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營管理 > 領導管理
達賴喇嘛的領導智慧:改善決策品質,做出最正確的行動,給商業領袖的成功心法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領導之道》經典紀念版 無論是企業、非營利組織或是政府,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達賴喇嘛與知名國際管理顧問,長達10年的深度對談 「沒有人能預期行動所帶來的後果,但徹底考慮過後果的領導者,必能減低犯錯的機會。」————達賴喇嘛 在資訊流通快速的地球村時代, 人民、員工過得是否幸福,是國家與企業的責任。 想成為真正的領導者,就向世界的心靈領袖達賴喇嘛請教吧。 戰爭、政權倒閉、經濟困境,早已不是單一國家的家務事, 而是影響到世界每一個你我的大事。 什麼才是「真正的領導者」? 善於洞察時機:清楚什麼時候該以什麼方式做什麼事,包括如何規劃與利用時間、了解每件事的輕重緩急。 隨時因應改變:不斷尋找積極正面的方法,去應付各種變化,將危機變成轉機。因為目標不可能永遠維持在理想狀態。 時時以身作則:不只告訴組織成員「該怎麼做」,而且還「起而行」,跟屬下一起努力。 保有耐心冷靜:在面對任何敵意、批評或失望時,不是壓制怒氣,是保持冷靜及耐心。 實踐正觀正行:除了關心自身利益之外,也隨時主動關心他人利益,並接受實踐此原則必須付出的努力。 真正的領導者,是能做出正確決定的人,也是能製造幸福的人。本書由世界級心靈領袖達賴喇嘛,與知名國際管理顧問穆增伯格聯手執筆,兩人花了10年的時間,針對未來的商業發展之路,提出最根本的成功之道————身為企業,應該正直行事;身為領導者,應該向內修心。達賴喇嘛教你從領導自己開始,進而成功領導組織,最後為整個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 【達賴智慧語錄】 領導者必須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受到尊敬。否則人們遵循的只是他的「行為」,而非他的「話語」。 人在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繼續增加的財富並不會讓人更加快樂。換句話說:「金錢買不到快樂」。 學會把心導向有建設性的方向,尤其是我們的自尊受傷時。 光有信心是不夠的。信心能讓我們有力量去做任何事,甚至是壞事。 企業是屬於社會的有機體,「利潤」是它生存的條件,但對社會有所貢獻才是它的目的。 名人推薦 中華職棒球員 彭政閔 書評讚譽 ◆ 以獨特的方式檢驗資本主義與佛教的本質,有心想要當個「負責任的企業家」的商業人士,都會對書中的觀點深有同感。本書並特別強調,要在商場上展現負責任的領導,最根本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何在。——柯爾.赫克史卓特(Cor Herkströter)殼牌石油公司(Shell)前任執行長,ING集團主席 ◆ 本書探討佛教與全球化的關係,內容精彩豐富。它將佛教的觀念應用在商業上,教人用正觀、相互依存與無常的概念來做決定。簡言之,就是以道德為重,以不傷害人為首要之務的行為準則:企業應該正直行事,領導者應該向內修心,以追求最大的美善為目標。本書有很多值得學習的觀念,相信會對許多讀者有所助益。——《Director》雜誌

目錄

關於本書 採取有效正確的行動 自序 每個人都該關心全球經濟運作的方式(達賴喇嘛) 自序 僧侶與管理顧問的交集(勞倫斯.穆增伯格) 【Part I 領導自己】 1 要做出對的決定,得先有「正觀」 2 做正確的事 3 修心,是一種習慣 【Part II 領導組織】 4 領導者的使命 5 創造利潤、工作,還是幸福? 6 正當做生意 【Part III 領導世界】 7 全球化的挑戰 8 創業與貧窮 9 負責任的自由市場經濟 結語 奉守正觀與正行 領導者智慧語錄

序跋

【自序】
◎每個人都該關心全球經濟運作的方式   一般而言,佛教僧侶往往離群索居,與世隔絕,為眾生及世界祈福。縱然我也是這樣的僧侶,但我身上還背負著西藏流亡政府的責任,而這也給了我機會,與世界各地的人互動,並因此擁有更宏觀的視野。我在多次旅行期間,認識了各式各樣的人,有貧有富,各自都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些人放心地對我說起自己的人生、希望以及對未來的擔憂。我也因此更加瞭解,人到底在追求什麼。我發現到頭來,幾乎每個人追求的,都是快樂。   我為何要在此刻寫這本書?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真正關心全球經濟運作的方式,瞭解商業如何讓我們彼此互相連結,同時承擔起個人的責任。時代在改變,我相信宗教領袖也應該參與討論全球的經濟與商業活動,因為他們有能力從更宏觀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世界面臨了十分嚴重的問題,譬如如何解決貧瘠國家的貧窮問題;即使在富裕國家,從一九五○年起,人民對於生活的滿足感也早已停滯不前;不斷增加的人口、不斷提升的生活水準,以及人類的輕忽怠慢,都對環境造成負面衝擊;還有,世界上很多地區,一直見不到和平曙光。以上幾點,都是我特別關心的問題。   由於佛教對於這些問題採取理性態度,因此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時更容易瞭解佛教的立場。人類的價值遭遇質疑,我們更迫切需要以宏觀的角度,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對佛教而言,能在這方面有所討論,是相當重要的貢獻。如果我們能從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觀以及基本的人類價值的角度來看待佛學,那麼或許佛教也可以對商業世界有所貢獻。佛教對於健康、工作、消費以及快樂的概念,多少與西方宗教不太一樣。快樂並不只是滿足人的物質需求以及其他的渴望,瞭解這種區別,十分重要。快樂的根源,不在於我們渴望什麼,或得到什麼,而在於全然不一樣的地方:快樂來自於一種滿足感,那是一種不會因為我們擁有的東西或成就而有所改變的滿足感。   佛陀認識到自動自發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但是他也同時領悟到,個人的慾望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除非擁有友誼、跟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否則人永遠不會真正快樂。更進一步來說,良好的關係是互惠的;如果跟別人交往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滿足自己的慾望,那就不可能跟別人建立正面的關係。我認為在這方面,政府和組織的功能,就是讓人能夠與其他人接觸。政府和組織創造了工作和財富,在人類追求生活水準與幸福——以及這兩者在何處產生交集——的問題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我不會假裝,我們需要的解決方案是簡單與直接的。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慢慢瞭解,商人要做出正確的決策,有多麼困難。公司領導者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公司的所有員工,以及消費者或供應商,這個環節對大型的跨國企業來說,更是複雜,也因此決策的品質相形之下就更為重要。從這個角度來看,決策者不只要有能力,還必須秉持正確的動機與正確的心態。商業上的能力,重視的是專業技術和知識,因此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內;不過,培養正確的心態,以及觀察並修正自己的動機,都是修練佛法的重要層面,因此會在本書中詳細討論。   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認為苦難確實存在,因此佛陀要大家一起努力,知苦滅苦。我的目的也是相同的:減輕痛苦、增加人生整體的滿足感。這本書的重點,就是要讓讀者以及各界領導者更加清楚瞭解:自己的心還有其他人的心,是什麼樣子?尤其在領導這方面。我希望各位看了這本書,能夠做出不一樣的決定,讓你自己、你所屬的組織,以及那些所有被決策影響的人,都能因此擁有品質更好的人生。   我自己在商業以及經濟上的興趣與觀念,是過去這五十年來慢慢形成的。我早期接受的訓練,純粹是宗教及心靈性格上的訓練。從年輕到現在,我的研究領域一直是佛學以及心理學,但由於與藏人以及中國共產黨的互動,我也逐漸對各種不同的經濟制度,多多少少有點瞭解。我發現,自己基本上比較贊成社會主義,但眼看著自由市場經濟越來越活絡、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卻萎糜不振,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很想知道社會主義經濟到底是哪裡出了錯;而自由市場的優點,又在哪裡?不過自由市場有增加貧富差距的傾向,這一點仍然讓我十分擔憂。   一九九○年,我收到國際管理顧問勞倫斯.穆增伯格(Laurens van den Muyzenberg)先生來信。他知道我一直努力想將共產主義與佛教思想的共同主題結合起來,而他建議,不如從人類共同所關心的角度切入,思考如何能改善資本主義,這樣可能會更有效率。我認為他的看法很吸引我,於是邀他來訪,並於後來那幾年內見了好幾次面。到了一九九九年,勞倫斯提議,有鑒於全球化的企業越來越關注「管理」議題,而佛教傳統也有很多理論和實務上的教誨,對商業人士——尤其是商業領袖——很有幫助;我應該可以在這個主題上,寫出極有貢獻的文字。我們一開始就達成共識,希望這本書是實用的,協助商業人士提昇決策品質。我們決定,由勞倫斯負責提出一般的商業議題,而我則說明如何把佛教思想應用在該議題上。   我建議勞倫斯採取宏觀的策略,我所謂的「宏觀」,是希望他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而不只是以一個西方管理顧問的身份來看問題。我認為現代世界最主要的問題是,一方面資訊快速且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落入見樹不見林的盲點;已經不再能從改進社會互動的觀點來瞭解所有的問題。   為了撰寫這本書,我選了幾個我認為重要的問題,而勞倫斯也根據他自己的經驗加以研究、與專業人士討論,並在許多著作中尋找相關資料。他也找了幾個身為虔誠佛教徒的商業領袖進行訪談,瞭解佛教對於經營企業的方式有何影響。本書從頭到尾,都盡量以商業人士能輕鬆瞭解的方式,來呈現佛教思想。   我無意引渡更多佛教徒,我的用意在於以實用的角度呈現佛教的觀點,讓各種宗教的信徒,以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能接受並覺得受用。   我在十六歲失去了自由,二十四歲遭流放,我這一生遇到很多困難,但仍然保持平靜的心靈。我甚至可以說,由於佛教的訓練,我比許多把擁有自由、擁有自己的國家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更為快樂。這種維持心靈平靜的能力,完全要歸功於我所接受的教誨,還有我不斷利用這些教誨來訓練自己的心。我們在書裡討論並教導這些訓練;也誠摯地希望我們的領導者——商界以及全球機構的領導者都能接受這種訓練,進而創造一個更和平、永續的世界。 達賴喇嘛

內文試閱

  ◎採取道德的行動      決策與行動是領導的兩大要素,但並不是任何行動都是好的;經理人在做決定時,往往會「為了決定而決定」,但這種策略有其缺點。我們在前面提到,領導者決定採取的行動,必須是周全的行動;意思是,行動的本質必須是道德的,是由受過訓練、有正觀意識的心所決定。佛陀說,具有道德的決定,會帶來平靜。另一方面,「沒有行動」本身也可能是一個不周全的行動,因為有時袖手旁觀也會帶來苦難。那麼,人要如何學會採取正確的行動?而何時又是恰當的時機呢?      二○○○年,荷蘭最大的銀行「荷蘭銀行」,任命了新的執行長。新執行長一上台,立刻宣布要在三年內讓荷蘭銀行成為歐洲前三大銀行。這項排名的評估標準,是以股票市值、獲利及成長率而定。他還表示,若沒有達到目標他就下台謝罪。結果他既未提升銀行排名、也沒有自動辭職,最後以被解聘收場。銀行最後面臨破產分割的命運,由美國、英國、比利時及西班牙的銀行收購,也為「皇家蘇格蘭銀行」及該行極具爭議的執行長古德溫爵士(Sir FredGoodwin)帶來一場災難。      很多野心勃勃的企業家都會面臨「當英雄」的誘惑,而撇開消費者及員工的需求——亦即正觀,轉而專注在企業獲利上,最能當英雄。若企業執行長能認知到改變自身動機的必要性、保持謙卑,或許很多災難都可以避免了。      ◎建立充分的自信      佛陀有言,自信是一個人最珍貴的寶藏。我們期望公司領導者及主管擁有自信,但很多人都可能只是虛有其表。領導者苦於缺乏自信,是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做的事是不是對的。在我看來,缺乏自信對於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案,並沒有幫助,而且相當浪費時間。要克服這一點,領導者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運用「緣起」的概念(請見第一章);也就是領導者要考慮所有的因素,才能做出智慧的決定。一旦掌權的人能夠以這種環環相扣的方式來思考,就會做出最公允的決定與行動——自信也會油然而生。      ◎運用專注與專心      專注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密切的注意」。大家對於這個特質的感受,是很敏銳的。跟別人交談時,你若沒有注意聽對方說話,很容易就會被對方發現,而且溝通也會變得困難;專心聽對方說話,不只是禮貌,也是一種道德,或者說是一種有益身心的行為。      對領導者來說,「專注」特別重要,甚至帶有啟發人心的意義;若領導者真心聽你說話,你會覺得受到重視,覺得自己很重要。      以達賴喇嘛為例,多年來,我見過上百位繁忙的人士,很少人的工作量比達賴喇嘛還重,但是我每次跟他談話,都感覺他是百分之百專注在聽我說的話。在我們談話時,從來沒有一通電話來干擾,也沒有人要求進來找他,但是我知道他的時間非常寶貴。要是領導者能傳達類似的訊息,讓所有相關的人都覺得自己對領導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信任,有了信任,任何事都是可能的。      用真正想要的行為來取代不好的行為並且排除它,這個技巧對任何人來說都很受用。若能把不健康的元素和情緒排除,用健康的元素來取代,顯然就可以有更多時間從事更有生產力的心理活動,隨之而來的痛苦就會越少,好處就會越多。事情也比較能順利發展,而不是等做了錯誤的決定之後再來善後。要能做到這樣,需要培養一些特定的技巧:觀察力、紀律,還有大量的耐心。      ◎培養「六度圓滿」的領導者特質      所謂「六度圓滿」,亦稱「六波羅密」,分別是布施(慷慨)、持戒(遵守道德規範)、忍辱(耐心)、精進(努力)、禪定(專注)、智慧——這些不僅對領導者很重要,對所有人而言也很重要。不過領導者如果能培養這些特質,便能擁有更為傑出的能力,對他人產生深切的影響。      ● 布施      很多企業界醜聞,都源於掌權者的貪婪——對金錢與名聲的貪婪,而這正好是與布施相違背的。雖然高階主管良好的表現是公司成功的關鍵因素,但實際的成果,卻是由組織裡的每一個份子共同努力才達成的;想要獨攬功勞的領導者,會毀了其他人努力的動機。佛教的布施,廣義來說就是慷慨大方,好的主管必須要能大方地把榮耀歸於適當之處。事實上,大部分成功企業的領導者都很謙虛,總是將好的結果歸於團隊的努力。      另一方面,布施必須與智慧結合,若布施只是用以解決短期的問題,這樣並不恰當。布施必須同時考慮短期和長期的效果。      ● 持戒      說到持戒,我就想起一個管理有方的國王給其他統治者的建議。這個國王如此解釋他的統治原則:「統治者治理國家最好的方法,是先管好自己。」他所謂的「管好自己」,就是抗拒誘惑。大部分君王都想要成功、有錢、受人崇敬,除非君王能發揮道德約束的力量,來管理他達到這些目的的方法,否則一定會禍起宮牆,為國家帶來災難。也因此,我們以英文「ethical discipline」(道德規範)來代表「持戒」,其中特別強調「道德」二字。想要富有沒什麼不對,只要是誠實賺來,並且沒有傷害他人或環境。但若公司已經搖搖欲墜,股東損失存款、員工失去工作,唯有高階主管獨享財富,就令人無法接受了。      這並不表示自我管理是很容易的事,我常說持戒(遵守道德規範)就等於「馴服心靈」,不遵守紀律的心,就如同一頭大象,不受約束而橫衝直撞,就會釀成大災。重點在於,要能控制我們負面的動機和情緒,譬如貪心、自私、憤怒、憎恨、慾望、恐懼、缺乏自信以及嫉妒。我們可以把人心的本質,想成是湖水,湖水受負面的想法或情緒攪動,湖底的泥就會讓湖水變濁,等到風暴平息,湖水(人心)又會再度澄清。「風暴」就是負面動機或情緒的後果,因此在每一個行動之前,我們都應該先排除負面的想法,才能「自由自在」的回應。要先學會規範自己的心,才能真正體會這種自由自在的感覺。      ● 忍辱      廣義的忍辱,是一種耐心的表現。耐心是需要培養的,唯有培養耐心,才能讓自己準備好面對各種令人生氣的狀況,譬如面對敵意、批評或失望。面對怒氣,最重要的不是能夠壓制怒氣的能力,而是保持冷靜的能力;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需要修心,讓自己有一顆冷靜、忍耐的心。      忍耐也可理解為是一種「合理的忍耐」。在某些情況下,採取立即的行動是必須的,如何決定該不該發揮耐心,就需要良好的判斷力了。      ● 精進      精進是一種對「進步」的熱情,一個人有多少熱情,就看他覺得自己想達到的目標有多重要,還有他的動機為何。我們都聽過這句話:「熱情是會傳染的。」意思是說,擁有無窮精力的人,也可以激起他人的熱情;能夠鼓勵他人擁有同樣的熱情,是領導者的關鍵特質。      ● 禪定      我所謂的禪定,重點在於專心,也就是將所有心力專注在一個問題上的能力。大部分的人專注力都很差,做事沒有定性;這些人會浪費很多時間去想過去發生的錯誤,擔心未來、員工和家人的問題,領導者也不例外。然而,不能專心的人就不能定下心,而專心與定心,卻是改善決策品質的關鍵要素。      ● 智慧      基本上,智慧就是擁有正觀——也就是看透事情真相的能力,並且瞭解沒有事情是永恆的。我們需要實踐正觀與正行,去決定每一天該做的事,並且讓未來永續。      結語   奉守正觀與正行——達賴喇嘛      看完這本書,你只要記得兩個概念——正觀與正行,並且隨時把這兩個原則放在心上,你的決策品質就會改善,你對人生的滿意度也會增加。有了正觀,你就能檢視自己的動機,確定你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對組織、對他人會有什麼後果,你也會盡全力避免傷害他人,並增進他人的福祉。你還能減少負面的想法和情緒,也就不會因此而做出錯誤決定,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快樂。      一旦成為領導者,你的影響力和做事能力都會大幅增加。力量增加了,代表你更有責任要做出正確的決定。在一個緊密相連的世界裡,要做出正確的決定一天比一天難。只要能保有一顆冷靜、鎮定、專注的心,即使處在極大的壓力下都還是如此,你就更能從各種角度—短期、長期、員工、消費者、股東以及一般社會大眾等,來考慮後果,並且得出正確結論。      只要相關企業能有負責任的行為,領導者能對自己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有全面的認知,全球化就是一種正面的發展。此外,組織也要仰賴負責任的政府,企業應該與政府積極合作,建立負責任的自由市場經濟,並且摒棄一套缺乏道德的經濟制度。      這本書的計畫,始於一場討論,討論資本主義和佛教相結合的問題。計畫執行到最後,我已經非常清楚,投資對於創造富足的生活來說是必要的,投資需要資金,因此滿足資金的需求就很重要。問題在於「資本主義」這個詞,總讓我聯想到剝削勞工的資本家;勞工一樣貧窮,資本家卻越來越有錢。這個問題並未完全消失,尤其是在貧窮的國家裡。      資本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應該是達到所有人的自由與富足,而透過一個所有參與者都能負責任的自由市場制度,就能達到這個目的。在我看來,當正觀與正行成為經濟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資本主義與佛教就結合在一起。在這本書裡,我用「負責任」這個詞,來代表正觀與正行,也希望「負責任的自由市場經濟」,將能夠取代「資本主義制度」。      社會文明的歷史有多久,個人財富不平等的歷史就有多久。現在人類有了豐富的科學知識與科技,也瞭解產生財富的機制,要讓所有人都擁有合理的生活水準,絕對是可行的。我希望這本書討論的觀念,可以激勵許多領導者和企業,發揮耐心與熱誠,為達成此目標而努力。

作者資料

達賴喇嘛(Dalai Lama)

達賴喇嘛Dalai Lama 是藏族人民和藏傳佛教的精神領袖 紀事年表 1935年誕生在安多省古本寺附近的塔澤;兩歲時,被發現是達賴十三世的轉世靈童。 1950年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入侵西藏,向聯合國申請援助遭拒。 1959年展開流亡生涯,並憑著一己之力行走各地,將愛與慈悲等真理傳送至各處。 1989年堅持以和平方式為西藏爭取自由,獲諾貝爾和平獎。 1992年西藏流亡政府開始與台灣有正式的官方接觸。 1997和2001年曾兩度訪台弘揚佛法。 2009 年 9 月與台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於高雄會晤 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年與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於華盛頓會晤。 2011年3月14日,為了推行民主制度,致函給第14屆西藏流亡議會全體議員,宣布轉移職務權力,完全從流亡政府中退休。 2020年達賴喇嘛通過視頻,宣揚他的四大使命:人類一體性、促進宗教和諧、保護西藏文化與環境、復興古印度智慧。 達賴喇嘛形容自己是「一個平凡的僧侶」,但對許多人來說,他是當代佛教的代表人物。他致力提倡慈悲、寬恕、關愛等普世價值,促進世界主要宗教傳統間的和諧及相互了解;作為佛教徒,他以修持、講說菩提心及空正見,護持佛陀教法;身為藏人,他為藏人爭取自由與公義,並努力保存西藏文化。 詳見達賴喇嘛官方網站:www.dalailama.com 相關著作:《達賴喇嘛講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師的精華教授》《達賴喇嘛 禪修地圖》《達賴喇嘛禪思365》《安住於清淨自性中》《慈悲與智見》《抉擇未來》

勞倫斯.穆增伯格(Laurens van den Muyzenberg)

知名國際管理顧問,居住及工作地點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瑞士、丹麥、美國、智利、巴林、印度及日本;通曉七種語言,關注的焦點包括如何改善企業管理及增進高階主管的表現。

基本資料

作者:達賴喇嘛(Dalai Lama)勞倫斯.穆增伯格(Laurens van den Muyzenberg) 譯者:鄭淑芬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人生顧問 出版日期:2017-12-19 ISBN:9789571372167 城邦書號:A2202138 規格:平裝 / 單色 / 232頁 / 14.8cm×21cm×1.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