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甘節稅法:全方位理財第三堂課,讓你隱形加薪,退休金翻倍
-
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你一生必學的五大財務規畫
-
你沒有學到的資產配置:巴菲特默默在做的事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一本書讀懂匯率: 44個匯率關鍵概念,看懂全球經濟脈動,做對投資理財決策
-
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全新增訂版):發現一流企業的長相和深度投資價值
-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看懂投資本質:首度寫給投資人的理財專書
-
【圖解】東大教授的總體經濟學課:了解國家的經濟運作,如何影響企業發展、物價漲跌和你我的投資理財
-
30個必學的AI行政工作術:搞定會議、行程、簡報、文書、圖表、影音、資料庫,事半功倍,準時下班!
-
讓你一下筆就能變現:破解商業寫作的底層邏輯,不露臉、零廣告、光靠寫作賺到百萬身價!
內容簡介
目錄
‧第44章.齊心開創組織命運
‧第45章.建立共同願景時你可以預期……
‧第46章.掌穩企業方向盤
‧第47章.建立共同願景的策略
‧第48章.給總裁的一封信
‧第49章.如何扮演老闆的得力助手
‧第50章.訂定策略優先順序
‧第51章.下一步該怎麼走?
◎第六部 團隊學習 激發群體智慧
‧第52章.掌握整體搭配的奧祕
‧第53章.從團隊學習中你可以預期……
‧第54章.攤開隱藏的思維
‧第55章.從怒目而視到水乳交融 G S科技的勞資關係
‧第56章.設計深度匯談課程
‧第57章.有技巧的討論 推動決策的有效工具
‧第58章.原來你是這麼想! 英特爾的故事
‧第59章.為會議打分數
‧第60章.沈默是金
‧第61章.解開結構性動態之謎
‧第62章.聆聽不同的聲音 赫門米勒公司經驗談
‧第63章.你的學習風格是什麼?
‧第64章.與敵人共舞 南非論壇的卓越成就
‧第65章.推動全面學習革命 西爾氏公司的策略
‧第66章.集體領導的學問
‧第67章.下一步該怎麼走?
◎第七部 實踐的競技場 組織學習經驗談
‧第68章.我們的品質計畫沒有效!
‧第69章.跳脫統計的陷阱 福特汽車的覺醒
‧第70章.企業環保的兩難
‧第71章.以訓練改造文化
‧第72章.設計適合學習的工作環境
‧第73章.家族企業的學習動態
‧第74章.開創學習型報社
‧第75章.改變醫院的定義
‧第76章.校園中的學習實驗室
‧第77章.政府也能學習嗎? 澳洲稅務局的策略變革
‧第78章.寫給胸懷大志的決策者
‧第79章.建立學習型社區
◎第八部 第六項修練? 尚待挖掘的新領域
‧第80章.把組織看成社區
‧第81章.融合兩個世界的優點
‧第82章.晚餐的聚會 哈帝漢堡的集體學習
‧第83章.兼顧自由與穩定 A T & T的故事
‧第84章.建立社區的作業守則
‧第85章.微世界和學習實驗室
‧第86章.組織如何發展出自己的理論?
‧第87章.探詢與微世界
‧第88章.微世界購買指南
‧第89章.自己設計管理飛行模擬器
‧第90章.杜邦的工廠遊戲
‧第91章.福特汽車的學習實驗室
◎第九部 附錄
‧第92章.為人類找出一條新路
‧第93章.為本書奉獻心力的一群人
‧第94章.《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相關資源
‧第95章.作者名錄
序跋
共築願景的夥伴們
就像我的前一本書《第五項修練》一樣,《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描述了上百人的實驗、研究、創作和發明。我和許多同事都親身參與了許多關於變革的新故事。
這些同事分別任職於我所主持的史隆管理學院(隸屬於麻省理工學院)組織學習中心(Center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創新顧問公司」(Innovation Associates),我一直在那裡主持「領導與超越」(Leadership and Mastery)研習營;以及「學習圈」(Learning Circle),這個新機構的目的是發展出實踐學習型組織的世界性社羣。
我們比過去更相信「新型態的主管」已經出現,他們願意將個人的學習和組織中更廣泛的集體行動結合起來。當我們遇見愈來愈多像這樣的人,我們了解到出版一本分享這群人學習經驗的書(或一系列的書),將有其潛在的價值。假如單靠我自己一個人,我絕對無法實現這個願景,一部分原因是,為了要建立組織學習中心,我必須付出很多心力。幸運的是,有一羣長期合作的夥伴和我共築了這本書的願景。他們每一位都曾經花了十年以上的時間,參與執行或溝通學習型組織的原則和方法。眼見這麼快就能形成一支和諧的隊伍,真是令人高興,他們每個人都貢獻出自己獨特的領悟與洞見。
《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的作者群包括:
克萊納(Art Kleiner)
克萊納從一九八五年開始,就專業從事寫作。他是《全地球評論》(Whole Earth Review)及《垃圾雜誌》(Garbage Magazine)的特約編輯,紐約大學「互動式通訊課程」的講師,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組織學習中心的編輯顧問。他的著作《異端者的年代》(The Age of Heretics)描繪從一九七○到一九九○年,嘗試改革大企業的一羣人所掀起的社會運動史。假如沒有克萊納的幫忙,《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永遠無法呈現今天的面貌。在我的經驗中,他獨特的融合了作家、編者與教練的特質,真誠的幫助別人找到自己的聲音。假如哪一天他厭倦了寫作,他將是位傑出的顧問。他能夠為了本書從幕後走出來擔任主編,真是再好不過了。
羅柏茲(Charlotte Roberts)
演說家、顧問、課程設計師及作家,致力於研究學習型組織中管理團隊的角色。羅柏茲和我共同帶領了許多次「領導與超越」研習營,這幾乎占據了我們成年後的大半時光。她也是創新顧問公司的主管,主持高品質領導力的訓練。她曾經輔導過各式各樣的組織,包括製造業、硬體及軟體設計、保健事業,甚至地方社團。她的專欄「管理人」在費城《大山谷新聞報》(The Great Valley News)持續刊載了三年。羅柏茲以北卡羅萊納羅州為根據地,她把南方人獨特的魅力和風格融入了推動組織變革的挑戰性工作,同時,數以千計的「領導與超越」研習營的結業學員都能證明,她也是個說故事高手。
羅斯(Richard B. Ross)
羅斯和我共事了十年,在這十年中,我們定期深度匯談組織中學習的本質。在我們這羣人之中,他最能清楚的闡釋經理人的實際需求和他們所關心的問題。他起初是一位神經科學家,研究腦子裡什麼地方會產生不同形態的學習。後來,他變成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以及組織顧問。他輔導過許多大企業,愈來愈把焦點放在新團隊的訓練以及實施各種學習修練的方法上。我們有時候覺得,所有這些經驗都只不過是在為他真正的興趣作準備,他的願望是當一名脫口秀的喜劇演員。羅斯曾經任教於南加州大學,目前是羅斯顧問公司(Ross Partners)的資深合夥人和總裁。他住在加州聖地牙哥。
史密斯(Bryan J. Smith)
史密斯是加拿大創新顧問公司總裁,住在安大略省的松西爾(Thornhill)。我們是相交十五年的好友。他的主要工作是幫助組織把各種學習修練應用在策略規畫、團隊發展及組織變革上,使組織成為有共同目的、健全、富生命力的社區。史密斯從十七年前攻讀博士學位時,就開始研究前瞻的領導,他對於領導的困境及策略有超凡的洞見,無疑是這個領域中思考最深入、經驗最豐富的顧問。在這個計畫中,他扮演非正式的「團隊外交官」角色。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人貢獻良多,包括使我們獲益非淺的其他同學,以及許多為這本書撰稿的朋友。我們的感謝名單刊登於第九十三章。
內文試閱
第71章 以訓練改造文化〉 布蘭特
布蘭特(Bill Brandt)領導美國伍馬克公司(American Woodmark)經歷了三種不同的組織結構和重大的景氣變動,銷售額從一千五百萬美元竄升至一億七千萬美元。在本文中,他描述改造訓練結構如何重新激發了員工對學習的熱誠。
一九八九年,美國伍馬克憑著提供顧客少數幾種廚房和浴室用櫥櫃,並且在一週內送達美國大陸的任何地方,而締造了空前的佳績。一九八○年代,我們在獨立經銷商、大營造商和家庭用品連鎖賣場等市場上獨占鼇頭,飛躍成長。儘管公司所有的財務指標都呈現一片榮景,但是我們可以預見,公司的未來完全要看我們能不能開創出學習型組織的文化,公司從第一線員工到身為總裁的我,都必須學新的行為模式。
因此,我們的「一九九五年願景」涵蓋了新文化和六年計畫。儘管我們已經有心理準備,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源和努力,才能改變價值、行為和工作方式,然而我們並沒有預料到在我們目前的文化中,隱藏了許變革的根本障礙。
今天,六年計畫已經進行了三分之二。願景中最重要的文化改造,我們花了許多時間,才開始看到新文化隱然成形。我們學到的一課是,正式訓練非常重要。我們的三階段訓練計畫,在兩方面意義重大。第一,我們利用訓練來溝通公司推動變革的原因及改變的方式,賦與非正式的行動具體的意義。第二,大多數人仍然認為文化改造是由外力所造成的,訓練能讓所有的員工都學會積極的改變自我。
第一階段:實驗一敗塗地
美國伍馬克公司並沒有統一的管理風格,不同的部門各自以其獨特的方式詮釋大家共同的價值觀和原則。我們在第一階段安排了好幾種實驗性的課程,來訓練人們新技能,例如簡化工作流程、縮短生產週期、減少庫存以及其他能產生具體成效的技術。我們請外界的顧問來設計及帶動其中幾門課程,我和顧問密切合作,並且監督訓練的進度。我期待這個實驗計畫能變成很好的示範,令組織其他成員欣賞和仿效。
但是,大多數的課程卻一敗塗地,既沒有引起熱烈的反應,也沒有產生具體成效。他們還把這些課程視為「我」心愛的計畫,使我在羞辱之外,還備受打擊。
現在回頭來看,由於先遣小組也沒有得到高層的充分支持,因此根本無法有效的解決衝突,大家也不明白,一點點衝突反而能促使我們達成目標。衝突往往被視為失敗的徵兆,這種想法更令先遣小組害怕他們的訓練和計畫只不過是「每月重點」而已,很快就會煙消雲散。
第二階段:流程改善,有得有失
一九九一到一九九二年間,我們展開了第二階段的訓練,慢慢在高階主管之間建立共識。我們為公司擬訂了「持續改善流程」的願景,宣布全公司二千名員工都必須學習「為美國伍馬克公司的最大利益而作決定」。我們利用半年一度的員工大會和各種訓練課程,與半數的員工溝通這個願景,同時建立了三十幾個新的跨部門小組,每個小組背後都有一位高層主管擔任後援,另外大約有五十個原本的工作小組自然形成的「日常流程改善」小組,他們有權提出各種改善建議,並且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執行構想。
最後,我們建立了訓練部門,並且安排了好幾位全職的輔導者協助推動訓練和團隊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借重顧問來開發新觀念和訓練內部的輔導者,而不是輔導實際的執行工作。
經過這些努力,終於產生了一些改善績效。但是第二階段也有自己的問題。許多跨部門小組建議的方案和公司整體優先次序步調不一致,而「日常流程改善小組」一旦採到了垂手可得的果實,就喪失了原本的衝勁。同時,還沒有參加改善計畫的人則顯得悶悶不樂。
一九九二年中,我們叫暫停,重新評估目前的情況。經過反省後發現,由於我們在中階主管還沒有完全參與之前,就成立了許多日常流程改善小組,因此,中階主管陷入了尷尬的處境,他們一方面不太清楚屬下在學什麼,另一方面又因為外部輔導者的參與而備受威脅。更嚴重的是,公開宣布願景之後,許多還沒有加入團隊的員工都異常的興奮與期待,他們好像在球場邊線枯等的球員,迫不及待想上場打球。我們只顧忙著為這些員工建立新團隊,當先遣團隊碰到阻礙時,卻沒有以充分的資源來支援他們,因此其他員工也顯得十分害怕而焦慮。
最後,在大多數員工的心目中,這些新的團隊流程不但不能幫助他們完成日常工作,反而在日常工作之外,增添了許多額外的官僚作業。
第三階段:以身作則,層層傳授
從一九九二年秋天開始,我們進入了目前的文化改造階段,這個階段包含了下列要素:
※每位主管和員工都學習相同的基本管理哲學和技能。我們有四門核心訓練課程,每一門課程都必須先上一堂兩小時的課,等到實際演練後,再回來參加後續研討會。第一門課是關於團隊管理實務和基本工作流程。第二門課概述我們對員工的期望以及他們可以對我們抱持哪些期望,同時也包括一些基本的演說和聆聽技巧。第三門課藉著案例演練來說明團隊運作和持續改善的原則,而第四門課則教導員工及團隊如何發展出客戶和供應商的關係。
※依照個別需要,提供與核心課程相輔相成的特殊訓練。
※員工不只是學習概念而已,而且要實際在工作上實踐學到的管理流程。例如,經理人在要求屬下遵循團隊運作的原則、應用探詢的技巧和推動持續善之前,必須先以身作則。
※我們依層層傳授的方式進行所有的核心訓練。每位主管都要負責教導他所領導的團隊,接下來就輪到他的團隊成員再往下教導他們自己的團隊。
※每個團隊都有一位公司指派的外部顧問,和團隊一起負責貫徹核心訓練的原則。顧問儘可能來自其他部門,扮演局外觀察者所學到的東西,將能幫助在他們回到自己的崗位之後,更有效的推動團隊運作。
※我們每季召開一天的檢討會議,一級和二級主管共聚一室,考量文化改造的流程,並且督促個人、團隊及公司整體的表現。
在第三個階段展開一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高階和中階主管都更投入,更有責任感。我們也看到團隊主動採取的小改善,無論在品質、交貨、安全、成本和其他績效目標上,都帶來了重大的改進。新的流程仍然不斷冒出來,與傳統做法以及我們宣布的新方向不無抵觸之處。但是,每當問題一出現,我們就把問題討論清楚,因此公司上下的目標更趨一致,大家也更合作無間。
文化改造需要莫大的耐心和毅力,沒有特效藥。你推動的變革愈偉大,碰到的阻力也就愈強烈。我相信,剛起步的時候,根本不可能決定什麼是改造文化的適當途徑。儘管從一開始就走對了路很重要,但是願意在必要的時候,不斷修正方向也同樣重要。組織上下很可能把挫折視為改革失敗,但是領導人要把挫折看成掌握正確方向所必需的修正。
作者資料
彼得.聖吉...等人(Peter M. Senge)
《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 彼得.聖吉、克萊納、羅柏、羅斯、史密斯 彼得.聖吉 MIT史隆商學院領導力與永續經營講座資深講師,MIT組織學習協會(Society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SoL)創辦主持人。 彼得‧聖吉是引領管理思潮的創新者、理論家和作家,聲名享譽全球。一九九○年起,他發表《第五項修練》以及一系列相關著作以來,書中所倡導的「學習型組織」觀念,為管理領域寫下新頁,也在許多企業及非營利機構掀起一波波的學習革命。一九九九年,《企業策略學刊》(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封他為過去百年來24位對企業策略最具影響力的人士之一;二○○○年,《金融時報》 (The Financial Times)讚其為全球頂尖管理大師之一;二○○一年,《商業週刊》(BusinessWeek)譽其為全球十大管理大師之一;二○○八年,《華爾街日報》更稱其為二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企業思想家之一。 彼得‧聖吉研究組織領導角色的分散化,以提升員工的生產力,朝向共同的目標邁進,他也關注管理與體制所需的變革,以建構能促進社會、自然和經濟健全發展的永續企業。他致力於闡明人類價值在工作環境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認為組織若要發揮潛能,願景、目的、反思或系統思考都將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他的合作夥伴包括企業、教育界、衛生醫療及政府部門等各領域的領導者。他在全球各地演講、授課,把抽象的系統理論觀念,轉化成深入理解經濟與組織變革的工具,論述也散見多種學術期刊和企業刊物。 著或合著有《第五項修練》、《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第五項修練III變革之舞》、《第五項修練IV學習型學校》、《修練的軌跡》、《必要的革命》(皆由天下文化出版)等多部劃時代管理思潮鉅著。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