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歡慶雙12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繪畫
玩出藝術來!《小黃點》作者赫威.托雷的創意與靈感之旅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全球暢銷百萬冊繪本《小黃點》作者・學前藝術教育大師 赫威.托雷 首本傳記圖文書 ★收錄近300幅全彩圖片,珍貴手稿、作品、展覽照片一次公開! ★經典代表作《小黃點》、《彩色點點》等創作繆思、出版過程大揭密! 赫威.托雷的創作,不論是暢銷童書《小黃點》,抑或在世界各地舉辦的「理想的展覽」,每每打破藝術的框架。身為揚名國際的作家暨藝術家,托雷鼓勵大小朋友不論年紀都帶著玩心,歡樂地揮灑創意。 ▎最會玩的藝術家,卻有陰影籠罩的童年 赫威.托雷成長於跟藝術完全搭不上邊的家庭環境。他的母親曾是二戰戰俘,戰爭與貧窮帶來的陰影籠罩著他的童年。青少年時期飽受霸凌、老師的譏嘲,令他拒絕以畫畫作為自我表現的形式。 藝術學院報考失利,不順遂的求學經歷卻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名師的引導、同儕間的切磋,畢業之前,托雷已獲得廣告業青睞,擔任廣告公司創意總監,並為雜誌繪製插畫,受愛馬仕邀請合作。 ▎互動式體驗,「玩」出童書界的藝術革命! 某次參訪巴黎落後社區的經驗,讓他憶起童年的陰影,堅信只有書能讓孩童脫離困苦的環境,開創人生更多可能。兼具趣味與啟發成為他的創作理念,全球暢銷經典代表作《小黃點》也就此誕生:把書拿在手上轉一轉、手指在圖上點一點⋯⋯透過簡單的手勢,讓故事從平面變得立體。跳脫傳統的互動閱讀體驗風靡全球,更把他推向童書作家的嶄新職涯。 ▎個人特性與群體創意共融的「理想的展覽」 藝術常常被貼上「高不可攀」的標籤,托雷倡導的藝術理念則是不分年齡、身分、地位,人人都能享受到最簡單、最原始的「有趣」。二〇一八年,他推出「理想的展覽」這項全球共創藝術計畫,打破既往展覽「一期一會」的時間空間規格框架,把創作從「個人的、完美的」擴展成「大家的、自由的」,讓創意的發揮成為群體連結的一環。 本書收錄近三百幅插畫、素描、純藝術創作、裝置藝術實景照,由策展人艾倫.奧特與兒童文學專家雷納.馬可斯專文導讀,藉由創作歷程概覽、藝術家的自我剖析,深入理解其成長背景、靈感來源以及創意方法。 這是一本色彩繽紛、激發讀者好奇心的書,充滿實驗性與即興精神,深受家長、教師、圖書館員、藝術愛好者和創作者的鍾愛,是成人讀者必讀的傑作。一如既往,這位童書世界的創新者以新作《玩出藝術來!》邀請你加入能量充沛的創作之旅! ------.------.------.------.------ ▎赫威.托雷談創作 ●藍色、紅色、黃色⋯⋯是童年的顏色。 ●我所做的不僅僅是畫一幅畫,而是或長或短地經歷一段時光。 ●重新發現創作的瞬間,讓它成為可被閱讀的瞬間。 ●嬰兒與藝術家之間存在著一道獨特的門。 ●做得很好,很美,然後呢? ●書能為孩子們打造逃離現狀的出口,通往任何可能之處。 ●音符躍動帶出的驚喜滋養了我的創作。我朗讀的時候,我的書就是樂譜,我的聲音與其說是語言,更像是音樂。聲音和影像產生關聯,音樂就迴響在書頁之間,不管那本書是什麼語言。 ●創作必須是不穩定的,因為它的反義就是穩定,在穩定中什麼都不會發生。 【赫威.托雷童書作品獲獎紀錄】 ★波隆納兒童書展拉加茲獎 ★法國女巫獎 ★日本幼兒園繪本大賞 ★義大利安德森最佳藝術書籍獎 ★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 ★美國《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童書 ★入選美國圖書館協會兒童圖書委員會(ALSC)傑出童書 ★入選瑞士國際少年兒童圖書評議會(IBBY)榮譽書單 ★博客來、誠品等各大通路暢銷榜童書暢銷榜 ★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推薦人 李霜青(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所長兼中心主任) 周婉湘(《小黃點》系列譯者,《一起讀、一起玩》作者) 林千鈴(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廖韡(設計師) 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人)

目錄

【目次】 導讀|遊戲開始了:潛入赫威.托雷的《小黃點》世界 導讀|為創作歡呼 ▎從無聲到主唱的旅程 童年時期 求學階段 做廣告的日子 插畫 活動 創作大爆發 工作坊 抵達紐約 理想的展覽 赫威.托雷2.0 ▎靈光閃耀的一刻 方法 著作一覽 ▎原則 工作室 空間 即興創作 音樂 聲音 劇場 結束的藝術 小小孩 非主流藝術 挑釁 寫作 ▎關鍵詞 留白 版型 繪畫 線條 形狀 圓點 撕開紙張 具體/抽象 光 ▎創作參考 ▎理想的展覽 ▎田野上的花朵

導讀

【導讀|遊戲開始了:潛入赫威.托雷的《小黃點》世界|撰文/雷納.馬可斯】 一本新書出版,又恰好打造了新的形式,這種情況是很罕見的,《小黃點》就是這樣萬中選一。二〇一〇年,該書於法國首次出版,一年後在美國上市,隨後翻譯為超過三十五種語言版本。赫威.托雷這本最知名的童書作品並不是在講一個故事,而是在啟動一個事件:一場當下發生的沉浸式遊戲體驗。這是一個大膽、歡樂的概念藝術作品,白色背景上排列著一連串明亮的氣球圓點;托雷說,只要照著文字的指引,任何讀者都能變化出自己的版本,例如:「摩擦一下左邊的點⋯⋯輕輕地。做得好!⋯⋯試著搖一下書本⋯⋯一點點就好。」於是,一場以假為眞的遊戲便開始了:每翻一頁,圓點的排列組合就變得不一樣,像是在回應讀者先前的動作。藉著翻過一頁又一頁,托雷向讀者眨眼示意,讀者也眨眨眼回應他。 互動式童書並非創新的概念,立體書和拉拉書都能讓角色或場景動起來,此形式於十九世紀已蓬勃發展。隨後,發展心理學逐漸重視讓幼兒做中學,或是把他們視為學習夥伴,藝術家和作家則藉由讓孩子在聽故事時間更為主動的設計,巧妙回應這個研究成果。桃樂絲.昆哈特在《拍拍小兔子》(暫譯,Pat the Bunny, Golden Books, 2001)中,讓這些小小感官學習者有機會眼到手到,感受所見之物的質感;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的《月亮晚安》邀請小朋友對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說「晚安」。艾瑞.卡爾(一如更早之前的布魯諾.莫那利)在《好餓的毛毛蟲》設計了玩具般的場景,打洞的紙頁能以手指穿戳,不同尺寸的頁面能自由翻動,讓書本成為精細動作技巧的練習,也讓孩子讀著讀著彷彿作了一場夢。而在《旅之繪本》這本卷軸般的無字繪本中,安野光雅繪製了細緻豐富的景色,每個讀者都能從中發現不同的故事。 二〇一〇年,《紐約時報》一篇頭版報導鄭重宣告了兒童圖畫書的滅絕,記者宣稱凶手有兩個,一個是新奇的數位替代品,另一個是懷有熱切期望的家長決意要及早把「眞正」的書籍塞給他們的孩子。時間證實了後一種趨勢,但圖畫書並未消失。顯而可見,圖畫書的電子版幾乎沒有市場吸引力,要說眞有什麼效果,反而是提醒了人們,手上拿著一本精心製作的圖畫書與孩子分享,會是多麼親密又切實的愉悅。我們很難不把《小黃點》的全球暢銷現象視為打了一場勝仗,巧妙贏過一切數位化的訴求。正如赫威.托雷的絕佳示範,有意義的互動並不需要電池或昂貴的電子裝置,只需要想像力相互激盪即可。

內文試閱

打從托雷踏入出版界,逐漸確立特色,他也發現有許多活動會邀請書籍插畫家參與,包括大大小小的書展,或是兒童相關的活動。在法國當地有一場重要的書展成了他的考驗。那次的經驗對他來說,既刺激又令人失望。與其說是書展,更像是接待會,上百位受邀作家排排坐,面前堆著成疊的書,大家花好幾個鐘頭賣書簽書,但一天下來賣掉的寥寥可數;書籍介紹的環節則是要面對滿滿一整間的小孩,他們事前沒讀過書,注意力也不集中,在場的教師只是交頭接耳,帶著嘲笑的眼神,彷彿對著作者說:「這不容易,是吧?」 【我並不想到處去書展演講。】 托雷透過別的管道得知有學校活動可以參加,儘管還是很專業,但比較是個人性質的活動:有些教師或圖書館員注意到托雷的書,想要邀請他舉辦主題課程。這些提議拓展了托雷的視野,直到此刻,他才知道自己的作品同時觸及了圖書館與家庭。受到他的書所啟發,各方回饋與邀約紛至沓來。有個教師因為讀了《別搞混》而拍攝起學校各處的照片,像是桌子上下、教室走道、洗手間等等。突然間,這些個人創作使得這本書的深度與廣度拓展開來。讀者接納了托雷的書,而且反應愈來愈熱烈,最終讓他的作品成為最有可能獲得迴響、讓人想深入探究並以同樣的概念一起創作的書,這樣的現象遍及世界各地,也預示了往後「理想的展覽」的實現。 【由此,我發現了另一個世界⋯⋯】 一次令他驚異的經驗,讓托雷開啟了另一扇門。事情發生在巴黎發展落後的區域——拉庫爾納夫。托雷收到一封特別讓他感動的讀者回函,裡頭寫著對於他的書《粉紅檸檬》(暫譯,Rose citron)的回饋。他決定去認識寫這封信的學生。那間學校離他住的地方不遠,但還是得穿越荒涼的市郊,搭著電車經過「太空人站」:車站名稱象徵這一區的「赤色」色彩,這裡大多數居民是勞工和共產黨員。學校位於一排公寓大樓的一樓。托雷前腳才剛踏進教室,立即受到熱烈歡迎。不管是教室佈置、每一個學生的模樣、在旁作陪的教師,托雷都深深記在心裡。他們一起經歷了難忘且發揮創意的時光。有個小女孩甚至第一次在全班面前解說她的畫作,用了一個自創的謎樣法文字彙「dégourdement」。 【為了要生存下去,你需要書。別無他法。】 他的驚異來自於他所體會到的反差:外頭的環境惡劣,在這區生活十分不容易,教室內卻充滿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情感。托雷訝異於這些孩子的處境竟讓他想起自己的童年與悲傷。他不由得想到戰爭,想到這些學生就像被派往前線的士兵,遭貧困碾壓,令他感到作嘔。他必須有所行動。他該擔起的責任,正是把書本帶進教室。若有某本書讓這些孩子覺得有趣且有所啟發,那麼其他的書也行。書能為孩子們打造逃離現狀的出口,通往任何可能之處。令托雷訝異的,還有來到此地前後的感受竟是天差地別。他先前並不熱中於當個講者,實際接觸後,這些孩子的情緒與反饋是這麼熱烈;他原本是想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沒想到他自己反而受到撫慰。 【我希望我們都能陪陪那些孩子。】 事情並不是每次都這麼順利。托雷拒絕成為唯一主導活動的人。他思索自己應有的定位,決定把球丟回給學生,問他們:「我們該做什麼好?」他一定會打亂他們的秩序,這位受邀而來的作家期待大家能夠即席反應。學生對他有所期待,他也對他們抱持同樣的期待!有時候就是行不通。某次的經驗很糟糕,旁人還諷刺地建議托雷「你只要讓他們畫畫就好了啦」。托雷連續三次來找這同一群孩子,他們不但被動、毫無反應,甚至對他不理不睬。第四次出現時,他帶著一張自己做的海報,上面是一團塗鴉。就在這個時候,有個孩子的聲音突然冒出來:「才不是塗鴉,是森林啦。」托雷乘勝追擊,把這孩子帶到黑板前,絞盡腦汁讓孩子拓展他的點子。全班見狀,群起沸騰。每個孩子都躍躍欲試,玩得非常開心,教室裡每張桌子上都畫了各式各樣的塗鴉。那天在回家的地鐵上,托雷心中有了下一本書的草稿,那就是《你在畫什麼?》(暫譯,À toi de gribouiller)。這次,他再也不需要到處尋找靈感;這本書就在一場意外中,意外地誕生了。 【這是第一次,孩子給了我做書的靈感,就像是小小的奇蹟。】

作者資料

赫威.托雷(Hervé Tullet)

跨領域藝術家、表演者、知名童書作家,作品逾八十部,享譽國際。代表作包括《小黃點》(譯有三十餘種語言版本,暢銷破兩百萬冊)、《小黃點大冒險!》、《彩色點點》等。他在全球的圖書館、學校、藝術中心、博物館舉辦近千人的大型互動工作坊,參與者包括成人與兒童。 二〇一五至二〇年間,托雷旅居紐約,專注於藝術創作。除了參與古根漢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等知名場館的活動、表演及朗讀會,並於紐約隱形狗藝術中心及全球各地舉辦個展。 二〇一八年受邀於首爾藝術中心舉辦回顧展。同年,他發起首場「理想的展覽」——藉由現場播放的影片,這是一種他毋需親自在場也能進行的赫威.托雷式展覽。這場全球共創計畫以他的藝術與理念為基底,產生了上百場各種規模的展覽,小至鞋盒、臥室、教室等小型空間,大至圖書館、藝術中心、博物館等場域。 托雷透過這樣的活動重新確立他的願景:作為藝術家,他的目標是「鼓勵大眾成為自己的文化生產者,並促進社群的團結」。例如,二〇二一年在奧爾布賴特-諾克斯美術館的「形狀與顏色」展覽中,他邀請眾人在他的巴黎工作室中繪製大型藝術作品。旅居義大利勞科時,他從零開始打造了一系列展覽,包括繪畫、裝置、雕塑、公共藝術、舞蹈、時裝遊行,當地參與者超過一千人。 同時,托雷持續透過壁畫、線上工作坊、講座、「boredomdomdom」系列影片等管道進行創作,分享他的藝術與理念。

蘇菲.范德.林登(Sophie Van der Linden)

一九七三年巴黎出生,兒童文學專家,尤善圖畫書領域。她的部分論文譯為義、葡、西、中、韓多種語言,為該領域極具聲望的推廣者。她於二〇〇七年創辦法國唯一專研兒童圖畫書議題的雜誌《框架之外》(Hors-Cadres)並身兼主編,亦與雷納.馬可斯合作,推出西文版《Fuera de Margen》(Pantalia出版社)及簡體中文版《畫裡話外》(奇想國童書出版)。 身兼教師和演講者,她為大學生、圖書館員、教師、專業朗讀者、作家和插畫家開設課程與講座,也為成人讀者撰寫書籍。 二〇〇一年,榮獲國際夏爾佩侯獎學院兒童文學評論獎。此後,她經常擔任義大利SM基金會(Fundacíon SM)、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法國青少年文學星期五大獎(Prix Vendredi)等評審,並於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及法蘭克福書展協助評選圖畫書和文學獎項。

基本資料

作者:赫威.托雷(Hervé Tullet)蘇菲.范德.林登(Sophie Van der Linden) 譯者:楊馥嘉 出版社:木馬文化 書系:木馬藝術 出版日期:2024-01-04 ISBN:9786263145665 城邦書號:A0500888 規格:平裝 / 全彩 / 288頁 / 20cm×28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