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勵志故事
旅途:一段走了四十年的母女和解之路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和媽媽關係變好以後,發現自己竟然貪戀起人生。 透過一段段的旅行,重新紀錄自己與媽媽過去的對立與現在的和解過程,才明白,在這些無形的心靈對話之中,用彼此的眼光去調整矛盾、修正心態,才能擁抱母女間的差異,圓滿過去未竟的遺憾。 【精采內容】 ◎一對價值觀南轅北轍的母女,一場超過四十年的母女鬥爭 一個急欲想擺脫令她窒息的原生家庭的女兒,從充滿自卑與缺陷的童年開始,便計畫以升學為由,合理逃家。並且在她選擇離開後,才發現自己與媽媽的價值落差,竟毫無共識。「媽媽一直都沒有真心接受她自己真正擁有的人生,同時也沒有接受她的孩子們,真的就是想要這個樣子過生活」媽媽對子女的期待,與子女對家庭的不滿,兩相擦撞所造成的鴻溝落差,導致母女倆人的隔閡。 回頭看與媽媽的鬥爭,是一條淚痕與血跡斑斑之路。個性強勢的兩人,兩相碰撞,必定兩敗俱傷。然而,當自己在社會上幫助了這麼多的人,為什麼卻無法回頭好好的梳理自己的母女關係呢?     ◎想要「拯救」媽媽的女兒 開始想要讓媽媽擺脫渾渾噩噩、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不再為了兒女,為了家庭而活。在唸了哲學,從事NGO工作之後的瓊齡,決定要「拯救媽媽」,希望能夠讓媽媽不再抱怨,不再怨懟所有自身的不滿,因此「救贖」成了必然而行的計畫。 於是決定就從「旅行」開始。帶媽媽走進她的生活,看見那更遼闊的世界。在旅行的過程之中,她開始理解媽媽的眼光,並且訓練媽媽突破自卑,讓隱性的自信擴大。然而,與其說是「拯救」媽媽,倒不如說是「救贖自己」,在這一次次的旅行中,彼此的疏遠,找到縮小的方式,也讓僵局,找到解套。母女間的和解,就此展開…… ◎從「旅行」到「公益旅行」 長年投身「國際志工」和「公益旅行」的瓊齡,透過接觸孟加拉窮人銀行,更確定要讓媽媽理解她的工作,與那些她不知道的世界。然而如何打破媽媽既定的印象:「出國就是在玩樂」,「公益行動就是花錢找罪受」呢?於是他決定善用媽媽的專長「理髮」,先從當志工的老師開始,慢慢地透過以「分享」、「拍攝影片」為由,讓媽媽走入自己「公益旅行」的工作之中。 書中內容便從「跟團旅行」開始再到「半自助」、「全自助」的旅行規劃,並且透過貴人(賴佩霞)相助,解開母女間盤根錯節的心結,循序漸進地看著身處鴻溝兩端的母女,如何透過不同形式的旅行與女兒的自我反省表述,找回對彼此的親密與依賴。 ◎發掘相愛的許多可能 透過旅行,媽媽才能才能放心把手交給女兒,任憑引領,去到她想也沒想過的地方。母女間的疏離與彆扭,需要透過相處,才能真正了解對於彼此的愛,有多厚重。哪怕是爭執,哪怕是吵鬧,都無損於母女彼此相愛的事實。 本書附錄瓊齡訪談媽媽的親密對談,讓整本書呈現除了女兒單方面的自我表述之外,媽媽一路上在面對旅行(和解)的過程中,有怎樣的心情?是否也是緊張,甚至充滿開心期待?可愛的母女對談,溫馨上演! 經過了多年的旅行努力之後,才能懂得「尊重媽媽,讓她做她自己,讓她用自己的方式來愛她的孩子。」或許因為長年累積的隔閡,導致某些表達愛的方式,不夠細膩, 然而只要記得彼此相愛,只要女兒願意伸出手,母親與女兒,不管時間多長,永遠都能和好。 【好評推薦】 「感覺上《旅途》好像是我的書的延伸,雖然我跟母親在心靈上完全和解,但因家母罹癌早逝(六十三歲),她生前我們從不曾有如此溫馨的旅行經驗。……當時我還沒有看到這本書,現在如果有人再問我,我一定推薦他們看這本書。瓊齡與母親的旅遊經驗是我們學習的好範本。我們需要好的榜樣來幫助我們完成這幅幸福、完美的圖像。」 ──《回家》作者 賴佩霞  「愛是要有方法的,不只是對小孩,對父母也一樣。每個女兒都有與自己和解、與母親相愛的方法,但這本書給了我們『執子之手,與你同行』的創意,讓我們得以想像更多與父母相愛的方法,在人生旅程中。」 ──鄭秀娟(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女兒的花招百出,目不識丁的媽媽倒也隨遇而安,藉由這些另類的旅途,媽媽不但看到了陌生新奇的世界,同時,也看見了女兒執著選擇的人生。……瓊齡的母女旅行,有一種充滿心機的趣味,和無法偷懶回避的親密。真是好樣的,瓊齡的創意和勇氣,值得喝彩!」 ──莊慧秋(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的企劃總監) 「瓊齡每一段反思的旅程是最柔軟的提醒,和解無需任何條件,而是一顆彼此接納的心。 」 ──江妙瑩(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主編)

目錄

◎推薦序  賴佩霞
◎自序:總有一天,加起來超過120歲
◎前言:為什麼旅行,旅行遠方?──源於一種救母情結

◎第一站、不吵架,就成功
情結一:掌控 VS誠實 (或說:忠於自己)  旅行地點:日本
‧『你』,哪裡是別人呢?
‧什麼才是我真正在奮力抵抗的?
‧出國旅行,成年後的第一次朝夕相處
‧和媽媽在旅途中吵架了,怎麼辦?

◎第二站、跟團旅行,轉嫁「吃力不討好」的風險
情結二:責任的承擔與逃避  旅行地點:韓國、巴里島
‧試著承擔
‧讓旅行社分攤風險吧!   
‧修補身心對話的學分
‧旅行中的瑣事,增進認識的契機

◎第三站、真正的挑戰──半自助與全自助行
情結三:面對面的勇氣   旅行地點:澎湖、金門、香港
‧直視母女間的差異,無所遁逃
‧每趟旅行 都是一個境界
‧半自助行:【澎湖】、【金門】
‧全自助行:Hong Kong, No Shopping

◎第四站、偷偷訓練媽媽
情結四:對治自卑(與極自尊)  旅行地點:香港、泰國
‧自卑的源頭
‧一個隱性的目標

◎第五站、家在旅途中 (結果論VS過程論)
情結五:價值觀的直接衝撞  旅行地點:泰國
‧心安便是家
‧讀書讀壞了腦筋的女兒

◎第六站、總算可以公益旅行了
情結六:貧窮感  旅行地點:花蓮
‧貧窮感常在我心
‧葛拉敏銀行的客戶
‧當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了……
‧貴人乍現

◎第七站、交換媽媽去旅行
情結七:現實與夢想  旅行地點:台東
‧綠背包旅行說帖
‧魔術阿嬤的背包民宿夢

◎第八站、帶媽媽去工作
情結八:穩定與不穩定,遇見彼此的生命  旅行地點:台南、高雄
‧進入媽媽的工作場域
‧檳榔花香
‧歪打正著的人生
‧一輩要跟「不穩定」和平共存
‧駐校公益旅行達人

◎第九站、第一次想為自己去旅行的媽媽
情結九:做自己  旅行地點:旅行地點:北海道(未成行)
‧媽媽愛我的方式
‧媽媽給的生命功課
‧原來孩子也會有失落感
‧媽媽的習字帖

◎尾聲、旅行不是我們的夢想
‧做自己,是『孝』、『順』的起點-
‧成年子女透過豐富父母的生命達到反饋與救贖

◎附錄:瓊齡訪談媽媽的旅遊心情

內文試閱

●真正踏上公益旅行


   讓媽媽真正踏上公益旅行,一直等了六、七年,才落實這個心願。

  二○一一年的母親節前夕,除了履行每年的母女旅行,也讓一對母女參與我們的行程,而這趟旅行,從籌劃開始,就不是專屬於我們母女的私人行程,而是以公益旅行為訴求,公開進行招募。

  打從我開始帶媽媽去旅行,就開始不斷有人問我能不能也帶順便她們的媽媽去旅行?

   我總是回說,你的媽媽是你的責任,又不是我的責任,更何況,你媽媽恐怕也未必想跟不認識的人去旅行啊!

  之後又有人問說,那能不能組團,號召母女檔結伴一起去旅行?

   我又說,旅行只是我用來破解和媽媽之間的僵局,只是個方法而已,重點並不放在旅行本身,要是真的著眼於旅行本身,一定還有更好的作法,組團旅行成員之間總是要互相遷就,未必可取。

  儘管每年都會聽到詢問的聲音,但我總說願意分享經驗,卻從沒想過要讓別人的媽媽同行。

  二○一一年,經過公益領域友人的引介,有個專門以公益為主題的紀錄片製作單位,對於公益旅行這個主題感興趣,並想跟拍我帶媽媽去旅行的畫面。由於短期內,我並無帶媽媽出國的行程,考慮到影片的拍攝,需要較豐富的畫面,在與節目製作人磋商的過程中,我願意公開招募同行的親子。但畢竟當有不熟悉的成員同行,就不能夠那麼輕鬆自在,我總得扮演起關照者的角色,並不能真的完全進入單純旅行的狀態。

   不想為了只是為了拍片的需要,而出現類似做戲的情境,也不期望第一次有陌生人同行,便因為價值觀落差過大,一開始就埋下不愉快的伏筆,在考量到不過份為難自己的情況下,我傾向在公益團體、女性團體的網絡中發布訊息。

  另一方面,我也讓媽媽知道,這會是一趟「有旁人在場觀看、拍攝」的旅行,而「公益」正是此行的主要訴求,媽媽就在這樣的情境下,有了生平第一趟的公益旅行。

  最後同行的母女,是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環委會的資深志工晏如媽媽和女兒櫻徐;為了熟悉彼此,行前有過兩次會面討論。向來擔任環保志工的晏如媽媽,這次要用她特意到社大習得的魔術來娛樂眾人,我媽則拿出看家本領──免費幫國小男生理髮。

  既然名為公益旅行,我與晏如媽媽都是主婦聯盟的成員,自詡當個綠色背包客,行前,我便上網選取一家響應環保署綠行動傳唱計畫的民宿。來到以發展無毒農業著稱的花蓮,也特意前往位於壽豐鄉、施行德國有機農法的光合作用農場,親眼見證一塊原本貧瘠、布滿石頭的旱地,在農場主人吳水雲大哥全家人的耕耘下,短短四年多間便成為一個擁有十多個生態池、高規格的小小生態系。

  接下來,搭配花蓮新象社區交流協會巡迴部落圖書車的行程,來到全校只有七十多位小朋友的鳳林鎮大榮國小,兩位阿媽級的媽媽正式登場當志工。服務結束後的自我犒賞,就是繼續飆到瑞穗享受溫泉浴,晚餐是越南風味菜與撞牆水餃。次日早上,在民宿吃了豐富的早餐,和老闆暢聊了環保、公益,才好整以暇的北上前往豐田的五味屋。

  五味屋是一家由社區的孩子經營的二手商店,大部分的孩子在學校學業表現不搶眼、是典型的偏鄉弱勢孩童;每到假日,他們便在五味屋裡各司其職,透過服務為自己的自尊與自信增值。櫻徐在出發前三天就已經打點好一大行李箱的物資,要捐給五味屋做為義賣品,我也把幾條購自緬甸茵萊湖、花色各異的絲巾捐出。

  在這趟旅行,也是我第一次當眾表達對媽媽的肯定。

   當我們來到鳳林鎮大榮國小,在校長的引言下,除了既定的繪本閱讀活動之外,我也對全校小朋友介紹本次同行的兩位阿嬤。特別把我媽媽童年階段因為家貧,明明都跟著同齡的孩子到學校去了,還被硬生生地帶回家幫忙家務、農事的往事,說了一遍,原本是要讓小朋友知道,真的有人想上學卻沒機會。還真沒想到,這個不知聽媽媽老調重彈多少次的往事,從我的嘴巴說出來,竟一度讓我哽咽,在全校小朋友與師生面前失了態,當我別過頭去,正好瞧見在我身後的媽媽捂著嘴、早已泣不成聲。

  我清了清喉嚨,重新振作起精神,跟小朋友們說:「雖然張奶奶沒有讀書,也不是很有錢的人,但她還是可以用自己的手藝,幫助別人。」

●當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了……


   旅行做為一項和解的策略,只是最開始與最基礎的事。

   當母女能夠持續一起旅遊之後,能做的事情自然就會越來越多。

  別忘了,媽媽們一直都在持續變老,就算有人用盡方法讓自己「凍齡」或是努力運動健身抗老,衰老與死亡,都是不可抗逆的事實;我的體悟是,做孩子的能夠勇敢面對這些人生大事,連帶地,也有助於媽媽去面對這些事情。

  關於面對「衰老與死亡」,成年的子女未必就一定不如自己的父母,做子女的該強壯起來的時候,千萬不要害怕。

  二○一三年的三月十二日,正巧是植樹節,這天也是我認識超過二十年、住在樂生療養院逾一甲子的金義楨阿伯,往生八個多月後,終於排到時間、可以把骨灰送到法鼓山生命園區植存的日子。

  一直都在公益領域工作的我,從年輕時代便有機會臨終關懷等議題,當我接觸到大體捐贈、身後採行環保葬禮等觀念,也會不經意地跟家人分享,媽媽就是最常被我洗腦的人。由於媽媽也識得金阿伯,我特別邀請媽媽同行觀禮,也順便瞭解有關身後採行植存的整個過程。

  我前一天晚上先回到媽媽家住宿,以便次日一早帶媽媽前往位於金山的法鼓山,就在回媽媽家不到二十四小時的逗留中,卻出現了令我自己吃驚的事情:我就只是很平常地跟媽媽對話,說著、說著,竟然有兩度,忍不住有種想要摸媽媽的衝動,就在想的同時,我的手也真的就伸過去摸了媽媽手臂兩下。媽媽並沒有受到驚嚇,也沒有異常的表情,好像沒特別感覺的樣子。

  但我卻對自己這種生平不曾有過的舉動,驚訝不已,那種由衷而生的愛憐之意、想要撫觸對方的衝動,好像只在談戀愛的時候出現過,我不知道母女之間竟然也可以產生!並且是發生在像我這種,連想到要跟媽媽說「我愛你」的情境,都想不下去的人!

  當植存儀式完成,我們要往回走下坡道時,因為兩旁沒有扶手,我們母女便自然地手牽著手,一起步下台階。這也是我自有記憶以來,不曾發生過的事,但一切卻又發生得那麼理所當然。

   回程在捷運裡頭跟媽媽說bye-bye的時候,媽媽沒有像往常那樣,出現如懂事的孩子般必須強忍不捨、目送著父母出們上班的神情,當她看到我對她一付嘻皮笑臉的模樣,竟還笑得樂不可支,別離首次沒有悲情。  

   必須坦承,光只是母女一起旅行,一起去做某些事,並不足以達到母女關係提升的境界,但只要發起旅行的女兒想讓一切變好的心念夠強,並持續實踐不中斷,過程中就有可能遇到關鍵性的貴人,讓轉變的契機出現。

作者資料

張瓊齡

理性訓練啟蒙自政大哲學系,以記者之姿切入社會,便從來不曾稍離人群。 感性探索則承蒙於諸位「有緣無分」的戀人們。 和媽媽關係變好以後,發現自己竟然貪戀起人生。 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五年任職於慈濟基金會文化志業中心記者期間, 展開對公益領域的探索,在臺灣廣泛參與各類公益工作,逾二十年; 一九九八年起,陸續以學員、教師、行政主管、顧問角色參與社區大學運動至今, 自二○○四年赴海外公益旅行,仍持續培訓青年從事海外志願服務, 最新志趣是培植熟齡人口(四十~六十五歲),成為公益創業家。 臨近四十歲爬梳生命,確認此生在公益領域流轉是天命。 後四十歲的人生,期許隨緣成為有情眾生的「重要他者」。 二○一二年開始認真對待「作者」這個角色, 最終期望成為入世的、生命哲學實踐者。 專欄: 《網氏女性電子報》「飄浪遊靈」專欄 《魅麗》雜誌「魅麗心」專欄 《國語日報》家庭版「旅行可以不一樣」 「音樂家的成長路」專欄作者。 著有 《深愛這一切》(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基金會) 《從Me到We的旅程》(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 《親密是教養的起點》(遠流) 《Toby的聚寶盒》(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張瓊齡 出版社:我們出版 書系:張瓊齡 出版日期:2013-05-03 ISBN:9789868926721 城邦書號:A2280002 規格:平裝 / 單色 / 29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