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擺脫插管與延命,不讓自己與家人受苦的尊嚴善終
-
【實證醫學 完整解析】糖尿病緩解心法:從減藥到停藥!肉菜冷飯定時定量飲食,讓你穩血糖、降三高、減體重!
-
腦能量: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粒線體失調如何導致憂鬱、焦慮、強迫症、ADHD和其他障礙,揭示飲食治療新契機,重獲心理韌性
-
[圖解&影音]中風復健這樣做,提升自我照顧力:改善全身失能、恢復身體機能、避免再度中風
-
免疫學夜話:身體為什麼會自我攻擊?從基因、環境和演化,漫談人類免疫學與自體免疫疾病能教會我們的事
-
天然植物營養素,啟動健康正循環,打造人體最強防護力:75種五色蔬食×59種救命植化素×130道保健食譜,三位營養專家教你提高免疫力,降低發炎、防老抗癌,改善三高、遠離失智
-
【全彩圖解】30+增肌訓練:逆齡‧抗老‧減重‧紓壓‧防病 完全攻略【暢銷增訂版】
-
【限量簽名版】ICU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
-
ICU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
-
全彩圖解 終結慢性疼痛的14堂自救必修課:附「緩解疼痛核心快走法」影音示範&「疼痛日記」
內容簡介
◆華文最大網書當當網五顆星推薦!
★北京中醫藥大學診斷學博士、央視熱門節目《百家講壇》主講者羅大倫精心解說
◎常聽人說吃中藥不容易有副作用,那我可以長期服用嗎?
◎哪些中藥一定得飯前吃,哪些適合飯後吃?
◎常聽到女生經期過後要喝「四物湯」、身體虛弱要喝「十全大補湯」,這些藥方適用於每一個人嗎?
本書用深入淺出的圖文為讀者釋疑,教你快速搞懂中藥方劑,降低藥性衝突,發揮最大療效!
本書分為八個部分:方劑學的發展歷程、方劑治法、古代方劑分類、方劑的組成、方劑的劑型、古法的用量與服法、常用方劑、臨床運用舉例。看完本書,了解中藥的基本藥性與搭配概念,吃起中藥更安心!
【本書特色】
◎一次搞懂中藥的分類、藥性、配伍、服法、效用,最實用的中藥入門書
◎了解中藥服用須知,避免副作用,讓你補身不傷身!
目錄
【編者序】 沒有學不會的中醫
【推薦序】 只因中醫太美 梁冬
【前言】
帶你了解方劑
何謂方劑
方劑學的發展歷程
先秦時期
兩漢時期
兩漢時期——《黃帝內經》
兩漢時期——《傷寒雜病論》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肘後備急方》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備急千金要方》
宋元時期——宋代
宋元時期——金元時期
明清時期——明代
明清時期——清代
明清時期——清代《醫方集解》
方劑與治法
何謂治法
主要內容
主要體系
方劑與治法的關係
常用治法
汗法
汗法——辛溫解表
汗法——辛涼解表
吐法
下法
下法——寒下
下法——溫下
下法——潤下
下法——逐水
下法——攻補兼施
和法
溫法
溫法——溫中祛寒
溫法——回陽救逆
溫法——溫經散寒
清法
清法——清熱瀉火
清法——清熱涼血
清法——清熱解毒
清法——清臟腑熱
清法——清熱化濕
清法——滋陰清熱
消法
消法——消食導滯
消法——軟堅消結
消法——消痛排膿
補法
補法——補氣
補法——補血
補法——補陰
補法——補陽
古代方劑的分類
七方之說
病症分類法
祖方分類法
功用分類法
綜合分類法
方劑的組成
方劑配伍
藥與方
何謂配伍
配伍目的
配伍目的——增強藥力
配伍目的——產生協同作用
配伍目的——控制藥性的發揮方向
配伍目的——擴大治療範圍,適應複雜病情
配伍目的——控制毒性作用1
配伍目的——控制毒性作用2
配伍目的——控制毒性作用3
方劑的基本結構
何謂君臣佐使
中藥的君臣佐使
君藥
臣藥
佐藥
使藥
如何安排君臣佐使的關係
方劑的變化
藥味加減
藥味加減——舉例
藥量增減
劑型變化
方藥的劑型
何謂劑型
劑型
湯劑
散劑
丸劑
丸劑——蜜丸
丸劑——水丸
丸劑——糊丸
丸劑——濃縮丸
膏劑
膏劑——煎膏
膏劑——軟膏
膏劑——硬膏
酒劑
丹劑
茶劑
露劑
錠劑
條劑
線劑
栓劑
衝劑
片劑
糖漿劑
口服液
注射液
古方的用量與服法
中藥的用量
何謂中藥的用量
與用量相關的三要素
現代臨床處方的一般用量
古方藥量
古代的重量計算
古代的容量單位
歷代衡量與秤的對照表
刀圭、方寸七、錢七、一字
十六進制與國家標準計量單位換算率
中藥的用法
中藥用法的分類
內服法
內服法——湯劑的煎制1
內服法——湯劑的煎制2
內服法——服藥量
內服法——服藥時間
內服法——服藥的冷熱
內服法——散劑、丸劑的服法
常用方劑
解表劑
清熱劑
化痰止咳劑
理氣劑
補益劑
何謂補益劑
補益劑的分類
安神劑
固澀劑
祛溼劑
何謂祛溼劑
祛溼劑的分類
消食劑
瀉下劑
何謂瀉下劑
瀉下劑的分類
代表方劑舉例
解表劑.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
麻黃湯——症候分析
麻黃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麻黃湯——運用與注意
桑菊飲
桑菊飲——症候分析
桑菊飲——藥性及方劑分析
桑菊飲——運用與注意
清熱劑.清熱瀉火劑
白虎湯
白虎湯——症候分析
白虎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白虎湯——運用與注意
化痰止咳劑.造潤化痰劑
貝母瓜蔞散
貝母瓜蔞散——症候分析
貝母瓜蔞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貝母瓜蔞散——運用與注意
理氣劑.行氣劑
越鞠丸
越鞠丸——症候分析
越鞠丸——藥性及方劑分析
越鞠丸——運用與注意
理血劑.活血祛瘀劑
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症候分析
桃核承氣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桃核承氣湯——運用與注意
補益劑.補血劑
四物湯
四物湯——症候分析
四物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四物湯——運用與注意
安神劑.滋養安神劑
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丹——症候分析
天王補心丹——藥性及方劑分析
天王補心丹——運用與注意
固澀劑.澀精止遺劑
桑螵蛸散
桑螵蛸散——症候分析
桑螵蛸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桑螵蛸散——運用與注意
祛溼劑.芳香化濕劑
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症候分析
藿香正氣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藿香正氣散——運用與注意
【後記】 我們的心願
序跋
沒有學不會的中醫
沒有學不會的中醫,只有講不清的中醫。不是中醫多麼深奧難懂,而是表達得還不夠通透。
《漫畫中醫》系列叢書,打破了以往中醫圖書的形式束縛,採用漫畫的方式,分別從中醫基礎、體質、中藥、經絡、方劑、養生等方面來傳達中醫的深刻內涵,解讀中醫的絕世精粹。為喜愛中醫、想探究中醫奧妙的您,開啟了輕鬆學中醫、快樂學國學的愉悅之旅。
方劑學是闡明和研究方劑配伍及臨床運用的學科,為中醫的基礎學科之一。
本書分為八個部分,在簡要介紹方劑學的發展歷程、方劑與治法的關係、方劑的分類、方劑的組成、方藥的劑型、中藥的用量與服法之後,還會進一步詳細介紹解表劑、清熱劑、化痰止咳劑、理氣劑、理血劑、補益劑、安神劑、固澀劑、祛濕劑、消食劑、瀉下劑等主要方劑的類別、代表方劑的症候分析、藥性及方劑分析、運用與禁忌等內容。
全書內容嚴謹,表達通俗流暢,形式活潑新穎,化繁為簡,為初學者打開了一扇通向中醫之門。內文試閱
中藥的用法
內服法——湯劑的煎製1
煎制湯劑藥要注意四個主要問題 :一是用水,二是火候,三是煎藥的時長,四是煎藥的方法。四個因素都有所兼顧,更有助於煎出藥物的有效成分,有利於藥效的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內服法——湯劑的煎製 2
藥物煎制的時長也很關鍵。一般藥物煎煮 15 ~ 20 分鐘。一些礦石、貝殼類藥物及一些含揮發油的芳香藥物,則應該採取不同的方法。還有些特殊的藥物需要特別對待。
內服法——服藥量
服藥量的多少要根據藥物的藥性、功用和患者的體質、患病情況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內服法——服藥時間
通常來說,一般的藥物適合在飯前 1 小時服用,這樣有利於藥物儘快吸收。但是凡事有特殊,病人的病情、體質,藥物本身的特性都要具體分析對待。
一般每天服藥 2 次,上午 1 次、下午 1 次,或下午 1 次、臨睡前 1 次,在飯後 2 小時左右服用較好。
驅蟲藥最好在清晨空腹時服用。
治療急性病症就隨時可服,不要拘泥規定時間。
內服法——服藥的冷熱
一般應該在藥液溫而不涼的時候飲服。但對於寒性病證則需要熱服,對於熱性病證則需要冷服;真熱假寒的病證,用寒性藥物而宜於溫服,真寒假熱的病證用溫熱藥而宜於冷服。
內服法——散劑、丸劑的服法
散劑、丸劑的服法,是根據病情和具體藥物定量,日服 2 次或 3 次。
散劑:有些可直接用水送服,如七厘散等。
有些粗末散劑,可加水煮沸取汁,如香蘇散等。
外用散劑可用於外敷或摻灑瘡面,如生肌散等。
外用點眼或吹喉用,如八寶眼藥、冰硼散等。
丸劑都可以直接用水送服。
方劑配伍
藥與方
藥指藥物,方指方劑,也是由藥物組成的,兩者看似一回事,但實際上有區別。前者指散在的藥物,後者係指按照某種規律和目的組合在一起的藥物。一種藥物單用,和與其他藥組成方劑所發揮的效用是不同的。
藥,吸取天地精華,具有一定確定的藥性,功能各不相同,可以用來治療疾病,改善身體狀況。
但是,藥物特性不一,有的藥性很強,有的甚至帶有一定毒性。怎樣才能揚長避短,使藥性有利於健康和治療的一面得以充分發揮呢?
醫家根據治療目的和藥性特點的不同,依據一定原則將各具特性的藥物組合成一個新的有機的整體,就成了方劑。
一首成功的方劑中,藥物的特性可能被完全保留,也可能僅保留一些,反正是根據醫生的目的自由選擇,如同優秀的軍事家用兵佈陣一樣,縱橫捭闔,奇妙無窮。
何謂配伍
其實,上則所說的運用藥物的組合過程,就是所謂的「配伍」。「配」,有組織、搭配之義。「伍」,有隊伍、序列之義。
徐靈胎說:「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群之妙用。」這裡的合群就是配伍。
配伍目的
運用配伍方法遣藥組方,有兩個最基本的目的:一為增加藥效,二為減輕藥的毒性作用。也就是說,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藥物對治療有利的因素,抑制、減少甚至消除其對人體有弊的因素。方劑配伍的目的可具體分為五個方面。
方劑配伍的目的可具體分為五個方面:增強藥力、產生協同作用、控制藥性的發揮方向、擴大治療範圍、適應複雜病情、控制毒性作用。
運用配伍方法遣藥組方,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藥物對治療有利的因素,抑制、減少甚至消除其對人體有弊的因素。
配伍目的——增強藥力
功用相近的藥物配伍使用,能增強治療作用。
荊芥、防風都是疏風解表的藥物,同用可增強療效。
黨參、黃芪同用可以增強健脾益氣的作用。
配伍目的——產生協同作用
藥物的藥性各異,不同藥物的藥性之間可能是互相需求的關係,一種藥物的某種藥性恰恰需要與另種藥物某種藥性相結合,協同作戰,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單用麻黃發汗,只能起到開腠*發汗的作 用,如果 加上有透營達衛 作用的桂枝解肌 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汗之力倍增,又能使疼痛的症 狀得以緩 解。兩藥相互配合,提高發表的療效。
「附子無薑不熱」。附子與乾薑相配才能充分發揮其熱性,提高溫陽祛寒作用。
* 腠:皮膚的紋理。
配伍目的——控制藥性的發揮方向
一味中藥的功用往往不是單一的,使其發揮哪種功用,往往受組方中包括配伍環境在內的許多因素所控制。
附子的功效為解表散寒、調和營衛、溫經止痛、溫經活血、溫陽化氣、平沖降逆等。
如果需要它發揮發汗解表的功效,多和麻黃相配。
如果要發揮它溫經止痛的功效,往往和細辛相配。
想用它調和營衛,往往與白芍相配。作者資料
羅大倫
中醫診斷學博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特邀嘉賓,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養生堂》前主編,當歸中醫學堂特邀講師。從事舌診、外感病、歷代各家學說研究多年,並一直致力於中醫普及工作。 已出版《女性養生三法寶:不生氣,不虧血,不受寒》、《家庭抗外感指南:不易感,不侵邪,不招毒》、《讓孩子不發燒、不咳嗽、不積食》、《脾虛的孩子不長個、胃口差、愛感冒》、《圖解兒童舌診》、《圖解舌診》、《救命之方》、《弟子規說什麼》、《道德經說什麼》系列等暢銷著作。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