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

  • 作者:人生百味
  • 出版社:行人
  • 出版日期:2017-01-25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85折 238元
  • 書虫VIP價:221元,贈紅利1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09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就算身無分文,我們仍有生存之道 專業街頭生存者告訴你,吃飯要有門路、睡覺要選好位置 ◎ 街頭資源踩點評比 ◎ 隱藏版資源百味特搜 ◎ 專業生存者踹共 ◎ 其實我們要說的議題是…… 人類視角廣度約124度,視線所及之外,便超出經驗理解範圍。 看到了嗎?這就是人們時常刻意忽略,但既生猛又鮮活的底層社會! 你的眼中,是否曾經出現過無家者的身影? 他們常以髒亂、懶惰的印象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彷彿是都會亟欲排除的最不光彩部分。但是,這些街頭生活者真的符合刻板印象嗎?在資源不均、人際冷漠,一旦發生意外就難以找到援手的水泥叢林裡,他們難道不是最懂得路上生存哲學的前輩? 發掘資源的路,他們已經走過了。渾身深厚功力,信手拈來就可以告訴你:教會可以免費吃飯、個性內外向影響你該睡騎樓還是橋下,還有公園才是最靈通的情報中心。除此之外,曲折的生涯、豐厚的歷練,說不盡的故事,數不完的淚水與笑靨,加上持續面對人生的韌性,才構成了他們長期被忽視的深沉面相。 由這群生存老手帶領,從最基礎的飲食、工作、育樂資源開始,我們探訪、使用,評比介紹,探尋地下社會的不為人知的豐富樣貌與潛規則,更請來許多和許多人印象中的街友大不相同的朋友分享使用心得。之後更進一步和街頭前輩們交心,引出最豐富立體的人生經歷,前輩侃侃而談,說起數十年的各種轉折與顛沛,自此街友不再是被扁平、汙名化的陌生人,而和你我沒有太大不同。街頭上的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經驗與心路歷程。從這些人間異語繼續出發,我們看見了更多隱而不顯的壓迫與對生命的反思,以延伸議題的篇幅深入淺出論述,希望能重新培養理解世界的眼光。

目錄

自序:寫在指南之前:街頭前輩教我們的事 第一部 生存:生存生存,多少窮忙假汝之名 第一章【食物】如果吃不飽,就沒有然後了 第二章【用水】如果沒有水用,那跟鹹魚有什麼差別 第三章【睡處】讓讓,你踩到我的床了 第二部 生活:生存以上,生活未滿 第四章【工作】人人有工打,街頭百大職人 第五章【資訊】沒有wifi的日子,四海之內皆網絡 第三部 生態:見樹見林,直擊街頭生態圈 第六章【遊樂】哪裡都遊樂,街頭秘境景點大公開 第七章【社群】 生存者的街角,我與朋友,有時還有宿敵 結語 附錄

序跋

寫在指南之前:街頭前輩教我們的事
  臉書跳出歷史狀態的回顧。幾年前的自己,約莫是被多項期末作業追殺,在絕望厭世的狀態牆寫下:「真想拋下一切,包袱收收流浪去。」最後,當然是無膽量出走,連行李也沒動力整理。   我們對流浪寄予各種想像:流浪是一身輕便裝備,口袋不深但可用各種方式遊歷各國。流浪使人想起班雅明筆下的漫遊者,抽離自身觀察城市。隨機出沒的擺攤也是種流浪型態,甚至是兼備經濟自主的完美生活。   對於無所適從的當代青年而言,追求自由與不願被掌握是迫切無比的渴求。日常開銷、養家孝親、揹車房貸,我們嘗試儲蓄,日子卻除了壓力之外什麼都難以累積。流浪一詞,在現代生活擠壓之下,被認定為逃脫困境的出口。   然而流浪,可以成為一種選項嗎?   回答問題以前,我們必須指出,此時在台灣流浪的人們,大多數並非出於自願。二○一四年四月,我們帶著一箱社運物資站多出來的包子到公園分享,因緣際會下進入了無家可歸議題,開始走近「住」在街頭上的人們:這位曾經旅居國外的大叔,在中風後失去工作和家庭;那位阿嬤每次見面都會抱怨被房東霸凌,使她大多時間寧願待在街頭找朋友聊天。熟識的街賣者有家可歸,不過一天有大半時間必須在街上販售彩券,讓他特別珍惜與附近店家所培養的默契情誼。而風起雲湧的社運與遊走法律邊緣的街賣其實有共通之處,都是人們被排擠至利益結構邊緣後,浮現至街頭,為生存奮力搏鬥。   在此契機之下,我們幾個來自各領域的夥伴組成了「人生百味」團隊,藉由街頭共食、翻新街賣商品等各種略帶惡搞的群眾計畫,試圖拉著大眾貼近過往因不熟悉而產生距離感,甚至被直接貼上負面標籤的街頭生存者們。   當停下腳步觀察,街頭上的百種樣貌才逐漸浮現:無論行走、工作、或暫棲,人們共同存在於看似開放的空間,實際卻難以遁逃、脫離,每個無牆遮蔽的角落都暗藏了許多限制、艱難以及心酸。所謂的公共場合,原來並非每個人都能使用,驅趕、潑水、霸凌等等隱憂如影隨行。所謂流浪,並為如同字面上那般瀟灑。然而,這不代表街頭生存全然只剩苦澀。   長期在此的人們,逐漸培養出各種跳脫法律、制度的生活型態,尋覓狹縫生存並且生活:車站的無家者與在地執法單位發展出默契,幾點可落地休息,幾點須整理家當讓路給行人。熱心的大哥大姐時常互相走告哪裡有東西可領,經驗老道點的人甚至能點評細數每個單位的物資品質,邊順手幫未到的朋友多留一份。   街上的人或許曾經被社群捨棄,或捨棄了社群,卻在流浪過程中,重新建立起新的連結網絡與資訊管道。就算再年輕力壯的人,初次進入街頭若沒有這樣疏密有致的網絡支撐,也相當難以生存。   聽過千百則在街頭謀求生存的故事,才驚覺那道「有家無家」、「強勢弱勢」的分界,其實相當模糊而流動:有些人咎由自取,其實背後隱藏了許多悲傷成因;有些人看來處於弱勢狀態,亟需他人付出同情,但當事者求的只是一份尊重與合理對待。街頭百態赤裸裸地被群眾盡收眼底,幾乎無處可躲。相較之下,街頭上的需求卻又太過隱形,難以在片刻接觸後就快速理解。   街上的人們就如同每一個平凡又獨立的你我,擁有各自苦惱、可恨,與可愛之處。   還原街頭生存的立體面向如此重要,那使一個人的樣貌、一個時代的形成得以完整呈現。我們不用感到如此徬徨   我們必須試圖理解每場事件背後,所隱含盤根錯節的結構問題,而結構之中每個節點角色,都是柔軟的、活生生的個體,彼此間每一次的交流或衝撞,都將形成翻轉的契機。   《街頭生存指南》一開始將以惡趣味的方式盤點生存素材,蒐集各種情境下的使用者經驗,解放對於資源共享的想像。「前輩踹共」記錄下街頭老手的豐富經驗,以及隱含在背後種種掙扎,反思主流價值在當代人們身上留下的痕跡。最後,「關於(資源),我想說的是」是對於議題進一步延伸,爬梳街頭生存的脈絡,進一步探尋如何敞開心胸,與過往曾擦身而過的身影建立友善關係,從更靠近源頭的地方阻止人們從日常生活失足後向下無盡墜落。   或者,這本書也能從另一個角度閱讀,你可以將指南方向視為一種趣味性挑戰,哪裡領便當、如何尋找今日睡處、在都市中尋求水源,都是如何善用有限資源活得精實的試煉。我們有越多種生活的方式可供選擇,就有越少人會被拋棄、苛求。   人生百味團隊投入友善街頭議題的資歷尚淺,這一路走來幾乎僥倖,幹勁與幹意都尚未被澆熄。感謝每一位慷慨提供經驗支援的社福與組織前輩,並肩行走的夥伴們,以及願意相信百味團隊的群眾,是每個人燃起的那絲火光,使儘管在模糊地帶中摸索嘗試,也不需太過手足無措。   於是,流浪到底可否成為一種選項?   而街頭,能成為涵融各種需求,友善對待更多人的場所嗎?   許多時候提出問題,其實是在反問自己。我們期待身處於什麼樣的社會之中?將社會福利、安全防護列入制度之中絕對有其必要,但在當下,灰色地帶也正容納著一群人,在明文劃分的條例空隙之間,人們透過本能、經驗以及結伴,不斷磨合如何與生存場域共存,也激發出更多可能性與創造力。貼近街頭,才有機會發現無意間被自己擠壓到的群體,以及正視此刻生存艱辛的人們。   「做好自己」不只是獨善其身,人們的每個選擇都牽動著週遭,牽動著生產消費鏈,而正是這一條條線路,交織而成社會安全網,使每個「自己」在此行使日常。我們希望在多元的社會之中,每個位置都有人可暫棲,每個選項皆被平等看待。只要增加多一些選項,撐開多一點空間,便能使少一點人被排除在外。   於是,是時候開啟探索的第一章了:   我們嚮往流浪的自由,卻同時恐懼流浪的未知。而此刻正流浪的人們,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內文試閱

前輩踹共:身為職業生存者(1)
  阿仁伯   「厚,現在的人實在足討債(浪費)欸!」阿仁伯(化名)聊起在垃圾桶發現的食物,口氣夾雜著憐惜與不平。「我不會騙人,那些都是很好,沒壞的食物。」   若非是深夜回到車站,鋪起紙板準備就寢,平時穿著乾淨清爽的阿仁伯,不管走在路上或坐在公園時,都難被發現他已在街上漂泊數年。每天,阿仁伯堅持走到車站對面的公園棚子洗澡,即便在寒冷冬天,三兩天也一定會去洗次冷水。他笑說,這樣可以強身啦。閒聊過程,阿仁伯忽然戴起口罩,正當擔心他是否得了感冒時,阿北告訴我們,是怕講太多話噴口水啦,這樣不太禮貌也不衛生。   對清潔品質如此講究的人,實在難以與徒手挖找垃圾桶的畫面作聯想。阿仁伯解釋,其實大多時候,他的食物來源都是善心團體在車站發送的餐點,只不過時間相當不固定。有時一天會收到四五餐,有時則可能一個便當都沒有。正好在我們來訪前不久,才有佛教團體送了初一十五固定發放的素食便當。好奇詢問旁邊的大叔可否借看,他二話不說大方地打開:四款素菜、小撮菜脯擺放在白飯上,旁邊還附了一顆紅棗,看起來清爽豐富。阿仁伯則把便當小心收到背後,開心吃起我們分享的水果:「我最喜歡吃水果了,可以舒緩牙周病。但應該是比較貴,這裡很少人會送。」   挖掘垃圾桶對阿仁伯而言,更像是場社會實驗。   剛開始流浪時,他曾見過有人把整包水果丟在垃圾桶上面,雖然很想補充營養,但卻無法提起勇氣拿取。後來才聽其他街上的人說,那些食物都是有人吃不下或不想吃的,不知道如何是好,便把東西放在垃圾桶上,讓想拿的人拿。阿仁伯嘗試拿過一次後,發現裡面的許多食物狀態都十分良好,品項除了餅乾糖果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水果,「芭樂啦,偷媽偷(番茄)啦,葡萄啦,沒壞就直接丟掉,足討債欸。」   「浪費」的台語有許多種說法,分別表達惋惜或不值等等情緒。而阿仁伯使用的「討債」則深具批判意味:傳統民俗中認為人的一生,就是延續上輩子、積累下輩子的討債與還債。上輩子討多了,下輩子便得要還。阿仁伯從此之後開始,將垃圾桶中仍舊完好可用的食物一一拾起。他分享說,曾經撿過一個被丟棄在桶內的肉餅,請超商幫忙微波後香味四溢,甚至引來朋友想分一口。   「那個肉餅真的很香,很好吃。」阿仁伯臉上浮起微笑,彷彿想起本來被丟棄的肉餅,微波後再次重生的美味。肯定是相當難忘的好滋味吧,怎麼會有人捨得丟棄呢?(節錄)

作者資料

人生百味

2014年起陸續發起幾項群眾計畫,希望藉由簡單有趣的方式,降低認識弱勢狀態的門檻、達到人與人的交流。然後,不知何時開始為街頭著迷。認識街賣團體、頭家,交到睡在街角的朋友,還有在街上推動運動的人們。若將城市隙縫的可能性撐開,若街頭出現更多友善的行動,或許便可讓更多人得以在此稍作休息、重整步伐吧!只有繼續努力才會知道了。 2014年: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回收者地圖、石頭湯計畫-剩食料理街頭分享 2015年:人生柑仔店-街賣者攜手合作推廣台灣好物

基本資料

作者:人生百味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7-01-25 ISBN:9789869358866 城邦書號:A1490035 規格:平裝 / 單色 / 14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