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兒童文學
居禮夫人:最偉大的女性科學家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優良童書獎 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宇宙 獻給年輕世代的科學啟蒙 「偉大的發現,並非來自科學家的靈光乍現,而是無數準備累積的成果。」 ——瑪麗.居禮 科學家的非凡成就,不只是個人功績,而是建立在其他人的真知灼見上。 光芒萬丈的科學巨人,不只是天生英才,也要面對各種艱難抉擇與考驗。 融合傳記、社會史、科學發明,輕鬆易讀,啟迪人心! 「生命中沒有什麼可怕的事,只有許多事情等待被理解。」 居禮夫人冒著生命危險研究科學,是唯一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經年累月研究自己發現的危險化學元素,因輻射中毒去世,她當年的筆記,直到最近仍殘留放射線,學者專家調閱之前,都得簽署文件,聲明後果自行負責。但是她帶領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研究工作,卻也是她的救星,讓她度過一段又一段灰暗的憂鬱期,並打破十九世紀科學界「女性止步」的限制。她與科學家夫婿皮耶.居禮不求名利,無私分享研究成果,讓放射線走入醫學領域,照亮全世界。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金牌女孩 第二章 約定 第三章 磁力 第四章 放射線夫婦 第五章 傳奇開始 第六章 聲名大噪 第七章 震驚 第八章 難堪——在全國面前 第九章 戰爭女英雄 第十章 居禮夫人 第十一章 天才基因 第十二章 她如何改變世界 附錄 本書相關人物介紹 居禮夫人年表

序跋

前言
  瑪麗.居禮(Marie Curie)冒著生命危險研究科學,那種熱情無庸置疑。但是她那些頂著聖徒光輝、勇敢忘我的傳奇,比起她實際經歷的複雜人生,卻遜色多了。   她的確是個天才,不只得過一次諾貝爾獎,而是兩次——先得物理獎,後來又得到化學獎。她跟一位天才科學家結婚,夫婿為了協助她,放棄自己的研究工作,因為她做的是更具開創性的研究。她把自己的天才基因遺傳給女兒,女兒後來也得到諾貝爾獎。   瑪麗的聲名為什麼歷久不衰?因為她發現了兩種無法再以化學方法進一步分解的新物質,也就是新的化學元素——鐳和釙。自然界中存在著許多化學元素,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的有一百多種,而且還有人不斷發現新元素。但是正如一九一一年諾貝爾委員會所指出的,鐳的發現「遠比其他元素的發現更重要」。瑪麗的家人後來知道,鐳所釋出的放射線足以致命,但是鐳預告了癌症治療上多項令人振奮的發展,並且開啟了原子物理學的嶄新世界。   瑪麗發現了鐳,不只在醫學上貢獻卓著,她針對放射性元素所做的實驗,也促使世人更了解物質的特性。「放射線」這個詞就是瑪麗創造的。她以驚人的先見之明,在第二篇關於放射線的論文中,就說:放射性是一種原子現象。   原子是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單位。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認為原子是自然界中最小的組成單位,不可轉換、無法分割;是瑪麗的研究,為後代科學家鋪了一條路,讓他們得以探究原子內的究竟。她刺激了次原子粒子(也就是組成原子的粒子)的發現,她的研究間接促成史上最致命武器——原子彈的研發。如果她地下有知,一定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儘管如此,瑪麗的確協助奠定了今日這個原子時代的基礎。   瑪麗有她嚴酷的一面。她很固執,全心投入工作,有一點烈士的味道。但她不是個呆板的人,也不會去迎合別人。事實上,她曾經說:「我強烈感受到每件事都有它粗野暴力的一面。」   這是一個許多男性揚言要單挑的女性。她對科學的熱愛,強烈到會用九個驚嘆號來記錄實驗順利。她害怕在媒體上曝光,但是狗仔隊卻始終追著她不放。瑪麗在三十五歲左右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她是報紙問世後,常出現在小報頭條新聞的人物之一。她的真實人生有:破碎的愛情、死亡的威脅、搞降神通靈、競爭的焦慮、桃色緋聞、慘重的損失等;還有最特別的,她激烈反抗十九世紀社會的種種束縛。她的一生,都在對抗當時無所不在的「女性止步」標誌。   幸運的是,她似乎擁有無比的耐心和毅力。進大學以前,她做了八年不如意的工作。後來,她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才離析出新的化學元素——鐳。她的故事中最發人深省的是:科學研究需要持續不斷的辛勤耕耘。   就像瑪麗自己說的:「偉大的發現,並非來自科學家的靈光一現,而是無數準備工夫累積的成果。」換句話說,偉大的科學家絕對不是一夕成名,而是經過長年累月的努力,而且要能善用前輩的心血。就像牛頓的那句名言:他是靠著前人的努力,才能夠看得更遠。那麼,幫助瑪麗看得更遠的人是誰?   其中一位是和牛頓同一時代的英國「自然哲學家」波義耳(Robert Boyle)。(「科學家」這個詞,一直到一八三四年才創造出來。)雖然波義耳是個一心想將不值錢的金屬變成金塊的煉金術士,但是他編了一本重要的化學著作。一六六一年,波義耳在《懷疑的化學家》(The Skeptical Chymist)這本書中,提出一個新領域的初步想法,其中包括元素的定義:所有無法再分解成更單純物質的物質,就是元素。   接下來的一百年中,在法國人拉瓦節(Antoine-Laurent Lavoisier)的努力下,化學有了大幅進展。拉瓦節領導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私人實驗室,於一七八九年寫成了《化學基本論述》(Elementary Treatise of Chemistry),為元素下了更詳細的定義,並提出第一張「已知元素表」。五年後,富人拉瓦節因為向人民徵稅,在法國大革命時,不幸被送上了斷頭台。   雖然拉瓦節的腦袋已經不在了,但是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Dmitri Mendeleyev)還是站上他的肩膀。一八六九年,門得列夫寫了一本《化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Chemistry),他從自己最喜歡的撲克牌遊戲「單人牌戲」得到靈感,按照類似出牌的方法,橫排是不同的花色,直列是不同的數字,製作了一張元素排列表。他稱這張表中的橫排是「週期」,而且還定下週期的模式,設計出我們如今熟知的「元素週期表」。門得列夫在世時,被正式認可的化學元素約為六十個,例如氧、氫、氦,以及在一七九八年被人發現的鈾。我們今日使用的化學週期表,就是來自門得列夫。   到了瑪麗的時代,科學家所處的社會環境,比法國大革命時進步多了,這有一部分可歸功於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他在一八六八年發現細菌可能引起疾病,因此促使醫學發生革命。這位法國民族英雄認為:實驗室是「聖地」,是「讓人類成長、強壯,而且變得更好」的地方。這種說法,讓瑪麗深受鼓舞。   瑪麗的早期研究多半受到丈夫皮耶.居禮(Pierre Curie)的鼓勵和協助。對瑪麗來說,工作是人生最重要的動力,除了居禮這樣一位本身就是重要的科學家之外,很難想像瑪麗還可以嫁給什麼樣的人。一八九五年,居禮夫婦開始對德國科學家倫琴(Wilhelm Rontgen)以及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Henri Becquerel)的研究感到興趣,前者發現了X光,後者正在研究鈾放射出的各種射線。瑪麗在這兩位物理學家的研究基礎上繼續鑽研,找到了能夠讓自己一輩子著迷的事,那就是:在門得列夫週期表上增加兩個新元素——鐳及釙,並且做進一步研究。   這以後,在成立知名的鐳研究所的過程中,瑪麗貢獻了她的餘生,為新生代科學家提供了可以登高望遠的肩膀。   她的所作所為是那麼的勇敢無畏。瑪麗和居禮後來都因過度暴露在鐳之下而得病,但是正如她那段最知名的話:「生命中沒有什麼可怕的事,只有許多待理解的事。」她沒有把科學看作是痛苦或折磨的根源,而是將它視為一種英勇的探險。她說:「如果我身上有什麼重要特質,那肯定就是永不動搖的探險精神。」瑪麗就像是一個裝滿了鐳的試管,始終以她奉獻的熱情發光發亮。   對於聚焦在科學家身上的聲名,瑪麗曾說:「在科學上,我們必須對事感興趣,而不是對人。」那麼,她會喜歡這本書嗎?可能不會。

內文試閱

第一章 金牌女孩
  斯克勞道斯基(Sklodowski)家族的孩子都很聰明。五個孩子中,不到十五歲就死了的長女,是說故事的天才;有兩個長大後成為醫師;還有一個當了老師。最小的女孩生於一八六七年十一月七日,她,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的瑪麗.居禮。      瑪麗的波蘭文名字是瑪雅,小名曼雅,出生在教育世家,家族中有多位老師。他們都懷著遠大目標,希望儘可能的學習,以便改造世界。瑪麗在波蘭華沙長大,當時的波蘭人都為了一個確切的目標而奮鬥。      嚴格說來,那時波蘭已經不存在,瑪麗身邊的許多人總是穿著黑衣服,為亡國服喪。波蘭曾經是個大國,一七九五年遭到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瓜分。華沙當時受俄國沙皇的統治,沙皇努力剷除波蘭的語言和文化。起來反抗的波蘭人,有些被流放到偏遠的西伯利亞冰原,從此下落不明;有些被絞死,像瑪麗一個朋友的兄弟,屍體還被吊掛在原地長達數週,以示警告。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波蘭人,不願意在勞動營中被人擺布或受刑罰,都選擇離開波蘭。法國巴黎於是成為一心想要復國的波蘭人的天堂。      瑪麗的父親華迪斯洛.斯克勞道斯基(Wladyslaw Sklodowski)曾經受過科學工作的訓練,但是沙皇禁止波蘭人在實驗室工作,又被懷疑是民族主義分子,只能屈就職位不穩定的數學及物理教師工作。      瑪麗的母親布洛妮絲拉華(Bronislawa)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在當時很少見。她從華沙最頂尖的私立女子學校畢業後,就一直在工作,最後還當上校長。讓五個孩子都接受一流教育,是她最重視的事;她甚至讓孩子知道,在學校表現得愈好,愈受母親的喜愛。      斯克勞道斯基家族原是波蘭貴族,雖然失去土地和財富,但仍然熱愛文化。他們認為,擁有物質財產,還不如為了某個目標而犧牲。有五個兒女要撫養的布洛妮絲拉華,放下貴族身段,親自操持家務。她買了一些合用的工具,無師自通的學會補鞋、製鞋。對瑪麗來說,母親是「家中的靈魂」,真正的女英雄。      瑪麗還小時,就會爬進父親書房,研究牆上記錄氣壓及天氣變化的晴雨計。幾年後,她對父親鎖在玻璃書櫥裡的物理儀器更加著迷,那裡有亮晶晶的玻璃試管、各種天平,還有一架偵測電荷的驗電器。      瑪麗第一次朗讀故事書時才四歲,哥哥姊姊大為吃驚。這可把她嚇哭了,還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呢。她整天在兄姊身邊打轉,自己學會讀書識字。不久,就開始幫哥哥姊姊做數學作業。      就在那一年,厄運降臨了。母親染上當時無藥可醫的肺結核,咳嗽聲傳遍整個屋子。為了怕傳染給子女,她不再親吻或擁抱孩子。每當瑪麗想擁抱她,她會舉起一隻手擋住。她必須經常離開家,到山區的療養院靜養。(當時的人認為,新鮮空氣和安寧環境,對病人有幫助)長女柔席亞(Zosia)那時十一歲,偶爾會跟著去照顧母親。      瑪麗八歲時,柔席亞罹患斑疹傷寒,那又是一種無藥可醫的絕症。不久,柔席亞就去世了。柔席亞的早逝,對整個家庭是重大打擊,當時身體已經很虛弱的母親,尤其無法接受。兩年後,瑪麗穿著亡姊留下的外套,參加母親的喪禮。      那以後,瑪麗深深陷入重度憂鬱中。憂鬱症在她的一生中,曾經多次來襲,她對付的辦法就是完全拒絕表露情感。她幾乎不說話,整天埋在書堆裡,把全付心思都放在特定題材上。      家境愈來愈困難後,瑪麗的父親華迪斯洛在家中設置一所私塾。家裡擠滿了男孩,有些學生還寄宿在家裡。瑪麗睡在客廳,總是要等到所有的人都上床後,她才有寶貴的時間做功課。然後,隔天早上六點鐘,瑪麗就得起床, 幫忙準備二十人份的早餐。或許是因為強迫自己保持忙碌的緣故,她的憂鬱症後來終於消失了。      瑪麗迷上了學習。她把父親當作自己的百科全書,無論什麼問題,他都答得出來。在父親的教導下,瑪麗認識了那個看不見的宇宙。任何事情,父親都可以拿來說說人生的道理,或進行機會教育,連在林間散步也不例外;在登山途中觀賞落日,就是一堂天文課。華迪斯洛善用遊戲和娛樂時間來教學,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會花幾個小時,玩不同形狀和顏色的積木,學習地理或演出歷史上的戰役;孩子大一點以後,他們會從雜誌上剪下一些圖片, 為歷史課做拼貼畫。每週六晚上,孩子們一起聆聽華迪斯洛朗讀文章,多半是英國知名作家狄更斯的小說。      華迪斯洛也教導孩子抗拒俄國人統治的小點子。「最重要的是,」他說,「記得你是波蘭人。」每天早上,瑪麗和最要好的朋友凱夏兒在上學途中,都會朝廣場上一尊令人痛恨的俄國紀念碑吐口水。一八八一年,俄國沙皇受到恐怖分子的炸彈攻擊而身亡,瑪麗和凱夏兒在教室裡, 高興得跳起舞來。      學校裡的波蘭籍老師藉著一套祕密教材,灌輸學生民族自尊心。「植物學」其實上的是波蘭歷史,「德語課」其實教的是波蘭文學。一旦有俄國官員來訪,就有人搖鈴示警,學生會把官方禁止的波蘭語課本換成俄語課本。瑪麗一向是班上的明星學生,經常得在她所鄙視的俄國官員面前背誦。由於必須壓抑情緒,不能顯露自己的真實感受,讓她氣得「幾乎抓狂」;也因此,她變得很會在必要時掩飾自己的情緒。以平和冷靜的外表來面對外界,成了她一生的習慣。      瑪麗十五歲時已經滿懷理想。她皮膚細緻,有一頭不聽話的金色捲髮,灰色眼珠帶著銳利的眼神。她以神氣的姿態掩飾自己的羞怯不安,讓某些人退避三舍。雖然會說五種語言,但是她從來不擅長和人閒聊。      中學畢業時,瑪麗獲得夢寐以求的金質獎章。她很高興的拿給父親看,但是這根本就在父親的預料中。瑪麗難過得把獎牌丟到床上,憂鬱症再度來襲。      父親警覺到她的情緒不對,把她送到鄉下親戚家。大自然的景色讓她獲得了滋養,親戚家裡也充滿書籍、音樂與藝術氣氛。幾個古怪的嬸嬸會抽菸,愛穿長褲,也很會做生意;叔叔則是天賦異稟的小提琴家。有個姑姑曾經上過瑞士的大學;一個堂哥是化學高材生。在鄉下的那幾個月,是瑪麗一生中唯一不需要照顧別人、肩頭上不必承擔重擔的日子。她終於放鬆的享受生活,跟同齡的朋友駕著馬拉的雪橇,經過一戶戶人家,跳著狂野的馬厝卡舞,甚至還把她那雙紅鞋跳壞了。她還會騎馬、看「荒謬的小說」、畫素描,讓自己的腦袋休息了一年。她愉快的寫道:「我真不敢相信有幾何或代數這種東西。」      她偶爾也會惡作劇,但就算是惡作劇,也富有科學實驗的精神。她會改換一個變數來測試某個理論,例如,有個親戚每頓飯都要喝下一整壺牛奶,瑪麗於是決定每天在壺裡多加一點水,把牛奶稀釋,看他會不會注意到。最後在瑪麗的大笑下,那個親戚才發現這件事。還有一次,這個親戚又被耍弄了。當時,瑪麗和幾個堂兄弟姊妹,把這位親戚井井有條的房間弄得翻天覆地,他們在屋頂的橫梁上釘了許多大釘子,把他的桌、椅、床、鞋子都掛上去, 然後躲在附近,等著他開門進房。      像瑪麗這樣聰明勤奮的孩子,會把自己的十六歲那年拿來閒晃,現在看起來似乎令人意外,但在當時,她已經到了波蘭女孩受教育的終點。她的哥哥即將進醫學院,家裡的錢都要供哥哥讀書。波蘭的大學不收女生,不管她得過多少獎牌。一年的閒晃,讓她對人生有一些思索:她不想當寄生蟲,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但是要如何貢獻?那是一段令人徬徨困惑的時光。面對非常有限的選擇,她仍然堅定的告訴自己:「我對自己懷抱希望,希望未來不會一事無成。」      回到華沙,她當了老師,藉著參加一個祕密組織,繼續學習。一群波蘭女性成立了一所地下大學,由於必須不時更換上課地點,以免被俄國警察偵察到,因此這所學校稱為「流動大學」,約有上千名女性前來上課。瑪麗在那裡遇到許多跟她一樣企圖心強烈、渴望受教育的女性。她開始展開自我教育課程,廣泛閱讀科學、政治及文學書籍,同時畫寓言故事、寫詩,還辦了一份地下科學雜誌。      當時的社會崇尚科學與工業,這些學科被原本喜愛文學和哲學的波蘭貴族視為太過實際。瑪麗跟許多年輕人一樣,很欣賞發明「實證主義」這個詞的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與技術的進步,是改善社會的唯一途徑;憑直覺感知及沉思的知識,已經不符合潮流。於是,科學方法蔚為流行。科學家運用觀察、檢驗和測試等方法,來證實各種理論。波蘭的實證主義有一個特殊見解:解救波蘭之道,是接受教育和勤奮工作;致勝的最佳武器不是軍事力量,而是教育。      瑪麗非常不認同孔德有關「女性天生資質較差」的主張,相反的,她相當重視當時波蘭女作家奧若什科娃(Eliza Orzeszkowa)在作品中所說的:「女性擁有和男性一樣的學習及求知的權利。」      十七歲時,瑪麗還沒有將研究方向聚焦在某個特定領域。她的興趣廣泛,文學、社會學及科學,包羅萬象。但是她已經開始考慮專攻生物學或醫學,或用那些鎖在父親玻璃櫥內的儀器,來破解化學元素的奧祕。      她要如何才能破解那些奧祕,有誰會幫助她呢?     

作者資料

凱瑟琳.克魯爾(Kathleen Krull)

美國知名傳記作家,她為青少年撰寫許多人物傳記廣受歡迎,尤其是《科學巨人系列》,融合了傳記、社會史及科學發明,輕鬆易讀,趣味橫生,被公認是一套專為較大兒童所寫的傑出傳記作品,不但深獲各界好評和書評推薦,還囊括各大好書獎項。最近出版的《蘇斯博士的童年》,更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目前住在美國加州的聖地牙哥,你可以到她的網站www.kathleenkrull.com拜訪這位傑出的作者。

基本資料

作者:凱瑟琳.克魯爾(Kathleen Krull) 譯者:馮克芸 繪者:波利斯.庫里柯夫(Boris Kulikov) 出版社:親子天下 書系:童書-讀本-知識 出版日期:2010-05-05 ISBN:9789862411414 城邦書號:A3320216 規格:平裝 / 單色 / 1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