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搞定數位小孩:教出滑世代的高EQ人際力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你的孩子被螢幕綁架了嗎? 五種愛的語言, 引導滑世代孩子變身暖世代, 精準表達情緒、人際溝通、學習專注, 與真實世界的人們溫暖互動。 當3C產品逐漸成為孩子最親密的夥伴,成為整天緊盯螢幕的宅男宅女, 身為父母的你,與其焦慮,不如聰明應對。 父母都希望子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然而破壞良好人際的最大殺手就是3C。再怎麼智慧的電子產品、電玩遊戲都無法取代和他人的互動,社交技能必須在現實世界中練習,而且要從小開始。 遺憾的是,3C產品逐漸取代父母的地位,磨蝕親子間的親密感。在美國,兒童與青少年每週停留在螢光幕前的時間,平均有53個小時,遠多於和父母或他人互動的時間。如何期待他們去學習和他人相處呢? 對此,本書提出有效的具體做法,幫助天下父母重新奪回主導權,讓家庭恢復原本的溫暖與功能。包括: .如何讓孩子在數位世界中仍有正常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何讓孩子甘心關掉螢幕,享受與父母共處的家庭時間 .如何建立能帶來大改變的小規範 .除了3C,還有哪些健康的活動適合孩子做 無論螢幕的世界多智慧,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絕佳助力,永遠還是那個真心愛護他們、能幫他們了解周遭世界的父母。每個父母都能做出影響小孩一生的正向改變。 不管科技怎麼發達,終究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互動,父母跟孩子也一直在學習,而這本書提供了更多學習的面相,來看懂科技與孩子跟家庭間各種面向的討論,值得父母參考。 ——王麗芳(親子部落客作家「超級富有幸福的不良媽媽Antonia Wang」) 有關親子教養的書如汗牛充棟,其中一大半在教讀者如何「對付」子女,好讓孩子在父母的「深思遠慮」中,成為父母想要他成為的某種「成功人士」。本書作者們提供的則是一些很實際的提醒,目的是強化家人關係和孩子發展與人建立並維持關係的能力。 ——黃迺毓(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想像一下這個畫面:一個兩歲小孩拿起媽媽的手機,開始用手指滑螢幕。這幕景象不難想像,對吧?這幅畫面的對錯在哪裡呢?蓋瑞‧巧門博士、艾琳‧培利坎會幫你解答這個問題。這本書也是現今父母與祖父母必讀的大作。 ——坎卓.史麥利(Kendra Smiley)(《教養固執小孩的歷程》(Journey of a Strong-Willed Child)作者) 無論你是家長、祖父母、鄰居或朋友,一定要來看這本書!電子時代帶給我們電視與電腦科技的驚人奇蹟,但它也為小孩的社交與智商發展帶來危機。本書是喚醒,甚至更可能是警告,但它也告訴你該如何讓小孩在不會沉迷之下享受螢幕世界。 ——梅爾.齊特漢醫師(Mel Cheatham, MD)(神經外科臨床教授) 本書強調家庭凝聚力、社會連結,以及維持電子與非電子活動之間的健康平衡,幫助家長掌控電子裝置的問題。這是任何有心的家長最求之不得的藏書。 ——陶德.卡密爾(Todd Cartmell)(兒童心理學家與《超級爸爸養成書》(Project Dad)、《教出靈活變通小孩》(Raising Flexible Kids)作者) 【鄭重推薦】 王麗芳(親子部落客作家「超級富有幸福的不良媽媽Antonia Wang」) 周慧婷(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顧問)  黃迺毓(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岑永康&張珮珊(幸福主播夫妻檔)  (依姓氏筆畫排序)

目錄

推薦文1 成為數位的受益人,而非受害人 黃迺毓 推薦文2 看懂孩子如何被科技操作,解決真正的問題 王麗芳 前言 把家還給我 3C 無助人際互動 別再心軟了 第一章 愈少接觸螢幕愈好 太早進入螢幕的世界? 大量接觸螢幕? 關於播放內容 別讓自己錯失太多 現在改變,來得及嗎? 第二章 用對方法,培養孩子的人際力 現實生活不是這樣運作的 螢幕控的兒童 A+ 孩子的五項必備條件 技能一、情感的付出與接納 技能二、表達感恩 技能三、管理怒氣 技能四、勇於認錯 技能五、集中注意力 從現在開始 第三章 情感的付出與接納 親身在場的陪伴很重要 交朋友 拜託你喜歡我 麻木不仁的隱憂 目光接觸的重要 講個故事給我聽 加滿愛的油箱 第四章 表達感恩 千萬別寵溺孩子 表達感謝的方式 從「應該做」到「想做」 每天都是感恩節 在網路上爆紅的感謝行動 第五章 管理怒氣 請看我怎麼做 父母的開導很重要 跟孩子討論關於憤怒的議題 電玩遊戲會引燃怒火嗎? 網路上的怒火 第六章 勇於認錯 線上道歉是不夠的 關鍵一、承擔責任 關鍵二、你的行為會影響別人 關鍵三、生活永遠有規則 關鍵四、道歉能修復友誼 關鍵五、五種道歉的語言 第七章 集中注意力 專心與分心 讚揚閱讀 螢幕時間與注意力失調 一心多用的錯誤 增強注意力的利器 第八章 螢幕時間與害羞 真害羞,還是假害羞 創造新常規 重複練習 遭人排拒、霸凌與諸事不順時 用餐時間的恩典 第九章 螢幕時間與大腦 身在科技中的孩子大腦 二十一世紀的閱讀 大腦的獎勵中樞 何謂螢幕上癮? 孩子的可塑腦 平心靜氣 第十章 螢幕時間與愛的語言 愛的語言一、肢體碰觸 愛的語言二、肯定話語 愛的語言三、優質的相處時光 愛的語言四、禮物 愛的語言五、服務行動 第十一章 螢幕時間與安全 防禦霸凌的心理建設 侵犯者、隱私與情色 關於隱私 關於情色內容 提供安全的家 當人手一機時 第十二章 螢幕時間與家長權威 父母的全新考驗 評估居家的數位生活 打造居家的零數位空間 如何改變不健康的模式 父母永遠為子女著想 第十三章 螢幕時間與單親家庭 使用螢幕的副作用 減少螢幕時間,保有私人時間 不同父母,兩套管教規矩 就算空虛,也要加滿情感油箱 尋求社群支援 第十四章 螢幕時間與你 長大後和父母一個樣 遠離手機 數位休息日與間隔空間 給家長的規矩 告別電子保母 結語 打造以人為核心的家 誰才是城堡的主宰 附錄一、兒童的社交發展 附錄二、測驗:孩子的螢幕時間過多嗎? 附錄三、小組討論問題

序跋

把家還給我
  科技,讓家人彼此更親近,還是更疏離?約瑟夫和亞曼達有三個孩子,分別是2歲、6歲和10歲。扣除上課時間,三個孩子成天就是打電玩、看電影和電視。對此,約瑟夫和亞曼達十分憂心,卻又感到無能為力。   約瑟夫說:「我們沒有訂什麼規範。以前真的試過,但就是沒辦法好好執行。」   這對父母的挫敗,相信許多人也感同身受。或許你也曾試圖限制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但最後還是不敵他們的發狂吵鬧。事實上,我們已經聽過太多父母在執行「數位設備使用原則」時所遇到的挫折:   「我們沒有訂規則。我家孩子就是一直看電視、打電玩。」   「螢幕時間的規則不清不楚;沒有明訂,就沒有成效。」   「我很後悔沒規範我家兒子,他已經喪失了和他人面對面互動的能力。現在二十幾歲了,還沉迷在電腦世界裡。」   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擁有良好順遂的人際關係,但成人社交關係的培養方法無法在電話或平板電腦中找到。應用程式、電玩遊戲全都無法取代和他人的互動。社交技能必須在現實世界中練習,而且要從孩子開始。一個擅長與人互動相處的孩子,代表了他有辦法與人交談,也喜歡人群,能夠和別人相處,也喜愛與他人一起活動。這不光指在學校餐廳向人寒暄問好,還包括透過目光接觸、交談和同理心傳達對他人的關心。對孩子來說,學習社交最理想的地方就是家庭;父母正是示範健全人際關係的最佳人選。   遺憾的是,很多家庭如今出現微妙的轉變,深深磨蝕掉親子間的關係。在美國,兒童與青少年每週停留在螢光幕前的時間,平均有53 個小時,遠多於和父母或他人互動的時間。如何期待他們學會和他人相處呢?   別再心軟了   許多心軟的父母會說:   「我忙死了,沒時間去強迫執行螢幕時間規定。」   「另一半不支持我的做法。」   「每次試圖改變,我家孩子就鬧彆扭。」   「要持續實在太難了。」   小娜有三個女兒,分別是2 歲、4 歲和6 歲,每天看卡通5 個小時,晚餐都是吃飯「配電視」。小娜知道,少了家人相聚的時間不好,所以曾試圖在吃飯時間關掉電視。   成功試過幾個晚上後,小娜碰到特別忙碌期,對女兒在晚餐後開電視就視而不見了。不久,孩子又故態復萌,整晚幾乎都坐在電視機前。   身為父母,狠不下心只會讓你原地踏步。美國作家安迪.安德魯斯(Andy Andrews)說: 意願毫無力量可言,這一點和大家所想的正好相反。海鷗或許有意飛向遠方,或許牠打定主意要付諸執行,或許也和其他海鷗同伴談到飛翔的美妙,但直到牠展開雙翼,飛向天際之前,牠依舊在碼頭上。   這隻海鷗與其他海鷗沒什麼差別。同理,只是有意願想要改變的人和從來沒有這個念頭的人其實沒什麼兩樣。你有沒有想過,人有多常用「意願」評斷自己,卻用「行動」評斷別人?   光有意願,沒有行動,是辜負對你寄予厚望的人。   關於意願與行動之間的區別,我們分享這段有力與肯定的話,是想吸引各位來讀本書裡將來都派得上用場的想法。   我們並非期望你認同書上的每一個觀點,但希望你能吸收到與自己共鳴的部分,付諸行動。   無論螢幕的世界進化到多智慧,孩子天生好奇心的絕佳助力,永遠還是會愛護孩子、幫他們了解周遭世界的父母。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提的那個問題:科技讓你們一家更親近,還是更疏離?每個父母都能做出影響孩子一生的正向改變,信不信由你。現在開始,要展開從電子螢幕手上奪回家庭的旅程嘍!

內文試閱

關於播放內容
  孩子還小時,家裡沒有電腦,但有電視。我們選了5 個適合孩子看的節目,並對他們說:「你們每天有30 分鐘可以從這5 部節目中挑一部來看。」用這種方式,讓我家孩子在父母設定的規範內培養出抉擇能力。這兩種課題都很重要:教孩子抉擇,以及遵守規範。   以前,電視機是大件家具,總是擺在客廳正中央,是家人生活的重心。父母知道哪些節目對孩子有益,扮演守門人,掌控家中觀看的每個節目。慢慢地,電視變得更輕薄、便宜,家庭開始擁有一台以上的電視機,也愈來愈難以監控孩子觀看的電視內容。   時至今日,電視、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為我們提供了快速的資訊與娛樂。大家擁有的不再只是一台能讓全家人圍坐在前的電視了。過去的家庭電視,如今就在每個人的口袋或包包裡。過去,電視節目未必都有益身心,但現在的電視的確比較庸俗、情色與暴力。   以下四個問題,可以幫助家長判斷是否該讓孩子觀看某個節目或電玩遊戲孩子:   孩子從這個節目中能學到的實質內容是什麼?節目內容是否正確?倘若節目傳達的是扭曲事實的畫面,而非現實生活的運作模式,就不要讓孩子觀看。畢竟孩子應該接觸真實的事物,而非失真的。   這個節目可能會在孩子身上建立何種性格特質?我想讓孩子仿效劇中的主要人物嗎?如果當中所謂的幽默是來自貶損他人、粗暴無禮或目無尊長,那麼就該禁止。正面的節目會教孩子關心他人、化解衝突,或者克服困難。   這個節目如何處理家庭成員的角色?電視連續劇經常會將男人和父親塑造成懶惰、癡肥的模樣,貶損他們。試想,孩子會從節目中聽到什麼訊息?又如何理解家庭的樣貌呢?這個節目與家庭的價值觀一致嗎?孩子在成長早期會受到各式各樣價值觀影響。你沒辦法控制他們在學校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事物,但可以掌控他們在家接觸的內容。在螢幕上觀看的內容應該與你的家庭價值觀一致,否則就該禁止。   身為父母,任務之一就是教導孩子分辨合宜與不合宜內容間的差別,別把這樣的工作留給老師、牧師或諮商師。就像不准孩子把糖果餅乾當晚餐一樣,你也不能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在螢幕上。父母是孩子精神糧食上的守門人。   從「應該做」到「想做」   從小到大,父母就只有我這個孩子。丈夫詹姆士是4個孩子中的老么,所以他總說我雖然不是嬌生慣養,確實也被寵壞了。我第一次洗自己的衣服是在大學一年級時,詹姆士小學二年級就會洗自己的衣服了。   透過參與家事,孩子會明白維持一個家需要花費心力,也比較能心懷感激。向爸爸看齊,我家孩子要洗衣服、清空洗碗機,並且完成房子的整理。有天下午我在寫作,我家6歲和8歲的孩子正在為了誰要清洗馬桶而爭吵,不過他們吵架的原因是兩個人都「想要」清馬桶。顯然,看著水變成藍色,再噴清潔劑用刷子刷洗真的很好玩。   在生活中利用每次機會將「應該做」變成「想做」。對大部分人來說,清理馬桶是「應該做」的事,但在當時對我家孩子來說,它是「想做」的事。請各位想想以下故事所呈現出的不同心態,一個是「我必須去上學」,另一個是「我想去學校」。   哈佛大學講師兼作家尚恩.艾科爾(Shawn Achor)曾受邀到非洲巡迴演講。有一場是在一所學校,它緊臨一個沒有電、沒有自來水的貧民區。艾科爾知道自己有很多故事都是和哈佛大學、養尊處優的美國學生相關,可能並不恰當。他試圖找到一個普遍通俗的切入點,於是問一群小朋友:「這裡有誰喜歡做功課?」艾柯爾原先預期,「討厭寫功課」應該是舉世皆然的,沒想到結果完全相反。有95% 的孩子舉手,帶著熱情的笑容。這些孩子將寫功課視為一種獎賞(「想做」的事),因為這是他們的父母從來沒機會爭取到的。   大人的任務就是教孩子懂得身邊擁有物的重要性,他們要感謝自己有乾淨的衣服穿、能刷洗馬桶,是因為他們有幸可以擁有自來水,世界有很多地方真的還缺乏這項必需品。他們能夠去上學,得到最棒的教育;很多孩子未必有機會學習讀書。   心態上的小改變,而且心懷感謝,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為他們的帶來極大助力。諾愛爾18個月大時,我帶著她去百貨公司購物;她圓滾滾的臉蛋上綻開笑容。有位櫃台小姐穿著高檔衣服,但有著尖酸、愛抱怨的性格,她對著諾愛爾說:「妳現在笑得出來是因為坐著嬰兒車逛。等到妳有工作,而且必須一整天工作時,我們再看看到時候妳還能不能笑出來!」   我覺得,就算讓這位小姐坐在一台拉風的手推車上,逛一整天的百貨公司,她還是能找到要抱怨的事。當你將工作視為「應該做」,而不是「想做」的事時,就會對情緒帶來負面影響。教導孩子無論在工作或玩耍時都要心存感激,就是給了他們一份珍貴的厚禮。   單親爸爸的聰明使用螢幕對策   傑克是單親爸爸,有2個精力充沛的兒子:7歲的蘭登與9 歲的迪倫。妻子幾年前在一場不幸的車禍中喪生,在大家庭與朋友的協助下,這個家逐漸調整到生活的新常態。每年夏天,他們就會至另一州去拜訪祖母兩個月。   在祖母家,男孩的空閒時間可以看好幾個小時的電視、盡情地打電動,每天在螢幕前的時間高達5小時。   在祖母家過完暑假回到家時,蘭登與迪倫就總是巴在電視前。傑克於是對兒子宣布一項很「阿莎力」的計畫:「接下來一個月,我們不要看電視、電影或打電動。一個月結束時,我們就到遊樂園慶祝。」   孩子從一開始就沒怨言,因為他們想要去遊樂園。放學後他們會以閱讀取代看電視。當傑克發覺兒子變成緊盯書本,而不是螢幕時,可以想見他有多開心。有幾天早上,傑克甚至還發現兒子早上6點起床看書。幾星期後,迪倫說:「很高興我們現在執行這個計畫,因為書本比電視好太多了。」當然,也有難熬的時候,例如傑克很想要看足球賽時,或者週末想帶兒子去看新電影卻不能。   當這個月結束時,男孩們很快又故態復萌,開始看電視了。傑克承認:「變回老樣子實在太容易了。」不過現在,他們可以接受上學前與放學後各看1 小時的規範。如果平常日不看電視,還可以得到獎勵分數,這些獎勵分數可以換取更多的許可。   傑克說:「電視很吵,也會令人分心。如果你想要和某人說話,必須與電視互拚。少了電視,孩子會去找更有益的事來做。」   傑克建議單親家長:「別用電視當依靠。你家孩子有書、遊戲或玩具,未來也會受到這些東西吸引。孩子或許會抱怨,但你只要說:『抱歉喔,我們就是不開電視。』他們也許會耍一個星期的脾氣,但他們會調整。你必須用意志力為他們費心思。」   自我檢驗:孩子的螢幕時間過多嗎?   這裡提供簡單的問題,幫你評估螢幕時間是否正損害你家孩子的整體健康。每個問題請用以下的等級定義計分:      0 =無或幾乎沒有/1 =偶爾/2 =常常/3 =一直如此       ——要求孩子停止螢幕活動去吃飯或做其他事時,他會不高興。       ——你已經不同意了,但孩子仍吵著要買 iPod 之類的數位裝置。       ——孩子顧著看電視或打電動,無法顧全功課。       ——孩子拒絕幫忙家事,選擇玩螢幕裝置。   ——你已經不允許了,孩子還是吵著要打電動或做其他螢幕相關的活動。       ——孩子一天的體能活動不到6 分鐘。       ——孩子在家不常與人眼神接觸。       ——孩子寧願打電動,也不願出門和朋友玩。       ——孩子對於螢幕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沒有特別興致。       ——如果一天禁止使用所有的螢幕,孩子會暴躁與抱怨。   ◎如果你家孩子的分數為:   10 分以下:螢幕看來沒有占用你家孩子太多時間。他似乎可以實行適當的管控與限制。   11 至20 分:你家孩子可能過於依賴螢幕時間。你需要更審慎地管控螢幕時間,提防日益加深的螢幕倚賴。   21 至30 分:你家孩子可能沉迷螢幕了。你可能需要找諮商師、專家或你敬重的家長給予建議。

延伸內容

成為數位的受益人,而非受害人
◎文/黃迺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成人的世界有因為3C 產品的普及而更好嗎?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唯一能確定的是,不管你多麼希望,我們都「回不去了」。   數位時代的來臨如排山倒海,幾乎無法逃避。例如,我和很多朋友,都是很有「原則」的人,不隨波逐流,講求生活品質,堅持不用手機,然而不管撐多久,終究還是讓步了,因為工作忙碌,唯恐家人緊急需要時找不到人,只好開始使用手機。有了手機後,很難築防線,朋友聯繫跟著方便多了,那也還好,但是最後,所有人都可能打你的手機,包括推銷人員,就會開始四面楚歌的日子。   接著,智慧型手機開始侵門踏戶,我們仍堅持不要成為「手機奴」,尤其有人退休後根本沒有必要緊急聯繫,卻是不久後也投降了,因為要跟兒孫輩傳Line 才能保持密切聯繫。手機只是數位時代的一部分,其他的就不詳述了。   很多人,一開始可能覺得這些科技產品可以幫助我們跟家人或親朋好友多聯繫,增進彼此關係,但是一不小心,它們成為「生活必需品」,我們花很多時間經營的可能是其他可有可無(包括虛擬)的關係。自己最在乎的家人反而從「受益人」變成「受害人」!   工作上,在不知不覺中,許多成人成為3C 產品的奴隸,若上司是工作狂,隨時可以Line 你,就可能嚴重影響你的家庭生活,你人在家裡,心卻被綁在手機上,社會或媒體還鼓掌稱讚,稱之為「效率」!若不小心,家人關係逐漸鬆垮,甚至家庭解體,付出很大的社會成本。工作「快速」其實不一定有效率,且因聯繫過於頻繁,反而製造紛爭,化簡為繁,浪費人生。而受害者即使痛恨被害,若不經過學習,也往往又成為加害者,惡性循環。   以上感慨若讓你有同感,這本書或許可以幫我們理理頭緒。書中有很多提醒,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生活是否已經走在懸崖邊,讓我們來得及回頭。有關親子教養的書如汗牛充棟,其中一大半在教讀者如何「對付」子女,好讓孩子在父母的「深思遠慮」中,成為父母想要他成為的某種「成功人士」。本書作者們提供的則是一些很實際的提醒,目的是強化家人關係和孩子發展與人建立並維持關係的能力。作者之一蓋瑞‧ 巧門博士一開始就說:「小孩的心放在螢幕上的時間愈多,與父母、兄弟姊妹和朋友之間互動的時間就愈少。」書中談到接觸數位媒介的時間太長對孩子的發展的影響,都有研究根據,然而本書並非讀者回到沒有數位的時代,而是在數位時代中,成為數位的受益人,不是受害人。   受益與受害,全在我們是隨波逐流還是學習明智判斷。孩子以大人為榜樣,如果我們可以不依戀數位媒體,不要成癮,孩子基本上是安全的。即使在數位時代,還是可以充分的發揮「五種愛的語言」的威力,讓孩子有美好人際關係。
看懂孩子如何被科技操作,解決真正的問題
◎文/王麗芳(親子部落客作家「超級富有幸福的不良媽媽Antonia Wang」)   前幾天,天氣稍冷,我有點受寒,忽然很想吃點暖身的鍋。從孩子出生到現在,我跟老公只能互相支援育兒,沒有幫手,即使要吃火鍋跟烤肉,也必須帶著孩子同行。8歲的女兒很配合,吃完火鍋等父母的時候,拿起圖畫用品開始畫畫寫字,2歲半的兒子就沒這麼好控制,在滿是碳火爐的店內準備開始遊走,我用盡了方法跟孩子玩,卻也擋不住孩子想走動的欲望,於是,我拿出了手機,讓孩子在等待父母用完餐的時候看影片。   在拿出手機的當下,邊吃邊看著孩子入迷神情的我,內心屬於媽媽的愧疚一直沒有減少過,即使我知道,那些影片都是卡通的交通安全概念,即使我知道,這在我家不是常態,只是在那當下,母親的愧疚盤旋在心中,沒錯,那就是這本書中所謂的「電子保姆」概念。   這本書中有許許多多跟我同樣的父母,在給孩子電子產品的時候,有無限的愧疚與自我安慰。數位設備取代了保姆的功能、老師的功能,也漸漸取代了父母的存在感。有人帶著孩子環島,孩子卻一路都在玩手機遊戲;有人忙著在網路上看別人的教養方式,卻從來沒有看看自己孩子的眼睛,好好地去看懂孩子真正的狀況,甚至沒有問一句孩子的想法。   只是科技依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父母躲避不了的問題,當女兒不懂什麼是「龍捲風」的時候,我開了網路的圖片給她看;當女兒不懂撞破大片玻璃碎的危險時,我開影片,讓她看到具體的過程並理解。一個從小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媽媽,直到孩子入學才發現,孩子的眼睛其實看不清楚,無法對焦,而每個醫生卻教她「讓孩子看電視練習對焦」。   科技自有其好處,當然也有不少壞處。這本書講到的一個重點便是,不能讓孩子因為電子產品失去與人真正接觸的機會。「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可以讓孩子練習與人用眼神接觸,而教導如何跟孩子玩,也引導父母學習判別孩子到底是「人際關係障礙」,還是真的「害羞」。   不是每個父母親都想偷懶將孩子交給電子保姆,這本書隱約地理解了,科技也只是緩和父母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互動的困擾,孩子在社群網站討朋友關愛的心態,大人也一樣擁有;孩子的困擾,大人也正在面對。當父母真正看懂被科技操作的孩子會有哪些狀況後,父母才能夠正視孩子的問題;看到了問題,才有機會想解決方式,然後給予方法。此外,本書也建議了父母怎麼跟孩子玩、怎麼理解孩子的狀況,之後又該怎麼處理。   科技來自於人性,而人性也決定了科技的使用。然而,不管科技怎麼發達,終究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互動,父母跟孩子也一直在學習。這本書提供了更多面向,來看懂科技與孩子跟家庭間的種種問題,值得父母參考。

作者資料

蓋瑞.巧門(Gary Chapman)

作家、演說家和諮商師,畢生的熱情就是與人交流,並助人建立持久的關係。他是暢銷書《愛之語》(The 5 Love Languages®)系列的作者,以及婚姻與家庭生活諮商公司(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Consultants, Inc.)的負責人。目前經常到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他的廣播節目也在四百多個站台播送。關於他的更多介紹,請至:5lovelanguages.com

艾琳.培利坎(Arlene Pellicane)

演說家兼作家,著有《三十一天成為快樂妻子》(31 Days to Becoming a Happy Wife)與《三十一天成為快樂丈夫》(31 Days to Becoming a Happy Husband)。美國「今日秀」(The Today Show)、「七百俱樂部」(The700 Club)、「今日家庭生活」(Family Life Today)等電視與廣播節目都做過她的專題報導。她先前曾擔任「轉折點與大衛‧耶利米博士」(Turning Point Television with Dr. David)節目的副製作人。她目前與丈夫、三個小孩住在南加州。關於她的更多介紹,請至:ArlenePellicane.com。

基本資料

作者:蓋瑞.巧門(Gary Chapman)艾琳.培利坎(Arlene Pellicane) 譯者:林淑鈴 出版社:天下文化 書系:教育教養 出版日期:2015-10-29 ISBN:9789863208594 城邦書號:A1500677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