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禪是打卡下班:千年禪宗教你淡定工作的職場智慧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禪是打卡下班:千年禪宗教你淡定工作的職場智慧

  • 作者:明一居士
  • 出版社:野人文化
  • 出版日期:2013-08-01
  •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禪,聖嚴法師、星雲大師、淨空法師的智慧源頭! 第一部完整收錄禪宗傳承公案的權威之作! 解惑、指引人生,最實用、易懂的活用禪書! 流傳千年的道理,讓你越活越自在,內心幸福不苦惱! 禪,不是要你放下,而是要換個角度看待萬事萬物。 本系列將「禪態度」完美連結現代人心所需要的平和智慧,從上千年的禪宗傳承歷史、千百位禪師的靈感、精選上萬則公案、古今適用的道理和智慧,敘述深刻而細膩。 除此之外,每一段禪宗故事之後,加上「禪機心語」與「延伸閱讀」,讓讀者在汲取禪宗智慧的同時,不忘舉一反三,將禪的觀念、禪的方法能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與體會,真正學以致用,為繁忙緊張的都市生活減壓,並尋找心靈出口。 本書為系列第一本,從禪態度中提煉出「淡定工作的職場智慧」: ˙豁達定位,淡定工作 ˙低頭做事,抬頭做人 ˙成全他人,成就自己 以禪問、禪定、禪機,一一剖析人人都會遇到的做人做事的九大疑問: 「誰綁住了你?」「是誰的錯?」「這是對的嗎?」 「該不該堅持?」「怎麼做才對?」「要堅持到什麼時候?」 「有所謂的成功模式嗎?」「真的能成功嗎?」「到底為誰而忙?」 【豁達定位的禪智慧】 ●是誰綁住了你? 道信拜師問僧燦:「大師慈悲,請教給我解脫法門。」 三祖僧燦問道信:「誰綁著你呢?」 道信一愣,驚詫地說:「沒人綁著我呀!」 僧燦大喝一聲:「沒人綁著你,那你還要解脫個什麼呢?」 →〔禪機心語〕 就像伸手進椰子殼拿食物的猴子,本來空著的手掌,一旦緊緊抓住夢寐以求的東西後,便膨脹了許多。當設置陷阱的人來了,小猴子驚惶失措,心驚膽戰,卻無法逃脫。 並沒有誰捉住小猴子,沒有任何東西緊緊抓住牠不放,連那只椰子殼中也沒有任何機關;恰恰相反,是小猴子自己抓住了自己,因為牠伸進椰殼中的手仍緊緊抓著食物不放,將自己緊緊捆綁在椰子殼上。 ●求人不如求己 南宋孝宗皇帝駕臨靈隱寺時,看到手持念珠的觀音菩薩像,問住持慧遠:「人持念珠念觀音,觀音持念珠念誰?」 慧遠禪師答:「當然也是念觀音。」孝宗皇帝覺得奇怪,追問為什麼。 慧遠道:「求人不如求己。」 →〔禪機心語〕 禪宗認為,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並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存在萬能的神靈,人的命運完全由自己所掌握。 【淡定工作的職場智慧】 ◎做牛做馬、看老闆臉色,卻一直得不到老闆重用?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性豁達,才能在職場長久生存! ◎讓主管重用、同事信任的最大秘訣在於? ──懷讓啟發道一:「磚頭不能磨成明鏡,整天枯坐,就能成佛嗎?」學會低頭做事等於打好人脈第一步! ◎職場就是大團隊,顧好自己也要想想別人! ──義玄禪師:「一為山門造風景,二為後人樹榜樣。」適時的成全別人,打造0怨氣的快樂職場! 禪賜你寧靜,去接受你不能改變的; 賜你勇氣,去改變你能改變的; 賜你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禪是系列】預計一季一冊 ◎禪是打卡下班:千年禪宗教你淡定工作的職場智慧 ◎禪是喝茶吃飯:千年禪宗教你不煩惱的生活智慧 ◎禪是及時轉身:千年禪宗教你不執著的心靈智慧 ◎禪是清風明月:千年禪宗教你自在豁達的人生智慧

目錄

【自序】 禪與心的智慧

第一章 是誰綁住了你?——不做心魔的奴隸

  1.達摩祖師東來尋找不被欺瞞的人
   --人不自欺才能不被人欺
  ●功德=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事放不下,如何豁達又自在?
  ●一葦渡江,道不同不相為謀——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 

  2.二祖慧可斷臂捨身求法,求達摩為他安心
   ——沒有信念,就像無頭蒼蠅般失去方向
  ●松樹用斷枝換來風雪餘生的頓悟——若無鍥而不捨的決心,該如何突破困境? 
  ●心在哪?又怎會痛心?又何須安心?——心隨境轉,煩惱皆由心生

  3.道信問:解脫法門?三祖僧燦:誰綁著你?
   ——心中的欲念綁著你
  ●你姓什麼?無姓兒「性空」,成五祖弘忍
  ●心與佛,無二無別!——心若不靜,如何處事決斷?

  4.禪在哪裡?人不同,應對就不一樣
  ●文字就像手指,只能指出佛法所在——字裡鑽研怎勝得過真正了悟智慧?
  ●南蠻子的佛性與大師佛性有差別嗎?——身處逆境,是否能將阻力視為助力?
  ●說事也說禪,禪在每一個契機裡——熟能生巧,巧就是掌握事情的道理所在!
  ●禪宗名偈,身是菩提樹&菩提本無樹——頓悟與否只在一線之間!
  ●弘忍傳授慧能「明心見性」的關鍵剎那——不受外物所擾,才能聰明處世 


第二章 是誰的錯?——前程是靠自己走出來的

  1.不思善、不思惡,這時你是誰?
   ——看清人生本來的面目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有心改變,不論何時都不嫌晚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屏除所有雜念,才能找到自己真心所嚮

  2.是風動?幡動?還是心動?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事端矛盾皆從己生,千萬別庸人自擾!
  3.別被外在表象騙了!
    ——找到真我了嗎?求人不如求己!
  ●折服我慢之心,才能通透真理——捨棄傲慢習氣,自然處事順暢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執著表象,才不會迷失自己

  4.感謝自己的對手
   ——競爭者讓你看到自己的缺點、超越自己
  ●修行修行,修的是自己不安定的心——真理只有一個,全看自己如何思考


第三章 這是對的嗎?——內心強大才能淡定行事

  1.寬容賜予人強大力量
  ●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善惡只在一念間,惡念起煩惱生
  ●觀機逗教不起煩惱——道理皆無定律,突破執著才能找到答案

  2.有時,人需要一點刺激
  ●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瞭——瞭解自己的本性才是首要
  ●何為佛法大意?——萬物道理其實就在生活之中

  3.善不是刻意做出來的
  ●善能分辨一切,更非刻意而為

  4. 別把話說破
  ●禪為活禪,法無定法——凡事沒有絕對,千萬別把話說死
  ●無縫塔何以無縫?——關掉所有臆想,沉默冷靜是成功關鍵

第四章 該不該堅持下去?——抬頭做人應先低頭做事
  1. 只要抓住了根本,人生自然通達
  ●禪不在坐臥,佛無固定形象——不受限於形式的學習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2. 堅持做下去就對了
  ●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學習的真理在體悟,並非在文字上作文章

  3. 打通你的任督二脈‧
  ●無言之法,最為奇妙——學習,就在潛移默化的開導中

  4.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心一意做好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農禪並舉,光明心性展現其中——禪就是認真做好手中的工作

第五章 怎麼做才對?——清空雜念,用心感受

  1.說一丈不如行一尺
  ●食而不化,無法學以致用——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般若以何為體?——不論事情大小,都有學習的地方

  2.傾聽直覺的聲音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始有所成——內心不受外在影響,自然解脫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有知識而無經驗,只是紙上談兵

  3. 學會控制自己躁動的心
  ●騎牛找牛——應先理解自身所有,勿捨近求遠
  ●有句無句,如藤依樹——依附在他人身上是永遠學不會獨立!


第六章 要堅持到什麼時候?——寵辱不驚,世界不會垮

  1.面對生死的淡定
  ●佛法真諦,豈能言說——真正的道理應用心體會
  ●不執著佛法,不將自我困縛其中——讓自己更有彈性,不設限才能成功
  ●遇茶吃茶,遇飯吃飯——面臨各種困難挑戰,隨遇而安為上策
  ●自性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對事情的感受就看自己怎麼想

  2.堅持到時機出現時
  ●欲視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去除妄念,人人可引發智慧
  ●踏倒淨瓶,溈山浪起——學會深藏不露才是真正高手

    3.大疑有大悟
  ●不假方便,即可出離生死——內心急躁,做事容易功虧一簣
  ●勞動即佛事,工作即禪修——工作中的每個細節都不可忽略

  4.改變你能改變的
  ●若無力改變的事情,少操心勞神——職場上謹守本分、做好該做的
  ●揮動鐮刀、拔插鐵鍁都是禪機——大道理藏在小細節中

第七章 有所謂的成功模式嗎?——活著就要活潑潑的

  1.別被形式點了穴
  ●不用而用,用而不執——人與道理都是活的,活學活用才能應對萬變
  ●遠離文字遊戲才能悟真諦——不拘泥外在形式,煩惱自然遠離

  2.沒有完全相同的成功經驗
  ●螢火不能驅寒,畫餅不能充饑——若無真才實學,一切名聲都只是假象
  ●不論樹上樹下,心念一動就錯,開口即喪身——任何道理不是聽聽就懂,親自去做才是真懂!

  3.佛本來就在你心裡
  ●前三三,後三三——道理不分南北,若自己無法想通則一樣困在其中
  ●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只要能瞭解自己的本性,便不會患得患失

  4.打破思維的障礙
  ●自性不動不搖,當然不溼腳——內心堅定,就不會受到外在誘惑影響
  ●虎嘯之聲是已開悟——理解萬事道理,便無所畏懼
  ●不是說無禪,只是無師——做事若過分迷信、依賴,必定無法成功

第八章 真的能成功嗎?——幸福要靠正面能量
  1.何苦自尋煩惱
  ●即心是佛,無心是道——斷除妄想才能徹底想通

  2.說到做不到,不過口頭禪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
  ●心中無分別,挨打與沒挨打怎有區別?——事與理應連成一片,說到做到

  3. 辯論出個真與假
  ●青山不礙白雲飛——不受影響,不與人爭,心情當然好!
  ●棒喝門庭——打掉內心執著,才能大徹大悟

  4. 今天的收穫,緣於某年某月某日的一次堅持
  ●如何是佛法大意?——先斷其妄想,才能明真裡


第九章 到底為誰而忙?——完整的人生少不了磨練

內文試閱


道信問:解脫法門?三祖僧燦:誰綁著你?──心中的欲念綁著你

  慧可入達摩門,取得衣缽,成為禪宗在中土的二祖。後來,他把禪法傳於僧璨。三祖僧璨得到衣缽後,一直隱居修行在舒州皖公山。隋朝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一位法號道信的小沙彌〔13〕 ,偶然聽了一位雲遊僧背誦僧璨的禪學名著《信心銘》,心中升起了無限的歡喜。他小小年紀,學法之心卻異常堅定,求道之情十分迫切。他跋涉數千里,從黃河岸邊的河南沁陽,一直走到長江之濱的安徽潛山。在皖公山,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僧璨大師。

  他在跪拜行禮後,說:「大師慈悲,請教給我解脫法門。」
  僧璨不動聲色地問:「誰綁著你呢?」
  小道信一愣,驚詫地說:「沒有人綁著我呀!」
  僧璨大喝一聲:「沒人綁著你,那你還要解脫個什麼?」


  少年道信就這樣突然開悟。難道,就是這麼簡單?其實,有什麼複雜的呢?

  我們世人都是自己給自己套上一層又一層枷鎖,加上一道又一道束縛,從而使我們的心靈之中多了許多鉛墜,堵塞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無法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

◎[禪機新語]緊抓著不放的是誰?──放手即是解脫!

  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在一個地方,有一種捕捉小猴子的妙法。

  當地人在椰子殼上挖一個小洞,洞口的大小恰好能讓小猴子空著手伸進去,卻無法握成拳頭拔出來。然後,他們將椰子殼綁到樹上或固定在地上,再往洞中放一些猴子愛吃的食物。一個簡單的無法再簡單的陷阱,就這樣完成了。他們躲得遠遠的,靜待小猴子上鉤。

  幾乎沒有不貪吃的小猴子,也幾乎沒有猴子能禁得住香噴噴的誘惑。

  於是,就有小猴子聞香而來。牠非常機警地向四周張望,沒有人,真的沒有人。起碼,在牠嗅覺範圍內沒有人的氣味。其實,就算有人,就算人們突然出現在幾丈遠的地方,牠也不怕。憑著牠猴子的機靈與敏捷,憑著牠出色的彈跳與攀爬能力,牠可以輕而易舉地逃離而去。人只能看見其影,卻無法追上其蹤。

  人經常說自己是猴子變的,其實人們很對不起自己的遠祖,早已退化得比狗熊還笨,哪還有一點猴子的靈巧?

  哈哈,抓住啦,抓住啦!小猴子得意忘形,因為牠已經將食物緊緊抓在手中。但是,牠雖然饞涎欲滴,卻無法將美食送到口中。因為直著伸進洞中的手,握成拳頭之後,卻無法再拔出來。

本來空著的手掌,一旦緊緊抓住夢寐以求的東西後,便膨脹了許多。

  設置陷阱的人來了。

  小猴子驚惶失措,心驚膽戰,卻無法逃脫。並沒有誰捉住小猴子,沒有任何東西緊緊抓住牠不放,連那只椰子殼中也沒有任何機關;恰恰相反,是小猴子自己抓住了自己,因為牠伸進椰殼中的手仍緊緊抓著食物不放,於是就將自己緊緊捆綁在這裡,死死束縛在椰子殼上。牠只要將手中的美食放下,把手鬆開,就能將手從椰子殼裡拔出來,隨時都可以逃之夭夭。然而,鮮有猴子能在這種情況下逃脫。因為,心中的貪欲,在不知不覺中使牠緊緊握著到手的東西,始終不肯放下。

是誰捉住了猴子?是誰捆綁著我們?

  如果將陷阱中的食物換成金錢、美色、官位、名聲,那將如何?試問天下,看到這些東西,有幾人能不去抓?已經將這些東西緊緊攥在手中的人,又有幾人能放下?

  在現代生活中,因為心中的欲念,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一直受縛。於是,我們自己將自己緊緊捆綁在各種欲望的車輪上,在它的驅使下奔波旋轉,以為得到前面的東西,就會罷手。卻不知,人,有貪婪的弱點。

  換句話說,對很多人來說,欲望是永遠不會得到滿足的,甚至越刺激越強烈,所以不少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不肯鬆手。

  有人問六祖慧能的法孫石頭希遷禪師:「什麼是淨土?」
  石頭大師說:「誰能汙染你?」
  又有人問:「什麼是禪定?」
  石頭反問:「誰能擾亂你?」
  原來,一切都在於自己。


◎心中的貪欲,在不知不覺中使小猴子緊緊握著到手的東西,始終不肯放下。


說事也說禪,禪在每一個契機裡──熟能生巧,巧就是掌握事情的道理所在!

  慧能揮汗如雨地劈柴。他本是樵夫出身,劈起柴來自然得心應手,斧落柴裂。

  不遠處,弘忍在背後悄悄觀察著他。慧能渾然不覺,揮斧不止。弘忍走過來,叫道:「慧能!」

  慧能轉頭見是師父,深深磕頭。弘忍問:「慧能,你已經來到寺裡一個多月了,過得怎麼樣?」

  慧能回答:「挺好,師父。」

  弘忍沉吟了一會兒才說:「你剛來那天,我有意難為你,還斥駡你,你是不是覺得師父對你太刻薄了?」

  慧能說:「師父待我恩重如山,弟子終身難報。」

  弘忍道:「其實,一見面我就很喜歡你。尤其是你對佛性的論述,簡直就跟我師父──四祖道信與我初次見面時說的一模一樣。那天,我很想和你好好談談。但不知為什麼,你的師兄們不太歡迎你。我怕人多嘴雜,將來對你不利,因此就故意訓斥了你一頓。」

  慧能說:「弟子當時就明白師父的心思,所以,自從到寺裡,一直躲在後院,也不與師兄們打交道,一來不給師父添麻煩,二來省得師兄們產生誤會。」慧能撿起一個木墩,用袖子擦了擦,扶師父坐下。

  五祖弘忍撿著慧能劈開的木柴看了看,問:「我看你劈柴時,斧落柴裂,很少劈第二斧,是什麼緣故?」

  慧能隨口說:「我在家時便以打柴為生,熟能生巧吧。」

  弘忍緊接著問:「巧從何來?」

  慧能搖搖頭,老老實實說:「沒想過。」

  弘忍拿起幾根木柴,指給慧能:「你看,你每一斧都不離木紋的癥結之處,這就是外力插入的契合點。」

  弘忍擺好一截原木,說事也說禪:「看準契機,單刀直入,無明結為之頓開!」

  話完斧落,圓木裂成兩半。

  慧能拿起師父劈開的木柴看看:「真俐落!師父,你也劈過幾十年柴?」

  弘忍搖搖頭:「不是我劈過柴,而是我會劈柴。」

  慧能似懂非懂地望著師父,想聽師父解釋。

  弘忍反而問慧能:「你在家時劈柴,來到東山寺還是劈柴。與其在這裡劈,不如在家中劈,何必要艱難跋涉幾千里呢?」

  慧能一頭霧水,不知師父究竟想傳達什麼禪機,只好求師父:「弟子愚笨,請師父明示。」

弘忍說:「慧能你應該知道,因為你是為學佛而來,所以,此柴非彼柴。這就是發心不同,道則不同,果便不同。」

  慧能搖搖頭:「弟子還是不明白。」

  弘忍正色道:「自從佛陀把正法眼藏〔22〕 傳給初祖迦葉尊者,至今已一千多年,歷經三十二代。這中間求法者眾多,但得道的人卻鳳毛麟角。為什麼?因為『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你現在在寺裡打雜,看似與學佛、修禪無關。而實際上,禪,無形無相,不可言說。禪在哪裡?就在飛花、落葉、針頭、線綑中,就在劈柴、挑水、舂米、掃地中,就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裡。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啊!你好自為之,好自為之吧!」

  如驚雷貫耳,震醒夢幻。師父一席話,在慧能心中產生強烈共鳴,他喜不自勝,情不自禁,撲通跪倒,五體投地,十分感激地喃喃道:「謝謝師父教誨,謝謝師父大恩大德,謝謝師父……」

  無人應承。慧能抬起頭,師父早已走遠。

  斜陽灑金,風舞桃花。風吹拂著五祖的僧衣,飄落的桃花瓣在他四周飛旋。

  夕陽的光輝籠罩著他的身影,渾身散射著奇異的光彩。


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事端的產生皆由自起,可別庸人自擾!

  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

  這一天,是唐高宗上元三年(西元六七六年)正月初八。

  慧能看到法性寺(今光孝寺)高高的旗杆上幢幡〔4〕 高掛,迎風招展,心中一陣興奮。他知道,寺院裡幢幡升起,五色彩帶飄揚,表示有重大法事活動。

  今天單升幡旗,則表示寺裡有高僧講經。

  慧能跟隨著絡繹不絕的人流,緩緩走進法性寺。

  法性寺,是南國規模最大的寺廟,尤其是寺中的戒壇,可以說是天下聞名。

  在僧眾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早在南北朝時期,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5〕 建造了這座戒壇,並預言,二百五十年後,將有肉身菩薩在壇上受戒。在他建壇八十年以後,另一位聖僧專程從印度帶來一株菩提樹,栽種在戒壇旁,他還立碑刻文:一百七十年後,當有肉身菩薩在菩提樹下大開法席,普度眾生。

  二百五十歲的戒壇依舊莊嚴,一百七十年的菩提高大參天,枝繁葉茂,樹蔭匝地。它們在企盼著肉身菩薩的到來嗎?

  慧能嘴角泛起一縷神秘的微笑。

  大殿裡,僧俗四眾井然有序地盤坐在蒲團上,等待著印宗法師開講《涅經》。這時,大殿內一片寧靜,大殿外五彩繽紛的幡旗在陽光照耀下,在春風的吹拂中,自由地招展,煞是好看:蔚藍的天空,因它絢麗的色彩而生機勃勃;古老的寺廟,因它的曼妙飄揚而意趣盎然。許多人都被這奇妙的景象所吸引,扭頭觀望。一位青年僧人大概過分投入、過分陶醉了,不知不覺喃喃道:「春風吹得幢幡動,赤橙盡染豔陽天……」

  一個老年和尚不客氣地打斷他的沉吟,喝斥道:「年輕人!一天到晚心隨境轉,只知吟詩作賦,禪機卻一竅不通。什麼風吹幡動,應該說是幡自己在動。」

  青年僧人倒吸了一口涼氣,一臉的茫然:「你,你是說,幡自己在動。」

  「那當然。因為幢幡高掛,就有了飄動的可能性,所以……」

  這時,正好風停了,漫天飄舞的幡旗靜靜地懸垂下來,一動不動。青年僧人急忙打斷老和尚的話,說道:「不動了,不動了!你看,你看,幢幡真的一動不動啦!因為眼下沒有風!有風則動,無風則停。可見,是風吹幡動。」

  老和尚漫不經心地望著高高的旗杆上如死蛇一樣紋絲不動的幢幡,不慌不忙說:「照你這樣說,動性在風而不在幡了?」

  「那當然,你自己不是都看見了嗎!」

  「那好,我來問你,剛才那陣風,是不是也吹拂了白雲山?」

  白雲山,是南海城外的一座風景秀麗的高山。在法性寺裡,抬頭就可以看見它直插天際的峰巒。

  青年僧人說:「白雲山離這裡不遠,吹動幢幡的風,應該也能吹到它。」

  「那麼,白雲山剛才是不是也像幢幡那樣搖擺不止呢?」老和尚咄咄逼人的目光緊緊盯著青年僧人,「說呀,你倒是說呀!風是不是能吹動白雲山?」

  「這……」青年僧人雖然張口結舌,無法回答,但他從心裡不服,總感到老和尚的理論有些似是而非。然而,面對人家的問難,他又無言以對。


  正當他上不來又下不去,處境十分尷尬之時,一個清晰且堅定的聲音從大殿東南角傳了出來:

  「我看,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兩位師父的心在動。」

  宛若巨石落入深潭,一時驚了寺院內的眾人,他們幾乎同時向聲音傳來處望過去。

  一直閉目傾聽二僧辯論的印宗法師也眼睛倏地睜大,於是,他敏銳的目光將一個四十來歲、衣衫襤褸的漢子捕捉在眼中。印宗是親見過五祖弘忍的高僧,道眼明白,單單聽這一句話,他就知道,眼前這位說話的男居士非同小可。

  所謂風動、幡動,本質上是心與境的關係。風是境,幡是客塵〔6〕 ,所以釋迦牟尼說:「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佛法是緣起法,它的最高明處,就在於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緣起性空。佛陀還說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並且互為緣起,互為依存,互為條件,互為前提,也就是互為因果。

  例如風與幡,如果只有風,或者只有幡,就不會有風幡舞動的現象;或者幡雖然有,但它沒有高高掛在旗杆上,無論再大的風,也無法將它吹動;或者幡升了起來,但風沒有吹在這裡,而是颳在其他地方,這樣都不會有風幡飄動的景象出現。

  為什麼是心在動呢?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動靜、善惡、美醜、好壞…… 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對立,都是我們各自依據自己的好惡、利害…… 強行分類而產生的。所有爭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產生,也都是源自我們以不同的價值、取此捨彼的結果。誰對,誰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慧能早就說過,境由心造,法從心生,一切都是我們的心在動。

  當時,印宗大師的心也在動──他早就聽說禪宗衣缽南來了,莫非這個出口不凡的居士就是五祖的法脈傳人?於是,離座相問──果然是六祖出山了!

  當時,慧能還是居士之身。於是,印宗就作為他的剃度師,為他在二百五十年前求那跋陀羅所建的戒壇上落發出家。也就是說,印宗是慧能的師父。但是,當慧能正式受戒之後,印宗立刻捨棄了自己的剃度師身分,反而拜在慧能座下,以慧能為師。

[禪機新語]輕鬆的靈魂,更能體悟人生美好!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

  禪的精髓,在於心的感應和體悟,語言、文字往往是難以表達的。唯有心有靈犀,以心傳心,才能心領神會,心心相印。因此,禪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為宗旨,即心即佛,是心作佛,直承佛之心印。

  其實,說起來,莫說成佛做祖,就是人世間穿衣吃飯,也莫不在於心的妙用。

  錢鍾書曾經說:「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食物符合你的口味,主要是因為你心上沒有罣礙,輕鬆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以此來欣賞,來審定。」

  人生之愜意,正是如此。

  所以,要善待心,善用心,保持一顆明澈不昧的真心,不但能洞悉幽微,激發想像,更容易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誰對,誰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慧能早就說過,境由心造,法從心生,一切都是我們的心在動。



堅持到時機出現時

  達摩祖師在將禪宗衣缽傳授給二祖慧可之時,說了一首偈子:「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有人說,這「一花五葉」是指禪宗傳過五代之後,到六祖慧能大盛於天下,所以說「結果自然成」;也有人認為,這是指禪宗在中國發展過程之中,祖師們各展身手,先後創立了溈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五大宗派,從此將禪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

  五大宗派開山最早的,是溈山靈與他的弟子仰山慧寂共同創建的溈仰宗。

  靈禪師原籍福州長溪(今霞浦),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到杭州龍興寺受三壇大戒。他在前往佛教名山天臺山途中,遇到了寒山大師。大師贈送他四句偈語:「餘生有緣,老而益光;逢潭則止,遇溈則住。」他百思不得其解,到天臺國清寺之後,多次向拾得大師請教,拾得告訴他:「你好好用功吧,將來自然就明白了。」他與拾得朝夕相處,打坐參禪習定。

欲視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去除妄念,人人可引發智慧

  三年歲月悠然而過,靈的禪定功夫雖然大成,但腳跟仍然沒有點地。拾得大師指點他:「國清寺不是你歸家穩坐的地方,你大悟的因緣在那個『潭』字上。」於是,他遵拾得〔11〕 大師之囑,隨即前往泐潭,參禮百丈懷海。

  百丈得知他曾學律、研經、習定,卻讓他去當典座,也就是食堂管理員。一天晚上,靈發現師父正在禪床上打坐,便悄然站立一旁。

  百丈早已察覺靈的到來,故意問:「誰?」

  「是我,靈。」

  百丈說:「你去把爐子撥一撥,看看還有火嗎?」

  靈在爐灰中草草撥拉了幾下,用竹管吹了吹,說道:「爐子熄滅了,已經沒有火了。」

  百丈起身下坐,自己來到火爐旁,用火鉗在爐灰中深深一撥,當即夾出一塊帶有星星火紅的木炭,問靈:「你說沒有火,這是什麼?」

  那星星之火恰似一道明亮的閃電,轟然射進靈的心裡,引爆了他內心的一團熾烈火花,照亮了他靈魂之中的黑暗──在這一瞬間,一粒小小的火種,引發了靈心性中的大光明……

  悲喜交集的靈將自己的證悟講給師父。

  百丈說:「你原來只是暫時走了一段彎路而已。佛經上說:『欲視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機一旦成熟,就如同從迷惘中忽然醒悟過來,恰似本來早已忘記的事情突然又想了起來。到這時才明白,自己的東西不是從別人那裡得來的。因此祖師說:『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所謂的開悟,也就是沒有了虛妄凡聖等心,心本來是佛,原來就早已備足。現在你已經開悟,要好好護持。」

  第二天,靈跟隨百丈一同到山上耕田。

  百丈問他:「你帶火種來了嗎?」百丈當然不是真的在問火。

  大悟之後的靈自然勇於承當。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帶了。」

  「在什麼地方?」百丈進一步勘驗他,看他是否會手腳無措。

  靈在地上隨手撿起一根樹枝,吹了兩下,遞給師父。

  真是會者不忙,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百丈見狀,一笑道:「如蟲禦木,偶然成文。」

  小蟲能在木頭上啃咬出文字圖案,自然是非常偶然的事情。百丈大師是以此贊成弟子神妙禪機的不可多得,同時,他也是在告誡靈:不可放鬆禪修。

[禪機新語]靠自己顯現智慧光輝

  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之後,所說的第一句話是:「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正如佛陀所說,我們每個人心靈之中都有菩提(覺悟)火種,其蘊含著無限能量。只要豁然開悟,我們也就有了與佛陀同樣的博大智慧。

  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種種誘惑,我們總是心猿意馬,雜念不斷,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心境很難澄澈平靜,心性的智慧光明也就難以顯現。然而,別人的心燈無法照亮我們的心扉,去除妄念,只能靠我們自己,靠我們的悟性光輝,去引燃智慧的火種。

作者資料

明一居士

明一居士當今著名禪宗學者、禪學作家,現任河北禪文化中心研究員。居士潛心研修佛教、禪學二十餘年,對於禪的理解不僅精通於知見層面,更有真修實證的功夫。曾參與由國學大師南懷瑾作序的《虛雲和尚全集》編著工作,先後著有《河北佛教史》《讀佛即是拜佛》《禪是打卡下班》《禪是喝茶吃飯》《禪是及時轉身》《禪是清風明月》等多部作品,暢銷近50萬冊。 《禪是》系列是居士辛勤筆耕幾十年的智慧精華,向現代人全面介紹禪宗在漫長歷史中淬煉出的精髓,匯集了禪公案以古鑑今的現代職場、生活、心靈及人生智慧與態度。

基本資料

作者:明一居士 出版社:野人文化 書系:野人家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9865830380 城邦書號:A1010076 規格:平裝 / 單色 / 352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