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奇幻小說
美國眾神(十年紀念版)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2001年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小說 ◆2002年美國雨果獎(科幻小說獎) ◆2002年史托克獎(恐怖小說獎) ◆2002年美國軌跡獎最佳奇幻小說 ◆2003年美國星雲獎(科幻小說獎) ◆2003年Geffen獎(以色列奇科幻協會文學獎) ◆美國國家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高度推薦 人不獻祭,神就殺人! 小說界的達文西,當代奇幻大師! 連續數年攻佔英、美、德、法、西班牙、以色列各大獎項和暢銷榜! 影子即將出獄。窗外的天空、可愛的妻子、給他工作的好友,已經等了他三年。 另一個等著他的好消息是,他可以提前兩天出獄──因為他的愛妻和好友同時車禍身亡。 出獄後,他失去了一切,除了自由。 這時,一個自稱「星期三」的灰髮男人出現,以詭異的方式,要他充當保鑣,隨之漫遊全美。幾番糾纏後,影子終於隨著星期三上路,開啟了一趟光怪陸離的眾神歷史之旅,更捲入了新神和舊神的交戰風暴中。 數千年來,隨著世界各地移民的到來,美國這塊新大陸上,不僅有小埃及、底比斯、祕魯等地名,更充斥著隨移民而來的埃及太陽神、非洲蜘蛛神、阿拉伯火靈、愛爾蘭精靈、印度的命運女神、東歐的光明與黑暗之神……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祂們漸漸被移民的後代所遺忘。失去了人們的信仰和膜拜,傳統舊神的力量逐漸消退,必須以開計程車、殯葬業營生,甚至淪為妓女。 取代祂們的,則是電視神、公路神、網路神、信用卡神……等新興神祇。新神奪取了人們的崇拜,支配著今日美國社會的面貌。 新神的霸道和挑釁,逼使舊神策畫一場巨大的陰謀,而影子,一個凡人,卻成為眾神爭奪的關鍵…… 引起最多討論的當代小說經典──《美國眾神》,揭露了全世界人們都已置身其中的命運巨變。 【本書特色】 昨天電視神,今天網路神,明天會是什麼神? 對尼爾.蓋曼來說,《美國眾神》說的是他自身的經驗:像是從英國移居美國、身為局外人或局內人對美國文化的不同觀感等。他說他一直覺得加入美國這個大熔爐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而《美國眾神》就是利用「舊神」的概念,帶我們一窺來到美國的人都帶了些什麼樣的東西。 只是世界畢竟並非停滯不前,文明會發展科技會進步,所以除了已經融入美國,變成美國本土文化元素的各種外來文化之外,科技產品也加入這一大鍋越來越複雜的濃湯裡。不僅舊文化和舊文化之間衝突不斷,新舊之間更是水火不容。所以星期三找舊神合作總不順利,還老是遭傲慢的網路神挑釁。 但神之所以為神,乃因為人類的信仰。偏偏人類超級喜新厭舊,而眾神一旦失去人類信仰,好一點的低調度日,慘一點的只能淪落社會底層,成為計程車司機、詐騙者、屠夫甚至是妓女。可以想像的是,當手機面市時,「BB扣神」肯定也只能無奈地退場吧。 蓋曼寫的的確是新舊神之間的爭奪、代換,還有乏人崇拜的神大開殺戒,但事實上新舊神爭的是什麼?崇拜與被崇拜又是怎樣的從屬關係 《美國眾神》不僅結合奇幻、恐怖、懸疑、冒險、都會、公路之旅等多種類型元素,更突破類型文學的窠臼,畫出更大的格局,直逼主流文學的氣魄。可以說,尼爾.蓋曼這位英國來的作家,寫出了大美國史詩風情,為美國人完成了失落的現代神話。 【名家推薦】 「說尼爾.蓋曼是個作家,猶如說達文西懂一點兒藝術。」 ──Minneapolis 明星論壇報 「《美國眾神》將死去的神靈、死去的金錢和死去的感情,無情地掘出攤開……為我們展開一張自人類創生至今的地圖。」 ──Steve Erickson (奇幻大師) 「懸疑、諷刺、性、恐怖、詩意的散文,《美國眾神》運用這一切讓讀者無法釋卷。」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書評 「近乎奇蹟……用最取信於人的方式,講述一個最不可置信的荒誕故事。」 ──Jonathan Carroll (奇幻大師) 「交織細密的情節、引人入勝的主題、廣闊的神話領域,處理熟練且富創造性。高度推薦給所有圖書館。」 ──圖書館雜誌 Library Journal 「尼爾.蓋曼擁有一支活靈活現的筆……是個精巧逗趣的說書人。」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書評 「懸疑冒險故事的傑作!生動而富原創性……華格納風的黑色電影。」 ──Salon.com 「令你沉吟、歡樂、不安、振奮、驚恐、愉悅的迷人故事,有時還以古怪的方式,讓這些情緒一齊迸發。喜愛蓋曼作品的人,會滿意地發現這是一部由熟悉的故事大師所創造的傳奇。第一次接觸他的讀者,則會驚訝於他的優異。」 ──St. Louis Post-Dispatch《聖路易斯郵報快訊》 「尼爾.蓋曼具備罕見的洞察力與無窮的想像力……是美國之寶。」 ──William Gibson(科幻大師) 「《美國眾神》是尼爾.蓋曼至今最好、最雄心勃勃的小說,這部驚人、怪異、充滿幻覺的公路之旅的故事,包含對美國精神的深深審視。」 ──Amazon.com亞馬遜網路書店

目錄

第一部 陰影 第二部 我的安瑟爾 第三部 風暴降臨 第四部 跋:亡者隱匿的事 後記 致謝

導讀

我是光,也是影。──關於《美國眾神》
◎文/臥斧(作家)   ※本文涉及《美國眾神》一書情節,請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當然是一本奇幻小說。   因為小說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神話角色大會師,因為小說的作者是在奇幻文學領域當中享有盛名的尼爾.蓋曼(Neil Gaiman)。但這部小說當中敵對的兩方都是神祇、都充滿算計,看起來實在難分正邪,也沒有魔法咒術往來亂射或神奇道具火力全開的最終決戰,反倒以一個剛出獄的凡人為主角,讓他看似莫名其妙地被捲進新舊神靈之間的鬥爭──如此想來,單以「奇幻小說」的方式來讀《美國眾神》,可能尚未窺得全貌。   《美國眾神》究竟想說什麼?或許可以從蓋曼為什麼選擇「美國」為背景談起。   目前大家所認知的美國文明,並不是從這塊土地上原生發展、以悠久歷史為基礎、一脈相承的系統,而是以來自歐洲的大量殖民,以及後續因為快速發展所吸引的世界各國移民綜合建立的。原居於美洲大陸、後來被劃歸至美國境內的原住民,雖然有自我原初的神話,但因文化、經濟及政治等等因素,已經被稀釋得十分淡薄。也就是說,現今的美國文明,並沒有自己固有的神話底蘊;這樣的背景,讓全世界的神明跟隨移民的腳步在此齊聚,最是合適。   移民社會並非只有美國;蓋曼選擇美國,還有其他原因。   二十世紀之後,因為世界政治及經濟因素,美國迅速成一個科技工業及消費市場領先全球的國家;因此之故,新興媒體(如電視及有線頻道)、交通工具(如鐵公路交通網絡及飛機航線)與消費型態(如信用卡)等等,雖然不一定在美國原創,卻都在這個國家產生爆炸性的發展。這些因素不僅影響生活型態的物質層面,也影響了每個居民的精神層面;是故,雖然初代移民背負著自己原生的宗教渡海而來,但經過世代更迭,新的信仰已然悄悄地取代了古老的神明。   宗教是信仰制度化後的產物;信仰轉移之後,宗教就僅餘空殼,甚或消失。   在《美國眾神》當中,在移民舉行了故土的宗教儀式之後,神靈便也來到美國;但在上述的衝擊之下,舊神在美國很有可能被新神取而代之。這是《美國眾神》當中所有舊神感受到的威脅:祂們會被遺忘、會在這個文明當中消逝。在世界各地的神話裡頭,想要改變現況,幾乎都會需要一個英雄踏上征途──這是《美國眾神》當中,星期三先生(Mr. Wednesday)找上主角影子(Shadow)的原因之一,而這趟旅程,也轉化成美國電影當中發展出來的「公路電影(Road Movie)」類型。   公路電影會在美國的六○年代開始出現,有其歷史意義。   一方面是因為汽機車工業發達,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公路網當時已經普遍建構完成,更重要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之後,美國因反戰而興起的嬉皮文化,讓年輕人決定離家進行自我追尋。公路電影是一種將重點放在「旅程」上的敘事方式,主角因某個原因必須離開、前往某地,而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會對主角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主角可能到達目的地,也可能得一直旅行下去,可能得要面對死亡,又或者可能以截然不同的心境視角重回起點,端視故事包覆的核心概念為何。這樣的情節概梗,與神話當中英雄為了完成某事,需要離開故土開始歷險十分類似;不同的是,在公路電影當中的主角,常常不是刻板印象當中的英雄,反而可能是悖離社會體制的思想者,甚或是罪犯。   這些特點,在《美國眾神》的主角影子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影子是個正在服刑的罪犯,在假釋的前幾天,因為妻子車禍過世而提早出獄。影子先被妻子猝亡的惡耗打擊,再因而發現,其實妻子與影子的好友有染;這兩個原因讓影子剎時間變得無處可去,而星期三先生在這時出現,提供給他一份工作,讓他上路──所有設定,蓋曼都在創造一個公路電影中的主角,以公路電影的架構,開始發展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出現的眾多神祇,最該注意的,是來自北歐神話的角色。   與大多數神話體系不同,北歐神話不但有個既定的結局,而且這個被稱為「諸神黃昏(Twilight Of The Gods)」的結局,還是個神族與巨人族及怪物們在天地之間開戰、將萬物毀滅的少見設計。為什麼蓋曼選擇北歐神話的元素,來替這個故事填血造肉?在某次受訪時,蓋曼如此解釋自己的選擇,「北歐神話裡有一種很黑暗、冷漠的本質,北歐諸神並不為人渴求,而是不可靠的、命定終會失敗的一群神靈。」   《美國眾神》當中的幾個重要角色,都與北歐神話有關。   故事裡曾多次提及:引領影子開始旅程的星期三先生,有隻眼睛似乎是義眼──這個看似與情節無關的設定,其實暗示星期三先生正是北歐神話當中的眾神之王奧汀(Odin);在神話裡,奧汀曾經挖出自己的一顆眼珠,作為飲用智慧之泉的代價。此外,英文裡的「Wednesday」,原來是「Woden’s day」,「Woden」便是奧汀的別名。影子在獄中結識的牢友「低調」李史密斯(Low-Key Lyesmith),名字取自「Loki Liesmith」的諧音,指的正是北歐神話中的邪神洛奇,因為洛奇喜歡惡作劇及欺騙,所以在《美國眾神》裡頭的李史密斯,也就是個老千。   甚至連主角影子,都脫胎自北歐神話。   在北歐神話裡,代表光明與歡樂、長相俊美的巴德爾(Balder),以及代表陰暗與悲傷、雙目俱盲的霍爾(Hoor)是對兄弟,兩者都是奧汀的兒子。洛奇不但用計讓霍爾投射出一株常春藤、刺死了巴德爾,還在霍爾四處奔走、試圖挽救兄長性命的時候從中阻撓。洛奇這個玩過火的惡作劇不但讓自己成為眾神緝捕的對象,也埋下後續「諸神的黃昏」惡因。   影子的名字代表陰暗,但同時也別忘了:沒有光,就不會有影子。   星期三先生讓影子開始的旅程,某個方面可以對應到神話中的霍爾為了救助巴德爾,到全世界祈求萬物為巴德爾哭泣的贖罪之旅;霍爾並不知道自己這趟理應成功的行動會被洛奇化身的老嫗破壞,影子也不知道自己其實是被舊神們算計利用的祭品。而當影子被吊在樹上獻祭的幾天之後,又被以樹枝戳刺,這個橋段與巴德爾的遭遇疊合,於是影子才會明白自己的真實身分,也才會澈悟:自己是陰影,也是光明。   是的。蓋曼的《美國眾神》的確不止是部奇幻經典。   在利用各民族神靈熱鬧大會師的外皮底下,蓋曼敘述了現今社會所有文化都相互融合、傾軋、吞併或包容的新時代特色;這樣的特色,世界各地都在發生,美國正是其中最明顯、最具標誌性的代表地區。蓋曼也講述了信仰的特性,信仰的轉換,以及在遽變的時代裡,信仰可能會出現的種種面貌。   而最重要的,《美國眾神》是一個講述尋找自己的故事。   無論是舊神新神,都可能只是從世代變遷當中不同信仰所生的產物,舊神或許可能被新神取代,但新神在未來可能也會被更新的信仰覆滅;當所有神靈各據一方,希望維繫自己被尊崇、被頂禮的既得利益時,只有橫越其中的影子看透一切。影子在旅程裡學習到了這些,在死亡時了悟了真理:光明與黑暗其實都存在於此,雖然是看似對立的兩面,實際上仍是無法分割的一體。   我是光,也是影。   不是神明的特性,而是凡人的本質。唯有認清這點,才能在人間找尋到自己該走的方向,摸索著朝未來前進。   這個,才是《美國眾神》故事裡的真正核心。

作者資料

尼爾.蓋曼(Neil Gaiman)

英國當代奇幻文學大師。1960年出生於英國漢普夏郡。1980年代初期投入新聞記者的工作,從事採訪與撰寫評論。198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杜蘭杜蘭樂團的傳記》,此後作品源源不絕地問世,創作範圍涵蓋小說、散文、詩、童書、漫畫等,展現過人的才華與創意。 他獲獎無數,曾多次獲得雨果獎、星雲獎、艾斯那獎等大獎,並名列《文學傳記辭典》當代十大後現代作家。除了備受讚譽的《第十四道門》曾榮獲布萊姆.史托克獎、星雲獎、藍帶獎以及多項年度推薦好書的肯定外。另一部暢銷作品《墓園裡的男孩》也獲雨果獎、星雲獎,更榮獲美國文壇最高榮譽的紐伯瑞大獎。其他作品如《美國眾神》也同樣囊括了布萊姆.史托克獎和星雲獎。《睡魔》系列圖像小說則不但風靡歐美讀者,更為他贏得世界奇幻大獎,其改編同名Netflix影集更是引爆熱潮。此外《星塵》並獲選為美國圖書館協會亞歷克斯獎年度十大青少年讀物。他的其他作品有:《無有鄉》、《阿南西之子》、短篇小說選集《煙與鏡》、童書《牆壁裡的狼》和《那天,我用爸爸換了兩條金魚》,以及與泰瑞.普萊契合著的《好預兆》。 目前定居美國明尼蘇達州。

基本資料

作者:尼爾.蓋曼(Neil Gaiman) 譯者:陳瀅如陳敬旻 出版社:繆思 書系:奇幻館 出版日期:2008-01-25 ISBN:9789867399847 城邦書號:A0200061 規格:平裝 / 單色 / 49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