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618特促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投資理財
盤點致富:五大面向 × 三大步驟,帶你穿越金錢迷霧,打造財富體質,迎向豐盛人生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盤點致富:五大面向 × 三大步驟,帶你穿越金錢迷霧,打造財富體質,迎向豐盛人生

  • 作者:聰明主婦
  • 出版社:今周刊
  • 出版日期:2024-06-06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7月30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2024愛閱節/外版火熱新書/商管理財

內容簡介

想要致富,你該做的是先盤點自己! 一本帶領你整合豐盛心態、財務規劃與長期投資的解惑書 聰明主婦藉由親身實踐與財務教學現場所見, 透過五大面向 × 三大步驟,讓你由內而外養成富足體質 從認識你與金錢的關係開始,不只有錢,更是富足而喜悅! 原來,想要致富也得先調體質? 為了現實生活打拚的你我, 每天在追求財富與照顧家人的路上辛勤奔波, 不僅生活、家庭與工作常常顧此失彼, 即便賺到錢但無法感到喜悅,就算收益穩穩進帳卻越來越焦慮? 其實致富不只關乎金錢與投資,也關乎了我們究竟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我們在談理財和投資,表面上計較的是數字,實際上更多的是觀念與心性。 ──聰明主婦 曾經在全職育兒與投資生活中走向低頻深淵的「聰明主婦」, 發現自己即便帳戶逐漸充實,但仍填不滿內心的空虛無力感。 她逼迫自己開始行動,從盤點自身與金錢的關係開始,讓一切有了轉變和流動。 雖然現在每天的生活看似差不多,但內在的力量卻早已天差地別。 她在意的不再是標準單一的報酬率, 而是財富體質的完整與健康──好的財富體質是一種穩定、平衡、和諧的狀態。 聰明主婦在這本書中,藉由親身實踐與財務教學現場所見, 運用清晰簡明的五大面向引導讀者從盤點自己開始: ․認識金錢與富足的本質,了解金錢的多種樣貌。 ․生活中的金錢覺察,發現意識底下的真實自我。 ․檢視財務狀態,看見數字背後隱藏的訊息。 ․長期投資與資產配置,打造穩健的財務基礎。 ․設定與人生匹配的財務目標,以終為始的富足人生。 接著透過三大步驟搭配三個提問建立金錢脈絡敏感度: ․看見:發生了什麼事?(我對目前的金錢/財務狀態感到不滿或焦慮,因為……) ․梳理:問題出在哪裡? ․行動:要改變這個狀況,我需要做些什麼? 最後,再搭配養成富足體質的五帖良藥: 第一帖:設定合理的期待 第二帖:擁抱長期思維和時間做朋友 第三帖:安住當下保持彈性 第四帖:擁有全局觀 第五帖:知行合一 $養錢先養身,養身先盤點$ 跟著聰明主婦打造致富體質,擴充你的金錢容量, 建立自由喜悅的金錢觀,讓錢愛上你、流向你,更要豐盛你的人生。 ※盤點推薦 Mike Lee|Pinkoi 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 雨果|《ETF存股》系列作者 郝旭烈|知名企業財務顧問講師 珊迪兔|媽媽商學院創辦人 孫太|《存股輕鬆學》系列書作者 陳韋峰|靜心投資教練 梁展嘉|全職交易人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慢活夫妻 George & Dewi|百大暢銷書《慢富》作者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 顏菁羚|菁羚商學院創辦人 (依首字筆畫排序)

目錄

推薦序/郝旭烈 推薦序/珊迪兔 推薦序/梁展嘉 前言 理財生涯中的震撼教育 Chapter 1 認識金錢與富足的本質 1-1 金錢的本質與抽象連結 1-2 內外兼修,養成富足體質的五帖良藥 1-3 三個祕密,徹底顛覆我的金錢觀 Chapter 2 生活中的金錢覺察 2-1 面對金錢挑戰,從不適中去覺察 2-2 小心掉入六大金錢決策陷阱 2-3 比貧窮更可怕的其實是匱乏感 2-4 時間是最珍貴的資產,用資產配置法投資時間 2-5 擴充金錢容量:不批判的練習 Chapter 3 檢視財務狀態 3-1 三大步驟建立金錢脈絡敏感度 3-2 踏實的財務基礎從收支平衡開始 3-3 什麼是資產?如何計算個人資產價值? 3-4 關於退休的另一種想像 Chapter 4 長期投資與資產配置 4-1 寫在投資之前...... 4-2 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就是好方法?! 4-3 如何學習投資?我的投資養成之路 4-4 最好的長期投資是閱讀 Chapter 5 與人生匹配的財務目標 5-1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寫下你的使命宣言 5-2 建立與人生目標匹配的財務目標 5-3 讓金錢成為生活平衡的教練 致謝

序跋

前言 理財生涯中的震撼教育 我的理財生涯並非一帆風順,2020 年是難忘且驚濤駭浪的一年,農曆年節時還一片祥和,隨即3月新冠疫情蔓延全世界,危機從油價崩跌開始,股市接著崩盤並連續發生4次熔斷,歷史少有;接著債券市場失去流動性,經濟環境陷入恐慌。那時,我已經在股海打滾了幾年,雖然無法預測也難免擔憂,但基於經驗法則以及對市場情緒與周期變化已有所了解,因此秉持著越跌越買的精神,在大跌段時咬牙補了不少貨。 儘管,事後看來我當時的舉動非常「勇敢」也很「正確」,但至今我仍難以忘懷的是,股市崩盤猛烈下跌的階段正好與我的生日重疊,雖然生日當天吃著美味的佳餚,但真的只能用「食之無味」來形容當下鬱悶又惶恐的心情。 畢竟當時的狀況真的已經超出想像,突如其來的恐慌讓市場流動性陷入枯竭,對全球經濟造成莫大的壓力。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Board,簡稱聯準會)隨即以迅雷不急掩耳的速度推出救市方案,開始無上限大灑幣,在流動性獲得釋放之後,大量的資金開始湧入市場,迎來了讓人驚豔的 V 型反轉。在不斷衝高的漲勢中我也意外獲利不少,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曾經在計算美股資產時,帳上淨值單月就暴增折合台幣超過200多萬元。這次獲利我選擇入袋為安一小部分,其餘的部位則留在市場上繼續拚搏,後續隨著行情持續推升,帳上淨值的堆高也十分有感。正確的判斷、正確的行動、正確的操作,看似投資有成的我對自己的操作頗為滿意。 獲利入袋,卻跌入空虛低頻的深淵 然而,讓我意外的是,這樣的開心竟然沒有延續太久。隨著市場持續地上漲,網路上開始出現了很多賺錢的對帳單與造神運動,我一直對這樣的氛圍與環境感到懷疑,沒想到,那些看似對外界的不滿與質疑其實正是我對自己的控訴。若是以結果來說,我認為自己也算是投資有成,但我開始懷疑我所獲得的到底是憑實力還是靠運氣?空虛感就像病毒一樣開始蔓延我的身心,我有時會對另一半頂尖工程師釋放訊息,表達自己的不開心,也偶爾和親近的朋友聊到我的狀態。但得到的回應不外乎「不要想太多」、「你過得很好了啦!」、「我也好想有那麼多錢喔!」、「你在家太久了,你多出去玩,去做點喜歡的事就好了……」我知道我過得很好、我知道我生活無虞,我也常常去喝咖啡、看展覽、逛書店,做著那些我喜歡的事,但我心裡真正的疑問是:「然後呢?然後呢?然後呢?」 全職育兒與投資的生活,我將自己推向了低頻的深淵。低頻的生活在外人看來或許只是比較少與人互動,並沒有什麼顯而易見的大問題,因為我每天做著大同小異的事,我還是會看盤、還是會發文、還是持續學習、還是會看書,偶爾也會去外面上課,看到人一樣正常聊天打招呼。我每天會煮飯做家事,也還是會帶孩子去公園、講故事給孩子聽。直到有一天,我在頂樓晾完衣服,看著遠方的高樓大廈,想著這個城市是如此地忙碌,我卻是如此地空虛、沒有方向,浮上來的雖然不是想輕生的念頭,但卻意識到再繼續這樣下去,我真的會死,而且會很不開心、懷著埋怨地死去。這種低頻的情緒不像憤怒、不像悲傷、不像焦慮,也不像恐慌那麼容易辨別,然而低頻籠罩就像是一種慢性自殺,具有非常緩慢但是強大的毀滅性。 那段時間是我最徬徨的時期,我的生活不外乎是看書、看盤,偶爾發文、稍微整理家裡和準備晚餐,然後一天的時間就過一大半了,接著就是忙孩子的事。最可笑的是,即使我知道不論我看盤或不看盤,我的操作都沒有什麼差別,但我還是花很多時間關心股價變化,就算我對自己的投資操作可說是上手了,但對人生卻沒有。 我擺脫不了的是內心的空虛無力感,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或是該做什麼?這樣的經歷成為我轉而向內的開端,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我開始明白原來突然得到一大筆錢的時候真的沒有想像中開心,或許就像樂透得主那樣,同樣的感受我也在後來的諮詢中得到驗證。相關的案例與研究非常多,單一事件所帶來的快樂感受會隨著時間而遞減,然而能顯著影響個人幸福感的,還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 為什麼賺了大錢還是不開心?快樂與幸福感是一直都是心理學家研究的重點,心理學家曾找來好幾位彩券頭獎得主,研究他們的中了樂透之後快樂指數的變化。在研究中發現,中獎的喜悅可以激發人們的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並且帶來愉悅感和滿足感。然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種快樂的感覺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一旦過了中獎的興奮期,人們便會逐漸適應新的財富狀況,中獎帶來的快樂感也隨之遞減,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恰恰解釋了為什麼人們總是不斷地在「追求」。不論是得到一大筆錢、升官加薪,或是買下曾經渴求的夢幻逸品,一旦得到之後,人們便會慢慢習慣,快樂的感覺不會因為「得到」而永遠持續下去,相反地,會傾向恢復到還未得到之前的基礎水平。 聰明主婦說 某次一位同學來找我諮詢,她已經有一些投資經歷,雖然沒有特別理財的習慣,但沒有負債和貸款,也有陸續買些股票,平常只要收支平衡就不需要特別煩惱金錢。後來她繼承了遺產,以前常聽到人家說被動收入,她總覺得羨慕,想說如果自己也有一筆本金,持續有被動收入應該會過得很開心。  然而,當她真的繼承遺產之後,卻對資金的運用沒有頭緒。本想要買房自住,將遺產作為頭期款,但開始看房後卻越看越焦慮,除了覺得房子很貴之外,也擔心自己的收入不夠穩定支付房貸。結果就是每天一直看理財的各種五花八門資訊,包括線上課程、Youtube 和股市新聞,也開始過得很節省,怕之後買房錢不夠。雖然繼承了遺產卻變得非常焦慮,她原本是非常好入睡的人,卻變得非常容易失眠。 對投資的歧見,導致家庭失和 「自我探索」與「內在問求」還懵懵懂懂地走在半路上沒有答案,我卻先面臨了另一個更巨大的金錢考驗。我有時會想,如果真的有神佛、有宇宙、有無形的力量,那麼祂們的確會派給我們剛剛好的功課與挑戰。 一直以來我對投資的涉略都是雜食性的,早在 2017 年時我就對比特幣(Bitcoin)頗有興趣。我對比特幣的興趣來自於它的創新與神祕,某種意義上來說,比特幣重新定義了貨幣的可能性,不過由於個性保守加上交易門檻,我一直都沒有將比特幣當作我的投資工具。隨著我對金融市場的理解加深,我對比特幣的興趣有增無減,不過雖然認同比特幣的貨幣價值,但我對區塊鏈的運作邏輯只是一知半解,而這正是頂尖工程師所擅長的。所以,我偶爾想到就會鼓吹頂尖工程師去了解數位貨幣的底層架構,我心想如果我能把技術與應用的層面補齊,就可以更有信心地投入。可惜兩三年過去了他都興趣缺缺,我也只好繼續場邊觀望。 2021年,幣圈開始火紅,除了我之前有意無意地提及外,頂尖工程師身邊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數位資產的遠大未來,甚至也有不少人身家翻了好幾倍。在同溫層的訊息交流中,讓他開始對數位貨幣有興趣了,也花了不少時間投入研究。他認為在技術層面上區塊鏈很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世代的重點科技,我雖然沒研究 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的簡稱),但基於對數位貨幣的好感和好奇我也樂觀其成,就順著他的意思提撥了一些錢投入。 一開始投入的狀態都很好,也賺了不少錢,藝高人膽大的工程師在賺錢之後開始不斷想要投入更多的錢,一次又一次地催促我幫他入金,我意識到狀況開始有些失控。我告訴他 NFT 就是荷蘭鬱金香,與17世紀最大的泡沫經濟事件一模一樣。他聽不懂、也聽不進去,他不知道什麼是鬱金香,也不知道泡沫原來會破;他覺得我把引領未來科技趨勢的 NFT 跟數百年前的古老鬱金香放在一起相比很愚蠢,而我覺得他就是泡沫裡的瘋子。雖然我沒辦法料到哪一種虛擬幣會崩壞、哪一間幣所會倒閉,但幾年下來累積的市場敏感度,讓我非常確定不久的將來,一連串的崩跌必然發生。 為此我們有過好幾次激烈的爭執,非常非常激烈的爭執,我一度想要放棄了,我心想我們的婚姻大概要敗給猴子、貓、方塊人這類東西(皆為NFT 的交易項目)。我該何去何從?孩子又該怎麼辦呢?除了憤怒,我又傷心又焦慮又無助,也很恨自己。我的崩潰也不只是因為他的狂熱,還有我們即將支付預售屋房款的現實壓力。我是一個保守穩健的投資人,我時常和大家分享穩健投資的應對,我一路上的學習和經驗造就了我對投資市場的認知判斷與敏感度。然而這樣的我,在關鍵時刻面對身邊最親近的人,仍得賭上婚姻與孩子才能懸崖勒馬。 還好,我們終究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吵中硬生生急踩了煞車,然而多次激烈爭吵後的場景就像戰爭後的斷垣殘壁,太多事情等待我們好好去修補。至於貓啊、狗啊、猴子啊,殘值到底剩多少也不太重要了,雖然最終沒能全身而退,但至少慶幸我們還賠得起。 發現彼此不同的投資需求 以投資判斷的準確度來說,我幾乎無懈可擊,但事後反省,我仍然錯了!這次價值不菲的失敗經驗毫無疑問是頂尖工程師寶貴的一課,但其實更是我的必修課。 在一次和工程師的激烈爭吵中,他脫口而出:「投資的錢我不在乎!多花幾年再賺就有,沒什麼大不了!就算過得拮据一點也還是有飯吃。但我覺得你才是我人生中最失敗的投資!」在 NFT 之前,工程師從來不碰投資商品,但事實上他的投資一直就是「我」。他是創業家,他知道創業的辛苦,但也知道創業帶來的滿足感。他把我當成一家公司,給足空間和資源讓我摸索,讓我可以走自己的路;我曾經在送小孩上學後想找一個正職重回上班族的行列,是他阻止了我。一直以來,他無條件地支持我做自己,是因為他看見了我所看不見的「更好的我」。 可我並不懂,我只覺得在家帶小孩好累、好無聊,我好想逃走。作為經營者與管理者,他在公司時常面試從一流大學畢業或是經歷豐富的求職者,但回家看到邋邋遢遢、無精打采在跟小孩纏鬥的我,他依然覺得我是最棒的。他其實時常稱讚我,但沒有信心的我只當作那是甜言蜜語。有時他看不下去我的無所事事也會言詞嚴厲、出言不遜,我心裡也會氣他憑什麼把公司管人那套搬回家裡。但我不喜歡爭執,我就學會把自己包起來、躲得遠遠。我心想我有在經營粉絲頁,也有在看書,還一直學習,而且投資都有賺錢、賺的錢甚至比我以前上班還多,這樣不就好了嗎?難道這樣不行嗎? 總之,對於他的本意,我從來沒有了解過。 我事後才明白,原來他投資 NFT 的心情不純然是為了錢,更多是為了想要證明自己的眼光精準,包括看我的眼光也是精準的。這些失控又瘋狂的投資行為,其實是一種內在不可得的外在投射。在他身上,我也看見了──「人人都想投資」,人人都有投資的慾望,只是投資的標的項目不同。投資代表的是一種眼光、一種認同,更是一個寄託、一個希望。除了可見資產,每個人在生命的投資也各有不同,有的人投資工作、有的人投資家人、有的人投資自己、有的人投資朋友、有的人投資小孩,這些其實全都是不同面向的投資。 探索財富體質的五大面向 那對我自己來說呢?投資又是什麼?我沒有意識到的是,投資在無形中已經變成了我的避風港和安全感來源,我只要說服自己我有賺錢又有把小孩顧好,我就是及格的老婆與媽媽。我不想面對麻煩事,也無需接受各方批評指教,直到頂尖工程師賠了一大筆錢後,我才看見了自己表面上認真研究投資,但在生活中卻一直在逃避與躲藏。 這兩堂震撼教育課終於敲醒了我,一味地追逐金錢得不到快樂,而逃避向內、自我保護也可能只是一種表面上的風平浪靜。於是我開始有了一些改變,我開始行動,我練習向外延伸,以前經營粉絲頁的我不願露臉,甚至很多朋友不知道我在做什麼。但慢慢我開始鼓起勇氣和剛認識不久的朋友說:「嗨!我是聰明主婦。」我主動參加一些聚會,我挑戰直播露臉,我開了線上課程、工作坊,我發揮我的專長提供財務諮詢。慢慢對外合作變多了,邀約採訪也變多了,一切開始有了轉變和流動,然後一直緩慢前進到現在。雖然每天的生活看似還是差不多,但內在的力量已經天差地別。 如今回顧和分享這段經歷,其實還是滿震撼的,但很慶幸這段經歷已成為我人生中的養分。也因為這兩次的震撼教育,才讓我對金錢、投資與財富有了更全面性的思考,如果內在空洞,缺乏喜悅與目標,那麼即使閃亮亮的金錢從天而降,也填不滿空虛無力的感覺。 現在的我在意的不再是標準單一的報酬率,而是財富體質的完整與健康。好的財富體質是一種穩定、平衡、和諧的狀態 —— 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相較於金錢的多寡,財富體質才是我們真正富有的基石。 我將財富體質整合為5大面向,分別是: 1. 認識金錢與富足的本質,了解金錢的多種樣貌。 2. 生活中的金錢覺察,發現意識底下的真實自我。 3. 檢視財務狀態,看見數字背後隱藏的訊息。 4. 長期投資與資產配置,打造穩健的財務基礎。 5. 設定與人生匹配的財務目標,以終為始的富足人生。 這五大面向構築了我們與金錢及財富的關係,也是我這些年來大量觀察記錄與實踐的心得。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為錢所苦,但在追求財富的路上卻常常顧此失彼,有感於此,成為了我寫下本書的起心動念。這五大面向甚至不只關乎金錢與投資,也關乎了我們究竟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透過五大面向的探索,可以成為我們認識自己與理解世界的橋梁。希望藉由這本書,與你一起養成富足體質,重新思考金錢透露了那些訊息?在我們生活中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經由一次又一次的覺察、反思與調整,我們終會越來越靠近我們內心真實的渴望,同時過上平衡喜悅的豐盛日子。 聰明note 1.當大筆的金錢真的突然來到面前時,你覺得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境呢? 2.你覺得自己真的有資格得到它嗎?你想好了應該如何使用它嗎? 3.你對金錢的安排是否符合你的生命價值呢?

內文試閱

3-1 建立金錢脈絡敏感度 在金錢關係中有一個非常核心的關鍵,就是「金錢脈絡敏感度」。「脈絡敏感度」這個名詞是我在《彈性心態》(The End of Trauma)中所看到的,這本書主要在談人們如何從嚴重的創傷中復原,其中包括了三個信念與三個程序。 三個信念分別是: ․保持樂觀。 ․相信自己應付得來。 ․不畏挑戰。 三個程序則是: 程序1:建立脈絡敏感度。 程序2:策略工具箱。 程序3:回饋監控。 從三個程序中可以發現,「脈絡敏感度」正是啟動彈性的開端。我看了以後忍不住驚呼,因為同樣的情境放在混亂的金錢關係中也完全適用,這與我在一對一財務諮詢時所進行的工作順序幾乎一模一樣,所以我借用了這個名稱,將我在諮詢中所運用的方法稱為「金錢脈絡敏感度」。 「脈絡敏感度」被列為啟動彈性程序的第一順位,可以顯見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說它是所有程序中最重要的環節。它有助於我們判斷當前發生的事情,並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反應。想像眼前有一坨亂成一團的毛線球,「混亂」往往是焦慮和不知所措的來源,脈絡敏感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混亂、找到線頭,並且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找到線頭其實就是去「看見」、「梳理」和「行動」,如果想要有意識地提升金錢脈絡敏感度,我們可以透過三個步驟搭配三個提問找回這樣的能力。 ․看見:發生了什麼事?(我對目前的金錢/財務狀態感到不滿或焦慮,因為……) ․梳理:問題出在哪裡? ․行動:要改變這個狀況,我需要做些什麼? 在一對一財務諮詢的過程中,我會先確認同學的感受,在過往經驗中,我也發現感受與事實往往沒有直接的關係。有為數不少的同學,雖然財務狀況還不錯卻總是非常焦慮。例如,曾經有一位向我諮詢的同學,在家人過世後繼承了一筆遺產,他告訴我以前他看電視或聽廣播時,聽到有人有一筆幾百萬的資金當作投資本金時都覺得好羨慕,當時他心想這筆錢如果有好好利用,就可以有不錯的被動收入,生活一定會輕鬆不少。然而,沒想到的是,當他真正繼承這筆錢時他反而越來越焦慮,原本是一個非常好睡的人,但近半年來的睡眠品質卻大打折扣。因為他一方面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妥善正確地處理這筆錢,另一方面也想利用這筆錢購屋,偏偏理想中的房子所需要的頭期款又遠遠超過這筆錢,因此陷入了混亂與焦慮。 前來諮詢的同學全都帶著一個或多個問題而來,起初他們大多希望在我身上可以得到答案,或是我可以直接告訴他們該怎麼做。然而,事實上我從來沒有打算給出任何一個答案,而是從頭到尾陪伴著同學一起去探索,協助同學建立屬於自己的金錢脈絡敏感度。 建立金錢脈絡敏感度的三步驟 在我的經驗中,建立金錢敏感度雖然並不困難,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一份覺察。現在很多上班族將全部的精力都貢獻在工作上,下班後不是徹底放空就是另尋紓壓管道,聚餐、尋歡作樂、購物、追劇等,這些活動雖然都可以短期見效,讓我們感到愉悅放鬆,然而長期下來卻會讓我們失去與自己對話的空間。尤其,生活中的金錢決策看似經過大腦理性判斷,實則常常基於習慣或無意識的情緒,而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我們很少有機會停下來覺察我們與金錢的關係。大多數的人面對自己的金錢問題時,只會隱隱感到不對勁,像是花太多錢、錢不夠用、沒有存錢、不會投資......但卻很少人能夠具體而精確地看見自己的問題。 步驟1:看見 因此我在諮詢前都會先請來訪的同學填寫一份簡單的問卷,問卷的第一個問題是「從 1 分到 10 分你的金錢焦慮有幾分?」其實只是一個這麼簡單的問題就是非常好的覺察開端,幾乎沒有人回答不出來。而正式進入諮詢後,我便會依據焦慮分數提問,像是「我看見你填寫的問卷,焦慮分數有 8 分,可以說說看為什麼嗎?」當同學一邊描述焦慮原因的同時,我們已經悄悄完成了金錢脈絡敏感度的第一步──「看見發生了什麼事?」 步驟2:梳理 接著進入第二步驟,我會聊聊平時的消費習慣與投資偏好,再搭配個人的收支表與資產負債表,透過這樣的檢視幾乎可以形塑出九成以上的個人金錢樣貌,也能一針見血看出問題在哪裡。這個步驟就和我們投資時看公司的財報很相似,透過財報我們可以看出一間公司的經營風格與潛在危機,而個人的收支表與資產負債表也具有同樣的功能,相關的細節會在後面的章節中進一步說明。 步驟3:行動 金錢脈絡敏感度的最後一步,是問自己:「要改變這個狀況,需要做些什麼?」關鍵是「行動」。以退休金為例,擔心存不到足夠的退休金是這個世代普遍的焦慮,若退休後希望維持不打折的生活品質,動輒上千萬的退休金想來確實讓人備感壓力。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金額,只想著根本存不到而逃避不面對,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退休那一天才發現自己成了下流老人,那時就真的來不急也沒有轉圜的餘地了。 其實,像是退休金這麼大的議題,我們並不是此時此刻馬上就要解決,事實上,我們要做的只是找出當下可以達成的小目標並且付諸實行。以我諮詢過的同學為例,他們都只是在生活中做了一個小小的轉變,例如每次想亂買東西的時候先想三天、從毫無節制的朋友聚餐改為每周一次、減少跟團訂飲料的次數等。雖然這些看似微小的金額與退休金相比仍然是九牛一毛,但別忘了還有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複利」,在複利的威力下,現在每一個微小的行動與累積都會在未來被放大。 有些同學以為我能這麼做是因為我很專業,或是我很有投資經驗,然而我的專業和經驗所依靠的並不完全是那些表面上很硬實的東西,更多的是清晰的「金錢脈絡敏感度」。而且事實上並不是只有我有這種能力,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只是大多數的人常常會忘記做這件事,或是不知道如何穩定地開始。因為當我們感受到某個問題時,最先浮現的感覺通常是困擾、焦慮,或是感到壓力很大,當我們的心思堆滿這些情緒時,評估線索的能力便徹底失效了。脈絡敏感度就像是一把啟動的鑰匙,當關鍵契機到來並且對準的時候,一切便開始往好的方向運行了。 當同學們憑著自己的力量一步步建立脈絡並且找到答案時,我所看見的改變真的一次又一次震撼著我。如同《彈性心態》這本書上所說,當脈絡敏感度開始運作的時候,「他開始樂觀起來 !」 我所真切感受到的也正是如此! 聰明note 如果每個月能省下3,000元,投入ETF的0050(元大台灣卓越50基金),以年化報酬率 7% 估算,25 年後,總金額會是 236 萬元。如果能省下5,000元,在一樣的條件下累積金額將會達到 394 萬元。你也可以利用年化報酬率計算機,試著計算出你的需求與目標。 https://wisehomemaker.com/annualized-rate-of-return-calculator/ 4-2 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就是好方法?! 在投資理財圈,大家肯定對一句話不陌生,那就是「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就是好方法!」我自己學習過幾種不同的投資流派,也親身經歷過主動、被動、長周期、短波段、當沖、做多、放空,甚至槓桿操作等不同的投資方式,也在市場中看過幾次的潮起潮落。我特別不喜歡投資界的意見領袖或老師們,為了不同的信仰而互相輕視與攻擊,因此這句話也成了我的投資教條,甚至是自我保護的一面盾牌。 然而,孩子升大班的暑假,我們搬家了。考量孩子的個性與學習狀況,我和工程師決定讓他留在原本的幼兒園就讀,為了接送孩子我必須當起司機,因此我也重新報名了道路駕訓班。然而,開車對我來說真的太難了,市區的車水馬龍與萬頭鑽動都是我的陰影。教練告訴我:「多練習幾次就會熟悉了。」工程師說:「開車就像走路一樣,要跟車子融為一體。」我真心尊敬我的教練,也明白工程師所說的境界,然而這些真理對我來說就像1分鐘等於60秒一樣,對我的開車技術幫助不大。練習了很多次,我每一次都一樣緊張,我沒有跟車子融為一體,倒是快要靈魂出竅了。 學不會開車的苦也讓我開始反思,會不會我視為投資教條的準則其實無助於大家解決問題?如果「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就是好方法」是投資的真理,那麼我想進一步提問,到底怎樣才能算是適合自己的好方法呢? 我將這個疑問放在心中時常反思,卻沒有好的答案。我甚至有些慚愧,我所相信的價值觀好像成為了一種口號,那種感覺就像是很多人都會說「愛自己」,但具體怎麼愛?如何愛?卻始終無法在現實中參透和實踐。直到我遇見了敏敏。 容易忽略的財務全局觀 敏敏是一名職場媽媽,薪水穩定,有兩個小孩,平常大部分的家用由先生支付,她的薪水則用來支付一部分小孩的學費與自己的零花。她的投資風格偏保守,資產負債非常單純,平常的消費支出也都很合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對於自己的各項資產與消費數字非常清楚,不是那種錢都不知道花去哪的人。然而,這樣的她來找我時已經陷入了「黑字倒閉」。 我和她針對每一個細項討論,發現她的每一個財務決策若分開來看都是合理的,並沒有高風險的操作。例如: ․每月分配定期定額 8,000 元,標的完全沒問題。 ․以複委託買美股,都是很標準的 ETF 和公司。 ․她有一些儲蓄型保單,雖然儲蓄型保單不是我們喜歡的商品,但早期買的條件也不算太差。 ․2022年股市狀況不好的時候,她利用保單借款投入高殖利率的標的賺取利差和價差。 這些都是在網路上很常見的投資方式,但是,既沒有過度消費,也沒有亂跟風買股的敏敏,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答案是,缺乏個人財務狀態的全局觀。 我常常收到私訊也看到很多人在社群中提問,這些問題不外乎是:這個 ETF 好不好?那個股票配息高不高?建議買美股嗎?或是這個保險的保障或理賠怎麼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然而這些所有的問題全…部…都…是…「單點思考」,即使每一個點都是合理的,但若是跟隨著看似合理的潮流走卻缺乏整體性的思維,組合起來還是有可能歪歪扭扭,甚至會讓自己過度承擔風險而不自知。 以敏敏來說,原本的儲蓄型保單雖然條件不差,但在資產中的占比已經偏高,這樣的前提下再投入美股,忽略的是複委託買進時手續費低,但賣出的手續費高。當分散在不同標的時,每一次賣出都需要負擔一筆不低的成本;而且當大部分的錢都被卡住的時候,又利用保單借款賺取利差與價差。雖然想法上可行時機點也堪稱完美,但股市什麼時候漲回來還不確定,此時就得先支付4% 左右的利息,忙了老半天,到頭來其實只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像是在同一個水桶裡一直用力攪和,看似很忙碌,但水位完全沒有上升,明明資產不少,整體流動性卻陷入嚴重枯竭。她有點無奈又恍然大悟地說:「為什麼明明都是我的錢,卻都花不到的感覺!」 這些,從金錢能量的角度來看都是浪費與消耗。還好,敏敏的狀況剛好在邊緣,不算非常嚴重,對自己的財務狀態也很清楚,才能即時發現不對勁的地方。經過我們討論之後我建議她先將美股贖回,同時先減少每個月定期定額的金額。對敏敏的狀態來說,恢復流動性是首要任務,待財務狀態回到比較健康的狀況後才有辦法重新擬定真正適合自己的策略,也才能確保後續的投資決策真的可以幫助資產穩定地成長。 五個投資的靈魂拷問 在這次諮詢之後,我對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也終於有了更明確的想法。當我們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時,大多數人優先考慮的是報酬率與風險,已經有些經驗的人則會考慮波動起伏自己是否能夠承受。然而除了這些,我認為必須加入評估的還包括願意分配多少時間來處理投資部位,其中包括了不間斷地學習、做功課、蒐集資料、看盤等。 另外,最重要也最關鍵的是讓自己有犯錯的彈性,然而要擁有這樣的彈性就必須從「個人財務狀態的全局觀」下手。如果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已有清晰地掌握,即使是槓桿、借貸、短線炒作等看似高風險的投資操作雖不推薦,但也未必不能嘗試。 總結以上,我歸納出五個靈魂拷問,邀請你想一想。 ․投資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你對自己的資產負債與現金流能夠清楚的掌握嗎? ․你覺得每年多少的報酬對你來說是理想的? ․總資產下跌多少百分比你不會感到擔憂,仍然可以安然入睡? ․你每天願意花多少時間關注投資部位?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如果你可以很快速地回答,而你目前的投資方式也可以對應你的答案而沒有矛盾,那麼恭喜你!你大概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了。然而,如果你對自己目前的財務狀態不是很清晰,那麼這幾個問題真的非常建議你花一些時間思考。當這些問題都能清晰回答時,我相信,你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了。

作者資料

聰明主婦

想變聰明的聰明主婦。 大學學的是藝術教育,畢業後從事的工作多在文化產業。30歲以前覺得自己是金錢絕緣體,卻在懷孕時因為害怕變成下流老人而開始自學投資,並成立了「聰明主婦の生活投資學 」粉絲專頁,分享投資理財的心得與生活點滴。 有別於大眾對於投資理財生硬的刻板印象,聰明主婦擅長以自身的經驗出發,洞察與剖析人們的投資心理,以及在金錢關係中的愛恨情仇。 現在的職業是媽媽、家庭主婦、長期投資人、講師、財務導師、自媒體創業者。希望可以一直做著喜歡的工作到80歲,並且透過自身的力量陪伴對金錢感到焦慮的人。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穿越金錢的迷霧,打造踏實穩健的財務基礎,過上平衡喜悅的自在人生!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wisehomemaker 【Instagram】@wisehomemaker 【Website】https://wisehomemaker.com 【Podcast】聰明生活投資學

基本資料

作者:聰明主婦 出版社:今周刊 書系:理財館 出版日期:2024-06-06 ISBN:9786267266717 城邦書號:A2470119 規格:平裝 / 單色 / 240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