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貨幣/金融
無現金革命:中國超級應用程式如何引領與影響全球金融科技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無現金革命:中國超級應用程式如何引領與影響全球金融科技

  • 作者:馬永哲(Martin Chorzempa)
  • 出版社:日出出版
  • 出版日期:2023-06-28
  • 定價:660元
  • 優惠價:79折 521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521元,贈紅利2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94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22年經濟類最佳選書★ 「中國非常重要,金融科技非常重要,因此它們如何結合在一起將對全球金融體系的走向產生極大影響。針對相關問題,《無現金革命》是一本非常寶貴而重要的總結。」 ──美國前財政部長 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 「本書詳細描述了中國如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從現金的原始系統跳躍到一個數位支付系統。只有少數公司參與跨足這個創新領域,但結果卻是一場金融科技革命……這場革命已經改變了中國,而且無論如何,它似乎也必將改變全世界。」 ——《金融時報》 當全球貿易開始接受人民幣結算,中國境內在過去十年已悄悄完成了一場無現金支付革命…… 當乞丐、菜販都掛上QR Code收錢,掏錢買單等找零的場景就再也回不去了…… 金融的未來正處於劇變的邊緣,這個改變的背後力量來自中國,不論是從宏觀經濟到個人金融自由,我們都需要了解這場無現金革命—— 2004年1月,馬雲做出一個近代金融史上最重大的決定,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中國落後的金融體系,而他發起的全新金融模式在全世界掀起浪潮:「現在馬上啟動支付寶,就是現在,立刻行動。如果有人必須為此入獄,我去!」 從行動支付到線上投資、從數位借貸到央行數位貨幣,中國站上金融科技創新的最前線,快速地改變了全球的金融結構,也為世界各國的決策者帶來全新的重大挑戰:監管、數據共享、風險、隱私、扼殺競爭、壟斷…… 中國以閃電般的速度重塑貨幣,反轉了落後和陳舊的現金金融系統,變成以超級應用程式為核心,允許十億用戶在手機應用程式進行支付、借貸、理財投資、購買商品和服務、聊天等。這種技術不僅提供用戶極佳的便利性,也和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一樣,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 ◆超級應用程式崛起 中國金融科技革命的緣起,是創業能量的勝利:阿里巴巴的馬雲與騰訊的馬化騰,他們面對老舊的金融體系,做出什麼解決方案?當時中國政府對此的態度是什麼? ◆無現金革命時機 中國政府為何願意承擔極大風險來推動金融科技?他們如何以及為何激勵並開放支付的創新,讓不守成規的線上支付在七年時間裡完全不受監管? ◆模糊的自由邊界 騰訊與阿里巴巴的雙雄競爭:他們僅是複製外國人的東西,就能推進全球支付與金融創新的尖端技術,發展出超越全球巨頭的強勁商業模式。為何中國科技公司能夠成功,而矽谷卻失敗了? ◆創新的大悲劇 金融科技的繁榮帶來了新問題:詐欺者偽裝成創新者,創新的商業模式看似金融的未來,卻引發災難性事件與金融危機……。監管機構在金融科技創新造成危害之前,該如何調整監管作為?如何保持創新中好的部分,剔除壞的與風險大的? ◆不可跨越的紅線 為了防範金融風險,政府開始進行干預:重新控制金融基礎設施、資訊與社會信用系統。習近平在鞏固權力後,如何剷除中國富豪、消除黨外權力?反對金融科技受到監管的馬雲,他的失算付出了什麼代價? ◆西方的擴張企圖與挑戰 在全球金融科技競爭中,中國超級應用程式的數位錢包,如何對抗Visa、萬事達卡與世界各地的強勁對手?臉書的祖克柏試圖仿效中國模式?中國如何以自己的數位貨幣挑戰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與美元,企圖取得全球金融力量的制高點? 中國金融科技的故事,對於理解金融和科技的未來至關重要,對謹慎行事的國家來說,中國的經驗是有用的警示,讓人意識到科技帶來的爆炸性成長、網路效應以及諸多複雜性,能釋放巨大且有益的生產力,但同時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問題。 中國的無現金革命不僅改變了華爾街,也改變了個人管理財務的方式! 如今新的全球現實是:中國的創新金融科技正擴散到全球的每一個地方, 然而在便利與自由的背後,對資安和國安埋下了怎樣的引信? 我們必須非常認真看待這個可怕的情景:新的數位貨幣可能變成一種「控制工具」,而不是它最初承諾的「自由」。我們可能既擁有極大的便利性,又要面臨令人恐懼的權力集中。如果數位貨幣監控了所有交易,超級應用程式將成為政府的操控中心。如何找到不會阻礙創新的隱私架構,已成為美國、歐洲與世界各國的熱門主題。 中國金融科技的故事弧線是一個完美的視角,讓人看到這個世界崛起強權的另一面貌,它在金融科技上大起大落的發展歷程,可作為我們的借鏡——提出其他新願景,避免步入和中國相同的命運,利用數位貨幣的全新可能性來強化未來金融的自由與自主! 書中還追蹤中國共產黨經濟改革的興衰,並巧妙描述大型科技公司平台與改變態度的監管機構之間來來回回的角力,最終政府打壓新創公司,甚至侵占科技公司的技術和數據。中國這場無現金革命的歷程故事,為全球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經驗與教訓。 【好評推薦】(按姓名筆劃排) 姚睿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管理學院EMBA執行長 孫明德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陳冲 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前行政院長 謝金河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國際好評推薦】 對中國的無現金革命有非常全面、可讀性很高的觀察,內容包括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以及我們在努力要將支付體系現代化時,可以如何從中國的經驗中學習。 ──席拉.貝爾(Sheila Bair),前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US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主席 在這個精湛卓越的報導中,馬永哲說明了中國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從電子商務的支付附件這個毫不起眼的開始,到後來成為無所不知、引發當局憤怒的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全都發生在十年的時間裡。馬永哲對政治經濟的確實掌握,提供了理解當前發展亟需的脈絡。任何認真觀察中國數位創新活動的人來說,《無現金革命》是必讀之作。 ──申鉉松(Hyun-Song Shin),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經濟顧問兼研究主管 馬永哲帶著我們以特別的眼光檢視貨幣的未來,以及全球權力與日常生活的未來。由於他會中文並沉浸在中國人的生活裡,因此可以告訴我們,中國金融科技顯貴崛起的不可思議故事,包括如何受到中國政府的控制,以及全世界正在面臨的兩難:在尋求利用科技的齊平力量時,做到保護隱私,以及避免在金融科技支持下形成前所未有的國家權力。本書和商業報導一樣出色的還有社會與政治分析,以及精采的說故事能力。《無現金革命》是少數可以打開讀者眼界的書。讀過之後,世界看起來就不再一樣了。 ——喬.安.巴福特(Jo Ann Barefoot),美國貨幣監理署(Controller of the Currency)前副署長、創新監管聯盟(Alliance for Innovative Regulation)執行長與共同創辦人 《無現金革命》精采分析了中國企業家如何在一路上跌跌撞撞,把中國的金融體系從低技術的閉塞局面,轉型成世界最大、最先進的數位金融市場。 ——尼可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國家的反擊》(The State Strikes Back)作者 從行動支付到線上投資、從數位借貸到央行數位貨幣,中國處在數位金融創新的最前線。雖然快速改變了金融結構,但中國的金融科技也為決策者帶來了重大的全新挑戰。《無現金革命》對這個充滿活力的全新金融領域提出了權威的分析,包括發生了什麼事、促成這件大事的因素,以及它未來的可能走向。 ——黃益平(Yping Huang),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這本探討數位貨幣的傑出著作,針對中國金融體系從金融壓抑到大型科技公司引領金融自由化的轉型,做了引人入勝的報導。馬永哲巧妙地描述中國大型科技公司平台與改變態度的監管機構之間來來回回的角力。人們的隱私可能受到侵犯,也為西方國家帶來重要的教訓。 ——馬庫斯.布倫納梅爾(Markus Brunnermeier),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 這是一本權威、全面且富有思考性的著作,闡述科技與金融中一段非凡的歷程,為美國在促進金融創新時提供寶貴的經驗教訓,不會將消費者或金融穩定性置於風險之中。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現金的時代可能已經快走到盡頭了。中國在一千多年前發明了紙幣,現在更領先推動無需信用卡的線上支付……這本書生動地描述了這種現象,同時它還是一個警示故事,因為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正在推出自己的數位貨幣。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目錄

前言:未知領域 「如果有人必須為此入獄,我去!」 第一部/金融壓抑與中國科技的崛起(2002至2012年) 1:超級應用程式的崛起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2:革命的時機已經成熟 「我們必須打破他們的壟斷!」 第二部/金融科技的寒武紀大爆發 3:金融科技帶來金融自由(2013至2017年) 「它模糊了生活與網路之間的界線。」 4:金融科技的蠻荒地帶 「我們並沒有完全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做事。」 第三部/政黨控制與國際擴張 5:社會信用與打擊風險 「馬雲可能越過了一條祕密的紅線。」 6:中國金融科技紅到海外 「不要信用卡,我們只收支付寶或泰銖。」 7:科技抵制潮 「作為中國非國有的機構,螞蟻不被允許成長得太大而無法管理。」 8:史上代價最高的一場演說 「防止資金擴張失序。」 9:從解放者到壓迫者? 「一旦金融大型科技公司的祕密外洩……,勢必會發生改變。」 致謝

序跋

前言:未知領域(節錄) 「如果有人必須為此入獄,我去!」 金融業的未來,也就是華爾街的運作,以及你如何管理個人財務的方式,正處於動盪的邊緣。背後促成改變的力量並不是來自一般人猜想的對象,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或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而是中國。中國的金融與科技正在合併成一個體系,未來不是走向歐威爾式(Orwellian)的全面監控,就是解放的方向。全球的「金融科技」(fintech)革命與亞馬遜(Amazon)、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與推特(Twitter)等巨頭各自在社群媒體、零售與廣告領域掀起的變革一樣強大,而且這個變革已經顛覆了我們購物與溝通的方式。 這一切都開始於二十年前,當過英文老師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開始整頓起了中國落後的金融體系。 二○○四年一月,馬雲做了一個近代金融史上最重大的決定,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中國落後的金融體系,而他所發動的全新金融模式也將在全世界掀起浪潮。馬雲當時在瑞士達沃斯(Davos)參加經濟論壇,而他在杭州的團隊正準備推出支付寶(Alipay),這是一個為了阿里巴巴線上市集銷售商品所開發的支付系統。在當時的中國,很少人有信用卡,因此阿里巴巴必須發明自己的支付系統,讓人可以為線上訂購的東西付錢。馬雲和團隊知道,阿里巴巴需要那個系統來達成電子商務的企圖,但他和中國的官員都不知道這是否合法。當時有一家實力雄厚的國有企業壟斷了大部分的支付業務,而且也沒有向政府申請許可的程序。但是在聽到世界級的頂尖執行長們談到企業責任時,馬雲決定要冒這個險。當天的午夜,馬雲打電話給他的團隊說:「現在馬上啟動支付寶,就是現在,立刻行動。如果有人必須為此入獄,我去!」 馬雲是二十一世紀中國企業家的典型,這一群人冒著極大的風險所打造的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科技實力的基礎。馬雲沒有入獄,相反地,馬雲打造了一個曾經價值超過一兆美元的企業王國,並在中國共產黨最有權勢的圈子裡累積了強大的影響力。在中國以及其他十幾個國家,到處都可以使用支付寶。然而在二○二○年年底時,在他大膽對著政府發表了一場激烈批評監管部門的演講之後,針對中國最知名與最受歡迎的企業,政府終於出手教訓,取消了本應是全球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譯註:全名為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是一種募集資金的方式,公司透過證券交易所,首次將股票賣給一般大眾投資者。私人公司藉由這個過程能轉為上市公司)——也就是馬雲的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集團(Ant Group)的上市計畫。馬雲隨即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並引發了他被關押的謠言,同時,政府以一連串的監管措施打擊中國的科技公司,從他們的財富中刮走了一兆美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竟會帶來如此大的逆轉? 二○一三年,我從柏林搬到北京學中文與研究中國經濟,這可是中國,不是歐洲,中國是正在崛起的全球強權,是一個更陌生的地方,如果不沉浸其中並學習它眾所周知極為困難的語言,就不可能理解它複雜的經濟狀況。讓我意外的是,當我抵達時,我發現中國不是一頭經濟巨獸,而是一個落後、過時且低技術的金融體系。這個體系的基本優點似乎是:它強迫政府控制人民的財務生活。透過我個人探索這個體系的經驗,我可以看到其中的限制。在我嘗試用微薄的積蓄做點投資時,我走進了一家到處充滿灰塵的銀行分行,並拿了一份政府限制不得高於通膨的利率資料,這個政策讓銀行可以抽走存款人的錢去填補共產黨的金庫。另外,每一個人還在用現金支付日常的交易。 經濟學家把這種情況稱為「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因為它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並把資金導向政府的優先事項。銀行只對少數菁英提供信用卡。所有的簽帳金融卡(debit card)都印有市場上唯一的業者商標,也就是一家叫銀聯(UnionPay)的國家壟斷企業,但大部分的商家都不接受使用。現金也非常不方便。詐騙行為非常猖獗,只要價值超過幾美元,即使是地方的小餐館,也會強迫性地透過掃描器檢測是否為偽鈔。我在美國的朋友當時正在使用Venmo應用程式支付費用,例如使用手機來分攤餐廳帳單,但我的中國朋友還是在用現金付款。 當時沒有人料想得到,中國在幾年內將在金融領域走到尖端的位置,為十億中國人帶來前所未有的金融自由,並讓中國成為融合金融與科技的全球領導者。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如此快速,以至於我在二○一五年回到美國時,彷彿從一個行動金融無所不在的世界,回到書面支票與塑膠卡片的世界,感覺像是回到了過去。美國現在主要的金融公司很想知道,要如何迎頭趕上,以免在這一波創新浪潮中被遠遠拋在後面。當時,在中國之外幾乎無人知曉的馬雲,以他的電子商務王國與政治影響力作為跳板,打破了中國銀行的壟斷局面。他成立一家新的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集團」,目前該集團被評估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金融公司之一,與摩根大通或萬事達卡(Mastercard)旗鼓相當。 螞蟻的支付寶與其主要競爭者騰訊等,這些行動支付系統早期的資金、觀念與技術,大致上都是來自美國。然而,螞蟻與騰訊現在已經發展茁壯,成為華爾街金融處理方式外的一個新穎且強大的替代選擇。這兩家公司都使用了「超級應用程式」(super-apps),其功能比中國以外的任何程式更強大,讓它的十億用戶可以把支付、借貸、投資、購買商品與服務、旅行、聊天等更多功能,全部整合在一支手機的應用程式裡。 中國的金融科技革命不只引起研究中央之國(middle kingdom,譯註:中國的另一種英文說法)的學者的好奇,也可能是金融未來面貌的預覽,而且這個未來已經蔓延到世界各地。臉書創辦人與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全球帝國策略中,包括推出一款私人的數位貨幣,很多人擔心可能會取代很多國家的貨幣,它似乎就是仿照騰訊的微信(WeChat)超級應用程式。 美國政府現在很擔心,中國網路公司的崛起如今已經強大且先進到足以與矽谷(Silicon Valley)互相抗衡,因此阻止了馬雲想買下一家美國軍隊經常使用的美國支付公司的企圖,並嘗試禁止在美國使用微信支付。儘管如此,從華盛頓特區的沃爾格林藥局(Walgreens stores,譯註:美國最大連鎖藥局)到泰國的商店,支付寶無所不在。但泰國商店卻不要我的美國塑膠信用卡,信用卡就像沒用的遺物一樣。中國的科技公司正在世界各地與美國的科技公司競爭,即使政府禁止這些中國公司的某些作為,也無法把他們的想法控制在中國境內。 對於金融業如何利用新的科技可能性,同時避免落入未知領域的固有陷阱,中國的金融科技革命對此有很寶貴的經驗教訓。中國已經承擔了西方承受不起的風險。有時,中國的實驗會突然大流行起來,但後來卻遭到嚴厲的審查與打壓的限制,完全不符合民主的價值。世界其他地方不太可能走類似的道路,但我們必須開始明白:中國所釋放的力量,以及這股力量將發展的方向,尤其是它如何彰顯出支付在線上商務的重要性。 中國的決策者針對商務、金融與交易上的轉型所呈現的問題,已經努力奮戰很多年,但這些問題並不是獨特的,它們和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在全球引發隱私、壟斷與國家安全等問題,是相同類型的擔憂。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故事說明了:現有的大型科技帝國加上金融,能夠開啟了不起的創新,為人帶來便利、包容性與更低的成本,並將鬆動一直過分壟斷利潤的現有機構。但是,這種潛力並非沒有風險。 在缺乏有效的反壟斷控制措施下,由數據驅動的金融科技巨頭可能會變成無法撼動的壟斷者,對創新活動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激勵,因為沒有任何金融或科技新創公司能指望與之競爭。金融科技的應用程式對用戶活動的數據擁有近乎全面的掌握,還能對所見事物造成影響,也可能把金融科技的應用程式轉變成政府完美的控制中心,而這會危害用戶的自主性與自由權利。 我們必須了解中國政府對這些挑戰的因應方式,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不會賦予大型科技公司或政府太多權力的數位未來。中國的體系已經證明,即使是在權威的政權之下,創新也可以蓬勃發展,因此我們需要擁抱不會導向金融風險的創新,並維持在金融與科技上的競爭優勢。 中國的金融科技革命於二○一三年的六月開始,當時有好幾億的中國普通老百姓從國家支持的銀行裡拿走將近一千億美元,投入了馬雲所推出、可以在支付寶手機應用程式上買的一檔投資基金:餘額寶。馬雲對儲戶可以隨時取用的資金提供六%利率,比起國有銀行提供的零利率要好太多。為了競爭,其他銀行跟著提高利率,但餘額寶仍然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貨幣市場基金,超越了摩根大通與先鋒(Vanguard)等全球巨頭。馬雲在全中國炸垮了金融壓抑體系,迫使僵化的銀行體系進行創新與競爭。今天,拜支付寶與其對手微信等大型科技公司的應用程式所賜,十億中國人在支付、借貸與投資上都有了豐富的選擇。 這些超級應用程式已經改革了貨幣。中國人的金融生活不再圍繞著政府與銀行,而是圍繞著科技生態系統。在美國、歐洲、日本或韓國,需要幾十個應用程式才能接近那個生態系統。超級應用程式推動了一個閃電般快速的支付系統,而且比美國信用卡支付系統便宜很多。正是這個系統打造的基礎,讓中國強大的網路公司得以趁勢崛起。花旗銀行(Citibank)正派出銀行家前往中國,以便儘早瞥見未來的趨勢。有一個人在走訪上海之後說:「如果你是美國的銀行家,正試著想像未來的消費金融會是如何,這裡就非常接近最後的狀態。」在我走進北京一家過時的銀行十年後,行動支付現在已經無所不在,連乞丐都掛上QR code,讓好心人可以用手機掃描,因為已經沒有人帶現金了。 然而,中國貨幣與金融的改革也帶著重大的風險。金融科技革命可能會加深中國對人民生活的威權控制,鼓勵政府以自己的倡議採取控制行為,例如社會信用,這是一種用來進行社會控制的數位工具,它會把毛澤東時代的政治忠誠作法帶到二十一世紀。調查記者劉虎在指控一名官員貪汙之後,發現自己被自動列入黑名單,讓他無法獲得貸款,很多商品也不能購買,甚至無法搭乘高鐵。這份黑名單每一年都會新增數百萬人。在新冠病毒(COVID-19)肆虐中國之際,中國政府正式透過金融科技的超級應用程式來掌控人民的行動。科技公司的演算法決定了數百萬中國人是否可以自由離開家門,這也顯示出超級應用程式可以做為控制人民的完美手段。 控制支付寶與騰訊數位錢包的營運,就可以鎖定不受歡迎的團體,例如異議人士,將其拒之於現代經濟系統之外。隨著中國的政治變得更專制與中央集權,中國企業家所打造的極具創新意義的新式金融體系,可能會被專注於控制與監控的系統所取代。到那時候,金融科技將不再是馬雲花了數年才實現的中國金融自由的力量。從一個育成了中國科技行業蓬勃發展的自由放任體系,到針對馬雲批評監管機關的言論所採取的因應方式,這個轉變清楚顯示,中國政府想要的是「不會威脅到政府執行控制」的創新,而且它不會容忍共產黨之外的權力集中現象,即使馬雲也是共產黨黨員。 在任何主要的經濟體中,最先進的經濟體是發行由中央銀行支持的數位貨幣,這讓政府得以即時追蹤與控制每一個人進行的每一筆交易,因此,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正在考慮建立類似的系統。當新的數位貨幣取代紙幣,中國人就不再能以匿名方式交易了。 成功的企業家與政府控制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很大部分則是中國無法充分掌握正在發生的事,例如成功偽裝成創新技術、極為猖獗的違法行為。中國的金融科技創新有其黑暗、骯髒的一面,是任何想遵循中國模式的國家都應該避免的路徑。 科技學院中輟生丁寧對先進的金融科技使用了古怪的說法,卻贏得共產黨高層的喝采,結果詐騙將近一百萬名投資人數十億美元。這個龐氏騙局讓他得以買下一棟新加坡別墅,以及送給情婦的粉紅鑽戒。 與我交談過的地方官員承認,對於這樣的詐騙行為,工作過勞的他們只能抱著鴕鳥心態。為了讓故意忽視的中央政府面子好看,他們通常會遮遮掩掩,直到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驚動了他們,才會採取行動。數百萬人在這樣的快速致富計畫中失去了積蓄,而有些希望利用科技與金融致富的企業家則在獄中喪志潦倒。這是普通人在一個有缺陷的制度中的下場。這個制度要應付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且缺乏一個由開明的中央計畫者所組成、完全掌控經濟的果斷政府。 從多次拜訪中南海豪邸的共產黨領導階層,到面見政治局官員,以及訪談負責執行黨的路線卻資源不足的地區政府官員;從會見螞蟻集團與騰訊的高階主管,到捲走數百萬人存款的失敗點對點借貸公司(peer-to-peer lending company)的老闆與員工,數百場次的採訪與會議構成了本書內容的基礎。

內文試閱

第四章:金融科技的蠻荒地帶(節錄) 「我們並沒有完全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做事。」 二○一五年五月,在上海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我和丁寧一起喝茶,他是中國發展最快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在數千個「連結了有信貸需求的公司與個人,以及數百萬尋求比銀行或餘額寶更高報酬率的投資人」的平台中,丁寧的線上平台e租寶正是其中之一。由於他為投資人提供高達一五%的報酬率,e租寶在上線不到一年就迅速竄紅,而且公布的貸款已經高達七十億人民幣(大約十億美元)。 由於政府支持金融創新的推波助瀾,出現了一股新的數位淘金熱,激勵了像丁寧這樣的人。每個人都希望,金融科技可以讓他們快速致富或變得強大。地方官員在轄區內鼓勵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年輕企業家則希望成為下一位馬雲,當然,還有騙子與高利貸業者,他們將那些相信低風險能獲得高報酬的投資人當成獵物。正如丁寧極為奏效的行銷活動所說:「一塊人民幣就可以開始,隨時可以把錢拿走,高報酬,低風險。」官方媒體對他的公司熱烈評論,中央電視台也播放他公司的廣告,投資人因此相信該公司有高層的政治支持,對他們來說就表示這是一項安全的投資。 丁寧是我在這個行業採訪過最誠實坦白的人,他的話讓我大為震驚。大多數的人會吹捧他們的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風險演算法,但他似乎對其中的挑戰看得非常清楚。他警告我,不要相信線上借貸平台報告中,任何低得令人印象深刻的不良貸款數字,因為這些數字都是假的。他認為,中國信用積分所使用的「大數據」根本沒有用,因為借款人可能欠高利貸業者大量未償還的債務,但這些金額並未出現在任何數位數據庫中。丁寧幫助我理解許多金融科技產業對大眾公開的創新聲明背後的醜陋現實。 七個月後的某日早晨,我在看新聞時差點把咖啡灑出來。丁寧與他的二十名高階主管都被捕了。調查發現,e租寶是個龐氏騙局,詐騙了近百萬名投資人五百億人民幣(七十六億美元)。當局發現,該公司處於崩潰邊緣並將其關閉。這件事在中國各地引起一波抗議浪潮,但馬上就被壓制。在網路審查機關的命令下,所有抗議的相關消息都消失了。未來,e租寶的幽靈會敗壞金融科技形象好幾年,而接著在多年後,馬雲會因為一場演講惹上麻煩,他在演講中請求當局對待支付寶時,不要以對待失敗的點對點行業的方式。 金融科技的繁榮發展,以及提供發展機會的自由放任態度,是很脆弱的。創新一定會有代價,因此中國金融科技革命也有危險的陰暗面,e租寶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法國知名央行官員伯努瓦.科爾(Benoît Cœuré)在二○一八年表示:「在金融創新的歷史中,到處都是這樣的例子——早期迅速成長,接著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發展後果,最後崩毀。」中國也不例外。在由國家巡查、精心掌控並培育的花園牆外的自由投資,為中國的投資人打開了一個不熟悉且不守法規的金融市場,而其中有他們無力評估的風險與報酬。畢竟,他們在金融商品的經驗,大多來自國家明確支持的產品,而且為了避免激怒投資人,國有銀行經常會金援理財產品。官員必須提出的問題之一,就是要在哪裡劃清界線,應該如何鼓勵金融科技革命與實驗,但不會讓投資人以為政府會為他們的資金作擔保,這也正是導致更多風險的原因。 像支付寶與騰訊等大型科技公司非常關心自己的商譽,在大眾與政府的顯微鏡檢視下,提供相對安全的投資與理財工具,但他們並不是新遊戲中的唯一玩家。本章探討在中國金融科技革命中,由丁寧的起落體現出危險與更高風險的那一面。本章將披露動搖中國經濟穩定,並從數百萬投資人積蓄中騙錢的醜聞事件。本章還涵蓋中國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之間愛恨交織的關係,在共產黨的眼中,這給了人們在監督與控制之外進行投資及交易的能力,創造了太多金融自由。 所謂的創新公司卻發生轟動的破產事件,並導致繁榮與蕭條週期循環的惡化,破壞金融科技的風評,也迫使中國的黨國體制採取行動。中國無現金革命的這一環是令人警惕的故事,告訴我們很難知道哪些創新是有益的,以及中國在推動創新方面出現的缺失。 中國的比特幣熱 在大型科技公司的線上支付服務外,第一個繁榮發展的金融科技領域,是在貨幣本質與支付上更激進的改變,它是一種僅存於電腦中的貨幣想像,完全不受主權國家與銀行等強大守門人的束縛。比特幣是一種創新的數位貨幣與支付系統,於二○一三年中期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大約與餘額寶起步的時間相同。然而,比特幣與其他加密貨幣的自由放任主義理想,與北京的自由放任態度完全相反。比特幣不像大部分的貨幣,它沒有中央權力機構來管理貨幣供給,沒有以稅收支持價值,也沒有銀行記錄誰擁有什麼。更精確地說,它是靠電腦編碼與加密管理的去中心化網路來處理付款,並透過限制比特幣的供給以維持其價值。 二○一三年的年中左右,短短幾個月內,主要來自中國的投機者把全球比特幣價格從一百美元推升到一千美元。在國際金融科技發展中,使用比特幣挖礦設備及購買比特幣的投機需求,中國率先發揮了主導作用。比起過去的金融創新,這種投機活動導致當局更快介入干預。從共產黨的角度來看,去中心化表示比特幣是有風險的,而且無法控制。政府並非盲目支持所有表面上的金融創新,而是採用一種風險/報酬的考量,但是比特幣的情形看起來就是全部風險/沒有報酬。然而,中國的投資人對比特幣的反應顯示,如果可以快速致富,或將他們的錢轉移到充滿警戒與小心控制的金融邊界之外,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擁抱新的金融科技。 中國的第一家比特幣交易所「比特幣中國」(BTC China)於二○一一年成立。數位貨幣交易所讓人們可以用人民幣或美元等傳統貨幣來買賣比特幣。創始人將它當成一種嗜好在經營,因此非常不正式,這些創始人還用個人銀行帳戶處理稀稀落落的少量訂單。直到二○一三年四月發生大地震之後,一家慈善機構為了救災而接受比特幣捐款,中國人才開始注意到比特幣。當月就有七萬二千名中國人下載了交易比特幣所需的軟體,大約是全球總數的一三%。 中國初期對比特幣最重要的貢獻是,成為這股新的數位淘金熱潮的「李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中國公司製造了「開採」數位貨幣所需的設備,就像史特勞斯賣牛仔褲給十九世紀的淘金者,不管礦工是否找到主礦脈,都能從這股熱潮獲利。比特幣網路要求稱為礦工的參與者保持它的安全性、處理付款,並且大約每十分鐘會發行一批新的比特幣。第一個正確猜出某個數學加密難題的礦工,連同交易費用,還能獲得新發行比特幣的一個「區塊獎勵」(block reward)。之後,列出誰擁有硬幣的共用帳本,就會在整個比特幣網路中更新。比賽接著重新開始,其中的隨機偶然性很高,而礦工唯一可以提高解出下一個區塊並贏得比賽的機會,就是更快速地嘗試更多猜測,做法通常就是投入更多電腦運算(以及電力)在加密難題。在熱潮的頭幾年,愛好者是在普通電腦跑採礦軟體,但隨著比特幣變得更有價值之後,競爭就更激烈了。 二○一三年一月,一家叫阿瓦隆(Avalon)的中國公司,出貨了第一批以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指客製化的特殊規格積體電路)為基礎技術的比特幣專門採礦設備。就此開啟了一股趨勢,並見證了中國的發展對數位貨幣的未來極為重要。比起之前的採礦設備,阿瓦隆的設備能夠嘗試解決更多加密問題,而且比起其他中國以外生產的採礦設備,它在使用能源上更有效率。中國的其他公司也紛紛仿效,而且由於中國的技術創新,比特幣網路的總電腦運算能力在短短三個月內就翻了一倍。 自此,中國的設備製造商與礦工將主導這個市場。同時,總部位於美國蝴蝶實驗室(Butterfly Labs)的採礦設備市場早期競爭者,卻因為遇到問題延誤出貨,害得客戶的數位錢包空空如也,而使用中國尖端採礦設備的人則大賺一筆。最後,蝴蝶實驗室未能出貨,就不得不關門,以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來說,這是第一個令人遺憾的信號。 人們對比特幣不斷升高的興趣,中央電視台注意到了,並在二○一三年五月上旬播出一則專題報導。和吹捧餘額寶一樣,對很多觀眾來說,這就等同於國家的背書。國家的官方頻道說,比特幣用於慈善行為上,「讓它更貼近中國人的心」,以及比特幣「看起來越來越像一種真實的貨幣」。中央電視台還展示出比特幣價格飆升的圖表。為了暗示比特幣通過監管的能力,中央電視台採訪的一名外國人指出,使用比特幣讓資金進出中國有多麼容易,後來這成為政府制裁比特幣的原因之一。在該片拍攝期間,可以花一百美元買一個比特幣,價格是五個月前的一千一百多倍。 受到壓抑的投機能量在二○一三年十月十四日釋放了,當時中國頂尖搜尋引擎百度的一個小單位宣布,他們可以接受比特幣,這是比特幣可以成為中國主流貨幣之一的第一個信號。一家數一數二的房地產開發商隨後也宣布,可以接受比特幣買公寓。忽然之間,交易所充斥著訂單。比特幣中國的共同創始人李啟元(Bobby Lee)寄電子郵件給同事說:「市場會繼續超級熱門,我們的工作量會停不下來。」對很多買家來說,比特幣是他們有史以來第一次投資的金融產品,而主要就是為了快速致富而購買。 價格一路飆升,從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就漲成兩倍,然後又漲到三倍,突破一千美元。大量投機資金湧入比特幣,當時中國的交易還不到全球比特幣交易的一半。從經濟基本面來看,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為比特幣的價格建立模型,但這種漲勢顯然超越了使用它作為貨幣的速度。二○一三年年中,只有大約四十五個中國商家接受它作為付款貨幣。政府將此熱潮視為一種投機泡沫——可能會破裂,並危及社會的穩定。 以Q幣與支付寶的金融創新經驗來說,中國的監管機構會先採取觀望態度,在大約七年後才實施嚴格的法規,但這一次不同。十二月五日,槌子落下了,監管機關發出限制其合法用途的通知,只是並未禁止比特幣。交易所可以繼續在監管中運作,人們也可以自負風險買賣比特幣。但是,當局切斷了比特幣與金融體系之間的關係,因為他們不想讓比特幣成為一種平行貨幣,這會鬆動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市場反應」是中國目前為止在比特幣泡沫中發揮核心作用最明顯的跡象。在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干預之後,由於看到中國不會成為比特幣的主要使用者,比特幣全球價格下跌超過四○%,從十二月四日將近一千二百美元,到了十二月七日跌至不到七百美元。線上支付公司與銀行也被警告,停止處理比特幣交易所的付款。然而,一如往常,當局的控制是有限的。中國人還是想方設法把比特幣弄到手。儘管中國在十二月的交易量下降,但在世界其他地方跌得更多。中國在世界交易比例上升到六○%以上,而且最後會超過九○%。 這一連串的事件說明了,中國環境特別適合使用金融創新,以及即使在中國只占很小市場的某個線上金融產品,也可以湧入龐大規模的資金。而且有更龐大的年輕族群以前買過Q幣,他們習慣用支付寶線上付款,因此把錢交託給不知名的線上網路,似乎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一項針對中國早期比特幣使用者的調查發現,很多人在購買比特幣之前,從未擁有過任何金融資產,其他人則是為了讓政府無法拿到錢而購買比特幣。學術研究發現,在中國人民銀行介入干預之前,比特幣會用於資本外逃(capital flight)。因此,這也是促進金融自由的另一個金融創新,但是在另一方面,大部分外逃的錢一定來自犯罪或貪汙的不義之財。 儘管處於法律的灰色地帶,勇敢的企業家還是成立了購買、銷售與開採比特幣的公司。一直尋找著應用於金融新技術的中國人民銀行,很快就會開始探索如何將比特幣背後的技術應用在自己的目的——這是與比特幣去中心化的自由放任理想完全相反的目的。

作者資料

馬永哲(Martin Chorzempa)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高級研究員。2013年到2015年,他以路思義學人(Luce Scholar)的身分住在中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以及中國頂尖的獨立智庫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中國的經濟與金融制度。 畢業於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擁有國際發展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曾多次接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採訪,包括最近探討數位貨幣以及中國企業在美國股票市場的命運等議題。 有關中國科技監管、數位貨幣、金融科技,以及中美經濟關係等議題,媒體經常引用他的意見,包括《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經濟學人》(Economist)、《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以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等媒體。

基本資料

作者:馬永哲(Martin Chorzempa) 譯者:林麗雪 出版社:日出出版 出版日期:2023-06-28 ISBN:9786267261538 城邦書號:A1960089 規格:平裝 / 單色 / 38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