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號:用科學看世界,改變你的慣性判斷
如無法正常顯示,請按此
(天)
NO.123 Nov 2017
折價碼:OQVY394UK
使用期限:2017/11/30
(使用方式詳見頁底說明)
 

  特別活動!
  閱讀本期虫說新語,文末有有獎徵答!答案請寄至ramson_lin@hmg.com.tw
  林福益總經理將會選出三位幸運的讀者朋友,與您分享閱讀的快樂!


  虫說新語 用科學看世界,改變你的慣性判斷
  特別企劃 獨家專訪獨步文化主編,分享出版幕後故事!
  出版幕後 與生命,也與生活相伴的科學──Life and Science《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
  特別企劃 日本國民作家——宮部美幸,創作三十週年紀念訪談
  編輯說書 來自ISIS首都摩蘇爾的心碎情書──《伊拉克的罌粟花》
  閱讀特輯 臺灣工藝好物共築的日日美好生活──《手感工藝.美好生活提案》
  熱門話題 VIP尊榮大回饋結帳抽萬元好禮 / 限時主題書展65折起 / 諾貝爾文學獎書展75折起

用科學看世界,改變你的慣性判斷

文/城邦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對「科學」兩個字最開始的認識,大概就是小時候為之瘋狂的卡通片「科學小飛俠」。印象深刻的經典畫面,莫過於五位小飛俠結合啟動,將鳳凰號化身為「火鳥功」的超級武器威力。那時心想,到底是什麼樣的高科技材質可以自體發熱成火鳥,然後又能保護在機體裡頭的人肉小飛俠,不被赤焰高溫燃燒消失?
  很可惜,當年那個披著被單,瘋狂和同學跳上跳下的小男孩,因為想讀新聞,沒有選擇科學研究這條路,更遑論思考解答。還好,學習階段的各式科學素材,或不同的接觸機會,沒減少對科學的好奇與探尋。

  記得小學每個月都有科學問答比賽,老師會出些簡單的科學實驗題目,鼓勵大家驗證並找尋正確答案。如果是興趣度高一些的同學,也會在老師的指導下參加科學實驗展覽競賽;或在中學時進階著手日常生活小發明,落實科學的精神。

  這樣的教育方式,無非是希望以有趣、手作的實際接觸,降低大家對科學的排斥感。但偏偏大部分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不見得是如此「有趣」,反而很容易因為應付考試的公式、演算、數據、專有名詞與定律等等的「記誦」,造成我們害怕艱澀的科學專業知識,漸漸地將科學視為一個難以理解的領域,退避三舍。即使有時候很想徹底理解,可是一翻開教科書上密密麻麻的推演過程,要不如鴨子聽雷,要不就自動放棄了。

  科學的無所不在,不僅提供我們生活上的科技便利,更是改變文明進程的核心動力。不只是太空發明、無人駕駛的人工智慧,或是精闢的學理論述,真實存在於生活之中的,包羅萬象。從出門關心天氣狀況、空氣品質,每天擔心的食安問題或營養健康,甚至是脫離不了的上網爬文找資訊,無一不是科學的領域。

  在科學所架構出的世界,我們看似坐享科學的研究成果,受益良多,但更多時候,每個人的行為路徑與決定,常是參與元素,成為大數據的追蹤對象。科學不僅與生活息息相關,對事物存有疑義時,藉由科學證明的統計分析,更能得到正確解答,獲致安心依據。畢竟,有專家的嚴謹論述,總好過人云亦云的道聽途說。

  科學研究,確實具有專業的學習門檻,不見得每個人都可以或必須有能力印證科學或發現科學。不過,正因為科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我們應該要有能力理解、討論科學,並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以科學思考方式,「運作」、「解構」我們過去的慣性判斷。

  經典廣告文案「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說明了現代各式消費型科技產品的存在價值。我認為,科學還能幫助我們理解人性,強化生活的能力與判斷經驗。如果能用科學精神的認知,看待生活周遭的現象,必能發現截然不同的視野,看見更有邏輯與預測的未來。

  進入出版界後,才發現科普書真的很好看,改變我對這類書籍的刻板印象。或許,離開校園後,正是我們源於需求與必要性,重新理解科學的好時機。不妨對自己有興趣的科學領域,找本書架上的科普書,你將發現科學知識早已「非典型」,讀來還會十分有趣呢。

  最後,請教大家一個問題。冷水與熱水,哪個比較容易結冰?歡迎您來信告訴我答案與簡單的科學原理,我會選出三位幸運的讀者朋友,分享閱讀的快樂。
如對本電子報有任何意見,歡迎惠賜意見批評指導,謝謝。來信請寄ramson_lin@hmg.com.tw

閱讀推薦:
(cover)用數學的語言看世界:一位博士爸爸送給女兒的數學之書,發現數學真正的趣味、價值與美 (cover)規模的規律和祕密 (cover)香料漂流記 (cover)擁抱B選項
帶你用生活的眼光認識數學,發現世界隱藏在數學背後的真實面貌。   比擬《槍炮、病菌與鋼鐵》的科普大作,打破傳統學科界線,解決全球永續問題   香料統治世界!看香料貿易如何牽動古今政治經貿發展!
  人生中即使完美選項不復存在,我們仍可以擁抱B選項,勇敢重新開始
 
獨家專訪獨步文化主編,分享出版幕後故事!

文/城邦讀書花園站長 陳靖雯
攝影/城邦讀書花園行銷企劃 楊淨惠

最喜歡的推理小說家──綾辻行人
  獨步文化主編張麗嫺,從小就是推理小說迷,高中時,讀綾辻行人的出道作──《殺人十角館》,影響他對推理小說的理解、風格喜好。他介紹到:「不同於傳統本格解謎推理的密室殺人、不在場證明,綾辻行人運用的是敘述性詭計的手法。若說松本清張擅於描寫社會問題的風格,影響了宮部美幸;綾辻行人的獨特風格,影響的則可能是會看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或柯南的讀者。這樣講好像很奇怪,但其實有綾辻行人這種風格的推理小說出現,那些漫畫才又回到主流。綾辻行人的作品可說是為日本90年代後的推理小說主流發展提供了土壤。」
  麗嫺主編跟我們說,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寫實性高、偏社會議題的推理小說。對他來說,縱使是處理社會議題的作品,還是會在意它作為推理小說的形式表現上有沒有特別之處。以《愚行錄》來說,談的是日本階級問題,故事透過一個沒有出生的人物去訪問其他角色,他們的對話中有些不合理的地方,而謎底其實就藏在兜不起來之處。「我很喜歡這種!謎底不見得直接被講出來,但他會在劇情結構中出現。」另外,麗嫺主編也很喜歡看作者在書中談對於推理小說的想法。《告別的方法》作者若竹七海,書中女主角一邊做推理小說古書店的店員,一邊當私家偵探,兩者融合再一起,因此出現很多關於推理小說的內容。作品最後還有古書店店長的文稿,介紹書中出現的推理小說。麗嫺主編說,歐美作家很少會表現出自己很迷推理小說,而《龍紋身的女孩》作者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藉主角的台詞,表達自己喜歡的作品,非常特別。

出版過印象最深刻的書──《所羅門的偽證》
  麗嫺主編說:「我覺得,《所羅門的偽證》是宮部在《模仿犯》後,寫作方式更為精煉的作品。書中有14個角色,但每一個角色都可以分得非常清楚,這是他在群像劇創作上更精進的地方。」麗嫺主編聊起宮部美幸,又多跟我們分享了些自己的看法。「讀《所羅門的偽證》時,會發現宮部很難真正對筆下的角色狠心,還是會給他們救贖還有轉圜的餘地。我後來也做過他的現代小說、時代小說,我想若他稍為再冷酷一點,作品會有全新的質地出來。」主編說,因為出版《所羅門的偽證》,曾在2013年底訪問宮部美幸。「完完全全可以理解為什麼宮部在日本推理圈、出版界的人緣這麼好,因為他是個會讓你覺得溫暖、好相處的人。他是一個非常有群眾魅力的人,開口講話你會忍不住想一直聽下去。話題豐富、頭腦反應也很快的人。」
  聽到麗嫺主編分享他曾前往日本專訪宮部,我們不禁好奇未來是否有機會邀請宮部來台灣辦新書分享會呢?主編笑笑說,「我們很希望可以邀請宮部來台灣。他也很想來,但他不太敢搭飛機。」獨步出版的小說都是翻譯書,因此邀請作家來台也較不容易。去年曾邀請初野晴來台,活動下午才開始,還不到中午就有很多熱情的讀者在會場外排隊。初野晴的責編後來與麗嫺主編分享,在日本根本不可能有這種事情。對作家來說,簽了版權到國外,最後只會拿到樣書及版權報告,較無法實際感受到讀者的反應與回饋。因此若能親眼見到國外有喜愛自己作品的讀者,更能成為創作的動力。

2018年出版搶先報
  今年獨步出版了很多很棒的作品,包括宮部美幸《希望莊》,伊坂幸太郎《陀螺儀》,日本天才新星作家深綠野分《戰場上的廚師》《祕密庭園的少女》,歐美小說《星辰的繼承者》,由中村明日美子繪製書衣的亂步復刻經典紀念重出……明年會有哪些作品呢?麗嫺主編透露說,明年會有宮部美幸、伊坂幸太郎及東野圭吾的新書。今年獲得許多讀者好評的《星辰繼承者》,續集將會於今年12月出版,明年也會有很多有趣的歐美小說。獨步的日本推理大師經典書系,目前以松本清張橫溝正史為主,明年會推出其他大師的經典作品介紹給台灣讀者。

採訪後記:
訪談中可以感受麗嫺主編對於推理小說的熱情與喜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編最後與我們分享閱讀的意義。他說,「這樣講很老套,但是我真心覺得閱讀是讓我們對別人的困境有想像與理解的能力。我覺得這是對我來說閱讀最重要的意義。」





閱讀推薦:
(cover)機龍警察系列套書 (cover)惡德偵探制裁社1-4集套書 (cover)如空氣般不存在的我 (cover)貪婪之羊
機龍警察系列套書7折   惡德偵探制裁社1-4集套書7折
  戀愛推理名手中田永一的超ㄎ一ㄤ戀愛狂想曲!
  「致鬱系」推理新女王——美輪和音,黑暗處女作!
 
 
與生命,也與生活相伴的科學──
Life and Science《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

文/馬可孛羅出版副總編輯 冬陽

  去年五月加入馬可孛羅的團隊後不久,我便開始籌畫新書系「Life and Science」。
  大學時期就讀的科系,英文名就叫Life Science,畢業後進入出版業,十多年來經手編輯的幾乎都是文學小說,但對科普書的關注始終沒停過,也慢慢察覺閱讀、寫作與出版市場的微妙變化。
  比方說,出版選題變活潑多元了,有大部頭經典也有輕鬆領入門的作品,從書名、封面視覺到文案撰寫都越來越親民,就算具一定的知識門檻也能講得輕鬆寫意;讀者的分布變廣了,即便出了社會、與自身過去所學毫不相干,只要引發好奇就願意一讀,辦公室茶水間裡也可以有科學;分享科普閱讀的媒介變多了,自網路社群平台、手機app到youtuber、從專業研究者到跨界素人,讓原本看似嚴肅的學科變「潮」起來──
  這不就是Life and Science嗎?與生命,也與生活相伴的科學。
  從這個思考點出發,我興沖沖地聯繫上大學同窗、現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的黃貞祥,提出一同策畫這個新書系的概念。別看他的職銜感覺好像嚴肅又無聊,實際上是個熱情得不得了的傢伙,寫專欄、開講座、上電視節目樣樣來(幫科普書撰文推薦就不必說了),專業領域當然也沒荒廢,我稱他是「入世的現代科學家」。
  依循他的基因(巧的是,他的英文名就是Gene),我們希望「Life and Science」書系除了繼承「科學普及」的精神外,還要讓這全人類共同積累的智慧轉移到讀者身上──不只是片段、條列的資訊而已,還能重塑觀察與思考的理路。
  就拿書系首作《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為例吧。作者法蘭斯.德瓦爾是位投身動物行為研究超過四十年的科學家,能當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自是成就不凡,信手拈來的動物小故事每個都有趣得不得了。例如,伊索寓言裡有個〈烏鴉與水瓶〉的故事,口渴的烏鴉懂得啣石頭丟進瓶裡,水面一上升,也就能喝到水了。這可不是擬人化的虛構情節,在實驗室真的可以觀察到烏鴉具備了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哩。
  鳥類有讓人意想不到的聰明,與人類親緣關係更近的長臂猿應該更加聰明才對吧?不過幾十年前的科學家發現,同為靈長類的獼猴都懂得從地上拾起棍子搆香蕉來吃,長臂猿竟然辦不到,顯然牠們的智能沒想像中高。直到另一位科學家貝克發現,長臂猿總是在林間盪來晃去、過著幾乎不落地的生活,要牠們從地上撿東西是不是太為難了?果然,當提高工具的位置到肩膀高度時,長臂猿便輕鬆寫意地完成了任務。有問題的不是參與實驗的動物,而是設計實驗的人啊。
  透過一則則活潑有趣的故事、一次次精心設計的實驗,顯現科學家並非關在象牙塔中、沉溺於自我世界的封閉角色,而是要提供更開闊的視野、更宏觀的思考讓大眾理解──於是他們書寫成冊,我們來出版成書。在書的最後,我們利用一部分篇幅,邀請台灣在同一領域同樣出色的研究者,撰寫一篇延伸閱讀,告訴讀者在無國界的科學研究中,台灣科學家扮演了什麼角色。
  歡迎進入Life and Science書系,及其無限寬廣的世界。

閱讀推薦:
(cover)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 (cover)樹的祕密生命 (cover)動物的內心生活 (cover)章魚,心智,演化:探尋大海及意識的起源
人類與其他動物究竟有何不同?探索動物智力時,人類真的夠聰明嗎?   你知道樹會說話嗎?你知道樹也怕嫁錯郎嗎?一場如詩如歌的森林饗宴
  公雞對母雞撒謊只為一親芳澤?羊媽媽為了讓小羊獨立會把奶變苦?
  藉由頭足類的演化故事,探索數億年來心智演變的奧祕。
 
日本國民作家——宮部美幸,創作三十週年紀念訪談

文/張亦絢筆訪宮部美幸,由獨步文化提供

  要經過多少次劫難的洗禮,人生才能不留下絕望?
  以「松本清張的女兒」著稱,深入描寫社會人心百態的日本國民作家宮部美幸,於今年迎來出道三十周年,獨步文化也在此刻,出版宮部美幸獲日本大眾文學終身成就獎──吉川英治文學獎《無名毒》系列的最新傑作《希望莊》,此作中,宮部筆下唯一「偵探」終於正式登場,可謂是宮部文學的重要轉捩點!
  獨步文化也特別請到台灣作家張亦絢,為我們深入筆訪宮部創作三十年來的點滴心境。

和三十年前的自己相比,是否有哪一部份,始終不變?哪一部份,改變較大?
  能夠像這樣迎接創作生涯三十週年的到來,在感到驚訝的同時,我也覺得這三十年真是幸福。雖然明白不能忘記初衷,但要保持和出道時一樣新鮮的心情來面對工作,是愈來愈困難了。說得好聽些,或許是在工作上更從容了吧⋯⋯不過,寫著自己喜歡的小說就很快樂,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是始終沒變的。

在漫長的寫作過程中,是否有遇到困難,需要給自己打氣,或想辦法克服困難的經驗呢?
  感到疲倦,或是碰上瓶頸時。我會讀讀喜愛的小說、觀賞電影、去逛減價大拍賣、到東京迪士尼樂園玩、來一趟溫泉旅行⋯⋯總之就是做喜歡的事。有時,光是散步就能轉換心情。 若是面前的牆壁太厚實,怎麼也無法跨越,儘管對責任編輯非常抱歉,我會捨棄那部作品,重新進行創作。其實,在這種狀況下捨棄的未完成作品還不少......

宮部老師的人物塑造總是很強,也很擅長掌握社會問題,這種社會感的敏銳度,與介入迅速的態度,是從何而來的呢?除了老師本身的才氣與努力,老師覺得還可以歸功其他什麼東西嗎?
  我的人生之路可說十分平坦,由於沒結婚不曉得什麼是夫婦爭吵,也不曉得為人妻子的辛勞。連生產和養育孩子的經驗都沒有,其實在人生中有許多尚未體驗的事。若是我描寫的人物有任何特出之處,我覺得都是至今為止觀賞過的電影,及閱讀過的小說的功勞。   我挺膽小的,所以經常將入侵日常生活時,我會感到厭惡、害怕的事物,當成書寫的主題。在杉村系列中,無論再小的事件,我都想描繪出其中能窺見人類的業障,或社會黑暗面的一個個插曲。杉村接下的委託,(至少在最初的階段)都是極為日常的事件,反而更能感受到當中的陰暗也不一定。

閱讀推薦:
(cover)希望莊 (cover)怪談: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之始(經典回歸版) (cover)本所深川不可思議草紙 (cover)逝去的王國之城
《無名毒》系列最新傑作.宮部文學重要轉捩點!   宮部美幸百物語之首,最溫暖也最恐怖的人生百態,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令人一讀著迷的宮部美幸時代小說,就從這裡開始
  宮部美幸刻劃人性與現代社會的孤獨陰暗,獻給努力活在當下的你!
 
 
開在伊拉克烽火下的罌粟花,來自ISIS首都摩蘇爾的心碎情書

文/臉譜出版社編輯 許涵

  家鄉就在這裡。家鄉在窗外。家鄉在路的盡頭。家鄉在電話線上。在新聞裡。在舊照片裡了。家鄉……只在回憶裡。在夢裡。
  《伊拉克的罌粟花》是一本具有充沛幽默感的自傳式紀實漫畫,然而您若讀了它,或許不會反對我用比較詩意的方式為它開場。一個在伊拉克古城摩蘇爾出生長大的女孩,成年後隨家人逃難至法國,她一邊努力適應新環境,一邊看著家鄉連年烽火,民生物資、言論自由、人權都逐漸緊縮,最後,從國際新聞裡目睹熟悉的景物一一被炸毀……我們幾乎不曾用這樣的角度看見伊拉克。作者布莉吉特・范達克利是失落了國度和家園的人,這本漫畫則是她用記憶製成的心靈乾燥花——整本書看似柔脆枯淡,但當收束了整季的溫度隨著圖文得到釋放,情感的巨大轟鳴聲讓人在掩卷後,心裡仍再三低迴。
  作為一本獲得美、法兩國各界高度關注、甚至已獲得知名書評網站Kirkus年度獎項提名的漫畫,它在內容上頗有可觀之處。書裡記錄了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家庭,在與其他族群接觸時遇到的令人錯愕的情境。作者也仔細地觀察,伊拉克女性地位在這幾十年來如何一步步低落:一開始只是服裝上受限,後來她們卻慢慢失去工作、婚姻、親密關係上的自主權。對於家人,書中的描寫時而溫柔時而俏皮,讓人會心一笑。像是提到媽媽懷孕時,爸爸交給媽媽一把手槍來防身,媽媽卻把手槍埋進花園裡;或是哥哥每天把媽媽做的三明治午餐丟進衣櫃,直到媽媽發現衣櫃裡塞滿幾十個酸臭的三明治,把哥哥狠狠教訓了一頓;或是冬天時媽媽會替作者準備熱水袋、並在床頭櫃上放烤好的栗子,讓她一醒來就可以吃⋯⋯。作者在還未受戰亂侵擾的童年時,曾和其他承平世界裡的幸福孩童一樣,有一個柔軟暖和的家庭。
  《伊拉克的罌粟花》說的是布莉吉特的故事,不過繪者卻是她的先生路易斯・通代。路易斯選擇以童趣的形式來呈現故事,時常用短而圓潤的線條勾勒人物,畫面也常有多處留白;不論故事情節多麽慘烈或哀傷,整體風格仍維持著適度的節制。然而,可愛的畫風卻耐得住讀者一次次細讀,因為他總以圓熟簡筆將人物的神韻勾勒得入木三分;路易斯也擅長視角的轉換,能順著情節在畫面中埋入草蛇灰線。扎實的場景調度、流暢的鏡頭起承轉合,搭配上高度感性的敘事,讓人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作者暗埋的精巧機關。
  本書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即是全本的著色皆由布莉吉特親自上色。這本漫畫是臉譜「PaperFilm紙上映畫」書系的新作,事實上也很能呈顯出此一書系的精神和特色。整本書全彩印刷,讓讀者隨著漫畫一格格推演而去到遠方,共同分享了布莉吉特對家鄉與家人無盡的思念和珍惜。《伊拉克的罌粟花》是一場精彩的紙上電影,我們在此很榮幸地向您推薦。


Coquelicots d'Irak © 2016, Brigitte Findakly, Lewis Trondheim & L’Association.


Coquelicots d'Irak © 2016, Brigitte Findakly, Lewis Trondheim & L’Association.

閱讀推薦:
(cover)黑女孩 (cover)寺島町奇譚 (cover)歐洲暗影 (cover)納粹的孩子
大人塑造出來的世界,充滿敵意和計較,畢竟跟黑女孩想要看到的不同   日本國寶級漫畫大師,瀧田祐生涯代表作
  羅柏.卡普蘭醞釀三十年而成大師作
  歷史不等同於他們的故事,但他們卻要背負沉重的罪惡
 
臺灣工藝好物共築的日日美好生活

文/La Vie 編輯部

  說到「臺灣工藝」你的腦海中會冒出什麼樣的想像?你有認識喜歡的物品的創作者嗎?你知道台灣的工藝創作者已跳脫規範,結合工藝技術與藝術創作,發展出許多創新可能嗎?你知道工藝品是需要透過五感體會其美好獨特之處嗎?
  2017年10月由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出版、麥浩斯La Vie編製的《手感工藝.美好生活提案》一書,將深植臺灣在地文化中,工藝的美好價值介紹給讀者。先從工藝品的材質與地域發展出發,邀請讀者認識臺灣各地中堅世代的十二位工藝職人,與淋漓發揮材質個性的精緻工藝作品;再透過十位生活風格家示範日常生活中如何展現工藝之用之美,為工藝風格生活展現更多種可能,更有許多選品店、美好空間的營造,都是由這些具有靈魂與溫度的作品畫龍點睛,讓人流連忘返。
  透過深度探訪,將當今的臺灣職人現況、現代工藝在傳統與生活中的發展脈絡、創新挑戰、與連結生活的方式,都完整呈現在書中。相信在閱讀過後,你將對臺灣工藝有不同的體會與感觸,不只是了解匠人匠心的獨到處,更知道如何在現代生活中融入工藝風格。讓我們一起跟著《手感工藝.美好生活提案》體會其美好,日日與工藝好物一起度過美好生活!

硬木化為繞指柔 與光影共舞的花窗
鹿港木藝職人陳正忠、陳建利


  正利木器挑戰花窗的千姿萬態,把硬木變成繞指柔。陳家父子三人語帶驕傲:「什麼花樣都可以做!」誰說老木藝沒有新把戲?


  正利木器自創立以來,不做其他,只專注於花窗工藝。創始人陳煌輝受到日治時代木造宿舍的啟發,因而投入研究花窗製作。1970年代窗花木藝式微之際,正利木器卻依舊生意不墜,而三十多年前兩位兒子回家傳承衣缽,哥哥陳正忠負責海外行銷推廣,弟弟陳建利負責工廠生產管理,而父親陳煌輝老當益壯,持續研究開發新款,讓花窗木藝精益求精。
  拿起數根木條,那元件之間看似毫無關聯,但在師傅的組裝之下,窗花漸漸成形,簡直魔術一般!在這裡,你見不到任何高科技設備,所依賴的技術全靠師傅經年累月鍛練出來。在沒有電腦繪圖的輔助之下,師傅們光靠手畫草稿,將藍圖化為實體,利用洗溝做為卡榫,木條與木條精準鑲嵌,絲毫沒有縫隙,宛如一體成型,這就是正利木器的絕活。


手感生活 × 日日擁抱美好工藝的工藝生活實踐術
叁拾選物 ISSA ×究方社 方序中


勾起記憶的老工藝
  二○一五年的秋天,因有感於家鄉屏東東港新村面臨拆遷,設計師方序中發起「小花計畫」,透過攝影寫真,紀錄老屋改造的過程,同時探討「家」與個人情感之間的關係。隔年夏天更擴大規模,展覽「小花.時差紀錄展」與各領域合作,將空間意象、立體影像、老物件再現,試圖以實際感受的方式,喚起民眾對於土地改造、傳統生活文化保存等議題最直接的共鳴。
  其中展覽一隅販售的台式生活選物, 是與ISSA共同策劃。「當初在溝通時,我們希望找出曾經停留在大家記憶中,並且現階段仍有生產、仍能使用的物件。」ISSA說,喜歡老工藝不僅僅因為實用,更深一層是與家鄉記憶的連結,期盼在使用之時,思考屬於這片土地的文化。
  鍾愛琺瑯材質的方序中說:「我們家是眷村家庭,小時候的碗跟盤子,都是琺瑯的其實是很代表老眷村的使用記憶。」他也提到,現在回到老家都還是會拿幾個琺瑯盤到臺北,好用之外,也有裝飾性的功能,「放了一些石頭跟乾燥植物,就是很好的裝飾品。」
  ISSA建議在購買生活用品時,不妨將兩個功能相同的現代製品和傳統工藝做比較,會發現傳統工藝不僅材質天然、符合在地使用習慣,價格也相當實惠,也如方序中說的,放在一旁就會勾起小時候的回憶。


工藝風美好生活實踐法則

Tip 1自然色系營造舒適感
造形樸實、以天然材質製成的刷具,像是手工編織棕梠刷、洗碗槽刷、馬毛杯刷、豬毛瓶刷、衣物刷、手編迷你桌用掃帚, 簡單地掛著, 或是放在舊木盒裡,搭配馬栗樹茶苷洗手露,自然大地色系不僅有舒服的視覺,也能有健康環保的生活。 做法:起油鍋,炒義大利麵幾分鐘,直到完全加熱。把蛋液和帕瑪森起司拌勻,以鹽和胡椒調味,把蛋液倒在義大利麵上。等到底部凝固後,把兩邊往內對折。等到蛋液都凝固後,使用大盤子或鍋蓋,把蛋上下反轉,稍微再煎一下讓蛋捲定型(有需要的話再多加一點油)。把蛋捲切片,熱食或放冷食用都可以。如果你想帶去公司當午餐,或是野餐,可以用小一點的鍋子煎。我稱之為「義大利麵漢堡」。



Tip 2古早道具的另種使用
鋼材製造、手把部分塗黑,對稱圓弧的手把,與比例略小的剪嘴,讓這把小剪刀看似一隻小黑燕般地可愛。這個造形看起來有點古拙的小剪刀,對於許多臺灣人應該不陌生,它可說是臺灣早期生活中必備的定番道具,由於純手工打造,在這自動化的年代,這樣的剪刀已經愈來愈少見了。原先是設計用來剪指甲的指甲剪,鋒利的刀片配上小巧的設計,使用上著實方便。即使現在人不習慣用這類刀剪來剪指甲,也可用做為一般剪刀來剪布或剪紙,尤其小尺寸的刀剪特別適合處理較細的部分。


閱讀推薦:
(cover)再訪老屋顏 (cover)療癒廚房2:四季的撫慰食與家仕事,還有小廚房裡的日常 (cover)手作包不失敗的14堂課 (cover)好想擁有的老時光文具
聽離島老屋說故事,深度挖掘截然不同的建築特色   暴躁兔女王與你分享四季的撫慰食與家仕事,還有小廚房裡的日常
  每天都想帶出門,不退流行的簡單包時尚!
  橫跨近百年的老文具珍藏,發現舊時文具裡的歷史軌跡
 
  待在書店逛書店,發現屬於「這裡」的文化日常  
  破除飲食迷思,做個聰明的吃貨!──《吃的藝術》  
  能夠預知天氣的我,是一座人體氣象台還是得了天氣痛?  
  全球植物迷最想收藏的經典!──《形塑人類文明的80種植物》  
  《寫真的日常修練:暗室凝光》帶你從心找回對攝影的初衷  
  亞洲最暢銷武俠女作家──鄭丰出道10周年紀念代表作《巫王志》  
(BN)VIP大回饋
(BN)萬聖節書展 (BN)十月革命書展   (BN)諾貝爾文學獎書展
(BN)經濟新潮社75折起 (BN)易博士書展   (BN)《貓僧人:有什麼好煩惱的喵~》延伸書展
       
   
   

如欲訂閱更多精彩電子報請至【城邦讀書花園–電子報館】

本著作權屬於書虫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城邦讀書花園(底部BN)
底部阿虫 城邦讀書花園
FB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