要重見天日,那就得看造化了。

  上一回見到這位突尼西亞朋友,是我們一同在該國南部徒步背包旅行時。我們每到檢查哨,一定會遭到刁難。短暫拜訪他家的舊識,警察也跟著上門,把那位舊識扣留在他們的廂型車後座,一扣就是半個多鐘頭,目的只是要要脅我們。我朋友說,第二天警察命令他的舊識去問話,我問:「問什麼?」他回答:「問你。」

  我們從來不談政治,不值得冒險,到處都是眼線,到處都有政府的秘密工作人員。有一次,我們一起在飯店,兩個衣著廉價的結實男子就近坐下,拿起報紙掩蓋他們的鉛筆和筆記本。但他們壓根不是要掩飾作筆記;這種要脅的動作,根本就是在製造強大的恐懼效果。在突尼西亞那種人權窒息的情況下,即使是在小咖啡館,和最親近的朋友在一起,躲在遠遠的角落裡,旁邊沒有其他客人或侍者,我要是能夠走過去跟他們多講個幾句,那就算我走運了。

  如今,五年過去了,在華盛頓特區,在一家截然不同的咖啡館裡小談。我實在很想聽聽他對突尼西亞那邊的看法,但又不方便直接了斷問。這樣的話題到底令人難堪,我擔心他會受窘,便儘量說得委婉。

  「所以……家裡的情形怎麼樣啊?」 朋友嘆一口氣,目光下垂,掃一眼咖啡,直挺挺看著我,臉上道盡了一切。

  「有些事情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他回答,馬上轉到了別的話題。

  回到西迪布濟德鎮。警察驅散了抗議人群,但人心激憤,在暗夜中發酵。第二天,動亂爆發,多年來飽受統治者屈辱的老百姓翻臉了。突尼西亞政府壓住政府控制的地方報紙及電視,不使消息向外擴散。

  至於網際網路,視訊分享的網站,如YouTube 及 DailyMotion,依例都遭到政府封鎖。不管什麼時候,只要一上線,就有可能被盯上。二○○五年,我第一次訪問突尼西亞期間,到突尼斯一家網路咖啡去收一封電子信。電腦上,大剌剌地貼著一張班.阿里總統的彩色照片,附帶一則店家的簡短說明:本店網路活動受到監看並受突尼西亞法律之管束。

  儘管統治當局封鎖YouTube及其他網站,但並不是說突尼西亞的百姓就完全陷入了黑暗之中。自我上次離開,五年以來,突尼西亞對數據科技的接受已經迅速擴張。該國百分之三十的地方已經有網際網路,高於該地區的其他國家。此外,儘管許多部落格及社群網站經常遭到當局封鎖,卻有一個特別的網站明顯不受政府防火牆的阻擋,那就是臉書。

  在一個人口一千一百萬的國家,有將近兩百萬的突尼西亞人已經上了臉書。在這裡,人們能夠上線互動的地方不多,這裡是其中之一。二○○八年,當局曾經試圖封鎖臉書,弄到民怨沸騰,兩個星期之後,只好收回成命。但政府監看臉書,封鎖個人頁面,對於異議,絕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儘管如此,卻阻止不了人們將東西上傳網路──包括支持穆罕默德.包亞齊齊的抗議影片。就在事發的同一天,第一則從西迪布濟德潑上網的影片顯示,數以百計的男人外加不少婦女,聚集在包亞齊齊自焚的政府建築前面。其中有一支影片,鏡頭向左抓取全景,可以看到一輛板車,水果四散一地。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群圍過來,一個人被抬上救護車,應該就是包亞齊齊。在臉書上,影像以好幾種形式呈現。還有一筆錄影,顯示大批人群在政府建築前面遊行示威。

  少數突尼西亞部落客開始在各種平台,包括臉書及推特,傳播此一視訊。率先發起示威抗議的論壇是一個臉書群體,名叫「總統先生,突尼西亞人在自焚了」。不過幾天的事,這個群體串聯了一萬多人,完全沒把政府封鎖個人臉書頁面的檢查放在眼裡。

  那個時候,推特在突尼西亞的普及度遠遠不如臉書,但在使用者當中,卻有幾個突尼西亞部落客,無論知名度與或影響力都是個中的佼佼者。活動分子的社群非常團結,利用一切所能掌握的線上工具,極盡羞辱政府之能事。其中有幾個人,從維基解密弄到了美國國務院有關突尼西亞網路的快取記憶體,將之公諸於世,並開始在推特上流傳包亞齊齊的影片,以市鎮為名,並為它製造了一個標籤:#sidibouzid﹝#西迪布濟德﹞。

  二○○六年推特剛問世時,並沒有內建讓線上一大群人之間進行對話的機制,使用者唯一能做的,就是訂閱參與討論的個人,還要想盡一切辦法才能與之保持連結。而且推特欠缺一項功能,無論彼此是否為推友,一篇推文並不是每個關切同一主題的推客都可以讀取到。後來,一個推特用戶,名叫克莉絲.麥西納﹝Chris Messina﹞,受到網路聊天室文化的啟發,提出了一個簡單易行的慣例,亦即用一個關鍵字來形容所討論的事情,然後在前面加上一個「#」號──也就是所謂的識別號。如此一來,使用者就可以尋找這個關鍵字,或標籤,加入對話。

  據我所知,以#西迪布濟德為標籤的第一篇推文是由查迪.耐吉﹝Chady Neji (@Chady2009)﹞與邰博.摩拉﹝Taïeb Moalla (@moalla)﹞所發,時間是十二月十八日,包亞齊齊自焚的次日。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標籤,已經是事情發生好幾天以後的事,西迪布濟德在什麼地方,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一無所知。

  我試圖把事情拼湊出來,便開始在推特上留心為數不多的突尼西亞部落客,其中幾個,我認識本人,大部分則只是在網路上相識。我們多數都和哈佛大學的國際性部落客網站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 Online.﹞維持著鬆散的關係。33 二○○五年,這個網站初次上線時,我住在波士頓附近,就投稿了不少的文章。34 全球之聲也刊載北非及中東部落客所寫的報導,這當中,有許人多都是我在自發性組織的部落客會議中結識,成為線外朋友。當我看到他們的潑文時,我明白,他們不僅注意西迪布濟德事件的發展,同時也在盡一切努力,將之傳播得更廣更遠。

  這群部落客的核心人物是一個流亡海外的突尼西亞人,名叫薩米.班.加爾比亞﹝Sami Ben Gharbia﹞,住在荷蘭,我雖然不認識他本人,卻對他以全球之聲宣傳部主任的身分對人權所做的工作早有耳聞。薩米結合一小群愛國人士,成立了一個突尼西亞人權網站Nawaat.org,蒐集各種資訊,對政府從事線上抗爭。只要能夠困擾突尼西亞統治當局,舉凡照片、錄影及文章,無不潑上網站。薩米及其網友也是突尼西亞維基解密幕後的主要操盤。二○一○年,整個耶誕假期期間,我開始監看 #西迪布濟德,發現他們用推特連結照片及錄影,每天多達數十項。抗議之火蔓延全國。

  愈來愈多的突尼西亞人開始結合起來,自發組織抗議活動。在許多情況中,參加集會的人都會用錄影機或智慧型手機做現場紀錄,然後將影像上傳臉書。薩米及Wawaat的成員,盡其所能收集抗爭影像的每一片段,潑上自己的部落格,再由部落客服務平台博客服務﹝Posterous﹞在美國彙整。36 而且只要能夠,他們會把材料上傳到任何平台,包括其他社群網絡、視訊分享網站、社群公佈欄。原本只是為年輕人爭取更多經濟機會的抗議,無論在線上或線外都有如病毒般擴散。一次抗議──及其記錄影片──催生了更多的抗議,激發了新生的活動分子投入行動。

  暴亂蔓延全國之際,穆罕默德.包亞齊齊正在為生存搏鬥,轉送到另一家醫院,陷入昏迷狀態,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點燃了一場橫掃全國的風暴。

延伸內容


◎文/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
  每次一到開會場所──我參加很多會議──只要看到有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資深企劃安迪.卡文﹝Andy Carvin﹞在場,我就大大鬆一口氣。我所在乎的會議,只要有他在,我就可以不需要筆記,也不需要將隨筆潑上網,甚至不需要太專心。所有值得記的想法和每一句可以引述的話,安迪都會老老實實地推特﹝Twitter﹞上網,但絕不囉嗦,就只是事情的精華、現場實況,不多也不少。安迪.卡文堪稱媒體的藝術大師,推特的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

  有誰像想得到,這種技術竟然改變了新聞事業與目擊者及公共大眾之間的關係?又有誰想像得到,以八卦、無厘頭視訊及消遣名流出名的推特居然有助於世界的改變?

  當所謂的阿拉伯之春開始時,安迪對推特的獨特了解及運用,加上他在該一地區的經歷、與當地人的關係,以及身為新聞從業人熾熱的好奇心與懷疑態度,特別是他開闊的心靈與胸襟,大大地豐富了整個故事,不但對故事有所增益,有時候甚至本身也成為故事,推特復推特,一天多達一千五百次。透過他,突尼西亞、埃及、巴林、利比亞、葉門及敘利亞街頭的目擊者及參與者與無數網路上的人接上了頭。

  我要先說清楚。這並不是推特革命。如同埃及一個部落客在緊要關頭時所說的,該國警察衝撞的對象並不是推特而是勇敢的埃及人。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許多國家,這場革命的確得利於網路的新工具,包括推特、臉書及YouTube。人們運用這些工具彼此發現,串聯組織,分享資訊,並把自己所看到的向世界其他地方揭露。這種交換形成了新的訊息流通──未經過濾的原始消息──不靠媒體,未經干涉。

  安迪.卡文為此一流通賦予了價值。他為我們打開了眼界,讓我們明白,新聞能夠是什麼,應該是什麼。對於他的成就,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動詞。他並非現場報導,不是現場採訪的外國通訊記者。他不寫稿,也不編輯。但他卻執行了多項功能,是今天──以及明日──的新聞工作者都必須要學習的。

  首先,安迪運用自己在這些國家的接觸確定接觸對象是在哪裡,以及對方的報導是否可靠。用網路語言來說,就是辨識節點﹝nodes﹞與網絡﹝networks﹞:節點者,他所認識的那個人,網絡者,則是那個人所認識的人。擁有這些接觸點,即使遠隔重洋,卻能夠立即與他們建立起關係,乃是線上新聞發生時的關鍵採訪技巧。這裡特別要說明的是,記者本來就是發現目擊者與消息來源的專家,但在今天,要做到這些卻有了新的方法。安迪教了我一招竅門:當有重大事情發生時,譬如說加州發生地震,或一架飛機迫降紐約哈德遜河,在消息還沒傳到通訊社及電視台,亦即世界其他部分都還不知道這件事情之前,安迪就會上推特找那些喜歡爆粗口﹝如WTF[譯註:What it fuck]及其他更加明白的髒話﹞的人。正是這些人,極有可能就是主要的目擊者。

  其次,安迪會確認事實,揭穿謠言──這或許是新聞技巧中最重要的一門功夫。在本書中,有關謠言的處理,所在多有。眾所周知,在網路上,錯誤訊息傳播得飛快。即使如此,卻可以加以矯正。安迪始終抱持懷疑態度。他會查問消息來源並要求確認。對於公共新聞,他一向不辭艱辛。他教我的另一招竅門是:如果推特一片「已經證實」之聲,那就要特別小心了。有可能是有人希望事情真的發生。

  由此衍生出安迪的另一項推特技巧:動員他的社群,以及加入他的工作。在本書的篇章中,隨處可見,他迅速請求他的推特追隨者翻譯目擊者的錄影;確認照片中的示威地點和時間;或深入鑽研相關知識,譬如此方或彼方所使用的軍備。他建立專家網絡。

  安迪更為他創新的新聞採訪加入了一個從傳統立場來看頗有爭議的元素:人性。亦即在他觀看與敘述──更正確一點說,推特──的時候,他所追蹤之事件的悲與喜都無可避免地影響到他,同時,也影響到我們──他的追隨者和讀者。這種情緒經驗的分享,是傳統媒體很難做到的﹝不妨想想安德森.庫柏[Anderson Cooper]在大水氾濫的紐奧良街頭﹞。

  除了屈指可數的部落格網站,安迪並不曾寫作過一般所謂報導的新聞。然而,在我們新聞記者的心目中,首要之務就是要做個報導者。沒有報導又算什麼呢?但若以安迪為例,我認為答案就很清楚了。他加入了價值。他找出目擊者和專家,把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集合起來,證實事實,拆穿謠言,提供來龍去脈和說明,展現新聞判斷,突出重要地方,運用手邊的工具──無論其為無線電廣播天線、印刷機或推特的敘述──告知並啟蒙大眾。依我的看法,新聞事業可以幫助一個社群將其所知組織起來,如此一來,可以使其更健全地組織本身。而新聞從業人則必須為那項所知賦予價值,不是當個守門人,而是一個推動者。

  這種新型的新聞記者,安迪堪稱老祖宗。而結果也證明,他其實是個大師級的報導者。他把自己從遠方目擊阿拉伯之春所弄到的東西,精心調製成一齣精采、動人而又言之有物的大戲。他梳理超過十萬筆的推特檔案,過濾飛快而又斷續的聲音序列,找到故事,打造一篇天衣無縫的傳奇,令人愛不釋手。

  最後一點:有人一定會問,安迪的報導是否能夠算是一種項業務。如果沒有國家廣播電台及公共電台許多捐助者的大力支持,安迪不可能用全副精神工作──甚至投入更多時間──紀錄這些革命並改寫新聞採訪。就 @acarvin, Inc.來說,或許說不上是一項業務,但在與公眾合作的價值與效率上來說,確實是給業界其他人上了一課。

  沒錯,我們還是需要有人在現場提問並回答問題,需要他們帶給我們觀點,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安迪是無法取代他們的。但他和他的目擊者、參與者及專家構成的節點與網絡卻為新聞開闢了前所未有的途徑。新聞事業並未萎縮。從安迪的例子,以及數據新聞的實驗來看,群眾消息來源、焦距以外的地點,以及創新的做法仍將源源不絕,新聞事業仍在成長。

  安迪就是證明。

作者資料

安迪.卡文(Andy Carvin)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資深社群媒體策略家,常被形容為媒體革命者。他一天十八小時、一星期七天在推特上現場採訪阿拉伯之春,TIME Magazine與Daily Beast因此將他列入年度最有影響力人物。

基本資料

作者:安迪.卡文(Andy Carvin) 譯者:鄧伯宸徐大成 出版社:立緒文化 出版日期:2013-10-15 ISBN:9789866513862 城邦書號:A430001 規格:平裝 / 單色 / 448頁 / 15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