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企業家分享
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一場盟友反目成仇,無聲改變世界與生活的科技大戰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從未曝光的第一手資料, 深入兩大科技總部揭露商業機密與恩怨情仇! 有劃時代的發明,有最高竿的商業謀略, 有時代英雄的姿態,有小人物血淚,有揪心的真情與背叛, 當代最具可看性的世紀商戰! 2007年,賈伯斯發表第一支iPhone時, Google執行長施密特是Apple的董事, Apple和Google是事業夥伴,擁有共通的敵人。 但,這一切都在Google推出Android系統後變調, Apple與Google成為頭號死敵,開啟了一場世紀商戰。 這場戰役表面上是手機平台的規格戰,其實更是雲端掌控權的霸主之爭。輸贏不僅決定兩強市值的消長,還會影響周邊無數產業未來五年的布局,也將決定未來全球人們生活、工作、娛樂、消費,以及各類商業活動的全新面貌。 作者沃格斯坦主跑科技新聞十多年,是少數能採訪到兩家公司現任及前任工程師和管理高層的資深媒體人。他在書中深入描繪兩強陷入纏鬥的來龍去脈,兩家公司董事會的決策布局,揭露兩強領導人管理風格的獨特性甚至是黑暗面,也忠實呈現Apple與Google這兩家最令人嚮往的公司,鞏固企業文化的獨特運作模式,以及內部員工殘酷競爭的實況。而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他對這場競爭結果的大膽預測,則成為備受注目的亮點。 本書有驚人的內幕,有深具洞見的前瞻預測,還有小說般精采的敘事,讓科技圈內人看商業祕辛;投資者看未來選股趨勢;科技、電信、內容產業、電子商務乃至娛樂、媒體等各行業看下個十年的產業風向;而所有職場中堅分子與領導人,則都能從這場世紀商戰,觀察他們如何揮灑商業謀略與領導力,也能看到這群面對巨大競爭壓力的人,如何展現過人的勇氣與抗壓性,超越辦公室政治與人性的弱點,為個人與團隊締造紀錄,為我們革新科技、改變歷史。 你所不知道的秘辛: ◎ iPhone首度登場時,不僅是個未成品,還問題一大堆,工程師心中只有恐懼沒有興奮。 ◎為打造出最棒的iPhone,賈伯斯讓Apple兩位大將內鬥,政治角力讓許多工程師心力憔悴,在第一代iPhone上市後便離開了Apple。 ◎一般推崇賈伯斯是iPhone之父,但在矽谷大家公認真正的iPhone之父是目前任職英特爾的麥克˙貝爾(Mike Bell),為什麼? ◎Google為何刻意把辦公環境打造得像大學校園,而且盡量讓大樓保持嘈雜? ◎Google一邊和Apple合作,將搜索引擎、地圖置入iPhone,但又同時發展Android系統,這是打什麼算盤? ◎Android的創辦人魯賓是個叛逆的怪咖,他家就像《鋼鐵人》主角家的地下室,到處都是機器手臂與先進電子專案原型。 ◎Android團隊被併購後,跟Google企業文化一直格格不入,專案又必須祕密進行,使Android就像Google的情婦一樣,既受關注又受排擠。 ◎為了開發軟體,Google從微軟挖人,不惜付錢請對方一年不要工作,等他度過競業禁止限期。 ◎一開始手機商對Android興致缺缺,是Google付了數百萬美元給HTC,請他們加入聯盟打造第一支手機的。 ◎賈伯斯指控Android手機抄襲了iPhone某些功能,雙方人馬曾就此密商。深感被Google背叛的賈伯斯非常憤怒,會談也演變成對人不對事的大吵,他還指著魯賓大罵,說他連造型都模仿賈伯斯。 ◎Android手機很快就發展到足以對抗iPhone的地步,但iPad一發表就意外保住了iPhone陣營的地位,為什麼? ◎Google付錢給CSI影集導演籌拍新片,女神卡卡下張專輯不發CD會先推出app,HBO近年跟矽谷新創公司走得很近,這些現象又跟Google與Apple的纏鬥有何關聯? 【專業推薦】 ◎李全興(老查)(遠傳電信網路暨電子商務事業群 協理) ◎劉威麟(Mr. 6)(網路趨勢觀察家) ◎林之晨(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許毓仁(TED╳Taipei 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葉嘉鎮(《TechNews科技新報》主編) ◎鄭仁富(資策會創研所FIND組長) ◎鄭緯筌(VISTA)(Tappier.com 站長、前《數位時代》雜誌主編) ◎戴季全(Richi 里斯特、TechOrange流線傳媒創辦人) 「在規模和廣度上,這是一本大書。這不只是一本商業書,而是關於Apple和Google兩大巨頭之間的戰爭。弗雷德・沃格斯坦以精彩又引人入勝的敘事法,道出這場數位地震是如何影響了所有的通訊企業,不論這些企業是資深還是年輕;又如何推翻我們過去所熟習的習慣。如果你想要了解為什麼你站的地面不穩,未來又將會是什麼樣子,就一定要讀這本非常棒的書。」 ——肯恩.歐來塔(Ken Auletta)(《GOOGLE大未來:工程師與企業家的戰爭,將把世界帶向何方?》作者 ) 「這本弗雷德・沃格斯坦的新書,內容豐富詳細、無可挑剔的呈現了Apple和Google為了掌控智慧型手機市場而戰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充滿了背叛和政變,從賈伯斯到布林,都為了掌控我們腦袋的和口袋而戰。本書最淒美的一句話無疑就是『賈伯斯以為布林和佩吉是他的朋友。』」 ——貝絲妮‧麥克林(Bethany McLean)(《惡魔在這裡:金融危機的祕史》合著作者 ) 「幾乎每半個世紀矽谷就會有一場改變世界的科技革命,1980年代是個人電腦,1990年代是網路瀏覽器,而如今在21世紀則是智慧型手機。在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中,弗雷德・沃格斯坦講了一個從未被訴說但饒有興味的故事-Apple和Google如何主宰這個新世界,成為不共戴天的敵人。」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3D Robotics執行長、《連線》雜誌前總編輯、《長尾理論》作者 ) 「在商業世界中,沒有哪一場戰爭,比Apple vs. Google追求手機霸主的地位更為重要。現在,弗雷德・沃格斯坦提供了我們每一場格鬥中不可錯過的精彩內幕。」 ——史蒂芬.李維(Steven Levy)(《Google總部大揭密:Google如何思考?如何運作?如何形塑你我的生活?》作者 )

目錄


推薦序
第一章 登月任務
第二章 iPhone是不錯,但Android會更好
第三章 上市前的二十四週三天又三小時
第四章 我以為我們是朋友
第五章 背叛的後果
第六章 Android遍地開花
第七章 iPad再次改變了一切
第八章 「奎恩先生,拜託,別逼我制裁你。」
第九章 還記得聚合嗎?現在正在發生
第十章 逐一改變世界
報導後記
致謝

內文試閱

第一章 登月任務

  受邀出席賈伯斯的產品發表會理當是一大榮幸,那就像獲得肯定一般,顯示你是不容忽視的要角。Apple的員工裡,包含高階管理者,只有數十人受邀出席。現場的其他位子是留給Apple的董事、合作夥伴的執行長──例如Google的施密特、AT&T的史坦・西格曼──以及來自全球各地的記者。格里儂之所以受邀出席,是因為他是負責iPhone裡所有無線通訊功能的資深工程師。那是個很大的任務,如今手機為我們做無數實用的事情,但他們基本上來說是精緻的雙向無線通訊設備,格里儂就是負責手機的通訊設備。如果手機無法撥接電話,連接藍牙耳機或Wi-Fi,格里儂就要負責搞定。身為最早參與iPhone專案的工程師之一,他在那專案上投入了兩年半的歲月,通常是一週七天,鮮少人比他更有資格出席這次大會。

  但是,當格里儂驅車向北時,他一點也不興奮,而是充滿恐懼。在矽谷的產品發表會上,現場的示範大多是預錄的。一般的想法是,何必讓網路連線或手機通訊的問題破壞了原本完美的發表會呢?但是,賈伯斯的簡報向來都是現場直播,那也是讓他的簡報如此迷人的因素之一。然而,對格里儂等幕後工作人員來說,鮮少有工作比這項任務的壓力更大了。格里儂不記得賈伯斯主持這種大規模的會議時,有哪次出了紕漏。賈伯斯之所以是眾人眼中的傳奇,就是因為他主持的會議幾乎不曾發生過明顯的示範失誤,但是格里儂卻想不起來,上次賈伯斯如此準備不全就上場是什麼時候。

  「彩排開始沒多久就變得非常難熬。」格里儂說,「我很少看到賈伯斯陷入如此煩躁的狀態,偏偏就是發生了。不過,他大多是直視著你,拉開嗓門厲聲譴責:『你把我的公司搞砸了。』或是『萬一我們出了狀況,都是因為你!』他就是非常嚴苛,他在痛罵你時,你會覺得自己只剩一吋高。」格里儂說,每次被教訓時,你都會自問兩個問題:「『這次又是我做的垃圾搞砸了嗎?』和『這是第N次搞砸,還是第一次搞砸?』因為那些問題真的很重要,如果是第N次,他會抓狂,不過那時他可能已經想出變通的辦法了;如果那是第一次,那又為整個計畫增添了新的變數。」格里儂和彩排現場的人都知道,萬一這些問題在正式上場時出現了,賈伯斯不會為這些問題而自責,他會找格里儂等負責的人算帳。「當時的感覺是,我們好像排練了上百次,每次都有差錯。」格里儂說,「感覺很不妙。」

***

  當時iPhone運作不順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尚未接近完成。賈伯斯展示的是原型機,他只是不想讓大眾知道罷了。但是距離iPhone出廠銷售,需要完成的代辦清單還很長,生產線還沒設立,那時存在的iPhone實機只有一百支左右,每支的品質不一。有些iPhone的螢幕和塑膠邊緣之間有明顯的間距,有些螢幕有刮痕。所以賈伯斯向世人揭露iPhone以後,即使那天還開了記者會,展覽中心也設了一整個展台,但外界沒有任何人摸過iPhone。格里儂說,因為他們擔心連最好的原型機也禁不起大家貼近細看。從遠處看以及看賈伯斯示範時,那些原機看起來都很不錯,但是如果你把他拿在手上,「你會笑著說:『哇,這東西看起來還真像未成品。』」

  當時iPhone的軟體狀況更糟,那之前的四個月,有大半的時間都是耗在研究為什麼iPhone的處理器和蜂巢式無線通訊無法穩定傳輸。那個大問題就像是汽車引擎偶爾對加速器毫無反應,或車輪偶爾對剎車踏板毫無反應一樣。「那個問題差點讓iPhone計畫就此停擺。」格里儂說,「我們從來沒遇過那麼複雜的問題。」那通常對手機製造商來說不是問題,但是Apple因為對產品的保密過於龜毛,一直避免和三星(手機的處理器製造商)及英飛凌(蜂巢式無線通訊設備的製造商)合作,後來一直拖到Apple無計可施時,才請那兩家公司派兩群工程師到庫柏蒂諾幫忙解決問題。

  這次賈伯斯擔心的,不止是讓自己的公司失望而已,AT&T也預期他在Macworld大會上公開iPhone。AT&T為了取得iPhone在美國的獨家電信經銷權,答應讓賈伯斯全權掌控iPhone的設計、製造和行銷。他們從來沒做過這樣的讓步,萬一賈伯斯無法讓iPhone準時上市,AT&T可以退出協議,畢竟,名叫iPhone的產品卻無法正常撥接電話,想必也賣不好。

***

  當時iPhone的問題很明顯,他可以播放一段歌曲或影片,但是檔案沒播完就當機。如果你發送一封電子郵件後,繼續上網閒逛,那沒問題;但是如果你把順序顛倒過來,那就沒辦法了。經過無數小時的試驗和失誤後,iPhone團隊終於找出工程師所謂的「黃金路徑」,亦即以特定的方式、按照特定的順序、執行特定的一組工作,讓那支手機可以看起來正常無礙。

  賈伯斯要求他在台上用的示範手機螢幕,要跟他身後大螢幕所顯示的一樣。為了在大螢幕上顯示產品,多數公司通常只會要求連接投影機的攝影機拍攝那個產品。但是賈伯斯說什麼就是不肯,因為那樣一來,觀眾就會看到他放在iPhone上的手指,那就破壞了整場簡報的美感。他要求Apple的工程師花數週時間,把連接影像傳輸線的額外電路板,裝在他上台時使用的那支iPhone背後,那些影像傳輸線再連到投影機,把iPhone的影像放映到大螢幕上。例如,當賈伯斯點選iPhone的行事曆app圖示時,他的手指不會出現在大螢幕上,但大螢幕上的影像會跟著他的操作改變。那效果很神奇,觀眾會覺得他們好像自己就握著iPhone。但是當iPhone已經問題重重,要讓那設定流暢地運作,有如天方夜譚。「當時整支手機完全是拼湊出來的,再加上一些你能想到的醜陋應變程式。」格里儂說。

  iPhone的Wi-Fi無線通訊軟體非常不穩,後來格里儂和他的團隊乾脆把天線焊接到示範機上,從台下透過天線的線路,傳輸到投影裝置。台上的iPhone還是會無線上網,但訊號不需要傳送那麼遠。即便如此,格里儂和他的團隊還是需要確定現場沒人使用他們的頻率。「即使把基地台的代碼隱藏起來(如此一來,現場筆電搜尋Wi-Fi訊號時才不會出現),現場畢竟還有五千位科技鬼才,他們會想出辦法駭入訊號。」格里儂說,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乾脆修改AirPort軟體,讓他以為是在日本運作,而不是在美國(日本的Wi-Fi使用一些美國不准用的頻率)。

  至於要確保賈伯斯在台上撥話成功,他們能做的事情又更少了。格里儂和他的團隊頂多只能確保不斷訊而已,其他的就只能祈禱老天保佑了。他們請AT&T帶便攜式電訊發射站過來,以確定訊號夠強。接著,在賈伯斯的支持下,他們預先設定手機的畫面,不管實際的訊號強弱,螢幕永遠都顯示訊號滿格。賈伯斯在台上用iPhone打電話的短短幾分鐘內,無線訊號斷訊的機率很小,但是在九十分鐘的演講內,某個時間點突然斷訊的機會很高。「萬一無線訊號斷訊後,又如我們預期的恢復了,我們不希望觀眾發現,所以乾脆把程式寫死,讓他永遠顯示訊號滿格。」格里儂說。

  這些克難拼湊出來的東西都無法解決iPhone的最大問題:他常出現記憶體不足,要他同時處理幾個任務就必須重新開機。為了應付這個問題,賈伯斯帶了好幾支示範機上台,萬一其中一支的記憶體快不夠了,他就換另一支,讓剛剛那支重新開機。但是以賈伯斯打算示範的多種功能來看,格里儂擔心到時候可能會出現太多的故障點。即使賈伯斯逐一示範十幾種功能時都沒有當機,最後壓軸時他打算秀出iPhone的主要功能在同一支手機上一起運作的情況,那時就肯定會當機。他打算播放音樂,同時接聽電話,然後叫對方先在線上稍候,再接聽另一通電話,並找出一張照片,用電子郵件寄給第二位來電者,為第一位來電者上網搜尋東西,然後又回頭繼續聽音樂。「為了這個壓軸示範,我和組員都緊張得要命。當時手機裡只有120 MB的記憶體,而且又是未成品,那些app都還太大。」格里儂說。

***

  令格里儂及許多觀眾驚訝的是,二○○七年一月九日,賈伯斯上台示範iPhone的那天,整個過程竟然完美無瑕。他一開場就說:「我等待這一天已經兩年半了。」接著他講了許多故事娛樂觀眾,說明消費者為什麼痛恨他們的手機,他從此幫大家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幾乎每位觀眾都早就預期賈伯斯當天會發表手機了,但是他們聽完簡報後,依舊肅然起敬。

  他用iPhone播放一些音樂,觀賞一段影片,以展現手機的精緻螢幕。他打了電話,以展現手機的創新通訊錄和語音信箱。他發送電子郵件和簡訊,以顯示在手機的觸控式鍵盤上輸入有多簡單。他滑過連串的相片,顯示用兩隻手指縮放就可以放大或縮小圖片。他上網瀏覽亞馬遜和紐約時報的網站,以顯示iPhone的瀏覽器跟電腦上的一樣好。他從Google地圖上找到一家星巴克,在台上直接撥打那家店的電話,以顯示隨身帶著iPhone就不可能迷路。

  最後,格里儂不僅開心,還喝醉了,他帶了一瓶蘇格蘭威士忌去現場安神,「我們這些工程師和管理者大概是坐在第五排,示範的每一節告一段落時,就喝一杯。我們大概有五、六人,每次示範完某一段,負責那部分的人就喝一杯。最後壓軸示範所有的功能都沒問題時,我們喝光了那瓶酒,那是我們見過最完美的演出了。之後那一整天變成了iPhone團隊的解放日,我們在城裡狂喝了一天,喝得爛醉如泥,但實在是太棒了。」

延伸內容

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如此的自然
◎文/鄭仁富(資策會FIND 組長)

  你想像得到當年,賈伯斯設想iPhone應用的關鍵情境是:「讓使用者在上洗手間時,都可以輕鬆地收發電子郵件的裝置。」他思考iPad的應用情境是「讓使用者在上洗手間時,可以輕鬆地看報紙雜誌。」

  每當資策會FIND對外發佈數據趨勢、各種行動服務數據和指標時,我總會一再提到這個老梗:「行動網路對於人們的衝擊,就如同複製十多年前網際網路帶來的影響,這速度甚至更快。」

  因為民眾廣泛地應用智慧型裝置,而帶來了行動生活型態,這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現今我們使用行動裝置的多點觸控、虛擬鍵盤、具備龐大作業系統……,一切是如此的自然;但是回到五年前,Nokia還是全球手機硬體的霸主,我們還信奉著「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至今,各行各業看行動化,真的就像當年看網際網路一樣,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行動服務、新創公司、新的商業模式……。這一切轉變就源自於這兩家公司,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但真正讓整個市場和應用蓬勃發展,卻是因為Apple和Google。

  這兩個原本看似無關的公司,一個是獲利源來自搜尋廣告,另一個是獲利來自裝置銷售,原本看似平行,企業文化、風格完全不同的公司,至今都進入到行動網路平台的競爭。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思維和對於創新的態度,背後共同之處就如同這本書中提到:「只要你能夠吸引夠多人使用你的技術平台,最終會創造出一個漩渦,把每個人幾乎都拉進來。」

  「Apple的蓬勃發展是因為賈伯斯堅持追尋最佳裝置——完美結合外型與功能。Google的蓬勃發展是因為布林和佩吉的古怪和樂於接納混亂。身為創業者,他們都樂於抗拒傳統,即使周遭的人都認為他們行事過於衝動,他們還是願意對自己相信的東西壓下大注……」這是我最喜歡這本書裡的一段話,這句話看到兩個公司對於創新完全不同的思維,而我喜歡這段話的原因是,這句話描述了這兩間公司最大的共同之處:敢於挑戰傳統的思考,並持續堅持對未來的投資。」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國內業者說:「台灣市場小、企業資本規模不夠,我們很難複製國外大公司的成功模式。」我認同這句話,但是台灣在這一波行動的發展跟不上國際,真的是因為我們規模太小嗎?還是我們因為習慣傳統成功模式、對未來或創新吝於投資呢?回想當時,Google的搜尋利益主要還是來自於筆電和桌上型電腦,Google高層就已經想到,這不會永遠都是主要的營收來源。我們看到這兩個公司的領導者,對於創新和未來的堅持,看到棘手的問題絕對不退縮,這一點是我認為在台灣企業高層必須且應該要學習的!

  當我們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如此理所當然的狀況下,我們很難想像過去是怎麼樣發生的。這是一本帶我們回到當年,讓我們重回這過程中的幾個關鍵影響時間和事件。這本書將帶我們回顧這五年來,Apple、Google在行動裝置上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還有在許多關鍵時刻,這兩家公司的決策和競爭。我認為大家更應該看的,是這兩家公司在他們也不確定未來世界會長成甚麼樣的時候,那一種敢於想像且堅持的態度。
《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他們改變了這個世界,也包括你我
鄭緯筌(VISTA)(網路趨勢觀察家、Tappier.com站長、 前《數位時代》雜誌主編)

  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裡已經充斥著各種資訊科技的產物,再也回不去了。不管是用來打這篇推薦序的MacBook Air、安靜躺在桌上一隅的iPhone手機,或是被我開了十幾個視窗的Google Chrome瀏覽器,還有已經不能一天沒有它的Google搜尋。

  這兩家公司的本業雖然不同,一個是賣電腦起家,一個則是以搜尋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後來卻意外在行動裝置領域交鋒,也為這場世紀格鬥揭開了序幕。

  這兩家公司的本業雖然不同,一個是賣電腦起家,一個則是以搜尋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後來卻意外在行動裝置領域交鋒,也為這場世紀格鬥揭開了序幕。

  2007年6月29日,Apple公司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機。直到今日,每每從影片中看到當時賈伯斯從口袋裡掏出iPhone手機的那一幕,就有一種打從內心發出的震撼和感動,到現在還久久不曾消退。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年11月5日,Google公司在安迪.魯賓(Andy Rubin)的領軍下,發表了象徵開放精神的手機Android作業系統,從此與Apple的iOS平台分庭抗禮。

  伴隨Apple和Google的加入,行動網路產業迎來兩顆熠熠閃亮的新星。2008年7月10日,Apple公司在iTunes Store的基礎上推出App Store服務,提供iPhone、iPod Touch用戶瀏覽和下載應用程式的市集。同年10月22日,Google也立刻師法App Store,開闢Android Market(Google Play的前身),供Android手機用戶下載軟體。

  後來,Apple公司推出iPad,一舉改變了個人電腦市場的生態。而Google公司也持續和HTC、三星與LG等廠商合作推動Android裝置,並大力發展行動廣告業務。這些歷史,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詳。

  還記得2010年10月的時候,我便曾以「Apple vs. Google創新戰略」為題在《數位時代》雜誌撰文,不只介紹他們所推出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也希冀從雙方未來的布局版圖談到彼此企業文化、信仰的經營理念,進而幫大家(特別是台灣廠商)尋找前進未來的門票。

  當時的一系列報導,不但詳細探討了這兩家科技公司的對決,也引起許多迴響,許多朋友開始思索可以從雙雄的世紀決鬥中學到什麼?

  時間過得很快,三年過去了,雖然Apple的大家長賈伯斯(Steve Jobs)已經離開人世,而Google的施密特(Eric Schmidt)也退出第一線,交棒給佩吉(Larry Page),但Apple和Google這兩家公司的交鋒卻愈來愈激烈。

  雙方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服務,更加大併購企業與網羅人才的步伐。你可能剛注意到11月初Google所發表的Nexus 5智慧型手機,也一定忘不了Apple新近推出的iPad Air和iPhone 5s,還有劃時代的OS X Mavericks。

  作為一個觀察者,我樂於嘗試和擁抱各種新資訊、新文明的洗禮,也很熱衷於感受、體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對我來說,Apple和Google的意義並非只是位於美國矽谷的兩家股票上市公司,也不只是自己筆下所長期紀錄或關注的企業。

  這兩家從車庫崛起的企業,彷彿親切得就像隔壁的街坊鄰居,而他們的創業故事,很多人更能夠朗朗上口。細讀《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彷彿也溫習了一段近代網路科技的發展史。

  ——從來不曾感到陌生,因為他們改變了這個世界,也包括你我。

後記:

  就在寫完這篇推薦序的此刻,今早又讀到一篇有關這兩家科技公司的新聞。Apple公司的另外一位創辦人沃茲尼克(Stephen Gary Wozniak),最近接受英國BBC採訪時主動呼籲,希望Apple可以和Google展開合作,共同改善人工智慧技術,以便應用在穿戴式裝置上。

  Apple和Google有可能既競爭又合作嗎?對於骨子裡具有創新DNA的這兩家公司來說,或許做「酷的事情」遠比其他商業考量更來得重要。Apple和Google會不計前嫌,繼續攜手合作嗎?嗯,我雖然沒有答案,但卻樂觀的以為箇中自然充滿了可能性。

改變世界的背後,其實是科技巨人間的角力

◎文/林之晨(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的英文版叫做《Dogfight》,起得非常有寓意。

  Dogflight是兩軍交鋒,戰鬥機群互相纏鬥的意思。攻擊方會派出戰鬥機群,通常不是為了攻打敵方陣地,而是要清掃阻礙,讓後面的轟炸機、航空母艦等大傢伙可以順利登場。

  這本書的內容,正是Google與Apple兩家企業主管群們互相交鋒,合縱連橫,結果讓iPhone、Android這兩個重傷害武器得以登場,最後橫掃全世界的幕後故事。

  這故事遠比外界想像複雜許多。Google的崛起與Apple的復興同時發生在二○○○年代初期,微軟罷凌科技世界的時空背景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再加上同在矽谷的地利之便,最初Google與Apple高層有著相當親密的夥伴關係。

  但時序發展至二○○○年代中期,隨著雙方實力的日益茁壯,加上「行動上網」革命隨著環境成熟而快速加溫,衝突的利益終於迫使這兩個盟友必須轉為對手。

  這個轉變並不容易,過程中雙方需要逼迫電信商與製造商跟他們合作,顧忌微軟的反撲,處理交織的合作關係,還得調節自身主管與部門間的政治角力。這些錯綜的因素讓Google與Apple的每步棋都下得緊張萬分,往前看能夠形成的效果也常常難以預料。

  當然最終iOS與Android是徹底改變了世界。它們首先聯手改寫了行動的遊戲規則,接著還共創平板市場,徹底威脅PC產業存在的價值。

  但近距離去看,這兩家公司更像是馬拉松中脫穎而出的領先者。他們彼此追逐,偶爾互相卡位,為了超越對方逼出自己強大的潛力,最後因而把Microsoft、Nokia、Blackberry、HP、Dell、Acer等佼佼者都拋在腦後。

  《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帶我們深入這段大衝刺的幕後,揭開過程的種種縝密思考與布局。無論你是好奇這段歷史,或是想從中得到借鏡,它都是非常值得細細咀嚼的一本好書。

創業是生命信仰的延伸

◎文/許毓仁(TED╳Taipei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如果要談近二十年來改變人類生活最有影響力的品牌,Apple和Google絕對是排行前兩名,這兩個傳奇性的公司不但改變了我們跟資訊、人機介面互動的方式,更改變了人際網絡串聯的模式,這兩個偉大的公司有許多共通點也有不願意妥協的差異性。Apple的賈伯斯(Steve Jobs)和Google的布林(Sergy Brin)和佩吉(Larry Page)同樣有著想要改變世界的理想,但是兩間公司最後走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賈伯斯是當代最傳奇性的創業家,他出生平凡,沒有完成大學學業就跟他的好友 Steve Wozniak創辦了Apple電腦,從此改變了個人電腦產業。三十歲的時候他被Apple董事會逐出公司,他一氣之下賣掉大部份的股票,創辦了NeXT企圖東山再起,又購買了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皮克斯(Pixar)動畫公司。幾年之後Apple併購了NeXT並邀請他回去擔任執行長,接下來的十五年,Apple在他的帶領下發表了iMac、iPod、iTunes、iPhone、iPad,每一項產品都改變了產業。

  布林和佩吉在史丹佛攻讀博士的時候創辦了Google,他們的願景是想要透過搜尋引擎整理全世界的資訊(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這個具有遠大抱負的想法透過Google不斷推出的革命性產品如:Gmail、Google Map、Google Plus等服務,正在不斷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這兩間公司同樣改變了世界,然而兩個公司的文化卻大相迥異,Apple強調封閉、完美,任何產品在尚未正式發表前消息封鎖到極致,公司內員工經常被下封口令。Google則是秉持著開放的精神,即使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網路公司仍然要求員工有創業精神(startup),兩個創辦人更經常有實驗性質的項目如Google無人駕駛車(driverless car)、Google Glass、Google Moonshot Project、Android平台等等。這些計劃有許多最後即使沒有成功,也在內部創新上不斷提醒員工莫忘初衷,保持實驗精神。

  這兩個公司在推出iPhone和Android平台後正式交手。這兩個平台各有優勢,對於使用者來說,樂於見到兩個公司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而不斷地進步,這其中牽涉到不但是對商業利益的考量,更是兩個公司創辦人理念和世界觀(world view)的延伸。

  這場精彩的戰爭無論最後結果如何,站在這個時代的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有他們的雄心壯志和不願妥協的理想,我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也為這個時代帶來無限的想像。創業可以說是人生信仰的延伸,賈伯斯創辦了Apple影響了全世界,他對細節完美的要求等等,不但影響後人如何理解電腦,手機也改變了人對設計的看法;Google的開放系統、創新精神,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可能性。這本書的出版,象徵著兩個劃時代的傳奇,啓動創新的實踐和背後思維的激辯,無論從商業或是科技甚至於文明的觀點,都是值得一再品味,細細閱讀。


剖析Apple與Google恩怨情仇的起點

◎文/葉嘉鎮(《TechNews 科技新報》主編)

  個人電腦的先驅Apple與搜尋起家的Google,原是各據一方又彼此合作,股東會成員有所重疊不說,Google的兩位創辦人還視Apple創辦人賈伯斯為導師,一開始看似和樂融融最終居然反目成仇,如同小說情節般的劇情出現在現實世界中,也讓人不禁好奇其關係轉變的關鍵點。

  兩家公司反目的主因有著許多的傳聞,但都難以佐證,不過透過資深編輯弗雷德・沃格斯坦在採訪多位Apple、Google高層與參與開發專案人員後,為大家帶來部分解答,更娓娓道來其中各式各樣的內幕,從引領智慧型手機潮流起點的iPhone到接續普及到市場的Android平台,再到新世代行動裝置平板電腦的前世今生等,弗雷德・沃格斯坦都給了讀者精采的內容。

  書中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 iPhone、iPad的開發過程,加上Android在iPhone巨大壓力下尋求發展並壯大的故事,以及Apple內部的權力鬥爭、Google與Apple高層的互動狀況等,這之中還穿插了背叛、商業抄襲、市場功防戰等劇碼,這些來自內部第一手的資訊,是許多對於想掌握科技產業訊息的人所不能錯過的;在未來可能的發展,與引發的一連串專利訴訟,書中作者雖然未直接點名,卻也隱含了許多的提示與預測。

  目前看來,Apple與Google間的市場爭奪短時間內是難以落幕,甚至兩公司間的專利戰可能愈演愈烈,先前Apple與三星間的對簿公堂看來只是個前奏,因為在此書付梓前,由Apple、微軟、索尼與愛立信共同創立的Rockstar Consortium正開始對Android陣營發動專利戰,Rockstar Consortium擁有來自Nortel的六百多項電信專利,殺傷力十足,任何業者恐都將難以迴避其專利網,加上此次一反先前只控告Android合作廠商的作法,直接對Google提出了訴訟,把雙方的衝突再往上提升了一個層級。

  不容否認,未來不管勝敗為何,兩家公司已的確改變了個人電腦、行動電話、通訊網路,甚至未來媒體娛樂的型態,相信無論是科技產業的一員,或僅是科技的愛好者、消費者,都可以透過此書一窺兩家公司市場爭奪的始末、原由與未來的發展。


Google和Apple在邁向偉大企業的過程裡,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勇於創新

◎文/戴季全(Richi里斯特、TechOrange流線傳媒創辦人 )

  矽谷有一則傳說大家都知道:想要惹毛Google共同創辦人暨現任執行長佩吉最快的方法,就是盡可能讓自己的想法短視近利、簡報時強調某個專案可以賺多少錢。

  這個傳說不是最近才出現的,這個傳說由來已久。八年前(二○○五年),Google自己還是個八歲的年輕企業。當時Android創辦人魯賓跟佩吉大談「有電腦功能的手機」時,Android團隊才六、七個人,還沒被Google併購。魯賓拿同樣的想法和原型向三星高層(包括執行長)簡報時,根據《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中的描述,三星的反應是:「你在做夢嗎?……你和多少人要做出這個東西?你們才六個人,你恍神了嗎?」

  如果,我是說如果,HTC和Acer是兩間「矽谷」的公司,很神奇地,他們目前的狀況看來就不會這麼嚴重、沒那麼令人心驚。

  莊惠婷和我從二○○六年底開始籌備Richi,當時她和我都不那麼具體清楚行動上網的模樣,但我們都是一九九六年進入台大,親身體會過電腦上網帶來的衝擊。當時我們對WIMAX會不會是標準莫衷一是,但對高速行動網路的潛力極度認同。二○○七年年初iPhone面市,某種程度上決定了Richi的第一個服務:Skype來電答鈴/廣告,也就是VoIP的加值服務。當時沒多少人知道,我們瞄準的不是PC上的Skype,而是Mobile上的Skype。

  當時我們花了一百五十萬台幣做這個嘗試。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知道Apple為了開發第一代iPhone,花了一.五億美金。

  我在《Apple vs. Google世紀大格鬥》書稿上折了數十頁,畫了各種註解。對我來說,這本書極其寶貴。美妙之處不在這場大戰,而是這本書把Android和iPhone從概念開始的有機創新過程,深刻而細膩地揭露出來。這個過程,一向是創業者最難以從書本或演講中取得的實驗經驗。

  另外一個唯獨在全書脈絡中才能襯托的寶貴教訓,則是Marc Andreessen在書中提及的一段描述:「一九九三年已經可以明顯看出,每個人都有高速連線及大螢幕時,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因為我們在伊利諾大學(他的母校)就有那些東西。我們之所以有那些東西,是因為政府付費供應……」

  整個矽谷不是只有矽谷。在一個創新的生態系統中,企業會為了未來投資,Google和Apple為了八年後的未來投資。政府會為了看見未來投資,協助這些負責未來的人,竭盡可能地打開一個窺見未來的可能。

  但是的,我們還在恐懼,恐懼破產,恐懼年輕,恐懼未來。也是的,創新從來都不是低風險的事業。真是的,危險是真實的,但恐懼,是你的選擇。

作者資料

弗雷德・沃格斯坦(Fred Vogelstein)

財經和科技記者,《Wired》雜誌的特約編輯。曾經是《財星》雜誌、《華爾街日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編輯,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雜誌、《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

基本資料

作者:弗雷德・沃格斯坦(Fred Vogelstein)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三采文化 書系:Trend 出版日期:2013-12-06 ISBN:9789863420422 城邦書號:A2000589 規格:軟精裝 / 單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