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攝影
來回攀登之間:在極限中誕生的照片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來回攀登之間:在極限中誕生的照片

  • 作者:金國威(Jimmy Chin)
  • 出版社:大家出版
  • 出版日期:2022-08-03
  • 定價:1200元
  • 優惠價:9折 1080元
  • 書虫VIP價:1020元,贈紅利5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969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恐懼,更加強烈;敬畏,更加深切。 憑《赤手登峰》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導演金國威,身兼世界頂級的攀登者,把攝影與攀登結合成一門學問,將眾多杳無人跡之地,生死攸關之時,以及當今世上最傑出的一批攀登者,呈現到我們面前,並以文字分享他如何在不可能的條件下捕捉到驚人畫面的幕後細節。 從未有人爬上的冰岩險峰、 地球上最純淨的雪原、 在大岩壁上用不可能的方式克服地心引力, 遠征最深及最遠的沙漠…… 近二十年來,他在這些荒野中邊攀邊拍,在不斷超越之中塑造了自己。每張照片,都成為他堅毅、刻苦成長的見證,揭示他如何從僅僅只是熱愛登山的人,躍身成攀登界與電影界的巨星。 在極限之高海拔按下快門,要考慮和承受的與平地截然不同。拍攝連同探險裝備可達九十公斤,期間要設法保持行進速度;當同伴在危險的岩壁上攀登,爭分奪秒的拍攝還伴隨著可能目擊死亡的壓力;再往上六十公尺足以見證人類踏入未知之境時,卻要想著怎麼活著回去。 掀開書頁,有觸目驚心的陡壁、如異星的地景,還可以看到當代最傑出的攀登者,如何尋找世界上最蠻荒的地方,並奉獻自己的生命,拓展人類意志及生理的極限。 這些故事,是關於人類的潛能,也關於友誼、夥伴關係,有時甚至關於失敗,以及不盡然總能成功登頂的行動。 我們去冒險,是在力圖定義生命。 平安回來時,我們將領會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這股力量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希望從旅程中得到一絲絲的自我認識。 —— 康拉德.安克(Conrad Anker) 登山界、冒險界、影視界,共同推薦(按筆畫排列):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沈紘煬/戶外攝影師 易思婷/攀登探險者 張元植/新生代登山家 陳彥博/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麥覺明/《MIT台灣誌》導演 曾格爾/新生代登山家 程紀皓/導演 楊礎豪/攀登者 ■ 在《來回攀登之間》裡,金國威精選了一系列激動人心的照片,來訴說他那不尋常的人生故事,伴隨著一段段精闢的文字。最終產生了一件非凡的藝術作品。 ——作家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著有《阿拉斯加之死》、《聖母峰之死》 ■ 金國威是地球上遊歷最廣,經驗最豐富的冒險攝影師之一,而這本攝影集無疑是一本傑作。我坐下後一口氣就看完整本書,讀完後覺得自己受到鼓舞,能夠去迎接全世界所有挑戰。 ——攀岩家艾力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電影《赤手登峰》的主角 ■ 我們之中許多人永遠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看金國威所看過的事,但在書頁之間,他的攝影作品將帶你到如鋒刃般的險境,挑戰你對於人類所能到達之境的認知。 ——演員布麗.拉森(Brie Larson),憑電影《不存在的房間》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紐約時報》暢銷書。 ★ 全攝影集超過三萬字,供讀者一窺各照片背後的驚險幕後細節。 ★ 書內有多位鼎鼎大名的極限運動家,照片有他們調皮、叛逆的一面,也有認真、沉靜的一面,兩種極矛盾的綜合,隱約體現著這群人的共同生命特質。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拍攝過的地方 1999年 克拉庫薩CHARAKUSA 遠征禁區中的塔峰FORBIDDEN TOWERS EXPEDITION 2001年 K7 巴塔哥尼亞PATAGONIA 2002年 羌塘CHANG TANG 提頓TETONS 2003年 聖母峰單板滑雪EVEREST SNOWBOARD 67 迪恩.波特DEAN POTTER 拍攝聖母峰的電影FILMING EVEREST 2004年 馬利MALI 史蒂芙.戴維斯STEPH DAVIS 2006年 聖母峰雙板滑雪EVEREST SKI 2008年 180度向南180 SOUTH 2008年 梅魯峰MERU 婆羅洲大岩壁BORNEO BIG WALL 遠征香格里拉SHANGRI-LA EXPEDITION 2010年 優勝美地YOSEMITE 2010年 查德CHAD 迪納利峰滑雪SKIING DENALI 2011年 梅魯峰MERU 阿曼OMAN 巴嘎布BUGABOOS 崔維斯.萊斯TRAVIS RICE 2016年 赤手登峰FREE SOLO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ONE WORLD TRADE CENTER 史考特.施密特SCOT SCHMIDT 2017年 南極洲ANTARCTICA 致謝 關於作者

導讀

【導讀】 探索星辰間的黑暗——當代攀登的意義(摘選) 張元植/臺灣新生代登山家——文 在這脈絡下,再去看《來回攀登之間》,就更容易明瞭這些攀登的意義,以及這類攀登者與那些受主流媒體及贊助商注目的「山峰收集者」之間的區別。 對真正具有開拓性格的先行者而言,追逐已知的、由數字堆疊成的桂冠,比如完攀七大洲最高峰、十四座八千,都只是在重複先人踏出的足跡。說穿了,了無新意。 但,同樣是聖母峰,能不能有新的玩法?於是,金國威與北美的菁英滑雪者嘗試由聖母峰的不同方向攀登,並滑雪下山。單板沒有成功,那試試看雙板。 荒遠的喀喇崑崙山脈有個人跡未至的山谷,那裡頭的塔峰從未有人涉足,這其中藏有什麼神秘謎題?又會譜出什麼精彩的攀登?於是他們去了康杜斯山谷。 梅魯峰的鯊魚鰭,擊敗了數個世代的菁英登山者。它到底是否存在攀登的可能?於是他們鍥而不捨地追尋這從未有人給出的答案。 看到這,應該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要去首登那些荒漠角落的無名岩塔。這些一絲一縷的積累,都是拓展攀登世界版圖的一環。 有趣的是,當探索成為核心驅力,對一座未知山峰的試探,前進的每一步,都意味著既有疆界的延伸。此時,無論登頂與否,過程本身才是重點。 1985年,波蘭登山大師克提卡(Voytek Kurtyka)完成了夢幻壯麗的迦舒布魯IV峰西壁。彈盡糧絕、極度飢渴,伴隨著暴風雪及接踵而至的幻覺中,他們在最後距離頂峰二十五公尺的平緩稜脊決定下撤。雖然沒有獲得普世意義的成功──登頂,登山界卻譽為「世紀之攀」(the climb of the century)。 事後克提卡談及此事,認為「這其實暗示了,登山是種藝術而非競技。只有在藝術中,殘缺才完滿了作品的意義」。 由此,金國威透過攝影,自攀登的世界邊緣帶回的畫面及故事,有了更鮮明的意義。 原文書副標中的「Edge」,除了指涉外在環境、攀登者身心狀態的「極限」,同時還象徵了攀登領域中,關於認知、創造與可能性的疆界。 唯有跳脫以數字歸類世界與定義山峰的思維,凝視繁星之間的黑暗之處,才能發現,那裡正是廣袤宇宙的所在。 當有一天,我們聽聞某座山峰,會問道「是怎樣的美感,將你吸引而來?」而非「它多高?是百岳嗎?」那時,我們將擁有更遼闊的山之世界,對山的理解將由扁平的「第X高峰」,轉而玩味出萬花筒般的多重興味。 也正是在這意義上,登山才具備探索、開拓,甚至藝術性的多重層次。這也是登山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內文試閱

1999年 克拉庫薩(Charakusa) 你只有一次機會體驗首度遠征。 未知數似乎越來越多,感覺風險也越來越高。恐懼,更加強烈;敬畏,更加深切。1999 年夏天,我前往巴基斯坦克拉庫薩山谷,那是我人生的轉捩點,讓我從此放棄任何切實的工作,轉而追求攀登大山的人生。 我是在一本攀岩雜誌首次看到克拉庫薩山谷的照片,大名鼎鼎的登山者兼攝影師蓋倫.羅威爾(Galen Rowell)拍了一系列令人驚歎的照片,記錄兩位可敬的登山者康拉德.安克和彼得.克羅夫特(Peter Croft)在喀喇崑崙山脈嘗試首攀的過程。這些照片讓我下定決心──真正的登山者就該在喀喇崑崙山脈攀登。我也要成為真正的登山者。 但對於如何著手組織遠征隊前往巴基斯坦,我毫無所知,所以我開著我的車(同時也是我當時的住所)前往加州柏克萊去親自詢問蓋倫。在停車場睡了一夜後,我渾身散發攀岩流浪漢的氣息,走進山光藝廊(Mountain Light Gallery)的辦公室,向一名滿臉猜疑的接待員詢問我是否可以見見蓋倫。對方說他很忙,但是我可以在大廳等。就這樣,我連續等了五天,每天都耐心坐在那裡直到藝廊關門。星期五傍晚,蓋倫終於現身,他說:「你就是吉米吧⋯⋯」 他帶我進去他的辦公室。整整兩小時,他分享了那時候在克拉庫薩山谷的照片與故事,還說明了去那裡的後勤準備,並給了我當地的主要聯絡人。接著他帶我進去一間房間,桌上放滿等待他簽名的照片。在簽名的空檔,他說明了如何拍到每一張照片。我離開之前,他送了我一張幻燈片,上頭是兩座巨大的花崗岩塔峰。這贈禮到現在對我還是很珍貴。他說:「這是你的目標。記得確認你有帶相機。」 幾個月後,當我走進克拉庫薩山谷時,眼前兩座凜然屹立的花崗岩塔峰令我目瞪口呆,那是法帝塔(Fathi Tower)和帕哈塔(Parhat Tower)。想像攀登其中任何一座的畫面都讓我充滿恐懼,我拿出新買的相機拍了一張照片。 我和攀登夥伴布雷迪.羅賓森(Brady Robinson)奮力挑戰法帝塔,並被逼退了兩次──這座山太巨大了,陡峭又複雜。凌晨兩點起床,我們準備嘗試第三次,布雷迪抱怨道:「這是全世界中我最不想做的事。」我也有同樣的感覺,我懷疑真正的登山者會有這種感覺嗎? 我們再試了一次,用上之前在優勝美地和高山區(High Sierra)學到的技巧往上爬,有時還採取我們只在攀岩雜誌上看過的技術。當我們超過了之前兩次爬到的最高點時,我們信心大增,一個繩距接一個地攀爬著。這次,我們終於戰勝了。山頂尖銳到我們必須輪流站上去拍照。 我們的朋友傑德(Jed)、道格.沃克曼(Doug Workman)和艾文.豪爾(Evan Howe)在旅程後期加入我們。 我們在這又再攀登了兩條新路線。徜徉在無人觸碰過的岩石海中,人生從此永遠改變。我們離開山谷時感覺自己就像真正的登山者,我那時還不知道,接下來的二十年我將走遍世界,只為了尋找第一次踏入那壯闊山谷時,緊緊抓住我的恐懼和敬畏。

延伸內容

【譯者序】 到達極限邊緣前的道路(摘選) 張國威/臺灣新生代登山家——文 透過本書才更認識金國威一路以來的經歷,但讓我最驚訝的其實不是那些遠征故事。而是他並不如我想像中那樣,是完全自由的美國人,原來從小也被華人社會的傳統價值觀所綁住,可能類似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金國威小時候生活在離山區很遠的明尼蘇達州平地城市曼卡托(Mankato),什麼滑雪、攀岩之類的,都是不存在的活動。在父母的嚴格教導下,從小在成績與各方面都被要求得去跟人競爭,還要學習拉小提琴,參加游泳比賽、武術比賽。他在專訪中談過:「如果今天在學校我拿到A-成績,父母會認為為什麼你拿不到A呢?」 就像台灣許多戶外從業人士多半是在大學接觸到戶外活動,從此踏上戶外產業這條不歸路,他也是在大學才接觸到攀岩,也許因此受到啟發,才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要的是什麼。畢業後並沒有遵循父母的期望繼續讀研究所,而是選擇當攀岩流浪漢(dirtbag),住在後車廂中,全心全意地在優勝美地過著只有攀岩的生活。當然一開始並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同,因為他所做的所有事情,攀岩登山滑雪這些,都不存在於傳統華人社會的職業選項之中。雖然如此,他父親從小教導他武俠故事,「你必須在少林寺的門口打掃多年,大師才可能注意到你一眼。」這些故事隱含努力工作與謙虛的美德,潛移默化地讓他在戶外領域投入努力與時間,慢慢建構出一條自己要走的道路。 跟著金國威的遠征故事前進,就能了解他是如何經過多年的默默學習、慢慢累積經驗,才能擁有現在這麼棒的工作,並得到那麼多大師級人物賞識,去那麼多國家。 《赤手攀登》的主角艾力克斯不用繩子自由獨攀了酋長岩。看得觀眾手心冒汗、坐立不安,無法想像他如何敢這樣做,同時你應該也無法想像他這八年來做了多少練習,累積了多少經驗,才造就這一刻。或是康拉德.安克在書中展現出來的沉穩老練與堅強,背後必定也是長期經驗與練習所累積出來的。 十幾年前的我,覺得在這些高山之中攀登、滑雪或攀岩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大概只能在家看看影片。經過十幾年來的累積,漸漸發現其實目標並不是那麼遙遠,前進的道路也越來越清晰。正如書中金國威的導師之一瑞克鼓勵他的話:「先做出承諾,然後想辦法搞定。」(“Commit, and figure it out.”) 幾歲開始、出生在什麼國家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立下決定開始了沒。

作者資料

金國威(Jimmy Chin)

憑《赤手登峰》(Free Solo)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導演,《國家地理》攝影師。身兼世界頂級的攀登者及運動員,是首批從聖母峰頂滑雪下降的美國人之一,也成功首攀此前無人能克服的鯊魚鰭(Shark's Fin)。他參與無數極險極陡的冒險,因而得以捕捉異於世人視野的影像,攝影作品曾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和《紐約時報雜誌》的封面。 除了《赤手登峰》,他與妻子柴.瓦沙瑞莉(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共同執導數部紀錄片。2015年,電影《攀登梅魯峰》(Meru)贏得2015日舞影展觀眾票選獎。另有《泰國洞穴救援行動》(The rescue,2018)及《重返太空》(Return to Space,2022)。他們亦將執導首部劇情長片Nyad。

基本資料

作者:金國威(Jimmy Chin) 譯者:張國威 出版社:大家出版 書系:Art 出版日期:2022-08-03 ISBN:9789865562700 城邦書號:A1230140 規格:精裝 / 全彩 / 324頁 / 24.6cm×3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