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還是喜歡當媽媽: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還是喜歡當媽媽: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

  • 作者:洪美鈴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17-08-30
  • 定價:330元
  • 優惠價:85折 281元
  • 書虫VIP價:261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47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她,是心理師,職業婦女, 也是兩對雙胞胎的媽! 心理師媽媽理性、柔軟兼具的獨白與內省, 給所有媽媽一份不完美的勇氣。 *特別收錄:【媽媽,歇一歇】【小孩劇場】溫馨處方箋* 母愛像一杯水,有時會乾涸, 一惱起來,讓人想摔破杯子。 而那拼湊起杯子碎片的黏著劑是什麼? 是對自己的慈心,是愛啊! ◆療癒妳育兒的脆弱之心,解放渴求完美的自己!◆ .對其中一個生氣,其他三個也來一旁哭鬧……哭什麼啊?該大叫的是我吧! .天啊!能不能停止「晚上不睡覺→隔天起不來」的輪迴? .孩子們起床後看到神祕禮物,驚呼連連,老二露出意味深長的微笑…… 當十五年資歷的專業心理師遇上家裡四隻小鬼,原有的覺知與彈性只有灰飛煙滅的命運,徒留下意識的指責、攔不住的暴走,還有生氣過後的自責。而孩子明明在鬧彆扭,下一秒卻來討抱,又讓她心頭那座快噴發的火山頓時消弭。 心理師媽媽直視育兒過程的苦與甜,犀利的分析與覺察中,也以溫柔細膩的眼光接納自己。她的文字,讓每個曾經自責、糾結與懊惱的媽媽有了心靈出口:「原來,我們都一樣,當不了戒吼媽;一樣會焦慮,也無法完美。」 卸下所有身分,每個人終究只是自己。唯有接納自己只是個愛孩子,有時也會當機的「不完美母親」,才能在教養中,與孩子一同成長。 【本書特色】 ◎這不是一本教人成為好媽媽的書,而是為每個想當「完美媽媽」的妳所寫的療癒、解放之書。作者以生動直白的文字記錄育兒過程裡的歡樂與溫馨,理智斷線與不知所措;道出身為母親的真摯情緒,讓所有媽媽知道:「我並不孤單。」 ◎特別收錄I【小孩劇場】:〈冒煙〉、〈腦袋破洞〉、〈「負責任」放假了〉、〈脫軌〉、〈妹妹想要的……〉、〈吼媽剋星〉、〈噩夢〉、〈討抱〉、〈高規格道歉〉、〈認真就輸了〉、〈蜜月?〉、〈放屁〉、〈拖延本能〉。 ◎特別收錄II【媽媽,歇一歇】:「為母則強」,不是不脆弱,只是母親角色讓我們變得勇於面對與處理脆弱吧!媽媽的暴走或迷路,都只是展現媽媽的本質也是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已。 【名人推薦】 ★王宏哲(天才領袖教育集團執行長) ★王南琦(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 ★陳安儀(教養作家) ★隋棠(演員) ★番紅花(教養作家) ——拭淚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目錄

【自序】無論是媽媽,還是心理師,終究都是我自己 【出場介紹】一個小孩一個樣 PART 1 媽媽和小孩 哪個媽媽愛當生氣巫婆呢? 為什麼老是講不聽啊?! 跳針的碎碎念 媽媽就是忍不住會焦慮 我知道妳很愛我 晚上該睡不去睡——上床記 早上怎麼起得來——賴床記 是創意?還是破壞力? 媽媽好想有自己的時間 你為什麼不看我? 又被頂嘴惹毛了! 叛逆,原來是你的獨立宣言 數一二三有沒有用? 功課沒做完,要幫你簽名嗎? 哪個只是想要?哪個又是需要? 萬能的天神,請賜予我神奇的力量 這孩子,突然長大了? 你讓我又氣又哭又好笑 每個小孩都怕鬼? 我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PART 2 兄弟姊妹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那個唯一 我知道,偶爾你不想要兄弟姊妹 告狀,是因為心裡有渴望 排擠問題 上天的禮物 願你們永遠是彼此的好麻吉 切八段是一種和好的練習 無法說沒關係,但我原諒你 競爭情結 如何帶你看清與世界的界線? 謝謝你們來當我的寶貝 PART 3 小孩在學校 媽媽也捨不得離開你 我的寶貝要上幼兒園了 用愛心陪伴孩子上小學 聯絡簿的「客訴」,是媽媽的罩門 其實,這跟誰先推誰無關…… 我的哭泣英雄 孩子,妳是如何看待自己呢? 這樣交朋友好嗎? 盯你學習,卻盯掉了你的快樂 媽媽心裡永遠的痛——寫功課 搶救專心這些年

序跋

無論是媽媽,還是心理師,終究都是我自己
  * 依著糾結與掙扎的習性而活   我是個媽媽,是個心理師,還是某人的老婆、家人、朋友……就如同擦身而過的每個人,身上掛著各種角色。我們呼吸同樣的空氣,同樣抱怨著豔陽、陰雨,也擺出同樣的表情:看似熱切,其實帶點著急;貌似平穩淡定,但其實已和疲倦分不清。   蠟燭多頭燒,也許要關心的不是有幾頭,而是「怎麼燒」。   我不想熄滅任一火苗,有著想燒出價值的野心,好些日子,我的媽媽魂被這個野心嚇壞了。   因為我終究沒真為孩子們犧牲什麼,一樣追求個人的成就,也在意著自己人生裡的各種需求。喜歡玩耍、看書,就帶著孩子們遊戲和閱讀。不喜歡煮菜,就帶著孩子們感謝有婆婆、媽媽代勞。順風我就搭車,逆風得過且過……   每天睜開眼睛,我不會去想為什麼要早起,腦袋裡轉著的是:「今天要準備什麼早餐?」「希望牛奶別再打翻。」然後伸個懶腰,外加一句口號:「萬能的天神,請賜予我神奇的力量!」像是鼓舞,更是催眠自己:今天也將安然。接著,像個陀螺般旋轉,時而滿足快樂,時而暴走失落,總之,盡力滿足所有角色的需求。轉啊轉了一天,又在孩子們大呼小叫的喧鬧聲中催趕他們上床,偶爾說故事、玩遊戲,偶爾喝斥威逼,湊合著走向一天的結束。   直到再度睜開眼睛,浮現腦海的問題又回到:「今天要吃什麼早餐?」   某天,我和先生在看著孩子們玩沙。   我說:「時間差不多了,你去叫他們收一收吧!」   他不肯起身。我們相互推諉,逐漸為自己的藉口加碼:   「你快去吧! 去叫他們會讓我覺得心悸!」   「妳去啦!因為我已經窒息了。」   心悸與窒息……我笑了出來。這就是平凡父母擺脫不了的疲憊和焦慮。   我想,原來這個開設親職講座的心理師,骨子裡也是個平凡又疲憊的母親。   心理師的訓練教會我,要能放鬆的關鍵在於:自己能否停一停? 能否有知覺地過日子?然後,練習更有彈性與洞察,篩選一下,做對的事,而不是糾結著一定要把事情做到多好。蠟燭可以多頭燒,但若沒油了、該熄火時,就別留戀掙扎,放手就好。   這些覺悟理應有助於我活得更美好,可惜屬於我的真實是——每天回到家,這些覺知、彈性與洞察能力也跟著下班了。我常依著舊有的習性,陷入喧囂狂亂的世界,再為了躲避喧囂,有時憤怒控制,有時驚慌遁逃。   當「心理師」與「媽媽」兩種身分不斷分裂,隨之而來的,就是無論自己扮演什麼角色都是冒牌貨的感覺。   * 認清、接納「非名牌」的自己   那就踩著真實的步伐前進吧! 或許那才是屬於我的,名為「真實」的品牌。   讓這個真實的自己回家當個媽媽,這個媽媽,內在有愛、溫暖、堅強、包容……這些被歌頌的偉大之處,但同時也有疏忽、控制、憤怒、罪惡與軟弱等黑暗的角落。   若想少些狂亂、多些安定,要做的也許不是掙扎著擺脫那些黑暗,而是去直視、整合這些真實。唯有走過面對不完美的失落,才有餘裕能安心地與孩子連結,看進孩子的本質,也喚醒此生成為媽媽的中心價值。   就像有次和朋友聊到出國的事,他聽出我的羨慕,笑問我,「如果從頭來過,妳要跟我交換嗎?」一句話秒停心裡的落寞,浮現的是四個孩子真摯熱切的臉,無論再煩、再亂、失去再多,想當媽媽的心倒是沒有後悔過。   就撂開手,不糾結了吧! 我就是個有野心還帶點全能幻想的媽媽。適當的野心,是自我期許;合理的自私,只是優先選擇愛自己。在體會到能力有限的焦慮之後,才能感覺到認清真實的放鬆。   為了家人希望自己全能,或許也是一種愛無敵。   * 好奇觀察孩子的本質   我有四個可愛且具獨特個性的孩子,樣本夠多的教養體驗,足以讓我信服孩子與媽媽的天性裡,都有相當程度的「求生」能力。   這四個孩子,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裡容易成為焦點,我也常接收到旁人體貼的關注:「這麼多孩子,要如何教養他們?」我總在語塞、詞窮中笑著帶過,「我想,應該是我們都有能力相互適應著活。」   老大、老二是第一對雙胞胎,特質彼此互補。老大人稱「散仙」、「理由伯」,個性樂觀散漫,笑口常開,經常落東落西。遇到麻煩時,要他想理由比想解決辦法還容易。老二則是傳說中的「出頭哥」,他較有想法和意見,有時是源源不絕的創意與行動力,但是個性較為敏感、堅持,不順他意時需費力引導,以免招來一場玉石俱焚的情緒風暴。   老三和老四是第二對雙胞胎。老三有溫暖的特質,熱愛昆蟲和動物,會招呼流浪貓並為牠取名字,不給他養寵物,就養小強和書蟲。他是哥哥的「神奇寶貝」,因為他會努力跟上哥哥的腳步一起玩耍,樂當被哥哥收服的小隨從(當然也會哭著告狀哥哥待他太凶、太不溫柔)。至於最後一位「大神妹」,有屬於排行所賦予的高超生存觀察本能,還內建了極佳的語言認知系統,往往在上述三個男生(甚至是爸媽)思緒混亂、戰成一團時,提供「籤詩級」的解決辦法。   * 摸索並朝向教養的價值   四個孩子都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他們成長的走向,定然也有部分取決於父母灌注的教養。   我問自己:如果不自欺欺人,如果我有信心,有足夠的彈性與教養能力,我想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不是為了傳承家庭香火或完整我們的生命需求,也不是要延續我們的生涯目標,更不只是要他們有不啃老的獨立。我希望他們能快樂而自信地存在,希望他們勇於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也希望他們能慈悲、善意地看顧別人,更盼著他們和世界有連結,並且貢獻一己之力。   守護這些期待,才能讓我們即使面對教養的疲累、迷失、紊亂與困境,依然可找回平穩的步調和努力的意義。   我們的確無法預期孩子們是否能長成我們心目中的模樣,但我想,這些教養價值與依歸,定會對我的言行與心性產生重要的牽引,也會成為每時每刻我在規範或支持孩子時,永不放棄引導他們前行的方向。   * 覺知而有彈性地並肩前行   關於教養,我無法傳遞所謂最好的方式,而是去接納自己與孩子互動的過程,在其中保持覺知與彈性,並且朝向我們認為重要的價值而去。這本書分享這些日常故事,一方面祈願身為父母的我們好好呼吸,給自己喘息的空間;也從孩子身上汲取直觀的能力,讓我們有力量與方向能持續改變。   英國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有一句詩是這樣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天每天,是平靜還是狂亂,是辛苦疲倦,還是充滿樂趣,的確都是來自我的視野。   我問自己,我視野焦距的收放來源為何? 是僵化,還是具有彈性?   我想,那終究來自有覺知的生活。所以,我記錄我的內心戲,一件件、一樁樁地,記下與孩子的對話,珍視孩子平淡無奇或是意料之外的各種表現。   正視糾結確實會帶來一些難受的感覺,我猜想這也是許多父母都曾出現的共同掙扎,但當我們試著開放地抓取,清醒地挪動,相信在每個認真看待孩子、覺察自己的當下,都有機會感受到教養的天堂經驗。   然後我們將深刻體認——原來,親子是這樣彼此並肩前進的;原來,「老師」就在我們的身邊。

內文試閱

〈哪個媽媽愛當生氣巫婆呢?〉
  媽媽的怒氣實在是種特別難以面對的情緒,感覺既混亂又正常,貌似驚死人地砲火猛烈,卻也很容易虛晃一下就復原。      下班回家後,為了「三不一沒有」的鳥事火了(不收玩具、不洗澡、不寫功課,加上沒有帶餐袋回來)。嘴巴催著,心裡怒著,身體坐在沙發上氣呼呼地,看著老大的聯絡簿,還在想怎麼請老師處理餐袋的事。      此時,老二拿了他畫的圖給我看。「先去洗澡。」我看了一眼,點點頭,沒稱讚也沒笑臉。      這下換老二不開心了,嘟嘴說:「哼!媽媽不喜歡我畫的圖!」      接著妹妹也把畫拿來,我都還沒開口,老三就接話:「妳那邊沒畫到。」      這妹妹啊,淚奔哭喊:「你們不喜歡我畫的!你們不喜歡我畫的……」      老二加入,指著我控訴:「哼!妳不喜歡我畫的。」說著說著,眼淚也掉下來。      鬧劇,這不就是張著色畫嗎?你們哭什麼啊?想大叫的是我吧……      「夠了!你,去洗澡!其他人統統安靜!」      一片喧囂中,我聽見自己大吼一聲。      *為什麼我又忍不住吼孩子了?      當媽這個工作容易耗竭,而試圖當全知全能、秒速變頻的媽,更是會置自己於死地。孩子的眼淚算是一種哀悼吧,為他們心裡幻想的那個全知而包容的母親消失了哀悼。      我也不喜歡這樣凶惡的自己,但……抱歉,我的級數太低,變頻調節運轉困難。只能期望自己盡量師出有名了。      對待孩子,我何嘗不想溫柔又堅定?但真實情況是,我在自己當媽媽的狂亂世界裡,想取得孩子們的注意力、想傳達明確的訊息,吼那麼幾句,只是想要偷渡一點媽媽的權力與解氣的需要而已。      就當那是分貝數高了些的表達方式吧!容許自己不再糾結吼不吼的問題了。      *對著孩子,我到底有多少種表情?      從孩子眼裡看去,看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母親?是否就像童話故事裡,讓可愛孩子哭泣的,若非壞心後母,就一定是可怕的巫婆?      眼前這個媽媽,時而溫暖,時而搞笑,好的時候如同神仙教母;但是好景不常,媽媽更多時候是會嚴格要求,甚至大吼大叫的可怕巫婆。同一個人有兩張不同的臉,孩子多少都會認知失調或是受到打擊。      但是,換個角度想,巫婆為什麼一定都住在幽暗的森林深處?為什麼童話故事裡,小孩一定要走過森林?      透過故事,我們涵容孩子潛意識的巫婆幻想,其實那也是成就孩子離開母親,走向冒險獨立的必經之路。      *就是需要五分鐘,給生氣的我自己      四個孩子愣住的模樣,看來真是有點嚇到了,暫停了哭鬧。至於我自己則是在威嚇後解氣了吧,比較可以好好說話了。      「媽媽在生氣。你們不能要求我馬上就好,馬上就笑咪咪講話。我不能,我要五分鐘才會好。」      我追問:「你們生氣或哭的時候,可以馬上就笑嗎?你能嗎?」      老二點點頭,硬是努力把嘴角上揚,最後還真噗哧笑出來,搞得大家都笑了。      唉!我搖搖頭。      「那媽媽跟你們說對不起。你們可以,我不能,我就是需要五分鐘。」      老二:「其實我要三分鐘。」(是不是?)      老三:「我只要十秒。」(你有時間概念嗎?)      暫停著的妹妹又繼續哇哇叫。「我要十分鐘啦!除非媽媽抱我……哇哇!」      也是,情緒來了,我們都需要安撫。沒辦法,我的修為,就是需要五分鐘的自我安撫時間。      「可以讓媽媽坐五分鐘嗎?你們去做該做的事。」我問。      原來真的這麼簡單,老二轉身去洗澡,妹妹掛著眼淚和老三一起去畫圖。      貼心的老大跑來,說:「我來抱妳,妳會快好。」      *我不完美,我只是個真實的母親      孩子們的成長,不正是如此嗎?總是在不斷認清,或者慢慢釋然。那些打擊他們的,不盡然都來自眼前大吼或是拒絕的媽媽。其實,某部分是來自於心裡幻想、期待著的那個——無微不至、有求必應的母親。      但,現實中的媽媽呢?      孩子啊!請還給媽媽真實的樣貌。她只是個愛著你們,引領你們走過渴望、幻滅與覺醒的女人。      此刻,我召喚自己的媽媽魂,有自信地認同自己也許不是神仙教母,但也不是巫婆。      我只是個有血有淚,有時幻想單身,有時也會當機的,一個不完美的母親。      〈為什麼老是講不聽啊?!〉      當父母的大概不乏這種經驗:你叫小孩不能碰那個漂亮的玻璃瓶,講了無數次,甚至他伸手你就拍下去,結果即使他當下縮了手,也看著你認真地點頭,不出五秒,那手還是彷彿不是他的手一般,往那個瓶子摸去。      最近再次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早上,向孩子們預告了爸媽會晚下班,將由阿嬤暫代CEO。我幫他們把洗澡順序安排妥當,也把激勵條款說明清楚,剩下的……交給天管了。      回家時,還拿著鑰匙開鐵門,就聽到裡面有人大喊:「媽媽回來了!」      聽見這喊叫,心裡暗驚:「這下不妙!」      果不其然,老大趁著阿嬤去洗澡,正捧著一大鍋水往某個早被沒收到櫃子裡的玩具裡倒。      我大叫一聲:「你在做什麼?」      來不及了,那玩具底部根本不能盛水,嘩啦流了滿地。      妹妹和老大對看,試圖解釋:「我們只是想讓狗狗玩划船的遊戲。」      對這種現行犯,我、我、我……唉!原來氣結還真的會說不出話來。前兩天沒收那玩具就是因為他們拿來裝水,那次還只裝了一杯水才沒落底。      老二和老三說:「媽媽,我們沒有喔!只有哥哥和妹妹,他們從櫃子裡拿出來。」老二當時在房間組合積木,另一個則邊觀望邊玩動物的遊戲。      妹妹繼續說:「我本來也沒有,是哥哥拿的,我只是太想玩,就幫他裝水。」      老三落井下石,說:「我有跟他們說這樣會被媽媽罵喔!」      老二則是幫忙道歉:「媽媽,對不起。可是我沒有,我知道這樣不對。」      老大呢?急著擦地收拾,一聲不吭。      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      我安慰自己,至少孩子們都洗好澡,也寫完功課了,他們還是有遵守承諾與維持架構的能力。至於遊戲,那是孩子的本能,即使他們知道這麼玩不對,總還是手癢心癢,不試試就過意不去。      *「想做就做」或「乖乖聽話」,是小孩永遠的掙扎      其實,孩子也有他們生活上的不容易啊!有自己內在想怎麼玩、怎麼做的衝動,也要學會外在的規則和要求。他們運用自己的方式來調和內、外的差距,發展出不一樣的選擇:也許是照單全收地順從,也許是躍躍欲試地挑戰,或是衝動難耐地偷偷來……但都是在努力適應和生存。      如果,這些選擇的經驗會長成孩子面對世界的模式,眼前這件事,我會怎麼處理?      先不管孩子們在衝動時是怎麼調節紀律的,或許我們該先認清的是,衝動與紀律之間應該有條「通道」。而在通道生成之前,對這群熊孩子來說,「處理衝動」和「遵守紀律」就像是動物星球和新聞台一樣,是不同頻道的事。      最無奈的是,我發現即便是邁入中年的自己,也還有找不到通道的時候,只能落入「說不行就不行」的窘境。      教養的事,哪裡能一時半刻想清楚?既然想不清楚,那就先讓他們盡量說清楚吧!      「擦乾淨。老大和妹妹晚上只能看書,不能玩玩具了。還有,要想想媽媽為什麼要罵人。」      老大這才說話:「我拿這個沒有問媽媽,媽媽不讓我裝水我還裝。」      「對,媽媽更氣你沒問我就偷偷從櫃子裡拿,至少你要先問過我。」      妹妹追問:「可是打電話給媽媽,妳會說可以嗎?」      「我會跟妳說可能會漏水,玩具可能會壞掉,你們如果還要試,就讓你們去廁所試。」      「妹妹,做錯事就認錯,改掉就好了。」老大轉頭認真地說。      好啦,算你是好漢一條。      *陪孩子看清自己的「內在頻道」      「即使到了我們這個年紀,也還在練習、還在理解,如何把心裡的話好好說、慢慢說。」一位好友曾經這麼講過。      從他律到自律,需要相當程度的認知和語言能力。即使再誠懇,要「把話說清楚」確實不容易。孩子的語言能力不足,成人則是節奏太快,我們多半都對「說清楚」這件事無能為力。      那麼,能不能先不急著讓孩子以紀律來處理衝動呢?      先單純地看清楚「衝動」這回事。畢竟,我們無法放掉自己沒有覺察的事物,而「衝動」這種感覺,正是沒有辦法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麼想要就是要。(如果清楚了,就會有其他的選項一併被看見或取代,那麼,是否不需紀律來限制也可以主動放棄了?)      無論衝動或紀律,頻道要切換就切換吧!之後再慢慢透過語言與一次次的道德撞牆,建立起調和的通道。      而在那之前,先和孩子一起練習看清楚當下這個「頻道」的節目,透過對話培養自主的選擇。對孩子來說,這樣的過程,也許才是可長可久的內在秩序。      ◎小孩劇場:〈冒煙〉      一群鬼鬼祟祟的小孩,在我拉開廚房門時一哄而散,只聽見熱水器轟轟響,廁所水龍頭開著,冰庫門也開著。      「在幹麼啊?」我看不出所以然。      「我們在做實驗。」始終都是妹妹比較勇於回答,接著才是哥哥們七嘴八舌地解釋:      「就是讓廁所的煙跑出來,冷凍庫的煙也跑出來,看誰比較厲害啊!」      「還有還有,把廁所的煙關進冰箱,讓他們對戰。」      「冰箱的煙比較厲害。」      我問:「結果呢?有看到煙怎樣?」      「媽媽,妳太早來了,煙不夠多啦!」      「廁所的比較弱,被消滅了。」      我關上冰箱。「看得到媽媽頭上冒的煙嗎?」      再一次,一哄而散。

作者資料

洪美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目前正在攻讀博士班。諮商專業資歷超過十五年,目前在吾心基金會與各級學校擔任心理師,同時也是「親子天下」與「未來Family」的專欄作家。 她在節奏緊湊的生活中,與家裡的一對小二兄弟、一對大班兄妹,過著尋常卻狂亂的小日子,正視並接納自己是個平凡母親,和孩子一起長大。 創立FB粉絲專頁「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是為了提醒自己慢下來想一想,不要盲目地追隨習性。她在親子教養的掙扎中,記錄真實的內在轉折,並融入心理專業的分析與解讀,期盼透過文字分享和所有父母一起成長,也為自己在雜亂日常中,尋找心底一片「靜」土。 FB專頁: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goo.gl/rYbyUP

基本資料

作者:洪美鈴 出版社:寶瓶文化 書系:catcher 出版日期:2017-08-30 ISBN:9789864060979 城邦書號:A2150119 規格:平裝 / 雙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