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教出最聰明的孩子:向腦力強國學習教育之道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教出最聰明的孩子:向腦力強國學習教育之道

  • 作者:亞曼達.瑞普立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4-03-31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9折 342元
  • 書虫VIP價:323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6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榮登紐約時報、亞馬遜教育類暢銷書排行榜,CNN等各國媒體強力報導! 十年前,芬蘭、南韓、波蘭學童的PISA表現平平無奇, 現已名列十大聰明國家,他們如何成功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 本書深入教育強國,揭開三種教育模式,讓你重新思考孩子學習的可能性。 聰明,教得出來嗎? 英文的「資優」(gifted)本身就意味天賦,是與生俱來的才能,不是努力認真就可以獲致的能力。然而現在世上有幾個國家,幾乎全國的小孩都在努力學習,希望自己能更聰明,聰明的提出詳盡週全的論點,聰明的解決前所未見的難題。 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努力學習如何思考,如何在變動的未來成功站上浪頭。 在這些新的教育強國中當學生,會是什麼樣子? 為了幫下一代尋找解答,本書作者(也是《時代》雜誌記者)亞曼達‧瑞普立(Amanda Ripley)追蹤採訪三名遠赴這些教育強國,體驗當地學校生活一年的美國學生。十五歲的金,辛苦籌募一萬美金後暫別家鄉奧克拉荷馬州,前往芬蘭;十八歲的艾力克,捨棄明尼蘇達州一個富裕市郊的舒適生活,換取在南韓一個蓬勃發展的城市——釜山的生活經驗;十七歲的湯姆,離開賓州一歷史悠久的小鎮,前往夢想國度波蘭。 透過這三位提供第一手情報的交換學生,我們得以一窺身經百戰、遍體鱗傷的教改者、睡眠不足面色蒼白如殭屍的學生,還有一位年收入四百萬元的補教名師。他們的故事加上作者對這些國家教育問題突破性的研究,揭露一個令人吃驚的轉型模式:在幾十年前,這些國家並沒有「聰明」學童。但在這幾十年內他們出現驚人進步,因為學校教育轉趨嚴格;父母改專注於重要的事情上;學童開始相信教育會為人生帶來希望。 本書是報導文學的傑作,關於在迅速變遷世界中如何養成能力、逆勢而起的真實故事。 【名家推薦】 「作者深入這些教育強國的文化環境,分析比較,凸顯出美國現行教育不合理之處……關鍵是書中揭露的驚人視角能否為美國教育界帶來改革的決心。」 ──《紐約時報書評》 「如果你關心教育,就一定要看這本書。藉由講述三名勇敢的孩子在異國所學,本書指出若要著手改善教育問題,他國可供我們借鏡之處。瑞普立運用其精湛的敘事能力提供讀者實用,並具啟發性的深刻洞見。」 ──華特‧艾薩克森(《賈伯斯傳》、《富蘭克林傳》作者) 「這是一本實事求是,不找藉口,認真探討我們可以如何改善所有孩童學習成效的書,不論是來自最富裕或是清寒家庭的孩子都能受惠。沒有陳腔濫調和意識形態之爭,而本著學生的親身經驗提出建議。」 ──喬艾爾‧柯萊恩(美國 Amplify(直譯「擴大」)數位教材出版商執行長,前紐約市教育局局長) 「這本書給我希望:我們也能建立平等、嚴密的教育體制——只要我們能從那些教育強國的例子學到教訓,並把重心放在培訓師資,而不是處罰老師。」 ──蘭迪‧魏嘉騰(美國教師聯盟主席) 「亞曼達‧瑞普立的報導具備難得一見的深度和客觀公正。她發掘在「美國以外的地方」還有一個真實、複雜的世界——其他國家的教育制度雖各自有其不足之處,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真實教訓。這是身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我,這陣子看到最具獨到見解的一本書。」 ──道格‧雷莫夫(Teach Like a Champion (暫譯:教無不勝)作者) 「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亞曼達.瑞普立點亮讓我們下一代更上層樓的途徑。」 ──溫蒂‧柯普(美國非營利組織「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創辦人兼主席,「為所有人而教」(Teach For All)執行長)

目錄

主要人物
前言

第一部 秋季
01藏寶圖
02離鄉
03壓力鍋
04一道數學題

第二部 嚴冬
05美國人在烏托邦
06動力
07蛻變

第三部 春暖
08不同
09年薪四百萬的教職
10返家

後記

內文試閱


第六章
動力

  
  上完星期六的課後,艾力克搭上擁擠的80號公車,正要回家。那些女孩已經停止尖叫;艾力克的名人光環已褪去。他花很多時間一個人讀《尤里西斯》。
  
  「嗨,你好嗎?」
  
  艾力克抬起頭來,用道地美國腔和他打招呼的是一個長髮及肩、戴著髮圈的韓國女孩。他在南山看過她,也知道她住在和他同一社區,不過自離開明尼蘇達後,他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用他那麼熟悉的腔調講話。
  
  「我叫珍妮。」她的聲音低沉,臉上常是面無表情,不過一笑整張臉就亮起來了。艾力克也對她微笑。
  
  「為什麼妳的英文這麼好?」
  
  珍妮笑了,她解釋,雖然她出生在韓國,但她小時候住過內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和賓州的匹茲堡。童年時期大多在美國心臟地帶度過,所以有這樣的腔調。但她念中學時,又舉家搬回韓國。回到韓國對她來說是段痛苦難忘的經歷,所以她完全能體會艾力克的感受。
  
  「一開始我簡直不能相信那麼多人在上課時睡覺」她表示。「但是很快我就跟著睡了。」
  
  在美國時,珍妮上游泳課、彈大提琴,通常十點前就上床睡覺了。到了韓國,她就跟所有她認識的同學一樣,得上補習班,幾乎每晚都念到超過十二點。珍妮就是研究人員稱為「同儕效應」的活生生例子:她會因為身邊的朋友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表現。
  
  「在這裡我就是覺得自己需要用功,因為我所有朋友都很用功。」
  
  艾力克和珍妮一路聊到住家前。能有一個真正的韓國人證實他的想法,他頓時安心不少。他並非只是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白人少年;事實上,以客觀的角度看,韓國高中還是糟透了。他們都同意這點。
  
  「兩個國家的小孩子是一樣的。」珍妮表示。「他們就是小孩子啊!只是被帶大的方式不一樣。韓國孩子有種東西,那種東西驅使他們努力用功。」
  
  而現在珍妮也有了那股驅力。她在南山高中二年級,大約四百名同學中排名第二十七。她現在為自己訂的標準和在美國時不同。「我的成績要更好才行。我後悔今年沒有用功一點。」她邊搖頭邊跟艾力克說。儘管她的成績已經很好了,她看起真的很難過。艾力克很是疑惑,就好像聽一位奧林匹克游泳選手抱怨自己身材走樣。珍妮在班上排名前百分之十,但這樣還不夠。他這才了解,韓國學生對於讀書這件事的受虐狂傾向讓他們凝聚在一起,他們藉由苛責自己,鞭策自己繼續向前。
  
  跟他認識的大多數韓國人一樣,珍妮的自我要求很高,對自己的表現評價很低。他很好奇,如果當初她留在美國,是不是就不會這樣批判自己了。她的評判標準會盪到谷底,就像剛回韓國時飆到天際那樣嗎?動力是完全視所處環境而定的嗎?
  
  珍妮很快就能知道結果如何。她告訴艾力克,明年她就得回美國,這次會住在紐澤西州。她們家又要搬家了。「我不想離開我的朋友」珍妮說著,臉沉了下來。「但是他們一直說他們有多嫉妒我——就快逃離這裡了。」
  
  教養類型的地理位置分布
  
  回到公寓,艾力克拿出他從家裡帶來的任天堂掌上型遊樂器。接待家庭的弟弟就像看到多年老友一樣,一眼認出這東西,並開始問艾力克玩過的所有遊戲。
  
  「你要不要玩?」艾力克邀他一起玩。
  
  「不用,不用,我不能玩。」弟弟邊搖頭邊說。
  
  前陣子,接待家庭的媽媽發現這位弟弟的哥哥還沒寫完作業就在玩電玩遊戲,所以把他的遊戲機沒收了。還不只是這樣;為了昭告全家她有多不贊許這種行為,她也把這個弟弟的任天堂掌上型遊樂器收走。這弟弟完全是無辜的,但幾個月過去了,他還沒能拿回遊戲機。他不知道他有沒有拿回來的一天。
  
  談到教育,接待家庭的媽媽傳達給孩子的訊息很清楚明確。她每晚煮晚餐給孩子吃,並努力讓孩子享有所有機會;但如果講到念書這件事,就沒有商量的餘地。他們必須認真念書,尤其是英文這一科目。而且學業比什麼事都重要。
  
  她並沒有以同樣標準要求家中的美國小孩,這點讓艾力克很感激。她對他很有耐心和愛心,好像他是可愛的孫子。然而她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就像一個教練對待他的明星選手。她的工作是訓練孩子,督促他們,或甚至是把他們換下場,讓他們有所警惕。她的工作不是要保護他們免受運動傷害。
  
  據艾力克的觀察,接待家庭媽媽這樣的父母在韓國並不少見。大部分的韓國父母都把自己當作教練,而美國父母和孩子互動時,則往往比較像啦啦隊。他看得出來,韓國小孩在還很小的時候就面臨大人的高度期待,而且不只是在學校而已。
  
  父母的教養方式,就跟學生的動力、勤奮程度一樣,是探討教育議題的國際研究常會忽略的因素。少數論及父母對孩子影響的研究往往也只限於單一國家,而且通常指出一些大家預期中的事:家人愈參與孩子課業、學校活動,孩子的考試成績就比較高、整體成績比較好、行為表現比較好,以及出席率也比較高。在美國不論是不同年齡層、種族,以及家庭所得的類別,都得出上述結果。但是父母參與哪幾種活動影響最大?還有,不同國家的父母做的事情是否也不同?
  
  PISA的科學家安德烈‧史萊赫在2000年第一次PISA成績出爐後,就注意到學生的家庭環境對成績有極大影響。他希望研究家庭對教育有怎麼樣的影響,因此他試著讓所有參加評量的國家都同意對家長進行調查。然而大部分國家的官員,都對教育政策中一些傳統的調控方式比較感興趣:像是教育經費,和班級人數等侷限於學校,他們覺得可以掌控的因素。這點很可惜,因為父母能掌控的事情也很多,只要他們知道對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的話。
  
  到了2009年,史萊赫和其團隊已經設法說服十三個國家、地區將調查家長納入PISA的一部分。五千名接受PISA測驗的考生帶一份專門為家長設計的調查表回家。那份調查詢問家長,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起到現在,他們是怎麼教養孩子,和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
  
  結果顯現一些奇怪的模式。例如,即使已控制社經背景等變因,自願擔任孩童課外活動志工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平均來說,在閱讀項目的表現比父母沒有自願幫忙的孩子還差。調查的十三個完全不同的國家、區域中,只有兩處(丹麥和紐西蘭)家長擔任志工對孩子的成績有任何正面影響,而且影響很小。
  
  這怎麼可能呢?自願參加學校活動的家長,不是能讓他們的孩子知道他們有多重視教育?校外教學時協助帶隊的愛心媽媽,和足球比賽時帶切片柳丁到場的爸爸,不是最有時間和精力可以為孩子付出的人嗎?這樣的數據令人費解。而另外一項於美國進行的研究,也揭示這種謎樣的狀態:在孩子就讀的學校當志工和參加學校活動,似乎對於孩子的學習成果沒什麼影響。
  
  ◎摘自本書第六章,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教出最聰明的孩子》

作者資料

亞曼達.瑞普立

曾為《時代》雜誌以及《大西洋》月刊撰寫一系列備受好評,關於學習、學童議題的報導。她的第一本書(中文版譯名 《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已於十五個國家出版。她的報導曾讓《時代》雜誌二度榮獲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s)。她並獲選為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會士。

基本資料

作者:亞曼達.瑞普立 譯者:葉怡青錢佳緯 出版社:天下文化 書系:教育教養 出版日期:2014-03-31 ISBN:9789863204275 城邦書號:A1500460 規格:平裝 / 單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