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誰謀殺了大唐?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誰謀殺了大唐?

  • 作者:陶短房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16-01-29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9折 288元
  • 書虫VIP價:272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58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自古無不亡之國,即使再強盛的王朝,也不能例外。 然而唐朝被推翻後,出現回光返照,這個巨人奇跡般趴下又立起、立起又趴下,彷彿做了一個伏地挺身,這種復活現象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 本書作者力圖用淺顯的語言、明白的脈絡、有趣的表達,勾勒從盛唐到殘唐,從真唐到假唐的曲折過程,判明誰是謀殺大唐的真凶、疑凶、偽凶,揭示他們的作案動機、背景、手法和成敗教訓。創造這段歷史的關鍵人物——朱全忠及李存勗,都是膽略和能力超群的英雄,但最後皆以悲劇收場。且讓我們步入大唐帝國的餘暉,看一看這樁精采的「謀殺─詐屍」奇案,和合演這齣「殘唐五代」歷史妙劇的兩位主角吧。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他序:誰能調侃歷史? 赤軍 自序 前言:大國的伏地挺身 唐朝皇帝世系圖 人物關係圖 【上篇】沒人想到他會成為大唐的掘墓人——後梁開國皇帝朱全忠 第1章 歷史開了個大玩笑 掘墓人第一人選黃巢:為他人做嫁衣裳的詩人造反者/掘墓人第二人選李克用:本來他的家族可以早成功一代人/掘墓人第三人選李茂貞:最像奸臣的人最後變成了大唐忠臣/該說說主角了 第2章 反賊朱溫 第3章 令人眩目的膨脹 不到一年工夫就當了宣武軍節度使/又不到一年工夫就消滅了老東家黃巢/對獨眼龍開刀/出現兩個假皇帝/再次背信棄義/朝廷送來大禮包 第4章 金角銀邊草肚皮 並非天性喜歡當白眼兒狼/跟獨眼龍硬來討不到好/還是先安定一邊的好/淮南節度使管不了淮南 第5章 回頭看中了大唐天子 英雄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把北方諸侯拉過來/這次得勤幾回王了/看看到底誰當家 第6章 皇帝輪流做,該到我家了 把清流變成濁流/皇帝是打出來的 第7章 後梁大皇帝朱晃 改了國號再改名,如今俺是梁太祖/還是河西最要緊 第8章 英雄難過美人關 強娶公主是謠傳/髮妻雖醜卻有賢/可惜老婆死得早 第9章 誰曰如此不英雄 【下篇】百戰百勝卻丟了天下——後唐莊宗李存勗 第10章 如果老爹爭氣,本來江山不用來得這樣辛苦 第11章 二十四歲便稱晉王 這新王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內亂雖平,外敵未退 第12章 一步一步強大起來 機會終於來了/大燕皇帝劉守光 第13章 是對付梁朝的時候了 天平在向自己一方傾斜/契丹人成了氣候/打過黃河去 第14章 後院起火 王鎔和王處直居然同一年出了意外/小小鎮州城,竟然害死了晉軍三員名將/李嗣昭的死又引出大麻煩 第15章 現在該過把皇帝癮了 還沒登基就氣死了張承業/不叫建國叫復國/其實這一年形勢並不好 第16章 十根手指奪天下 王鐵槍,一個神話的誕生/賭還是不賭/王鐵槍的末日/終於把梁朝皇帝的腦袋裝進了盒子 第17章 還是想接著打:此時天下有幾個皇帝? 前蜀的王家皇帝,已經傳到第二代/廣東還有個大漢天子/淮南也快出皇帝了 第18章 攘外必先安內 第19章 該收拾後蜀那個王衍了 第20章 長處是會打仗,短處是只會打仗 用人是個大問題/這錢怎麼掙又怎麼花/皇帝喜歡唱戲/皇后也不是省油的燈 第21章 十指上滑落了親手打下的天下 俘虜的王衍還沒送進京城,天下已亂作一鍋粥/終於又有人造反了/討賊的元帥變成了賊元帥/這時還不捨得錢 第22章 巨人到底死於何時

導讀

【前言】大國的伏地挺身
  中國是地球上盛產帝國和皇帝的國度,從西元前二二一年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到西元一九四五年最後一個「皇帝」偽滿洲國溥儀,能被稱作「朝代」的「正版」帝國有十七個,雖不被列入朝代但也獨霸一方的「帝國」差不多上百,正版的盜版的、公認的自稱的皇帝更多到難以統計的地步。   帝國數量多自然也意味著被消滅的帝國多,中國人講究「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除非實力相當,誰也吃不掉誰,否則皇帝甲的登基坐殿必然意味著皇帝乙的人頭落地。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山東泰山一帶有個國境大約只有幾座山頭大小的「帝國」,其皇帝王始在被別的皇帝捉住,押赴刑場就地正法之前,大義凜然地喊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真理:「自古豈有不亡之國!」   的確,自古無不亡之國,別說王始的小小帝國,即使號稱強盛的漢、唐、元、清,也一樣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古人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意思是大國的崛起不易,大國的趴下卻又快又容易,元朝從斡難河源一個小小部落到橫跨亞歐的空前帝國,歷經百年征戰,但他們被趕回蒙古高原卻只經歷了短短十餘年;清朝從西元一五八三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到一六四四年滿清入關,建立最後一個全國性帝國,經營了六十一年之久,而武昌起義一聲槍響,不過幾個月工夫就土崩瓦解。   但號稱中國歷史上最強大富足的漢族人帝國——大唐王朝的衰亡軌跡卻與眾不同,它在被消滅十六年後又重新出現,彷彿做了一個伏地挺身(俯握撐),又奇跡般支撐起身軀。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在哪兒趴下、就在哪兒爬起來的伏地挺身現象非常罕見,只有另一個漢族強大王朝——大漢帝國,在被王莽的「新朝」取代後又復國成功,形成著名的西漢、東漢;如果連不叫皇帝的也算,那還可以勉強加上史前的夏代,那個連一件確切文物都沒有流傳下來的王朝,曾經在喪失王權兩代人之後成功復國。   然而夏代復國的少康是已故國王太康的嫡親孫子,東漢復國的光武帝劉秀也是錯了管換的正宗皇族子孫,他們的復國是真正的復國,把原先顛倒過來的再挪回原位。唐朝並非如此,以大唐的名義從血泊中重新站起來的真龍天子,其實是個跟姓李的唐朝皇帝毫無血緣關係的少數民族沙陀族人,更有意思的是,這個「復」出來的大唐一共產生過四位皇帝,卻分屬三個姓氏、兩個民族,而且他們沒有一個是原本姓李的皇族。   看到這裡我們應該有點明白了:所謂的大唐復興,其實不過是一個虛幻的影子,倒下去的是大唐帝國的軀殼,重新站起來的卻是個借屍還魂的新生命。 黑格爾曾說,歷史往往會重複兩次;馬克思補充說,這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喜劇;但對於趴下又立起、立起又趴下的大唐帝國和「殘唐」而言,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同樣是悲劇。   喜劇是屬於小丑的,悲劇卻永遠屬於英雄。不論是推翻大唐帝國的朱全忠,還是讓這被顛倒的乾坤至少在表面上重新顛倒回來的李存勗,都是憑藉過人的膽略和能力,決定和影響了歷史進程的人物。儘管他們的結局都是悲劇,但前者赤手空拳打倒巨人,後者更打倒了打倒巨人的人,誰敢說他們不是英雄?   下面就讓我們步入大唐帝國的餘暉,看一看這段奇特的「謀殺——詐屍」,和上演這齣歷史妙劇的兩位聯合主演吧。

序跋

  中國人津津樂道而又很少會引起不同傾向者對掐的朝代並不多,除了漢朝,大約也只有唐朝能享此殊榮。   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自古無不亡之國,即使強盛如漢唐,也無法例外。然而這兩個朝代又不約而同地出現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奇妙局面:東漢之亡,先有劉備的蜀漢續命,迨三家歸晉,天下一統;又有八竿子打不著的匈奴左賢王劉淵,打著「漢朝外孫」的旗號重建了一個「漢朝」。唐朝之亡,則有個後唐替這個大帝國收屍、復仇、還魂,這個後唐的主人非但本來不姓李、不是漢族,而且總共四位帝王,居然有三個姓氏。好不容易後唐也折騰完了,東南又冒出個南唐,將這個光輝的國號,一直延續到宋朝開國後很久。   可同樣是盛世末葉,同樣是死而不僵,殘漢以《三國志》、《三國演義》而不朽,殘唐卻顯得寂寂無聞。   要說沒人寫那是冤枉:論正史,《三國志》只有一本,《五代史》卻有新舊兩套;論小說,《三國演義》和《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都是羅貫中所寫。可《三國志》備受重視,裴松之的注校竟比原文多出數倍,而《新五代史》則被譏為「主觀史」,《舊五代史》乾脆失傳,要逼得後人從字紙堆裡去扒拉;《三國演義》流傳千古,中外馳名,而《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非但籍籍無名,甚至現在流行的這本是否當年羅貫中的原著都說不清楚。同是大國,殘唐未免死得太冤了吧?   其實關鍵出在謀殺者身上。   漢朝的謀殺者證據確鑿,罪證清楚,案情簡單——不就是老曹家麼,所爭的,無非是這樁謀殺是有罪或無罪,是替天行道、正當防衛、防衛過當還是謀財害命;而唐朝的謀殺者則撲朔迷離,一拎能拎出一串兒來,這一串疑凶中,有的是有賊心沒賊膽,有的是有賊膽沒賊心;有的動了刀,卻沒砍著要害,有的本來是去殺人的,卻不留神把別的凶手給砍跑了……如此亂糟糟的案情,偏攤上中國傳統紀傳體按人頭記事的習慣,專業人士倒沒什麼,普通人翻開書本,除了人名還是人名,沒翻幾篇傳記便一腦袋糨糊,自然是提不起興致來。   其實越是複雜的案情,就越有故事性、趣味性和研究價值。關鍵在於,第一,要把脈絡理順;第二,要用大多數人看得懂、願意看的語言寫出來。   《誰謀殺了大唐?》便是筆者試圖按照上述兩個要素,所做的一次小心翼翼的嘗試,力圖用淺顯的語言,明白的脈絡,有趣的表達,展示從盛唐到殘唐,從真唐到假唐的一段歷史,以及歷史背後的鏡鑒和感悟。   當然,最重要的不僅是勾勒出唐帝國這個受害者的遇難過程,更是揭示那一大串真真假假、大大小小的謀殺者,揭示他們的作案動機、背景和手法。   殘漢之所以精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謀殺者——曹操父子——形象豐滿,有很強的故事性;筆者不揣冒昧,希望通過這樣一本小書,將原本精采不遜色於殘漢的「殘唐謀殺案」,用更多人能讀、樂讀的語言勾勒出來。   「殘唐」習慣上總和「五代」連在一起說,這部書只說殘唐,不全及五代,並非殘唐之後的五代十國不精采,而是為了集中筆墨,把這樁「謀殺案」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更清楚。        

內文試閱

第1章 歷史開了個大玩笑
  唐代是中國古代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其廣袤的疆土、強盛的國力、燦爛的文化、無堅不摧的兵鋒、海納百川的胸懷,都使它無愧於當時世界第一帝國的稱號。   可惜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開元盛世之後的一百多年裡,安史之亂、吐蕃來犯、宦官專權、大臣黨爭……把昔日強大的唐帝國弄得千瘡百孔,四分五裂。由於戰亂不斷,皇帝的威信下降,各地的封疆大吏「節度使」們逐漸控制了轄區內的軍政大權,在各自的轄區內,他們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自行徵兵,自行控制財稅,對管下軍民任意行賞,甚至處決也不上報朝廷,節度使死了,常常由他的子弟或親信自行繼任,皇帝往往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實。這些節度使的轄區被稱為「藩鎮」,事實上就是一個個半獨立的小王國,他們的長期存在,割裂了唐朝的疆土,減弱了唐朝的凝聚力,枯竭了唐朝的財源,讓這個偉大的帝國無可奈何地一天天走向它的末日。   在這無可奈何中大唐天子換了一茬又一茬,終於輪到了一個叫李儇的皇帝,後來被稱作唐僖宗。話說這唐僖宗聰明伶俐,音樂、算術、騎馬、射箭,除了正事那是樣樣精通,他喜歡的是聽戲、打球、鬥鵝、鬥雞,有一次戲聽得美了,曾喜孜孜地對伶人(演員)石野豬說:「如果這皇帝非得考試才能當,只要考的是打球,朕一樣穩當天子。」這石野豬笑嘻嘻地答道:「如果是堯舜當主考,陛下一定要名落孫山的。」這皇帝出手大方得很,買鬥鵝、鬥雞,賞賜伶人,動輒就是幾百、上千吊錢——反正沒錢可以挪用公款,怕什麼,只管花。   可皇帝終究要幹點兒事的。唐僖宗自有他的主意:他找了個乾爹,一位叫田令孜的小太監。這太監果然有些祕書天分,知道皇帝喜歡玩,每次見皇帝都自備兩盤點心零食,一邊伺候他吃著喝著,一邊隨口彙報朝務,而皇帝吃得高興,玩得開心,哪還聽得清乾爹說些什麼?隨口敷衍幾句「你辦事我放心」之類的廢話,一門心思還放在那些文娛活動上。於是這田令孜便成了二皇上,為所欲為,毫無顧忌,把本已一團糟的大唐江山,弄得更是烏煙瘴氣。   皇帝畢竟不是白癡,朝野也還有些明白人,他們在不犯渾時不免也會感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類的話,甚至私下裡還會偷偷嘀咕,究竟是何方神聖,將成為大唐帝國的掘墓人?   這個話題從唐僖宗談到他的弟弟唐昭宗李曄,再談到李曄的兒子、唐朝末代皇帝李柷,直談到唐朝滅亡前的最後一刻。數代唐朝君臣提心吊膽的幾個可怕名字,卻鬼使神差般一個個從掘墓人名單上被勾去,而最初不被他們放在眼裡的落魄降將朱溫,最終竟成了給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帝國釘上最後一枚棺材釘的人。   掘墓人第一人選黃巢:為他人做嫁衣裳的詩人造反者   第一個令他們擔心是山東冤句人黃巢。   這黃巢可是個了不得的人物,小說《殘唐五代史演義傳》裡說他生得眉橫一字,牙排二齒,鼻生三竅……總之要多嚇人有多嚇人,跑到京城趕考,拿了狀元,喜孜孜上殿謝恩,結果皇帝一看他那張臉立即休克,這狀元自然也泡湯。他是上訪無門,打工無路,在京城裡做了幾天盲流,只得灰溜溜地哪兒來哪兒去。   話說長安城外有一座藏梅寺,住持法明和尚夢見小鬼,說有個黃巢將在藏梅寺起兵反唐,第一個開刀的就是法明,以後還要殺人八百萬,血流三千里。法明聽得心驚肉跳,聽說真有個黃巢路過,急忙恭恭敬敬迎進寺裡,把自己做的夢源源本本說了一遍,當晚上天果然賜給黃巢一口寶劍,黃巢答應法明不殺寺中人,讓和尚們各自避難,這才舉劍刺向一棵大樹,發誓反唐。誰知人算不如天算,這法明恰好躲在樹洞裡,結果自然一命嗚呼。   現實中的黃巢生得未必那麼怕人,也沒中過狀元。他讀過書,詩也寫得不錯,是不是因為皇帝喜歡小白臉而倒楣說不清,反正是科考落榜,沒能當官,結果不得不靠販私鹽過日子。唐乾符二年(西元八七五年),他跟著一個叫王仙芝的一起造了反。   這王仙芝只是想多撈些現的,多吃點好的,並沒有太大野心,起兵後隔三差五向大唐天子拋個媚眼,打算拿自己這點本錢,跟朝廷混頂烏紗帽戴戴。黃巢覺得王仙芝當官,自己半點好處撈不到,於是一千個不服,一萬個不服,經常跟王仙芝抬槓,一怒之下打傷了他的前額,結果兩軍分道揚鑣。王仙芝很快就給唐朝滅了。黃巢不知是否真得了什麼上天賜的寶劍,越打越發達,領著幾十萬人從山東、河南渡過淮河、長江,又開山路七百里殺入福建、廣東,然後寫了一大堆非法印刷品,把唐朝臭罵一頓,帶著全軍浩浩蕩蕩北上,終於在廣明元年(八八○年)十二月殺進長安,把唐僖宗趕到了成都,自己做起了「大齊金統皇帝」來。   可惜黃巢很有些狗熊掰包穀的風範,一路上得地不少,卻是得一個,丟一個。這「大齊國」名字雖好聽,版圖最大時,也不過長安城四周巴掌大的地方。唐僖宗逃到四川後,知道自己皇位丟了,乖乖不得了,暫時顧不上玩球鬥雞,急忙敦促各地藩鎮「勤王」。這大唐雖然衰落,畢竟立國兩百多年,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還是很讓大家珍惜的,各路藩鎮的大軍很快將「大齊國」圍了個水洩不通,黃巢頂到中和三年(八八三年)四月,終於頂不住撤了,第二年六月,在泰山附近的狼虎谷被逼自殺。   黃巢起兵八年,當了四年多的大齊皇帝,殺人或許沒有八百萬,流血又何止三千里?他就像一個倒楣的盜墓者,在打開古代帝王寶庫的一?那突然死去,給後來的覬覦者開啟了貪婪攫取之門。唐僖宗雖然回到長安,繼續他「文化立國」的治國路線,但那些原本只滿足於土皇帝地位的藩鎮們卻被黃巢驚世駭俗的舉措提醒了:原來皇帝只要兵強馬壯就能當的,那老子為什麼不能?如果說,黃巢起義以前,藩鎮們爭鬥的目標,通常不過一點地盤、一點財物,如今他們貪婪的目光,卻紛紛集中在皇帝那張寶座上了。   掘墓人第二人選李克用:本來他的家族可以早成功一代人   因一目失明、外號人稱「獨眼龍」的李克用,也是被晚唐幾個皇帝提心吊膽提防了十幾年,有時卻免不了又要利用利用的厲害角色。   皇帝的這種又怕又用,又用又怕,讓李克用本人很不自在,他在某次皇帝打算卸磨殺驢前,不無委屈地寫了封「公開信」抱怨:你們大唐皇帝用得著我獨眼龍時,就把我比作姜太公、韓信;用不著時,就罵作胡虜、雜種,實在讓人有些吃不消。   其實皇帝罵的也不能算錯,李克用真的是歸順唐朝的少數民族——沙陀族朱邪氏,到了李克用的父親朱邪赤心,因幫助唐朝消滅徐州叛軍有功,被賜姓名李國昌。   皇帝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沙陀族擁有最善戰的騎兵,因為喜歡穿黑,號稱「鴉兒兵」。李國昌當年曾以千騎一舉擊敗了唐朝大軍圍攻數月無可奈何的徐州叛軍,沙陀騎兵五百更在湖北荊門大破王仙芝五萬人馬,到了黃巢占長安,各路藩鎮束手無策,又是李克用的鴉兒兵先破長安,再一路窮追不捨,終於把威名蓋世的「大齊金統皇帝」置於死地。李克用十五歲便勇冠三軍,被譽為「飛虎子」,據說他最擅長射箭,曾經一箭射穿兩隻大雕,還常常把縫衣針掛在樹枝上,在百步外彎弓射針,百發百中。他不但自己善戰,手下還收養了許多壯士做義子,評書裡說他有「十三太保」,其實足有上百人,都是能征慣戰的將才。這樣一支由強將統轄的異族強兵,就算天天高喊「擁護中央」,皇帝也放心不下,何況他們時不時要鬧些「高度自治」呢?   李克用的確早有那麼點不規矩,他造唐朝皇帝的反,比黃巢進長安城還早了三年;後來雖然幫朝廷滅了黃巢,卻不時搞個武裝請願,逼得皇帝兩次躲到外地,甚至打敗過皇帝的討伐大軍,把領頭的大臣孫揆拿鋸子鋸作了兩半。應該說,李克用一度擁有晚唐最強大的藩鎮武力,有造反的野心和歷史,所占據的河東(山西省中部、北部)易守難攻,有山河之險,西、北面都無勁敵,非常適宜進取,如果他頭腦清楚些,手腳麻利些,也許大唐就真讓他裝進棺材給埋了。   但李克用卻終於未能成功,敗在了他最看不起的朱溫手下。   民間傳說裡,獨眼龍是個怕老婆、軟耳朵的漢子,甚至皇帝讓他出兵,也要先把詔書送給他兩個老婆,讓老婆揪著耳朵把他轟上戰馬。史實雖並非如此,但李克用性格上的弱點的確壞了他的大事。   他雖然善戰,卻不善謀略,頭一次造反造得毛毛糙糙,結果弄得眾叛親離,逃進沙漠,差點當一輩子「唐僑」;他毫沒來由得罪了朱溫,卻又大大咧咧赴人家的宴,還喝得爛醉夜不歸宿,險些丟了性命;他很少打敗仗,卻總幹賠本買賣,有時會興師動眾去支援遙遠的盟友,白白消耗兵力,有時又莫名其妙得罪鄰近藩鎮,幾乎讓左鄰右舍都反目成仇;他鋸死孫揆固然過癮,卻讓皇帝心裡怕到發寒,寧可躲到外地,甚至投奔狼子野心的朱溫,也不肯和他湊合,結果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良機白白讓給了這個冤家對頭。   他有很好的根據地,卻不懂得大生產,也不曉得勤儉節約,弄得經常為軍費犯愁;他雖東征西討,卻毫無計畫,結果勝仗打了不少,等那個朱溫當了「大梁」皇帝,低頭一畫拉自己地盤,卻幾乎和十幾年前沒什麼變化。   他麾下雖然猛將如雲,卻似一個拿著滿把鈔票的小孩般不知該怎樣使。有個叫李罕之的大將,外號「李摩雲」,原也是一方藩鎮,後來落魄投奔獨眼龍,為他立下汗馬功勞,又是軟求又是明要,想弄個節度使當當,哪怕空頭的也可以,可他就是不肯。結果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李摩雲腳底抹油,硬是投了朱溫,把個老大的潞州也帶走了。他的弟弟李克修為人精明和氣,很得人心,他卻喝醉了酒發酒瘋,拿鞭子抽人家屁股玩,結果玩出了人命。他的幾個養子勾心鬥角,經常鬧內訌,找他評理,他也弄不清誰是誰非,長官意識出發,高興殺就殺,高興賞就賞,有時剛殺完立刻後悔,遷怒眼前的旁人不及時勸阻,於是一併喀嚓了事。這樣折騰來折騰去,原本穩穩自摸的一把牌,被他扯了個十三不靠,雖然仗著底子硬抗揍,好歹保住了河東一畝三分地,但自己家族的皇帝夢,卻因此被整整耽擱了一代人。   掘墓人第三人選李茂貞:最像奸臣的人最後變成了大唐忠臣   黃巢雖說攆走皇帝,自己跑進長安城穿了幾身龍袍,畢竟連個皇帝毛都沒逮到;獨眼龍更是扭扭捏捏,造反不像造反,忠臣不像忠臣。有個叫李茂貞的好漢就不一樣了,他可是曾經把大唐天子逼得幾次下不來台,甚至是唐代藩鎮把皇帝劫作人質的專利所有者,後來朱溫不過是照樣學樣罷了。   這李茂貞原本叫宋文通,是今天河北博野縣一帶的人。他最初不過是個大頭兵,被派到陝西鳳翔一帶駐守,後來跟著大部隊反攻被黃巢占據的長安有功,先後升作隊長、軍校。光啟元年(八八五年)十二月,長安又出了亂子,剛搬回京城的唐僖宗屁股還沒坐熱,又趕忙跑到鳳翔避難,宋文通時來運轉,當了一名光榮的近衛軍官,隨著逃難皇帝東顛西跑,功勞苦勞立了不少。不久叛亂平定,皇帝論功行賞,宋文通因為整天在皇帝眼皮底下跑來跑去,印象分數滿滿,還沒等回朝,就從一個小小的都頭火速提拔為掛名節度使,還賜給了李茂貞的姓名,算是跟皇帝老子一家人了。就在回長安的路上,鳳翔節度使李昌符和另一員大將鬧械鬥,皇帝一怒之下派李茂貞把李昌符宰了,就地把鳳翔這塊地盤賞給了李茂貞,沒過兩年,又封他做隴西郡王。從無名小卒宋文通到皇親王爺李茂貞,這位天才只花了五年,一沒造反,二沒跟皇帝、宰相攀親,實在是走運到家了。   人闊臉就變,一點也不假。這李茂貞當近衛軍官,又規矩又本分,一旦有了地盤,連氣也變得粗了。他先是不等皇帝下任命書,就自己封自己一個山南招討使,發兵奪占了鄰居的地盤;皇帝沒辦法,索性調他去山南,讓他交出鳳翔,他卻一蹦三丈高,寫封信質問皇帝:「陛下如果再逃難,路過鳳翔,沒俺李茂貞保駕怎麼得了?」把皇帝氣得忍無可忍,派御林軍去問罪,結果才走到長安城外的三橋,李茂貞就先下手為強,把御林軍打了個稀里嘩啦,逼得皇帝只得殺了宰相杜讓能作替罪羊,跟李茂貞和解了事。   這老李跟皇帝叫板嘗到甜頭,膽子更大了,等到新皇帝昭宗即位,他索性拉了幾個狐朋狗黨,接連兩次闖進京城,把皇帝連拉帶拽弄到自己地盤,要官要爵,打個白條讓皇帝蓋章就行,皇帝不蓋就自己動手,真是爽不可言。可惜他這一鬧得罪了更厲害的主兒,第一次是獨眼龍把他痛揍一頓,逼得他殺了乾兒子李繼鵬謝罪;第二次更不得了,朱溫的大軍把他打得七零八落,眾叛親離,只剩一座孤城。兩次的結果都是乖乖把皇帝送出去了事。   老李雖是大頭兵出身,文化底子差,但肚子裡卻著實有些主意。剛打了敗仗,部下人心浮動,他就跑到部下家裡,足吃足喝後在人家床上四仰八叉大睡一宿,把人家感動得熱淚盈眶:敢情咱主公這樣信得過俺哪,得,接碴兒湊合吧。把皇帝送出給朱溫之前,他居然厚著臉皮讓兒子李繼衛做了駙馬,娶了皇后親生女兒(平原公主)當老婆,打算接碴兒玩人質這手,沒想到皇帝前腳出他的鳳翔城,後腳就讓朱溫寫信要女兒。反正唐代風氣開放,皇帝女兒就算離婚也一樣不愁嫁,弄得老李白忙一場。   也許是兩次大虧讓他長了記性,知道自己這點老本成不了大事,此後的老李彷彿變了個人一般,對大唐江山再不敢亂說亂動。大唐皇帝起初還對他提心吊膽,生怕這個瘟神又來長安綁票,後來見他規矩,而朱溫的威脅又越來越大,竟加封他做了岐王。   話說老李混上岐王後更加老實,整天把報效大唐之類的口號掛在嘴邊。天祐四年(九○七年)四月,朱溫廢掉唐朝皇帝,自己做了大梁也就是後梁天子,老李居然很有骨氣地繼續沿用唐朝的年號,而且直到後梁滅亡都沒服一個軟。   朱溫稱帝時,天下諸侯不服氣的除了老李,還有另外三家;後來那三家先後自稱皇帝,老李卻仍然做他的唐朝岐王。等到獨眼龍的兒子李存勗滅掉後梁,因為自己宣稱是恢復大唐,對老李這個既沒投降朱溫、又沒自己當個皇帝耍的老實頭自然尊敬有加,改封他為秦王。   後唐同光二年(九二四年),李茂貞病逝,死後被謚為「忠敬」,一個原本最像奸臣的老粗,最後卻以鐵桿忠臣形象謝幕。   其實老李那也是沒法子:他的地盤在陝西西南部,秦朝、漢朝那時候號稱「陸海」,是肥得流油的地方,可到了晚唐,由於人口太多,開墾過度,水土保持跟不上,早已窮得連吃飯都成問題了,哪裡能養活稱王稱霸的大軍?他最盛時有二十個州,給人打過來打過去,等快嚥氣時一瞅家底,只剩下七個州了。因為缺錢,他摳門到連點燈點蠟燭都要收稅的地步,而且怕老百姓點火把照明來偷稅漏稅,他下令不許樹枝木柴之類進城,於是有個演員跑到他跟前嘲笑道:「您老乾脆連月亮也不讓進城得了。」   因為又窮又弱又被修理過,老李硬是咬緊後槽牙,果真抵擋住了當皇帝的誘惑。可他只是不敢,並不是不想:他曾經封自己的老婆劉氏做「皇后」,這劉氏也因此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既沒嫁給皇帝、也沒生下過皇帝的皇后。   俗話說得好,思想不犯罪,關鍵在行為。老李雖曾被當作大唐掘墓人的熱門候選,最後卻以實際行動開了歷史、也開了唐朝列祖列宗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該說說主角了   「匪徒」、「胡虜」、綁票慣犯,最終都沒能把奄奄一息的大唐帝國送進墳墓。給唐朝的棺材釘上最後一枚釘子的人,居然叫「全忠」,這個正面得不能再正面的名字,居然還是唐朝皇帝親口賜的。   這位不忠的「全忠」本名叫朱溫,人稱「朱三」,是宋州碭山(就是今天安徽最北面、靠近徐州的碭山縣)人。他自己做皇帝之後,他的御用寫作班子絞盡腦汁,給他們老朱家拉了個據說在大舜時候當過大官的祖宗(司徒朱虎),還編了許多繪聲繪色的神話,說他出生時屋頂上紅光沖天,將來必定大富大貴。但事實上他不過是個書沒得讀、田沒得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窮小子罷了,後來追隨黃巢造反也沒見多大出息,從起兵就跟著,直到黃巢進了長安、當了大齊金統皇帝,他才混了個小小的隊長。等到他像喪家犬一樣向唐朝乞求投降,獲封不大不小的空頭官銜時,不但唐朝君臣,怕連他自己也覺得,敗軍之將,又有歷史汙點,能混到這樣已經該謝天謝地、心滿意足了吧?   此時此刻,誰又能想到,毀滅當時世界第一大帝國幾百年基業的人,居然正是這個來自農村的流浪漢,是這個連「反賊」都做不好的無賴?

延伸內容

誰能調侃歷史?
◎文/赤軍(知名歷史小說作家)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中國歷史雖然以統一為總的趨勢,卻也多次出現過混亂分裂的局面,較著名的比如漢末三國、東晉南北朝、殘唐五代,等等。其中要說最亂的,大概非五代莫屬了,從唐末黃巢起義算起,直到北宋建立,雖然還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卻亂得夠徹底、夠血腥,後人看來是既扼腕歎息,又一頭霧水。   誰能把這一頭霧水驅除乾淨,把無數團亂麻梳理清楚呢?陶短房先生的《誰謀殺了大唐?》,算是基本做到了這一點。   《誰謀殺了大唐?》雖然沒有完整地解構五代史,只寫了唐末和其後的後梁、後唐兩朝,但整個殘唐五代的混亂局面卻可以一目了然了,再往後也不外乎軍閥混戰、皇帝輪流做而已,天子換了一朝又一朝,骨子裡的殘暴和血腥基本不變。   本書書名裡所謂的「大唐」其實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李淵建立的隋唐之唐,二是李存勗建立的後唐之唐。前一個唐亡於官僚黨爭、宦官弄權和藩鎮割據,後一個唐其實也差不太多,病根不除,哪怕再有多少個中原王朝建立,有多少個野心家頂著「大唐」的名號「復興」,短命的結果恐怕也都相同。   對於歷史來說,陶先生有知識、有見識,更有一枝鞭辟入裡的犀利文筆,讀他的書實在是一種享受。所謂「嘻笑怒罵,皆成文章」,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現今流行著一種風潮,那就是用調侃的筆調去解構歷史,使得原本沉重的歷史變得輕鬆,原本艱澀的史學變得大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好事情。然而只有對一件事情了解足夠之深,足夠之廣,才能去調侃,才能用看似輕鬆的筆調抒寫沉痛之事,坊間流傳的很多書籍卻根本達不到基本要求,在史識不足、史觀不正的前提下還膽敢調侃歷史,說句不客氣的話,那根本就是缺乏史德。   要知道,你從史書上看到的,你打算用今文解構以傳達給讀者的,並不是憑空虛擬出來的故事,而是一大群留下名字或被歷史大潮湮滅的實實在在的人,有五官、有四肢,有血有肉、會動會走、或喜或悲的,與你並無不同的活生生的人,對於他們在歷史大潮中主動或被迫所做的、被史家所記錄下來的事情,站在今人的高度固然有資格去評論成敗、臧否得失,但因何以成、因何而敗,為何能得、為何而失,若無深入的研究和縝密的分析,還是不宜妄加品評的,更遑論調侃了。調侃古人、往事本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易地而處,你又能做得比他們更好嗎?   懂得皮毛,就敢調侃,只把歷史當成自己手裡可以隨心任意揉搓的玩具,這種治史態度,給個「缺乏史德」的評價,一點也不過分。歷史要怎樣才能輕鬆描述,從而順利傳達給讀者,調侃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但要怎樣的作者才有調侃的資格,要怎樣調侃才不失公允、不乏史德,那些二把刀作者其實都應該來讀讀陶先生所寫的書。   對於歷史人物來說,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卻不能隨意地嘲其不悟、笑其不敏,因為把你自己放到那個時代,你恐怕比他更不悟且更不敏。看人挑擔不吃力,但在根本就不了解挑擔之苦的前提下,看過以後還要嘲笑對方,那實在是太輕率,太不負責任了。   從柏楊開始,有很多作者用調侃的筆法來寫歷史,其中又有幾個人真有深厚的史識、正確的史觀,從而真有調侃的資格呢?鳳毛麟角之中,陶先生無疑算是一個吧,讀他所寫的歷史,治世也好,亂世也罷,看看笑笑之餘,掩卷卻不由得人長歎和長思,只有這樣寫史,才真正能夠達到傳播知識、警戒後人的作用。若不能作為鏡鑒來警戒後人,若不能讓後人比較準確地窺知歷史大潮的一星一斑,只不過看時一笑,看完拋諸腦後,那麼這種書還出它幹嘛?讀它幹嘛?   好在還有陶先生這般寫史的作者存在,還有這種表面調侃、內在深刻的文章存在,才讓我覺得中國歷史不至於學界神祕化、坊間庸俗化,這兩條枝杈越分越遠,最後一腦袋撞進死胡同裡去吧。   歷史,可以高深,但決不能神祕,可以通俗,但決不能庸俗。讀陶先生的《誰謀殺了大唐?》,我才終於從近年來滿坑滿谷卻大都不堪卒讀的歷史散文中找到了一本好書。

作者資料

陶短房

陶短房,本名陶勇,江蘇南京人。中國知名專欄作家、時事評論家,非洲問題專家,不戲說的歷史作家,學院外的太平天國史研究者。自幼喜愛寫作,涉獵文史,對小說、散文、雜文、占文、古詩詞甚至曲藝戲劇等多種文體均有心得和實踐,並且研究時政、經濟、社會、文化。大學法語專業畢業後曾從事多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工作,足跡遍布非洲、北美。2006年移居加拿大,為多家中文媒體擔任特約記者或專欄撰稿人。著有《這個天國不太平》、《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小天堂》、《皇帝公關學》、《從歷史中我們能學到什麼》、《功過分明漢武帝》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陶短房 出版社:遠流出版 書系:實用歷史叢書 出版日期:2016-01-29 ISBN:9789573277705 城邦書號:A1200800 規格:平裝 / 單色 / 36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