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高效能父母學:親子不衝突的七堂SOP教養課(風靡世界50年、43個國家的父母效能訓練,孩子1歲~成家立業都適用)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高效能父母學:親子不衝突的七堂SOP教養課(風靡世界50年、43個國家的父母效能訓練,孩子1歲~成家立業都適用)

  • 作者:李顯文
  • 出版社:野人文化
  • 出版日期:2013-04-10
  •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風靡世界50年、43個國家的父母效能訓練! ◆一套SOP步驟,74個教養實境,輕鬆、有效解決各種教養問題!˙行為導正˙語言溝通˙生活管理˙人格養成……(孩子1歲~成家立業都適用) ◆隨書附贈「高效能父母教養SOP步驟」提醒MEMO 教養孩子原來這麼容易! 教養SOP步驟,讓焦慮的父母輕鬆學會又能馬上運用! 74個教養實境,讓你從別人孩子的問題,無負擔地練習當父母! 當你猶豫該「堅持」or「妥協」時,快速找到教養問題的核心關鍵! 如果我們總是和孩子處於「口舌之戰」「劍拔弩張」的親子衝突中! 如果永遠不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總是為了自己無法不生氣而懊惱! 那麼,再好的教養技巧都落實不了、無用武之地! 我們只能不斷地在孩子的這個問題和下個問題中傷透腦筋…… 本書透過一套SOP執行步驟,以各種生活化的教養情境為例,清楚指出孩子問題的管教時機點、○&╳行動快速判別法、對應策略…… 讓父母就像在閱讀操作手冊一樣,有脈絡可循,以一套方法解決所有教養問題! 【精采內容】 ◎高效能SOP教養法七堂課 .Lesson1 你想做什麼樣的父母?──建立不焦慮的教養態度 .Lesson2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破解孩子的行為密碼 .Lesson3 我能不生氣嗎?──別因期望「當好父母」「養理想孩子」而焦慮生氣! .Lesson4 其實你不懂孩子的心!──同理接納與反映傾聽,讓孩子說出心裡話 .Lesson5 到底是誰的問題?怎麼說孩子才會聽?──確認問題所有權與善用我的訊息,讓父母教養孩子好輕鬆! .Lesson6 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行為結果」教養法,讓孩子學會負責 .Lesson7 怎樣鼓勵孩子?讓他看見自己的好!──讚賞、鼓勵孩子的要點和方法 ◎高效能SOP教養法五大步驟 .步驟1.判斷孩子的行為目的 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先解除干擾他人或危險的行為後,再根據父母自己的感受,判斷孩子的行為目的,決定應該忽視或處理。 ──>(Lesson2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步驟2.處理父母的負面情緒 確定必須處理後,先執行,再平撫自己的負面情緒,恢復合理彈性化的想法,才回頭執行教養動作。 ──>(Lesson3 我能不生氣嗎?) .步驟3.釐清這是誰的問題 釐清眼前的問題是屬於孩子所有、父母所有,或是親子共同擁有,再運用「反映傾聽」、「我的訊息」來溝通、廓清孩子的問題。 ──>(Lesson4 其實你不懂孩子的心+Lesson5到底是誰的問題?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步驟4.選擇最佳對應策略 確定問題所有權屬於誰之後,再選擇「腦力激盪」、「親子雙贏策略」、「行為結果」等對應方法解決問題,並利用「鼓勵」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Lesson6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Lesson7怎樣鼓勵孩子?讓他看見自己的好!) .步驟5.和孩子約法三章 要求並監督孩子確實執行約定與承諾,永遠比讓孩子知道道理更重要! ◎破除教養盲點,當頭棒喝! .你怎麼被父母養大,就會怎麼養自己的孩子! .做孩子的朋友,其實是遙不可及的教養美夢! .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應該經常要視而不見! .孩子的好行為,很可能變質為操控父母的手段! .賞罰分明,其實無法讓孩子知所進退、學會負責! .最好的教養法,是把孩子當成別人的孩子教!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絕不等於認同他的作為! ◎多元教養實境,讓你從別人孩子的狀況,輕鬆練習當父母 .孩子在百貨公司裡又哭又鬧,非要媽媽買玩具,應該怎麼辦? .孩子被後座同學干擾而影響學習心情,要不要出面去跟老師反應? .要求女兒關電腦,女兒勉強照做又用力甩門表達不爽,是否該馬上訓斥? .兒子臨時抱佛腳考了不錯成績,是該指責他總是抱佛腳,或是肯定他願意為成績熬夜苦讀? .孩子放學老是逾時回家,如何讓他承擔行為結果,準時下課回家? 【本書特色】 1.本書以脈絡完整的心理學原理和情緒管理、問題解決策略為基礎,提出一套通用於各種問題的高效能教養策略,不同於目前市面上較偏向以單一教養問題解決法為訴求的教養書籍,呈現出更寬廣的思考格局、也更簡便直效的解決方案。 2.因為是以心理學的人際互動模式為基礎,特別提醒父母有時必須跳脫教導者的角色,來思考自己的心理機制在教養時會造成的盲點或偏頗,顯得更為人性化、也更易於被父母理解和接受。 3.全書分為七大課程,由理論到應用,以各種教養實例進行深入探討,並將問題的解決流程以清楚圖表呈現,以便讀者按表索驥,快速決定對應方案。 【好評推薦】 做個高效能父母,享受愉悅的親子旅程 「《高效能父母學》作者李顯文女士,從STEP的學習者、實踐者,到成為這套課程的帶領者,一路累積了相當多自我成長與幫助他人的經驗,除了更貼近台灣家長的生活實例,書中點滴都是她親身體會過,真實不虛的理念和確實可行的技巧。讀者必能從她的分享獲得滋養,成為更高效能的父母,享受這一段甜蜜愉悅的親子旅程。」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 簡單又有效,輕易解決所有的教養問題! 「這套源於美國的『父母效能訓練』基礎,經顯文生動順暢的文筆,融合了台灣親子間的案例,不只可以用在親子關係,甚至還可用在夫妻、婆媳關係上…… 直到現在,我還牢記顯文教導我的:遇到問題五招解決:『解決行為、執行約定、不回應情緒、事後說理、約法三章』──這就像是一本『教養操作手冊』,提供你簡單有效的方法,輕易解決所有的教養問題!」 ──陳安儀(親子作家)

目錄

【前言】教養孩子,原來這麼容易!
◎是計畫還是偶然──你是怎麼做了父母的?
◎做足功課,也不一定養得好孩子?
◎為何做媽媽,會做得那麼不開心?
◎「高效能父母學」,最切合人性需求
◎教學相長,分享高效能父母課程
◎更用心用力的教養,反而成了阻礙?
◎簡單幾步驟,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

【Lesson 1】 你想做什麼樣的父母?
──建立不焦慮的教養態度


◎你怎麼被養大,就會怎麼養孩子
‧人人有套父母經,卻離本能越來越遠
‧教養態度的形塑源頭,其實是原生家庭
 -【應用題 1】我想和孩子自由自在吃飯,先生卻覺得「全家應該同桌吃飯」
 -【應用題2】我想給孩子好一點的生活品質,先生卻覺得浪費!
 -【應用題3】我不想再為了媽媽彈鋼琴了!
‧看孩子不順眼,經常都是父母自己的問題
 -【應用題4】我和孩子是犯冲還是沒有緣分?

◎想要不焦慮,先重建你的教養態度!
‧隨著社會變遷,教養概念也要與時更迭
‧你的教養做對了嗎?來做個自我檢驗!
‧態度1:一定要為孩子設限,並且把孩子當成孩子
 -【應用題5】做孩子的朋友,是最理想的教養方式?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孩子還小時,情願權威也不能太過放任
‧態度2:勿過度焦慮,不要帶著負面情緒處理孩子問題
 -【應用題6】孩子頑皮愛耍寶,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先平靜下來,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
‧態度3:不要閉門造車養孩子,要懂得並欣然接受協助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記得給自己一點下班時間吧!

◎【SOP步驟】父母要如何釐清自己的教養概念,重建不焦慮的教養態度?

【Lesson 2】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破解孩子的行為密碼


◎要了解孩子,先認識每個人心中的「嬰兒自我」
‧孩子的不當行為,都是嬰兒自我惹的禍!
 -【應用題7】女兒又不是不會做,為什麼一直要來煩我?
‧嬰兒自我,是唯我獨尊的小霸王
 -【應用題8】家裡和學校兩個樣,難道是人格分裂?
 -【應用題9】幹嘛急著收?我是回家又不是進監牢!
‧嬰兒自我愛搞破壞,但也不可或缺
 -【應用題10】先躲進廁所大哭一場,再來面對現實吧!
 -【應用題11】考不好已經夠難過了,就先別在意孩子口不擇言吧!

什麼時候,嬰兒自我會跑出來作怪?
‧出現時機1:處於私領域時
 -【應用題12】在外套蓋住的黑暗小天地裡,她終於情緒潰堤了……
‧出現時機2:和關係親密的人在一起時
 -【應用題13】上學時的依依不捨,都是哭給父母看的?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快為孩子抓狂時,不妨來點阿Q思考!
‧出現時機3:身心疲憊、情緒低落、壓力過大時
 -【應用題14】青春期的國中男生,比大猩猩還難駕馭!
 -【應用題15】父母互推家庭責任,是孩子變壞的隱形因子!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孩子常保持懂事狀態也是會累的,要讓孩子透透氣!
‧出現時機4:精神亢奮、情緒高漲、心情過High時
 -【應用題16】年近半百的成熟中年人,也會high過頭變成小學生!
‧當孩子失控時,請提醒自己:「他的嬰兒自我出現了!」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常以生活所見,練習分辨嬰兒自我的出頭時機!

◎教養第一課:和孩子的嬰兒自我和平相處
‧嬰兒自我是小天使,也是小惡魔
 -【應用題17】只是不讓她穿想穿的衣服,就馬上翻臉跟翻書一樣?
‧親子衝突時,父母有責任表現更多自制力
 -【應用題18】我都能聽鄰居嘮叨半天,為什麼對孩子卻毫無耐心?
‧在合理範圍內,讓孩子的嬰兒自我透透氣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一走進家門,永遠先以微笑代替黑臉/先給孩子一小段放鬆時間,做想做的事
‧當嬰兒自我搗亂時,並不是管教的好時機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小小孩做錯事,才需要立刻糾正/大一點的孩子,事後要記得講道理

◎成熟自我,讓孩子「長大了」!
‧成熟自我是進步動力,也是道德良知
‧培養孩子的成熟自我,適時管住嬰兒自我
‧萌芽期:開始懂得辨別公私領域,產生警戒心
 -【應用題19】「怪阿姨」的嚇唬遊戲,讓小小孩不敢造次!
‧耳提面命期:透過父母提醒,以認知合理的行為
 -【應用題20】孩子嘴裡一直說不行,手裡的玩具卻照丟?
‧自我提醒期:告誡自己約束行為,甚至規範他人行為
‧自動自發期:將規範準則內化為自動反應或判斷依據
 -【應用題21】不放心孩子自己回家?不如先給她機會做做看!
‧孩子的成熟自我,父母反而不容易看到?

◎孩子的成熟自我強不強,就看父母怎麼做!
‧為什麼有的孩子,成熟自我就是比較強?
 -【應用題22】願不願意排隊,和喜不喜歡上學有關?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適時的引導與教導,父母責無旁貸!
‧一樣的父母,卻教出兩樣的孩子?
 -【應用題23】折被子折了十八年,只是為了給媽媽交代?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慎選教養時機和方法,不讓嬰兒自我來搗亂!

◎是你在管教孩子?還是孩子在操控你?
‧孩子的所做所為,都是為了被愛、被關注
 -【應用題24】弟弟出生後,姊姊又退化成小嬰兒搶奶瓶?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切勿中招對嗆,讓孩子的操控武功變得更高強!/肯定好表現,也是在為孩子標界限!
‧父母的錯誤回應,導致了孩子的偏差行為
 -【應用題25】說一句頂十句,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教?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不要給嬰兒自我硬拗、狡辯的空間!
 -【應用題26】不要讓讚美,變成孩子安全感的唯一來源

◎孩子會做出不當行為,究竟有什麼目的?
‧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有其目的性
 -【應用題27】雖然很想豪氣地丟出辭呈,但見到經理還是得笑臉相迎……
 -【應用題28】你不把我當回事,我就鬧到讓你看不了電視!
‧孩子想藉不當行為達到的四種目的
‧小心!別讓孩子走上「改正歸邪」的道路
‧孩子「由好變壞」的行為改變路徑
 -【應用題29】什麼都可以讓媽媽管,但內衣褲我就是要穿得髒兮兮!
 -【應用題30】原來只要做個生病的孩子,爸媽就會對我這麼好啊!
‧要知道孩子的行為目的,先看看自己的感受
‧父母若覺得煩躁、困惑──孩子是想獲得注意
‧父母若覺得生氣、惱怒──孩子是想要爭取權力
‧父母若覺得痛心、難過──孩子是想要報復
 -【應用題31】不買手機就被女兒打入冷宮,我這個媽媽連一支手機還不如!
‧父母若覺得絕望、無助──孩子是想要自暴自棄
把矛頭對向孩子之前,先反求諸己

◎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該如何因應處理?
‧視為正常、不要第一時間回應,是父母要重新學會的第一步
 -【應用題32】女兒被要求關電腦,竟摔門來洩憤,該不該糾正她?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不和嬰兒自我硬碰硬,它就無法達到操控父母的目的/先不用糾正失當行為,只需要執行親子之間的約定
 -【應用題33】孩子在百貨公司又哭又鬧非要買玩具,應該怎麼辦?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孩子的行為若影響他人,也只要解除干擾就好/等親子都回復平靜,孩子才會把道理聽進去
‧針對行為目的,個別進行效能化處理
 -【應用題34】我快無聊死了啦,媽媽妳都不理我!
 -【應用題35】妳不讓我看卡通,我就偏要看,看誰比較盧!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面對「獲得注意」的孩子──視而不見/面對「爭取權力」的孩子:遠離戰場,親子分離/面對「報復」的孩子:放下負面情緒,讓孩子沒戲可唱/面對「自暴自棄」的孩子:相信接納、絕不放棄

◎【SOP步驟】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父母要如何洞悉其目的與變化,做出有效因應?

【Lesson 3】 我能不生氣嗎?
──別因期望「當好父母」「養理想孩子」而焦慮生氣!


◎當孩子不乖時,我為什麼會生氣?
‧讓你生氣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自己的想法
 -【應用題36】是誰關的燈,真的很有關係嗎?……
 -【應用題37】我氣老師不公平,女兒卻是氣臭男生笑她?
‧想要不生氣,先找出你的火藥庫想法
 -【應用題38】你在意的是孩子的感受,還是自己的面子?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教養是一場馬拉松競賽,不要急著為孩子打分數
‧想養出「理想孩子」,只會困住孩子也綁死自己
‧過度堅持與管束,反而激化孩子的反抗心理

◎換個腦袋看孩子,你就可以不生氣!
‧第一步:做些其他事情放鬆身心,以紓解怒氣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用身體的勞動,紓解心理的壓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有效轉移注意力/啟發的文字、孩子的照片,都是情緒救生筏
‧第二步:檢驗火藥庫想法,把孩子的問題他人化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你的想法務實合理嗎?孩子真的能做到嗎?/試著做個局外人,把孩子當成別人的孩子教/爆發或忍耐都不對,積極處理情緒才是王道

◎【SOP步驟】面對教養情境中產生的負面情緒,父母要如何處理與化解?

【Lesson 4】 其實你不懂孩子的心
──同理接納與反映傾聽,讓孩子說出心裡話


◎傾聽,是最能拉近親子距離的魔法
‧先釋放孩子的負面情緒,才裝得進正面教誨
‧是孩子想與你為敵,還是你不想與孩子為善?
 -【應用題39】是你自己想偷懶吧?還說老師功課出太多!
 -【應用題40】女孩子穿這麼短出門,真是不成體統!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想想你怎麼對別人,就知道怎麼對孩子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要說一說、希望被了解
 -【應用題41】孩子撞到一下就哭天搶地,但其實並不嚴重啊?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傾聽加接受,孩子很快就沒事了!
‧同理並反映孩子的情緒,可以幫助他自我省思
 -【應用題42】太太和兒子天天互槓,先生夾在中間也要抓狂了!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先同理情緒,要比急著糾正行為更有效
‧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認同他的行為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用語言施魔法,讓愛哭的孩子破涕為笑
‧傾聽孩子之前,請先確定自己平心靜氣

◎怎麼聽,才能聽懂孩子的心?
‧只是重複對方說的話,也是很有效的傾聽
‧傾聽的原則: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亟欲解決的問題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要真心想聽,不帶有任何目的/要冷靜地聽,別讓焦慮感壞事
/要有時間聽,不要勉強或敷衍
‧傾聽的形式:要讓孩子知道──「我有在好好聽喔」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肢體動作式:表現父母的接納態度/段落回應式:引導孩子繼續發言
/鸚鵡學語式:幫助孩子「與自己對話」/記者採訪式:讓孩子自然說出口!
‧反映傾聽:讓自己變成孩子的一面鏡子
‧基本形式:傾聽訊息→解讀意義→確認核實
 -【應用題43】開電扇不行、吹冷氣不要,你到底想怎樣啊?
‧在核實動作中,避免溝通錯誤、減少親子衝突
 -【應用題44】集合地點都講那麼清楚了,妳怎麽還聽不懂啊!
‧以疑問句來回應,聽者會感受到尊重與接納
 -【應用題45】媽媽,這些就是你要我做的事嗎?
‧用反映傾聽,幫助孩子釐清真實的感受
 -【應用題46】你知道孩子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嗎?
‧關於傾聽的最後叮嚀──時機比技巧更重要
 -【應用題47】孩子為比賽輸贏忿忿不平,這樣會不會太沒風度?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無須拘泥於技巧的正確,真心才是關鍵/觀察雙方的情緒,選擇適當的時機傾聽/當自己的情緒被孩子挑起,就要暫停傾聽

◎【SOP步驟】處理孩子問題時,該怎麼反映傾聽,讓孩子說出心裡話?

【Lesson 5】 到底是誰的問題?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確認問題所有權與善用我的訊息,讓父母教養孩子好輕鬆!


◎不要把孩子該做的事,變成你的責任
‧想要做到傾聽孩子的想法,卻反而被孩子綁架了?
 -【應用題48】我都唸了五本童書給女兒聽了,她卻還想再聽下一本?
‧你常把孩子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嗎?
 -【應用題49】孩子到底吃飽了沒,竟然全憑媽媽決定?
 -【應用題50】孩子賴床、沒簽名、沒帶齊東西,都是媽媽的錯?
‧釐清問題所有權屬於誰,才能畫出負責界線!
‧快速判斷,這是誰的問題?
這真的是屬於父母的問題嗎?父母常分不清楚的三大迷思!
 -【應用題51】把被孩子問題引發的負面情緒,視為是自己受到了影響
 -【應用題52】覺得孩子能力不足、經驗不夠、資源有限,所以父母有責任代行其職
 -【應用題53】基於父母的教養職責,把孩子的許多問題都視為是自己要負的責任
 -【高效能父母這樣想】該是孩子的責任,就讓給孩子承擔!
‧什麼樣的問題才是屬於父母?
‧兩項指標,快速判定這是誰的問題!

◎當問題所有權屬於孩子時……
‧父母要從旁協助,絕不能代為執行
 -【應用題54】孩子被同學干擾而影響學習心情,父母要不要出面處理?
‧步驟1:傾聽以瞭解、澄清孩子的問題
‧步驟2:確認孩子是否想要解決問題
‧步驟3:腦力激盪,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步驟4:評估所有方案的優劣利弊
‧步驟5:由孩子選出一個可行方案
‧步驟6:父母要負責監督孩子確實執行解決方案
‧讓孩子盡情發揮,累積處事的能力

◎當問題已經影響了父母時……
‧父母要主動介入,約束孩子行為
‧運用「我的訊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效應
 -【應用題55】你怎麼老愛臨時抱佛腳?
‧用「你的訊息」訓誡孩子,會招致反擊挑釁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用「我的訊息」說明自己的感覺,強調對事不對人/客觀反映、不帶情緒,就是最好的訊息
‧何時要反映傾聽?何時要運用「我的訊息」?
 -【應用題56】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當孩子裝傻逃避時,必要時可用第二份「我的訊息」,加重力道

◎屬於親子雙方必須共同負責的問題時……
‧親子要互相傾聽,討論理想方案
 -【應用題57】孩子高三讀書好累,可以特准他不用幫忙做家事嗎?
‧採用「親子雙贏策略」,讓孩子充分參與
‧不習慣孩子的觀念作風,又該如何溝通?

◎【SOP步驟】情緒冷靜之後,高效能父母讓孩子「肯說出口、聽得進去」的步驟:

【Lesson 6】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行為結果」教養法,讓孩子學會負責


◎讓孩子「咎由自取」,比賞罰分明更有效!
‧賞罰分明,真能讓孩子改過遷善嗎?
 -【應用題58】你們只聽棍子的話是吧?那以後就叫棍子媽媽啊!
‧讓孩子體會「自然」的行為結果
 -【應用題59】孩子上學老是拖拖拉拉,總要爸媽幫忙收拾爛攤子?
 -【應用題60】想讓孩子體驗後果,還是忍不住碎碎念!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表示同理、說出期待,接下來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
‧讓孩子承擔「合理」的行為結果
 -【應用題61】孩子玩瘋了開始做出危險舉動,要怎麼讓他知道分寸?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給孩子選擇,讓他在自主行為中學習與修正!

◎怎樣制定行為結果,才算「合理」?
‧原則1:合理的行為結果要與孩子的行為相關
 -【應用題62】兩個孩子在房內爭執而打了起來
‧原則2:讓孩子有所選擇、願意執行,最好親子一起商討
 -【應用題63】孩子在客廳裡玩玩具,事後又不收拾撒了滿地的玩具
‧原則3:給予孩子機會,行為結果的承擔以一次為佳
 -【應用題64】孩子借騎爸爸的機車去打工,被鄰居投訴把機車亂停在別人家門口
‧原則4:執行監督時,語氣與動作不能帶有怒意
 -【應用題65】爸爸在書房裡處理公事,在一旁寫功課的孩子卻老是跑過來打擾爸爸
‧原則5:必須監督孩子承擔結果,若無法監督就要改提其他選擇
 -【應用題66】孩子放學後和同學一路閒逛到很晚才回家
‧練習想想看──孩子放學逾時不歸,要怎麼處理?

◎高效能SOP教養法,快速總整理!
‧ 何時該「自然」?何時該「合理」?
�� 一步一步來,輕鬆完成高效能教養!
 -【應用題67】孩子準備考試問題──當問題所有權屬於孩子
 -【應用題68】家庭規矩問題──當問題所有權屬於父母
 -【應用題69】當問題所有權屬於親子

【Lesson 7】 怎樣鼓勵孩子?讓他看見自己的好!
──讚賞、鼓勵孩子的要點和方法


◎讚賞鼓勵,建立孩子良好的自我形象
‧讚賞孩子,東西方父母觀念大不同
‧比馬龍效應,父母的鼓勵就是幫助孩子自我認定的力量
‧讚美究竟是幫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應用題70】想要我做好太太?那還是少比較、多鼓勵吧!
 -【應用題71】一聲讚美,換來源源不絕的好口福!
‧讚賞不該是控制的工具,而是教養的態度
‧做孩子的鏡子,幫助他看見自己的好
 -【應用題72】一直說自己好醜!好醜!就真的會變得很難看喔……

◎讚美孩子,也要選對時機、說對話
‧不要當濫好人,要具體、如實地說出好在哪裡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具體說明,讓孩子認清自己的優點
‧只讚賞已經完成的行為,才不會給孩子壓力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用已完成的行為和過去的表現,來鼓勵孩子
‧說出行為、感受和肯定,就是理想的讚美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好棒、好厲害」不是不能說,但要說得具體,才會從誇讚變成由衷的想法/結果不如人意時,更應該肯定孩子的努力
‧不要在讚賞中偷渡批評,讓孩子覺得掃興
‧放下教養的熱情,單純去欣賞孩子做對的地方
 -【應用題73】孩子臨時抱佛腳才考出好成績,是該糾正還是該讚賞?
 -【高效能父母這樣做】用「我的訊息」表達關切,孩子更容易接受
‧每當孩子做對、做好時,就要持續、立刻地給予鼓勵
‧給孩子時間做對的事,也等於給自己機會讚賞孩子
 -【應用題74】只要願意稍等一下,孩子總是會做好的!
‧當孩子自暴自棄時,讚賞鼓勵是唯一的挽救之道

【SOP步驟】高效能父母該怎麼讚美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擁有自信!

內文試閱

做個新好父母的基本教養態度,你準備好了嗎?


隨著社會變遷,教養概念也時有變化

  如果說,我們的教養觀念皆來自原生家庭,那既然每個家庭都是那麼不同,每個人的教養觀念應該也很不一樣。然而,我們卻往往會發覺,和他人討論如何教養孩子時,某些想法、原則又是如此地接近與一致。

   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在每個時代,對於教養都會有一套最新、最專業的觀念,提供給每一代的父母作為最高指導原則,父母們於是都主動汲取或被動吸收了這些概念,再與來自原生家庭的部分融合,而成就自己的一套教養觀。這些由教養專家提供的觀念與方法,總是與時俱進地廣被宣揚與倡導,讓有心的父母們非常努力地跟隨、並落實在教養上。

   譬如,在我當上媽媽的九○年代,育兒書籍告訴我們的是:男孩和女孩其實是沒有差異的,是父母使用不同的教養方法才致使男女有別。所以只要不以性別的刻板印象來教養孩子,男生也可以和女孩一樣感性、體貼,而女生也能和男生一樣果敢、明快……

   於是像我這樣服膺新教養觀的現代媽媽,馬上就去買了藍色衣物、用具給女兒使用,也買手槍、飛機給女兒玩,更鼓吹朋友買女孩兒的玩具給他們的兒子玩……但是這麼努力想要消弭男女差異的我卻也發現,為何我家的姐姐好像還是喜歡穿裙子、妹妹也還是喜歡玩芭比呢?!

   然後到了我家兩個女兒都脫離童稚的二十一世紀,研究腦科學的專家又透過實驗研究證明:男女之間從頭到腳、由裡到外都是有差異的,因此「男女有別」絕非政治不正確的說法,而是一項無庸置疑的事實!

   天啊!那當年努力照書養的我們這一代父母,有沒有可能因此做出了傷害並扭曲孩子本「性」的事呢?是否應該有人出來給個合理的解釋和交代呢?沒有!沒有人會因為提供了不合時宜的錯誤教養方法而出來負責,只因為所有的教養方法與觀念,在當下都是最新、最優的,不合時宜永遠都是以後的事情!

你的教養做對了嗎?來做個自我檢驗!

  而教養既是一條走過就沒得回頭的路,更是一條錯失就沒得補救的路,且看看那些恫嚇父母的詞語:不能輸在起跑點、三歲定終生……為人父母努力實踐、戮力執行都來不及了,誰會質疑現在的「是」會不會是以後的「非」呢?畢竟所有的父母都期待能撫育出比自己更強的下一代。

   幸而,教養的觀念與方法並非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天翻地覆的改變,有更多教養原則其實是亙古不變的,譬如同理、接納、包容、耐心……等。只是這些耳熟能詳的準則,為人父母雖知重要卻往往不知如何落實,結果更多教養上的挫敗與沮喪,恐怕是源自於父母知道該怎麼做卻總是做不到吧的為難!?

   那麼到底有沒有真正有效又容易實踐的教養態度,能讓我們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有自信的走下去呢?畢竟教養態度林林總總,並沒有所謂絕對的是非好壞,端視能否讓父母更順利地達成教養目標。而下面幾個指標,一直都是我拿來檢視自己的教養態度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能有效達成教養目的準則:

  1.是否在承擔父母角色時感到越來越輕鬆、愉快?

  2.與孩子的關係是否越來越親密、良好?

  3.孩子是否越來越開朗、快樂?

  至於如何能達到這三項檢核指標呢?我在自己身為人母、以及陪伴許多父母處理孩子問題的過程中,思考並總結出三項我認為最重要的教養態度,相信父母們若能具備以下的三種自覺觀念,扮演起父母這個角色,應該就可以更加稱職而愉快了! 基本教養態度1
一定要為孩子設限,並且把孩子當成孩子

狀況 5做孩子的朋友,是最理想的教養方式?

   報名參加父母效能課程時,參加者都要填寫一份資料,請參加者回答:你期望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父母?結果有相當比例的父母都期望自己是孩子最好的朋友,期待孩子能和自己無所不談…呵呵!這真是許多人共同的理想與美夢,只可惜實現的機會實在不大。

   曾經有父母和我爭論過這個問題,認為想和孩子做好朋友、希望孩子能與父母分享一切,為何會是不切實際的美夢?!

【說明】關係親密的人,很難做到完全的分享

   我的看法是:不只是親子,任何關係一旦過於親密,要能做到與對方分享一切就會變得困難,譬如情人、夫妻亦是如此。

   因為,當雙方的關係親密到資源重疊、禍福相倚的時候,你的事情往往就是我的事情,要是和對方分享快樂倒還容易,若要分享憂慮與煩惱,不免會擔心對方的情緒被我們所攪亂,反而增加我們更多的心理負擔,權衡之下就不如不透露得更好。

   如果對方只是朋友,即使關係再好、再知心,只要沒有一起共事、沒有金錢利益等問題糾葛於兩人之間,碰到對方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站在比較客觀的角度,給予他及時、妥貼的協助和支持。身為好友,就算我們再為朋友的事情擔憂掛心,竭盡己力為他奔走、處理,也就可以無愧我心了;即使是自己提供的意見和建議不被接受,也許感到氣餒、無奈,但也只能尊重對方的選擇,還不至於連回家都還繼續煩惱到寢食難安。

   但是,只要對方是我們關係最親近的人、或是我們最關愛的人,他的事情處理得對不對?人生路走得好不好?當他的前途、未來都與我緊密相繫時,要分清楚這是他的事,本質上並不是我的事,就變得很難了。況且親子關係又是所有親密關係中福禍相倚性最高的(夫妻還可以用離婚切斷這種相倚性),要父母不操心、不干涉、不介入更是不可能吧?!

   所以,我就對那些和我爭論「親子是否可以做好朋友」的父母說:「如果你教出來的是一個夠體貼的孩子,我保證他在人生路上碰到的許多煩惱都不會跟你說,除非在他的經驗裡,你是一個臨危不亂、急中還能生智的人……」只是面對孩子的問題,世間又有幾個父母總是能冷靜自持?!

   另一方面,就算孩子確信父母可以淡定面對,但我深信所謂的好孩子也絕對會報喜不報憂的。因此我最後對他說的是:「真希望有人能百分之一百與你交心並分享一切,那就祈禱下輩子你們能成為知己就好,千萬別做一家人!」

【解決方案】孩子還小時,需要的是引導人,情願權威一點,也不能放任孩子

   很多的父母不僅期望能和孩子做朋友,甚至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乾脆以朋友的對等關係和他們相處,這究竟是因為父母覺得這樣才能放下權威,落實所謂的民主教養,還是認為如此才能贏得孩子的心,穩居孩子心目中最佳好友的地位?

   然而,我的經驗是:當父母把孩子當成朋友來對待,所謂的教養幾乎都是窒礙難行的,最終只會使雙方的關係落入既非親子、也非朋友的窘境裡。

   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這個世界對他而言其實是「狀況不明」的。父母可以試想,當自己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夾在言語不通、想法不同、規則不明的一群異族中,你迫切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引導你的人,告訴你該如何思考?如何行動?才能與這個世界融合、交好……

   所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需要為他設限、立規矩,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同時要貫徹這些原則、規範,才會讓孩子了解這個混沌不明世界的真實面貌與遊戲規則,孩子的秩序感、安全感以及「能好好生活在其間」的自信心才會產生。

   然而,現在的父母因為要展現民主、尊重,什麼事情都要聽聽孩子的意見、都要顧慮孩子的感受,甚至把原本是父母該抓緊的原則、規範都交由孩子去制定、去選擇和決定,這其實只會造成孩子的不安與焦慮,甚至養成「 只有我說了才算」的霸道和不講理態度。

   「放手給予孩子尊重、自由與空間」,是要在孩子逐漸長大,能夠了解人我的界限,明白如何與他人配合、協調,並能為自己的行為及選擇負責之後,父母才應該有的作為。而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則要堅持設定限制與規範,來協助孩子培養上述的能力,才能從引導、訓練的角色慢慢轉變、漸漸放手,真正和孩子做朋友。

   就像已經適應異鄉生活的你,如果還有人要來指指點點,告訴你應該如何做,你一定會覺得對方太小看你、簡直是煩透了、管太多了,因為這時候的你已經具備在異地好好生活的能力,所以你需要的就不再是引導者,而是可以在人生旅途中與你交換資訊、分享經驗的好朋友!

   所以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父母就是應該好好扮演父母的角色,不要想著做孩子貼心的好朋友,因為一旦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也就不像孩子了!就像前例所提的大埔這一家三口,孩子儼然已經成了「一家之主」,父母即使卑微地想做孩子的朋友也未必可得吧?!

   身為爸媽的你,若總是不能說服孩子,常常落入無計可施、無法掌控事情的發展走向與解決之道,自己的情緒老是被孩子牽著鼻子走,變成讓孩子當家作主的局面,那麼你所做的教養努力就很難在孩子身上產生正面的作用了!

   所以請把孩子當成孩子(要做朋友也是孩子漸漸長大以後的事),尤其在孩子還年幼的時候,一定要為孩子的行為設限,情願對孩子權威一點,也不可放任他太過自以為是。

基本教養態度2
勿過度焦慮,不要帶著負面情緒處理孩子問題

狀況 6到底是孩子太過分,還是你太緊張兮兮?

   阿哲是個活潑外向的九歲男生,功課不差、人緣也好,只是在課堂上很愛講話、耍活寶,High過頭的時候,還經常做出與男生起衝突、把女生逗哭或令老師哭笑不得的行為。

   阿哲的媽媽是我課堂上的學員,也是對兒子學校活動很投入的愛心媽媽,她一直期待兒子學優之外也要品正,很不解阿哲為何不能更循規蹈矩一些?

   三不五時,老師總會在聯絡簿中寫下警告紅字,放學後也會有家長或班上女生跑來跟她告狀,心煩生氣之餘,她也會狠狠地口頭訓斥兒子一番,但是少根筋又樂天的阿哲總是很悔悟地聽訓,又很無心地一再犯過,讓阿哲的媽開始覺得「 光說不練」似乎對這小子沒有作用了。

   這天放學,媽媽照例來接阿哲,母子倆還要一起去吃阿哲喜歡的速食、選購阿哲喜歡的玩具,以作為他這次段考成績達到媽媽規定標準的獎勵。

   下課鈴一響,阿哲就衝出校門,開心地拉著媽媽的手往速食店走去,一路上還唧唧喳喳說著今天學校裡發生的事情。聊著聊著,阿哲忽然口氣一變對媽媽說:「媽媽對不起!我今天又被黃老師罰站了!」媽媽聽了心裡一沉問道:「為什麽?」只見阿哲低下頭小聲地說:「我上課拉張嘉欣的頭髮,把她的辮子弄散了……」

   媽媽一聽真是火冒三丈,立刻停在路邊教訓起阿哲:「你這個孩子上課不乖乖聽課,手這麼多事幹嘛!?我是要講幾次你才會記住?氣死我了……還吃什麼麥當勞、買什麼玩具?取消!全部取消!我們回家!」
阿哲的媽媽一到家就打電話給我,氣嚷著說:「是不是該給這小子一點處罰,他才能記住教訓?!」

【原因】過度放大焦慮感,反而會催化孩子的不當行為

   父母珍愛孩子的心是無庸置疑的,而期待自己能培養出優秀下一代的熱忱,往往使得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很難保持平常心與冷靜的態度。父母總是過於擔心而焦慮:焦慮孩子失敗做錯事、焦慮孩子走冤枉路、焦慮孩子不夠好、焦慮孩子受傷受挫,恨不得幫他準備好一切,為他排除所有絆腳石,為他築出一條人生的康莊大道!

   然而,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不免會失敗做錯事、走冤枉路、不夠好、受傷受挫,也沒有哪個父母真能幫孩子準備好一切、排除所有絆腳石、築出康莊大道,所以父母在焦慮之餘,往往又會衍生出無助與自責:為什麼我做不到?為什麼我這麼無能?!於是,心中混雜著這麼多負面情緒,父母就漸漸失去了處理孩子問題時該有的冷靜、沉著和清明、客觀的態度了。

   首先,父母必須了解,我們在面對孩子問題時的焦慮感是被誇大的,其實狀況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嚴重,我們更無需背負太多的負面感受,因為這些感覺也是被膨脹了的。尤其很多典型的孩子行為問題,譬如說謊╱不說實話,往往都導因於父母的負面情緒(生氣、焦慮)。

   帶著焦慮感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急速降低,因此我常會提醒家長:帶著負面情緒教養孩子,比不教養還可怕!所以在尚未平靜下來之前,父母寧可不要有任何的教養動作,只要帶著負面情緒(生氣、難過、焦慮、自責……)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所採行的解決辦法一定都是錯誤的!而有關父母情緒會如何影響教養結果及親子關係,我們在後面的章節還會詳細解說,並提供解決之道。

【解決方案】先平靜下來,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

   當孩子有某個問題始終不見改善時,父母常常會因為急躁、焦慮,就失去了客觀的判斷力,然後不免就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法。這時我就得再敲一回暮鼓晨鐘、或是來個當頭棒喝,讓這些被負面情緒纏擾的父母快速恢復理智。

   於是,我便跟阿哲的媽媽說:「妳的兒子真是有夠忠厚老實了,但他可不是笨蛋耶,妳這麼做不是等於告訴他,下次千萬不能對媽媽說實話嗎?」

  掛了電話之後,阿哲媽媽來到阿哲的房間,對著一臉沮喪的兒子說:

  「媽媽很高興你對我說實話,雖然實話並不好聽,讓我差點又糊塗地把兩件事混為一談……我們現在就去吃麥當勞和買玩具,然後我們一邊吃一邊想想看,到底怎麼做才能讓你專心上課,不要為旁邊的事情分心,這樣好不好?」

   據說後來阿哲這活寶想出了一個方法,在上課時拿了兩片紙板圍在兩眼旁邊好保持專注,最後卻也因為這個方法引起班上同學的騷動、哄笑,結果又被黃老師罰他兩個禮拜都坐在講台前的特別座上! 【狀況10】孩子在家裡和學校兩個樣,難道是人格分裂?

   四歲的嘉恩剛進幼稚園讀書,她的媽媽其實在為她報名幼稚園之後,就一直在擔心嘉恩是否能適應團體生活。因為嘉恩在家裡是一個非常霸道的孩子,加上小小年紀就意志力超強,和別人對抗時絕不輕言放棄、更不認輸,連大她三歲的哥哥都經常甘拜下風,情願自認倒霉,也懶得再跟這個可怕的妹妹僵持下去。加上家裡的爸爸和爺爺都極疼這個小公主,讓嘉恩的媽媽更是孤掌難鳴,覺得越來越難駕馭這個女兒。

   所以,當嘉恩的老師對她在幼稚園的表現讚不絕口時,她媽媽簡直驚訝到下巴都快掉下來了。按照嘉恩老師的描述,嘉恩是個懂事有禮、又很能配合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孩子,加上她的語言及表達能力都很強(媽媽心想:當然啦,她多能盧啊!),所以還能當老師的小幫手,協助那些還不太進入狀況的小朋友。老師一直誇讚媽媽把嘉恩教養得好極了,直說班上像嘉恩這樣的孩子要是能多一點,她的工作就不會這麼累人了。

   嘉恩媽媽聽了固然心花怒放,但這與她認知裡的女兒未免也落差太大了!雖然她仔細想想,嘉恩在外的表現好像真的一向不差,或許是她在家裡時實在太令人頭疼了,所以才讓媽媽覺得很疑惑:到底哪一面才是女兒的真性情呢?!她很想知道,嘉恩是特別吃定家人,所以只敢在家裡橫行霸道,還是總有一天她也會在外面原形畢露呢?!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孩子在家裡一個樣、在外面又是一個樣,其實我們這些大人也是如此,這絕不是專屬於孩子的「分裂人格」,而只是每個大人與孩子的兩種自我──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相互轉換所造成的正常現象。在外面,我們是由「成熟自我」在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家裡,則是由「嬰兒自我」來負責我們的行為表現。

【說明】嬰兒自我,是唯我獨尊的小霸王

   在家裡,嬰兒自我讓我們只想做回自己,不想再被別人所指揮與命令。尤其在外面累了一整天,嬰兒自我只想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絕對不願再去配合、再被煩擾,哪怕是再微小的事情,要這個自我去做都是不可能的。

   「請把你手邊的那個盤子遞給我好嗎?」

   「為什麽你總是叫我做事?不叫弟弟做事?」

   「那是因為你比較方便,因為盤子在你手邊!」

   「弟弟吃飽了,他過來拿也很方便啊,可是我還在吃飯,我很忙、很不方便耶!


   嬰兒自我不願承擔壓力,也缺乏反省檢討的能力,更不會去判別是非對錯,這些都是成熟自我才有的能力和會做的事。對嬰兒自我來說,他就是法律、就是道理,讓所有人都俯首稱臣、都聽命於他,才是宇宙間唯一的真理。

   「媽咪!為什麼我有一塊餅乾是破的?」

   「一盒餅乾吃到最後一定會有破的啊!?」

   「那可以開一盒新的啊!」

   「這盒都還沒吃完為什麽要開新的?」

   「可是我不喜歡吃破的餅乾……」

   「有什麼關係?你吃進肚子裡也都破光光啦!?」

   「可是這樣我的餅乾就少了一點啊!」

   「唉!你很計較耶!那我再補一塊給你啦!這樣就比原來的還大了。」

   「哎唷……這樣我就有兩塊餅乾是破的了!」

   「可是好的都吃掉啦,剩下的餅乾都是破的啊,那你要怎麼辦?!」

   「那這兩塊破的給你吃,你補給我一杯布丁好了!」


   嬰兒自我不怕丟臉、也不懂得抱歉,而且總是以說謊來規避責任,而他的謊言往往也只是「我不想看到你!」、「 請妳趕快消失!」……的同義詞罷了。

  「妳說妳沒拿姐姐的芭比,可是明明芭比就在妳床上啊!」

   「這我怎麼知道呢?我是真的沒拿啊!」

   「妳還不承認?還在說謊!?妳不覺得妳這樣很丟臉嗎?」

   「為什麼妳總是不相信我?也有可能是姐姐自己放的,可是她忘記了,或者是芭比自己喜歡來我的床上啊!」


   嬰兒自我也喜歡信口開河、亂開支票,為了只是要達到本身的目的;對他來說,錯的都是別人、對的都是自己,而且在這個世界上,他沒有什麼該負的責任,只有享受一切的權力。

  「你不是說幫你買了玩具,這次考試就會考好嗎?但你看看,你這是什麼成績啊!?」

   「可是我已經很努力了,偏偏我讀的老師都不考,我也沒辦法啊!而且那個玩具根本就是爛東西,一下子就壞掉了!」

   基本上,當一個人被嬰兒自我控制時,他就是一個目空一切、唯我獨尊、霸道無理(禮)的討厭鬼!

▓回到家裡,嬰兒自我就開始上班了

   「所以,孩子會有那些討人厭的行為,都是因為受到嬰兒自我的控制嗎?」一個媽媽這樣問。的確可以這樣說!基本上孩子的任何不當行為,都可以視為是嬰兒自我在控制他、並驅使他這麼做的。

   就如我之前所言,父母不妨想像在孩子的腦袋裡住著兩個「大腦司令」,當孩子回到家中,那個在外面已經負責讓他謹言慎行、循規蹈矩一整天而快累趴了的小乖乖大腦司令——成熟自我,立即就卸下任務休息去了,緊接著交替上場的,就是這個養精蓄銳了一整天,打算要大展身手的小壞蛋大腦司令——嬰兒自我,所以孩子會立刻像是換了個腦袋一樣:

   「我拜託你可不可以一回到家,不要把書包、鞋子、便當袋都給我堆在門口啊?」

   「吼!等一下我會收啦!讓我先休息一下不行啊?!很煩耶!」

   「你去學校也把東西都放在教室門口,然後叫老師別煩、等一下的嗎?!」

   「什麼跟什麼嘛……我現在是回家還是回監牢啊?!」

  不管是孩子或大人,在外面我們能夠跟他人配合協調,也會講道理、懂是非,而回到家裡經常就變了一個樣,對於這種現象,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是很無感的;或者說,即使我們感覺得到兩者之間確實有些不同,但也覺得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畢竟就像這個孩子說的:我們是回「家」又不是進「監牢」,不是嗎?!

   然而,很多父母還是被孩子的嬰兒自我搞到快瘋掉,而覺得必須把孩子的嬰兒自我關進監牢,才能讓天下太平、才是功德無量。

   「嬰兒自我這麼惹人生氣,為什麽還要讓他存在?」

   「讓嬰兒自我不要經常出來控制孩子的行為,是不是比較好?」

   「父母的責任就是要把嬰兒自我教養成成熟自我嗎?!」

   然而,父母恐怕不能這麼做,應該說是絕對不能這麼做,因為嬰兒自我的存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嬰兒自我存在的重要性

▓嬰兒自我是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

   嬰兒自我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這個自我其實是上帝賜予人類極為珍貴的禮物。

   因為上帝賦予了嬰兒自我種種惡質的本性——唯我獨尊、控制一切、要所有人臣服於我、為我服務,以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才使得人類能夠繁衍興旺;倘若沒有嬰兒自我的存在,人類是否能夠存續於這個地球,恐怕會是個大問題。

   剛出生的小嬰兒是僅有嬰兒自我的,因此他們面對這個世界時所表現出來的,無非就是無止盡的──

   欲求不滿:不遺餘力地需索媽媽的奶水及旁人的照料;

   隨心所欲:吃喝拉撒睡全憑一己之意;

   目空一切:只管自己,不顧他人的存在;

   霸道無理:想哭想鬧都絕不遲疑、毫不猶豫……

   然而,對於一個只能倚靠外界協助才能存活下去的小生命而言,要是沒有嬰兒自我這般的貪婪及無賴,他根本就沒有生存的機會,小嬰兒必須讓這些惡質的本性發出聲音,才得以順利地成長、茁壯,如果小嬰兒有一絲一毫屬於成熟自我的「溫良恭儉讓」想法……

   「真丟臉啊!我似乎吃的太多、吃相又太難看了…我快快停住吧!」

   「好冷啊!我好冷喔……可是現在是半夜,我大哭的話會吵到大家吧?!」

   「可憐的爸媽工作一天都累壞了,我就忍耐著肚子餓,不要哭鬧吵醒他們吧?!」……


   這樣一個絕對脆弱的小生命,就很難有機會讓自己健康平安地長大了。 【狀況11】

   慧如垂頭喪氣地回到公司。她萬萬沒想到客戶對這次的企劃案會全盤否定,即便慧如再三保證會改到對方滿意為止,但她覺得要拿到這次的案子恐怕是不可能了!

   她回到辦公桌,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就立刻踢掉高跟鞋,同時感到全身酸痛不已。然而再累再苦,都比不上努力寫的企劃書,被人批評到如此一文不值,尤其她還不能理直氣壯地辯駁,只能忍耐著聽那些門外漢指指點點、評頭論足……吼!她真的好想大聲給他們國罵回去!

   慧如長長嘆了一口氣,隔壁的安轉頭向她示意:「如何?!」她苦笑地搖搖頭說:「被打槍了!看來沒希望囉!」

   「啊!?怎麼會這樣?」安把辦公椅往她這邊挪,一邊追問著原因。

   其實慧如真的很不想向安再重述一遍剛才的挫敗經驗,但是安在這個案子上幫了她不少忙,她想要知道提案結果也是必然的。安一聽完,也直為她抱不平,最後只有拍拍她的肩,再挪著椅子回到辦公桌去。慧如也迫不及待起身往廁所走去。

   她把自己鎖進一間廁所裡,閉上眼睛,把頭歪向一邊靠著隔牆,整個人癱坐在馬桶上。現在她最想做的事是躲到一個不被打擾的洞穴裡,直到覺得好過一點了再出來……但這是不可能的,還有一百件事等著她做,尤其她還要向總經理報告結果。

   慧如緊鎖著眉,嘴裡則喃喃重複著:「好累啊!我好累啊!老天爺,我真的好累啊!」她越說越心酸,最後捂著臉,眼淚則不爭氣地流了下來。

【說明】每個人都需要嬰兒自我來釋放壓力

   無論面對客戶還是同事,慧如都必須保持合宜的行為舉止,盡管她已經身心俱疲,壓力也大得不得了,還是努力靠著成熟自我,控制自己不做出任何失禮、脫序的行為。只是當這一切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她的成熟自我也可能會承受不住,所以她極需放鬆一下、暫時做回自己,讓她的嬰兒自我可以出來透透氣,否則她實在無法繼續戴著面具去面對這個世界。

   回到嬰兒自我狀態下的每一個人,可以完全不去顧慮外界看待的眼光,一切真的都是「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譬如,每個人在家時,對於外表、穿著都很隨意,只要輕鬆、舒適就好;但是一走出家門,哪怕只是到巷口買包煙或去門口丟個垃圾,多少都會檢視一下自己的穿著是否合宜。在家時,我們橫躺斜坐、翹腳張腿也不在乎有多難看,挖鼻孔摳腳、放屁或打嗝也沒在怕旁人是否嫌棄;一到了外面這些動作可就是絕對避免了。

   所以,讓嬰兒自我能夠為所欲為,是非常重要的事,藉由嬰兒自我的任性放肆,我們才能釋放在成熟自我狀態下所累積的壓力。哪怕只是關在廁所裡的有限時間,都能慧如在默默流淚的自憐中,再度擁有重新面對問題的力量。 【狀況12】

   放學時分,晉程媽媽將車停靠在校門旁,準備接小六的兒子回家。

   成群結隊的小學生走了出來,或是談笑、或是打鬧,大概是剛考完段考的緣故吧,小朋友們似乎顯得特別輕鬆愉快。

   晉程媽媽在人群中尋看著兒子,總算看見略顯清瘦的晉程低著頭默默走出來。他身邊則是那些平日常在一起玩的同班男生,幾個人邊推擠邊叫嚷地朝她停車的方向走了過來。

   忽然,胖胖的閔翰先一步衝到她駕駛座的窗邊,急急地大聲對她說:「晉程媽媽,晉程數學考試寫錯題了耶,結果他只考了81分,我比他還多3分喔!」

   晉程媽媽乍聽這番話,還沒回過神來,就看到晉程用書包粗魯地撞了一下閔翰,然後立刻開了後車門,一屁股坐進來。閔翰誇張地哀嚎了一聲,這時高瘦的政愷也擠到她的車窗旁,低下頭對她開心地說:「晉程媽媽,我考94喔!」然後指指站在一旁的李翔說:「李翔98耶,全班最高!比趙心儒還多2分,爽耶!」

   晉程媽媽笑著說:「都考得不錯嘛!」然後又對李翔伸出大拇指:「李翔,很棒喔!那這次可以考贏心儒了吧?!」李翔靦腆地笑著說:「不知道……應該還是贏不了吧?可惜晉程數學寫錯題,不然要贏趙心儒,還是晉程比較有可能。」

   靠在李翔身邊,矮矮小小的翊廷馬上也接口說:「張老師今天還罵晉程怎麼這麼粗心,害我們全班的總分少了好多!」

   媽媽從後照鏡裡瞥了晉程一眼,只見兒子抿著嘴一副就要哭出來的模樣,她馬上轉頭對幾個男生說:「好啦,你們也要趕快回家了!我要開車了,你們小心讓一下喔!」

   媽媽才把車子駛離路旁,後座就猛地爆出晉程的嚎哭聲,還夾雜著斷斷續續的咒罵:「我想寫錯的嗎?我想粗心的嗎?…我神經病才想啊!…分數少了也要怪我…還有人看我死就那麼高興…我考爛你們就這麼高興嗎?…賤人…都是賤人!…可恨!可恨死了!……」

   媽媽默默開著車,什麼都沒說,只有在停下來等紅燈時,轉頭將一盒衛生紙拿給兒子,又拍撫了一下他的手。晉程媽媽心裡也很難受,可是她知道一向好強的兒子,從發現自己寫錯題到知道考試分數,一定比她還要失望、難過千萬倍吧?!內心的煎熬讓他的忍耐必然已達到極點,若不讓他大哭一場,他絕對會崩潰吧!?

【說明】過度壓抑嬰兒自我,可能造成更大反彈

   處於嬰兒自我的狀態時,我們可以把一切不愉快的情緒通通擺在臉上,別人要是膽敢批評,絕對給他爆發得更徹底!當然更別說是放聲大笑或嚎啕大哭,嬰兒自我是完全縱情無礙的。

   晉程媽媽必然也不喜歡聽到兒子說出那些咒罵人的難聽話,但是晉程一定更想用這些話當場回嗆那些責罵他的老師和幸災樂禍的同學,而他不是都一一硬吞下來了嗎?對於這麼一個能忍辱而知進退的兒子,她覺得不能要求更多了!

   然而,很多父母都不是這麼想,他們希望孩子能表裡如一,無論在外或對內都要本分有禮且循規蹈矩,但原本就具有成熟自我與嬰兒自我這兩種不同心理現象的人類,根本就難以有所謂「表裡如一」這樣的表現。但父母往往不能明白這一點,以為自己若不制止孩子對內的隨意言行,孩子在外也會不知分寸,殊不知很多時候,孩子就是因為在外頭太過循規蹈矩,回到家裡才會這般令人無法忍受啊!

   因此,為人父母想壓制孩子的嬰兒自我、不讓它出現,是一種短視的想法,因為沒有人能長期處於成熟自我的狀態,最終一定會因扛不住壓力而崩潰。而嬰兒自我其實很像地震,不時讓它小小地、安全地、不具破壞性地震動一下,才能釋放掉地殼所累積的壓力,以免造成更大的災難和難以估計的損失。

   為人父母應該要好好了解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的本質,並學習如何運用在教養上,尤其要學著如何與孩子的嬰兒自我和平共處,不要讓嬰兒自我成為破壞親子關係的兇手。

孩子的行為為什麼會由好轉壞?


其實,孩子的所做所為,都是為了被愛、被關注!

【狀況15】

   三歲半的囡囡自從弟弟出生後,也許因為自覺在家中的明星地位受到威脅,心中的不安全感於是驅使她開始出現許多退化的行為。像是忽然又要跟弟弟一樣喝奶瓶、拿弟弟的奶嘴來吃、睡前執意要媽媽抱著陪睡、衣服不肯自己換、鞋子不肯自己穿……什麼都變得不會了,甚至連吃飯都經常要媽媽餵才肯吃。

   囡囡的個性原本相當好強,什麽事都搶著要做,不讓她自己動手還會生氣……媽媽本來期盼弟弟出生後,囡囡會有做姐姐的自覺而開始學著獨立、負責,並且懂得與人分享,沒想到囡囡不但拒絕做姐姐、甚至還想回去當小嬰兒,讓媽媽真是困擾極了!

   尤其照顧新生兒就已經夠累夠煩了,媽媽在人忙心亂之際,自然無法好好回應囡囡的要求與行為,不是當場駁斥就是直接開罵,使得囡囡經常淚流滿面地喃喃哭訴:「媽媽不愛我……你們都不愛我,只愛弟弟!我討厭媽媽…更討厭弟弟!……我好可憐……都沒人喜歡我!」

   聽到囡囡這樣泣訴,媽媽當然覺得既憂心又難過,更擔心自己的言行是否真的傷害了女兒,而急於安撫和解釋:「囡囡乖!媽媽真的很愛妳,沒有討厭妳,只是弟弟還太小,需要媽媽照顧……其實我覺得妳更好、更棒,會做很多事情,一點也不像弟弟讓媽媽這麼辛苦……」

   然而這樣的好言好語、坦誠交心,似乎並不能真正讓囡囡安心,她聽了以後可能會乖個一會兒,自己去完成一些小事、幫媽媽一點小忙、稍微愛弟弟一下;一旦媽媽又只顧著照料弟弟,或是自己又被責備、拒絕過一兩次,囡囡就開始像部壞掉的錄音機一樣,反覆不止哭泣控訴,毫不罷休……最後連媽媽也疲於給她安慰、對她保證了,囡囡於是開始嚷著頭痛、肚子痛,甚至會哭到嘔吐、尿褲子……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試圖透過與外界的互動來探索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形貌?生活於其中的規則是什麼?自己該如何融入這個世界,甚至要怎麼做才能駕馭它?

   當一個小嬰兒哭泣時,是否有人會及時回應他?這固然是關乎他的生存,但在過程中他其實也在試探並確認自己是否被重視?是不是自己才意識到有點肚子餓,就有人餵奶給他吃?還是他就算哭到聲嘶力竭,也沒人會過來關心一下?前者當然就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被關注的,而後者也將體會到自己其實是沒人在乎、沒人看重的。

   這些體會與感受,都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我是很重要、有價值的,或是不值得人愛、卑微的……從而讓一個人發展出或是積極、努力,或是逃避、退縮的生活態度。而這個從試探到經驗,到做出解讀並塑造自我形象與生活態度的過程,是每個人從小到大,甚至一直到成人之後都還持續在做的功課。

   而人的生命價值就在於追求優越及自我實現,即便是幼小的孩子,也希望自己是被人重視和接納的。這或許是受到嬰兒自我的驅使,也可能是源於成熟自我的追求,總之孩子的絕大多數行為幾乎都是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而產生的。

【說明】當嬰兒自我無法滿足,就會激烈爭取操控權

   在上述例子中,因為自覺失去媽媽的關注、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囡囡的嬰兒自我變得非常強大,一遇到不順己意的事情時自然就立刻爆發出來。囡囡的嬰兒自我想方設法要贏過弟弟、奪回媽媽的關心、一心一意要媽媽順應她的要求來證明愛她如昔,所以使出了各種計策:

   變回無助的小嬰兒以獲取媽媽的關愛

   用傷心難過的哭泣迫使媽媽回心轉意

   說出傷人或貶低自己的話驅使媽媽就範……


   只要能達到囡囡的目的──讓媽媽像以前一樣只屬於她一個人、把媽媽絆在自己身邊只為自己服務,任何手段都是好方法,都會成為嬰兒自我拿來控制對方、取悅自己的武器。

   而且,一旦慣用的武器效力開始減退,譬如父母實在無暇因應也疲於配合了,或是決定不能再讓孩子這般予取予求了,孩子就會加重武器的控制力道,做出更多不當、尤其是危險的行為,讓父母不得不回應,或是在情緒上表現得更為激烈、在生理上產生不舒服的症狀……讓父母無法坐視不管,結果就讓孩子打了一次勝仗,奪回親子之間的操控大權。

   孩子的這些行為,並非真的出於有意識的運籌帷幄,而是受到嬰兒自我的掌控而下意識產生的舉動,因此父母若質問孩子為什麼要做這麼討人厭的事情,其實孩子也並不清楚,他只知道自己很生氣、很難過,似乎要做些什麼,才能讓自己覺得不這麼難受。

   不是只有孩子才會這樣不明就裡地做些蠢事,大人一旦被嬰兒自我所掌控時,也常會如此:

   情人冷淡自己不回電話,就狂call對方或連發上百通簡訊。

   氣惱對方坑陷自己,就散播黑函並貼大字報控訴對方。

   伴侶提出分手,就自殘或以死相逼要挽回感情。

   老人家希望家人多來探問陪伴,就整日心悸頭疼、全身痠痛。……


   這些在成人世界裡經常可見的「一哭、二鬧、三上吊、五威脅、六利誘、七裝小、八示弱、九暗箭、十明槍」……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種種方法,基本上都是嬰兒自我為了達到目的所使用的武器。

   就連看似最正常的流淚、冷戰,往往也是用情緒來控制對方的伎倆(情緒操控),而爭辯、硬拗、咄咄逼人、謾罵叫囂、死纏爛打也是非常普遍而慣用的控制手段。這其中總會有一兩項,因為讓我們嚐過勝利的滋味,而被我們的嬰兒自我用來壓制他人、掌控全局。

▓對嗆或屈服,只會讓孩子學會更多旁門左道

   然而,一旦我們恢復了理智,回到成熟自我的狀態,在冷靜思考過後,都會知道這些並非是解決問題的有利方法,畢竟只靠壓制對方取得勝利,對於雙方關係非但毫無助益,還可能埋下日後走向決裂、對立的種子。

   只不過,嬰兒自我是不會考慮這些的,它只是一心求勝,而在「贏者為王」的目標刺激下,讓我們經常取勝的方法,就成為我們慣於採用的武器。所以父母總是忍不住接受孩子的嬰兒自我所下的戰書,讓自己的嬰兒自我也跳下去跟孩子過招、對抗,但這只會讓孩子的嬰兒自我更精於使用這些武器,而把武功練得更高強罷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其實應該協助孩子尋求正面且確實有用的方法,來解決他的問題和達到他的(非嬰兒自我)目的;絕不應該在孩子的嬰兒自我很強時,讓他有機會使用不當的手段來獲致成功,這樣等於是教會孩子採用錯誤的方法來處理問題,並且讓嬰兒自我的邪門歪道變得更厲害,擁有更多不適當的武器。

改變孩子行為的鑰匙,就握在父母手上


  帶領父母效能課程這麼多年,聽過無數所謂孩子的頑劣行徑,但我還是堅信人性本善,也認為孩子的行為表現,只不過是在肯定自我價值和獲得他人認同這兩大目標之下,與外在人事物互動所產生的結果,因此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才應該是導致最後結果的關鍵。

   這樣講似乎有欠公平,把責任都推給了父母,但就因為父母承擔了絕對的教養責任,也才代表父母其實握有改變孩子行為的鑰匙,只要父母願意先做出調整,孩子的行為也就會隨之改變了。因此身為父母,我們其實是比自己想像中要更具有正面的力量來影響孩子的!

   那麼,就先讓我們找出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孩子的偏差行為?

【狀況16】

   父母:「你有好好讀書嗎?拿這種分數回來,交代得過去嗎?!」

   孩子:「你以為很容易啊?不然你來考考看啊!」

   父母:「你這是什麼態度?!考出這種分數很應該嗎?!」

   孩子:「不應該啊!可是頭腦不好要怪我嗎?還不是你們遺傳給我的……」

   父母:「那至少應該努力啊!問題是你有努力嗎?」

   孩子:「有啊,我很努力啊,但就是不會有什麼辦法?!」

   父母:「你有努力……騙誰啊!?整天只知道玩電腦、看電視,這樣會有好成績才怪!」

   孩子:「我不玩電腦、不看電視就一定會考好,你能保證啊?!」

   父母:「奇怪了,我是在跟你討論你的成績,你一直在強辯什麼?!」

   孩子:「我沒有辯,我只是在說明一個事實,就是我─很─笨,可以了吧?!」

   父母:「你以為說自己笨就沒事了?那你以後要怎麼養活自己?我可不會養你一輩子!」

   孩子:「沒關係,以後我活不下去就去自殺,不用你擔心!」

   父母:「……」


【說明】別對孩子嬰兒自我所表現的偏差行為反應過度

   絕大多數父母大概都有種強烈的感受: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教?話說我們小時候可是聽話多了,父母說東我們哪敢道西?!而現在的孩子,父母才說一句他就可以頂回十句,平日不指責他就算了,父母甚至還反過來被孩子說三道四地挑剔,雖說是時代變了沒錯,但這似乎也變得太猛烈了,簡直讓為人父母的我們都快招架不住了。

   而我的想法是,這是因為現在的父母都生的太少了!僅有的一、兩個孩子變成了父母全部希望之所繫,所謂的「直升機父母」就是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導致父母的情緒也總是隨著孩子起舞,讓孩子很早就感知到自己是牽動父母的那唯一一根心弦,也很早就學會要如何扯動這一根心弦來操控父母。

   而任何的操控都是一種目的性的算計,表現出來的行為就不可能是良善、真誠的。這些都是父母不希望孩子學習的行為,但父母對孩子的一切太過在乎或嚴重看待、再加上迫不及待的教養熱情,卻往往就成了助長這種行為的背後推手。

   就像孩子的頂嘴行為,這要換成是以前的父母,一個耳光直接搧過去就讓孩子閉嘴了,多麼簡單又容易!我並不是鼓勵父母回頭去學上一代的教養作為,那種父母至上的威權管教實不可取,但是回過頭來想想,現在的父母對於孩子頂嘴又有什麼其他有效的處理方法嗎?

   父母想要好好與孩子溝通,不想用權威來壓制孩子,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與問題,從而可以協助他找出解決之道,這一切都是立意良善,也是好父母應該有的態度,但父母卻往往選錯了時機和對象來施行。父母不該在孩子的嬰兒自我很強大,只想無力取鬧時,還想跟孩子苦口婆心地講道理,這樣只會讓孩子的嬰兒自我了解道:只要我繼續硬拗、狡辯……最終就會讓父母無言以對、莫可奈何。

   父母若是基於教養的責任心,而總是聚焦於孩子的不當行為,結果只會讓自己不停和孩子的嬰兒自我相互碰撞,既擦不出火花、也淬煉不出什麼曠世鉅作,終究只能像這個例子一樣,一直聽任孩子的嬰兒自我胡說八道、大放厥詞,只會教養出一個頂嘴、善辯的孩子。因此父母應該要謹記:切勿太過關注孩子的壞行為,而對孩子的嬰兒自我反應過度。

▓對孩子的成熟自我所表現出的好行為全然忽視

  因為父母太過關注孩子的壞行為,而把教養熱情一股腦地只用在糾正孩子的缺點,這會讓孩子誤以為:只有當我表現不好的時候,父母才會發現我的存在、才會把時間花在我身上……所以當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時,找一點麻煩、製造一些問題,往往就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法。

   畢竟想要獲得別人(尤其是所愛的人)關注是人類的本能,任何人都不會希望自己渺小到誰都看不到,而孩子更是如此。尤其對他們而言,被周遭的大人看到、關注到,還意味著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而藉此茁壯成長,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獲得注意」是片刻不得放下的工作。

   一般來說,孩子都會先用好的表現來取悅大人,尤其是她們處於成熟自我或小天使嬰兒自我的時候。孩子絕對知道父母喜歡的行為是什麼,而讓父母開心也是孩子真心的希望,然而當孩子有太多的好行為都被父母視為理所當然、被當成空氣般視而不見,孩子的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就會引發出嬰兒自我,開始懷疑父母是否真的有注意到自己了?!

   而唯我獨尊的嬰兒自我,又怎能忍受別人對自己的漠視?!這股強大的不滿,當然會讓它無所不用其極地要讓對方「絕對不能忽視我的存在」!

   父母不妨捫心自問:自己經常對孩子說的話,是提醒、指責、批評比較多,還是讚美、肯定、賞識比較多?!

   絕大多數的父母看待孩子的行為時,就跟檢視孩子拿回家的考卷一樣,除非考到一百分,不然都有得挑剔,糾正完一項又繼續尋找可以檢討的下一項──能夠準時起床了,就開始嫌洗臉刷牙太慢;洗臉刷牙變快了,又開始覺得吃早餐不夠快……

   很少有父母會把重點放在孩子做對的事情上,就好像稱讚他準時起床,他接下來就會放鬆不好好做了……其實肯定孩子的表現,一樣是為他標舉出了一種行為的界限,而且還能引發出孩子的小天使嬰兒自我,讓他們反而更願意配合父母後續的要求。(有關如何讚賞、肯定孩子,我們會在後續的單元詳細說明。)

   試想看看,一個每天都不曾做錯事、循規蹈矩的乖小孩,會發現自己置身於何種狀況呢?一整天裡頭,除非是向孩子發號施令,要他去做這個、做那個……父母基本上應該都不會跟他多說一句話,因為他乖乖上學放學是正常,乖乖讀書寫功課是應該,乖乖梳洗睡覺是道理……除非他不乖,否則他絕對無法讓父母多停留在他身邊兩秒鐘,看著他的臉、對他說上一大堆話!這樣誰會不想做個吵鬧的小孩,然後就可以有糖吃了呢?

   因此,父母要是太急於糾正孩子的缺點,卻忽視、甚至無視孩子表現良好的行為,讓孩子覺得自己把事情做好卻被視為透明,反而做壞孩子才有自己真實存在的感覺,於是就會逐漸不捨棄良好的行為,而改用不當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了。所以父母也要注意:絕對不要忽視孩子的好行為,並將之視為理所當然。 【狀況17】

   讀小二的小麗,拿著剛寫完的生字本到廚房裡來找媽媽:「媽媽,妳看!我第五課的生字寫得好看嗎?!」

   聽到小麗的聲音,正在洗菜的媽媽才剛把濕淋淋的手從水槽裡拿起來,就差點和小麗伸手遞向前來的生字本碰個正着。媽媽立刻縮手叫了起來:「唉唷,小麗,妳生字本要拿開一點,媽媽的手很濕啊!」

   小麗看了一眼完好沒事的本子,立刻又纏著媽媽繼續說:「媽媽,妳看我寫的生字好不好看嘛!?」媽媽將手在圍裙上抹兩下,低頭瞧了小麗的生字本兩眼,便露出笑容回答女兒:「唔,真的寫得又整齊又好看耶!」小麗聽了很開心,就一蹦一跳地離開廚房了。

   這會兒抽油煙機轟轟響著,媽媽正爆香蒜頭準備炒菜,小麗又拿著社會習作進來了:「媽媽,我的社會作業也寫好了耶!」

   「什麼?妳說什麼?!」媽媽皺著眉轉頭問女兒。小麗晃了晃手裡的作業本再大聲地說:「我的社會作業也寫好了!很快吧!?」媽媽聽懂之後,眼光隨即回到炒菜鍋上,一邊大聲回答:「妳功課寫得好快啊!真是厲害耶!……不過妳不要把功課拿進廚房,這裡有油有水的會弄髒作業喔!…趕快出去吧!?」

   等媽媽將兩道熱菜炒好、把買回來的滷味裝盤擺好,又準備掀開湯鍋盛裝煮好的湯時,小麗又忽然站在她背後喊著:「媽媽!我的功課快寫好了喔!只剩下小日記一樣了!我很棒吧!」

   媽媽著實被小麗嚇了一跳,拿在手裡的鍋蓋差點要掉下來,她撫撫胸口喘了口氣說:「小麗,妳嚇死媽媽了!功課快寫好了嗎?真是乖啊!那暫停一下,準備先吃飯了吧!」


【說明】對孩子用好行為來操控需索的手段給予回應

   雖然父母不應該忽視孩子的好行為,並將之視為理所當然;但凡事皆有例外,有些孩子的好行為,父母應該也要予以忽略。

   有些孩子慣用好的行為來引起父母注意,這似乎也正中父母下懷,以為對這樣的孩子投以注意,就能讓他持續表現出良好行為,但其實這可不是好事一樁啊!因為任何有所算計和目的的行為,都只是孩子的一種操控武器,並不能真正規範孩子的行為。

   就像小麗一樣,這些孩子總是去做父母稱讚他的行為,同時又不停藉由這些行為來博得父母的認同、肯定,以確認自己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而父母也覺得不能忽略孩子的好表現,或者也想趁勢利用讚美來驅使孩子繼續表現良好,所以就會一直壓制住自己被打擾的不快情緒,努力但勉強地去順應孩子的要求。

   最後的結果,是否就能因此教養出一個好孩子呢!?那可就錯了!當孩子只是用好行為、好表現做為手段來獲得父母注意,長久下來,父母只是造就出一個總是要別人為他評分、給予他肯定,否則就不知道自己價值何在,而且內心永遠都充滿不安又缺乏自信的孩子!

   只是,父母要如何分辨,孩子是利用好行為來索求自己的注意呢?父母何時應該對孩子的好行為做出回應,何時又該忽視它?……接下來,就讓我們從了解孩子,或者是說所有人類行為背後的目的,來找出分辨的方法,並學習如何應對吧!

孩子的不當行為,都有其目的


  人類的行為幾乎都是有所目的。譬如有人突然向你臉上揮拳,你一定會不假思索就轉頭避開,躲避就是為了確保自己不會受到攻擊或傷害,所以雖然是未經思考、下意識就做出的反射性動作,也還是有其目的的,都是為了保護自我或對己有利而採取的行為。

   然而日常生活中,卻有更多下意識的行為為我們製造出了不少災難。就像之前舉的許多例子,當一個人受到嬰兒自我控制時,經常會做出冷靜之後就會感到後悔的蠢事,完全不像受成熟自我主導時,都是有意識地深謀遠慮,會判斷這樣做是符合規範、是否能被別人接受、是否對自己最有利,只要答案是肯定的,即使並非自己心甘情願想做,也還是會勉力而為。

成熟自我的行為目的,是為了被集體接納

  家霖被叫進經理室時,內心其實相當忐忑不安。他知道這個月自己的業績表現實在難看,一想到等會兒又要被經經理尖酸刻薄的言辭貶損,就覺得要是能把辭職信豪氣地扔到經理那張豬頭臉上,一定再痛快也不過了!

   可是一想到家裡大腹便便的太太,預產期就在下個月月底,而且還有房貸和車貸的重擔壓在身上,這麼爽快而任性的事就絕對不可能做出來了,畢竟現在景氣這麼差,要是丟掉這份工作,那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世界末日吧?!

   家霖深深嘆了口氣,決定待會兒就算要面對多大的屈辱或難堪,都得打落牙齒和血吞地全接受下來,不能顯露出絲毫的不滿或委屈讓經理察覺,才能勉強保住這個飯碗……

   家霖敲了敲經理室的門,聽到經理陰陽怪氣的那聲「進來!」,他關上自己的雙耳,彷彿這樣就比較能抵受即將出現的言辭嘲諷,然後壓低了頭、換上一副虛心受教的表情,深呼吸之後,就開了門走進去,敬謹禮貌地說:「經理,您找我啊?!」


   可想而知,家霖接下來的言行舉止絕對不敢有所逾矩,為了就是要達到他的目的──保住飯碗!因此他在走進經理室之前,才要給自己許多的心理建設以強化內在的力量,讓他的成熟自我在積蓄了這麼多壓力之下,還能勉力做出適當合宜的行為,來達成他的目的。

   因此對成熟自我來說,行為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能被集體接納、能占有一席之地,而有意識去遵循社會規範。對孩子來說,成熟自我的表現就是為了被父母、師長接納,被稱讚。

嬰兒自我的行為目的,多半是為了自己

  但嬰兒自我所採取的行為,往往都是出於下意識或有欠考慮,看起來既愚蠢又盲目衝動,然而即便如此,這些行為的背後也都是有其目的。

【狀況

   吃完晚飯後,家霖癱坐在沙發上,手上拿著電視遙控器有一搭沒一搭轉著。他的太太曉瑩則挺著將近九個月的大肚子,在飯廳及廚房之間移動著收拾晚飯後的殘局。

   曉瑩其實不擅長也不喜歡處理家務,尤其現在懷著身孕,體重增加了快二十公斤,行動不但笨拙、辛苦,而且隨便動一動就汗如雨下,所以看到家霖吃完飯就一屁股坐下來看電視,她早就憋了一肚子火,不知該往哪裡燒才好。

   其實兩個人吃飯要清洗的餐具不多,可是夫妻倆上次為了這件事吵過架之後,家霖已經承諾他要是回家吃飯都會負責洗碗,卻總是拖拖拉拉不立刻去做,讓這殘羹剩飯就一直擺在桌上,非要等他把電視遙控器轉到沒啥可看的節目才肯來處理。

   這讓有點小潔癖的曉瑩實在忍受不了,多催促他幾聲又惹得家霖也不耐煩起來,結果這個問題還是退回原點根本沒有解決。所以現在曉瑩乾脆又自己清理起餐桌和洗碗,只是在做的時候總要搞得乒乓作響,好像不這樣發洩一下,就無法表露出不快與不滿。

   這會兒她依舊如此,沒好氣地收拾著餐桌、椅子和碗碟、鍋盤,可是家霖正定頻在運動台,聚精會神看著熱鬧的籃球比賽,似乎渾然不覺曉瑩快要氣炸了!

   忽然曉瑩一個失手,把炒菜鍋摔落在廚房地上而發出巨大的聲響,家霖不得不把目光從電視移開、轉向廚房,不耐煩地揚聲詢問:「發生什麼事了啊!?妳不想洗就放在那裡,等下我會洗嘛!吵死了,我在看電視耶!」

   家霖才剛說完,曉瑩就突然像瘋了似地衝進客廳,將家霖用的碗筷、盤子濕淋淋、油膩膩地全都重重放在沙發前的方桌上,然後擋在電視機前,瞪眼怒視著家霖喊道:「這些請你自己洗!不要等一下,立刻去洗!」

   家霖看著曉瑩龐大的身軀擋住了正在刺激開打的球賽,忍不住也大聲回嘴:「妳神經病啊!晚點再洗會死人嗎!?妳走開!不要擋著我看電視!」

   曉瑩立刻轉身一把扯掉電視機的插頭,然後回頭盯著家霖大聲咆哮起來:「張家霖,我警告你,你現在休想看電視!…你不給我馬上去洗碗,你試試看會不會出人命!」

  曉瑩這次顯然不願善罷甘休,不過這場風暴終會過去,等曉瑩冷靜下來之後,必定會知道自己採用這樣的方法,就算能迫使家霖再度承諾飯後立刻去洗碗,絕對也只是勉強做個兩三回,然後就會打回原形的另一次迴光返照而已,對於問題的解決或兩人的關係根本無所助益。可是當下曉瑩的嬰兒自我,就是無法忍受家霖不兌現承諾,尤其更氣他看不到自己正在替他做原本該做的事,所以不管是那些乒乒乓乓的聲音、或是失手摔落炒菜鍋的舉動,都只是曉瑩的嬰兒自我精心算計的成果,為的就是要引起家霖的注意、強迫家霖面對問題而已!

   而家霖對這些伎倆則覺得很煩、很困擾:「洗個碗到底是什麼必須立刻去做的事呢?!」他的嬰兒自我決定對曉瑩不予理會,佯裝無感地用看電視來逃避,這更是激怒了曉瑩的嬰兒自我,決定拉高衝突的層級,製造出更不容忽視的狀況──如果摔落一個炒菜鍋還不夠,那就砸破幾個碗盤、或者弄壞水龍頭還是烘碗機……總之一定要鬧到讓家霖沒辦法再看電視為止!

   當家霖終於中計而發出不滿言語:「吵死了!」這時曉瑩的嬰兒自我卻是滿意極了,因為她不但成功引起家霖的注意,還順利將家霖拖進這場「到底這個家裡誰說了算」的權力之爭中!

   曉瑩想要家霖「吃完飯立刻去洗碗」,家霖則想要曉瑩「別管我何時才要洗碗」,他們的嬰兒自我都希望對方聽從自己,不喜歡被漠視、被指使,當雙方的嬰兒自我都陷入權力之爭時,每個人都只是想要用盡手段、竭盡全力,來達到主宰局面的目的而已。

   把張家的客廳換到其他場景裡,把太太曉瑩換成媽媽筱音或爸爸孝英,把先生家霖換成兒子嘉麟或女兒佳琳……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家庭,卻都有著相同的問題:父母會要求孩子「立刻去做什麼」或「不准去做什麼」,孩子卻執意「就是不做什麼」或「偏偏要做什麼」……

   而把夫妻之爭換成親子之爭、婆媳之爭或是手足之爭也一樣,爭執雙方的嬰兒自我只是希望對方以我為尊,而當對抗愈演愈烈,行為的目的就不僅是迫使對方聽從自己,而是要讓對方覺得傷心、難過而加以報復,只因為──你先傷害了我的心、你從來都不讓我稱心如意!

   而接下來的戲碼,除了互相傷害之外,還會開始表現出一切擺爛、自暴自棄的態度,目的則是為了迫使對方不再寄望於我們,要讓他斷絕掉對我們還有絲毫感到滿意的可能;只有對方放棄了再去改變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嬰兒自我才能真正無人約束和駕馭,我們才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嬰兒自我想要達到的四種目的

  所以,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只要處於嬰兒自我狀態下,其行為目的都不出是以下四項:

   1)獲得注意

   2)爭取權力

   3)報復

   4)自暴自棄

   又因為任何人處於嬰兒自我狀態下所表現的行為都是不適當的,因此父母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

   當孩子做出我們無法接受的不當行為(譬如偷懶、說謊、頂嘴……),其行為背後的目的絕對就是要:獲得注意、爭取權力、報復、自暴自棄。

   而且,當親子關係越是緊張、對立,雙方就越會加重採行手段的力道,試圖迫使對方屈從好盡快贏得勝利,這使得雙方衝突的層級往往也會逐步升高,而行為目的也可能會從「獲得注意」變成「爭取權力」,再變成「報復」,最終就變成「自暴自棄」了。

   而隨著行為目的改變,孩子所表現的不當行為也會越顯激烈,讓事態愈發嚴重,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若能早一步預測到孩子後續行為的可能變化,就能及早做出處理和應變,讓孩子不至於朝越來越糟的狀態去發展。

孩子「由正面走向不當」的行為改變路徑

  在教養過程中,了解孩子(嬰兒自我)的行為目的為何,以及它會朝向何種不利的方向發展,再考量之前提及的孩子變壞的因素──父母過於忽視孩子的良好行為、或是對不當行為反應過度,我們就可以更詳細、具體地描繪出如下圖所示的「孩子不當行為的產生途徑」,讓父母對比、參考並防範於未然:

  (圖)

  如同之前所言,無論是孩子或大人,都需要滿足內心的歸屬感,所以一開始的時候,都會努力在生存環境裡找出讓自己安身立命、甚至可以發光發熱的位置,孩子也同樣會盡量做出討好外界的正面行為,以期被注意和接納。

   又因為個別孩子天生氣質的不同,所採取的正面行為也不太一樣,一般來說,活潑外向的孩子會表現在高成就這方面——我很會唱歌跳舞、我打球運動很厲害;而個性比較內向沉靜的孩子,就會用乖巧可愛來表現——我很柔順聽話、我很服從負責,來達到想獲得注意的目的。

   然而也誠如之前所說,父母或其他大人往往會把孩子的正面行為視為當然而逐漸視而不見,讓孩子在發現正面行為無法滿足被注意的需求後,因為沮喪、失落及不安全感,而引發嬰兒自我的出現,轉而以負面行為來達到自己想要被看見的目的。而根據之前的「不當行為產生途徑的表格」,我們可以歸結出三種孩子「改正歸邪、由好轉壞」的途徑:

  (A)成就→騷擾→反叛→不當行為

  (B)乖巧可愛→懶惰→固執→抗拒→無助

  (C)乖巧可愛→無助 【狀況 途徑A:成就→騷擾→反叛→不當行為

   活潑外向的孩子不再用高成就,而是改以騷擾來突顯自己──不停製造小小的問題,讓父母必須放下手邊的事被迫前來解決問題。如果這時父母也被弄到很煩,不免會斥責、糾正孩子的行為,這就等於向孩子的嬰兒自我下了戰帖──看看誰才是控制局面的人!而把戰火升高到權力之爭了。

   於是,孩子變成了父母忠貞的反對黨,凡事都要與父母對立、唱反調,叫他向東他就偏要向西,把父母氣個半死就達到了孩子的目的——我才是掌控自己行動權力的人!而氣急敗壞的父母,當然更急於要調整孩子這種不聽話、自以為是的個性和行為,而試圖以更強大的權威來強迫孩子改變,反而把這場對立戰爭推到更激烈的狀況,讓孩子開始以報復來反擊父母的權威!

   接下來,孩子不僅是不聽話、唱反調或做些父母不喜歡的行為,而是會以更嚴重的不當行為──偷竊、作弊、打架、頂撞……讓父母感到難過傷心:「我的孩子怎麼會做出這種事!?」以彌補父母總是打壓他、不順他意的傷害。

   逐漸地,父母對孩子的這些劣行,感到既痛心又束手無策,而產生絕望、想要放棄的想法:「這個孩子應該是沒救了。」「我真的不會教這個孩子了……」而孩子的嬰兒自我則感覺勝利在望:「哈哈!再也沒有人想要改變我了吧!?」「讓你死了這條心,不必再寄望我了!」 於是一個孩子就這樣又被父母、其他大人和他自己,一起合謀放棄掉了!

【狀況 途徑B:乖巧可愛→懶惰→固執→抗拒→無助

  喬恩是個十五歲的女孩,乖巧安靜,雖然外表不是太出色、穿著打扮也不講究,但是見到人總是禮貌周到,讓人不覺得她有什麼令人擔憂的行為問題,但是她的媽媽簡直快要瘋掉了,因為這個女兒幾乎不換洗內衣褲!

   內衣多穿幾天還勉強可以接受,但是喬恩卻可以連穿一個月也不換新!而內褲每天不換洗怎能行呢?!但她也可以穿個一星期不替換……喬恩的媽媽想方設法要催逼女兒換內衣褲,但她還是可以每天穿著髒兮兮的內衣褲而完全不在意。

   這讓喬恩的媽媽不得不在女兒每天進浴室洗澡時,守在門外等著拿走她換下的內衣褲,但喬恩甚至會拿乾淨的內衣褲來搪塞媽媽,似乎就是非要繼續穿著骯髒的內衣褲不可。為了這件事,媽媽不知罵了喬恩多少回,連最難聽的話都撂下了,但還是很難確保這個女兒每天都能至少換上一條乾淨的內褲!

   媽媽表示,喬恩從小就很不會打理內務和自己,這讓個性有點小潔癖、又相當注重穿著打扮的母親完全無法接受。媽媽認為女孩子功課好不好,她並不太在意,但至少要把自己弄得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然而這個女兒不但從小功課一塌糊塗,連自己本身也由裡到外、從頭到腳都亂糟糟的,真是讓媽媽失望極了!

   內向沉靜的孩子,走的則是另一條路,或許不那麼激烈慘痛,但結果一樣會讓父母深感挫折、失敗而痛心。

   聽話乖巧的孩子若發現自己這樣的優點被父母視為當然而漸漸忽視之後,也會開始改用不好的行為試圖讓自己被看到。個性沉默內斂的他們,會變得像牛一樣頇慢,要父母催促、驅策才會稍微動一動,於是懶惰、慢吞吞就成了他們吸引父母注意的最佳武器,而父母在頭疼之餘不免會加重手裡驅趕鞭子的力道,卻觸怒了這隻牛開始展現更堅強、不為所動的意志力。

   於是,他們從只是懶惰、慢吞吞的牛,變成固執、堅持己見的牛……雖然不會激烈地與父母對立,但是在「什麼我想做、什麼我不想做」這方面,父母很難改變他們的決定,而在這場權力鬥爭中,父母扮演的往往是急躁跳腳的那個,老神在在、胸有成竹的反而是孩子了。

   面對這樣一個難以撼動、無法朝著父母期待方向移動的孩子,父母想到的經常只是:「一個孩子能有多大的能耐、力氣與大人抗衡?!」而變得只是一味想要以力服人,讓孩子在日漸承受不住身心的鞭撻和壓制之下,產生了報復的心理。

   內向沉靜孩子的報復方式,不同於活潑外向的孩子,他們不會去做一些以往沒做過的激烈、偏差行為,而是把原有的不當行為貫徹執行得更徹底,變成一種近乎偏執的行為,讓父母開始感到事態嚴重而憂心忡忡……

   所以,就如例子中的喬恩一樣,被媽媽從小耳提面命要保持房間整齊、穿衣打扮要乾淨的女孩,最後的終極反抗就是在外人看不到的「內在美」上頭,堅持要自主決定──「就是要穿得髒兮兮!」

   走到這一步的孩子,常常在很早以前就被貼上了「邋遢鬼」、「慢烏龜」、「遲到大王」、「白日夢小姐」……的標籤,而要報復得徹底,就是讓這些標籤更加深刻地烙印在身上,然後告訴自己和別人:「對!我就是無能!我就是沒用!我天生如此!你們又能拿我怎麼辦?所以就不必再期待我改變了!」

   最後,這個曾經乖巧可愛的孩子也走進了自我放棄的胡同,堅持自己就是如此而無法改變,而這一路讓他堅持走到底的態勢,其實又是誰造成的呢?當然是父母!因為父母拚命想要改變孩子的力道,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到最後連父母也不得不筋疲力盡地放棄了!

【狀況 途徑C:乖巧可愛→無助

  廷耀今早又感到不舒服了!看他躺在床上緊鎖眉頭、蒼白著臉,又撫著頭、抱著肚子的瘦小的身形,爸爸只有打電話向學校請假,同時也打給附近熟識的家庭醫生詢問,是否可以早點開門為廷耀看診?媽媽則擔憂地守在他身旁直問:「怎麼樣?還是很不舒服嗎?乖乖,再忍忍!等下就帶你去醫生伯伯那裡看病……」

   十歲的廷耀原本就不是運動健將型的孩子,但從小身體狀況也不算太差,只是從他五歲那年妹妹出生後,父母的關注驟然被奪走了,他也開始變得心事重重、退縮膽怯起來。爸爸媽媽經常對兒子的敏感多慮和優柔寡斷看不過去,總是叫他要像個男孩子一樣,不要動不動就嘔氣、哭泣。

   然而,這些勸誡和刺激的話語對廷耀似乎毫無效果,反而讓他更覺得不被接納和理解。直到有一次,可能是他生悶氣太久了,竟導致胸悶、胃痛而狂吐不止,這可把爸媽給嚇壞了,一連串噓寒問暖的照拂,讓廷耀下意識地感覺到:「啊!做個生病的孩子原來這麼好啊!?」於是他的嬰兒自我就找到了一項吸引關注的最佳武器。從此,廷耀就心甘情願為自己戴上「體弱多病」的冠冕,一心一意享受著作為生病寶寶的特殊照顧與關愛!


  這種「喜歡裝病」的快速道路,也是乖巧可愛的孩子可能會誤打誤撞走上的,而成因當然也是來自於被父母忽略的不安全感。

   面對經常這裡不舒服、那裡很難受的孩子,為人父母總是不遺餘力地給予照顧,希望把孩子的健康調理到良好狀態,殊不知反倒使親子合作無間地創造出了一個總是在生病的孩子……許多心因性健康欠佳的孩子,往往就是這樣導致病因的。

   父母一定會感到困擾和質疑:「難道孩子病了,只為了怕他感受到生病的美好,就不去理他了嗎?!」當然不是!但是父母必須更敏銳地察覺出孩子的行為目的(獲取注意),讓問題還沒惡化到孩子會用生病或自殘手段來達到目的之前,就先阻斷孩子朝這條途徑發展的可能!

   因此,如何覺察孩子受到嬰兒自我的驅使,而表現出的不當行為背後有何目的,並及時做出正確回應,以避免孩子產生更偏差的行為,絕對是父母急需學習的教養守則。 如何覺察孩子不當行為的真正目的?

  要如何覺察出孩子各種不當行為背後的行為目的呢?最主觀卻也最準確的依據,就是父母在面對孩子行為時的自身感受。因為嬰兒自我會以「讓對方產生負面情緒」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譬如孩子的嬰兒自我很氣父母限制他的行為,他就會做出一些讓父母也火冒三丈的事情,以達到自己也能控制父母的目的。

   因此,父母只要檢視自己面對孩子行為時的感受,就能清楚知道孩子的嬰兒自我,正要驅使孩子達成什麼目的了!

▓在把矛頭對向孩子之前,先反求諸己去感受

   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行為時,只要檢視自己所產生的感受及情緒,就能知道孩子這個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何:


父母的感受

孩子的行為目的

孩子嬰兒自我的想法

孩子所採行的行為

被打擾、很煩、困惑

獲得注意

我不喜歡被忽略、我要被關注、我要父母為我服務

滋擾、生事的行為

生氣、憤怒、沒面子

爭取權力

我要控制一切,我才是我自己的主人

對立、挑釁的行為

傷心、難過

報復

我要讓你傷心,才能彌補我受的傷害及不愉快

偏差、傷害的行為

極度失望、想放棄

自暴自棄

當沒人對我懷抱希望時,我才能真正地做自己

無視法律規範、放縱自我的行為

  在我帶領父母課程的過程中,經常發覺在討論某個情境下孩子的行為目的為何時,父母總是習慣將目標鎖定在孩子身上,反覆推敲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卻忘記只要找出自己的感受,就會有答案了。我不知道是我講得不夠清楚還是說得不夠明白?還是要求父母反求諸己地覺察本身感受,真的是一種強求呢?!

   父母老是習慣將問題的矛頭指向孩子,花費許多精力探討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卻忘記在雙方的關係中,我們能確知及掌握的,其實只有自己而已。拚命地要去猜測孩子怎麼想、怎麼做,是理不出問題癥結的。許多時候,一個人的直覺與感受就是最準確的指引和答案,但成年人總習慣對外界的一切只訴諸理性的分析。理性的分析絕對有其必要,但總是分析別人卻不照看自己,就像只檢討別人而不反省自己一樣,都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

   而父母若要問:「為何孩子知道這樣做,就能引發我的某種負面情緒?」我只能說在雙方關係中糾葛、交手了很久的嬰兒自我,最清楚怎麼做就能操控對方,也最了解如何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一定要究其原因的話,或許只能歸因於人類心靈活動上最神秘、也最高超的潛在本能吧?!

   僅僅知道孩子的行為目的是不夠的,父母要如何面對孩子的嬰兒自我、用什麼方法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才是重要的,否則一切都只是空談,孩子的問題依然存在,不會有任何改變,更遑論是改善了。

延伸內容

簡單又有效,輕易解決所有的教養問題!


◎文/陳安儀(親子作家)

  一開始,顯文的姐姐顯立──我在雜誌社的前同事,介紹顯文給我認識,並向我推薦這套「父母效能課程」時,老實說我有點興趣缺缺。因為,在我的認知裡,大部分的教育理論都有一個很大的共通性──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大部分父母都做不到!

   真的,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和我一樣,看了許許多多的教養書,但是越看越挫折、越看越氣餒。因為,紙上談兵人人都會,但實際操作起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當我跟顯文終於約了第一次會,聽她實際解釋這套課程後,我心中仍半信半疑:這套課程真的這麼有效嗎?從馬來西亞回來的她,對台灣的孩子狀況熟悉嗎?這該不會又是一套「眼高手低」教育方法吧?於是,我請顯文在我所創立的「媽媽play教室」安排了一次試聽課。

   當我親自花了整個晚上,在自己的店裡聽了顯文的課程之後,我真的打從心底「拜服」這套「高效能父母學」!直到現在,顯文教我的這套方法,不但是我試過,效果最好的教養方式,也可以說是,我一直以來教養孩子最主要的一個方式。

   顯文的口才非常好,舉的例子非常「本土」,往往就在你、我身邊隨處可見。最重要的是,解決的辦法並沒有什麼艱深的道理:只要懂得分辨自己和孩子的「嬰兒自我」、「成熟自我」──簡單的理論,就可以讓你完全分辨「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還是該勇敢留下來」──教育孩子要在刀口上,當雙方在「嬰兒自我」強大時,嘮叨、怒罵只會造成親子衝突升高,孩子根本聽不進去;不如把力氣省下來,等到雙方「成熟自我」出來時,輕描淡寫的一說,自然便會見效。

   只可惜,現在的父母都太過忙碌,往往忙著給小孩上才藝課,自己卻懶得進修。於是,雖然我當年多次想要著手安排整套課程在「媽媽play」招生,但來的父母卻總是寥寥可數。於是,我改而鼓勵顯文出書,也意外牽線這本書誕生,因為我非常希望,許多徬徨無助的父母親,可以藉由這本書得到實質上的幫助。

   尤其,這套源於美國的「父母效能訓練」基礎,經顯文生動順暢的文筆,融合了台灣親子間的案例,不只可以用在親子關係,甚至還可用在夫妻、婆媳關係上。

   這套「高效能父母學」,透過一套循序漸進、邏輯嚴密的SOP步驟,先深入淺出的讓你了解孩子在親子關係中的「需求」,在點破父母在教養上的「情緒盲點」,再根據教養現場遭遇的各種問題判斷親子之間「本質」、「成因」,以此教導父母如何轉化情緒、反映、傾聽、承擔,適時的讚美、鼓勵,甚至是「視而不見」等對應方法解決孩子的問題。

     直到現在,我還牢記顯文教導我的:遇到問題五招解決:「解決行為、執行約定、不回應情緒、事後說理、約法三章」──這就像是一本「教養操作手冊」,提供簡單有效的方法,輕易解決所有的教養問題!

   常常有人問我,甚至學校的老師也讚嘆:雖然我家兩個小孩並非班上最聰明的孩子,但卻是兩個負責、積極、活潑,而且自動自發的孩子。他們作業工整,無需老師費心;平日早睡早起,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 ; 負責任、在外表現得體;對同學具有同理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的孩子,無需我每天跟在後面操心……,我們之間自然擁有相當珍貴良好的親子關係。

   相信嗎?只要妳按照《高效能父母學》操作,妳就會知道,輕鬆教養出好小孩,一點也不難!在此誠心推薦給大家!

作者資料

李顯文

15年親職諮詢經驗,協助千百位華人父母解決教養難題 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歷任17年諮商輔導協助員:吉隆坡關懷輔導中心、怡保心燈輔導中心,現任「父母效能系統訓練課程」資深領導員。 1997年開始電話諮商工作;1999年開始帶領父母效能訓練課程;2009年起在大台北地區松山、新生、仁愛、文湖、實踐、國北教實小、公館、明倫、復興等10多所國小的讀書會、老師或志工媽媽團,以及新意象美術教室、鍥而生態讀書會、媽媽play教室、關心幼兒美語教室等團體,進行父母效能課程、父母成長課程、老師輔導課程及親職講座的工作。 菜媽的親職教養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leestep2009

基本資料

作者:李顯文 出版社:野人文化 書系:野人家 出版日期:2013-04-10 ISBN:9789865947989 城邦書號:A1010022 規格:平裝 / 部分雙色 / 336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