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推理小說 > 華文推理小說
蘭亭序殺局 卷三:長安亂【完】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玄武門之變、四王奪嫡、大唐的命運……竟和數百年前一場蘭亭集會有關? ◎完美融合史實、嚴謹考究和歷史謎團,高潮迭起,分秒令人驚嘆窒息! ◎當當網99.8%讀者好評 ◎繼《琅琊榜》後爆紅IP、影視版權高價售出! 行於黑暗、立於光明,他究竟要立身何處—— 亡命天涯的蕭君默僅以一日時間,便挫敗了齊王李祐叛亂, 搖身一變成為平叛功臣,再次以玄甲衛郎將的身分回到長安, 然而他絲毫沒有榮歸故里、凱旋還朝的喜悅; 因為在前方等待的,是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可怕的陰謀、紛爭與殺戮。 看似繁華太平的長安,實則已是暗流湧動、殺機四伏, 很快就要成為各方勢力終極對決的血腥戰場。 而蕭君默的身世之謎逐漸揭露,壟罩李唐天下的巨大陰謀也隨之顯現, 他能夠堅定本心,挽回這場注定到來的劫難嗎? 這最終一戰,他如何奮力一搏,力挽狂瀾,拯救社稷…… 名人推薦 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祁立峰 作家 凌性傑 倪匡科幻獎小說首獎得主、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 陳巍仁 知名網路作家 黃國華 ——大呼過癮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蘭亭序〉的真偽謎團向來是文史學者論戰的焦點,本書以此為本事,冶推理、懸疑、武俠、歷史於一爐,格局縱橫捭闔、令人期待。」——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祁立峰

目錄

第一章 廷對 第二章 深謀 第三章 復仇 第四章 國士 第五章 失寵 第六章 權謀 第七章 遺孤 第八章 策反 第九章 芝蘭 第十章 真相 第十一章 家人 第十二章 政變 第十三章 潛逃 第十四章 立儲 第十五章 誘捕 第十六章 混戰 第十七章 絕境 第十八章 貶官 第十九章 廢黜 第二十章 獵殺 第二十一章 兄弟 第二十二章 身分 第二十三章 決殺 尾聲 歸隱 後記 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序跋

後記 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寫小說是我少年時代的一個夢想,而當今日夢想成真,我已年逾不惑。 其間的跨度,是三十年。 人的一生沒幾個三十年,可見我這個夢,做得真的是有點長。 在這段漫長的時光中,我其實寫了不少小說,但都讓它們躺在了抽屜裡或電腦資料夾裡,至今未見天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對自己的要求近乎嚴苛,總覺得它們拿不出手。而今,我終於讓這部小說付梓面世,那至少說明,它在我自己的心目中屬於及格產品。 人到中年才完成第一部小說,從壞處來看,或許會少一些年輕人特有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信馬由韁的激情,但是從好處來說,卻可以調動半輩子的思想沉澱、知識積累和寫作技巧。換個角度講,我可以說為了這部小說,已經準備了整整三十年。如此「厚積薄發」,如此三十年磨一劍,想必挺符合當下流行的所謂「工匠精神」吧? 當然,我這麼說,意思並不是我從三十年前就開始為這部小說打腹稿或搜集資料了,而是說,我為自己儲備了駕馭這部小說所需的能力和各方面「乾貨」,使我得以勝任這項工作,從而對得起萬千讀者。 《蘭亭序殺局》是一部歷史文化懸疑小說。細心的讀者應該能看出,它的對應作品就是當年曾風靡一時、大名鼎鼎的《達文西密碼》。至今我猶然記得,當時讀到這本小說時的那種驚豔之感——一幅畫作背後竟然隱藏著那麼深遠、複雜和驚人的祕密,作者腦洞真大! 儘管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秘密和陰謀都是丹•布朗扯的,可人家就是扯得讓你服氣,扯得讓你懷疑那些東西都是真實的歷史。平心而論,《達文西密碼》的故事並不算特別好看,情節有些套路,人物也有些臉譜化,但瑕不掩瑜——丹•布朗在西方歷史、文化、宗教,尤其是藝術史、符號學方面的學識和造詣,以及把虛構的陰謀論嵌入歷史縫隙的本領,足以令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 作為歷史文化懸疑小說的里程碑之作,《達文西密碼》對於所有後來的同類型小說,肯定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啟發和影響,拙作自然也不會例外。雖然在構思和創作《蘭亭序殺局》時,我並未有意識地去模仿《達文西密碼》,但由於二者在類型上的一致,以及它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拙作必不可免會有它的影子,帶上它的氣味。套用豆瓣上一位讀者寶木笑先生的評論,他說拙作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達文西密碼》的一種「中式映射」。我認為,這個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 瞭解我的讀者都知道,我之前的創作集中在通俗歷史和傳統文化方面,相應的主要工作成果便是七卷本《血腥的盛唐》和《王陽明心學》。有了這些必不可少的沉澱和積累,才有了目前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部小說。 再次借用寶木笑先生的話說,就是:「作者王覺仁先生在作家和編劇的職業之外還有一個身分就是傳統文化研究者,他的《王陽明心學》有著很深的學術功底,七卷本的《血腥的盛唐》算是為《蘭亭序殺局》夯實了寫作的基礎。」「王覺仁對於唐朝的官制、服飾、禮儀、風俗、建築、音樂等各方面的描述都極具功底。」這些評價雖然有些過譽,我愧不敢當,但至少勾畫出了我這些年為學和寫作的大致脈絡,也從旁觀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事實——我創作《蘭亭序殺局》的確是「有備而來」的。 佛說世間萬物皆是眾緣和合而生,現在就談談本書的緣起吧。 這部小說的選題和創意,源於兩年前,我與一位相知多年的編輯朋友在QQ上的閒聊。當時不知怎麼,聊著聊著就聊到了王羲之的千古名帖〈蘭亭序〉,朋友建議說:「能不能用這個經典的文化符號做扣子,寫一部好看的歷史懸疑小說?」 我當即靈光一閃:能啊,為什麼不能?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骨灰粉」,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名望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賣力宣揚的結果,所以我當時就想,假如李世民力捧王羲之的真正原因,並不單純是喜愛他的書法,而是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隱祕動機,那麼用一部小說把這個動機找出來(編出來),豈不是很好玩? 於是,我倆一拍即合,這個項目就此啟動。 隨後,我一頭扎進故紙堆,搜集了一切我能找到的有關〈蘭亭序〉和王羲之的資料,用差不多一年時間消化史料並完成了構思。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止一次體會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快感——我虛構的神祕組織天刑盟及其相應的種種陰謀論,居然與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能嚴絲合縫地扣上,這太讓人驚喜了! 無論是蘭亭會的實質、淝水之戰的內情,還是李世民與〈蘭亭序〉的糾葛,以及《蘭亭集》中那些讓人浮想聯翩的詩文,無不是編織陰謀論的絕佳素材。這些原本散落在故紙堆中、毫不顯眼的東西,就如同隱藏在歷史暗角中的一支支兵馬,只等我扛起天刑盟這面大纛,便蜂擁來附、齊聚麾下,任憑我指揮調遣,同心戮力完成一場精采的「殺局」。 由於太多的歷史細節與我虛構的東西暗合,以致到後來連我自己都有些恍惚:這一切到底是我的編造,還是歷史上果真實有其事? 當我用上述陰謀論成功地「忽悠」了自己,我想,它應該也能「忽悠」到一些讀者。完成構思只是成功了一半,接下來動筆寫作,我才發現自己原有的知識積累遠遠不夠。我雖然已經把唐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寫了一遍,對唐朝的典章制度、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都還算熟悉,但僅憑這些卻不足以構建一個具有真實感的小說世界。優秀的歷史小說,不僅要做到歷史與虛構的巧妙結合,還要讓筆下人物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儘量貼合其所處的時代。簡言之,情節是虛構的,但細節一定要力求真實。 我個人不太喜歡現在熱播的一些古裝劇,原因之一就是細節上的硬傷太多,令人慘不忍睹。舉幾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古裝劇不管是號稱歷史劇還是古偶言情劇,也不管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所有人出門一律花「銀子」,這其實是個低級錯誤。 白銀作為流通貨幣,是明朝以後才有的事情。在此之前,主要貨幣都是銅錢。比如在唐代,小額消費用銅錢,大額消費用「布帛」。如果是出於影視呈現的需要,不方便讓人物拉著一車布帛去購物,那麼在大宗交易時可以用金子替代(本書便是用「金錠」作為替代品)。 此外,在目前絕大多數歷史小說和古裝劇中,無論大小官員都被稱為「大人」,這也讓人很尷尬。稱呼官員為「大人」,其實也是宋明以後的事;而在唐代,都是以職務或職務的雅稱稱呼官員,如稱宰相為「相公」或「閣老」,稱六部官員為「尚書」、「侍郎」,稱刺史為「使君」,稱縣令為「明府」,稱縣尉為「少府」等等。還有,「太監」這個稱呼也是明代才有的,卻同樣被很多人濫用。在明代之前,其正確的稱謂是「宦官」,對話時可稱「內使」。其他方面,如人物一張口就說出後代才有的詩詞或俗語等「穿越」現象,也很常見。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限於篇幅,就不一一贅述了。 當然,細節真實只能盡力而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某些無據可查的東西或是嚴重違背當代人認知習慣的,也只能付之闕如或將錯就錯了。茲舉一例:在唐代,子女通常稱呼父親為「阿耶」,可這個詞對今天的讀者來講實在違和,所以我考慮再三,還是尊重讀者的習慣,在本書中統一以「爹」或「父親」相稱。 這部小說我構思了一年,執筆又用了一年,其中相當一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對唐代各種市井民俗和生活細節的研究和考辨上。有時候一個細節拿捏不準,我會花好幾個小時把它弄清楚。儘管我已經盡力了,可拙作一定還存在很多謬誤和疏漏,懇請讀者諸君不吝指正。 最後,我想談一談本書的主人公蕭君默。 有人說,小說家筆下的主人公往往是作者的化身。對此我深表認同。所以,無論有意無意、自覺或不自覺,蕭君默身上肯定帶有我本人的影子。我固然沒有他那麼完美,但他身上終究寄託了我的性情和好惡,承載著我的三觀和情懷。讀完本書的讀者當能發現,我所塑造的蕭君默,既有儒家經世濟民的精神,又有佛教救度眾生的悲心,還有道家淡泊名利的思想,可以說是典型的中國文化語境中的理想人格。 蕭君默在小說中遭遇的黑暗、不公、陰謀、苦難,都是我對這個世界懷有的憂慮;而蕭君默對使命的擔當,對所愛之人的溫情與付出,對黑暗勢力百折不撓的抗爭,以及對和平、正義和政治清明的不懈追求,則是我對自己,也對這個世界抱有的期許和希望。 蕭君默所處的時代距今已經一千多年了,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這個世界並不比他那個世界好多少。太陽依舊每天昇起,可世上還是有很多陽光照不到的角落;文明和科技極大地進步了,但人性並沒有因此變得美好;我們擁有了比過去多得多的物質財富,卻不見得比古人活得更安全、更幸福、更有尊嚴…… 為了生存,蕭君默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他所追求的絕不只是生存,而是比生存高得多的諸多意義和價值。 那麼,在生存之外,我們又在追求些什麼,又該追求些什麼呢?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了一位媒體人說過的一段話:「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蜷伏於牆角。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也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更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勇敢的人。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一路奮戰的蕭君默終究是卑微的,正如你我一般;可他即使一次次被打落在塵埃中,也從不允許自己變成「扭曲的蛆蟲」。 但願,蕭君默的故事能給你力量。 但願,我用三十年光陰打磨的這把「劍」,能夠助你在這個並不安寧的世界上負重前行,並且心存希望。 王覺仁 2017年12月1日於福建漳州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廷對 李世民在兩儀殿單獨召見了蕭君默,連李世勣都被攔在了殿外。 此時,偌大的兩儀殿內,只有三個人——皇帝端坐御榻,趙德全侍立一旁,蕭君默跪在下面。原本就恢宏闊大的殿堂,此刻越發顯得空曠冷清。 李世民久久凝視著蕭君默,很長時間沒說一個字。蕭君默則一動不動地跪著,眼眸低垂,面容沉靜。 趙德全不時偷眼瞧瞧這個,又瞧瞧那個,心裡竟莫名有些緊張。 大殿沉寂得像一座千年古墓,只有角落裡嗶嗶剝剝燃燒的炭火發出些許聲響。 不知多了過久,李世民渾厚的聲音才在大殿上緩緩響起。「蕭君默,你這大半年來,輾轉數千里,跨越十幾州,一次次金蟬脫殼,一回回死裡逃生,讓朕寢食難安、傷透了腦筋,也讓你的同僚疲於奔命、丟盡了臉面!最後你卻搖身一變,從朝廷欽犯變成了平叛功臣。如此傳奇,堪稱世所罕見!此時此刻,朕不知你的心裡做何感想?」 「回陛下,」蕭君默幾乎不假思索,朗聲答道:「微臣經歷了這一切,既可謂感慨萬千,亦可謂心如止水。」 「哦?」李世民眉毛一挑。「你這話豈不是自相矛盾?」 「是的,微臣此刻的心境的確矛盾,故只能據實以告,不敢欺瞞陛下。」 「那你且先說說,你感慨什麼?」 「微臣劫走辯才父女、觸犯大唐律法,是為不忠;遠走天涯,任家父墳塚荒蕪、無人祭祀,是為不孝;為一己活命而殺害玄甲衛同僚,是為不仁;有負陛下的期望與朝廷的栽培,是為不義。似微臣這般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實乃人神共憤、天地可誅!幸賴陛下天恩浩蕩、慈悲為懷,給予微臣改過自新、將功贖罪的機會,令微臣慚悚無地、感激涕零。如此種種,皆為臣胸中感慨。」 蕭君默站在皇帝的立場把自己罵了個狗血噴頭,就等於幫皇帝出了一口惡氣。 李世民心裡舒服了一些,不過臉上卻面無表情。「蕭君默,你把自己罵得這麼狠,可到底是真心話呢,還是為了敷衍朕而精心準備的說辭?」 「陛下明鑑!微臣所言,句句發自肺腑,絕不敢心存敷衍。」 李世民冷哼一聲。「那你再說說,『心如止水』又是何意?」 「回陛下,自從微臣犯下滔天大罪,愧悔之情便日甚一日,自忖無顏苟活於世,常欲自裁以謝天下——」 「等等!」李世民忽然打斷了他。「『常欲自裁以謝天下』?蕭君默,你這不是明擺著糊弄朕嗎?你若真有此心,為何還三番五次、千方百計逃脫玄甲衛的追捕?何不乾脆把人頭獻上,以贖罪愆?你沒有這麼做,說明還是貪生怕死,又何必把話說得如此堂皇?」 「陛下教訓得是。」蕭君默淡然一笑。「不過微臣這麼說,自然是想表明一些心跡,不知陛下能否容微臣把話說完?」 「行,你接著說。」 「謝陛下!微臣之所以沒有把人頭獻上,或許有貪生怕死之心作祟,但也未必盡然。其中緣故,便是微臣自忖罪孽深重,一死不足以贖之,故欲奮此殘軀,為我大唐社稷建立尺寸之功。倘能如願,微臣便了無遺憾了。之後是生是死、是殺是剮,全憑律法處置,聽任陛下聖裁,微臣絕無怨尤。正因心存此志,加之如今大事已畢,生死榮辱皆已不再縈懷,故而微臣才敢說出『心如止水』這四個字。」 「為我大唐建功?」李世民斜眼看著他。「蕭君默,莫非你有未卜先知之能,在逃亡路上便已預見齊王會叛亂了嗎?」 「陛下誤會了,微臣並無此意。」蕭君默道:「微臣流落齊州、捲入齊王事件純屬意料之外。」 「那你說的『建功』又是何意?」 蕭君默抬起頭來,嘴角泛起一絲淺淺的笑意。「微臣所指,便是不惜一切代價為陛下取得〈蘭亭序〉。」 此言一出,李世民不由一震,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一旁的趙德全也始料未及,忍不住睜大了眼睛。 李世民身子前傾,緊盯著蕭君默。「那你拿到了嗎?」 蕭君默迎著皇帝灼熱的目光。「是的,微臣拿到了,否則豈有顏面來見陛下?」 之前的幾個月裡,蕭君默已經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想得很透徹了。他知道,自己回到長安後,必將面臨錯綜複雜、兇險異常的局面,要解決的問題勢必一個比一個棘手,要對付的勢力也將一個比一個強大。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先取得皇帝的絕對信任,進而掌握必要的權力,否則在長安這個龍潭虎穴便什麼都玩不轉。 而要取得皇帝信任,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辦法,無疑就是把皇帝夢寐以求、志在必得的〈蘭亭序〉主動獻出去!如此,皇帝才會真正對他既往不咎。 說到底,皇帝恨他的原因並不在於他劫走了辯才父女,而是在於辯才一跑,尋找〈蘭亭序〉真跡的線索便斷了。如今他既然主動獻上〈蘭亭序〉,那麼皇帝非但可以無視他此前的罪行,反而要給他記一大功。 此刻,李世民已經情不自禁地從御榻上站了起來,眼中閃爍著喜出望外的光芒。「〈蘭亭序〉現在何處?」 「回陛下,微臣方才入宮時,已經將真跡交給了李大將軍,由他暫為保管,陛下隨時可以取來御覽。」 「好,很好!」李世民龍顏大悅。「蕭愛卿,平身吧,你為我大唐社稷立下了兩樁大功,朕要重重賞你!」 蕭君默站了起來。「謝陛下!但微臣只求將功贖罪,不敢期望獎賞。」 「這些客氣話就不必說了。朕向來賞罰嚴明,這你也知道。」李世民重新坐回御榻。「當然,在獎賞之前,朕還是有些話想問問你。」 「請陛下明示。」 「朕很好奇,你當初是出於什麼動機劫持辯才父女的?」 蕭君默一聽,當即面露赧然之色。「回陛下,說來慚愧。微臣當初奉旨前往伊闕捉拿辯才時,便對其女……對其女楚離桑生出了愛慕之情,回朝之後依然無法忘懷。所以當楚離桑被陛下請入宮中之後,微臣便鬼迷了心竅,天天寢不安枕、食不知味,最後……最後為了兒女私情,才罔顧君恩,鋌而走險,鑄下了大錯!」 說完,蕭君默便又跪了下去,一臉愧悔不已的表情。 蕭君默很清楚,要消除皇帝對他的疑慮,最好的辦法便是拿兒女私情來當擋箭牌,何況他說的這些話,本來也是一部分實情。 李世民呵呵一笑。「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看來蕭卿也未能倖免啊!」 「微臣萬分慚愧,更不敢妄稱英雄……」 「行了行了,起來吧。年輕人血氣方剛,容易衝動,行差踏錯在所難免,只要能吸取教訓便可,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嘛!」 「謝陛下!」蕭君默重新站起身來。 「朕再問你,你是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才想為社稷立功以贖前罪呢?」 「回陛下,臣是逃出了江陵之後,才慢慢想通這件事的。」 李世民看著他,又問:「那,辯才父女現在何處?」 「微臣與辯才父女在越州取出〈蘭亭序〉後,辯才說要去齊州拜訪故友,於是我等便動身北上,不料在半路遭遇山賊打劫,辯才父女在打鬥中與微臣失散,至今……至今下落不明。」 「哦?這麼巧?」李世民半信半疑。「若是未遇山賊,你原本又做何打算?」 「微臣已決定取走〈蘭亭序〉,回京向陛下自首請罪。」 李世民若有所思。「照你這麼說,你對那個楚離桑已經沒有感情了?」 蕭君默故意遲疑了一下,道:「不瞞陛下,微臣對她的感情……並沒有變。」 「既然還鍾情於她,你又為何捨得背棄她?」 「因為微臣對我大唐社稷忠心未泯,終究不敢為兒女私情而忘卻家國大義。」 蕭君默眼中閃射出真誠的光芒。「這也是微臣在逃亡路上經過冷靜思考,又在內心經歷一番天人交戰之後,痛定思痛做出的抉擇!」 李世民顯然感受到了他的真誠,遂不再疑心,轉而問道:「你和辯才到江陵的目的,是不是去跟天刑盟的分舵接頭?」 「是。」 「那你們總共找了幾個分舵?」 「三個。」 「除了裴廷龍抓到的那個謝吉之外,另外兩個分舵的人現在何處?」 「回陛下,微臣離開江陵之後,便再沒見過他們了,是故也無從知其下落。」 李世民瞟了他一眼。「也罷,那你告訴朕,你和辯才找這三個分舵的目的是什麼?」 「取回天刑盟的聖物『三觴』。」 「三觴?!」李世民不明所以。「三觴又是何物?」 時至今日,曾是天刑盟核心機密的「三觴」已然沒有了保密的價值,所以蕭君默便將三觴的來龍去脈原原本本對皇帝做了解釋,包括王羲之那句「三觴解天刑」所隱含的深意,也對皇帝做了詳細說明。當然,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提及盟印「天刑之觴」。 李世民恍然大悟,不禁笑道:「幾百年來,無數士人讀過王羲之在蘭亭會上所作的這首五言,可又有誰能想到,『三觴解天刑』這五個字中,竟然隱藏著這麼深的玄機!」 「是的陛下,微臣對此也深感震驚。」 「照此看來,天刑盟的所有祕密,應該都藏在〈蘭亭序〉真跡中了吧?」 「是,想必定是如此。」 「想必?」李世民目光狐疑。「你拿到〈蘭亭序〉真跡後,就沒有仔細做一番研究?」 「陛下聖明,微臣確實花了些心思揣摩,只可惜天資駑鈍,終究沒有任何發現。」 李世民本來還想追問下去,可轉念一想,〈蘭亭序〉真跡既已到手,日後大可從容研究,也不必急於這一時。沉默少頃,又問道:「你與辯才父女失散之後,為何不拿著〈蘭亭序〉直接回京,而是跑到齊州去了?」 「回陛下,這是微臣的一點私心。與他們失散之後,微臣心中仍惦記著楚離桑,心想他們若還活著,可能會按原計畫去齊州尋訪故友,所以微臣就想過去碰碰運氣,打算找著他們後,私下帶楚離桑走……」 「哈哈!」李世民忍不住大笑。「你是想誘拐人家女兒,讓她跟你私奔?」 蕭君默赧然道:「也……也算是吧。微臣是想,倘若既能將〈蘭亭序〉獻給陛下,又能與佳人長相廝守,豈不是兩全其美?當然,萬一到頭來,二者實在不可兼得,微臣也只能捨私情而保大義了。」 李世民點點頭,似乎覺得這幾句話還算老實,又道:「辯才要尋訪的所謂友人,就是那個畏罪自殺的庾士奇吧?」 「正是。」 「此人是不是天刑盟成員?」 「據微臣判斷,應該不是。」 李世民眉頭微蹙。「何以見得?」 「其因有三:一、若庾士奇是天刑盟的人,行事必然低調縝密,絕不會用自家的青銅箭鏃去射殺權萬紀;二、事變當夜,庾士奇前來齊王府時,微臣已經讓杜行敏控制了門禁,若他真是訓練有素的祕密組織之人,必然會有所察覺,從而逃之夭夭;三、天刑盟分舵眾多,彼此之間自然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若庾士奇是天刑盟之人,想要起兵造反,必會聯絡其他分舵以壯聲威,可事實上也沒有。綜上所述,庾士奇應該只是當地的豪猾而已,不大可能是天刑盟之人。」 此前,蕭君默已經把齊王叛亂的主要案情在奏疏中做了稟報,其中自然也提到了庾士奇,不過只大致提及他與齊王勾結造反,暗殺了權萬紀,在誘捕之際畏罪自殺,其餘並未詳述,所以李世民才有此一問。 此刻,聽完他的陳述,李世民也覺得無可辯駁,便道:「即使庾士奇不是天刑盟之人,可刺殺朝廷命官、企圖謀反也是滅族之罪,你怎麼就讓他的兒子和家人全都溜了呢?」 當時庾士奇自殺後,蕭君默趕著要去找楚離桑,匆匆離開了齊王府,不過臨走前便已叮囑羅彪暗中把庾平放跑,並讓他帶走庾士奇的遺體。由於當晚的齊王府異常混亂,誰也顧不上誰,所以庾平便在羅彪的幫助下神不知鬼不覺地逃走了,並連夜帶著家人離開了齊州城;隨後又遵照庾士奇的遺囑遠走他鄉,躲進了深山老林。 事後,蕭君默虛張聲勢進行了一番搜捕,結果當然是什麼人都沒抓到。 「回陛下,雖說當時齊王府混亂不堪、諸事繁雜,但庾士奇自殺、庾平攜家人潛逃一事,亦屬微臣疏忽所致,微臣難辭其咎,還請陛下責罰。」蕭君默說完又跪了下去。 李世民沉吟半晌,道:「罷了,齊州這場叛亂,全賴你機智果敢、應對有方,才得以迅速平定,即便有些過失,那也是功大於過,朕恕你無罪。」 既然庾士奇不太可能是天刑盟之人,李世民也懶得再深究了。 「謝陛下!」 今日這番廷對,君臣二人一問一答、語氣平和,皇帝間或還發出朗聲大笑,若在外人看來,氣氛似乎頗為融洽,可只有蕭君默心裡清楚:今日皇帝所提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是一道兇險的關隘,稍有不慎便會引起懷疑,乃至暴露自己目前的真實身分。 所幸,面對皇帝巨細靡遺、刨根究底的追問,蕭君默的回答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卻無一露出破綻。最終,他還是憑藉過人的智慧和膽魄一一跨越了這些生死關隘。 此刻,隨著盤問的結束,蕭君默才驀然發覺自己的後背早已被冷汗浸濕了。 「蕭愛卿,」皇帝的聲音再次響起。「你平定了齊王叛亂,有大功於朝,朕本欲擢升你為中郎將,不過今日你又獻上了〈蘭亭序〉,再立一功,朕決定給你一個更高的官職……」 李世民故意停了一下,賣了個關子,然後鄭重其事地說出了那個官名。 蕭君默一聽,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儘管之前早已料定自己很可能會被破例提拔,可一下子擢升到如此高位,還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作者資料

王覺仁

作家,編劇,傳統文化研究者,迄今已出版作品五百萬字,代表作《血腥的盛唐》(七卷)、《王陽明心學》常年位居同類暢銷書前列,另有獨立原創編劇電視連續劇《上官婉兒》。多年精研中國歷史文化,透過查閱大量史料,潛心考證「蘭亭序之謎」,著成《蘭亭序殺局》一書。

基本資料

作者:王覺仁 出版社:三采文化 書系:iREAD 出版日期:2018-07-06 ISBN:9789576580222 城邦書號:A2001266 規格:平裝 / 單色 / 58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