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攝影
馬格利特‧虛假的鏡子:超現實主義大師的真實與想像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馬格利特‧虛假的鏡子:超現實主義大師的真實與想像

  • 作者:薩維耶‧凱能
  • 出版社:原點出版
  • 出版日期:2018-09-26
  • 定價:850元
  • 優惠價:9折 765元
  • 書虫VIP價:723元,贈紅利3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686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夢』不是要讓你睡著,而是要把你弄醒。」 ◆認識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 用畫筆建構出一場永恆之夢 用攝影貫徹超現實美學精神 在家庭相簿裡,暗藏著他的藝術家人生與白日夢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8年「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展覽專書 帶你深入馬格利特的超現實世界 從家族相簿到創意攝影 畫作VS.攝影──佐證與對照 認識大師的頂尖想像&創意 ◆特別收錄◆──展覽中看不到的對照畫作 典藏畫家過世10年後出土的珍貴攝影及影片 「奧祕的存在,就是心靈最根本的本質。」──馬格利特 「像詩,又似謎,馬格利特以他獨有的黑色幽默,戲弄我們跟這個沉悶無趣的邏輯人間。」──張照堂 攝影家 馬格利特,享譽全球的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喜歡閉眼拍照,常以夢境自娛、從中擷取作畫靈感。人生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他說沒有思想的繪畫和攝影,不夠用來認清這世界。世界對他而言,就是一個常識的挑戰。於是白日與黑夜共存、現實與想像合體,真假之中,他創造了矛盾、神祕的視覺刺點。 他是朋友口中「假扮成過著資產階級生活的平凡人,來隱藏他是個怪人的事實。」他厭惡……專業性的英雄主義……美好的感覺……裝飾藝術、民間傳說、廣告、公告的嗓音……童子軍、樟腦丸的氣味、當前發生的事和醉漢。攝影家張照堂說:「馬格利特是白日造夢者,將人的無意識視覺化,並質疑外現世界的存在與虛無,何者為真假?他用畫筆建構出一場永恆之夢。」他的作品有著詩意的豐富想像,影響了無數創作者,以及插畫、設計和流行文化。 臺北市立美術館於2018年9月29日,盛大舉辦「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是近年來關於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重要展覽。相關話題,再次引發討論,本書正是此次展覽的專書,由展覽策展人撰寫,他是現任比利時夏勒華攝影博物館的館長薩維耶‧凱能(Xavier Canonne)。書中一如展覽,透過畫家過世10年後出土的珍貴家庭照片和影片,揭露他日常生活及創作過程中的真實面向。 這批照片攝於1914至1967年間,大多己無留存底片,由私人藏家收存。直至1970年代中期,才終於出土。這些影像提供了另一條路徑,探究畫家的創作動機和作品意涵,同時也進一步了解彼時比利時超現實流派的發展,以及他與同期使用攝影為創作媒材藝術家們的關係,如:曼‧雷、豪爾.烏白克與傑克-安德烈‧柏法等。馬格利特的攝影,有別於他在繪畫中所透露的沉靜哲理,反而轉身將自己化為滑稽的即興演員,展現出一個藝術家在探索真理過程中,以諧趣開朗的智慧面對生命的幻化無常。 六大篇章,典藏畫家過世10年後出土的珍貴攝影及影片 一、家庭相簿──日常生活 二、家族的相似性──與超現實主義社群的關係 三、繪畫的相似性──與畫作的即興合照 四、許可的複製──來自照片的作畫靈感 五、對攝影的模仿──電影的影響 六、虛假的鏡子──創作歷程的探索 書中分為六大部分,前三部分認識藝術家的日常人生,接下來的四到六章,則反映他的工作過程,以及他與照片、電影、畫作之間的關係。最後一章「虛假的鏡子」,以馬格利特的名畫《The False Mirror》命名。馬格利特認為臉孔不能表達一個人真實的本性,只能提供一個外貌,一面「偽鏡」。鏡子完全局限於表面,無法穿透奧祕。 他在許多「肖像照」裡閉著眼睛,連結睡眠和死亡,好像陷入內在世界,專注於個人思想的鍛煉。與其說表達夢境,馬格利特閉眼的「肖像」更像傳達他的內在生命,一種行動的展現,這種行動代表他的思想,正是透過思想,他的畫筆給出了實質的形式。 1967年仲夏,馬格利特閤上了眼,這雙眼就算不是為他而閤上,後人也不該再將它們打開。其餘的,已不再屬於他,因為現在對這個世界睜大雙眼已經是其他人的事了。就算沒有轉變觀看,馬格利特對這個世界所做出的貢獻至少也改變了世界被感知的方式,將它一大部分的奧祕以符號,物件,和他選擇的外貌揭示出來。 馬格利特說─── 【談超現實】 超現實不是一種美學,是一種反抗狀態。 超現實主義思想在各方面都具有革命性,並且必然反對資產階級的藝術觀念。 【談夢】 1936年的一個夜晚,我在一間房間醒來,房間的鳥籠裡有一隻睡著的鳥。一個奇妙的錯誤,讓我以為鳥從籠子裡飛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顆蛋。我因而得知一個驚奇又新穎的詩意祕密。 基於這個啟示,我想除了籠子以外的物體,是否也能表現出蛋和籠子相遇,所激發出的詩歌。 【談神祕】 失去奧祕,事物本身就不可能存在。 如果我只是一部相機,絕不可能誘發神祕感。 【談電影】 我不拍電影,我拍的是過去美好日子裡的老片。 「道德」電影不是電影:它是乏味道德教訓的無聊諷刺畫。它跟道德教訓一樣,裡面都沒有道德。 【談靈感】 我的畫跟夢正好相反,因為夢並不意味著就是我們所說的那樣。我只能在神智清明下工作。清明不用我去請,它自己會來,也被稱作靈感。 【談藝術】 如果畫裡的物件禁得起被詮釋為符號或被解釋成甚麼東西,我的畫就成立了…… 繪畫藝術如果沒有被或多或少當成一種神祕化的無邪形式,就陳述不了觀點,也表達不了情感:一張流淚的臉孔形象並沒有表達悲傷,也沒有說出悲傷的想法。想法和情感並沒有可見的形式。 【談畫作標題】 畫作標題的選擇是為了防止我的畫作被歸放到一個令人安心的領域。 標題必須是一個額外的保護措施,來阻止任何將真正的詩歌降格為一個無關緊要的遊戲企圖。

目錄

◎簡介◎ 一、「家庭相簿」 二、「家族的相似性」 三、「繪畫的相似性」 四、「許可的複製──增義攝影」 五、「對攝影的模仿──馬格利特與電影」 六、「虛假的鏡子」 ※年表 ※參考書目 ※展出作品

內文試閱

簡介│Introduction 薩維耶.凱能(Xavier Canonne)      賀內.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的攝影與影片在畫家去世十多年後才被發現,大約是1970年代中期。隨著陸續而來的評論與研究,我們如同翻開一本馬格利特私人生活點滴的家庭相簿。這份資料全然不同於文獻手稿或友人收藏的自傳資料,讓世人想進一步理解,以創作者、導演與模特兒的角度出發,他是如何與這些「其他影像」產生關連;另一方面從畫家的創作經驗而言,面對這些他視為一種消遣與創作媒介的攝影與電影,馬格利特又如何對話。      超現實派藝術家廣泛採用攝影媒材,包括如曼‧雷 (May Ray) ,豪爾‧烏白克(Raoul Ubac) 和傑克-安德烈.柏法 (Jacques- André Boiffard) 等,更是全心投入。然而馬格利特,如同他在布魯塞爾藝文圈的同好,向來不以「攝影師」自居。對他來說,攝影應保留給特別場合或特別用途——譬如家庭照;布魯塞爾超現實派的聚會活動照片;畫作或廣告設計的模特兒照,這樣就不用再找模特兒;或是和朋友即興表演的留影,這些照片與後來他持家用攝影機拍攝的搞笑影片相當類似。儘管攝影有這麼多不勝枚舉的功用,但他卻從來沒有要展示這些東西。自始至終,繪畫才是他傾力而為的唯一課題。      儘管攝影是一種既普及又簡便的「窮人媒材」,但是馬格利特並沒有忽視它工業的機械性特質。這些攝影影像的光滑表面跟他油畫表面一樣,容易複製,有具體可及的真實感,攝影是能巧妙將「文獻紀錄」提升成為「藝術表現」的典型媒材。這些特質處處可見馬格利特的美學精神,與他的油畫創作顯然有種密不可分的連結。      比較令人訝異的是,馬格利特並不覺得需要將這些攝影,納入自己的作品集當中。這種態度簡直跟他的詩人朋友保羅.努傑 (Paul Nougé)一樣。保羅在1929-1930拍攝完精采的《顛覆的圖像》系列後,也是把這批作品放著不管。攝影的技術門檻低、原料取得不易、沖洗成本高、收藏風氣不盛及當時不被重視的種種因素,可能都降低了馬格利特對攝影媒材的興致。對他而言,攝影仍然還只是一種實驗型的媒材。      無論如何,馬格利特的照片及影片與他的繪畫作品關係確實密切。他們在表現現實感的手法都十分接近。這些照片絕對不只是家居自娛的隨興影像,它們頗能以異曲同工的方式,道出馬格利特的思想內涵,揭開他探索生命奧秘所走過的軌跡。   

作者資料

薩維耶‧凱能

  比利時夏勒華攝影博物館館長,「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覽策展人。   於布魯塞爾Libre大學,研習藝術史,後於巴黎Sorbonne大學取得藝術史及考古學博士學位。曾策劃過曼‧雷、黎米勒、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等展覽,並撰寫相關專書。

基本資料

作者:薩維耶‧凱能 譯者:陳玫妏蘇威任 出版社:原點出版 書系:On-master 出版日期:2018-09-26 ISBN:9789579072304 城邦書號:A1060134 規格:平裝 / 全彩印刷 / 216頁 / 19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