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2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分類排行
-
朵朵小語:讓自己豁然開朗的100則提醒【朵朵小語25週年紀念作】(首刷隨書附贈自我守護小卡)
-
從尬聊到穩交:臉書御用心理師的網聊神技,讓你輕鬆把對方的心聊走!(附百則情境對話範例)
-
你的不快樂,是花了太多時間在乎,不在乎你的人和事(粉紅湖書封版)
-
不OK的我們也很好:人氣YouTuber夫夫之道,長跑九年的關係練習
-
我47歲就要死了,但很平靜滿足:一個癌末男子如何知足、樂觀面對生命的結束
-
天堂沒有入殮師
-
以愛為名的暴力:親密關係下被隱藏的傷痕
-
九型心光密碼:從九型人格出發,進入九型圖量子域,突破習氣,直達內在神聖本我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尋找你的牛:從心出發,發現幸福的10張人生圖
內容簡介
你身歷其境地進入主角的世界,其實也進入了自己的內心。
諮商心理師帶你看懂電影沒說的關係密語,
透過電影,覺察自我、思考關係,
進而模擬愛情的模樣、學習相愛的魔法、練習放手的勇氣。
他們的故事,我們的心事!
人們總說:電影是人生的縮影,我們看著主角歷經各種境遇變化、情感轉折,無論結局是美好是悲慘,當影廳燈光亮起,電影終將劃下句點。但餘波盪漾,在別人的劇本裡,我們演起了自己的電影,為男主角抱屈,為女主角落下傷心淚,為難解的關係糾結,為那像極了自身經歷的情傷哀痛不已。面對愛情我們總是在提問,然而關於愛人的功課,請從好好愛自己開始。
︱自愛與愛人︱
→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其實也是一個難以愛人之人。肯定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缺點,好好地認識自己,你才能好好地認識他人。
︱邀請與回應︱
→想要拉近彼此關係的方法,並不是使勁地讓對方對你有興趣,而是你能否用誠懇的態度,展現出對對方的興趣。練習看見對方的需要,並適時做出回應,讓對方知道你真的在乎他的感受。
︱衝突與失控︱
→理解我們都不是完美情人,但我們能創造最美好、最適合的相處火花。
衝突與爭執令人難受,先把焦點放回自身,釐清自我再做交流。
︱告別與前進︱
→在你能接納自己「失去」的時候,「失去」就不是自我的減損,「失去」反而成了另一種擁有。一個好的告別,其實也是給自己的祝福。
此生最值得一看的電影,是你主演的那部!
柏威心理師以電影中的細膩片段解析,陪伴讀者觀察人際關係中的細微互動,理解如何面對關係四部曲:自愛與愛人、邀請與回應、衝突與失控、告別與前進,以建立柔韌而明朗的自我意識,最終建構出深厚有品質的親密關係。書中引用了25部以上電影作為媒材,結合多年諮商心理的實例,以「電影+心理」的聯集檢視關係中的美好與缺憾,也進一步獲得前進的勇氣與力量。
【專序盛讚】
吳毓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黃素菲│敘事治療專家、諮商督導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踩雷也要推薦】
(按姓名筆劃序)
膝關節│影評人
蔡尚穎│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科主任
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海苔熊│愛情心理學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目錄
Chapter 1自愛與愛人
01等你喜歡自己的時候,再來找我吧!
——《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2018)
02就連妳也值得更好的吧!
——《淑女鳥》(Lady Bird,2017)
03我要你無助、柔弱、開放
——《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2017)
04單身,難道就不是人嗎?
——《單身動物園》(Lobster,2015)
05他不會怕被我比下去
——《RBG:不恐龍大法官》(RBG,2018)
Chapter 2邀請與回應
06讓她覺得你對她很有興趣
——《年少時代》(Boyhood,2014)
07你手上的戒指是紅寶石嗎
——《愛的成人式》(Initiation Love,2015)
08我終於遇見我想約會的男人
——《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2015)
09大概是我隱藏太多自己的情感
——《雲端情人》(Her,2013)
10我本來覺得這手機又老又舊,但現在它是全世界我最寶貴的東西了
——《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2013)
11從未來回到現在,檢視曾經可能錯過的東西
——《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1995)、《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2004)、《愛在希臘午夜時》(Before Midnight,2013)
Chapter 3衝突與失控
12聽說他的初戀女友是個賤女人
——《初戀築夢101》(Architecture 101, 2012)
13我愛你,但我不喜歡你了
——《真愛挑日子》(One Day,2011)
14對你而言,我到底算什麼?你那什麼眼神?
——《家戰》(Custody,2017)
15你明明丟下我跟孩子落跑!拜託,我沒有這樣
——《婚姻風暴》(Force Majeure,2014)
16你不會因愛而受傷,你可以一直保持自己想要的完美形象。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
17你只是想和自己談戀愛
——《客製化女神》(Ruby Sparks,2012)
Chapter 4告別與前進
18我們在哪裡?
——《樂來越愛你》(LaLa Land,2016)
19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
——《愛的萬物論》(Theory of Everything,2014)
20翻過這頁,也許我們會有嶄新的結局
——《曼哈頓戀習曲》(Begin,again,2013)
21你有憂傷、痛苦,別去扼殺它,也別抹煞掉你感受到的喜悅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2017)
22這不是個愛情故事,這只是一段關於愛的故事
——《戀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2009)
內文試閱
「等你喜歡自己的時候,再來找我吧!」
——《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2018)
雖不是皇后合唱團(Queen)的死忠歌迷,但在《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中,看見他們在Live Aid的演出,還是看得熱淚盈眶。
樂團主唱佛萊迪(Freddie Mercury)無疑是搖滾樂史上最傳奇的表演者,而男主角雷米.馬力克(Rami Malek)的演出也是驚人,要駕馭這個角色絕非易事,但他徹底令人信服。
想說說電影裡佛萊迪與其最後戀人吉姆(Jim Hutton) 的互動,雖然故事與真實世界有所出入,吉姆在片中是服務生,但真實世界裡是理髮師,而兩人並非如電影所演,是在派對上相識,他們初次見面是在一間夜店裡。電影裡的對話也可能是虛構情節。不過電影是想藉這段關係來呈現佛萊迪的改變吧!而我也認為電影中吉姆對佛萊迪說的這句話,其實表達著人際、親密關係中的一個重要議題,那就是「自我接納」。
電影裡,一晚在自家縱情狂歡的派對結束後,佛萊迪伸手摸了派對服務生吉姆的臀部,也許過去很少人會拒絕搖滾巨星的調情,或是當下指正對方的性騷擾,但吉姆不一樣,他氣憤又堅定地表達出自己的不舒服,這也讓佛萊迪為自己的輕佻感到抱歉,為了致歉,他請吉姆喝酒聊天,吉姆答應了,兩人在沙發上聊了一晚,氣氛愉悅,甚至也互吐好感。
天亮了,當吉姆準備離去之際,佛萊迪想再約他聚聚,但他笑著對佛萊迪説:「等你喜歡自己的時候,再來找我吧!」
我很喜歡吉姆的表達,一來它說明吉姆能看出佛萊迪浮華外表下的真相,意味著他有能力碰觸到佛萊迪的內心,他看見了對方心裡的黑洞,但同時他也清楚知道一件事——那黑洞,不是愛情能夠填補的。
二來,這話也表達出吉姆對自己想要的愛情有清楚的認識,他能說出自己對佛萊迪的好感,但他也能設立界線,就算知道彼此互相喜歡,可是要在一起,不是只靠彼此喜歡就行,若一個人不喜歡自己,就算你再喜歡他,那他也不會是適合戀愛、或是經營關係的對象。他知道,他要愛的人,是一個能夠喜歡自己的人。
或許對吉姆而言,要進入愛情關係的條件是對方「喜歡自己」的程度,或者,我們也可說是「自我接納」的程度。
對你來說?這也是重要的條件嗎?我真心鼓勵你有吉姆這般的堅定,不要輕易放掉這條件。
人都有渴望被他人喜歡、被愛的需求。但一個人若不喜歡他自己,他容易用扭曲的方式來滿足自己被愛的需求,像是把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言語或行為互動上:他對我好,那我就好,他對我不好,我就不好。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在關係中,容易對對方有過度不切實際的幻想與期待,將對方視為拯救自我生命的救贖者,更甚者,他會習慣一次又一次掉落深淵,藉此考驗著對方的耐性與毅力,來證明自己是個值得被愛的人。
而你只能不停地拉他,拉到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受不了了,於是這段關係也走不下去,這關係不是滋養彼此的愛情,它只是一種讓彼此受困的監牢,它是耗損彼此的惡性循環。
愛情,可以當成生命的救贖嗎?「因為自己很糟糕,所以需要愛情來拯救」,我覺得這是很可怕的觀念。愛情很棒,它是生活的潤滑劑,它帶來快樂歡愉、也可能會有幸福與平靜。但把愛情當做救贖超有風險,因為救贖是神的工作,不是人的工作。和你談戀愛的不是神,而是人,若你希望透過愛情得到救贖,對情人來說是很不公平,因為你把對方拿來與神相比了。
你會喜歡自己的另一半把你當作神、或是與神相提並論嗎?當然,開玩笑式的除外。但若有一個人內心真的想把自己當成對方的神,對我來說,是有著恐怖情人的傾向呀!關於恐怖情人的特徵,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掌控慾,他想要控制另一半的行為、想法,在關係中,一切都要以自己的心思意念為主,難以接受對方有自己的決定與感受。我諮商工作的經驗中,常感覺這背後反映了一種姿態:他把自己當成了對方的神,視自己為對方生命的救贖者。
但我們不可能是真正的全能神,我們根本無法解決對方所有的問題,而當被拯救者表現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我們更不是慈愛憐憫的上帝,我們只是會抱怨、會計較、想著自己明明已經為對方付出這麼多,但對方竟然還會背叛我的平凡之人。在關係中,把自己視為對方的神,很難建立真實平等的親密關係,相對的,把對方當神也是。
而這就是不喜歡自己的風險,當你難以自我接納,很多時候,你就會不自覺地在關係中把對方推向神的寶座,但請記得,對方未必想坐上去啊!
「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吧!」聖經裡有此名言。在關係中,我們也要學習「讓上帝的歸上帝,情人的歸情人吧!」,你無須做為、甚至你也無法成為生命的終極救贖者,同樣地,對方也無須成為拯救你的人,這早已遠遠超過他的能力所及。
讓上帝的歸上帝吧!讓你自己、讓對方好好當個情人即可!成為能夠彼此扶持、關心鼓勵、接納彼此真實樣貌、願意攜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好夥伴。
吉姆喜歡佛萊迪,但他知道自己無法填補佛萊迪心裡的黑洞,他知道自己不是上帝,他也沒有要假裝自己是,他只想當一個好情人,他需要佛萊迪也是,而那得等佛萊迪懂得愛自己、喜歡自己開始。
知名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其著作《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一書中,曾提到愛是一種能力,而這能力不會因對象有所分別。意思是你們的關係好不好,不會因為對方是林志玲或蔡依林、是金城武還是孔劉而有所差別,你們的關係好不好,在於你有沒有愛的能力。
佛洛姆也提到「自愛」的重要,他把「自己」也視為愛的對象之一,因此他認為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其實也是一個難以愛人之人,因為那都反映著他欠缺愛的能力。愛是能力,而非對象。它邀請我們把目光轉向自己的付出與參與,而不要只看對方的美麗與殘缺。當然,它可能會觸碰我們對於失能的挫敗感,但不需絕望的是,它也把決定與改變的權力留到了我們手上。
關於愛人的功課,就從好好愛自己開始。
皇后合唱團有首名曲《Somebody to love》,歌曲收尾時,佛萊迪不停這麼唱著:
Can anybody find me/Somebody to love(有沒有人能幫我,找個人來愛?)
或許,這問題也在你心裡問著。
「等你喜歡自己的時候,再來找我吧!」《波西米亞狂想曲》送給我們這答案。
自我接納,已經有點像是心理師的老生常談。不過在諮商經驗中,還是會感覺許多個案對接納自己表現抗拒。其中有一原因,是把自我接納當成一種自我催眠,擔心一旦接納自己,就會落入「自我感覺良好 」的假象裡。
但對我來說「自我接納 」與「自我感覺良好 」兩者完全不同:「自我感覺良好 」是麻痺的,但「自我接納 」是清醒的;「自我感覺良好 」是逃避負面的感受,但「自我接納 」是承擔負面的感受;「自我感覺良好 」帶來的是停滯,「自我接納 」卻是帶來成長。
自我接納,像是告訴自己說:對,我不一定滿意這裡,但我很清楚我人就在這裡,我不在其他地方;自我接納,是感受到自己的腳真實地踏在此地,然後深刻感知自己得從此地出發。我會跟個案說,如果我們學會接納自己,此時此刻就成了腳下穩固的基點,我們才能踏穩出發。否則不論怎麼走,我們都是搖搖晃晃的。
「就連妳也值得更好的吧!」
——《淑女鳥》(Lady Bird,2017)
前文提到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中,樂團主唱主唱佛萊迪與其戀人吉姆的互動片段,來談「自我接納 」這件事。
關於「自我接納 」的主題,我想談談另部自己很喜歡的電影,好萊塢新一代才女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執導的《淑女鳥》(Lady Bird)。巧合的是,兩片的主角都不愛自己的本名,若問他們是誰,他們說的總是另個名字。
佛萊迪的原名其實是法魯克(Farrokh Bulsara),但他從學生時代起就自稱為佛萊迪.墨裘瑞,甚至電影裡演到樂團成員們還是到佛萊迪老家時,才知原來那不是他的本名,佛萊迪的父親甚至還因此生氣地指責他拋棄自己的出身。而《淑女鳥》的主角克莉絲汀也不喜歡自己的名字,她不僅自稱「淑女鳥」(Lady Bird),就連文件上的簽名也是如此。
我們就用她的名字說說她的故事吧!「淑女鳥」出生美國加州的沙加緬度市,在她眼中,這是全世界最無趣的地方,而她唸的學校也是。高三的她,唸的是保守的天主教女校,日復一日必要參加的宗教儀式,對她來說了無生氣。面對無聊的校園生活,她盡是抱怨與嘲諷,甚至還把教會視為耶穌身體的聖餅,拿來當成零嘴一口接一口地吃,這行為夠表達她出的不滿了。
「淑女鳥」也不喜歡自己的家,每早父親開車載她上學,但她總要父親提早一個路口放她下車,因為她不想讓同學知道她的家境寒酸。甚至她曾為了面子,指著路上的豪宅,騙同學說那是她家,後來因此鬧出笑話。她與家人的關係很差,母親與哥哥都認為她瞧不起這個家,又覺得她好高騖遠,因此對她也是充滿情緒,講話時常有口角,看這家人的互動,會覺得這裡不像溫暖的港灣,反而像個殺戮戰場。
不想稱呼自己的本名,對女主角來說,是一種與不愛的原生家庭做出切割的象徵意義,而「淑女鳥」一名,也說著她想飛的渴望,她想跳脫自己被束縛的命運,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但要如何擁有一雙可以飛翔的翅膀呢?她想到的方法是:到紐約唸大學、交到家境富裕的男友。總之,對「淑女鳥」來說,想要幸福與快樂的唯一辦法,得先離開這個鬼地方才行。
渴望過著更好的生活,是正面積極之事,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但「淑女鳥」叫人擔心的一點,是她用了「自我否定」的姿態來追求更好的生活。像是她否定自己的原生家庭、否定自己的成長經驗、否定自己的家鄉等等,也許她覺得那些都是她所厭惡的一切,離它們越遠越好。
然而,她所厭惡的一切,其實也造就了她的一切。如果她一直用否定的態度來切割它們,到頭來就是與自己的生命切割,她會失去自己,這隻鳥會像沒有歸屬的鳥兒,不停在天上飛,卻找不到歇腳與安息的地方。
電影裡她為了跟那些帥哥美女同學來往,刻意隱瞞自己的窮酸家世、刻意討好對方、或是冷落最懂自己但長得不漂亮的好友等等行為,都反映著她為了得到外在肯定而失去自我的模樣,而那正是一種與自我疏離的面貌。
與自我疏離,其實是一種非自我接納的狀態。當我們不易自我接納,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沒有價值的時候,我們在關係中會容易忽略自我的真實感受,變得容易配合對方、甚至會去順應對方的期待,以對方的價值與感受作為自己行事的依據標準,但這依舊是惡性循環,它不僅不會提升我們的自我價值,反而更是告訴自己:對,你就是這麼糟糕,你的感受、想法一點都不重要。如此一來,對方也不會尊重你、珍惜重視你的感受,這樣的關係不會為你帶來益處,反而是更多的傷害與不堪。
反映在電影裡,最明顯的一幕就是學校畢業舞會的那晚,平時身著樸素的「淑女鳥」,難得穿得一身漂亮,如此盛裝打扮連家人都眼睛一亮。興奮的她,坐在客廳沙發上,滿心期待地等待男伴開車來接。
我們看過許多美國青春電影裡都有類似場景,高中畢業舞會那晚,男孩開車到女孩家,進了家門,在客廳與女孩家人寒暄問候,然後家人眼神移向遠方,男孩跟著對方眼神轉頭,接下來的片段,彷彿時間靜止一般,女孩用著慢動作緩緩下樓,而這時的男孩就像是第一次見到這女孩似的,眼裡充滿光芒。說來老梗至極,但相較《淑女鳥》的情節,你就會發現至少在這些老梗裡,男孩們還有對情人的尊重與在意。
在《淑女鳥》裡呢?這男孩根本沒下車呀!他開車到「淑女鳥」家外,但連下車都沒,不願進對方家門、不想與對方家人互動,不願參與上述女孩們經典現身的時刻、不願陪伴對方走出家門、跟對方家人好好說聲再見,只在車裡按著幾聲喇叭,示意要女孩自己出來。
對「淑女鳥」而言,這是意義非凡的一晚,但男伴的表現絲毫未展現出對「淑女鳥」的重視與體貼,如此隨便與不尊重的態度,讓女孩爸爸與哥哥都有些傻眼,爸爸對她說:「妳該不會要和坐在車裡按喇叭的男人出去?」她回答:「恐怕是的。」
這時她哥在一旁補上了一句:「就連妳也值得更好的吧!」雖然平時互動酸言酸語,但在這個時刻,他並沒有忘記妹妹也是一個值得被好好珍惜的人,她值得被好好尊重與對待。
女孩雖然失望,但也只能苦笑地自己走出家門,上了男孩的車。當下的她,選擇忽略自己的感受,選擇配合對方。沒想到上車後,才發現車內還有男孩的其他朋友,甚至出發後,才發現男孩根本沒要帶她去舞會,直到那一刻,她決定脫隊下車。
我想那一刻,她領悟了些什麼。或許是她真的看清男孩並非所託之人,也或許是哥哥的那句話,喚起她對自己的重視,邀請她回應著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淑女鳥」以為幸福與快樂,是建立在外在的事物上,就像街上那間她夢寐以求的美屋,只要她住進去,好事就會來臨。但電影一步一步帶我們拆解這些虛幻華美的事物,讓我們發現原來它們一點也不堅固。「淑女鳥」不會因為交了男友而更快樂,因為那個帥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完全不懂照顧別人;「淑女鳥」也不會因為到了紐約,就變成不同的人。
後來她如願到了紐約念大學,但心裡不快樂的她,到那裡其實都未必會快樂起來。在紐約遇到的男子依舊高高在上,連沙加緬度都沒聽過的對方,更象徵一種與家鄉、與自我的疏離。過去的她,奮力想逃離家鄉,但現在的「淑女鳥」,卻是因為有人不識家鄉,有了不耐與惆悵。
片中最動人之處,是「淑女鳥」在紐約醒來的一天,那是週日的早晨,在陌生大街上不知要走向何方的她,最後竟走進了一間天主教堂,那可是她在家鄉時最不想去的地方呀!而她現在看著裡頭的人們唱歌,聽著聽著眼淚不停落下。過去她最想逃開的事物,如今成了她的安慰與力量。
那眼淚,是鄉愁,也是她與家鄉、與自己生命經驗的和解。她再也不怕跟人說出自己的本名,她叫做克莉絲汀,過去那是讓她覺得丟臉的名字,但現在她承認那是自己的一部分,成了一種自我接納的象徵。雖然未來的路,仍不知要走向何方,但她不再是沒有歸途的飛鳥,她已找回自己的來時路,而那是讓人勇敢去飛的最大力量了。
如果你也像隻沒有歸巢的飛鳥,飛呀飛地,卻找不到棲息之處。或許,是時候停下腳步,好好來看看自己的來時路,也許那裡有你厭惡的一切,但別忘記,那也是你之所以會是你的一切。雖然那可能是塊貧瘠之地,也許它有點奇形怪狀,但它也用力擠出養分,化身為你的一部分,它需要你看見它,需要你把它放在心裡某個重要的地方。
有一種自我接納,是把那些你想切割與否認的自己,好好地放在心底。
自我接納,並不是要強迫自己去喜歡發生在自身上的所有經驗。面對許多傷人的經驗,我們需要練習保持適當距離與設立健康的界線,來確保自己不再受傷。但很多人會把保持距離、設立界線與切割否認劃上等號,不過對我來說,這是完全不同的事。
保持適當距離、或設立界線都是問題解決的策略之一,它並未忽略或否定那些負面經驗的影響,相反的,它承認且正視著困難的存在。但切割與否認的背後,卻反映出逃避的態度,於是越是切割與否認,越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失落與空虛,結果反而我們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去填補那些空虛失落,到頭來,自己耗盡心力,疲憊不已。
自我接納,是用一種不否認、不切割的方式,持續練習找到方法與它們共處。練習去接納那個「不喜歡的自己」也是自己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人生說來最弔詭、也最驚奇的地方就是,你以為和那個不喜歡的自己共處會帶來更多傷害,於是你想要切割它、否定它,但沒想到,接受它才能為你帶來更多力量與成長。
每次聽到個案投入在長期不對等、不被尊重、且持續帶來受傷感受的親密關係裡時,心裡常想起「淑女鳥」哥哥所說的話。雖然這話有著嘲諷意味,也反映出兩人平時的緊張關係,但它仍點出一個重點,就是不論我們平常關係如何,但你不值得這樣被對待,在愛情裡你值得更好的對象。
這並非要你自視甚高,要你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不不!它只是要讓你知道在愛情中,你無須看輕自己,良好的關係需要建立在平等與尊重的基礎上。
來尋求諮商的個案,很多時候對自己有過低的自我評價,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對自我價值有所懷疑,這當然可能會對生活產生困擾,但這現象說來其實也不奇怪,每個人若認真檢視自我,多少都有點自卑情結,它就是需要我們花心力去處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也無需過度緊張。
對我來說,較為棘手與辛苦的地方,是當人想用愛情來處理自卑的時候,因為那實在太容易把自己陷在死胡同裡。
在談戀愛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價值有所提升,會覺得自己是被愛之人。但真實愛情的關係不會只有相愛無事的時候,真實的關係會有衝突與挑戰,兩人如何面對衝突與挑戰,反而才是關係能否維繫的關鍵。
但當你容易自我懷疑,不認為自己有價值,在關係裡頭就可能會將內在對自我的懷疑投射在對方身上,認為對方一定也不喜歡自己。如此一來,容易對對方的一言一行做過度負面解讀,對於衝突與挑戰,也容易視為是對方不愛自己的表現,於是越來越不安。結果讓自己在關係中變得好累好累,然而對方也是,在無盡的懷疑與證明裡,再多的感覺也會消磨殆盡。
另一種情況,我們的自卑,也可能讓我們在面對關係衝突之時,總是用委屈自我的方式來配合對方。確實,健康的關係需要兩人互相配合與妥協,但重點是「互相」,而非「配合」,因為「互相」,才會對關係有所滋養,只有「配合」,往往到最後只是耗竭。但自卑容易讓人一次又一次用委屈來配合,而那些對你而言重要的事物,也就一點一點從關係中流失。
「你是誰?」在這樣的關係裡,你發現自己越來越說不出答案。因為你放掉了那些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了,你讓別人來決定,哪些才是對你重要的。於是我們把自己的價值交在別人的手上,由別人來決定,他對我好,我就好,他對我不好,我就是糟糕的。
就像畢業舞會那晚的「淑女鳥」,她放下自己的「滿心期待」,跟著一個對此感受視之無物的男孩上車,叫旁人看了都為她心疼。
也許要你真心喜歡自己,還有點困難,但「就連妳也值得更好的吧!」這話,我們可以記在心裡,試著對自己這麼說,提醒自己,「就算是我,仍是一個值得被愛之人」,「就算是我,我的感受也要被自己好好珍惜。」
「你值得更好的。」後來我常跟個案這麼說。而我發現這時候,她們常常為自己流下眼淚。
未來關係要怎麼走,我們再討論,但總要先從疼惜自己開始。
作者資料
黃柏威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初和心理諮商所兼任諮商心理師。 喜歡從電影探索自我、覺察關係,相信故事,能帶來療癒與改變的力量。喜歡棒球、是兩個男孩的爸爸。 Facebook/黃柏威諮商心理師 部落格/http://metawilly.pixnet.net/blog 著作/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走過關係四部曲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