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學習 > 其他
成語動物學:蟲魚傳說動物篇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閱讀成語背後的動物故事! 「成語動物學」共包含二本書,分別為《成語動物學:鳥獸篇》及《成語動物學:蟲魚傳說動物篇》。 【兩書特色】 1. 由台大朱耀沂教授導覽成語動物園,廣博精深,趣味橫生! 2. 以現代動物學觀點,解說分析並評論成語的生態意義。 3. 藉由成語,認識古今中外的動物觀與自然生態,並建立正確的生態保育觀念。 4. 每則動物成語,注明出處,解釋內涵,並引述歷史故事或經典文句,考究嚴謹。 5. 兩冊共收錄207則動物成語,涵蓋蟲魚鳥獸和傳說動物,可說是以成語為貫串主軸的動物學百科。 中國文化中,成語是前人經驗智慧的積累,它讓語文的傳達得以言簡意賅。不只如此,每個成語背後往往還有一個精彩故事,或是一則寓言,一個啟示。 透過動物成語,也能發現古人對自然界的有趣觀察,他們經常利用觀察結果,以鳥獸蟲魚的型態與習性,來比擬、批評或諷喻時人時事。然而,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從前,古人的觀察正確度如何呢? 以現今的動物學觀點,來檢驗動物成語所描述的正確性,是非常有趣的課題。例如《慈烏反哺》這則成語,是說烏鴉孝慈,會反哺母鴉。雖然其義在勉人孝順,但烏鴉真的會反哺嗎?站在現今動物學觀點,答案是否定的。然而古人為何觀察到《慈烏反哺》的現象呢?本書作者朱耀沂教授除了提出否定,也做了假設,或許確實有人在野外看過小鳥餵哺大鳥的孝親圖,但主角決不是烏鴉,作者甚至揣測,古人所見可能是被托卵的鶯科鳥類在餵食杜鵑科鳥類的超級大寶寶。 又如我們常指人云亦云、缺乏主見的人是《鸚鵡學舌》,但一些長期研究鸚鵡認知的科學家卻相信,鸚鵡能夠有意識地使用人類的發音與人交流。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的派博格教授,自一九七七年起,訓練一隻灰鸚鵡三十年,牠已能掌握豐富的辭彙,能辨認五十種物品、七種顏色、五種形狀、七種材質,識別數目的多少,還懂得幾個動詞,能將動詞與不同的物體組合起來! 作者朱耀沂教授,既是著名的昆蟲學者,對於各類知識,也是博學多聞,例如在《貓鼠同眠》的成語中指出,貓是較晚被馴養的家畜,中國的家貓則是在唐朝隨佛經來到中土,目的是為了守護經典免遭鼠害,可惜這番貢獻卻也無緣在西遊記中掙得一角。 在《殺雞取卵》這樣平凡而容易理解的成語中,朱老師也能將想像力拉到鮭魚的世界,在鮭魚迴游產卵的地區,為了保育鮭魚資源,人們會將溯流而上的鮭魚捉來,擠出雌魚肚中卵,再擠出雄魚的精液,撒在卵上,讓它受精,孵化後飼養一段時間,再釋放回河裡。這種採卵方法,可說與「殺雞取卵」沒有兩樣,意義卻大相逕庭。雖然少有人《殺雞取卵》,但殺魚取卵的人卻不少,除了上述的鮭魚,台灣秋冬盛產的烏魚子、俄羅斯的鱘魚魚子醬,都是殺魚取卵的著名例子。 雖然《兩虎相鬥》這種場面想來慘不忍睹,其實在同種類的野生動物中這種情形通常很少發生。兩敗俱傷對雙方都沒好處,因此,自認不是對手的一方,往往會識相地離去。換句話說,「兩虎相鬥」通常只是試探性的比劃,甚少拼個你死我活。然而,當獅子遇上老虎又如何呢?兩者的戰鬥力指數誰強?在這單元中,朱老師也有詳盡的解說。 《囊螢照書》說的是車胤苦讀的故事,朱老師則很認真地計算需要多少隻螢火蟲才能閱讀,在車胤家鄉福建,有什麼種類的螢火蟲光度夠大又不太閃爍。然而,就算辛苦捕來數量足夠的螢火蟲,也不論可養活多久,在當時沒有玻璃、塑膠的年代,以車胤的貧窮程度,應該也買不起高級的絲綢薄紗,只能用透明度較差的棉麻布類,可想而知,《囊螢照書》是個非常缺乏效率的苦讀方式。 在檢視古人留下的動物成語的正確性中,朱老師同時帶領讀者,乘著成語的翅膀,遨遊繽紛的自然世界,並不斷假設、引申、舉例,每一個舉例又都是一個有趣的生態小知識。不過在諸如《漏網之魚》之類的成語中,朱老師也以現代保育觀念,強調留下漏網之魚的重要性,他舉例說:一條雌鮪魚產卵數多達千萬,能夠發育成熟的卻不到十隻,何時捕捉最有經濟效率?是等到成魚體重達一百公斤?或者以量取勝,長到五十公斤就可以?鮪魚類的稚魚幾乎沒有商品價值,但長大到一百公斤時,每公斤卻值上千元,顯然等牠長大後再捕才划算。那麼捕魚時,是不是也該用《漏魚之網》呢! 【名家推薦】 ◎「在《成語動物學》中,朱耀沂教授跳脫了以往成語釋義的窠臼,從科學的觀點提出了新的問題或看法,再結合許多有關動物形態、生理、行為、生活史的發現與分析,進而提出新解,並且適時地引出許多保育的理念。每則成語不過一千餘字,從引言、提問、分析到總結一氣喝成;引述的動物資料豐富多樣,分析的條理清楚易懂,而且文字生動有趣,讓人忍不住循著每則成語一路看下去,為精彩的內容拍手叫好。」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李玲玲

內文試閱

魚類:漏網之魚
比喻僥倖逃過法律制裁的人。又作「漏網游魚」。也用以比喻倉皇逃離危險的人,一如「喪家之犬」。   雖然這則成語負面意義強烈,指的不是我們社會中所謂的好人,但從魚類資源的管理來看,「漏網之魚」其實是很重要的。   拖網(trolling)用的魚網網目,各地依其地理條件、捕獲魚種而有不同的規定。在地中海地區,拖網網目不可小於四公分見方,用意是讓體長或體寬不到四公分的稚魚,在拖網中能當「漏網之魚」,在海裡繼續長大,以保障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   由於魚群探測機的出現、漁船性能的改善、超低溫冷凍法的研發,以及新漁獲技術的開發,目前在台灣能以相當合理的價格品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鮮。以鰹魚來說,這種不易保持新鮮的所謂「青皮魚」,過去只限於在近海捕獲,但現在已成為遠洋漁業主要的魚獲之一。   過去為了捕獲鰹魚,用的方法是二、三十個漁夫各拿著一支釣竿,排在漁船兩旁,將鰹魚群的魚一條一條地釣上來。由於他們都是經驗老到的海釣高手,情況好時每人平均十一秒鐘釣一條,一小時下來一共可以釣上近萬條,漁獲量達三十噸,相當可觀。然而這種方法有它的缺點,除了需要多位熟練的釣手外,為了讓鰹魚容易上鉤,船上也必須隨時備有大量的活餌,因此在遠洋捕魚時需要靠岸補給活餌。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漁船中設置了氧氣循環機,活餌在低溫海水中至少可以存活一個月,加上自動釣魚機出現,本來五、六十個人員的編制,減少了一半,漁獲量卻大增。近年來漁網式捕漁又取代自動釣魚機,使得鰹魚的漁量增加到人力釣魚的四倍以上。從這裡不難看出,漁網捕魚的效率有多高了,但如此高效率地捕獵下去,不久就會面臨漁業資源的匱乏。   為了避免出現無魚的海洋,國際漁業組織及各國漁政專家無不絞盡腦汁地研擬各種對策,除了漁獲技術的研發及改善外,也積極思考如何以最高的效率利用魚類資源。其中最基本的問題就是,要留下多少隻成魚、容許多少的漁獲隻數。當然,理論上等魚完全長大或長到發育速度變慢時捕獲,漁獲量最大,且較符合經濟原則,但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   首先,海洋裡弱肉強食的情形非常嚴重,例如一條雌鮪魚產卵數多達千萬粒,但能夠發育到成熟期的不到十隻,何時捕捉可以得到最佳的經濟效率?是等到成魚體重達一百公斤或九十公斤、八十公斤?或者以量取勝,當小魚長到五十公斤就可以?鮪魚類的稚魚幾乎沒有商品價值,但長大到一百公斤時,一公斤可值上千元,顯然等到牠長大後再捕才划算。   但更複雜的問題是,不少魚種在沿岸地區產卵,稚魚大多在近海生活,然後隨著發育移向遠洋,分散在各處,因此想要捕獲大型魚,就必須禁止近海漁業。不過,這樣的措施只對資本雄厚的漁業公司有利,對小型漁釣業主及沿海漁民有嚴重的打擊,幾乎是不可能實施的。如何兼顧漁民生計和海洋資源的維護,著實考驗著各國的漁政單位。   海洋污染的防止、人工漁礁的設置等措施,固然能改善魚類的生活環境,但我們如果不容許有「漏網之魚」,這些都將是白做的,也不必談什麼海洋生態的維繫或魚業資源的永續利用了。 昆蟲類---螢火蟲:囊螢照書
車胤家境貧窮,無力購買燈油,於是他在囊袋中放入螢火蟲,利用螢光來讀書。形容在艱困的環境中勤奮讀書。又作「車胤囊螢」、「囊螢夜讀」。
【相似詞】囊螢積雪、聚螢積雪、照螢映雪、雪案螢燈。 【這則成語出自《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油,夏月則練囊盛螢數十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記憶所及,師長們喜歡用車胤「囊螢照書」、匡衡「鑿壁偷光」、孫康「映雪讀書」的故事來勉勵學生用功念書。我自己也曾經被長輩耳提面命了好幾次,但自從研究昆蟲之後,我對「囊螢照書」的故事開始產生懷疑。   到底要多少隻螢火蟲的光才能看書?根據一篇研究報告,利用發光量較大的日本特產種源氏螢(Luciola cruciata)作試驗,各在報紙左右兩邊,放一個裝了一千隻源氏螢的籠子,利用這兩個籠子的光來閱讀報紙,報紙上的字清晰可見。古書的字不像報紙那麼小,應該不必用二千隻源氏螢;再者,車胤的故鄉福建有比源氏螢更大型、更亮的台灣窗螢(Pyrocoelia analis),據說二十隻台灣窗螢的光,己經勉強可以看書。但車胤是「練囊盛螢」!晉朝距今一千七百年,那個時候沒有玻璃,也沒有透明紙,照理說窮得買不起油的車胤,不可能用薄絲綢裝螢火蟲,用的應是透光性較差的棉布或麻布。試想棉二十隻台灣窗螢在棉布袋裡所發出的光有多強?能夠利用來看書嗎?   螢火蟲發出的螢光是一閃一閃的,在這樣不穩定的光照下看書,必然吃力。還有,螢火蟲成蟲的壽命頂多半個月,為了看書,得將許多隻螢火蟲塞進小囊裡,死亡率一定很高,因此每天還要出去採集新蟲。雖然車胤好學的精神值得肯定,但這樣看來,「囊螢照書」實在是不怎麼有效率的讀書方法。   雖然現在我們有電燈可以用,不必借助螢光,但值得注意的是,螢光是利用範圍甚廣的一種生物資源。螢火蟲的發光現象是螢光素和活體熱能(ATP)受到螢光酶作用氧化,以光的形式釋出所產生的能量;活體熱能源愈多,光度就愈強。依照這種原理,專家透過基因轉殖等技術,利用大腸菌大量培養螢光酶,將它與螢光素組合,開發出微生物偵測劑。利用微生物偵測劑,可以證實肉眼看不到的活體微生物的存在,甚至可以依它的發光程度來偵測微生物的發生量。   過去對微生物的偵測都用微生物培養法,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得到結果,而且知道的只是採樣當時的情形,無法察知後來幾天內發生的變化。但使用螢光素─螢光酶檢驗劑,短短的二十秒鐘後,就能得知檢驗劑與受檢樣品反應的情形,且準確度相當高。以酵母菌為例,它可以測知一公升中一個酵母菌的存在。因此,這種測試劑在需要無菌條件的外科手術房、醱酵食品工廠、自來水廠,以及要求高度無菌的太空食品製造、包裝廠,都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所謂的「囊螢照書」也成過去式了,它的現代版應是「螢光照菌」。 昆蟲類---家蠶:作繭自縛
蠶吐絲作繭,困縛自己。後人比喻為自作自受。又作「吐絲自縛」。 【這則成語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誌公和尚十四科頌》:「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裡也有一句:「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抒發自己被自己做的事困住的感觸。宋代詩人陸游更有「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縛裡」的名句。】   古人把繭看作是一種束縛,殊不知繭是處於蛹期的昆蟲的住家,昆蟲吐絲是為了保障蛹期的安全,繭裡蘊含著巧妙的生機!   提到作繭,我們最常想到的就是蠶。蠶繭,是家蠶幼蟲,即蠶寶寶成熟後為了化蛹,吐絲所做的繭,也就是牠們蛹的住家。其實作繭的昆蟲不少,在蝶、蛾類中就有部分種類有作繭的習性,在蜂、螞蟻、甲蟲及一些脈翅目、毛翅目昆蟲中也屢見作繭的昆蟲。例如狩獵蜂類的幼蟲取食母蜂替牠準備的獵物,成熟的幼蟲先作繭,此後在繭裡化蛹。繭的形狀依昆蟲的種類而異,有些昆蟲不僅吐絲,並且利用枯葉、土粒為材料,綴成一塊繭,但這種簡陋的蛹之家能否稱作繭,尚無定論。   人類養蠶的歷史長達四千年,經過無數次的品種改良,現在剛孵化的蠶寶寶大致重○.四三毫克,約二千三百隻才有一公克重;大約經過二十五天的取食桑葉,長成可以吐絲作繭的熟蠶,重達四.五~五公克。蠶寶寶很偏食,是只取食桑葉的典型單食性昆蟲。一隻蠶寶寶需要吃二十五公斤的桑葉,吸收桑葉中微量的蛋白質,才能把它變成絲蛋白,吐出來作繭。   作繭用的絲是蠶寶寶體內的絲腺合成的,蠶寶寶早在第一齡期,體內就俱備絲腺了,但它只佔體重百分之六,僅○.○一毫克左右。絲腺大致跟著體重增加而長大,到了要吐絲的第五齡期末期長到幾近體重的一半。   解剖吐絲前的蠶寶寶即知,絲腺內絹絲的原料是帶有黏性的液體(絲液),但它吐出來後卻變成直徑僅○.○二公釐的絲狀固體,也就是蠶絲。雖然其中的機制尚未完全解明,但已可確知,黏狀液體不是因為接觸到空氣才變成絲狀固體的,它的改變應該跟吐絲時的速度有關。蠶寶寶吐絲的速度是一分鐘六十公分,在人造條件下,用比這慢的速度將液體絹絲拉出來時,它並沒有變成固體,怪不得蠶寶寶總是一邊吐絲一邊搖頭,以調整吐絲的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謂的「吐絲」,其實是「拉絲」。也就是說,蠶寶寶用嘴將絲液拉成蠶絲。蠶寶寶的嘴是由「角質蛋白」形成的,嘴上有個調節口,當絲液經過時,可對流量進行調節。蜘蛛絲也是「拉」出來的,不過是從腹部末端,而非嘴部。   蠶寶寶做出約○.五公克的繭後,就在厚而安妥的繭層中渡過牠的蛹期。說這種現象是「自縛」也好,「閉關」也罷,不容置疑的是,蛹期是保持安靜的時期,不只蠶寶寶如此,所有經過蛹期羽化為成蟲的昆蟲也是如此。以家蠶為例,蠶寶寶的幼蟲期,就是猛吃食物、讓身體長大的發育期,期間配合身體的發育而蛻皮;但經過蛹期進入成蟲期的成蟲,身體不再長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飛翔、尋偶、交尾,產卵。蛹期是從幼蟲期過渡到成蟲期的重要階段,讓不同功能的身體構造在此過渡時期進行大改造。也就是說,這時期幼蟲體內的組織完全溶解,重新組合,形成翅膀,造出幼蟲期沒有的生殖器官等等。   所以,「作繭自縛」是有吐絲習性的昆蟲很重要的改革手段,在這個時期要安靜獨處、不被打擾,被人看成「自作自受」,不知牠們作何感想?

延伸內容

讓好奇的人類 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文/楊曼妙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閱讀朱教授的這本《成語動物學》,猶如在逛一種另類的動物園,裡面包羅萬象,不一而足,舉凡牽涉到蟲魚鳥獸的成語,大都囊括其中。而講到動物園,不禁讓我想到《好奇的人類》一書的作者萊歐.華生。身為動物行為學博士又曾任動物園主的他,依其獨到的敏銳觀察力將動物歸為兩大類型:獅型動物天生慵懶,在牢籠中天天睡覺,無所世事;虎型則無法忍受怠惰,是個機會主義者,關在籠中顯現不安,四處踱步。華生發現人類的特性也屬於虎型,推論由於人類早期的生活環境需要密集而主動探索,導致現在很容易就有行為氾濫的傾向,不斷在生命過程中尋找更為複雜的表達形式。   成語的使用與發展,正符合上述所謂「好奇的人類」所做的複雜而傳神的表達。這些言簡意賅的成語,背後都隱藏著一些故事,然而,隨著時間的流轉,許多原意漸漸流失,我們往往使用時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於是,「好奇的人類」又會想進一步瞭解事物的來源,探究背後的成因,我想這也是促成此書的潛在因素之ㄧ。坊間有許多闡釋成語故事的書籍,其中多數著重於說明背景的歷史故事,偏向人文方面,即使是解釋到涉及自然方面的成語,也多圍繞在現象面的說明,至於其背後究竟有何道理,就像是失落的一環,而此書剛好補此缺憾。   拜讀朱教授這本《成語動物學》,無異是開了眼界!這才驚覺有關動物的成語竟有如此之多,朱教授整理出兩百多則,仍在後記中慨歎有遺珠之憾。全文分上下冊出版,第一冊為〈鳥獸篇〉,第二冊則為〈蟲、魚與神話篇〉。在書中,朱教授不僅說明這些成語的背後起源,引述歷史故事或經典文句出處,同時以他的科學專業,進一步敘述這些動物的相關生活習性與行為等,旁徵博引,豐富有趣,全書可謂是以成語為貫串主軸的動物學百科。此外,書中有時還會與國外類似的的成語互相對照,例如「一箭雙雕」與「一石二鳥」,一中一西各自發展出相同的意涵,形成東西文化相互輝映的異曲同工之妙。更棒的是,朱教授在書中穿插了很多自己手繪的可愛動物圖,不得不令人佩服這位左右腦都發達的學術界奇人。   朱教授是昆蟲界的大師,我雖然從沒能真正修過老師的課,但是受益於他很多,可謂是私塾弟子。而認識的人都知道他知識淵博,實為一位博物學家,相形於他所知道的學問,昆蟲知識真只能算是「雕蟲小技」,讀者可以從他此書及已發表的作品窺知。而此書內容橫跨文史,又讓我見識到朱教授的功力。我懷疑朱教授或許以為我在大學時,由文學院歷史系轉到昆蟲系,可能稍有文學造詣與歷史知識,因此給我這機會寫序,豈知我事實上也只是個「紙紮老虎」!也或許他是想藉此機會展現實力,果然他成功了,我對朱教授的敬佩又加三分,五體投地!  尤其寫此序言,相對於他豐富的內容,令我感到捉襟見肘、相形見絀,加上時間匆促,「狼吞虎嚥」地讀完全文,序言寫來還真有「狗急跳牆」之感。但是答應老師在先,縱有「騎虎難下」之窘境,也非效此「犬馬之力」不可。希望此序文不致「狗尾續貂」,在老師退休後的系列精采書籍與眾多前輩的序言佳作之後,因我而壞了水準。不過私心想來,拜老師之大名為他寫序,或許我日後可以因此而「狗仗人勢」「狐假虎威」,招搖一翻!   以上借用本書的一些成語,雖有濫用之嫌,唯望讀者包涵。有興趣的話,可進一步由本書查到典故與說明,欣賞朱老師如何以博物學家的觀點述說成語故事。恭逢老師退休十週年,七十五大壽在即,願著作等身的老師龜鶴遐齡,健康長壽,繼續寫許多書以饗後輩,滿足我們這些「好奇的人類」。
◎「在《成語動物學》中,朱耀沂教授跳脫了以往成語釋義的窠臼,從科學的觀點提出了新的問題或看法,再結合許多有關動物形態、生理、行為、生活史的發現與分析,進而提出新解,並且適時地引出許多保育的理念。每則成語不過一千餘字,從引言、提問、分析到總結一氣喝成;引述的動物資料豐富多樣,分析的條理清楚易懂,而且文字生動有趣,讓人忍不住循著每則成語一路看下去,為精彩的內容拍手叫好。」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李玲玲 ◎「對學生來說,由於盛傳升學作文測驗時多用成語會加分,對大人而言,談話中引用成語也具有會心一笑的樂趣,因此這些年坊間的成語書出版得很多,但是朱教授這本『成語動物學』是一本絕對令你驚豔的作品,從書中我們不只認識成語的典故,還以生動的文筆將傳說、科學及保育觀念融合在一起。這本書不但能增加我們閱讀寫作與言談的能力,更可以是我們認識自然生態與開啟我們進入自然的行動契機。」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李偉文 ◎「比喻是一個重要的修辭法,採用植物的特性或動物的行為與習性,及其與人類的關係的成語,可充分表達我們心中的最精微與深層的意涵,也更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本書解說動物成語的科學問題,可進一步了解比喻的妙語。」
~林業試驗所所長 金恆鑣 ◎「假如讀成語能像逛動物園一樣,那有如在鬱鬱叢林深處與野生動物相遇的驚喜, 只有閱讀朱耀沂教授的成語動物學方有如此感觸。透過朱耀沂教授的博學,他細心解說鳥獸蟲魚相關的成語故事,更能體會我們中文用語的精緻表現,成語結合動物學是百科辭典中的百科。」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林良恭 ◎「這本「成語動物學」是由治學嚴謹的動物學家朱燿沂教授,以現代的動物科學論據,來重新詮釋我們耳熟能詳及常運用的成語,賦以這些成語新而正確的論點,並以對諸多動物有更深入與廣泛的認知,可謂是一本現代的「新鳥獸蟲魚疏」,值得一再詳讀。」
~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 陳寶忠 ◎「朱耀沂教授是有名的昆蟲學家,他的博學多聞和興趣寬廣在學術圈中更是眾所周知。朱教授以他深厚的專業基礎,以及他對大自然廣泛的知識,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瞭解與動物相關的成語的由來,解釋了其中的意涵,並進一步討論與成語內容相關的當今社會或環境現象。此書應該是每戶必備的參考書或課外讀物。」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劉小如

作者資料

朱耀沂 教授

朱耀沂 教授1932年~2015年。台南人;國立台灣大學植病研究所昆蟲組碩士,日本九州大學農學博士。 1969年~1997年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其著作斐然,包括:《熱帶昆蟲學》、《午茶昆蟲學》、《黑道昆蟲記》、《昆蟲雜貨店》、《昆蟲聊天室》、《蜘蛛博物學》、《台灣昆蟲學史話》、《人蟲大戰》、《情色昆蟲記》、《成語動物學—鳥獸篇》、《成語動物學—蟲魚傳說動物篇》等超過百萬字書寫的專業著作,本本廣博精深! 朱教授不僅是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更是台灣昆蟲研究史上的重量級人物!畢生研究昆蟲與蟲害,擁有豐厚的專業知識,學生尊稱他為「昆蟲博物館」,貼切表達了他在台灣昆蟲學界的貢獻與崇高地位。 認識朱教授的人,皆知其學問之廣博猶如一巨冊百科全書,在昆蟲專業之外,動物學、文史哲領域同樣具備豐富素養。退休之後,他不僅一如往昔閱讀大量書籍、參與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幾年間更累積了可觀的相關著作,對昆蟲的熱愛及學術教育的投入,令人景仰讚嘆。 相關著作:《成語動物學【鳥獸篇】:閱讀成語背後的故事》

基本資料

作者:朱耀沂 教授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綠指環百聞館 出版日期:2007-01-15 ISBN:9789861248080 城邦書號:BR7004 規格:膠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