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誌村鑑2:三寮灣、蘆竹溝(雙封面)
- 作者:謝仕淵、張銘洋、傅世元、陳妤蓁、曾詠榆、姜宏尚、許哲兢、陳浥潔、王璽、陳致豪、林柏旭、許維芯、吳芮甄、洪綉雅、陳泰豪、陳冠樺
- 出版社:裏路
- 出版日期:2024-03-06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79折 27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277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63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限量簽名寫真卡】《玲距離的戀愛》許玲玲寫真書
-
摸布想自己賺罐罐2(隨書附贈「Snack Time」海報)
-
摸布想自己賺罐罐:黑山的烏鴉原創故事集(隨書附贈「Sitting in 7-11」海報)
-
出發!日本自助旅行─一看就懂 旅遊圖解Step by Step 2024-2025
-
美國原裝進口韋特塔羅牌
-
妖怪獵人:地之卷、天之卷、水之卷(套書不分售)
-
搞懂基因,找出你的有效減重法!容易胖、很快累不是你的錯,掌握DNA關鍵,輕鬆達成不復胖、不衰老健康人生
-
《揭開.面莎》super Lisa林莎寫真書
-
蛻變遊戲®套書:蛻變遊戲®+神奇的芬活——西方世界第一座靈性生態村(內含:1書1桌遊)
-
引路人卷7+卷8套書(限量作者親簽特典贈品版,突破四千萬瀏覽人次超人氣本土原創漫畫,影視改編進行中!)
內容簡介
誌村鑑書系第二彈!雙封面濃縮台南鹽分地帶上兩個庄頭的精采。
台南沿海鹽分地帶的兩個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
兩個地名並非官方行政區劃分出的村里,但卻在地標、門牌上可見蹤跡。
看似難以拓墾的土壤,卻長出辛香紅蔥與候鳥的蹤跡;
而在靠海的那端,一方潟湖與魚塭上,
漂浮著整齊劃一又閃閃發亮的蚵棚和光電板
位於174市道起點的兩庄,為南國傳送出什麼滋味?
台南縣市合併後幅員廣大,其中位居沿海最北端的北門區,是個完全沒有火車行經的地方;居住當地的人們若要搭乘高鐵,也多得選擇到車程約40分鐘的嘉義高鐵站──要達此地,甚至比前往日本東京旅行更加輾轉。
大部分遊客自駕到此處,多為遊覽水晶教堂與井仔腳瓦盤鹽田美景,但在緊貼著將軍溪北側的北門區下緣,還藏有透亮著光的兩個庄頭,鮮少人發現。
延續第一輯《誌村鑑1:橋仔村》飛往外島,第二輯則帶領讀者前往一個同樣難以到達的南部沿海聚落,並以雙封面一次呈現關係緊密的兩地源淵。透過靈活生動的單元規劃,以及「迴聲」社造團隊作者群蹲點地方四年的田野調查,跨視角呈現鹽分地帶上多元產業發展、關水文化與生態、信仰,並特增「PLACE is?另一種地方」單元,提出特殊切角,探討行政區和自然村的劃分如何運作於真正生活於地方的人之上。
南部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紅蔥頭、蚵仔,由此閃亮著光
三寮灣與蘆竹溝兩個聚落同座落於台南著名的鹽分地帶上,卻由於靠海與否發展出不同的居民維生策略。「LIGHT」單元以產業為庄頭帶來的「亮」出發,呈現三寮灣因應高鹽分土地發展出的蔥田關水文化、蘆竹溝潟湖內的蚵棚和其他養殖漁業,以及兩庄共同面對的光電板議題。
廟不只管信仰,還是庄內大小事的仲裁與管理單位
以為到廟裡只能拜拜求平安嗎?三寮灣與蘆竹溝的庄頭廟功能可不止這些!除了保佑地方居民,並以送王船、請水等儀式延續信仰傳統並與其他地方角頭交陪外,這裡的大廟還掌管廟埕擺攤,並以投幣式「放送頭」供攤商廣播買賣資訊和官方政令宣導事宜。更重要的是,兩庄大廟還會每兩年輪流一次籌組鰻苗捕撈權的標案大事……
戴上當地居民日復一日的生活濾鏡,使用身體認識地方
「BODY 用身體認識」單元再進化!在地方長大的小孩如何看待村庄生活?在地居民購物路線和推薦特色商品是?或許你也好奇蚵農在潟湖裡「巡蚵田」的身體感,以及蚵田既沒路標也沒門牌,他們究竟如何辨認自己家蚵棚所在?一起從在地人身上挖掘知道會更好玩的豆知識!
找到每個人、每件物身上,藏著的非官方地方史
綜觀大的歷史與產業脈絡,但地方仍擁有許多獨特個性的人與物。經營理髮店的媽媽、為學童料理數十年的學校廚工阿嬤、造王船的木工師傅、由越南海港小鎮嫁到同樣靠海村落的新移民,開特色早餐店、唯一家便當店的,還有神的代言人……他們以真實生命經歷,展演著各自的非官方地方史。
吹海風大聲推薦
一個人,一個故事,一個聚落有一群故事。
三寮灣和盧竹溝距離我住的地方騎車不到15分鐘,是我偶爾騎車吹風會去的地方,我不是在地人,比較像是個遊客,或許是紀錄片拍久的性格,讓我總是習以保持一個距離的觀看著。但《誌村鑑2》像是個村民也像個導遊,帶我重新認識這地方,聽村民說故事,聽村子難以言喻的前世與今生。
或許你沒機會到三寮灣和盧竹溝,但閱讀這本書,會讓你更熟悉島嶼的另一方。有天,你的到訪,不再是陌生與疏離,而是島嶼一隅給你的溫暖。你閱讀了土地,土地也會給你滋養。
──黃信堯,紀錄片及電影導演,作品包括紀錄片《北將七》、劇情長片《同學麥納斯》
《誌村鑑》打開了我們認識台灣的新視野,但靠的不是抽象宏大的理論,而是誠懇、認真且深入地走進地方,考掘細節,記錄人事與物件,記憶與想像,讓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熠熠發光。
這充分證明了動人的故事無所不在,端看你是否有一雙好奇的眼睛。透過靈活的企劃與編輯手法,《誌村鑑》也改變了我們對「地方誌」的想像,不再只是官方編寫、正經而枯燥的紀錄。地方誌可以很有趣,同時很深刻。看完之後,有種衝動想去拜訪書中的兩個庄頭,更讓人期待後續更多《誌村鑑》的出現。
──涂豐恩,聯經出版總編輯暨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向晚時分,那抹火紅色的夕陽浸染在海平面上,映照在水面上的餘暉碎光隨浪飄盪,村子裡的人被落日壓長了身影,隨意揮了揮手告別,緩悠悠地散步回家,以迎接明日一早的生計拚搏。一樣位在沿海地帶的三寮灣和蘆竹溝,我推論著那裡的人們應該與我住在東石的阿公阿嬤擁有差不多的日常,過著差不多的作息。
以聚落為題的地方誌,最大的魅力莫過於這種質樸無華的日常感。這本書裡的人,身為閱者的我們可能幾乎都不認識,但只要提及討海人、木工師傅、廟口擺攤的老闆、戴著碎花布帽遮陽的阿姨到移民來台深耕的新住民,我們又能迅速從腦中浮現身邊特定的人選。如此短暫的靈光一閃,卻讓我們有機會再好好看一眼,那些居住在相同島嶼的臉龐。
──楊甯凱,《裏嘉義》作者,社群專頁「下港女子」創辦人
讀《誌村鑑2》,像看了一齣關於台灣西南沿海鹽分地帶的劇碼,而「三寮灣」和「蘆竹溝」是劇中兩位主角。從那些充滿食材味道、街坊地景、廟宇神明、日常物件、人情言談的細緻情節裡,刻劃出「三寮灣」和「蘆竹溝」兩位主角既親近但又各自獨特的樣貌。
書中大量特寫鏡頭的照片,搭配長期田野調查才精煉出的文字,如同一幕幕聚焦角色不同時空、多樣表情的運鏡,鮮明活化了三寮灣和蘆竹溝兩個地方的個性。也因爲地方是有個性的,《誌村鑑2》不只讓我們「知道」三寮灣和蘆竹溝,更是邀請我們「感受」這兩個身處鹽分地帶的地方,走進微觀的細節處,領略地方的記憶、情緒、風采。
──洪伯邑,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主編
在第一輯帶領讀者探索馬祖北竿橋仔村的腳步,沒有停歇下來。《誌村鑑2》接著來到的,是台南將軍溪出海口北岸兩處濱海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這一次,依然也有作者群的共探與共筆。在每篇文章的細膩觀察與入微筆觸中,不論是斬蚵殼的咄咄之聲、紅蔥頭的嗆香之味,或者是隱藏在廟殿裊裊香煙裡的虔誠信仰及捕鰻協議、漂浮在一整片太陽能光電板上的拉扯與挑戰,一道道風聲、絮語聲、乃至於街角的任何光景,都成為了走進地方故事的窗口。
整體來看,《誌村鑑2》將台南鹽分地帶一部份生活景觀、脈動與能量,很貼近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同時,這般關照的方法,也讓我們有了更多閱讀「地方」、甚至是從「地方」閱讀到我們自身的可能性。
──蘇峯楠,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目錄
三寮灣
INTRO 抵達之前——
Where?去三寮灣
Here!在三寮灣
History 三寮灣小史
Migrate 遷徙地圖
Keywords 三寮灣關鍵詞
TIMING 時刻:前往辛香聚落,凝視異質地景交織
LIGHT 在鹽分地帶上——
在田地裡把水「關」起來
儘管土很鹹,仍得種看看
在鹹味裡化險為塭
SIGNAL 四季與時間:從自然裡捕捉信號
BODY 用身體認識——
大人看不見的小精靈:小孩視角的庄頭巡禮
村民購物路線:跟著地方阿媽逛早市
三寮灣體感關鍵字:六字傳真地方滋味
TRACE 痕跡:散步庄裡,四處可見神的庇佑
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
為孩子掌廚的人——侯謝樹琴:以料理伴在地國小四十多年
替神明傳話的人——侯永興:三寮灣大王爺最信任的桌頭
開理髮店的人——溫日珍:一把刀剪、一面鏡子,聽人訴說心情
炸嗲的人——曾秀碧:東隆宮前擺攤半世紀賣蚵嗲
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
藥籤・放送頭・剪刀・網罟・清潔費收據
GOD 廟管庄頭大小事——
信仰全方位,保庇零死角
源自外地,卻深根在地的王船祭
漁村的宮廟,不只是祭拜的場域
PLACE IS?另一種地方——
三寮灣・蘆竹溝總地圖:在兩庄之間
自然村還是行政區?
一起求學、一起長大的地方?
被一條路切開或串在一起?
目錄 吃出來的空間?
在地人觀點?
閱讀地方的方法
蘆竹溝
INTRO 抵達之前——
Where?去蘆竹溝
Here!在蘆竹溝
History 蘆竹溝小史
Migrate 遷徙地圖
Keywords 蘆竹溝關鍵詞
TIMING 時刻:入村之路初極狹,抵港之後則開闊
LIGHT 從哪裡閃耀出光?——
滿村閃耀的蚵殼與「咄咄咄」迎賓聲
有人說,鰻苗是上天給漁民的年終獎金
由光電海上升起的地方意識
SIGNAL 四季與時間:從自然裡捕捉信號
BODY 用身體認識——
一日巡(蚵)田路線:四堂課體驗蚵農每天的例行公事
單車客追風祕密指南:三條「蘆竹溝×?」的推薦騎乘路線
到外沙洲上看看:臨海卻也不臨海的村落
TRACE 痕跡:成堆蚵殼的存在與等待
PEOPLE 此曾仍在的人們——
擁抱海的人——邱宸宏:辭去技師工作專心與海交陪
回來的人——邱玉梅:開一家海邊的創意早餐店
漂洋成家的人——阮渥濡:是蘆竹溝媽媽,也是越南母親
造船的人——邱登木:返鄉為神明造王船的木工師
煮食的人——歐麗淑:在蘆竹溝開唯一家便當店
OBJECT 物件微觀地方——
蚵仔車・曬衣架上的魚乾・椅凳・電土燈・收音機
GOD廟管庄頭大小事——
來自原鄉與海的庇佑
請水既為招兵買馬,亦象徵飲水思源
誌於誌村之前與之後
誌村的人:採訪團隊簡介
基本資料
作者:謝仕淵、張銘洋、傅世元、陳妤蓁、曾詠榆、姜宏尚、許哲兢、陳浥潔、王璽、陳致豪、林柏旭、許維芯、吳芮甄、洪綉雅、陳泰豪、陳冠樺
出版社:裏路
出版日期:2024-03-06
ISBN:9786269647590
城邦書號:A5410017
規格:平裝 / 全彩 / 352頁 / 10.5cm×14.5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