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 作者:諶淑婷
  • 出版社:本事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6-20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9折 342元
  • 書虫VIP價:323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6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生產,不只是女人的事 還需要身邊的伴侶以及腹中胎兒一起努力 加上助產師與醫師的共同照護 一個家才得以建立 我愈是疼痛,愈是感覺得到腹中寶寶的努力, 撐開產道讓我生不如死,擠過產道,對寶寶來說也不輕鬆! 我想要溫柔對待這個努力的孩子,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其他人只能輔助我們, 要完成生產必須靠我們自己, 這是我們第一次合作闖關。 ◎所有溫柔之前,需要一點一滴的努力。 生產不是生病,產婦不是病患,女人的身體能懷孕,也能生產,這是最正常自然、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溫柔生產不代表居家生產,也非拒絕所有醫療科技,或是昂貴的服務或高級設備,而是一種對於生產的態度與做法,可以發生在醫院、家裡、助產所,也可能是自然產、剖腹產。重點在於透過各種方式,促使女性為生產的主體,充分發揮其能力,讓孕產成為一場充滿力量的生命旅程。 ◎台灣婦女的生產現狀:高度醫療化 台灣產婦目前遇到的狀況是「生產醫療化」,以母嬰安全為理由,綁上胎兒監視器,不准隨意變換姿勢紓解疼痛,一旦破水就必須趕快催生,生不出來就人工破水,產程太長時打催生,太痛時打減痛分娩,再加上禁食、灌腸、剃毛、剪會陰、真空吸引,最後關頭又宣布:「生不出來,必須剖腹。」,也就是產婦最無奈的「吃全餐」。 ◎生產猶如攀登高山,需要孕產婦與專業人員彼此尊重與信任 生產或許可以攀登高山來比喻。我們不會因為可能發生風險,而期待直接搭乘直升機登頂,或是乾脆炸山開路,但我們可以做足體能訓練、備好完善裝備、熟悉路線、查明天候變化,最後找名好嚮導與挑夫,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一起努力完成任務,而非讓已經咬牙苦撐的醫護人員更感到心驚膽戰,或者萌生退意。 ◎溫柔生產:生產不是只有一種方式 生產不是零風險,但這與產婦主體性與生產人性化並不抵觸。無論在家裡或在醫院生產,不去理解生產本質,才是最危險的一件事。所謂的溫柔生產不該是拘泥生產地點或方式,而是有沒有以產婦為主,尊重當事人意願、想法,所以在醫院生、剖腹生也可以是溫柔生產,不限居家生產。溫柔生產、友善生產著重的不是地點,也不是接生者的身分,更不是完全抗拒醫療介入,而是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覺醒。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產前教育成為探索身體的資源,而不是促銷商品的賣場。產家以活潑的方式吸收新知,包括拿著模型與道具娃娃,模擬胎兒生產的過程。 .生產計畫書不是選項的勾選,而是充分的釐清與溝通,包括認可實況來臨,產家仍然保有的彈性。 .伴侶學會了按摩會陰,以協助產婦減少會陰撕裂傷的發生。 .醫護產認真參考實證醫學,產家發現跪姿可以增加骨盆的空間,也是產婦通常最想度過陣痛的姿勢。 .面對子宮收縮,最好的呼吸法不是憋氣用力,而是呼氣加上自然的低吟。 .產前的安排還可以想想分娩歌單。 【本書特色】 1.全面、深入介紹何謂溫柔生產 2.作者以親身經驗佐證 3.詳盡剖析台灣生產現況,包括孕產教育不足、醫療資源濫用與醫病關係緊張的根源 4.介紹其它國家孕產照護與執行的現況 【學者專家專文推薦】 「女性要相信自己的身體,相信自然的本能,選擇期待的生產環境與接生者,讓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充滿力量。把生產的主權留給自己,把何時來到這個世界的決定留給寶寶,溫柔順勢地等待。」 ——邱明秀助產師(台灣第一位領有執業執照、助產字第000001號的助產師)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既是作者個人的洞見與實踐,也代表台灣新生代的智慧和期許。這本書既有作者、她的伴侶及年輕世代的生產故事,也有經過檢驗而證實好用的孕產實用知識,書裡滿滿都是思考生命是怎麼一回事的豐富工具。」 ——吳嘉苓(國立臺灣大社會學系教授、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成員) 「作者在這次懷孕、生產經驗中,了解所有過程的變化與可能性後做抉擇,也享受到為自己身體負責的被賦權感及被尊重感,並在這正向的生產經驗中,增進自信心的養成。這個過程也呼應許多的研究發現,婦女在生產過程中有正向經驗,那麼對自己的新角色——為人母,會較具信心,較易適應新角色的挑戰。」 ——高千惠(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及婦女健康照護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提出很重要的論點,婦女是一個人,有身、心及社會需求,她不是一個機器,也不是一個製造嬰兒的容器,她必須被了解、被關心,是具有重要性、有價值的人,需求要獲得滿足。透過多元、友善的生產方式,婦女可以重拾對自己身體和本能的信心。」 ——郭素珍(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教授、中華民國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科技與醫學一直發展,接生工作從以往街坊鄰居有經驗的女性長者,到產婆,再到婦產科醫師,在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空間中移轉,對於成為母親過程的探究,我覺得再花上一輩子,也還無法窮盡。邀請大家來讀這本書,從書中去了解如何計畫屬於自己的溫柔生產。」 ——陳鈺萍(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成員)

目錄

前言:認識溫柔生產 Part I:發現懷孕了 第一章:要不要生個孩子? 第二章:確定懷孕 第三章:如何關心孕婦? Part II:產檢 第四章:孕婦健康手冊,還是產檢時間表? 第五章:各國產檢項目大調查 第六章:要不要做羊膜穿刺? 第七章:產檢如何影響孕婦情緒? Part III:生產經驗 第八章:迎接生命的那一刻 第九章:生產怎麼會成為難忘的陰影? 第十章:關心坐月子之前,請先關心怎麼生孩子 第十一章:把產婦當人看 第十二章:追求溫柔不是作戰而是合作 第十三章:生產沒必要逞一時之快 第十四章:歐美日的產婦怎麼生? 第十五章:婦產科裡的女性隱私 第十六章:「大家都這麼做」的迷思 Part IV:溫柔生產 第十七章:她們為什麼居家生產? 第十八章:居家生產媽媽的共同點 第十九章:認識台灣助產師 第二十章:台灣助產師如何從主流變成幾近消失? 第二十一章:我們是如何出生的? 第二十二章:生產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二十三章:世界上最迷人的助產師來接生 Part V:陪產與待產 第二十四章:誰來陪產? 第二十五章:妳想要什麼樣的人來陪產? 第二十六章:待產時,妳該想、該問的幾個問題 第二十七章:為自己擬定一個生產計畫書 Part VI :我要生了 第二十八章:迎接寶寶倒數計時 第二十九章:我這樣用力對不對? 第三十章:生產的時候,聽哪一首歌? 第三十一章:什麼才是真正的母嬰親善? 第三十二章:月子怎麼坐? 第三十三章:產後探訪請等等 第三十四章:母乳最累? 第三十五章:生產的過程比產後瘦身更重要 Part VII:生產之後 第三十六章:跟下午茶一樣美好的生產 第三十七章:選擇生產方式的思考 第三十八章:生產方式的第三條路──醫師與助產師的共同照護

內文試閱

【第二十八章:迎接寶寶倒數計時】
  凌晨兩點多,我和伴侶還在東摸西摸捨不得睡(不是摸對方)。好不容易下定決心丟開手機躺平,你們知道的,就像所有大腹便便的臨盆孕婦,無論幾點或身處何處,有機會上廁所就不會錯過。   脫下褲子,坐上馬桶,護墊上竟然是睽違九個月的一抹紅,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落紅」,但它一點也不鮮紅、不暗紅,只是淡淡的粉紅色,我強裝鎮定地重新穿好褲子,走回房,爬上床,對著快睡著的伴侶說:「啊,我好像要生了耶。」   「什麼?」我那傻呼呼的伴侶沒太認真。   「我『落紅』了!」這句話彷彿狼牙棒,一棍打醒這名原本預計在三秒後開始打呼的男人,他突然興奮起來說:「現在怎麼辦?」「我也不知道,看看情況吧。」我立刻拿出手機下載記錄陣痛的app,認真感受身體內逐漸加大的疼痛浪潮,按下start、stop。   「我覺得陣痛滿規律,而且滿痛的,應該是真的要生了,要不要準備一下?」其實早在我開口前,伴侶已經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幾條舊浴巾,包裹住一片榻榻米當作臨時產床,放在客廳臨窗的地板。我慢慢走過去躺下,側躺著身體,一手握著發亮的手機,一手撫摸靠過來撒嬌的狗。陣痛來襲時,讓人忍不住閉緊雙眼低聲呻吟,凌晨三點的暗夜如此沉靜,全世界彷彿只剩下我和我的子宮還清醒著,伴侶去哪了,在做些什麼,我完全無法注意到。非常疼痛時,我會走到廁所,蹲在馬桶上,奇怪的是,陣痛的感覺與排便如此類似,彷彿肛門口有個巨大堅硬的宿便在頑強抵抗,陣痛一來,我就會忍不住繃緊全身用力(以排便的方式沒錯),稍微舒緩時,就在馬桶上左右搖晃身體,披頭散髮又汗流浹背,彷彿半夜嗑藥或中邪的女人。   用力的慾望愈來愈難抵抗,但每一次的用力擠壓都是徒勞無功,我也無法走回客廳的產床了,只能躺在廁所門口休息,同時感謝自己前一天奮力擦過全家地板,也洗刷了馬桶和浴室。躺不住時,我就走進廁所,重複剛剛的動作,然後,再走出來躺下,一直到凌晨六點,app記錄陣痛已經是每五分鐘一次,每次一分鐘。事實上,我的感覺是陣痛根本沒有結束!只有非常痛和難以忍受的劇痛之差,讓我勉強能繼續記錄下去。      天色已亮,我們決定聯絡遠在花蓮的助產師邱明秀,將落紅的照片與app紀錄用Line傳給她。本來擔心打擾到她的好眠,沒想到立刻收到回音:「收到,準備出發到台北,預計上午十一點火車抵達。」這個回覆讓我們兩人都安心了,距離十一點還有五個小時要熬,來想想辦法,靠自己的力量與疼痛共處吧!這段時間的學習與資料蒐集,我們兩人對自由體位分娩已經不太陌生,也知道改變姿勢可以幫助分娩。   所謂自由體位分娩,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所高美玲教授曾在受訪時指出,只要孕婦及胎兒健康狀況良好,孕婦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產方式,無論是蹲位、站位、跪位、俯臥位、趴位、坐位等姿勢進行待產及分娩。姿勢的轉換,能影響宮縮、產力、產道、胎位、增加骨盆出口路徑,讓生產更順利,最重要的是可以舒緩疼痛感,並且縮短生產過程。   「只要不是平躺的姿勢,就是好的分娩姿勢,而產婦在待產過程中,會有天生本能來分辨自己怎樣最舒服。」   想像一下女性生理結構,人體處於直立姿勢時,骨盆朝下搭配子宮收縮,生孩子會比較順吧?如果是蹲姿,也可以讓骨盆出口增大。那麼平躺呢?曾經動過手術的人都知道,平躺排便是非常困難的,「排出」寶寶當然也一樣難,寶寶也沒辦法轉位下降啊!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現任職不孕症中心主任)也曾在主持媽媽教室時,提到待產用力比較適合採用上半身直立的姿勢,並舉出一篇德國的研究發現來加以闡明。   雖然台灣大部分的產房習慣讓產婦躺著用力,但是最好的用力姿勢應該是上半身直立的姿勢(跪著或蹲著),這種姿勢除了可以縮短產程、減少疼痛,也可以避免子宮壓迫到身體後面的大血管,增加到子宮的血液供應。西方國家的婦產科醫師常會鼓勵產婦在用力時變換姿勢,以增加骨盆腔的面積。二○一四年十二月的美國婦產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刊登一篇德國的研究結果,以科學的方式證明跪姿的確會增加骨盆腔的空間。      傳統的產科學是用內診的方式測量骨盆腔的前後徑(包括骨盆腔入口、中段、和骨盆腔出口)和橫徑(骨盆腔左右的寬度),當然準確性很差。這項德國的研究是用磁振造影(MRI)測量骨盆腔的各種直徑,以孕婦和非孕婦各五十位,分別採取平躺和跪姿接受磁振造影掃描,再測量骨盆腔的各個直徑。結果發現不論是孕婦或非孕婦,從平躺到跪姿,骨盆腔左右的直徑都增加零點九到一點九公分,而且孕婦增加的幅度比非孕婦來得大。骨盆腔前後的各個直徑,從平躺改成跪姿後,減少了零點一到零點四九公分,但是減少的幅度沒有左右直徑增加的幅度大。作者因此認為跪姿可以增加骨盆腔的空間,而且跪姿造成骨盆腔形狀的改變,有助於胎兒經過產道時的旋轉,也有利於自然生產。   不過自由體位分娩不利於醫療人員內診,也無法在孕婦腹部上綁胎兒監視器,所以不適用有危險狀況的產婦。   其實台大醫學系婦產科李建南教授曾主持過一項大型研究,研究結果即指出,台灣雖然有百分之五十四的醫師同意應採取直立式用力,但是臨床上僅有百分之十採取這樣的措施。為什麼無法落實,我當時實在無法多想,只能抱著早就準備好的大生產球喘息,球又軟又有彈性,坐上去很舒服,反過來趴著也很好。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我就在馬桶、淋浴間、產球、地板上,來來去去、趴趴躺躺。在伴侶協助下,維持上半身直立或是跪趴的姿勢,只有在劇烈陣痛後極短暫較舒服的時間,可以側躺在地上休息,一整夜未能闔眼入睡。如果此時給我打減痛,應該也會沉沉昏睡吧。   我很堅強勇敢嗎?一點也不,在劇痛來襲時,我也哀號著,想著為何不選擇醫院生產?為何不賞自己一針減痛劑?為何不一邊聊天一邊剖腹?只是我愈是疼痛,愈是感覺得到腹中寶寶的努力,撐開產道讓我生不如死,擠過產道,對寶寶來說也不輕鬆啊。我想要溫柔對待這個努力的孩子,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其他人只能輔助我們,要完成生產必須靠我們自己,如果我有能力做到,寶寶也有,這是我們第一次合作闖關。
【第二十九章:我這樣用力對不對?】
  「深呼吸、閉氣、用力!」在我記憶中,電視上都是這樣演的。臨盆的產婦滿頭大汗、臉色發白,嘴裡可能咬著毛巾,然後下個瞬間突然憋氣脹紅了臉,彷彿要擠出宿便般用力想擠出孩子。如果是古裝韓劇,會從天花板的梁柱垂下堅固的布條,讓產婦雙手用力緊抓,然後旁邊的產婆、婆媽,會一起喊著:「娘娘/小姐/太太,用力啊,用力!」   到底生產該怎麼用力才對?這個問題也難倒了我,被彷彿永遠也不會停止的陣痛襲擊時,各種呼吸法與用力技巧絕對會拋到九霄雲外,能不能用力,該不該用力,根本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當子宮收縮的浪潮一來,身體會自然緊繃用力與之對抗,我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裡在用力,用力的部位對不對。   我想不只是各種戲劇裡的產婦不知道如何用力,現實世界裡的產房,應該也有不少產婦歷經陣痛的折磨後,早已忘記產前學習的各種呼吸與用力方式,只能隨著醫護人員的指示用力,如果遲遲生不出來,產婦可能被冠上「不會用力」、「用錯力」,最後改以剖腹產或用器械協助分娩。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所高美玲教授寫過一篇關於如何用力的文章:   通常在子宮頸完全擴張後,產婦常被教導以「深呼吸、閉氣、盡可能的閉聲門用力」(或稱Valsalva maneuver,憋氣用力法)。然而,文獻指出:憋氣用力法會導致產婦的血管收縮及舒張壓力變大,尤其長的深呼吸、閉氣,會使腹內壓及腹主動脈壓增加,反而造成產婦回心血量下降、胎盤的灌流減少,可能導致新生兒酸血症,且降低胎兒的血氧,進而導致胎心率下降、胎兒窘迫。   Thomson (1995)的研究也發現,第二產程時間長短對新生兒的影響不大,用力的方式卻有明顯的影響,採Valsalva用力法,會使新生兒臍帶血的pH值較低,因此目前的實證研究都不鼓勵採延長吸氣、閉氣的方式用力;且憋氣用力容易導致婦女的骨盆底肌肉受傷、骨盆底肌肉群及韌帶鬆弛,進而造成日後的壓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等問題。因此,比起憋氣用力,醫學實證研究更建議採開聲門的方式用力。      當胎兒通過子宮頸進入陰道,會引發規則有力的收縮,讓產婦有自發想用力的感覺。無論是瑜珈老師或助產師都建議我,不要憋氣用力,最好是呼氣加上自然發出聲音(類似低吟),慢慢地將寶寶「呼出來」,絕對、絕對不是「用力」生出孩子喔!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在要命的劇痛來襲,自然而然會有一股力量想從體內衝出,實在無法忍住不去用力!而一用力,就忍不住憋氣,低吟都變成低吼了!就這樣反覆的用力,不想用力,又用力,阻止自己用力……不知不覺竟也過了四個小時,助產師邱明秀已經搭著計程車,從火車站趕到我家了,一見到她,我眼淚差點流出來。   「我真的覺得好痛好痛……」我半裸坐在產球上,為了方便沖水舒緩陣痛,下半身僅用一條大浴巾蓋著。邱明秀伸手握住我的雙手,一言不發地看著我,停了幾秒,碰觸到她溫暖的雙手,我才知道自己已經因為疼痛與反覆沖水變得四肢冰冷。   「妳覺得妳做得到嗎?」   「我可以…」   「妳覺得寶寶做得到嗎?」   「我覺得他也可以…」   「那就沒問題了。」   邱明秀彷彿魔法師,也可以說像安胎神,簡單幾句話就讓剛才的慌亂全都無影無蹤。他指導伴侶扶著我躺下,輕柔地進行第一次內診,我根本毫無感覺。   「嗯,大概還要一段時間」她說。   她向伴侶示意,把家裡的一面鏡子拿過來,放在我的陰部下方,鼓勵我親眼看看目前的生產進度。我辛苦地勉強低下頭,說實在,看不出什麼變化(大概是過去我也不曾好好看過),她又拉著我的手,慢慢地摸著陰道口,「感覺到了嗎?」會陰部似乎因為充血有點腫脹,我摸得出陰道口被撐出一個小開口,不大,但是否能從此處探入一點光線,指引寶寶繼續往前進呢?   感覺到身體的變化,我又有了幾分力氣,接下來不時探手觸摸,想親自感覺到產道的展開。非常疼痛時,我就蜷成一隻蝦子那樣倒地哀號,或是抱著產球拍打,我意識不到旁人的存在,但知道隨時有人幫我擦汗,遞上一杯溫水讓我潤喉。因為不時淋浴舒緩疼痛,伴侶也不斷為我換上乾上衣,讓我身體保持溫暖。說來奇怪,明明是燥熱的八月天,空調是不冷不熱的二十七度,但陣痛稍緩時,我竟然掛著汗珠全身發冷。      時近中午,邱明秀俐落地先指導伴侶準備一點簡單午餐,我什麼也吃不下,就弄杯蜂蜜水給我,接著不斷指揮我改變姿勢,在伴侶的環抱與協助下,讓身體獲得更舒適的擴張與歇息機會。   我躺臥在地上,靜靜地聽著她輕聲和我的伴侶說話,我其實沒有認真聽他們在談些什麼,只是覺得有這麼一個行事穩重、個性冷靜,說話與動作都輕柔的人在家裡真好。   過了一段時間,她扶起我坐在產球上,伴侶從後方的座椅環抱著我。她拉了把椅子坐在前方,輪流抬起我的腿,輕柔地按摩穴道,一邊告訴我,分娩,應該用最小的力氣,小到單單僅有宮縮的力氣而已,才不會導致會陰的撕裂傷,不要急,慢慢來,不要急。   到底什麼時候才是用力的時機?我早就已經昏沉到無法思考,為什麼怎麼用力孩子都生不出來?我已經快沒有力氣了,我想到幾位朋友告訴我,她們在醫院產檯是多麼的疲憊與無奈,過於筋疲力竭的下場,只能靠醫護人員幫忙壓宮底(壓肚子),才結束生產。   臨床上,往往在子宮頸完全擴張時,醫護人員就會開始引導產婦用力,稱為「立即性用力」。在高美玲教授關於生產如何用力的文章裡也有提到這點:   最新的研究實證將第二產程又細分成二期:第一期為子宮頸完全擴張到產婦有想用力的感覺,此期胎頭會持續下降,產婦應該暫時不用力;等到因為胎頭下降,通過坐骨脊時刺激神經接受體,使骨盆腔產生壓力,此時陰道後壁會釋出催產素,使產婦產生「不自主想用力」的感覺,而且越來越強烈!這時再向下用力,稱為「延遲用力」。   「延遲用力」最大的好處,就是縮短產婦第二產程實際用力的時間,避免因為過早且連續地用力,導致肌肉過度疲憊,而且第二產程的用力除了因為造成能量的消耗、肌肉勞累、胎心音減速,導致剖腹產的機率上升;不斷重覆的陰道、骨盆組織的過度施壓,也會引發支拖骨盆底的肌肉與韌帶移位或鬆弛,進而造成日後的壓力性尿失禁、不必要的撕裂傷及會陰切開率,這些都不利於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那麼到底「延遲用力」要延遲多久?會不會延遲到造成產婦及胎兒的損傷?      根據Menticoglous、Manning、Harman及Morrison (1995)於教學醫院進行長期追蹤研究,探討第二產程時間長短與新生兒死亡率及罹病率的相關性,五年共收六○四一位產婦,收案條件為頭位、新生兒出生體重大於二千五百公克的初產婦。結果發現有百分之十一的婦女第二產程大於三小時,百分之二點七大於五小時,研究結果沒有出現新生兒死亡或出生後五分鐘新生兒健康評估分數 (Apgar score)不佳的情形,而且第二產程時間長短與新生兒出生後痙攣及住進加護單位無關。該研究認為第二產程胎兒的損傷主要來自產鉗及真空吸引協助分娩的結果,而非產程時間過長。Tuuli等(2012)統合分析十二個研究中亦得到相同的結論。因此研究者們認為只要是母嬰都健康的情況下,不需要限制第二產程的時間。   在施打硬脊膜外麻醉(俗稱無痛分娩)的婦女方面,實證也是建議採延遲用力的方式,Hansen、Clark及Foster (2002)以及Brancato等學者(2008)以施打硬脊膜外麻醉之待產婦女為研究對象,比較立即用力及延遲用力的生產結果。發現延遲用力的婦女其第二產程的總時間會延長,但卻縮短實際用力時間。臨床上可能會發現施打無痛分娩的婦女,因為藥物的關係而無法感受「不自主想用力的感覺」,或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力了,文獻中建議直接觀察會陰部,直到看到胎頭或是會陰膨出的情形,或是在子宮頸口開全後至少等個一到兩小時,再教導用力。   以我的狀況來說,子宮頸還未完全擴張,但已經屢屢出現很想用力的衝動,只能不斷改變姿勢取代用力。改變姿勢有助於調整胎頭位置,尤其是膝跪姿更有利於胎頭下降。   我知道許多產婦都希望生產時間愈短愈好,畢竟生產無論被形容得多美好,在產程開始啟動的那一刻起,只能感受到愈來愈加劇的痛苦,旁人多努力都只能稍微舒緩,無法取代也無法讓疼痛消失。   可是我也知道,只要我自己及胎兒的狀況許可,沒有其他合併症,第二產程的時間不應該被「嚴格限制於二小時內」,「延遲用力」對於我們兩人都是有益且安全的。   最重要的是,我的身邊有沒有讓我信賴的專業照護者,能夠細細觀察我的生理反應,不只考慮子宮頸的擴張,還考量胎兒下降程度,以及我的感受。除了時時評估胎兒的健康狀態,也能不時教導我用力的方法,讓身體自動啟動分娩的能力與準備,讓我無須擔憂可能造成的損傷。      我必須知道這些,我也很高興在這一刻,自己真的有被好好照顧著。

延伸內容

推薦序 發聲型出走的進化版:在地媽媽的生產改革能量
◎文/吳嘉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生動盟成員)   第一次遇見淑婷,是在她知名的部落格「喵的打字房」。二○一三年那篇圖文並茂的〈居家生產成功!〉看得我又笑又淚。女人跪抱著產球、躺坐在吹氣而成的小泳池以度過陣痛;助產師溫柔地按摩、引導產婦探索嬰兒在產道口的頭;米克斯傻氣地守候;男人俐落地處理家務、陪伴擁抱、打氣說著「快了快了,妳真的好厲害」。   真的好厲害!台灣產婦居然已經開展到這種境地,當時我由衷讚歎著。這位新手媽媽有著好充足的準備,真如本書第十二章所比喻的,面對新生命的孕育與到來,有如攀登一座豐美的大山。產婦興致勃勃而慎重,備妥知識、練好身體,招募隊友與嚮導,採購適當裝備,也設想好備案。一路還寫了這麼動人而資訊豐富的部落格,作為社群共享的公共財。「發聲型出走」已經進化到二.○版了吧。   一.○版的起源在一九九五年。話說那時醫師主導的醫院生產,在台灣比例已高達九九.八%,全球罕見。在這樣獨占的局面,有一批婦女採取計畫性居家分娩的新作法,主動邀請助產士到家接生,讓已然邊緣化的助產士大感吃驚,也大受鼓舞。我與黃于玲在二○○○年前後從事相關研究時,將這批婦女的行動,稱為「發聲型出走」。我們借用Albert Hirschman經典之作《出走、發聲與忠誠》,探討人們在面對不滿的處境時,有何作為。那時我們訪談的居家分娩婦女,並不認同台灣主流醫院的生產模式,然而她們抵抗的策略不是換醫院或換醫生的出走形式,而是根本走出原有體系,另創一個她們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在家生產。如何能在獨占的局面創出新局?如何面對權威性的知識而理直氣壯?這批人的故事讓人眼睛一亮,對於了解台灣健康照護體系的缺失與改革方向,也特別有啟發。   這些先驅者,在我們進行調查的時候,約有五十多人,其中有一半是國際母乳會的成員。我與黃于玲提出,這些婦女面對主流的權威知識,是以另一套知識體系來堅定信念。她們有些是基於特定的宗教信念,有些受過女性主義洗禮,也有少數經歷國外的助產模式,大家從不同管道得到理念與知識的養分。早期幾位高學歷、從事專業工作的產婦,促使這個模式迅速建立其可信度。更重要的是,這些女人以身體理解主流體系的問題,也以身體確認居家分娩的美妙。那時的國際母乳會組織,以互助的特質,一個幫一個,讓居家分娩並非僅是特立獨行的個人選擇,而逐漸鋪陳成為不同生產方式的資源。   很可惜,隨著國際母乳會的改組,這群居家分娩的網絡,似乎逐漸四散。然而,更多居家分娩的故事,繼續從各處冒出,每每讓我嘖嘖稱奇。有回我去花蓮進行有關多胞胎的新研究,朋友特別推薦了民宿老闆採用居家分娩的名單,隨便列舉就有三四家;後來我就真的睡在那張生過小孩的大床上。金曲獎得主以莉.高露也在家生小孩,我趕不及參加她討論居家分娩的座談會,日後改去聽她的演唱會。我熟悉的助產師有了臉書之後,經常轉載年輕世代精采的生產記事,我就是從那裡看到淑婷的部落格。台灣老牌的婦運團體——婦女新知,甚至在二○一三年就以生產過度醫療化作為倡議主題,並組織了議題劇場「生不由己」。各路奇女子的能量重新匯集,「發聲型出走」似乎已脫胎為二.○版,新浪潮更加澎湃。   在地媽媽的改革行動   台灣生產制度發展極端,堪稱世界少有。助產師的接生比例為全球最低;由助產師組成的生產中心,或是進駐醫院的助產模式等多元模式,嚴重欠缺;剖腹產率二十年來都超過三分之一,名列世界前茅;以按摩減痛,以蹲跪坐姿分娩,一對一的連續性陪產等孕產照護,即使實證醫學肯定,在台灣幾乎都沒有實施。   面對如此困境,一九九○年代以來的生產改革運動,粗略來分有三批行動者。第一批是助產士社群,提出以工作權為訴求的專業計畫,她們抗議助產教育停擺、全民健保排擠,透過政治協商要求政策制定者修改相關法令,過程十分艱辛。我記得助產界辦理「人性化生產」國際研討會,就遭到部分產科醫界的反彈,質問是否在罵產科「不人性」。類似的對話還持續發生,「友善生產?你說我不友善?」「溫柔生產?你說我粗暴?」即使在新興助產教育的建制,健保給付的納入,以及升一級的「助產師」證照設置,都有所進展,但是主流孕產照護體系,至今仍然甚少聘用助產師。   第二批生產改革的行動者是女性主義社群,主要以過度醫療化為批判重點,直指產科醫師主導的缺失。社會人文學界及婦女運動陸續發展論述,提出新的政策綱領,也引發媒體深度報導。其中,二○○三年《康健》雜誌記者司晏芳以〈台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探討剪會陰等諸多在台灣過度使用的醫療介入,有效地引發社會關注,更多女人真的開始生氣,但這也激起產科的反彈。這些批判聲音,促使政府檢討剖腹產的給付制度,或是發包進行委託研究計畫。其中,台灣女人連線提出的生育風險補償基金,經過多年努力,也已落實。然而,台灣的剖腹產率居高不下,高比例的剪會陰、壓肚子持續進行,多元形態的生產模式,至今在台灣無法成為常態。   第三批是生產婦女發起的改革行動。「發聲型出走」堪稱是常民由下而上挑戰主流權威知識的企圖。一.○版的婦女創造另類生產的模式,二.○版的新生代孕產婦,除了繼續開創不一樣的生產之外,發聲的方式更加多樣,串聯更廣,更積極地從個人經驗來直指體制的問題。   這些女人的行動創意十足,讓人目不暇給。咖啡店經營者徐書慧,把自己居家生產的影像紀錄放到Youtube上,豐富民眾看見另類生產的資源。她也以咖啡店為生產教育的基地,開設民間的生產教育分享會。她所創辦的社群網站「最溫柔的相遇——溫柔生產(友善生產)」社團,是台灣目前交流友善多元生產資訊和生產經驗的重要平台。陳玫儀擔任婦女新知的培力部主任時,組織了議題劇場「生不由己」,透過到社區表演,深化民眾對於生育自主議題的理解。以紀錄片《公民不服從》而深獲肯定的導演陳育青,把不服從的領域延伸到生產。她與蘇鈺婷拍攝了《祝我好孕》,短版以一對新生代助產師姊妹的故事為主軸,讓我們具體看見台灣少見的生產模樣。作家諶淑婷、醫藥記者陳宜君,以及眾多的女性媒體工作者,都透過不同的文字形式,介紹另類生產的形式,檢討台灣的生產問題。   一些研究生產改革運動的文獻,都注意到來自民間婦女組織的改革力道。英國著名的生產改革團體AIMS (Association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Maternity Services),就是在一九六○年代由不滿自己生產經驗的家庭主婦所發起,成為引領英國改良生產措施的關鍵力量。這群家庭主婦勤讀科學文獻,與理念相合的助產師、醫師合作,透過出版與政策倡議,指陳當代產科的諸多問題,也備受肯定。世界衛生組織於一九八五年在巴西舉辦「生產的適當科技」研討會,後來發表著名的剖腹產建言,提出任何一地區的剖腹產若是超過一○%到一五%,即不甚合理。在這個歷史性的國際會議上,AIMS受邀成為民間產婦代表,並且擔任剖腹產檢討小組的主席,顯見其影響力。   然而,台灣一直沒有以產婦為中心的生產改革團體。在二○一四年,一批研究生產的社會人文學者、婦運工作者、資深助產師與推動溫柔生產的產科醫師,以及這批新生代的媽媽,共同成立「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其實不怕見笑,我與幾位學界和助產界朋友在二○○五年也曾有類似的努力,但很快就無力經營而解散。這次有了這些活力十足的新生代媽媽作為中堅分子,串聯起三批行動者,動能備增。這些在地的媽媽是生動盟的主力,她們認真經營粉絲頁,舉辦記者會,並且深入社區座談。她們能量驚人,帶著小小孩,一面關注小農、廢核與同志議題,一面持續提出生產改革方向與願景。   生產作為豐沛生命的基地   淑婷在部落格那張充滿喜樂的產後大合照,實在讓人難忘。笑意盈盈的產婦躺在榻榻米墊上,兩側是書櫃。助產師邱明秀慈藹地坐在身後,先生阿澤擁著愛狗豆豆,阿嬤抱著剛出生的澄澄,還有兩位輕裝陪產的朋友。往後在國內外有機會參加研討會、公聽會,或是繼續教育課程,我總是在投影片裡放著這張照片,說明台灣新生代女性的生產改革實踐。   發聲型出走的產婦,正是最在乎生產品質的一群人。淑婷的《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既是她個人的洞見與實踐,也代表這群台灣新生代的智慧和期許。這本書既有淑婷、阿澤及年輕世代的生產故事,也有經過檢驗而證實好用的孕產實用知識,書裡滿滿都是思考生命是怎麼一回事的豐富工具。   像淑婷這樣最在乎生產品質的人,往往也是最積極主動、充滿創意的發聲者,值得整個社會認真看待她們對於生產的見解與看法,並當成改革的依據。台灣社會何不如此設想,讓淑婷與阿澤的經歷,變成例行性措施。我們來看看書中幾個片段:   ●伴侶學會了按摩會陰,以協助產婦減少會陰撕裂傷的發生。   ●產前教育成為探索身體的資源,而不是促銷商品的賣場。產家以活潑的方式吸收新知,包括拿著模型與道具娃娃,模擬胎兒生產的過程。   ●生產計畫書不是選項的勾選,而是充分的釐清與溝通,包括認可實況來臨,產家仍然保有的彈性。   ●醫護產認真參考實證醫學,產家發現跪姿可以增加骨盆的空間,也是產婦通常最想度過陣痛的姿勢。   ●面對子宮收縮,最好的呼吸法不是憋氣用力,而是呼氣加上自然的低吟。   ●產前的安排還可以想想分娩歌單,淑婷作為五月天歌迷就選了〈Happy Birth Day〉。   這般在乎的生產要能充分落實,當然需要社會體制的徹底調整。我們需要更充沛的助產醫事人力,更確實參考實證醫學,打造更多樣的生產模式,給予產家更多的時間與資源來經歷這段特別的時光。為此,必須修改人力配置的規定,落實共照模式,擴大助產教育,調整健保給付,認真討論孕育生命與男男女女的關係。政府、醫界,被生與待生的社會大眾,每個人在迎向溫柔生產之路,都有施力點。   有回生動盟舉辦「畫生產」的活動,我們收到一幅九歲女孩的鉛筆畫作,圖中的女人以躺姿生產,面部表情滿是痛苦和害怕。另一幅畫來自生過小孩的熟齡婦女,把產婦的肚子畫成手榴彈,有著隨時引爆的恐懼感。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產體制,讓小女孩想像的生產,以及熟女實際經歷的生產,畫面如此驚悚。全世界沒有像台灣如此邊緣化助產模式,如此漠視過高比例的醫療介入措施,而來自政策制定者的改革居然還如此緩慢。   在此困頓中,這些女人還是奮力開出奇異的花,令人充滿敬意。淑婷在書中寫著:「這場生產讓我們家獲得的不只是新成員,還有對生命誕生過程的崇高敬意。」其他發聲型出走的媽媽,也因為「居家生產經驗太美好,幾位朋友因此決定再生一胎,再經歷一次那美好的生命經驗。」孕育與生產的難得經歷有其特殊潛能,能讓人細細體驗,發展成為豐富生命的資源。而這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讓這成為可能。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需要我們一起來鋪路。

作者資料

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兒一狗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個人網站「喵的打字房」:cclitier.blogspot.com/

基本資料

作者:諶淑婷 其他:黃世澤/攝影高美玲/審定 出版社:本事出版 書系:WHAT 出版日期:2017-06-20 ISBN:9789869450461 城邦書號:A3610039 規格:平裝 / 雙色 / 304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