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刀與傘(本格推理大獎得獎作,橫掃日本推理4大年榜)
-
劇院(繁體中文首度出版‧評論家讚譽為二十世紀優秀小說的範本)
-
無敵之人(《D機關》作家柳廣司最新間諜推理小說,以「惡的一方」作為主角!)
-
失物之國(全球暢銷破百萬冊《失物之書》系列最新魔幻大作)
-
方舟【日本一舉橫掃9份榜單的推理話題作.首刷描圖紙斷頭書衣版】
-
我不是你以為的那個人
-
扭曲(【艾迪.弗林系列】暢銷作家精心獨立作!)含作者親簽扉頁
-
咖啡館推理事件簿8:實現願望的瑪奇朵(限量隨書附贈2025年曆書衣海報 )
-
侑美與夢魘繪師(邪惡奇幻天才大神超凡驚豔震撼全球祕密計畫,限量典藏豪華全彩精裝版,隨書附贈燙金藏書票「夢中的你」)
-
新海誠的世界 超越時空彼此共鳴的靈魂去處
內容簡介
以詩歌辨析文明的脈絡,遙祝永隔的靈魂,安放離散的身軀
廖偉棠文學歷程代表作
孤魂的傲氣與特立獨行,1922-2021的台灣人物
斜倚的島嶼
是妳搖晃在轎中的小臉
微倦的模樣
搖晃的島嶼,一隻結繭的手扶穩
二〇〇二年時,廖偉棠曾進行鐵路環島旅行,愈少人下車的小站,他愈是花時間旅行和拍照。當時還是香港人的他才發現台灣有個詞彙叫「偏鄉」,也才察覺在台灣人熱情愛熱鬧的表面下,有種孤獨在擴散。
「拓孤之地」,原名為「托孤之地」,從托孤到拓孤,孤獨被拓印下來,被拓展開來,像是拓荒者義無反顧地深入孤絕的荒原。廖偉棠用這本詩集,獻給台灣這塊土地上曾經燃燒自我,哪怕未見於史冊,依舊桀驁嶙峋的靈魂。
拓孤之地,是《劫後書》系列的第一本,以台灣近代史為寫作主題,涉及文學、音樂、歷史、社會和政治。以詩歌形式再次詮釋台灣近代歷史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自現代文學之父賴和開始,接連寫到呂赫若、江文也、蔣介石、柯旗化、雷震、羅曼菲、劉宸君……,一年一首,一位人物,逐步寫到當代。
《拓孤之地》中,探尋了台灣與台灣人的關係和脈絡,廖偉棠提供了主流論述之外的另一層思考;既是本土化也是全球化的涉略與對話。廖偉棠也關注了在男性論述框架下時常被忽略的女性角色,
我們走進素描裡的島嶼
我們輕盈如新削的鉛筆
嗅聞著彼此鬢間木屑的清香
拓描,天空的孤獨
目錄
[目次]
序詩:繞境
1922年,賴和譯番人詩歌
1929年,禪雨
1935年,楊梅姐妹
1938年,無足之夔
1939年,哺舌
1942年,鳳林鬼語
1944年,另一個時間不感症者
端午,過美崙溪至花蓮海濱
1945年,神風在花蓮
《恐怖的檢查》,或《少年,煙霧與傘》
乞丐
1950年,山雀或者呂赫若
1952年,一詩人「意外身故」
1963年,紫陽花
1964年,《新英文文法》第二版舉例
苦苓林的一夜
肉身上的酒標
1969年,哪吒去梵林墩
1970年,浴室裡的吶喊者
1970年,新店軍人監獄一個不願出獄的人
1972年,中興賓館一房客
撿
1974年,另一個廖偉棠
在台東,阮囊釋甲
風神1983
1987年,「吳鳳」最後一次被寫下
1988年,苦寒之國
1989年,廋之書
1989年,曼菲在旋轉中升起
1993年,張捷的午夢
1996年,雙魚座林耀德的雙重生命
慈湖
2003年,炸彈與客
2008年,柏楊逝於盛世
隔世書──致李渝(1944-2014)
2016年,高菊花最後一次聽到父親的聲音
2017年,宸君下山
2019年,流亡者,把光調暗一些
2020年,新住民迷路記
最後一兵
2021年,愛在瘟疫蔓延時
終章:此刻
內文試閱
[序詩]
遶境
海面上
固定兩點,套上繩圈
筆尖作為第三點旋轉
即可畫出橢圓
斜倚的島嶼
是妳搖晃在轎中的小臉
微倦的模樣
搖晃的島嶼,一隻結繭的手扶穩
有所扶持的人是幸福的
有所依託的人是幸福的
那從來沒有懷疑過的人最幸福嗎
腳走在思想前面
神在,那我就繼續摺我的紙船
2021.4.18.
1922年,賴和譯蕃人歌
治者恐其怨念莫釋,已不許其復歌
──賴和
「我們祖先尚留得
好空闊──茸茸細草,清水平陂──」
聽第一首歌的時候
我想到淮水醉
第二首歌,卻是蜀道難了
漢字綁著我
送到頭社的快舟前
送到蕃人的快刀前
我竟不能鬆綁
永遠都有治者嗎?
永遠都有怨念,這島這山這湖
當我選擇站在怨念這一邊
這些陌生的鬼魂
竟然剖開了漢字的結界
跳啊躍啊,漢字
也可以是山鬼般生猛的
當它選擇了新的詩行
迂迴突進,出草自己的舊頭
兩千年前
在楚國也有人翻譯了豹紋
在越國有人在水上
擁抱了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三千年前
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
現在風再吹起來,船在激流顛簸迴旋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我們開始唱一切不復唱的歌
2022.6.27.
注:
1922年2月,賴和循南路古道進日月潭。由集集沿濁水溪,經社子社,越土地公鞍嶺,由统匱進入頭社。2月11日,賴和翻譯兩首原住民歌曲為新詩,題為《譯蕃歌二曲》,其中第二首他不明原意,只知道「蕃人每歌此曲,多飲泣流淚」,故所謂翻譯,實質上是賴和自己的創作,我認為此乃台灣的第一首新詩。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